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范文第1篇

(背景音乐)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嘿嘿嘿嘿参北斗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秦王(摇头晃脑,悠然自得):《好汉歌》就是好听!

(宫廷卫兵上)

卫兵:报――哈哈国使臣荆轲求见。

秦王:带他见驾。

(卫兵使用瞬间转移法,在0.1秒内把荆轲带到)

(荆轲身着短甲,足蹬战靴,头戴骑士头盔,上面还插着一面小旗子,旗上写着“帅”字)

秦王:怎么了?今天又有什么事找我呀?

荆轲:今天我是专程来给大王送礼的!

荆轲(在怀里左掏右掏,掏出了一本皱巴巴的书和一个精美的盒子,笑):我左手拿着的是《新射雕英雄传》,里面可是有你的偶像啊!

秦王:左右,把书拿来!

秦王(对书亲了又亲,激动不已):有赏!重重有赏!

(荆轲拿出了盒中的东西。秦王定睛一看,是把宝剑)

荆轲:大王,这是一把旷世罕见的流星蝴蝶剑,采用哈雷彗星上最为稀有的金属、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精心打造而成。

秦王:拿来看看!

荆轲:这宝剑上有10颗宝石,我指给你看。

秦王(不耐烦了,提高声音):快拿过来!

荆轲(大喊,同时挥剑刺向秦王):用你的命来拿吧!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荆轲应声倒下)

秦王:哼哼,我秦王每天被刺杀十多次,我的“沙漠之鹰”喷雾枪总能派上用场!

秦王(面对镜头微笑):如果观众们也想买御敌无数的“沙漠之鹰”,请拨打电话12345678910咨询。

(说完,秦王便志得意满地回屋看《新射雕英雄传》了)

226400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502班

指导老师 韩士新

都是吃的

在某节作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文。有一位同学“毛遂自尽”(正解:毛遂自荐),站了起来,读起了他的作文:

“咳咳,《记一次游园》。早上,金黄的太阳像一张油汪汪的葱花烙饼挂在天上。我从热乎得像麻辣火锅一样的被窝里钻出来。今天,我要去游园。我坐上了豆沙面包形状的公共汽车,乘客们拥挤得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

“我看到一个瘦得像牛肉干一样的驼背老爷爷,被挤得像在火锅里的龙虾似的,我赶紧让座给他。‘牛肉干’老爷爷非要问我姓名,但是我没有告诉他。做了好事不留名,我的心里比吃了阿尔卑斯奶糖还甜。”

“公园里的落叶铺满了道路,片片金黄金黄的,像薯片。一群小朋友叽叽喳喳走过来,粉嫩的脸蛋像是奶油爆米花……”

荆轲刺秦王范文第2篇

荆轲:一个十分帅气的人。受燕国太子丹的重托,身负刺秦大任

太子丹:燕国太子

太监:男,13岁,韩国人

导演:画外音配音人

宫女甲:女,40岁,楚国人。只有一个“丑”字可以形容

宫女乙:男,21岁,魏国人,人造“美女”(最好男扮女装,最好戴假发)

剧情:

画外音:话说那日荆轲告别太子丹后,就向秦国奔去……

太监:宣荆轲上殿!

(荆轲上台,注意走猫步)

宫女甲(惊呼):青蛙!(宫女甲晕倒)

秦王(带着侮辱的口气):你怎么和阿丹一样没教养?拖下去宰了!

(荆轲转身面向观众:我不杀秦王,我誓不为人!)

太监:陛下,是清蒸,还是红烧?

秦王:当然是熬汤呗!

(场景定格)

画外音:秦王深知荆轲在太子丹处补习过英语,而且已过4级。但秦王又想羞辱燕国,于是说起了“日语”。

秦王:锅你得洗哇,碗你得洗哇,锅碗你得洗哇!

荆轲(疑惑):????????????您在说什么呀?

秦王:没想到你这么没文化,连日语都不懂!我刚才是在祝你新年快乐,天天快乐!

(荆轲再次转身面向观众:我不杀秦王,我誓不为人!!)

秦王:阿丹不是发短信说你直升飞机,5分钟就到吗?你怎么玩了三个月?

荆轲:您认为现在还有人会开直升飞机吗?

秦王:哦,原来如此!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好了!

荆轲:说!

秦王:如果你和狗熊赛跑,你希望谁跑得快?

荆轲:我!

秦王:狗熊,禽兽呼!没想到你比禽兽还要禽兽!

太监和宫女乙:呵,呵。

秦王:不过你还有一次从新选折的机会!

荆轲:狗熊!

秦王:没想到你连禽兽都不如!

太监和宫女乙:呵,呵,呵,呵。

秦王:不过看你这么可怜,最后再给你一次机会!

荆轲:一样快!

秦王:没想到你和禽兽一个样!

太监和宫女乙:呵,呵,呵,呵,呵,呵,呵。

荆轲:你,你,你……

秦王:你什么呀你,你你个头呀你!*—…%¥%#·¥·あぅアおぅウオ……(秦王开始骂街)

荆轲(生气得大吼):吾不杀汝,吾誓不为人!

秦王(吃惊):没想到你竟然是刺客!

荆轲(抽出一把短小的火枪横在秦王脖子上):竟然被你识破了,我只好对你说三个字:我是来杀你的!

秦王:不对哟,你说的这句话好像有七个字!

(荆轲收回匕首,开始扳手指) (秦王乘机将一把长剑横在荆轲脖子身上。)

秦王:哈哈哈……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已去兮不复还……

(场景定格)

画外音:次日,燕国太子丹得到了荆轲被杀的消息……

(秦王等人下场,太子丹上!

太子丹:(诵岳飞的《满江红》前半段)啊,我的小轲,啊,啊,啊!

荆轲刺秦王范文第3篇

一、先秦“士”阶层及荆轲士子身份

“士,事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①“士”是从事某项专业事务的人,人们很自然地将其与知识分子联系起来。《士与文学》序言开篇即言:“士,在广义上,泛指古代中国的读书人,知识阶层,即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②其实,“士”尤其是先秦“士”,与“知识分子”不是简单的对结,不能作草率的替换。

1.先秦“士”阶层

先秦“士”阶层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身份类别,具体次序为:

第一类:起初是最低等的贵族。“士这个作为标明一种人的身份的名词,不是在春秋末年以后才起始有的。远在封建社会形成之初,即有士这个社会等级,这种士是贵族,其等级仅次于下大夫。”③先秦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④“士在先秦时期是属于低级贵族之列的”⑤,居于庶民阶层前列。

第二类:破落贵族的群体。随着王权更迭,诸候纷争,有的贵族因经济困顿而逐渐破落,沦落为士阶层。“封建制”“嫡长子继承制”将“非嫡长子系”一代代地降为士阶层: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个国,诸侯将国再分给大夫;天子、国君(诸侯)、大夫等贵族享有世袭等特权,爵位、领地、财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的后裔,历经数代剥离,沦落为“士”。《左传・昭公三年》载:“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栾、s、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⑥

第三类:富裕自耕农“习道”子弟。伴随私学兴办、教育普及,一些衣食有盈余的平民子弟,有机会接触教育,学习并具有某种技艺和能力,社会上涌现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士民”阶层。《b梁传・成公元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⑦士民虽居四民之首,被尊为最高等的平民,已失去贵族阶层的最末交椅,透出战国后期社会阶层变化的些许信息。

2.荆轲“士”身份的确认

“荆轲刺秦王”故事,传诵千古,得益于三部史部典籍――《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同样,准确确定荆轲的士子身份,也需依据三部史书,其中最需仰仗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系贵族之后,因破落而士。《史记・刺客列传》对荆轲身世有所记述:“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⑧唐代司马贞的索隐注:“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到卫而改姓荆。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卿者,时人尊称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也。”⑨联系大贵族逐渐衰落、新贵族不断崛起的客观现实,齐国大夫庆氏由贵族而“士”不足为怪!若将《左传》“栾、s、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与《史记》互文应验,也见《史记》记言可信、写史不妄。

第二,系技艺之人,实属“士民”。士民乃习道之人,或文,或武,或文武兼备、能文能武,拥有一定的知识,掌握专门的技能或独特的本领。“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⑩他勤勉好学,熟读诗文;习武练功,善长剑术;深谙战术谋略。虽然卫元君没接纳荆轲的计谋,最终覆国流亡,两者并不构成直接对应的关联性,但至少荆轲提供了另一结局的选项。

第三,往来皆“士”,“非庸人”。荆轲结交多尊贵、名流,献计卫国君主;游历结交盖聂、鲁句贱;深交燕国市井高人高渐离,承蒙处士田光的善待,复被燕太子丹委以大任。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荆轲能够穿梭于君主、名流、高士之间,“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自然不是一般常人。即使困厄于市井,或与酒友纵情相乐,或被“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二、多重士子角色集于一身的名士

荆轲决非一介山野莽夫,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他身上集中了先秦士子的多重角色。

1.逸士

逸士,节行高逸的隐逸之士。“逸,遗逸,无位称”,兼具快乐、闲适、放纵;“逸民,节行超逸也。”???能文能武,节行超逸,是逸士的前提条件;无位称则是逸士的必要条件。

荆轲曾游说卫元君,遭冷遇不被用,无缘于功名,此为有才无位。不得志而游历天下,广结贤达、豪杰、尊长之人,行止不滞于物、不拘小节、独立特行。在榆次,与人切磋论剑,因意见不一,被盖聂怒视了一眼,便扬长而去。在邯郸,跟下棋,因争执生口角,遭鲁句践怒叱了几句,愤愤然急速而走永不相见。在燕国与处士高人神交,和善击筑的狗屠夫高渐离投缘交好,惺惺相惜,日日在街市饮酒,酒酣击筑泣歌,节行甚是超逸乖张,旁若无人。智勇深沉的田光处士善待他,视其非庸人。荆轲性情率真任诞、通脱不羁,完全具备逸士之潜质。

2.x士

义士,信守忠义或崇尚侠义之士。荆轲是一位具有侠肝义胆又充满正义感的义士。

第一,家国公“义”,喋血复仇。荆轲先人为齐国人,本人为卫国人,秦灭卫后流亡到燕国。于秦国陈兵燕边境之际,荆轲全然接受燕太子“刺秦王”计策。从世俗角度看,很难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论亲疏,荆轲与燕国并无血亲姻缘,太子丹起初对他并不待见;论利功,太子丹待他以上卿之礼也是应允之后,倘说这是买凶、卖凶的“交易”,荆轲的“付出”与“回报”极不相称,这可是喋血舔火的活儿。合理的解释,必然要求站在更宽广的视域找寻到答案――荆轲义无反顾地作出反抗暴秦的义举,或多或少地宣泄着浓郁的亡国之恨、深深的失国之痛,缘于救六国民众于水火的侠义之心,也为自己争取生存权进行最后的殊死一搏。

第二,友信私“义”,图报知己。荆轲对刺秦王未必完全认同,之所以愿意赴汤蹈火,某种程度带有以“身”报知遇的成分。燕太子丹问计于荆轲:“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长侍足下”未言礼遇、善待之详情,起码着实令荆轲感动,《史记》记述:“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资治通鉴》记为:“于是舍荆卿于上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荆卿“臣愿得谒之”的应允,不免带有回报燕太子“情义”的成份。此外,“刺秦王”未行,就已搭上了两位“义士”性命:知遇、举荐荆轲的“义士”田光,为恪守信义,激励荆轲斗志,自刎而死;樊於期将军杀身就义。即便出于朋友间的义气,荆轲此番慷慨赴义便在情理之中。

荆轲刺秦王,从历史发展看,其行为算不上积极正当;从道义看,其行为算不上公正公义;从动机看,其操行更算不得道德高尚。但人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这位侠客剑锋所指即是道“义”当行。正是这种重情重义的豪侠气节,将他从狂放、洒脱的隐逸生活带入政治舞台的急流漩涡。

3.谋士

谋士,设谋献计、智谋之士。荆轲是一位遇事沉稳、谋事缜密、名符其实的谋士。

第一,谋事周密。其一,精心策划刺杀方案。谋划“贴近刺杀”的方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L其胸”。《史记》《资治通鉴》均提及:“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劫秦王”胁迫之为上策,“刺杀之”乃下策,案中备案,谋划周密。其二,找准近距离突破口。欲贴近秦王必先取信秦王,获取信物是突破距离的关键。荆轲设计获取两件信物,一件是秦国通缉犯、叛臣樊於期的人头,一件是燕国沃土督、亢之地。其三,暗中物色适宜帮手。尽管燕国为其配备了副手勇士秦武阳,荆轲还是物色并等待最适宜、最信赖的帮手。其四,打通关节得见秦王。不惜散尽千金财物,贿赂秦王重臣心腹,得以进殿接近秦王。

第二,长于攻心。君子法谋,“攻心为上”,荆轲是“御心术”的高手。其一,为取悦秦王,荆轲精心挑选了为秦王一“喜”一“恶”的两件信物:秦王喜的是江山沃土;秦王恶的是叛臣樊於期,欲杀之而后快――两样信物是根据秦王心理量身定制的,一同奉上便为贴近秦王打上双保险。其二,触碰樊於期心里痛点,激励自杀献首。抓住樊於期与秦王不共戴天的仇恨心理,先从秦王残忍无道引发话题,动之以情;再由家仇上升国恨,晓之以义;最后在樊於期的追问中和盘托出刺杀方案,看似征询意见,实则以退为进。可见,荆轲胆大心细,思维缜密,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并以自己舍身取义的精神,激发樊将军献身的勇气。

第三,料事精准。荆轲对整个刺杀事件有三次预言,其一:荆轲与樊於期私议方案,与此后秦国朝廷上的刺杀情景大相径庭。其二,易水悲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刺杀行动失败相吻合。其三,荆轲暗中邀约合适助手,与秦武阳在秦廷上色厉内荏的差强表现相吻合。

4.勇士

勇士,有力气有胆量之士。荆轲是一位侠肝义胆、威武英烈的勇士,于秦国朝廷,独自演绎一出勇者无畏之传奇。

秦廷行刺,扑朔迷离,可谓惊心动魄。行刺前,至咸阳宫刚见秦王,副手秦武阳就被秦王威严所震慑,吓得“色变振恐”,惊惧不已,使秦群臣疑心生怪,险些“壮志未酬身先死”;危难处,荆轲镇定自若,随机应对,“顾笑武阳”稳住阵脚;用得体入理的话语“前为谢曰”,松懈对方戒备,化解了危机,得以如愿地贴近秦王。史书着力描写荆轲在紧要关头的泰然处之,并通过秦武阳的惊恐胆怯、色厉内荏,衬托荆轲的肝心胆识、英勇威武,展现其不畏的勇士特质。

行刺时,图穷匕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握匕首对秦王的胸口直扎过去;秦王绕殿堂铜柱落荒逃避,荆轲持匕紧紧追逐;荆轲持尺寸之匕,以孤身之力入虎穴,终因寡不敌众,血溅秦廷。在倒地之际,荆轲仍将匕首投向秦王;被创数剑之后,仍骂秦不迭。荆轲刺杀场面,史书侧重间接描写,通过叙写秦王之惊、恐急、不知所为、目眩良久以及群臣之惊愕、尽失其度、惶急等,反衬荆轲的虎胆英勇、义薄云天的勇士特质。

5.壮士

壮士,豪壮而勇敢之士。荆轲以威武壮烈而留名千秋,堪为后世敬仰的壮士楷模!荆轲也成了“壮士”的代名词。

第一,壮在情怀。荆轲刺秦王不是纯粹的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知己的血海深仇,更多的是为解寄居国的危困之厄、雪洗历久积蓄之耻辱!如荆轲私下与樊於期商议那般:“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刺杀秦王绝非寻常小事,《史记》两次记言为“国之大事也”,且是国家最高绝密。事关国之存亡,荆轲抱定必死的决心,赴汤蹈火,演绎一出荡气回肠的千古悲剧。

第二,壮在赴行。易水河畔,秋风凄冷,水寒彻骨;送行人群,白衣白冠,击筑和歌,垂泪涕泣;“壮士去兮”,慷慨激越,怒发冲冠,乘车前行,誓死不已。行者与送行者的感情激越,情绪激动,交织感染,如风水相激,将把送别的离情推向顶点。离别时的歌声渲染了悲壮、凄怆的气氛,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激烈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荆轲复杂的内心世界、重义轻生的气节、壮怀激烈的气概,使荆轲这个血肉之躯生发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易水送别化为世人抒发壮志情怀的永恒意象。

第三,壮在勇为。处身战国末年,六国分崩、秦国一国独大、一统天下大势既定,荆轲尚能敢于奋起抗击暴秦、挺身刺杀赢政的,即使在当时也称得是一位乱世枭雄。荆轲不惜以自己的生命赴秦践诺,拿着尺寸匕首入不测强秦,义无反顾,刺杀秦王则坚毅勇为、刚毅壮烈,让人肃然起敬!

三、先秦“士”文化精神要义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繁荣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诸侯纷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各国诸侯竞相招贤纳士,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士子均可寻觅适宜的栖身之地,找到展示政治理想、治国理政、文韬武略的舞台,士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士文化也获得长足的发展。我们从“荆轲刺秦王”里,可以窥知一些有关先秦“士”(特别是“侠、义”之士)文化内涵和精神。

1.自由笃行

战国是社会上任侠最盛的时期。周王室衰微,王权思想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又未及儒家思想成为嵌制工具,言论自由、思想任纵。先秦策士、侠客拥有更多的裰鞫事的权力和自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自由的概念,也无高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主义,特别是那些出身贫贱、希翼改变现实的下层之“士”,或是处在险厄境遇的危难之“士”,他们常常执著怀才救世理念,抱定“士为知己者用”之信条,择主而事。先秦士子“是以自己对利益和欲望的直接追求以及因此而采用的行为原则和方式为后代的士子树立了另外一种人格的模式,而且是一种更为现实、也更为后代大多数士子所乐意接受的模式。”???

荆轲身为卫国人,向国君献计却不被用,这是第一次择主;卫亡,荆轲游历榆次、邯郸,因不顺心事,辗转至燕。在燕国,荆轲遇知音而流连市井、里巷;得到知己田光的善待与举荐;直至燕太子丹拜为上卿,最终踏上赴秦国刺杀赢政。从荆轲身子透视出先秦士子“择主”的自由远比我们想象的宽松,他们不拘束于一国,以天下为家,所居所在即“国家”,只要愿意便能周游列国,当其离开时并无留恋;但他们怀有知恩必报的侠义情怀、一诺千金的行为准则,又远比后人庄重。荆轲自由自在、人格独立,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为先秦士子言行笃守的典范。

2.风骨特立

先秦“士”人格独立,风骨特立,追求气节,“士可杀不可辱”是其气节的真实写照。荆轲身上,恰恰带有先秦士子的这一特性:即便是同道好友在意见不一时的很正常的怒目眼神,以及争执过程中言语失态,荆轲对这些轻微的“侮辱”表达零容忍的态度,充分展示其独立的人格与强烈的自尊。而从盖聂、鲁句践等事后反思看,皆理解认可荆轲这种“过激”反应,可见先秦士子对风骨气节的坚守与共同执着。

荆轲因等待最中意的行刺帮手而延缓行期,太子丹一句“岂无意哉”的猜疑,无异于是对把信用看得比生命重要者的极大侮辱。平素就傲骨十足的他,在这个节骨眼上仍容不得别人对他品格的半点怀疑,一怒之下,带上个不中用的助手,踏上了“往而不反”之路。荆轲的行为、情态、口吻不失率真。尽管内心不畅,然而在大义面前,士子们对风骨的拿捏还是很有分寸的,没有负气放弃,而是选择抱定必死的心态,踏上行程。荆轲向人们展示先秦“士”文化精神:士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不屈自己的性情而风骨突立。

3.重义轻生

“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士”重德行、守道义,不以肉体感官的享受与物质利益的追求为乐事,以“得道”和处“仁义”为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自觉,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执著“道义”而摒弃“利”,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荆轲在燕国处于危难之际,荆轲不推诿不退缩,明知对行刺把握不定,仍“愿得谒之”,义无反顾地承当重任;易水壮行,抱定“往而不反”决心,视死如归;行刺失败,念主骂贼,凛然就义。为配合荆轲行动,以报“父母宗族”血海深仇、燕国蒙辱之仇,樊於期以血溅志、牺牲生命而就大义;为坚定荆轲刺杀之决心、确保行动之绝密,田光不惜自杀而守信义。方孝孺云:“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恬然就之而不辞者,其好恶宁独异于人哉?见义明而虑道远,如是而死则安,如是而生则辱”???。

不可否认,士子们的义举夹杂为报答知己、知恩的个人私“义”,毕竟生活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荆轲的刺杀行为是否符合大义、公义,诸多士子的献出生命是否具有价值、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那种为人谋而尽忠、受人托而尽力的禀性,值得后世尊敬。

4.坚毅勇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秦士子身处诸侯争雄、图谋霸业之乱世,虽胁迫于乱时,穷居于暴国,却不退避逃遁。为实现救世理想,担当应尽的社会责任,“士”更具坚强的自制力,更具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勇于思考、敢于行动,不畏惧任何艰辛,不屈服任何压力,不躲避任何危险,面对困难越挫越勇。行刺秦王“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荆轲掂量过其中的风险,对胜算没有绝对把握,他推托过但还是临危受命;易水河畔,所待之人未至,荆轲踏上不测风程,一去不复还的背影是那么的坚定、勇毅;秦廷行刺,不畏强秦国之,勇猛敢为,并将生命置于度外,以凛凛威风震慑秦国君臣左右,以铮铮铁骨昭彰肝胆侠气。

荆轲展示了先秦士子身上的血性和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坚定信念,勇于前行;同时,也可以窥见先秦士子内在的坚韧和毅力,未必有外显的傲气和匹夫之勇,但必定有内在的坚韧和心灵的坚守,“知其不可而为之”,却是越挫越勇。坚毅勇为,是先秦“士”担当社会责任应必备的素养。

历史是烛照人类前行的一盏明灯,那些代表华夏文明之道德、精神、知识、武艺等水准的文化精英――包括先秦士子――共同闪耀出绚烂的光芒。诚然“士”已一去不复返,现代知识人取而代之便宣告“士”传统的终结。于先秦“士”而言,这样的终结尤为彻底。荆轲刺秦王虽然以悲剧收结,却博得千秋壮士的美名。荆轲用睿智沉着的谋事方略,义薄云天的侠士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一尊不朽的壮士丰碑,受到后世无尚的崇敬!

参考文献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上。

②钟书林:《士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1页。

③吴于廑:《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

④阮 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21-1322页。

⑤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荆轲刺秦王范文第4篇

田光――慧眼识才,舍生取义励荆轲

隐居燕市、心怀庙堂的田光可谓识才的伯乐。荆轲初入燕国,凭借自己一贯的“养气”功夫,沉稳而理性地阻止了一场市井斗殴事件。田光对此十分赏识,于是热情邀请荆轲到自己家中,兴致盎然地和他谈论时势。

田光不愧为资深招聘专家,这个过程表面看来是“礼节性”的招待,实则是一场全方位的面试。第一,考察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通过与荆轲谈论诸国风物、当前局势,田光认为荆轲是有见识与谋略的;第二,考察心性和意志力,田光故意忽略荆轲一整天未进米食,听饥肠辘辘的他讲见闻谈见解,直到午夜时分荆轲起身想告辞,田光才在一个仆从的耳语中恍然大悟般款待了他;这还不算,自那日的彻夜深谈后,田光将荆轲安置在馆邑里,便多日不与问津……这一切在常理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失礼。然而这也正是田光的面试测评技术,因为他知道“筹划大计”这个岗位需要有胆识、有见地、有韧性、有骨气之人,深夜不予招待饭食、数日不以礼回访,都是对荆轲个人素质的深入测试,好在荆轲是具备这个岗位素质的人选,并真正赢得了这场面试的胜利。当他决定离开燕市的时候,也正是田光决定录取他的时候,于是田光派高渐离快马加鞭敦请他回来,对他开始进一步的考察和培训。

日后在与荆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田光通过使用人才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田光更加仔细观察和培训荆轲,并开始初步谋划强燕灭秦的战略部署。田光向太子丹保荐荆轲后自刎,他用生命证明:我保荐的荆轲值得信任,可以委以重任!这个举动对荆轲来说,却成为了终其一生的激励。田光的一句“田光已死,不虞泄密”的临终遗言,使得荆轲无论后来官居燕国上卿的所作所为,还是与燕国公主的爱情产生强烈的心理困惑时,一直用田光之死来权衡取舍,甚至为使入秦都策划出现漏洞后,他拼死一搏,第一个念头都是:一定不能辜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田光!直到结束了刺秦的壮举。可以说,田光的牺牲达到了最高的诠释与荣光。

燕丹――礼贤下士,营造大环境

荆轲刺秦王范文第5篇

学圻有一张让观众再熟悉不过的“配角脸”:他是《梅兰芳》里英雄迟暮的十三燕。是《麦田》里不苟言笑的城主,是《建国大业》里气场十足的李宗仁。更早以前,他是《黄土地》里的八路军,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常年在外的父亲,是《天地英雄》里妖气冲天的土匪头子……其实,他还是《武林外传》里郭芙蓉她爹:六扇门的精神领袖郭巨侠。

和濮存昕、李雪健一样,王学圻出身空政话剧团,1993年就拿下了中国戏剧的最高荣誉梅花奖。他也曾当过导演,1996年以杨丽萍为拍摄对象的《太阳鸟》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展评委会大奖。然而,他最在乎的属于演员荣誉的那座奖杯,却直到63岁才捧到手:2009年,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让他拿下了金鸡奖和金马奖“双料”晟佳男配角。

刚刚上映的贺岁影片《十月围城》里,王学圻的名字第一次从云集的大腕中突围而出。排在了演员表的第一位。对于演了28年戏的他来说,这样的成名来得有点晚,王学圻说:“没有过炫耀的年龄也没有过自得和恣意的年龄我这一辈子好像都在奋斗,因为我什么都没拿到过――我们这代人,把荣誉看得比命重。”

“李玉堂这件事情办得很蠢”

《十月围城》上映时,王学圻还在横店拍摄吴宇森导演的新戏《剑雨江湖》,饰演大反派“转轮王”,这一次他要挑战大量的武打场面。对于曾经当过兵的王学圻来说,这并不算是难事,他笑称自己“身手不凡”,更多心思花在琢磨这个反面角色的复杂人性:“不管怎么说,这个人是为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这是合理的,至于手段也好,做法也好,那都再另说了。”

“李玉堂方方面面都很精明,但对革命很幼稚,这件事情办得很蠢。”对于在《十月围城》中扮演的商人,王学圻也有那套“人性分析”,“他是精明强干的人物,但他在革命上又比较幼稚,他一直认为‘我出钱我不露人,我就没有参加革命’,但最后他弄明白了――原来第一次出钱就已经是革命了。他就这样一步步被逼着走上了革命之路,从他暗中资助革命到明目张胆地站出来组织革命,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革命到底是什么?戏外的王学圻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李玉堂只是《十月围城》中的一条线索,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什么“革命者”,但是为了革命,他一掷千金,牺牲了朋友与亲人,王学圻说:“我们的革命成功,不仅有我们知道的这些轰轰烈烈的烈士,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他们为革命仅仅做了那么一点儿事,那也不能忘记他们,他们也是革命中的一分子。这一点我觉得很感动,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革命,不知道这个行为能够上升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他们只知道自己打的是坏人,保护的是好人,所以他们就那么潇洒地去做了,那么大义凛然去了,那么理直气壮去做了。”

《十月围城》的结尾,李玉堂抱着死去的儿子失声痛哭。王学圻有点遗憾:“原来设计的结局,还有一部分戏,是李玉堂坐在那里写烈士的阵亡书,这个人突然就老了,一看就是受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他在内地家破人亡的时候都没有感觉到这样的老态龙钟,还能东山再起,可是这一次,他失去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宝贝。”

“做演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2003年,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主演是赵薇和姜文,在当时并非轰动之作,却是王学圻日后屡屡提起的一部作品。土匪头子子安,梳着满头的小辫,还有一双妖气十足的蓝色眼睛,这是王学圻第一次演反派,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障碍:“因为以前没有演过这样的人物,从造型到性格都是崭新的,而且觉得是不能接受的。我演了一辈子正面人物,突然要演那么一个不靠谱的人,别人会怎么想啊?学校里的同学会怎么看待我的儿子?我家楼下存车的那个老太太会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我?”在此之前,王学圻的角色个个都是“根正苗红”: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团长、政委、市长、首长……然而却是这个“不体面”的角色,让他完成了演艺生涯的转型,给他带来了“很多原来没有的机遇”。

《梅兰芳》公映之后,和王学圻在《天地英雄》中颇多对手戏的姜文特意给他发了短信:“哥,有型!演得好!”直至那时,王学圻对于十三燕这个角色还是心中没底:“全国巡回宣传和观众见面的时候,我都还没去看片,因为我不敢看。章子怡对我说:‘学圻你放心吧,这个角色你拿捏得非常好。’黎明对我说:‘王老师,我告诉你吧,我觉得那个角色不是你演的。’陈凯歌也说:‘学圻,这个角色你确实是光芒四射。’”直到最后,快要上新戏了,王学圻才一个人“偷偷摸摸”去了电影院,看完后的感受却是一连串的疑问:“怎么就完了呢?怎么就没有了?怎么这个角色没什么东西啊!”

“十三燕”先后捧回了金鸡奖和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王学圻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冠以“老戏骨”和“黄金配角”的称谓,他把这比作荆轲刺秦――“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总算有成绩了,那么结果就是一样的。演员这个行当,就跟荆轲刺秦似的,荆轲是一个小人物,而秦始皇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物,秦始皇的伟大是他奋斗了一辈子得来的,而荆轲呢?只此一举动,两人同样名流千古。”

不愠不火地演了二十几年,他身上也渐渐有了些阿Q精神:“从前很多人觉得我脸熟,那时候常常遇到出租车司机说:‘你叫什么来着?你太熟了,你叫什么来着?’我说:‘我就不告诉你我叫什么了,还是以后演个好的角色让你记住吧。’原来我还在想是不是我名字起错了,是不是这个‘圻’字别人不认识?现在看来不是。”

“做演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王学圻不是没有过寂寞,“舞台上的失落感,那是另外一种难受,我会跟自己说我还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落下一个好的名声不容易”

“记得演《黄土地》的时候,演老头那个老演员,是我们中途换掉的,我想他会后悔一辈子。因为他的艺术观念过不来,当年陈凯歌对他说:‘我们的审美是要穿上服装去体验生活。’他说:‘不用,我们演员就是穿上就行。’后来让他晒晒太阳,晒黑一点,他说:‘不用,我们演员就是抹完底色就行。’后来才换了谭老师来演,谭老师特别奇怪,他是演歌剧的,演了一辈子大地主,用他的话是‘我以前穿的全都是绫罗绸缎,没想到演这个戏我穿得破破烂烂’,他在床头上,把自己的脸弄得那么黑,把自己的牙也弄得那么黑……后来他死的时候,把《黄土地》的剧照当成了自己的遗像,他演了一辈子大地主,只演了这么一个好角色。”

这段经历让王学圻明白,对于演员来说,体验生活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演员,要想办法让自己吃苦,吃苦不是为别的,实际上是增加自己的阅历,对自己有好处。你经历过,和别人没有经历多,你对角色的领悟,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人物状态,自然和别人就会不一样。”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财经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