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范文第1篇

走进科学的快乐

白城市第十中学一年十一班 赵跃名丞

走进科学,科学界中有许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观察气象,收集标本,科学实验,科普活动,生活发现等都是探索科学的一种,人类因科学而进步,科学因人类而创新,人类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人类。

——题记

星期天上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由于父母不在家。写完作业后我便决定出去找我的“PARTNER”们玩儿一会。

来到晾衣间我随手拽下衣服并且玩了一个“灌篮”。哎呀!只见衣服从晾衣架的另一侧落入了水盆里弄湿了。这可怎么办?衣服湿了可怎么出去玩啊!况且“老”妈知道后一定又会唠叨个没完。干脆把衣服洗了吧!这样一来说不上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呢!

说干就干,我将洗衣盆端到水房,打开了吐水的小鸭子(水龙头)又接了一些水。我将衣服在水盆中充分浸湿后打上洗衣皂,便上下翻动地洗着,这时一枚1元钱硬币从衣兜掉出来落在水盆里,我忙伸手去捞,可是我发现这枚硬币竟然漂在了水面上。咦!硬币怎能漂在水面上?我观察了一会,见硬币还在水面上漂着。我想在清水里要是也能这样就好了,因为那样就不用担心硬币掉入水中而找不到了。试一下,我将洗衣服水倒掉,端来一盆清水,将硬币投入水中,这次的“实验”结果变了,硬币沉入水底。咦!怎么回事,我又换了一盆带洗衣皂水,又试了一次,硬币漂起来了,这是“WHY”回事?

带着疑问,我上网找,没有找到答案、翻学过的书找,也没有找到答案。

到哪去找答案呢?我一拍脑门,有了,去新华书店找我的学习“秘籍”——《十万个为什么》。来到新华书店,果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种现象是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水的张力=水+影响物,这种影响物就是诸如洗衣皂之类的东西。硬币不沉底的秘密揭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思索着:科学太奇妙了,科学太有趣了……我喜欢这里的奇妙和这里的趣事,但我也知道,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迷等着我们靠撑握的知识去探索,所以,我决心充分利用好现在的每一天,好好学习,用更多的知识去解科学奥秘之密,为中国争光、为中国添彩!

走进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探索活动 科学素质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以环境、情感、行为、心理需求、态度等作为着眼点,以探索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走进科学。

一、亲近大自然,呵护幼儿探索的欲望

大自然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是科学教育的宝库,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和幼儿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和花草树木、水土沙石亲近,和轻风、白云、太阳、雨滴做伴,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所赋予的兴趣。

孩子们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特别喜欢玩沙、玩泥、玩石子,特别喜欢捉小虫、看小溪、捡落叶……他们在摸摸、看看、玩玩、比较之中总伴随着许多的“为什么”,诸如,“水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鸟儿为什么会飞?”、“宇宙里有什么?”、“世界上有外星人吗?”这些都源自于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始于好奇。幼儿的好奇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呵护幼儿的求知欲,对幼儿的“玩”给予支持,对幼儿的“问”给予引导,循循善诱,使之成为幼儿探索的动力,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源于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走进科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科学教育更应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其实,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并不神奇,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充分抓住每个机会进行科学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如,请幼儿观察、品尝各种水果,了解其异同;让幼儿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幼儿一起观察了解蜗牛;请幼儿观赏比较各种花卉;玩球时通过反复比较发现气充足和气不充足的球的不同,感受用力大小的不同,弹跳高矮的不同……从而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科学探索的源泉。

三、着重情感激励,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我们着重以情感激励为主,鼓励幼儿去参与、去探索。

“科学发现角”和“科学发现室”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兴趣的最好场所,那里有丰富的材料,幼儿可以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自由操作、想象、探索、创新。我们提供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做各种实验,如磁铁找朋友、水的三态变化、沉浮等,每当有所发现时,他们总是兴奋不已,兴趣也就更浓了。同时,还应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

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宇宙话题,和幼儿一起读科普读物,讲科普知识,初步了解神奇的宇宙,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呵护成功需求,引导幼儿体验探索的喜悦

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有着成功的需求,成功能带给幼儿满足和喜悦,更能成为幼儿探索的动力源泉。

在“金属导电”活动中,提供了电池、电珠、导线、铜勺、木棒、橡胶棒、纸片、铁钉、塑料泡沫等物,在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尝试将它们分别与电珠相连接,看看哪个能使电珠发亮,再将能使电珠发亮的物品归类,了解共同的名字叫“金属”,懂得“金属导电”。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断探索、观察、比较、在电珠一次次亮起来时,孩子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他们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欢呼雀跃。

这种喜悦又促进幼儿再次探索,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支持幼儿进一步去探索。

五、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幼儿的务实精神

学前教育专家许卓娅老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科学素质应包含科学道德和科学责任教育。问题的提出,显然是高瞻远瞩。可见,立足于务实精神的培养,能够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次,进行“会变的颜色”实验,一名幼儿当看到同伴将两种颜色调配好之后,为了争得第一,放下自己手中的实验来说出结果;还有请小朋友们回家观察小蝌蚪的成长变化,有两名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请家长查阅了资料就来告诉我们,这些显然都没有务实。对此情况,我们进行了个别交流,让他们明白:只有自己尝试、观察,获取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光荣的。

将务实的精神融于科学教育的每个活动中,从小就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学精神,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说:“只有走在发展前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以探索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探索、激励幼儿探索,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昌英,万磊俊.浅谈幼儿科学教育的原则.吉林教育科学科普研究,1995,12.

[2]许卓娅.科学素质应包含科学道德和科学责任.幼儿教育,2001,4.

走进科学范文第3篇

真正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但是,教育之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因为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他们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但如果把惩罚简单的理解为粗暴的斥责或野蛮的体罚,不仅不会达到激励和促进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使结果适得其反。更不能不能把惩罚学生当成家长便饭,借惩罚来发泄私怨。这里有两则真实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惩罚”的理解。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打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但必须在一年后还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回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其实,里根的父亲正是利用“惩罚”本身的激励作用,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惩罚本身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叹一声:里根的爸爸真高明!惩罚了小里根却不留一点痕迹,更高明的是他让小里根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

另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学生杀了校长家的爱犬,目的是想看看动物的内脏结构。校长从惩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孩子接受了惩罚,按照要求认认真真的画好了。他叫麦克劳德,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解剖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惩罚必须要弄清缘由,讲究方法。好的惩罚,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而是触动其心灵。

文章后面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现在就借用文中的三句名言来“解”我们心中的三个“惑”:

一、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有句格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也就是说违规受罚,天经地义,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不制止,就是对他这种错误行为的纵容和助长。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跳楼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如今,为一点小事自寻短见的人群已扩大到小学生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受不得委屈,心理素质差吗?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惩罚的人怎么能承受社会上形形的挫折呢?

所以,片面地否认惩罚的存在和有效性是不切实际的。认为惩罚不道德或它在教学上是不健全的,也是毫无根据的。关键要科学的把握惩罚的目的、方式方法和尺度。

二、如果我们能惩罚学生,应该采用什么形式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自由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行为。”】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在提到惩罚教育时总是把它与训斥、谩骂、挖苦、讥讽、丑化、嘲弄、污辱、歧视等的“心罚”相联系,或与罚站、罚跪、罚晒、罚冻、摔打等诉诸拳脚和工具直接伤害学生的“体罚”相联系,或与要求学生过分抄书变相体罚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有句话叫身教重于言教,惩罚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觉悟、上进。怎样惩罚?切实、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因此受益匪浅。

我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借鉴伙伴间的游戏规则内容,如同孩子来个约定:“拉钩上掉,一百年不许变”等类似的,就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数学课上,某教师写了10道简便运算题训练孩子们。谭寨是班上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他把练习题交上来时,老师还特地叮嘱:“你再检查一次”。这学生依旧不检查就交给了老师。改作业时,一学生马虎真做错了一题。教师问:怎么办?”“老师您兑现吧!”学生乐意地回答着老师。接下来,这位教师真钩起指头,在学生的鼻子上括了一下。

[案例二]故事发生在体育课上,两个组的同学进行短跑接力赛。第一小组十多位同学输了,按照规定,这些同学必须接受惩罚。当教师惩罚令刚一发出,第一小组的学生们都是乐合合的来到篮球架下,等由教师投球设定接受球撞的点。当教师纷纷举起球投向篮板,每一球落下撞在一位同学生的头上时,全场的一片喝彩声,当然也包括被撞同学的陶醉。

以上在案例中的惩罚,是个啥惩罚?括鼻子,实际上这是孩子们玩游戏时的惩罚规则,这个惩罚却收到了好的效果,只过了一会,那个学生就将更正的错题和自己多作的5道同类题交了上来。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教师没有师道与尊严,可学生会心的接受这个了惩罚,师生可乐,却能表达着师生间的默契。在案例二中,教师采用的惩罚方法,也是孩子们在课余玩游戏时的惩罚规则,这个惩罚看出学生也是乐意接受的。

三、惩罚后如何“善后”

【巴班斯基说得好:“任何惩罚都必须同时有对产生这种或那种过失的原因和环境的分析。”】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惩罚,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或多或少的创伤,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抚平伤口,不能一罚了之,否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会造成新的伤害,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先教后罚。我们在惩罚后还要留心观察学生情绪,及时疏导。一些学生因为心理素质较强,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教师对他们应激励为主,鼓励其再接再厉改正错误。当然也会有些学生出现反常行为,如哭泣、沉默、摔打东西、甚至骂老师等,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这些学生有必要的话要先暂停惩罚,待教师积极进行疏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心服口服后再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实行惩罚,怎样去对待惩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且不可缺少。

走进科学范文第4篇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资源,它能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形成理论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科学,从生活中走进科学。

一、从身边学习科学的积极意义

1.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走进科学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要学好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学科产生积极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科学,就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是一门有用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学科,它能够解决我们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国民经济,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对自己以后发展的必要性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

2.联系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他们是怎样将蜡烛、煤炉点燃的,物质着火的时候应如何灭火,火灾现场消防员是怎么扑灭大火的等等。这些生活经验可以为学生接受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等知识打好感性的基础。

3.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科学,为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奠定了基础。既然学生从生活中学到了科学知识,那么很容易促使学生反向考虑将书本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科学的问题。如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洗衣粉去除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呢?课堂上老师就会告诉学生其中的奥秘,学生知道了“相似相溶”原理后,在生活中遇到有关科学问题时就会建立一定的关联。如眼睛片上的圆珠笔迹怎么洗净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用风油精或者花露水等含有植物油或酒精的物品涂在镜片上,再用纸擦拭。而且如果学生经常遵循生活、理论、实际的学习过程,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 转贴于 二、从身边学习科学的具体实施建议

1.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有些变化是快速的,有的是缓慢的,有的是有声的,有的是无声的,这些都需要学生有意地观察周围的生活以及环境。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科学实验的习惯,为“从生活中走进科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每天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并去思考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如钢铁容易生锈;煤炭燃烧由黑色变成土灰色;碳酸岩日久产生“水滴石穿”的现象,形成美丽的溶洞等等。

2.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时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菜刀要用水清洗再擦干呢?刚买的剪刀上为什么涂着油呢?在讲酶的活性温度区间时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为什么洗衣粉用温水泡的洗涤效果比开水泡的要好?人体每一分钟都发生数以亿计化学变化,其中酶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这说明了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与酶的活性温度区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干燥的柴火很容易点燃,潮湿的柴火不易点燃?为什么风能将蜡烛吹灭,也能够让柴火烧得更旺?为什么关小煤炭炉的进风口会将煤炉的火焰变小?等等。

走进科学范文第5篇

中英双语EMBA02班学员、华润万家高级副总裁蓝屹对港科大组织同学们参观赛马会并邀请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现场讲座印象十分深刻。赛马是香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赛马比赛,当天蓝屹也和其他同学一样,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听到开跑的钟声响起后兴奋地走到看台,随着马儿的奔跑高声欢呼,尽情地享受着赛马的乐趣。

参观赛马会其实是港科大安排同学们走进企业参观的一个常设内容。通过走进企业的体验式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新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2011年入学的“喜羊羊之父”、动漫火车香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卢永强参加了走进法国兴业银行香港总部的考察活动。卢永强说,尽管他是一名香港本地人,香港也是金融之都,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他对金融活动的了解非常有限。听完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高级董事陈进长先生关于“全球投资视野”的讲座,卢永强觉得自己对全球经济状况、新兴市场的了解大大加深,加上亲眼目睹银行交易员的日常工作,感受那种表面安静实则高度紧张的气氛,使他对于金融行业的认识从感性和理性层面都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