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范文第1篇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回到家里一次都没有学习,还迷上了手工折纸。我很诧异:“宝贝,老师教你们学什么知识了?”依依摇摇头:“老师说了,幼儿园里不学习,只管玩。”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我特意到幼儿园去拜访女儿的班主任戴安老师,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她提出,能否额外教女儿一些知识?戴安老师笑了:“夫人,在德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学前教育。”

老师解释:其实孩子早学习、早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孩子学到了过多的知识会使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她的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禁止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位德国教育人士,他建议我找《基本法》看看,当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告诉我,德国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德国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中国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邓晓华(1982—),男,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 珏(1978—),男,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88)

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与对策研究”(课题号:JY1238)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分肯定了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建社、改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阐述了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讲话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最年轻、思维最活跃的一个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一、中国梦的实现对大学生品德及大学德育教育的要求

(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指明了人们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推动他们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长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高校的德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梦融入中国梦当中,把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力量当中,把实现个人梦的奋斗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当中。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德育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

二、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外部环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观念的挑战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格局最显著的特征。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是全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熏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熏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大量的西方腐朽文化随着经济大潮涌向我国,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熏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熏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但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性和竞争性,鼓励竞争和个人利益。它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和集体注意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市场经济中所包含的本位主义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要求强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造成对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漠视;在竞争的过程中,为了能脱颖而出,淡化和他人的协作,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受等价交换的影响,把所有的东西等同于商品,讲究有偿服务,等价交换,从而淡化服务意识;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可能导致大学生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陷入拜金主义的漩涡。

3.网络的发展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它为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网络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信息提供的也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各种思想和文化都得于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思想糟粕。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在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新观点接受快,是非判断上又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思想糟粕对大学生必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自身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熏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对高校德育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这些变化引发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熏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要求高校德育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增强德育教育说服力。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内容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目标过高?熏教学内容空泛?熏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过于理想化?熏严重脱离实际等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过分注重道德规范教育而忽视道德实践,使得学生谈理想时夸夸其谈,碰到实际矛盾时却缺失道德判断能力和智慧。

2.教育方法呆板,重灌输轻道德养成

教师是德育教育主导者,学生则是德育教育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德育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的德育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积极性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仅仅满足于传授一些道理、价值观,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教学上以强制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养成。因此,很多学生对理想、价值观概念清晰,现实表现却差强人意。

3.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考试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及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学生的主观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考试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显示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不是道德水平,尽管一个人的道德养成需要道德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学生主观评价的方式也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评价的标准难于量化,主观性强;二是对参与评价的老师、辅导员要求高,只有高素质的老师和辅导员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三、改进高校德育教育,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一)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

1.教育内容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国梦”的提出给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根据“中国梦”的特点在德育教育中创新教育内容,加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2.教育方法的改革

首先,必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德育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在德育教育中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老师更多的起到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突破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德育教育形式的载体,并能寓教于乐,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因此,应充分利用课堂外的业余时间,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最后,应注重生活中的道德养成。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注重道德素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道德无小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拓宽教育渠道,发挥社会作用

1.提升教师素质,推动全体教师树立“教师梦”

想让学生有梦,教育者应先有梦。作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立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其次,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个人的工作,应该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教育观念,共同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党员和学生会干部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和选拔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骨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其他同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求党员和学生会干部首先要严于律己,起好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自觉带动其他同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形成联合教育格局

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是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实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互补的,同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需要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双方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式,形成联合教育的格局。

(三)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合理评价体制

高校应在组织协调好德育教育队伍,加强对德育教师的考评,帮助德育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在财力、物力方面充分支持德育教育,形成高效率的教育格局。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到的德育知识,掌握德育理论,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评价体制,除了德育知识考查外,加入日常生活中德行的考核内容,如建立学生在校期间诚信档案,随时跟踪学生品行情况。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除了考试和自我评价外,加入第三方对学生品行的评价,更加客观的反应学生真实的品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

2013,(5).

2马小卫.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探讨J.学园,2011,(1).

3余少绚,洪仰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6,(16).

德国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国;中国;成人教育;立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成人教育在以一体化和科技化进步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通过学习,成人获得了知识、技能,获得了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而且使他们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同样受益。成人教育在减少贫困、改善健康状况、提高营养水平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与成员国一起为了确保每个成人拥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而努力。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内罗毕建议书》,该建议书明文规定了各国政府有义务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将推广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72年“富尔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1996年“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推广终身学习的发展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成人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成人教育

“对很多人来说,成人教育就是为人们提供他们没有接受过的基本教育。对于许多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个体来说,成人教育是初等教育或专业教育的补充。对于那些通过成人教育来应对生活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的人来说,成人教育是教育的延续。成人教育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获得个体发展的一种手段。”

根据人的年龄可以将人的生命历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而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是提供和实施教育与培训的连贯的、有意义的框架,朝着人人终身学习的范式转变是必然的,而成人学习和教育是这一范式转变的核心。

因此成人教育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统称,不论它的内容、水平和方法怎样,不论它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不论它是早起中学教育还是学院和大学教育、学徒教育的延续或替代,正是通过这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被所在社会认为是成人的人增强了他们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或专业资质。或者,这种教育过程在个人全面发展与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下为他们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变。但是,成人教育不应该视为独立的实体,它是全球终身教育与学习计划的一个分支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成人教育的类型

成人教育学习即包括正规的、连续的教育和非正规的学习,也包括多元化的学习型社会所提供的,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正式的、随机的学习。

1.正规学习

正规学习是在教育和培训机构,通过有组织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和支持最后得到证书的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正规学习具有目的性。例如我国的成人学历教育,通过学习,学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非常规学习

非常规学习不是由教育或培训机构提供的,通常不会得到证书,但却是有组织的(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间或学习支持方面),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非正规学习具有目的性。例如新东方教育,以英语学习为目的教育。

3.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是与工作、家庭或娱乐有关的日常活动。它不是有组织的(在学习目标、学习时间或学习支持方面),一般不会得到证书。非正式学习可能有目的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没有目的性的,或者说它具有“意外性”“偶然性”。例如对某国文化产生兴趣而开展的自我学习。

(三)成人教育的政策

成人教育政策一般都包含在常规教育政策里,很少在全面发展框架内成为主流。大部分成人教育政策既不连贯也不完整,更像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反应的拼凑,而不是密切关联的原则和项目的框架。在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中,有154个国家提交了国家报告,其中126个国家宣布成人教育已经直接或间接的包含在某些政府政策中。区域之间的差异明显,欧洲比例最高,接下来是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但是这里对政策的理解过于宽泛,从国家基本立法、宪法到行政命令和立法颁布,再到中期发展计划和十年发展计划等。

国家受困于普遍贫穷、高度的内部不平等和国际债务的程度,影响着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向。而每个国家的成人教育政策在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双重政策目标上侧重点不同,一些国家坚持以经济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一些国家强调“公益”模式,而且坚定地致力于将终身教育作为对个人和公民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做出人本主义贡献的事业。

因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使成人教育政策在整合的终身学习政策框架内成为主流。普遍的区域和国际合作可以为成人教育建立一个共同的平台,一个共同的监测系统,这可以作为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补充。公共政策的调整,建立起法律、经费和管理架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成人教育联系起来,组成连贯的体系。

二、成人教育的立法概况

各国对成人教育立法都十分重视,1997年以来针对成人学习和教育的立法也有很多具体的实例,这些立法法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成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见表1)。

成人教育的立法为将民主和可持m发展变为现实,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要想在世界各地公平和人人有权接受教育还不能实现,但成人教育立法的开始,已经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到位,成人教育未来必将有良好的发展。

三、德国成人教育概况

(一)德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建立

“德国是一个思想的国度。教育和科学、研究和发展被赋予核心地位。在一个无国界的欧洲和一个市场全球化的世界里,教育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无国界和知识网络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在推行教育社会化、民主化的德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已相当广泛,以成人为对象并为之提供学习机会的主体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谓硕果累累。

德国的成人教育开始于19世纪前半叶,1919年《魏玛宪法》第148条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民众教育制度以业余大学为主,由共和国、州和社区共同来承办。”至1932年,德国有200多所I余大学。1949年德国政府的国家基本法就对成人教育高度重视,196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德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与任务》。1969年德国又通过了《继续教育法》《教育假法》《工作促进法》以及其他相关法令,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迄今德国已建立了兼具多元性和辅的成人教育体系。

(二)德国成人教育思想的形成

1970年,终身教育的思想在德国开始受到重视。1990年,德国联邦议院的研究委员会的报告《未来的教育政策:教育2000》为德国未来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建议和方向。1994年德国又提出了《联邦法令规章与联邦、州、地区共同发展继续教育使之成为第四教育领域基本原则》。1995年德国的研究、科技与革新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信息社会:机会、革新与挑战》的报告书。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了《终身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展望》报告。1998年又发表了《终身学习的新基础:发展继续教育成为第四教育领域》。

(三)德国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是企业或企业联合会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

二是国家、社会团体和大学主办的成人教育机构。

三是教会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

四是其他机构。私人的函授机构通过训练班提供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普通和职业领域里的进修机会。而图书馆、博物馆、社会文化中心等机构也提供众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大众传媒机构则以讲座的方式和业余大学密切合作,进修计划通过媒体进入千家万户。

五是互联网教育。德国注重运用互联网发展远程教育,通过扩展成人远程教学服务以支持成人教育的推广。德国在1996年便开始推行“学校网络计划”。

(四)德国成人教育经费来源

德国成人教育经费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私人企业出资、举办单位筹资以及参加学习者交纳的学费。

四、中国成人教育发展

(一)中国的成人教育制度

中国成人教育近几十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制度建设还尚不完善。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尚无法典形式的中国成人教育制度。部分成人教育的内容包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成人教育的专项制度有一些如:

(1)岗位培训制度:是指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主体行为或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活动进行规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2)继续教育制度: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主体行为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一系列行为规则。

(3)学历教育制度:是指以书面的文字形式反映在政府文件或法律法规文件中成人中、高等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包括管理体制、招生考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制度等。

(4)自学考试制度:是指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6)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7)农村成人教育制度:扫除文盲、成人学历教育、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农村绿色证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村文明教育、农村老年教育、督导评估等。

(8)社区教育制度: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

目前,虽然专项制度很多,但是执行起来情况不一,有的执行的较好,有的则流于形式。由此可见,没有法律形式的规定,仅靠各专项制度是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有效实施的。

(二)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成人教育学萌芽期开始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成人教育被纳入到大教育的行列中。建国初期称成人教育为社会教育,后又改称为工农教育、业余教育,1982年开始正式称成人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学起步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科群起步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关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的专著。

(三)中国成人教育的类型(图1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成人教育的类型主要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其中学历教育又分为初等学历教育、中等学历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学历教育基本已经不存在了,主要以中高等学历教育为主。而非学历教育分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成人自我教育三种。类型多样,可见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四)中国成人教育经费来源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而教育投入的主要形式有教育财政、学校财政、学生贷款、教育资助、教育经费筹措等。

成人学历教育的投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由政府部门进行定价。低学费虽然为学生报考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教育成本却不断增大。成人非学历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学生的学费,也包括部分社会的经费。

五、从德国成人教育立法看中国成人教育立法

德国的成人教育已经非常成熟,在金融危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德国能够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其发达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实体化为基础的经济配以丰富多样的人才队伍促使德国的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发展,这对中国的成人教育有很大的启示。目前在中国,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并非每一个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且在边远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保障也存在一些问题,读书无用论、女童辍学率等问题常有发生。德国和中国的成人教育虽有很大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成人接受各类教育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必须从更高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将成人教育立法提到日程上来。像德国一样,将成人教育纳入法律范畴,以法律的力量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

成人教育制度是通过公共规则和社会规范而实现的个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权益得到保障。成人教育制度要创新,主要表现在保障性、规范性、资源性三个层面,如理论创新、创制技术创新、运行模式创新、制度监督创新等。要解放思想,完善教育体制,实现人们终身学习理想;促进基本的规范性结构的完整;保证受教育者权利的压制、歧视、阻挠都能被纠正;同时制度异化的问题得到有效抑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加快成人教育立法的进度和执法的力度,保证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基本权利,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把成人学习与教育融入国家政策关注点之中,特别是教育决策部门要理顺、理解与成人教育相关的范畴、概念,使相关表述更准确;加大对成人学习与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各个部门协同参与成人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扩大成人教育的参与度和全纳性;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成人教育队伍,提高素质;建立检测与评估机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使前人制度文明的成果必须在新的制度设计中得到体现。一个制度、一部法律本应有的形式要件不得随意缺失,它的逻辑结构必须完整,否则理念再好如果技术上随意性太大、漏洞太多,这个制度、这部法律所应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就会付诸东流。另外成人教育制度规范化,需在立法和制度创制的每一个环节、在法律和制度执行的保障和督促等方面稳步跟上。

要落实成人教育依法治教的精神。第一个要义就是在成人教育的各个层面都要有保障以人为本、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通过学习开发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系列制度。第二,这些制度还必须能够从虚拟的课堂上和书本里真正走向现实,具体些、细致些、以便做到可操作、可落实。

虽然,成人教育立法还存在困难,但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举措。一是巩固成人教育改革成果的需要。成人教育办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用立法的形式来巩固和确认。二是解决成人教育问题的需要。管理体制的多元、指导思想的模糊、生源的不稳定、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三是完善教育法制的需要。制定一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操作性强,适应市场经济的成人教育法对于完善教育法规,实现依法治教有现实意义。随着成人教育立法工作的进行,将有效地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樯缁嶂饕逑执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东升.我国成人教育立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2]刘畅,黄梅.论德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8(5).

[3]任春.德国成人教育[J].德国研究,2007(1).

[4]崔玉玲.经营理念视域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宋孝忠.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6]李胜春.德国成人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06(2).

[7]孟庆梅.中德成人教育比较及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认识[J].成人高教学刊,2006(5).

德国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 教学方法

一、学习培训的内容

培训期间,我们主要考察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德国职业教育机构类型以及各自的任务和作用;德国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组织及关系;专业设置和学生实习;旅游类职业院校课程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特殊的教学方法;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标准和形式等。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

1.师资方面。从教师构成上讲,德国职业学校的实训课老师和理论课老师是分开的,职业教师选拔比较严格,在任教前均要在企业中任职1年以上,正式执教前还有2年的预备期,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并且具备硕士学位,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理论课老师除了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外,还必须学过教育学;而实训课的老师大都是学徒出身,需要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然后需要进修一些教育理论。而国内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操作实践能力千差万别,且实训教师比例较低。

2.学生方面。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没有就业压力,他们一般是先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来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因此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习的自觉性也较高,企业的培训方向很明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非常明确,知识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部分不能安于学业。同时,我国单一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且学校的硬件条件(如实训室、模拟软件等)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提供真实工作流程的学习,不能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甚至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或者真正喜欢这个职业。

3.教学方法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看不到教师精彩的表演和持续慷慨激昂的解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课下的设计和准备,教师在幕后,学生在台前,注重过程和结果,不注重形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帮助者,比如说如果45分钟的课,基本上前十分钟导入、后五分钟总结,中间约三十分钟老师几乎不讲话,学生以分组的形式,以模拟企业中的情境或任务为依托进行自主学习。理论课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实践课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做活动汇报时就像一个老师一样可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国内的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总是突出教师讲课如何精彩,成为课堂的主角。采用灌输的方式教授理论,缺乏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4.考试制度方面。德国职业教育是考教分离,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3年半里,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的考试,即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是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联考,理论部分在学校考,实操部分在受训的企业考。这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同时,这两次考试分别由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组成,考评人员为企业、商会和学校的代表,由此产生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我国主要是学校自主考试,缺少监管力度,学生成绩不真实,职业资格考评制度有待完善。

5.社会认可方面。在德国人眼里任何一个人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只要出类拔萃就是受人尊敬的人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家长和学生乐意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工厂企业也乐于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而我国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通常是无奈的,企业接受我们的学生通常还要再培训,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

6.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

德国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大纲,只有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规定,而学习内容也只是从能力上划分,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从教学大纲上讲,工商协会制定企业培训大纲,教育部制定学校教学大纲,而两个机构合作密切使两个大纲内容一致、相辅相成。它们摆脱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只要够用就行。而中国职教的专业课程教材,很多都是以大学同类教材为蓝本,进行一些压缩,理论知识过多,专业技能相对较少,学生难学,而且学完用途不大。

三、学习培训的启示

通过学习培训,我感受到中德文化各有渊源,中德教育各有所长。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双元制虽好,不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借鉴双元制的设计思想,结合我们的国情,结合我们的校情,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我相信,只有适合国情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并在教学改革中借鉴运用以下教学法。

1.可视化。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 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找关健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于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称之为“文章处理”)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关键词复述可以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有逻辑的语言沟通能力;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来解释关键词,需要对关键词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卡片进行内容的复习。

3.观点站位。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观点、方法等设计为有三个不同答案的选择题(例如是,否,不确定),让学生做出选择。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组。然后教师到有问题的二个组去,听取他们选择此观点的理由。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用口语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旋转木马谈话。旋转木马谈话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一对一的语言沟通技能,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此方法由学生获得一段文字,自己研读,领会理解文字。在独立工作后,把学生分成2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围成一圈,2个组形成内外两圈,内外两圈的同学相对而坐(站)。任务是互相报告读过的内容,而不是对题目进行讨论。建议报告者放低音量,报告时间5分钟左右。首先外圈的学生向内圈的学生报告,内圈的学生倾听。然后外圈顺时针,内圈逆时针移动,各自移动一个座位。接下来内圈学生向外圈学生报告文章内容,外圈的学生倾听。

德国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75-02

韩国地处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部,是一个罕有的单一民族的国家。在那里,崇尚萨满教,敬重祖先,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近代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而逐渐形成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主,广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独特的文化。较之日本,曾经统治过韩国的日本的道德教育将民族沙文主义色彩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揉合在一起。较之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同伴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出相对的集中统一,灌输“国家意识”,形成“共同价值观”。韩国在实施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题。

一、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韩国战后的道德教育,始终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总体上,韩国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道德规范;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信守互助、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准则;三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现状,以此为基点树立爱国统一与安全意识。

第一,萌芽阶段(1945~1962)。光复日本殖民统治之后,在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尽管受美国的左右,韩国还是欲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教育上也是如此。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深切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在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韩国在战后实现国家重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二,发展阶段(1962~1987)。韩国开始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列入国家综合发展计划之中,优先发展教育成为韩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而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韩国教育部在分别在1962年、1969年和1973年进行了道德课的全面改革。道德课一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领域之一。道德教育的基调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呼吁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心全意投身国家建设。

第三,成熟阶段(1987至今)。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将其道德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从道德课的内容来看,在小学、初中“道德课”的内容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社会生活、国民和民族生活。高中“伦理”课的内容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活动之中。

二、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一,强烈的政治倾向。1231年,高丽沦为蒙古的附属国。1910年,日本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1948年,韩国饱尝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毫无疑问,悲情主义注定融入了韩国的骨髓。塑造“新韩国人”独立、顽强的形象成为了韩国统治阶级国民精神的主题。就学校思政教育而言,政府灌输强烈的政治倾向,试图以此达到使学生成为其阶级利益工具的政治目的。韩国第14任总统金泳三就任时,提出“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鲜明的伦理观念。世宗统治(1418~1450)开始,儒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思想,社会的一切领域和制度,不但根据儒教的价值观加以规范,而且保持着宗教性质的正统性。由于上世纪60年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国家原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此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众的意识一直处在不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重新确定了传统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并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强调德育第一。使教育的社会效益直接显示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经济起飞中。

第三,深刻的社会影响。韩国每年有超过一万次的公开示威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300多万人次。与其他国家只是向抗议对象表达自己意愿的普通抗议不同,韩国的抗议活动多了另一重任务――感动社会。在2005年圣诞前夕的香港,韩国农民用蜡烛祈愿、三步一扣的方式抗议世贸组织开放大米市场。解释这些抗议方式的时候,韩国农民指出:请祝福我们,感谢给予我们幸福的土地,包括那些留下抗议氛围的土地。人们似乎更多的不是关注抗议的内容,而动容于在抗议活动中体现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怀。

第四,强大的宗教教化。正如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融于韩国,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誉的韩国是一个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外来宗教与民族宗教、一神教与多神教同时并存的多宗教国家。宗教在韩国现代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具排他性却又积极入世的基督教,崇尚传统、重视家庭伦理的儒家,还是秉持生死超然态度的佛教,抑或神秘古老、基础广泛的萨满教,都按着自身的教义,规范着教徒的思

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构成韩国宗教多元共存、和谐相处的状态。

三、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习西方,强化意识形态。韩国政府提出用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提出“我们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教育青少年必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坚定传统,传承美德习俗。韩国政府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强调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为防止欧美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世代相传,学校把学习传统的习俗、传统的美德作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迎接挑战,改革课程设置。韩国政府为适应新时期的挑战,改革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公开提出“”的问题;从对南北关系上看,出现不计前嫌而向前看的意向。翻开被废除了的《国民教育》,吟诵“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展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