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科学史教学 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5E教学模式”的概述及选课的初衷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机构于1989年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求答案,解构迷思概念,并灵活地迁移运用,从而建构认知。5E代表了5个E字母开头的单词,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乏大量科学史的资料,这些素材不仅包含了知识目标,也蕴藏着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若这些科学史能被教师善加利用,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不仅能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中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并内化掌握科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的“资料分析”。对于这段科学史,笔者套用“5E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就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进行具体说明。

2 “5E教学模式”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具体应用

第一个E――Engagement吸引:教师在充分探测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了解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设问引发认知冲突。

鉴于学生可能对初中教材中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存在欠缺或遗忘现象,倘若教师一开始就抛出“胰腺分泌胰液是如何调节”的问题则显得生硬晦涩,故可先从学生熟悉的进食和消化现象入手,先复习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例如:“我们进食后,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物残渣由排出,其间依次经过了哪些器官?消化系统除了由上述器官组成的消化道,还包括什么?”这样一步步引出消化腺之一的胰腺,并让学生明确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腺体。接着,教师继续设问:“当食物到达胃部时,胃部会发生什么反应?”学生不难答出,胃液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酸性食糜。教师进一步启发:“胃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往小肠,与此同时位于胃后方的胰腺立即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有利于食糜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讲到这里,学生才能对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提出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这一现象有个大致的概念。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酸性食糜并没有直接接触胰腺,那么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个E――Exploration探究:根据前一个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解构迷思概念。

教师呈现19世纪学术界的普遍观点:“由于当时人们信奉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故在胰液分泌的调节问题上,自然也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鉴遗传学中学过的“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把19世界学术界“神经调节”的观点视为假说一,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演绎推理的手段,验证假说一的正确性。

那么如何展开验证呢?结合刚刚学习的神经调节的知识,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那么这个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什么?效应器是什么?引起该反射的刺激物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出:盐酸(刺激物)小肠(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胰腺(效应器)。

接下来呈现法国“神经论”支持者沃泰默于1901~1902年进行的几组实验(表1)。

“若胰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那与沃泰默的这一系列实验是否存在矛盾之处?”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必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切断小肠的神经,神经调节的反射是否还能正常发生?”学生可从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胰液的分泌不单是神经调节,应该还存在其他的调节方式。另外,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到这里的实验结果只能确定存在神经调节以外的其他调节方式,而无法排除神经调节。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沃泰默的实验实际上完成了演绎推理的过程,了“胰液的分泌完全是神经调节”的假说一。既然假说一不成立,那么就要尝试建立其他假说。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那么这个消化现象到底还存在什么调节方式呢?胰腺究竟是怎样得到信息的?接下来的任务是继续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第三个E――Explanation解释: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阐述对概念的认知,用新知识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给予学生必要的问题引导:“小肠和胰腺之间除了通过神经联系,还有其他联系方式吗?在我们的身体里,除了神经系统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外,还有一条交通运输干线,即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承载运送着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考虑体液调节。”

这时回到沃泰默的实验。“这三组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我们还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思考,教师设置的提问要铺垫好每一层台阶,并且环环相扣。教师提示:“盐酸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既然推测除了神经调节,应该还存在其他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刺激物很可能是通过血液的运送到达胰腺。盐酸是否通过血液的运送到达胰腺并作用于胰腺呢?”但是第二组中,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并没有引起胰腺分泌,可见盐酸本身不会刺激胰腺分泌,即盐酸不是直接的刺激物。“那引发信息的刺激物又是什么呢?”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结果对照分析,盐酸应该结合小肠才能起作用。小肠中与酸性食糜直接接触的结构是小肠黏膜,所以胰腺的分泌应该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引起的。

教师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整理思路。然后,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完整的假说二“可能是盐酸刺激了小肠黏膜后,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即胰腺是这种物质的靶器官),促使胰腺分泌胰液。”如果一个学生表述得不完整,还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和修正。

第四个E――Elaboration迁移: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和概念,解释新情境或解决新问题。

刚才新建立起来的假说二的推测是否正确呢?需要实践的检验。教师可以出示一道题:“设计实验,探究小肠黏膜在稀盐酸的作用下是否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并预测实验结果。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正常小狗若干只、稀盐酸、生理盐水、研磨工具、小刀、过滤工具、注射器、培养皿、试管若干等。”通过该实验设计方案来验证假说二。

在此,为了避免学生一片茫然无从入手,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思路的提示和点拨:① 实验中要特别注意排除神经的干扰,所以应该在离体条件下。② 设法提取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后产生的那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提取?可参照必修一做过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以及“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科学史资料中化学家毕希纳提取酵母细胞中的酶均提及到的物质提取方法――研磨过滤法。③ 由于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可以和组织液、淋巴相互转化,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最终可能会扩散到胰腺从而引起胰腺分泌。

在教师步步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可以细化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设计实验的训练环节能促进学生内化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归纳,并还原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的那一段科学历史,将他们的实验操作与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肯定学生的设计思路与科学家的大体一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满足感。同时,教师尊重科学发展历史的事实,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众位科学家的得失,分析讨论这些经验教训给自己带来的启迪。学生定能侃侃而谈,学会辩证而恰当地看待科学发展的历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第五个E――Evaluation评价:通过实践练习,评价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以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也可加深拓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帮助学生在“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激素的概念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并通过一道思考题结束本节课的同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当人们知道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后,试图从磨碎的狗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却未成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 对本节课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对于“促胰液素的发现”这部分科学史的教学,本节课在运用“5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先后建立不同的假说,通过演绎推理进行实验验证,或或支持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在教师的带领下,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讨论环节领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弄清胃、小肠和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功能;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胰液的分泌可通过体液来调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提问的方式化解和突破难点,故课堂上教师设置问题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关键,有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随机应变,临时增设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点拨,从而更好地驾驭和掌控课堂。这些挑战学生思考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也是5个“E”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成为贯穿整节课的内在线索。

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科学史教学 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5E教学模式”的概述及选课的初衷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机构于1989年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求答案,解构迷思概念,并灵活地迁移运用,从而建构认知。5E代表了5个E字母开头的单词,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乏大量科学史的资料,这些素材不仅包含了知识目标,也蕴藏着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若这些科学史能被教师善加利用,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不仅能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中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并内化掌握科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的“资料分析”。对于这段科学史,笔者套用“5E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就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进行具体说明。 

2 “5E教学模式”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具体应用 

第一个E——Engagement吸引:教师在充分探测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了解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设问引发认知冲突。 

鉴于学生可能对初中教材中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存在欠缺或遗忘现象,倘若教师一开始就抛出“胰腺分泌胰液是如何调节”的问题则显得生硬晦涩,故可先从学生熟悉的进食和消化现象入手,先复习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例如:“我们进食后,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其间依次经过了哪些器官?消化系统除了由上述器官组成的消化道,还包括什么?”这样一步步引出消化腺之一的胰腺,并让学生明确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腺体。接着,教师继续设问:“当食物到达胃部时,胃部会发生什么反应?”学生不难答出,胃液能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酸性食糜。教师进一步启发:“胃通过蠕动将食物送往小肠,与此同时位于胃后方的胰腺立即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有利于食糜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讲到这里,学生才能对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提出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这一现象有个大致的概念。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酸性食糜并没有直接接触胰腺,那么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第二个E——Exploration探究:根据前一个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解构迷思概念。 

教师呈现19世纪学术界的普遍观点:“由于当时人们信奉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故在胰液分泌的调节问题上,自然也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鉴遗传学中学过的“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把19世界学术界“神经调节”的观点视为假说一,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演绎推理的手段,验证假说一的正确性。 

那么如何展开验证呢?结合刚刚学习的神经调节的知识,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那么这个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什么?效应器是什么?引起该反射的刺激物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出:盐酸(刺激物)→小肠(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胰腺(效应器)。 

接下来呈现法国“神经论”支持者沃泰默于1901~1902年进行的几组实验(表1)。 

“若胰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那与沃泰默的这一系列实验是否存在矛盾之处?”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必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切断小肠的神经,神经调节的反射是否还能正常发生?”学生可从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胰液的分泌不单是神经调节,应该还存在其他的调节方式。另外,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到这里的实验结果只能确定存在神经调节以外的其他调节方式,而无法排除神经调节。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沃泰默的实验实际上完成了演绎推理的过程,推翻了“胰液的分泌完全是神经调节”的假说一。既然假说一不成立,那么就要尝试建立其他假说。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那么这个消化现象到底还存在什么调节方式呢?胰腺究竟是怎样得到信息的?接下来的任务是继续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 

第三个E——Explanation解释: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阐述对概念的认知,用新知识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给予学生必要的问题引导:“小肠和胰腺之间除了通过神经联系,还有其他联系方式吗?在我们的身体里,除了神经系统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外,还有一条交通运输干线,即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承载运送着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考虑体液调节。” 

这时回到沃泰默的实验。“这三组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我们还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思考,教师设置的提问要铺垫好每一层台阶,并且环环相扣。教师提示:“盐酸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既然推测除了神经调节,应该还存在其他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刺激物很可能是通过血液的运送到达胰腺。盐酸是否通过血液的运送到达胰腺并作用于胰腺呢?”但是第二组中,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并没有引起胰腺分泌,可见盐酸本身不会刺激胰腺分泌,即盐酸不是直接的刺激物。“那引发信息的刺激物又是什么呢?”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结果对照分析,盐酸应该结合小肠才能起作用。小肠中与酸性食糜直接接触的结构是小肠黏膜,所以胰腺的分泌应该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引起的。

教师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整理思路。然后,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完整的假说二“可能是盐酸刺激了小肠黏膜后,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即胰腺是这种物质的靶器官),促使胰腺分泌胰液。”如果一个学生表述得不完整,还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和修正。 

第四个E——Elaboration迁移: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和概念,解释新情境或解决新问题。

刚才新建立起来的假说二的推测是否正确呢?需要实践的检验。教师可以出示一道题:“设计实验,探究小肠黏膜在稀盐酸的作用下是否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某种物质,并预测实验结果。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生长发育状况相近的正常小狗若干只、稀盐酸、生理盐水、研磨工具、小刀、过滤工具、注射器、培养皿、试管若干等。”通过该实验设计方案来验证假说二。 

在此,为了避免学生一片茫然无从入手,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思路的提示和点拨:① 实验中要特别注意排除神经的干扰,所以应该在离体条件下。② 设法提取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后产生的那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提取?可参照必修一做过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以及“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科学史资料中化学家毕希纳提取酵母细胞中的酶均提及到的物质提取方法——研磨过滤法。③ 由于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可以和组织液、淋巴相互转化,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最终可能会扩散到胰腺从而引起胰腺分泌。 

在教师步步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可以细化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设计实验的训练环节能促进学生内化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归纳,并还原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的那一段科学历史,将他们的实验操作与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肯定学生的设计思路与科学家的大体一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满足感。同时,教师尊重科学发展历史的事实,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众位科学家的得失,分析讨论这些经验教训给自己带来的启迪。学生定能侃侃而谈,学会辩证而恰当地看待科学发展的历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第五个E——Evaluation评价:通过实践练习,评价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以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也可加深拓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帮助学生在“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激素的概念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并通过一道思考题结束本节课的同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当人们知道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后,试图从磨碎的狗胰腺组织中直接提取胰岛素,却未成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 对本节课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对于“促胰液素的发现”这部分科学史的教学,本节课在运用“5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先后建立不同的假说,通过演绎推理进行实验验证,或推翻或支持假说,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在教师的带领下,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讨论环节领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弄清胃、小肠和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功能;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胰液的分泌可通过体液来调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提问的方式化解和突破难点,故课堂上教师设置问题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关键,有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随机应变,临时增设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点拨,从而更好地驾驭和掌控课堂。这些挑战学生思考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也是5个“E”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成为贯穿整节课的内在线索。 

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第3篇

导学案由于在我国基础教学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对于其概念还未能有一个具体统一的结果。当前最为权威的一个概念是说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教研组提出一个方案让教师们加以备课实践再反馈回来重新制定教学案例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反馈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及学习水平来对原有备课进行调节,保证学生通过导学案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导学案突破了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禁锢,将教师的课堂任务大部分转移到课前备课中来,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通过预习—讨论—展示—测试—点评—小结等一系列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2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当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将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好运用进行了详细独到的分析。

2.1教师要完成心理和能力上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的被人们摒弃,导学案教学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一项实属不易的工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几度中断的原因之一便是来自于教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导学案教学效率低下的不利现象。其次,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才能应用在教学中。因而教师要对导学案的教学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导学案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技能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良好的上课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进行导学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尽可能的全部教给学生来进行自我教学,因而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设计思路尤为关键。如在《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提出“鸦片从何而来”、“如果你是林则徐,你要怎么开展禁言措施,如果你是英国人,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是否有鸦片战争”等问题,学生在探讨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2.3导学案要有重点和层次性: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初期难免会出现将所有知识点都囊括在内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高效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在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做到从易到难。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对自由女神像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被称作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像的关联性在哪里”,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带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明确思路直追中重点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加使得导学案具有说服力。

2.4从课后的反思来巩固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下节课前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回顾的复习模式,方法主要就是老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上节课所学。如在学习有关原始居民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原始生活,你觉得自己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出哪些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二来教师也可以认识到导学案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总结

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第4篇

各中小学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三进”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各中小学要利用两课教学、班团队会、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列出课时计划,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下发的形势教育课光盘。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

二、狠抓常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深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贯彻落实《守则》、《规范》上,把组织学生尤其是新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市教育局制定的“十要十不要”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活动载体:“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市征集和网上投票,市教育局制定了*市中小学生“十要十不要”。各校要认真组织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安排见《“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三、狠抓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要建立学校在校常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学校一日联检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班级内务管理、文体活动、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通报、有整改,真正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有效的监管下,并逐渐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活动载体:第五届德育巡礼活动。本届德育巡礼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德育督导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德育督导主要包括:

(1)升旗仪式,各校要按照要求和规定步骤认真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要做好各种材料的积累工作。

(2)检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每日联检制度的落实情况。

(3)德育特色校验收。

四、夯实德育基础,抓好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主任队伍建设,实行德育主任月例会交流制度,推广“一校一品”。轮流在各校召开主任例会,为主任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德育主任的工作能力。组织德育主任培训,提高德育主任的理论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考评机制,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对全区优秀班主任进行培训。

3、丰富德育科网页的内容、完善功能,为各学校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活动载体:

(1)班主任话细节案例电子版整理上传工作

(2)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将分四个内容进行,分别是教学技能、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

五、固本培元,深化国学教育

1、推广普及国学示范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国学教育现场会、特色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学教育示范校的成功经验,普及以固定时间诵读为基础,以校本课程、思品课为主渠道,以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2、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各校尤其是国学教育示范校要认真梳理国学教育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争取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活动载体:

(1)国学教育工作调研。根据创建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德育科将组织调研小组到各校进行国学教育工作调研,为创建示范区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2)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各校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有利教育时机,举办校内国学经典赏读会。通过赏读会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年,教育局将举办国学经典赏读会,希望各校能够在下半年积极筹备、组织经典赏读会,选拔优秀节目,为区内经典赏读会做好准备。

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开展9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活动载体:

(1)组织收看《圆梦*》。为了给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于9月1日开设空中课堂《圆梦*》,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全国启动。各校上网查找《圆梦*》并组织学生收看学习。

(2)奥运精神教育,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完美的组织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明、和谐、友善,展示了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各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精神,使学生在文明礼仪、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方面受到教育。

(3)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组织开展“感恩与成长”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在9月底结束,各校在此之前将十篇优秀征文上交德育科进行评选。

七、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市教育局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进行我区创建工作的调研、规划和骨干校设立、方案制定等工作,争取在三年内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各校要积极开发和整合现有资源,争取成为传统美德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八、实施“十百千”活动。

在全区评选十所德育特色校、百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千名文明学生。各校要积极申报德育特色学校,并进行相关准备活动。申报材料在九月末上报德育科,德育科将根据学校申报在德育巡礼中进行验收考评,以确定最终入选学校。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

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第5篇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一学期来,全体教师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勤奋耕耘,立足于三尺讲台,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推门听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教师的合理使用打好基础。今年十月份,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校副职的分管工作也作了调整,我由原来的教研、后勤工作变为小学教学,这就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全面了解小学部的教学情况,详细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水平,合理安排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门听课是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方法,也最能反映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推门听课使我掌握了小学部的教学情况,对小学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小学教师的劳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是自身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按照计划,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完了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课,共计34节。通过听课,我认为,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是过硬的,绝大部分教师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教师精神饱满,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良好。在听课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够,课堂上慌乱,教学环节衔接不好,过渡不自然;个别教师基本功不过关,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板书设计不合理、普通话不标准、粉笔字不规范等。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听完每一节课,我都把听课意见当面反馈给任课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或者写出简要的评课材料发给校长,第二天就出现在校长的博客中,任课教师就能看到。通过大面积推门听课,与教师广泛交流,切磋教法学法,共同提高,互利双赢。

(二)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工作发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是备课,“课中”是上课,“课后”是作业,教学检查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通过推门听课检查上课情况,通过检查教案和作业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处理情况。在教案和作业检查上,我们继续坚持“月检查”制度,每月由教导处牵头对教案和作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和绩效工资考核的依据。教案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二是教案备写的环节是否齐全,以《平川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中规定的教案书写环节为准,同时,特别要求教师在教案中要突出“学情”分析这一环节,这个环节在以前的备课中经常被忽视,是一个薄弱环节;三是教学反思和单元后记的书写质量,要求教师要养成书写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及时记录课堂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只有认真的反思总结,才能形成有效的“二次备课”;四是教案书写的整齐情况,要求用规范字书写工整的教案。对作业的检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按照《平川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要求,检查批阅符号是否规范;二是根据《平川区中小学义务教育段各科作业设置及批阅要求》,检查作业批阅的次数;三是检查作业中学生对错题的更正情况;四是检查教师书写的作业评语,要求教师养成作业中加注评语的良好习惯,同时,在评语书写中,要经常书写激励性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五是检查作业的书写情况,要求教师要督促学生写规范字,作业要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