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易经入门基础

易经入门基础

易经入门基础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第1篇

一、经侦基工作础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经侦基础工作在各地有不同的内涵,通常包括经侦情报信息资料、经嫌调控、阵地控制、经侦特情、调研工作、业务档案、经济犯罪信息库等。我认为经侦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工作机构(人员)的规范化;二是执法规范化。

(一)基础工作机构(人员)规范化。由于经济犯罪案件属于智能型犯罪,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在目前经侦警力普遍较少的情况下,大部份县级经侦民警都投入侦查破案中,没有精力专门投入基础工作,有的虽然设立基础工作人员也只是挂名,就是说基础工作都只浮在表面上,只有设立专门基础工作人员(机构)专门从事基础工作,促进基础工作规范化,从日常办案实践中搜集线索、信息并运用到实践破案中。

(二)执法规范化。[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经侦基础工作包括210情报人员建设、阵地控制、经嫌调控、调研工作、业务档案管理等工作,其中对210情报人员物建审批、阵地控制的物建及季度考核、经嫌(重口)人员的列控及撤销审批、重口季度考核以及基础工作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必须规范化,从列控(物建)条件、审批程序、考核办法,到档案资料的填写、录入、管理,都必须统一格式、规范操作。

二、加强经济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建议

在犯罪日益呈现智能性、隐蔽性的今天,各类与犯罪有关的人、事、物、线索的信息积累是提高打击犯罪的新的增长点,基础工作就是要通过特情、经嫌列控、阵地控制等工作收集有关经侦情报资料,但目前各级经侦部门还未把经侦情报资料收集工作重视起来,虽然已经有“经侦执法台帐”,但数据不全,人员信息、案件信息零散,我认为加强经侦基础规范化工作就是要在日常侦查办案实践工作中加强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建立经济犯罪信息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把受理、初查、侦办、移送的各类案件进行信息化处理,录入计算机,形成经济犯罪案件信息库。各级经侦部门要打破只搜集立案案件信息的观念,因为当前“如实立案”工作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地方仍存在案件不破不立的现象,一些跨省跨区的经济诈骗案件因侦查难度大或因投入多、产出少而迟迟未侦,久不立案。其实恰是这类案件最有信息价值,为今后的大范围串并案件提供线索。

(二)通过侦办案件,大量采集经济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形成经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库。随着经济犯罪跨区域作案、流窜作案等特点的增强,一定数量的经济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将给侦察破案带来很多方便,起到加速案件侦破的效果。经济犯罪嫌疑人信息库应包括两类人员的信息:违法犯罪人员和经嫌人员。目前很多经侦部门仅搜集采取强制措施的违法人员,一些因涉嫌经济犯罪问题被指控或审查,因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未被打击处理而又不能排除嫌疑的人员,以及在经济活动中有不良信誉,经常有上门催要货款,涉及经济纠纷的嫌疑人员都应作为重点人员或经嫌人员搜集并录入数据库。

(三)建立易发案单位或部位信息库,也可称经嫌单位信息库。尤其是要把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福利企业、校办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纯粹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的法人代表、经营地址、工商注册、税务申报、注册资金、营业范围、银行帐户等基础信息采集起来,形成信息库、便于查询,为实践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从事贸易活动的公司都有经济不规范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来意拖欠货款,有的高进低出,有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对这类单位信息搜集调控,有利于分析和掌握案件动态。同时可对一个时期管理相对薄弱的新生单位搜集相关信息,比如当前的房屋中介部门、托运行业等。

(四)充分运用经侦信息资源以及在逃人员、出入境、旅馆住宿人员等基础公安信息资源,开展“网上串并案件”、“网上追逃”、“网上管理”工作,服务现实斗争。各级经侦部门要有“大信息”意识,积极开发以犯罪嫌疑人、嫌疑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犯罪案件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全国联网。要不断提高情报分析、研判、处理能力,善于在分散、隐蔽的情报资料中发现问题,发掘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基础情报信息人员主动将最新信息及分析、研判情况反馈给侦查部门,使静态情报迅速转化为有效的进攻武器。

(五)发挥特情耳目管理工作优势,建设一支高精尖的经侦秘密力量。经侦特情在搜集犯罪情报、提供侦查线索、贴靠侦控对象和追捕逃犯等方面有关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侦查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要注重在重点企业、易发案的单位、商贸密集地区、大市场等部份以及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以及中介机构等发案较多或易于发现犯罪线索的重点行业和经济领域建立阵地特情,及时掌握动态情况。根据实践需要,物建一批有利用价值的高质量的经侦专案特情,积极探索一警一情,一警多情,一案一情的工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支出;区域差距;革新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0-0015-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扩大的区域差距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备受世人关注。区域差距与非均衡的产生及其变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传统要素的自然条件和初始起点是影响地区差距形成的因素,但并不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必然原因。政府的调控通过对传统要素的“渗透”,可以影响传统要素的禀赋结构和质量。在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距状况的变动趋势时,承认造成中国区域非均衡扩大的人为原因比单纯运用自然条件解释区域差距的扩大更有说服力,由此引出的政策含义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说明,只要我们调整政府政策偏好,就可能既避免两极分化,同时又不牺牲经济增长。

有关经济增长与公共支出的著述颇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rrow、Kurz和Barro在政府直接干预模型的构造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认识到政府支出在高速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生产性以及政府在很多方面支出的不可替代性之后,他们在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将公共支出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开拓了这个领域的研究。Arrow & Kurz (1970)在公共支出是生产性的假设下,把公共支出引入生产函数,得出私人投资将从政府支出中获益。Barro (1990)假设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率最大化,得出公共支出具有生产性,并证明了增长率最大化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是一致的,但是该模型把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忽略了,没有考虑政府的公平性目标。

国内理论界虽然十分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但研究视野主要放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上,少有学者注意到财政政策对区域这一中观层次的调控问题。龚六堂(2002)将政府分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将公共资本流量纳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得出各种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娄洪(2004)则分析了多个地区不同的公共基础设施流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政府基础设施资本的外溢效应扩大了两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主要问题在于,研究往往将政府干预调控的某一方面(如公共投资资本、转移支付等)单独带入生产函数,得出经济增长与其的函数关系,没有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同时合并考虑政府调控的各种支持手段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更主要的是,大部分研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政策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笔者旨在分析各种政府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借鉴Martin & Ottaviano(1999)的方法,建立一个包含公共基础设施的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表明,与转移支付和传统的区域政策相对照,旨在减少革新成本的政府支出政策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时促进区域间平等。

二、包含公共基础设施的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

Martin & Ottaviano(1999)将Romer(1990)创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Helpman & Krugman(1985)创立的经济地理模型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其中,企业定位和公共基础设施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之前,对本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经济模式作如下设定:

第一,存在两个区域:地区1和地区2。地区1和地区2都有固定数量的劳动(L),两地区除了初始收入水平外其余禀赋都相同,地区1比地区2更富裕。资本流动和企业定位在地区间都是自由的。

第二,经济由三个部门组成:一是典型的家庭部门。家庭拥有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消费获得效用。二是生产部门。生产部门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潜在利润的差异导致企业定位的改变。生产部门又分为存在地方外溢性的研发部门、规模报酬不变部门和规模报酬递增部门。三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在分析外生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经济的作用机制时,不考虑政府部门。

第三,经济地理是两个地区的革新增长的决定因素,而经济地理由企业定位的均衡来描述。

第四,两个地区间和地区内部都存在交易成本,而且公共基础设施会影响这两类交易成本。由于交易成本会改变经济地理,基础设施的变化将对企业定位、经济增长率以及地区间名义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由于模型具有对称性,我们只考虑地区1(地区2的变量都用*表示)。

2. 假设公共支出政策提高地区2内部的基础设施,即?啄*D增加。根据方程(6),对于给定的?兹E,γ将减小,从而曲线γ(?兹E)向右移动(见图3)。随着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地区2的产品交易成本将下降,而有效需求会增加。由于假定规模报酬递增,生产异质产品的企业会移到地区2,γ减少。从地区1迁到地区2会使研发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由于更多的企业在地区2从事生产致使当地生产的产品的交易成本降低,地区2的价格指数相对地区1减少,另一方面,名义收入差距增加,从而真实收入差距是不明确的。因此,这项政策使企业集中程度降低、经济增长减缓,而对真实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确。

3. 假设公共支出政策提高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即?啄I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地区1有比地区2更大的市场规模,那么地区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会提高地区1的工业集中程度,所以,曲线γ(?兹E)将会向左移动(见图4)。此时,这项政策与图3所示的减少地区2内部交易成本的效应正好相反:随着企业集中程度γ增加,增长率g将提高,名义收入差距?兹E将减少,但真实收入差距的改变不明确。如Martin & Ottaviano(1999)所说,如果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已经足够低以至于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不十分重要,那么旨在减少地区间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会减少地区间真实收入差距。

一项旨在减少地区1内部交易成本的政策将与此处所说的改善地区间基础设施的政策具有相同的效应。

4. 假设公共支出政策减少经济中的革新成本,即η减少,比如通过对R&D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曲线g(γ)将会向左移动(见图5)。随着革新成本降低,更多的工厂进入市场削弱了已有工厂的垄断地位,从而减少地区1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这样不仅减少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而且也促使更多的企业重新定位在地区2。从方程(10)可知,革新成本的降低能弥补空间集中程度的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率仍然增加②。而地区1空间集中程度降低且同时地区间名义收入差距减少使得真实收入差距减少。因此,旨在降低革新成本的公共政策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保障公平。

上述分析表明:从理论角度看,经济增长和区域间平衡存在政策上的权衡。对贫困地区直接的货币转移支付政府支出政策能促进区域间平等,但可能对经济增长不利;在贫困地区内部改善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政策提高了名义收入差距,但对经济增长不利;改善地区间或富裕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政策则使经济增长率提高并减少名义收入差距,但对真实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确;与转移支付和传统的区域政策相对照,旨在减少革新成本的公共支出政策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时促进区域间平等。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对减少革新成本的人力资本及研发等进行投资既能促进增长又能维护公平。

四、结论

我们借鉴Martin & Ottaviano(1999)的方法,建立一个由内生增长框架和经济地理框架联合起来的包含公共基础设施的两地区内生增长模型,将各种政府支出政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同时合并考虑政府调控的各种支持手段对经济增长和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综合影响。该模型表明,从理论角度看,经济增长和区域间平衡存在政策上的权衡。转移支付或传统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和地区间收入平等存在取舍,与转移支付和传统的区域政策相对照,旨在减少革新成本的公共支出政策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时促进区域间平等。当然,这个模型并不完整,并且某些假定不符合事实,以至于结果可能对政府政策的描述不公平。但它有助于我们明白政府政策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公共支出政策对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都有不同的影响。

中国有许多学者对不同的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刘晓昀等(2003)从农户收入和支出的角度研究了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通过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但同时还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王、汪三贵(2006)对中国分区域农村教育对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东西部农村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及其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整体上低于东部地区。高梦滔、姚洋(2006)使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加以分析,估计的结果表明,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出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物质资本包括土地对农户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而且在不同的收入组别上,人力资本的回报都显著高于物资资本的回报。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政府确定今后投资的优先次序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研究发现各种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果和缩小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效果有很大差异,重新合理配置政府资源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只要我们调整政府政策偏好,就可能既避免两级分化,同时又不牺牲经济增长。基于本研究结果,现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投资是促进农业增长、缩小地区差距的最有效措施。二是农业科研投资势在必行。农业科研投资不仅经济回报高,而且对农村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也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地区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国家尤其应当重视对西部地区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由于西部地区税基很小,应由东部富裕地区向西部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持西部开发,缩小地区间收入不平等。

[参考文献]

[1]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

[2]龚六堂,邹恒甫.最优税率、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3]刘晓昀,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4]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包含一般拥挤性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研究,2004,(3).

[5]王,汪三贵.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2).

[6]Arrow, K. & M.Kurz,1970, Public Investment, 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 John Hopkins Press.

[7]Barro, R.,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PP103-125.

[8]Martin, P. and Ottaviano, G.I.P., 1999, “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43,PP281-302.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流通部门中运输邮电业感应度系数较大,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感应度系数较小;流通部门整体影响力系数较小,对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部门的辐射、拉动作用较小。本文利用全国2005年投入产出表,分析认为我国流通部门是属于高附加价值的基础部门,其中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率大,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的中间需求率小。

本文运用全国投入产出表,从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和产业关联效应方面,对我国流通部门进行分析,揭示我国流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流通是桥梁和纽带。随着消费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下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方针,承担着实现相当部分消费需求转化职能的流通部门,与GDP增长的相关性也就更加密切。

基本理论

(一)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部门总需求之比。它反映了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中由多少作为其他产业所需要的原料(中间需求)。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而最终需求率越低,说明该部门就越具有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越低而最终需求率越高,则说明该部门就越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总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部门;反之,中间投入率越低,该产业的附加价值就越高,因而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部门。

(二)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量。它衡量了某产业前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感应度系数大的部门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较大。

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Si为i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感应度系数,Aij为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也就是需要其他部门为该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量。它衡量了某产业后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很强的辐射、拉动效应,反之则不然。

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Tj为j产业部门拉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Aij为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

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全国2005年17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我国各产业部门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以及感应度与影响力系数如表1所示,其中流通部门包括运输邮电业以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这两个部门。

(一)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分析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根据表2,与社会平均数相比较,我国流通部门中无论是运输邮电业还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均属于高附加价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流通产业,以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流通部门中的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率大,说明运输邮电业更具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贡献大于对产品转化为最终需求的贡献;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的中间需求率小,说明该产业更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对产品转化为最终需求的贡献大于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贡献。再者,流通部门中的运输邮电业是属于中间需求率大中间投入率小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是属于中间需求率小且中间投入率小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可见我国流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社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根据表1和表3,在我国流通部门中,运输邮电业的感应度系数是大于1的,说明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生产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当其他产业的生产都增加时,需要这个产业提供的产出量较少,其供给推动力较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部门中两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说明我国流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辐射、拉动作用较小,即需求拉动力小,流通部门每增加一定的产出,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出的增加拉动作用较小。

结论

我国流通部门中的运输邮电业为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提供着重要的中间产品,对社会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则在产品转化为最终需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流通领域各产业,使流通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通过对中间投入率的分析,可知我国流通部门属于基础部门,对其它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发展流通部门各产业,以避免其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流通部门各产业具有较高附加价值,更应该大力发展该领域各子产业,以更快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强,刘起运.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易经入门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WTO;建筑工程;服务贸易;基本原则

GATS即WTO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其是关于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多边规则,存在相应的法律效力,由WTO中的服务贸易理事会监督落实。WTO对建筑工程的服务贸易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想要推动相关工作的进步发展,就需要对其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展开研究,以便促进建筑工程服务贸易的提升。

一、WTO关于建筑工程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

(一)GATS构成内容

服务贸易总协定主要由文本、附件与承诺清单三大板块构成的。其中文本指协定条款,里面囊括了比较通用的原则与义务。附件则是指的部门协定,也就是处理具体服务贸易部门所适用的规则。而承诺清单是指各个国家提供的市场准入机会的具体承诺。

(二)GATS组成内容分析

GATS中的文本主要分为两个板块,即前言与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包含了其范围和定义。其次还有一般责任和纪律等,共存在29个条款。这些条款在各个服务部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在这条款之中,也含有全部成员一定需要遵循的一般义务。GATS定义国际服务贸易系提供服务,而且还确立了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这四种方式。

(三)基本原则

GATS确定的服务贸易基本原则从某种程度而言和货物贸易原则具有一致性,比方说其中的惠国待遇、透明度、逐步自由化等原则。就惠国待遇原则而言,其不仅适用于建筑工程服务贸易,也适用于其它所有服务部门,是协定最重要的规定。当然,在GATS里面也存在某些暂时的例外,比方说成员国可明确列出各个服务领域里面那些属于暂时不适用非歧视原则里面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四)责任

GATS把一般责任和具体服务部门承担的义务进行了划分。在其结构里面,无论是市场准入,还是国民待遇条款均不在一般责任范畴内。GATS里面也有相关规定,言明成员国能够在其占据较大优势的服务部门与下属部门寻找自由化。这也是由于市场准入义务是依照服务贸易定义展开谈判的,使用的肯定清单的办法。所以,世贸成员能够依照自身国内政策和发展情况,把可以开发的服务部门与能够开发的程度在计划表里面列出。除此之外,还能够结合自身国内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程度逐渐提高服务部门数量。针对那些没有做什么承诺的服务部门,也就不用施行国民待遇原则。

二、关于建筑工程服务贸易的政策方案

(一)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建筑行业不仅给其余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其本身也属于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建筑行业能够提供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缓解了就业压力。其可以说是一个维持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门,并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在许多发达国家的GDP比重中,建筑行业可以占据5%到7%的比重,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筑行业不仅牵涉到基础设施建设事业,还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影响,拥有特殊的巨大作用力。因此,这也就使得许多国家对建筑业的关注度较高,保护力较强,更是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甚至与部分不愿国外企业进入本国建筑市场的国家竞争。

(二)保护政策

国家关于建筑工程服务贸易这方面的政策而言,大致上也就是通过国内立法与规定等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方面的贸易措施可以囊括为两类。其中一方面是关于市场准入的边境管理措施壁垒,另一类是关于国民待遇的市场管理措施壁垒。在这之中,发达国家多是比较倾向于运用后面一种贸易壁垒。

(三)建筑工程服务部门的规定

在关于建筑工程服务部门这方面,各国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比方说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就有土地使用控制、建造规范与技术等。这里面的规定有的是政府直接制定,也有的是由地方政府或则是非政府类型的专业机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制的。基本上多数政策都是为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犯,维护建筑安全性,保障环境质量。当然,这其中也许存在针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标准,但也是基于非歧视性原则上进行制定的。一般而言,即便此类措施可以在本国与国外服务提供者中同时适用,但实际相较于本国服务提供者而言,对国外服务提供者会还是会更加不利一些。

(四)市场准入限制政策

结合WTO的统计进行分析可以明显得知,建筑工程服务部门比较普遍使用的市场准入限制,多是通过商业存在方式服务提供的限制。比方说,其中对法律实体类型方面的限制、对资产价值的限制等等就能够看出这一点。其次,在自然人雇佣这方面的限制也较为常见。犹如国民待遇限制里面就有对自然人流动方式服务提供的限制。这些限制包含了对资格证书与资质、国籍之类的要求。

三、基于GATS的建筑服务贸易承诺与分析

(一)基于GATS框架的建筑服务贸易分析

从某种程度而言,GATS是为了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而存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主要在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这个方案上体现出。换而言之,其要经过多轮多边的贸易谈判,逐渐消除各部门里面的服务贸易壁垒。曾在乌拉圭的贸易谈判过程中,世贸组织就有专为建筑工程服务这方面成立一个工作团队,探讨基于GATS框架基础上建筑工程服务部门实施总协定基本原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研究其原则的可适用性。直至最终,该小组确定在GATS框架内的建筑工程服务部门不必再做特殊规定与注释,GATS适用于建筑工程服务部门。

(二)服务分项

此处的服务分项指WTO确定的建筑工程服务部门包含的分项。分别为Generalconstructionworkforbuidings(一般房屋建筑工程)、Generalconstructionworkforcivilengineering(一般土木工程)、Installationandassemblywork(安装与装配工程)、Buildingcompletionandfinishingwork(房屋装修装饰工程)、Other(其他)这五种服务分项。根据这些年WTO成员在建筑服务工程部门的承诺水平分析结果来看,主要有全部承诺、部分承诺与无承诺三种类型。其中全部承诺通过商业存在服务提供的市场准入占据了一半以上。

结束语: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建筑整体水平逐渐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建筑企业也为了适应国际竞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逐渐创建起全面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究其WTO多边规则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我国经济不断产生的影响,必须增强WTO关于建筑工程服务贸易基本原则的分析力度,才能更全面的对其形成掌握,并合理运用起来。

参考文献

[1]师华.WTO对我国建筑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06):23-30.

[2]金孝柏.服务贸易补贴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J].国际贸易,2011,(06):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