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第1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 赏析 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知识的了解、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对内容情感的简单理解把握,以及对诗词的赏析。而赏析又集中体现在:词语的妙用、语句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无论从中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由此可知“愿”是指“归隐田园,远离官场”。它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二.要能准确找出诗眼、题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就是该诗的文眼,极富表现力,表现了作者喜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是该诗的文眼,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可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是关键。

三.要能生动描写出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

常见的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2.——清高人格的写照3.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等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也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要能正确地分析诗词所用的修辞及其效果。

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感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生动形象描绘出柳的生命力,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五.要能辨别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诗句在诗中的妙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自己也能受朝廷重用。运用典故,使表达含蓄。

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六.要能明白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

古诗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叙事写景来议论抒情。因此可以从记叙了何事,描写了何景,抒发了何情入手来解读诗词。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十句描写雪景,后八句叙述送,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第3篇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第4篇

古诗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高考中一个十分稳定的考点,本文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就古诗教学中应在哪些内容上进行赏析,如何让学生在赏析学习中获得文学教育,在考试中做好这一道占8分的诗歌鉴赏题,顺利通过语文考试关,本文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客居洛阳时所作,前两句写“闻笛”的过程,后两句写“闻笛”的感受。前两句中“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来的笛声,想追寻它的踪迹,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飘飞。“东风”点时间,“洛城”点地点。“散入东风”,照应上下文“暗飞声”、“满洛城”,是夸张的写法,是由己及人的推想。笛声本来是悠扬的,正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笛声的悠扬嘹亮,同时也为下两句做铺垫。后两句,指出笛中所奏的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更是代表着一种离别情绪。它勾起乡愁,“何人不起”用反诘手法,着重表明人人均起了相思之情。本来是自己闻笛而生故园之情,但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情太强烈了,就认为是洛城人所共具,情感就由个别的变成一般的了,这就提升了主题。这正是历来人们常用“笛声”来寄托相思别情的原因了,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民族的文化心理,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有以下的文学教育方面的几个收获。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我在此仅列几种,以供参考:

(1)学会分解诗歌的题目。—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很多古诗的题目常常含有记叙要素的内容,它们有时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排列,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往往容易进入古诗特定的意境中去,将诗读懂。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它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时间是在最容易让情思勃发的春天的某个夜晚,地点是在繁华的洛阳城,人物是抒情主人公“我”,事件是闻笛,抒情的内容是在洛城中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于春天的某个夜晚听到悠扬的笛声,禁不住起了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字词句义。掌握诗中字词句的含义,我们就好理解整诗的含义。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是听到的意思。这里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论文联盟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然而作者听到了,这一听到就引出了许多的感想,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支《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3)分析诗眼。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诗词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抓住诗歌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眼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它把本诗的思想感情十分恰当地点明。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一人听笛,就起了“故园情”,这“故园情”即思乡之情。作者推己及人,笛子之中吹奏出的悠扬动听的“折杨柳”之曲让无数听曲的人尽起了思乡之情。此句一出,让所有读者都和作者一样,尽起了思乡之情。这便是诗所带来的共鸣效果。

(4)熟练掌握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常用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来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熟悉诗中这些修辞手法,深究其表达作用,有助于理解和体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含蓄的诗句下体现的深远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中夸张、借代两种手法用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最善用夸张。“散入东风满洛城”合情合理地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自己听到笛声,思乡顿起,而别的有如自己经历的到处漂泊的人同样思乡顿起,这是由己及人的推想,而这种推想显然是合理的。诗中作者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折杨柳”曲名中的“折柳”二字来代曲名,含义深远。这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它能勾起乡愁,它也可以是一种动作,意义十分广泛。

(5)掌握必需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同时借助背景介绍和注释,体会作品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分析要了解作者,也要注意对时代特征的掌握,这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原意,准确无误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了解古人的“诗言志”中“志”的意思了,然后才能以“志”感人,通过这情感来教化后代子孙。

《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写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诗中的一些特点。此时属盛世之时,人们多跑到长安来,于是离情别绪、思家慕友等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6)了解诗的表现手法,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通过人文之景“笛声”和自然之景“东风”来把人的情思勾勒出来。而各类诗歌表情达意又各具特点,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则表达缅怀之情,对事则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春夜洛城闻笛》属于一首思乡诗,它表达的是作者那种漂泊在外、四处奔波之后思念家乡的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范文第5篇

那什么是对法呢?所谓对写,即人们惯常称呼的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也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也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含有对法的诗词,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进而达到表现“我”对客体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情感的目的,更能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对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该诗后三章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后,用对法表现思乡怀人的诗词便颇为多见。

一、推己度人,悬想客方以传情

对写是曲笔的一种,在思乡怀人的诗词中较为常见。思乡怀人这一类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游子征夫等离家在外的漂泊羁旅之人,由于处境困厄、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于是往往会在诗词中实写自己思念亲友怀念家乡的情愫,但是诗人为了达到用语含蓄蕴藉的目的,却不简单地直写抒情主人公的自身情感,而是从其亲友落笔,以写亲友对自己的所思所为来表F自己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如此曲笔,让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为曲折浓酽。评论家沈德潜针对对法曾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由此可见,写客情终究还是为了达到加倍抒己情的目的。

例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在三、四句中,采取对法,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例2:从军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边塞诗,原本要抒发的是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但是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法,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显得十分委婉曲折。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对写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显得情深意切。

例3:苏幕遮/(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本词所抒之情为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的“五月渔郎相忆否”这句使用了对法,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从“鱼郎”思念自己的角度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二、落笔于物,无理而妙以移情

借物抒情,移情于物,也是对法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诗人习惯于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通过外物折射观照自身情感,以使主观情感客观化,抽象思想具体化,从而达到于优美意境中表情达意的目的。此外,移情于物往往伴随有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似乎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但是无理的描写和叙述,却更深刻地表现了事物特征及个人感情。看似无理,却更有诗意情趣,能够很好地抒发主人公难表之情。

例4: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采用落笔于物的对法,配之以拟人修辞,创造了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符合春日和风拂柳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使用了对法,表现对自身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迷津欲有问”显然是孟浩然故意设问,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展现自身的隐居与从政的纠结。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己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面对不可预知的前路时的迷茫心情。

五、假想团聚,虚拟快乐以衬情

古代诗词中的梦意象多与闺阁爱情、相思离别、思乡怀远相关。诗人们善于将相思之情通过梦来表现,无论是梦中的相会相期、梦醒的惆怅感伤、梦断的悲哀孤独,还是梦难成的绝望凄凉,都饱含了沉挚的相思之情,令人叹惋。总之,古诗词中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并倍增其苦,也是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13:客中忆二女/(明)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此诗作者未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位的对写法”。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梦境,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并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充满了温馨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虚拟出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象,是为了反衬自己流落异乡的凄怆,以及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例1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用笔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蕴涵浓浓的情思。首句以设问领起,一问一答,一实一虚,第二句转入写景,三、四句运用了对法,是希望之辞,写诗人想象将来相聚时的情景。作者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前人的诗作中,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是李商隐的独创。假想团聚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例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y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