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范文第1篇

2016年是两岸关系遭遇重大挑战的转折年。蔡英文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积极推动“柔性”,导致两岸关系逐渐陷入“冷对抗”僵局。但大陆及时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一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现选出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十大热点事件,以飨读者。

热点一:台湾地区举行新一届领导人选举,蔡英文当选,全面执政

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以689万票、56%得票率当选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同时拿下台湾地区立法机构113席民意代表中的68席,实现“一党独大、全面执政”。蔡英文上台后一方面对外宣称“维持两岸现状”,试图营造“不挑衅、释善意、要沟通”的假象;另一方面又抛出“要力抗中国的压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并加紧推动“柔性”、“去中国化”政策。这严重威胁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2008年以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势头受到严重冲击。

热点二: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习洪会”,提出“六点意见”

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大陆访问团一行。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形势趋于复杂严峻情况下的一次重要会面,对于两党交往和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间,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等“六点意见”,成为新形势下指导对台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11月2日至3日,由国共论坛转型而来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成功举行,取得丰硕成果。

热点三:大陆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

2016年11月11日,大陆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和民族的一贯主张,明确指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继“两会”讲话、“七一”讲话后,再次郑重重申维护祖国统一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

热点四:肯尼亚等国向大陆遣返台籍电信诈骗犯

2016年4月9日和13日,大陆警方分两批将在肯尼亚针对大陆民众实施电信诈骗的77名犯罪嫌疑人带回,其湾犯罪嫌疑人45名。此后,大陆又与多国合作破获多起电信诈骗犯罪,包括4月从马来西亚、6月从柬埔寨、8月从肯尼亚、9月从亚美尼亚、11月从马来西亚带回多名台湾犯罪嫌疑人,切实维护了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尽管台当局多次要求将台湾犯罪嫌疑人遣返台湾,但各国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并未理睬,国台办也严正指出“受害人全部为大陆居民,大陆当然有司法管辖权”。

热点五:台湾参与ICAO等国际组织活动受挫

2016年以来,两岸围绕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摩擦明显增多。蔡当局因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台湾无法参加9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11月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大会。但大陆为满足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愿望,邀请台湾在联合国2758号决议下参加5月世界卫生大会(WHA)、以工研院名义参加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大会(UNFCCC)的周边会议、宋楚瑜在重申“两岸一中、反对”立场后参加11月APEC峰会。大陆“以一个中国原则处理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立场得到广泛支持,国际上“一中框架”更加巩固。

热点六:台湾海军在台湾海峡发生“雄三导弹误射事件”

2016年7月1日在大陆纪念建党95周年的重要时刻,台湾海军操演时误将一枚射程为300公里的“雄风三型”反舰导弹朝大陆方向射出,导弹在澎湖海域击中一艘高雄籍渔船,造成1死3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要求台湾方面“作出负责任的说明”。岛内各界认为,“发生这样的意外,后果难以想象且相当严重”,“不仅暴露系统性失灵,更让两岸关系雪上加霜”,“蔡英文现行两岸政策的有效性及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令人担忧”。

热点七:台湾发生“719”陆客重大车辆火灾事故

2016年7月19日,辽宁旅行社组织的大陆旅行团在桃园市发生严重车祸和火灾,造成24名大陆游客及台籍导游郑j文、司机苏明成共26人死亡。总理立即做出重要批示,国台办等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机制。蔡英文向郑j文公祭送“典范长昭”挽联,却冷落陆客公祭,引发各界愤慨。9月10日,检方认定事故起因是苏明成预谋纵火自焚,国台办对该事件表示强烈谴责。继重新上台,“7・19”事故进一步冲击陆客赴台旅游热情,2016年成为“台湾观光史上最冷的冬天”。

热点八:通过深化“九二共识”的“和平政纲”

2016年9月4日,中国召开第19次全代会第4次会议。党主席洪秀柱致辞时强调,要用“和平政纲”对抗“党纲”。大会通过了新的“政策纲领案”,明确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基础上深化‘九二共识’,积极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可能性,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角色”。这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九二共识”的基本路线,减轻了各界对“本土化”倾向的疑虑,亦有助巩固国共两党政治互信。

热点九:台湾8位县市长组团赴大陆参访,大陆宣布“八项惠台措施”

2016年9月18日,新北、新竹、苗栗、南投、花莲、台东、金门、连江等县市首长组团参访大陆,受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高规格接待。8位县市长表示将继续支持“九二共识”,大陆宣布以“八项惠台措施”推动与8县市的交流合作。在蔡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降温的背景下,8县市长登陆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进一步加大蔡调整两岸政策的压力。

热点事件范文第2篇

2016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印发,其中规定:科学确定划片方式。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实施多校划片。而对于备受瞩目的特殊招生问题,教育部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严控特殊招生比例。

具体而言,教育部要求,2016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初中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各地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的优惠招生政策,取消不必要的特殊政策。确有必要的,应在学生所在片区内统筹予以保障,原则上不得跨片区择校。

二、校园贷

2016年3月份,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至此,校园贷成为2016上半年轰动校园及社会舆论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此后,关于校园贷款的事件愈演愈烈,“裸贷”现象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因为受害者是以持身份证件,外加个人、家庭资料作为抵押,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债主就会威胁要公布,就有女学生最后卖身还债。

校园贷款越来越热,各大金融平台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已加强规范互联网金融,规范借贷市场。

三、中小学塑胶跑道国家标准拟修订

2016年5月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家长们反映有学生身体出F不适,部分学生出现流鼻血等症状,担心与该校塑胶操场散发的异味有关。但随后于6月12日,西城区通报检测结果指该校的跑道橡胶符合国家标准。

6月21日和22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曝光“毒跑道”黑色产业链。对此,教育部6月22日要求:立即铲除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塑胶跑道,重新对其招标过程及相关合同进行审查。

其实从2014年开始,北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深圳、上海、河北等多地学校发生“毒跑道”事件,造成部分学生流鼻血、过敏、头晕、恶心等症状。近年来,大量学校因升级改造,使用塑胶跑道替代原有操场材料,但是由于缺乏监管体制,塑胶跑道的质量堪忧,一些不良商家采用有毒材料施工,给使用跑道的师生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实际上,截至目前,湖南、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分别以行业协会指导书或是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各地塑胶操场施工标准。11月中旬,国家标准委公开征求意见,中小学塑胶跑道国家标准即将修订。而此次公示的“新国标”增限了多种有害物质,并增加跑道设计、施工、环保和验收等内容。这意味着,近年来不断引起校园风波的塑胶跑道的标准滞后问题,有望从制度上得到改善。

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016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9月,人保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此次改革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

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

2016年9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六、新编语文等三科教材投入使用

教育部一直在深化课程改革。今年新学期开始,新编语文、历史、道德法治教材三科教材在新小学一年级和新初一年级投入使用,与广大中小学师生见面。据悉,新编三科教材的编写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重对涉及我国、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进行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具体来说,新编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从选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传统经典篇目,还增加了《开国大典》《七子之歌》《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

新版历史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史实,对我国固有的领土和领海进行了详细说明,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另外,新学期开始,小学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称也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据专家介绍,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包括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七、高考改革

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4月初正式落定,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将于明年起逐步启动,涉及高中教学、高考科目、高招录取的全链条改革。

其中,明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在2020年迎来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成绩会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不再以文理科分解,但总分仍为750分。高校招生时会按照专业需求,划定要求的选考课范围。从2017年秋季起,北京将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就是新入学的高一生开始实施。

在本次高考改革中,英语的变化较大。2017年北京市高考英语会采用计算机化考试,英语听力一年两考。到了2021年之后,英语还会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

高考科目的调整,意味着高校招生录取模式也将发生变化。2020年起,高校招生的标准不仅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门必考和三门选考科目的成绩,还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而从2017年起,北京高招的本科三批将与本科二批合并,条件成熟时还会将本科二批和本科一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八、营利民办学校禁入义务教育领域

11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将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明确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选择设立非营利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表示,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其不适合由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来实施,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义务教育政府责任的落实,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甚至会加重人民群众的负担。但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并不是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由民办学校提供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已经开办的民办校何去何从?

据悉对于已经开办的民办学校,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了过渡期:本决定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根据依照本决定修改后的学校章程继续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进行财务清算,依法明确财产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重新登记,继续办学。

对此,有专家表示,修法可能会影响需要回报的民间资本进入非营利的义务教育的热情,可能会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数量。也有一些民办学校负责人预计,民办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校将来会迎来一场很大的结构性改革。总的来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整体上为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各省市要有地方立法。

九、校园霸凌

12月初,北京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让社会各界都对校园霸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校园霸凌,虽然发生在校园,但是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学校中,学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家庭中,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受欺负了该怎么办?如何教会孩子把握“被欺负”的度?以及社会不良事件对孩子的内心和情绪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度引起热烈讨论。

早在4月底5月初,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意见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

12月中旬,中关村二小事件之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为推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

十、研学旅行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同时也强调,研学旅行应以公益性为基本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研学旅行自2012年以来,先后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

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1.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热点事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热点事件;舆论;文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7-01

一、微博与热点事件的舆论研究综述

对于微博与热点事件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目前学者针对微博与热点事件舆论研究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舆情角度分析。吴怡然在《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一文中着重探究了微博热点事件中舆论主体、舆论中心人物、舆论反映的焦点和舆论的效果所呈现出的特点。二是从舆论引导角度分析。周洋在《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以及引导》一文中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V+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四种模式,并以此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三是从热点事件的微博信息挖掘角度进行分析。王政霄在《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挖掘与情感分析》一文中主要利用微博信息的挖掘技术对微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微博热点事件抽取和情感分析两方面做了研究。

二、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情传播分析

(一)舆论形成期(2014年3月28日20时至2014年3月30日零点)。事件开始于南都娱乐周刊主编称周一将有重大新闻,涉及明星出轨丑闻,矛头直指文章和姚笛。29日上午第一波文章姚笛亲密照提前曝光,#周一见#话题的搜索量飙升达到一个高峰值,百度搜索显示为88564。30日下午当事人当街拥抱图片及出轨细节曝光,至此微博已经哗然一片,#周一见#已然跃居为热门话题榜单第一名,搜索量达到峰值143733。

(二)舆论高潮期(爆发于2014年3月31日零点4分)。舆论高潮期起源于当事人发表致#周一见#的公开道歉信,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微博网友的疯狂转载和留言,2小时内互动量竟突破了87万。随后当事人妻子发微博回应到: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同样受到网友的大力转发和评论。随后文章的质问南都周刊领导的微博以及伊P爸爸微博账号发表的题为“致陈朝华、谢晓两位领导的一封信”的长微博,在微博这一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大战,微博讨论数量达1410688次。

(三)舆论消退期。文章出轨门事件的消退期始于4月中旬,公众对舆论事件趋于理性,舆论由高点渐渐滑落低处。公众的关注热点开始向其他事件转移。在4月14日之后,公众对于“文章姚笛”关键词的搜索关注开始冷淡。

三、文章“周一见”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特点分析

(一)微博舆论传播的4A特性。微博的4A特性(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使得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随时随地以及接收信息,信息的创造和流通更加简单便捷。毫无疑问微博在传播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可操作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在热点事件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微博用户之间存在点对点传播关系,即者可以让关注者看到他发的信息,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文章的致歉信转发超过100万,马伊P的简短回应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受到粉丝的疯狂转发以及评论。

(二)微博舆论传播的裂变性。裂变式的传播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一方面,微博的“一键转发+评论”功能,使关注者看到信息后,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或者评论实时,轻松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而这些点又会成为信息的者,将信息进行核裂变式的传播,迅速生成“大舆论”。另一方面,微博在功能还设置了“@+”方式,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流传递方式。

四、关于微博对于热点事件舆论传播的反思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场所,在舆论形成的潜伏期为舆论事件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舆论形成的成长期,以其裂变化和便捷化的传播优势,推动舆论高潮;在舆论发展的成熟期,微博舆论领袖推波助澜,影响舆论走势;在舆论发展的消亡期,微博又是促使舆论得到解决的重要力量。在此次热点事件中,网友们带着好奇心,站在道德制高点在微博上热烈讨论,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和事态的发展。在了解微博影响舆论的规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平台引导舆论发展,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黎美纪.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吴怡然.微博在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政霄.基于微博的热点事件挖掘与情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何芳.微博传播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热点事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井喷式报道 热点事件 议程设置

对“井喷式”报道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其特性多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可以说,“井喷式”报道,就是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呈现出的一种“喷发”、“爆发”状态,也就是一件事情被报道后,在一定时间内陆续出现同类热点新闻报道现象的报道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持续的周期性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陆续出现”,亦即如果报道断断续续,就不能成为“井喷”,报道必须有连续性;“同类新闻报道”,指的是后面出现的报道与第一次出现的新闻是同一类型;“报道形式”,说明“井喷式”只是一种媒体范围内的报道形式和报道现象,并不是一种报道新闻的方式。本文以2014年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遇害报道为案例,探讨“井喷式”报道特点、正负效应以及改进措施。

“井喷式”报道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井喷式”报道也不例外。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效应,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一)正面效应。

1.合力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合力报道是当前我国新闻实践中的一个新课题,指不同媒体围绕同一事件进行,其目标一致而方法各异,这种报道方式集中化、高强度、多方位的新闻“集团战役”也称为媒体合力,就是形成新闻舆论的各个方面、各要素同时或连续作用而产生的舆论影响力。

合力报道具有手段丰富、开掘深、传播范围大、受众面广的特点。如前所述,对于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这一社会事件,多家大众媒体各显其能。这样的合作,扩大了报道规模,壮大了报道声势,增加了报道深度,形成了强大的新闻舆论合力。传播效果自然不可低估,而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引发了受众对社会安全的广泛关注。

2.叠加报道提示公众之“防范”。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成为可能。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媒介形态上,同样也反映在了具体的新闻业务上。即二者之间相互借鉴、叠加报道,从而形成了新旧媒体的“叠加效应”。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叠加报道将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促使媒介传播产生多方根本变革,增加传媒报道的影响力。

如前所述,在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报道初期,传统媒体在追踪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媒体的表现同样不可小视。随着事件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很快从初期的关注过渡到了后期的规避,例如针对事件原因分析,龙华网认为理应立马开展一场打击私车营运的综合整治,并长久保持,在平时的执法中也要想方设法,坚决杜绝私车营运。针对搭黑车事件定性,人民网表示,此案是对善良和信任的恶性透支,更引起社会极度惶恐,因此,一定要严惩犯罪分子,用法律的利器维护人性、道德与公序良俗,安抚那不该逝去的青春。针对大学生教育要如何进行,南海网称,面对安全教育缺失造成的悲剧,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了,尤其是高校必须想方设法补齐这一短板,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显然对“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这一事件,报纸、网络的叠加报道,不仅引起了社会对女大学生安全的关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将报道的重心落在了“规避”二字上,以提醒社会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二)负面效应。

1.社会恐慌效应。

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刑事案件的报道是把双刃剑,通过报道一方面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防范,另一方面也摆脱不了它的消极影响:客观上帮助行凶者扩大了影响,还在社会上造成恐慌。在诸多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报道中,媒体大多第一时间大幅集中报道,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一系列雷同案件的出现,加之媒体的密集报道,极易引发受众不安,继而造成社会恐慌。

对于“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反复不间断的报道虽然在一时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但是却给受害学生及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使受众心理上对社会整体环境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对自身安全感到恐慌。

2.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也叫模仿效应,是指媒体在报道犯罪案件时把犯罪过程进行详细逼真的描述,使人受到启发,进而模仿。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1947年到1968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58 人。

示范效应也同样适用于“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类似报道。媒体对嫌疑人如何对女大学生实施犯罪,事后如何处理,如何在明知犯罪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逃跑……细节的描述都给意图犯罪的人一种启发和示范,从而有意识地模仿这些行为,造成更大的社会隐患。

合理议程设置,规避负面效应

人们生活在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流中,新闻媒介也许不能完全决定人们如何判断和思考,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而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又是经过仔细筛选和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显,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严格筛选与精心突出的过程。[1]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因此,合理地进行议程设置,可规避热点事件“井喷式”报道的负面效应。我们认为,似可从以下四个方向入手:

(一)控制密度。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因涉及范围较大,通常需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来进行。这就涉及到报道密度问题。

一般说来,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适当增加密度有助于形成较强的舆论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容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从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微观角度上看待密度问题,要讲究疏密技巧。比如对于客观性原因造成的社会热点,由于揭露出存在的问题,在主观上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客观上纠正需要时间,因而在报道上提倡“间隔”,表现在媒体报道上,可从实际出发,给予报道对象或当事人、主管部门自我调整、自我修正的时间。

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报道更需要疏密有致。有学者提出的控制报道的量应当遵循的三个准则:其一,符合实际的量变准则;其二,消除未知量的准则;其三,量的适度性准则。[2]媒体报道要善于把新闻报道的密度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对于“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报道,不应让这类新闻整天充斥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上,尤其是不能在报道重庆女大学生失联这一单独案件时,再把其他同类事件同时大密度地报道出去。因此,把握好密度不仅是微观上某一具体社会热点报道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宏观上把握宣传基调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选准角度。

社会热点问题是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报道的角度直接关系到报道的质量。

在报道角度选择上,既要考虑受众的要求,又要考虑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假如报道的问题不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当前的客观能力范围内,媒体只会愈加激发社会矛盾,引起受众的不满,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报道的问题主要是出于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组织领导不力,政策规定不合理、方法措施不恰当等造成的,那么对于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应该报道,而且还应该大力报道。

选准角度并不仅仅是媒体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还应该做到“人无我有”,如何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则是选准角度的关键所在。以媒体报道“大学生失联遇害”报道为例,虽然该事件从报道角度上确实符合“社会热点”的报道要求,但从角度选取的新颖性上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从同一角度进行叙述,不仅容易给受众带来疲劳,也无助于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南方周末》在其他媒体都一致谴责黑车司机道德沦丧时,直接把问题指向根本――社会安全,把报道的角度转换到一个新的方向。

同样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纽约时报对“9・11”事件的报道值得借鉴。在美国其他媒体不间断报道“9・11”事件进展时,纽约时报却推出了名为《悲恸的群像》的讣闻系列专题,纪念“9・11”事件遇难者。这一专题每天都刊载,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11月30日。专题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电台、电视台、社会团体纷纷讨论这一系列报道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体现了美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这一专题报道不仅有助于平复人们心灵的创伤,引发人们对亡者的怀念,还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3]由此可见,选准角度可以获得独一无二的报道效果。

(三)理性引导。

按照诺尔・纽曼的观点,大众媒介间有同质性特征,因此媒介传播间的内容冲突较少。当受众长期处在同质性较高的媒介信息环境中,就很容易受其引导。[4]所以对于类似“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这一话题的报道,媒体报道应该把握好力度理性加以引导,从典型案例的报道,来引发社会各方对女大学生权利和社会环境安全的重视,进而引起社会、学校的警醒,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防范。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5]。社会热点一旦被媒体报道出来,便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受众关注,从而引发舆论,因此报道要注重议程设置,引导受众以理性关注热点,引导社会舆论迈向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媒体去精心策划,掌握好引导时机,讲究报道方法。

总而言之,媒体应发挥好引导功能,引导受众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当下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报道的过程中, 要科学分析问题,把握引导的方向,明确引导的目标,在制作“井喷式”报道时,应在充分认识其正负效应的基础上,合理规避其负面效应,才能使热点报道既更好地满足受众知情权,又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促成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注释: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建明:《宏观新闻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胡亚平,龙潭:《<纽约时报>9・11事件“讣闻报道”及其启示》.《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4] 诺尔・纽曼:《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热点事件范文第5篇

这两则新闻刚“落地”时,舆论想当然地几乎一边倒,大骂导游韩某违背职业道德,“黑心导游”强迫游客“过度消费”;大骂打人者凶残,男人打女人,对受伤的女司机表示极大同情。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有些事表象和事实差别之大,“过山车般”,甚至会让你觉得有点懵。上述这两则热爆新闻,现在看来就给人这种感觉。女导游骂游客事件,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以及女导游的声明,哭诉,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些游客参加的是“1元钱团费”的旅行团,这种团和之前“零团费”几乎没什么区别,是被明令禁止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低的团费,吃住行那么多的运行成本,怎么可能确保服务质量。加之,一些导游“没有底薪、没有社保”的生存状态等,随着这些要素逐步释放,多数网民发现“导游韩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黑心、那么可恨”,甚至有人反过来同情韩某。

同样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也是随着时间推移,迷雾被逐步揭开。女司机从被打后收获同情,到行车记录仪曝光真相,48个小时,事件和舆论出现逆转,截至5日18时,新浪网调查显示,68.8%的网友认为此事是女司机的责任。

联想到之前众所周知的“纸馅包子”事件、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的郭美美系列事件、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浑水泡面”事件、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等等,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事件的开始和结尾出现大逆转、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出现大逆转。

凡此种种,不由得引出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话题――在网络时代,在人人都握麦克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面对热点事件、热点舆情?

讨论这个话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当下不时发生的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件,在告诫和预警这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以及公众情绪的释放通道出了什么问题;二是就个体而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当然地先入为主,随波逐流;三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关心事件的网民、媒体,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

“打得好”还是“不该打”,“路霸”族错还是“路怒”族错,真的是“黑心导游”还是被逼所致,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对于围观者而言,未必非要打口水仗,甚至挖坟党般地挖出当事人的私生活,这些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喜欢道听途说,有的也只是听了一半,理解得似是而非,甚至没有经过思考,想当然地先入为主,做有罪推定;有的抱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随波逐流,瞎起哄,对一个“未经考证”的新闻事件表现出数倍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