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情马拉松

爱情马拉松

爱情马拉松

爱情马拉松范文第1篇

漂在异乡的怦然心动

闫雪松197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8岁那年的一天,他突然感到视力模糊。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疾病。2006年,闫雪松在做完最后一次眼科手术后,两眼完全失明了。世界从此黑暗下来,人生也跟着失去了颜色。心灰意冷的闫雪松想到过自杀,但是想到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儿子,他还是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到当地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做了学徒。2012年9月,闫雪松告别家人,到北京闯荡。

在北京西坝河的一家盲人按摩店里,店员杨莉接待了她。1989年出生的杨莉来自辽宁农村,哥哥也是一位盲人。为了给哥哥治病,家中债台高筑。懂事的她离开学校,到北京打工,每月寄上省吃俭用攒的钱,帮父母还债。

杨莉带闫雪松来到住处,告诉他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闫雪松打开箱子把衣服放进衣柜里,杨莉看到箱子里的衣服一件件叠成圆柱状,板板正正地摆放进箱子,不由得心里暗暗赞叹。再看着闫雪松有条不紊地一件一件挂上衣服,心里突然涌上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闫雪松来到店里不到一个月,就成为店里点钟率最高的师傅,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在前台工作的杨莉看到闫雪松常常忙得满头大汗,总是力所能及地帮他做些倒水、擦汗的工作。闫雪松每次接过杨莉递来的水,都要深深地“注视”着杨莉。杨莉知道,墨镜后面的那双眼睛一定是充满了感激。

那一年的北京,11月就下了雪。一天,闫雪松没有像往常一样听到杨莉的声音,他询问老板,才得知杨莉生病请假了。他那天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好不容易熬到下班,闫雪松向老板要了杨莉的地址,他要去看她。先是坐地铁,然后坐公交。在一个城中村,他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杨莉住的出租房。当杨莉打开房门,看到浑身沾满雪花的闫雪松时,不禁大吃一惊:“这么远,你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杨莉边责怪边拍打着他身上的雪。“看你一天没有上班,我实在放心不下,就来看看。不过,你住的这地方确实难找。”

杨莉得了重感冒,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闫雪松问清了厨房的位置,对杨莉说,你在躺床上休息,我来给你熬点粥。不一会,便飘来了米粥的香味。在袅袅的氤氲里,杨莉看着闫雪松麻利地做着一切,神情专注地熬着粥,不禁有些恍惚,她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2014年春天,闫雪松盘下一个按摩店,杨莉自告奋勇前来帮忙打理。可是不到一年,房东要涨房租,店的两边也陆续开了四五家按摩店。长期操劳,缺少走动以及常常失眠,让闫雪松疲惫不堪。杨莉心急如焚,听说跑步能改善睡眠,便在一天晚上客人走后,拉着闫雪松去跑步。

杨莉拉着闫雪松在一个废旧的车库里连跑带走锻炼了一个小时,听到杨莉跑得气喘吁吁,闫雪松说,我自己凭感觉慢慢跑,你在旁边提示我就行了。杨莉松开了手,站在车库中间,闫雪松则听着杨莉的指挥,慢慢地又跑了一个小时。那天晚上,出了一身汗的闫雪松洗了澡后,美美地睡了一觉。

共同奔跑牵起了爱的手

闫雪松爱上了这项运动。这时恰好有一个公益机构组织了10公里盲人竞走活动,杨莉替闫雪松报了名。没有想到的是,闫雪松竟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一个盲人朋友告V闫雪松,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每周末都有一个盲人助跑团,闫雪松想参加。杨莉也不知道盲人跑步需要什么装备,她就先去公园观察,然后带他买齐了跑步所需的运动装备。听说盲人跑步还需要领跑绳,他们都没有见过,杨莉上网搜索信息,描述给闫雪松听,闫雪松凭着想象,把一个单肩包的背包带改装成一个领跑绳。

第一次参加助跑团,杨莉找来领跑绳套在两个人的手腕上,杨莉跑在前面,牵着后面的闫雪松。但是两个人的步伐频率不一样,领跑绳时紧时松。在一个拐角处,杨莉忘了提醒转弯,直跑的闫雪松一下子撞到了正在拐弯的杨莉,两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杨莉倒没有什么,闫雪松则面部着地,擦出了几道血痕。看着嘶牙咧嘴的闫雪松,杨莉自责不已。

在多次的陪跑过程中,两个人逐渐形成了默契。领跑绳向前紧一点,就要加快速度,向后紧一点,就是要降低速度,侧向拉一点,就是提示向右拐弯,身体靠近一点,就说明要左拐弯了。前期这些动作都还要杨莉用语言提示,但到后来,杨莉只靠一根领跑绳,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两个人边慢跑边聊天,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盲人在跑步,都以为是一对情侣在锻炼。两个人跑步感觉越来越好,有一次竟从西坝河一直跑到了北海。在北海的桥上,一位流浪歌手正在唱歌,“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他们停下脚步,听着流浪歌手忘情地歌唱。杨莉看到闫雪松的脸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她心里一疼,伸手轻轻给他擦去。闫雪松一下子抱住杨莉:“你愿一生做我的眼睛吗?”杨莉用力地点点头,“我会做你永远的眼睛。”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傍晚的北海,夕阳西下,波光粼粼,柳枝随风摇曳。闫雪松在杨莉的耳边,动情地念起了里尔克的诗歌:“如今我不再置身事外,一切色彩都已化入声音与气味,如曲调般绝美地鸣响。”

爱情马拉松跑到幸福终点

闫雪松跑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杨莉渐渐地跟不上了,闫雪松在助跑团的微信群里找到了一个志愿者。杨莉不放心,她要亲自观察一下那个志愿者。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两人和那位志愿者见了面。准备活动结束后,杨莉悄悄地告诉闫雪松说,这个志愿者不合适。闫雪松问为什么,杨莉说,在准备活动过程中,我听到那个志愿者在不停地抱怨,一会说这个人的装备不对,一会说那个人的准备动作不协调。这样急躁的人,我不放心把你交到他的手里,还是我陪你跑吧。

2016年4月,闫雪松报名参加了一个公益机构组织的20公里跑步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比赛。在出发前的那天早上,杨莉拿出一根领跑绳,闫雪松拿到手里,感觉有些异样:“这绳子中怎么有头发?”杨莉温柔地回答,“之前那个用背包带做的领跑绳太硬了,我用丝绸布加上我的头发,给你编了这个领跑绳。我不能陪你参加比赛,就让我的头发陪着你吧。你第一次参加比赛,一定要注意安全。”

闫雪松开始跑得很轻松,但跑到15公里时,他左腿疼痛难忍,每跑一步都像刀子在割肉。还剩下5公里,闫雪松感到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但带着杨莉体温的领跑绳提示他必须要坚持到底。他全身仿佛一下子充满了力量,疼痛也消失了,他咬紧牙坚持着。不知道过了多久,远处传来了杨莉的喊声:“雪松加油,雪松加油。”闫雪松奋力冲过了终点,获得了一枚写有“欢乐英雄”字样的戒指。闫雪松把这枚带着自己汗水的戒指送给了杨莉,杨莉无比珍惜地戴在了无名指上。

闫雪松的刻苦训练,也带给了杨莉满满的正能量,她在帮他圆梦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习充实自己。2016年7月,她经过几轮严苛的考试,如愿以偿应聘上了北京朝阳区一个派出所的协警。摸着女友身上的臂章,闫雪松更有动力了……

爱情马拉松范文第2篇

阿迪跑者、厦门大学体育部副教授,2003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市冠军,10年来参加过不下20次全程马拉松赛。厦门市马拉松公益训练营组织者。从2003年开始在厦门大学开设马拉松选项课,九年来该课程已成为厦门大学校园的热门课程,至今已有3000人次完成马拉松课程的学分。

原则1 积极主动

跑马拉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锻炼提高身体机能,让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参加马拉松锻炼能有效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有利心脏增大心腔容量增大,促进心跳缓慢从容和减速。通常人们安静时每分钟心率是70次,马拉松爱好者安静时每分钟心率是50次。我们知道动物心脏犹如马达,保修期约为14亿次,小型动物每分钟心跳接近200次,它们的寿命是20年;中型动物每分钟心跳是120次,它们寿命是40年;大型动物每分钟心跳为80次,它们寿命是70年;龟类每分钟心跳不足20次,它们寿命可以达到几百岁。通常人们的肺活量是2500?4000毫升,马拉松爱好者平均肺活量是4500?6000毫升,肺活量的提高,也就是生命力的提升;运动不足者,容易引起人体吸收代谢功能不好,造成贫血,马拉松爱好者积极锻炼,促使血红蛋白含量更高,血液如酒精,纯度越高生命力越强;我们人体内的病毒如癌细胞怕高温,通过跑步促使体内温度超过40℃,这样就能大量破坏癌细胞。当您经常参加马拉松锻炼,持续时间长,大量排汗、排毒和杀毒,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健康长寿。

原则2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马拉松爱好者的运动负荷应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从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慢慢积累慢慢进步。通常我们采用集体慢跑,大家先按每公里7.5分钟配速,也就是田径场400米跑道每圈三分钟,从一公里、两公里跑起,慢慢适应,然后慢慢增加公里数,每次增加一公里,通常经过10次训练,达到能轻松的按每公里7.5分钟配速跑完5?6公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即慢跑5?6公里,每公里按6?7分钟配速完成。以此类推,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通过几个月循序渐进的训练,很多马拉松爱好者都能达到按每公里六分钟的配速,完成20公里的跑量,这样就达到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基本要求了。

原则3 持之以恒

马拉松锻炼应该提倡长期化,经常化,终身化,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选择马拉松锻炼,就是选择了乐于锻炼,乐于吃苦。马拉松爱好者应该提倡积极锻炼,经常锻炼,并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从事马拉松训练,最起码应做到每周坚持进行4?5次跑步训练,每次30?90分钟,每次跑量掌握在5?14公里为宜。因为马拉松爱好者体能体力的提高,需要较多的持续跑步时间和较多的跑量为基础。我建议马拉松爱好者应坚持写锻炼日记,记下每天锻炼的内容和跑速跑量,对自己跑步量进行每周一统计、每月一统计、每年一统计。这样能提醒督促自己坚持锻炼,养成习惯,做到终身锻炼,终身健身,终身马拉松。决不能只凭一时兴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锻炼没几次,没有坚强厚实的跑步基础,就去盲目挑战极限,盲目挑战马拉松比赛,那将危害身体健康,非常危险。

原则4 全面发展

马拉松爱好者的训练耐力是基础,马拉松比赛是一项超长距离的极限挑战,运动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我们认为马拉松爱好者的训练应该注重全面发展,速度、耐力、力量、弹跳、柔韧、灵敏六大身体素质均要全面加强,综合提高。

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训练非常重要。如果一位运动员400米能跑55秒,那么,让他用80秒跑400米就很轻松;如果一位运动员一公里能跑进2分50秒,那么,让他用每公里四分钟的配速跑步就显得很轻松。

马拉松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完成比赛的有力保障。我认为马拉松爱好者需要的力量是一种持续性的小负荷力量,建议采用小杠铃负重原地半蹲、小杠铃负重弓步换腿蹲、小杠铃负重大弓箭步走、草地弹性纵跳、哑铃摆臂等,每个练习做100次或50米,重复四组,每周进行两次。这样还能有效避免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脚抽筋现象。

原则5 运动量适宜,区别对待

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量是非常大的,专业运动员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跑量也许只是小菜一碟。我曾经尝试过每天一个马拉松的滋味,2004年11月?2005年3月,我和刚刚完成连续三个月,每天60公里,成功挑战丝绸之路的白斌在一起PK跑步,每天早上我们各自跑公路,下午在厦大田径场上拼40圈或50圈,平均每圈85秒。那段时间的大强度训练使我们的跑步能力进步迅速。但是,由于过大的运动量训练,每天都觉得很疲惫,生活只有一个主题——跑步。我相信很多马拉松爱好者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跑得不顾家庭,放弃工作,损伤身体。毕竟每个人的精力,体能有限,对于马拉松爱好者,我不提倡过大运动量训练。更高更快更强、不断征服人体极限的马拉松运动训练是专业职业运动员在有科研营养康复等综合保障下才能进行的。马拉松爱好者的训练应该掌握适宜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应根据每位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通常我们以训练即停时心率检测运动负荷,每10秒钟心跳20?25次为小运动量,每10秒钟心跳25?30次为中运动量,每10秒钟心跳30次以上为大运动量;我们还可以用自我感觉来判断,每次训练后不感到特别疲劳,精神放松,吃睡正常为适宜运动量。全程三小时水平的运动员和全程六小时水平的运动员,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密度、训练要求都有着显著区别。以我为例,现在我自己每天都坚持进行马拉松锻炼,但我对训练有所保留,不敢100%拼命冲,一怕受伤,二怕累坏,因为我的理念是:保持一定的奔跑能力,多跑20?30年,希望80?90岁还能跑完全程马拉松,比四十多岁跑进234一级标准更重要。

原则6 安全第一

爱情马拉松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些年,跑步运动越来越热,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名额成了“抢手货”。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猝死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广大马拉松爱好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大众马拉松热的问题为出发点,思考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大众马拉松 跑步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近些年来跑步锻炼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热爱,于是马拉松热在近年卷席全国,参加马拉松赛事也成为一些跑步爱好者的“终极追求”。各地投资商和地方政府也都在争先举办赛事,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国内共有90多万人参加了各种马拉松赛,国内的马拉松举办城市也多达51个,各大马拉松赛事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大众的目光,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报名成了“抢手货”。对于组织这些赛事的政府来说就是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城市的宣传力度。

二、大众选手跑马拉松存在的问题

根据记者的调查报告“最火的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手慢一慢就报不上了。”2014年的北京马拉松异常火爆,半程马拉松中签率只有14.2%,2015年北京全程马拉松要求报名人数是三万名,但是预报名就达到六万多人,组委会不得不淘汰一部分马拉松运动员来控制人数。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连影视明星都加入到马拉松赛的阵容当中来了。根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人实际上缺乏长跑锻炼的基础,跑马拉松的爱好者基本属于“裸跑”,这些人认为完成一次马拉松,就是健康的象征。然而,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马拉松选手中途猝死的报道出现。据国外权威部门统计,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死亡率在五万分之一,因此马拉松和赛车、登山、搏击等运动一样,都被视为高危运动。各地马拉松赛事日益红火与赛事过程中猝死事件一再发生,值得我们认真的深刻反思。“无准备上阵”是马拉松的毒瘤,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赛事组织者没有做好对跑马拉松全程的安全知识宣传。任何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对城市形象是个很好的宣传,同时可以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一定要重视马拉松比赛的“科学比赛”的口号宣传。对于组织者来说,对比赛准备不足、软硬件跟不上、对赛事举办的随意性,混淆在一起时,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历史悲剧,这也是如今中国马拉松赛背后的毒瘤。对于任何大型活动来说,安全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做好细节,办好实事,切实为参赛者服务到位,才能让大家快乐健康地比赛。

(二)赛前很多赛事组织者不重视对参赛选手的身体检查。赛事组委会面对着几万马拉松的报名人员,不加以重视核查每名选手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多是让参赛选手提供近期体检报告以规避风险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马拉松死亡事故往往都是心脏有问题,或者心血管有疾病,这些潜藏的危害必须通过细致的检查才能知道每位跑者的身体状况。

(三)参赛者不注重平时的训练积累。不少的马拉松爱好者认为马拉松跑是一种“对自身的身体极限挑战”,因此在没有充分准备的过程中,即使身体遇到不适,体力透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也是咬紧牙关硬扛着,这是不科学的做法。如果是身体疲劳、脚软、膝盖疼痛等状况,用意志克服是没有大问题的,但若是心脏等身体器官发生问题,应马上停止运动,咬紧牙关硬扛着是万分危险的举动。

三、科学预防身体疾病系统备战比赛

(一)赛前作好体检。马拉松是作为一项挑战人类体能和耐力的极限运动,由于距离特别漫长,人们不仅平时要有良好的锻炼运动习惯,而且在比赛前一定要做好身体全面的体检,确保身体没有安全隐患。如果在运动中发生胸闷、心慌、头晕和眼冒金星等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特别有先天性心脏病心律不齐者不要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

(二)科学的备战。准备跑马拉松前的一段时期,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耐力基础训练,这种训练应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在训练过程中应有专业的教练员作指导并制定相应的运动训练计划。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特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运动负荷。平时多跑一些长距离的公路跑,多提高耐力的能力,特别是在疲劳时给他们进行一定负荷的刺激,以便他们在跑马拉松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或推迟体力的衰竭。对于一般人,如果平时没有训练或者训练达不到相应水平,在马拉松比赛中就容易出现体力透支和器官衰竭的现象。因此,只有经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使心脏产生良好的适应后才能参与马拉松运动。

(三)跑步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长距离耐力跑的过程中,一定注重自身的长跑耐力素质和自身健康问题。假若平时没跑过类似马拉松长度的距离,单凭一时的热情或某种目的就去参加自己从没有尝试过的“极限”运动,这种既盲目又不安全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马拉松爱好者必须要有规律地科学锻炼外,还要在参加比赛时量力而行。如果出现身体的不适就应该马上停下来慢慢走一段后及时补充水和糖分,让体力稍微恢复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跑下去。

四、建议

大家都知道跑完马拉松全程是42.195公里,平常运动量的积累特别重要,在马拉松比赛中平均分配体力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匀速跑尤为重要,如果在你跑的过程中感觉体能消耗比较大一定要及时停下来进行能量的补充,不要在耗尽体内所需要的水和能量时才补充能量。另外,在身体感觉非常不舒服时就容易发生功能性的虚脱和晕厥,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找医生进行帮助和救治。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心绞痛)的人,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律不齐的人,过于肥胖的或者是感冒发烧的人都不能参加马拉松比赛。

参考文献:

爱情马拉松范文第4篇

作为三大德系豪车中在个人汽车消费市场做得最好的品牌,宝马在体育营销上也是动作频频。2014年,宝马不仅再次组织了高尔夫运动顶尖高手角逐的大师赛,还包揽了大大小小的各类高尔夫赛事;不仅如此,在马拉松赛事上,从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到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都有宝马的身影。宝马在体育营销上不遗余力的投入,为它赢得了2014创新营销峰会“2014年度最佳创新营销案例奖”金奖的桂冠。

如果回顾一下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历史,会发现宝马与体育营销的历史渊源,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策略:一是选择体育精神与宝马品牌理念相契合的体育项目,二是长期、系统地对所选项目进行战略规划,从品牌和产品的角度,进行技巧性的策略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宝马不仅利用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将体育营销做到了极致,还在高尔夫、马拉松、帆船、花滑和击剑等体育项目上有长期的投入,这些体育项目所传递出的体育精神,从不同维度契合了宝马品牌所蕴含的精神,例如不断超越、优雅绅士、个性尊贵等,让人们在从事一项运动时,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宝马。

宝马在与这些运动项目全方位、长期的合作中,将其品牌内涵与运动精神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宝马品牌对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影响力。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坚持与专注,无论是对宝马的销售还是品牌塑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宝马VS运动:灵魂深处的相通

在选择运动项目上,宝马的标准是首先选择与宝马品牌理念相契合的体育项目,其次是这个项目在中国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受众群在哪里,如何做到落地等问题。

从宝马目前合作的体育项目来看,它们传递出来的精神,无一不是宝马品牌内涵的再体现。无论是高尔夫、花样滑冰、帆船、击剑,这些运动项目都与宝马所倡导的“创新美学、艺术运动”有着深层次的契合,技巧和美学是这些体育项目十分突出的特点,它们与宝马产品本身对精准、速度和美感的把握一脉相承。

例如,说起高尔夫运动,人们脑海中不假思索闪出的关键词,大多是绅士与尊贵。高尔夫运动是力量、激情与智慧的结合,是一项非常阳光和绅士的运动,球手在高尔夫运动中,既要充满力量与激情,又需要克制,才能精准掌握好力度和角度,在挑战自我中体验丰富的情感,获得由衷的乐趣,这和宝马个性尊贵、独特的美学品牌及精益求精的品质不谋而合。

而宝马长期支持的另一项体育运动马拉松,它的魅力在于人类对耐力和意志力的双重挑战,马拉松选手在长达42.195公里的赛程中,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来跑完全程。这也是宝马品牌与马拉松结缘的原因,一直以来,宝马都在秉承这种不断自我超越、激情运动的精神。

帆船赛对于航线的设计和风向的把握,需要非常精准的技艺;花样滑冰更是技巧与艺术的结合,这些与宝马产品本身对精准和科技的把握,一脉相承。

这些运动项目的参与者与观众中,也许只有一小部分是宝马的消费者,但是随着高尔夫、马拉松这些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宝马可以借助对这些体育赛事的支持,将它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参与者和观众,让他们在情感上与宝马产生关联。在未来的3-5年,其中的一部分参与者和观众,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会有更换自己车辆的需求,这时候,也许宝马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体育营销就是坚守

与在体育赛事上寻求曝光度不同,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态度是坚守和持续,选择了一个运动项目,就会深入持续地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推广,就很好地诠释了宝马在体育营销上的这个理念。

宝马致力于推动高尔夫运动的历史长达二十多年。1982年,BMW杯国际高尔夫球赛在英格兰组织了首次BMW高尔夫邀请赛,业余爱好者们受到各BMW经销商的邀请,进行了6场区域性锦标赛,之后在离伯明翰不远的著名球场贝尔弗进行总决赛。1998年,宝马将BMW杯国际高尔夫球赛引入中国,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业余高级赛事,极大地推动了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到今年,在中国直接参与人数已经达到近5000人。

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赞助并不止于此,由宝马组织的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包括――BMW PGA锦标赛(英国),BMW国际公开赛(德国),BMW锦标赛(美国),BMW大师赛(中国),宝马还主办了世界上最大型的业余高尔夫比赛――BMW国际高尔夫杯。

始于2012年的BMW大师赛,今年将宝马对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上升至一个新高度。今年的BMW大师赛不仅见证了来自5大区域的72名优秀选手的精彩角逐,还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专门介绍高尔夫礼仪的著述《宝马高尔夫礼仪宝典》,将文化元素引入到这项绅士运动中,为高尔夫运动增添了文化底蕴。

在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中,宝马还将未来的潜在消费者――青少年――纳入到整个推广体系中。2013年,“宝马青少年发展计划”落地,宝马青少年高尔夫启蒙训练营在上海、广州、成都和北京四个城市拉开帷幕,训练营依托校园平台招募学员,并聘请经验丰富、技巧卓越的专业教练进行高尔夫启蒙培训及相关活动,旨在通过这项“绅士运动”,培养青少年正直、自律、为他人考虑的“高尔夫精神”,优秀学员还有机会参加宝马“海南之旅”高尔夫夏令营,更切实地感受高尔夫运动的独特魅力。

从业余赛到大师赛,再到青少年发展计划,宝马对高尔夫项目的推广,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高尔夫运动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及国际高尔夫世界中最重要的成员。当高尔夫球爱好者在感受高尔夫运动的魅力时,也领会到宝马所倡导的个性、尊贵的精神。

宝马与马拉松运动也可谓历史渊源。早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宝马集团首款电动车BMW1602就担当了马拉松项目引导车的重任,由此开启了彼此合作的先河。从2013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开始陆续赞助上海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2014年,新BMW 3系倾力加盟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全新纯电动车BMW i3作为引导车和计时车亮相201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历史重现,宝马与马拉松再续前缘。来自全国各地的宝马车主、员工和品牌爱好者组成了“BMW方阵”,在奥运冠军吴敏霞、叶诗文、陈若琳等的带领下,在上海国际马拉松的赛场上展现了宝马品牌以及BMW i3所代表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坚持梦想的精神。

与此同时,宝马爱心基金在全国近40所乡村小学里开展了以“全力以赴,为爱奔跑”为主题的年度马拉松长跑活动,BMW经销商、爱心车主和童悦之家的孩子们组成“悦跑团”,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享受奔跑的快乐。

无招胜有招

在宝马看来,体育营销战略是一种品牌营销,而品牌营销的至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本人就是一名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在他看来,体育运动对宝马的意义,在于可以拉近宝马与消费者的距离,升华“BMW之悦”的内涵:自我成就、集体荣耀,让宝马品牌更富有情感号召力和影响力。

以“宝马青少年发展计划”为例,青少年并不是宝马的客户,但通过支持、帮助那些热爱高尔夫、在高尔夫运动上有天赋的青少年,将加深这些青少年对宝马的认知和情感。未来,他们有可能会成为宝马的潜在客户,一旦他们有消费豪华汽车的能力,宝马将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

马拉松赛也是如此。实际上,在庞大的马拉松赛群体中,宝马的客户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宝马选择将马拉松赛作为体育营销的重要项目,其目的也正是通过与马拉松赛,给马拉松爱好者带来跑步的快乐,并让他们将这种愉悦的情感与宝马关联,从而对宝马品牌留下正面、积极向上的印象。当这个人群中的一部分人经济能力有了提升,有能力消费豪华汽车时,也会选择宝马。

爱情马拉松范文第5篇

道路两边美丽的风景是长跑运动的绝佳附着物,它有时甚至还会决定你愿不愿意去跑。因此,在哪里跑步也常常成为跑步的人出门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一些漂亮的景观城市找到令人心情愉悦的跑步路线其实不难,海滨城市厦门是其中一个。曾经“渔舟唱晚”的筼筜湖边、挑战体力的东坪山上、临海的厦大上弦操场或者文艺小岛鼓浪屿,都经常被跑步者拿来推荐,但最知名的可能还是环岛路。厦门环岛路从会展中心至白城沙滩的10.5公里路段是这个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主要赛道,道路干净平缓,一边海浪涛涛,一边是棕榈成排的城中绿林,沿线空气清新自然。

美丽风光伴跑成了厦马的一个金字招牌,这与厦门对自己旅游城市的地位非常契合。在深圳从事生物医学干细胞行业的兰子会在1月份抵达厦门,第三次参加厦门马拉松,“这里的赛道非常漂亮,组织很好,沿途的观众也很热情”,她在去年的上海马拉松中获得参赛女选手第17名的成绩,成为了马拉松国家一级运动员,跑厦马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蒋凡来自上海,他没有抢到全程名额,报了半程。新一届厦马的全程名额有2万人,在45天内被抢空。蒋凡前几个月加入了好友David在2009年9月于上海徐汇区创办的乐跑俱乐部,开始训练跑步,目前这个俱乐部的网站已经有3万多名会员。

为了让菜鸟级的爱好者也能体验跑完全程的成就感,厦门马拉松特意将关门时间延迟成了7小时,这比国内城市马拉松普遍晚了大约一个半小时。也有外地热衷“集邮”的参赛者是为了收集奖牌而来。

厦门马拉松增长速度飞快,其参赛人数在十年前是一万多人,现在已经翻了五倍,福建本地的参赛者一直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主力军。厦门马拉松在2003年圆满完成启动过程,它是一名后起之秀,只有十年的成长时间,比多数国内同类的城市马拉松赛事起步晚,但表现不俗,现在能与拥有31年历史的北京马拉松齐名。

漂亮的跑步环境为厦马的传播添加了助力,但这还不构成其形成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去年11月的杭州马拉松在西湖边开赛,西湖是那么美丽,可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杭马成了一位蹒跚的老者,老年人的锣鼓队、商家卖力吆喝的劲暴音乐与无节操的巨幅商业广告掩盖了西湖的魅力,它吸引不到数量可观的外地参赛者,而本地民众也有很多人对马拉松不甚了解。文章中对杭马老迈的论断是与厦马对比后得出的。

再美的景观都需要落地的调配,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来量身订做一个“马拉松套餐”,让马拉松符合当地文化特色才是长远之计。厦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思杰从2005年开始接手策划厦门马拉松的市场运营,他是广告学出身,是见证厦马发展最主要的推手之一。他今年计划为杭州马拉松打出情感牌,以“情”为主题牵出杭州的城市气质线,因为杭州历来是受江南才子佳人眷顾的浪漫之都,如果和杭州当地赞助商合作成功的话,情侣们将可以在马拉松上共戴红绳跑步。

而厦门马拉松被张思杰看成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公益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他哺育厦马的方式,也是厦马得以拥有今天面貌的重要原因。在接手厦马的第一年,张思杰通过寻找赞助商筹来的费用比前两年少,少的钱实则用来夯实真正的市场化,而后者在他看来是滋养公益的坚实力量。与建发、361度以及特步的合作被他描述为“盘大盘子”的磨合过程,他需要挑选默契的“磨盘者”,因为马拉松必须接收“有实力,又愿意真正为社会做点事,不是特计较营销得失”的企业来参与,相互之间合作得久了,就会对马拉松产生感情,就像一个男人对家庭产生了责任心。

这个孩子长得很壮实。根据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所2011年的统计数据,厦门国际马拉松赞助市场价值为6691.66万元,其中电视转播价值为6476.85万元,现场赞助价值为214.81万元。其总价值相较2005年时增长了接近4倍。

价值的增长通常可以反映赛事知名度的增加以及美誉度的提升。厦马美誉度的衡量指数则来自人们在听到赛名后的情绪表现,它不是直接体现在资金上,但能让投资商的投入更有效,附带更高的商业价值。建发集团对厦门马拉松的总赞助在社会上被称赞为具有长远眼光、且有责任心的企业行为。

现场参与者才能感受到那些统计数据所意味的现实变化。厦大体育教师黄力生连续十年参加厦门马拉松,第一次的经历与现在相比有很多不同。那时的环岛路边风景还不美,全是土方、草莓田,甚为荒凉。路上的饮水站设置也不人性化,5公里设一处,不是现在的1公里设一处,那些来将跑步当野游的凑热闹的人,迫不得已跑了5公里去喝水。黄厝与会展之间的铜像也是2005年才出现。志愿者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总之似乎一切都在变化,变得更贴心更隆重。

对所在城市给予积极的回馈,是一场优秀的马拉松作为公益赛事的社会价值。厦门马拉松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这座旅游城市的一面坚毅性格,让它更开放乐观,也更健康。黄力生举了一个例子,今年下半年湖北与上海的高校都发生了因为学生跑步猝死,而导致校方正常的跑步活动被取消的事情,这引发了对现在学生身体素质的社会担忧。对厦门来说,它的健身状况与这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厦门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增加了体质考试这一项,同时,黄力生在厦大开设的马拉松课程在近十年已经培养出两千多名长跑爱好者,他在社会上通过阿迪酷跑团与特步特跑族招募到的跑友,超过6000人。这些正在跑步运动的身影是厦门这座城市正能量的传递者。

国际一流的马拉松赛事,比如伦敦马、柏林马,都在将体育由视觉运动的激情中抽剥出文化的属性,它们在和商业的合作中承载了公益与人文,而厦马也必将跟随这个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