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春天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一、摘 录 春 景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体 会 春 情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和体会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带着小小的课题,不妨让同学们自个儿轻叩一位位诗人的心扉,听听春天带给诗人们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学从两首同是春雨的题材入手,他比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两首诗,他说:前一首诗通过写春夜的雨来透露无限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听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润着万物,不由满心欢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后一首诗呢——清明本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赶路,而且纷纷的雨在淅淅沥沥地下,春衫尽湿,还要冒雨趱行,心情就显得凄迷纷乱极了,简直像断了魂一样。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为老师,可以追问一下,那是什么缘故呢?可借此点出:即使同处春天,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学也纷纷列举春天带来的不同思绪,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由春望所见,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金昌绪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黄莺来了,因为小黄莺吱吱喳喳的叫声把她和在辽西的那位相会的好梦给搅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锦官城寄托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通过举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与众不同的春天。

三、鉴 赏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特别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准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还可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想想这个“横”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的意象,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老师应带着学生想象一番,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宁静色调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都惊觉起来,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试看2001年上海高考题——王驾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就提供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诗人雨后漫步小园,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多么扫兴啊!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似乎春天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里了。古人所谓“神来之笔”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那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写一段素描或写意文字。

有关春天的古诗范文第2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有关春天的古诗范文第3篇

学习古诗文,可以领略自然的诗意。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界的时序节候变化,山岳河川,幽谷大都,草长莺飞,秋水长天,时时刻刻吸引古代诗人的目光。读古代诗歌,你能感受到古人心灵观照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千世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的是春天。春草冒出了新绿,啼鸟飞临柳梢,不经意间,已经冬去春来。家居的环境生机萌动,多么可人。现在,还有多少人注意自然物候细微的变化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园香”,说的是夏天。蔷薇花静静开放,微风吹来,清香满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的山,疏朗通透,“空”得可爱,月光可以照临,清泉可以畅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天的雪,已没有逼人的寒意,奇丽如春天的花。一年四季,自然界的景物,总是能激起诗人的想象,诗人们以大量的笔墨摹写世界的美好,寻求诗意的存在。

学习古诗文,可以感受人情的美好。古诗文中很多篇章歌咏友谊、亲情、爱情,不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静静品读,总能感受人类美好感情的芬芳。“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爱的胸怀可以包容天地,美好的感情可以充塞天地之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随着离家的脚步越走越远,心中的愁绪越来越浓,对爱人的不舍,对亲人的牵挂,像春水一样绵绵不绝。在古代,资讯、交通都不发达,一旦分别,关山阻隔,消息阙如,对美好感情分外珍视,对相聚的日子更加怀念。诗言志,歌咏情。捧读古诗文,身心会受到美好感情的熏陶感染。

学习古诗文,可以懂得家国情怀和社会道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时候读书人的抱负。“文以载道”“文须有益于天下”,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古代诗文,我们可以走进古圣贤古先哲、士人君子的心灵,感知他们做人的骨气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抱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用今天的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缺少生命的钙质,是做不到这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

有关春天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拓展阅读;古诗教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意境美;文化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指根据古诗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相关诗篇,以促进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古诗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当拓展,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知识积淀。但传统教学的三部曲“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让古诗美韵尽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大胆拓展阅读教学,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受到更多的诗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积累的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选出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吕岩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比较交流: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的切入点有什么区别?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生动有趣,刻画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诵读表演,学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感悟,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拓展,加深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诗含蓄凝练,再加上大多数古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碍。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知识铺垫,搭建情感桥梁,实现与诗人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拓展:

“是啊,诗人的行为不仅让行人觉得奇怪,在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首诗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读《归信吟》,初知诗意。

(2)议:你从孟郊的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3)想象说话:模拟孟郊与行人的对话。

(4)反复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书不甚了解。“恐”字在这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的怪异,决定了这句诗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归信吟》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对家书的感性认识:家书与其说是用泪写的,不如说是诗人用一颗思乡的心,用一份恋家的情写的;家书送出去了,诗人的心也跟着飞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转换、激情引读中,诗人反常的举动便显得合情合理,学生读出了思乡的诗人,读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深沉的爱。

三、适量拓展,领会意境美

古诗的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根据表达的需要,诗人把语言高度浓缩、概括,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留白”。教师应该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因为只有“入境”,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级上册《春天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整合资源,适时拓展,将学生带入春天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观诗色”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主诗――《横溪堂春晓》(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绿”之后,即进行互文拓展:

“春天仅仅是绿色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些诗句,闭上眼睛想象。从这些诗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带颜色的春天的诗句。)

(1)引导学生用“从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小结。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鲜艳的花,诗人笔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啊!

(3)引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师:春天是一幅画,画里有什么呢?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教师凭借敏锐的语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适度拓展,感受文化现象

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杨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则是思乡的代名词……小学古诗教学,以一首带多首,通过对几首具有相同意象诗词的学习,初步感受文化现象,符合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经・采薇》(节选),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学生不难理解。对于其间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拓展: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啊!生离死别,难免伤情。柳谐音留,表示挽留。诗人这里明写景,暗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你们知道吗?从《诗经・ 采薇》开始,柳便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杨柳从此成为了古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读读背背,粗知大意。

(2)小结: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不能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这里无须对所拓展的诗词进行过多的赏析。教师对“折柳”意象的解释意在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而相同意象诗词的拓展则是促进学生对“折柳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

古诗中,凝练优美的语言、深远悠长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值得学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就应该有效进行拓展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程 芳.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9).

有关春天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巧组结构,触摸诗心

传统“应试”式古诗词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渐渐失去了诗的韵味与美感,学生也渐渐失去了读诗,诵诗的兴趣。虽然省时,高效,可是那份宝贵的诗意却消失殆尽。一首诗学完,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些单个字解释,诗句翻译,写作特色,而最重要的诗句本身却退到了最后,美丽的诗词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为此,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两首中的《绝句》一文时,基于其浅显易学、清新明丽的特点,大胆改变了古诗文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生活交流谈春天――板画展现感春天――词句品悟说春天――出示诗题明诗人――拓展升华诵春天”的主线,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带出这堂课学习的主题。然后直奔中心,学习诗句,再了解诗人、诗题,诗歌的体裁等,最后诵读背诵。课堂上,以老师优美的解说、多层次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把古诗的理解贯穿其中。在这期间,没有生硬的问答,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学生走近诗人,感受到诗的意美、情美。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

二、妙用图画,展现诗意

大文豪别林斯基曾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经典诗词虽篇幅短小,但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低年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要真正体会感悟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我觉得将课文插图和简笔画有机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近原作,展现诗意的一种简明实用方法。在学生学习《绝句》一诗时,我将简笔画与插图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如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时,教师一边娓娓述说:“当春回大地时,小草发芽了,柳树吐绿了,天空变蓝了,太阳露出明媚的笑脸,小河欢快地向前奔跑,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一边在黑板上相机板画:红红的太阳,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蓝蓝的天空,哗哗向前奔流的小河,在柳树枝头迎着微风欢唱的黄鹂……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说:“哇,春天真美!”风情万种的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又如学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时,教师轻轻述说:“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可爱的黄鹂、活泼的白鹭像一只只精灵来到了教室,请翻开课本78页,用你亮亮的眼睛仔细看看,在插图中你还发现哪些景物也很有趣呢?”老师话音刚落,“唰”的一声,教室里小手一下子举得高高的,七嘴八舌说开了――高高耸立的西岭雪山,停泊在门前的小船,静静欣赏景色的诗人……甚至有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诗人杜甫住的是草房子,我一听马上相机介绍诗人当时创作此诗的简单背景:时逢战乱,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里忧国忧民,心系时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与写作背景自然而然地流淌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会“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品悟词句,解读诗意

诗歌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能串讲古诗的诗意,而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不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古诗浅显易懂,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这其中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

一方面,我紧扣诗中的重点字词“鸣、上、窗含、门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另一方面,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只有让学生在读了诗的大意后,才能带领他们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引入美的情境,使其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经典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我从形象性切入,充分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隽永画面。后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极富诗情画意。这些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与此同时,我还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精妙。

四、想象留白,延续诗意

学完诗句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人间处处有春天,美丽的春景何止一处。出示另一首《绝句》以及咏春佳句,请生边听边想,再全班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春天。”孩子们踊跃发言,纷彩异呈――

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子说:“我心中的春天是彩色的。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一只只燕子从北方飞回来。我还会一些春天的四字词,比如: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柳绿花红、冰雪融化……我心中的春天多美啊!”

小班长吴泳蓝联想到了春游:“我心中的春天是快乐的!尤其是春游那天。我和同学一起去玩海盗船,太刺激啦!从高到下的时候,我只觉得肚子很痒,但是同学陈炜琳他们就会啊啊叫,缩成一团。这时,我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这次春游真有趣!”

小女孩梁嘉晴心地善良,她告诉大家:“我心中的春天非常快乐。因为春天的鲜花美丽极了,所以我想象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都是好朋友。春风一吹,鲜花摇啊摇,好像它们在手拉手歌唱,快乐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