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布会流程

会流程

会流程

会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设计与实现

0 引言

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在进行电力调度工作之时,应该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工作流进行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有着安全性强、系统性完整、传输范围较广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影响着电力调度工作的进行。接下来,本文将从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设计、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实现两个方面来谈,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设计

1.1 建立邮件集成化服务机制

一般来说,工作流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会把一些数据输送到数据库中去,把这些数据在数据库中储存起来。但是在数据与数据之间进行交换时,必须先在数据库中就进行专项性的交换,这样一来就会加大数据交换的难度。众所周知,工作流是在文件存储、运转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从某些方面来讲,或许它的效率不高,但是它可以便于流程转传数据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说,也即为邮件集成化服务机制有利于系统与系统之间较好的传递数据,从而达到邮件转为文件的目的,这样能够更快的传送到目标客户端。值得注意的是,传送到目标客户端之后,要记得对发送的进程进行实时的跟踪,确保在这期间不要出现任何纰漏。当然,如果真正的建立起邮件集成化服务机制,就不会出现中间有信息泄露的问题出现,因为它能够大大提高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

1.2 有效控制服务编排程序

所谓的服务编排程序工作也即为对每一个注册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而这项服务也是通过调用和编排的程序完成的。换句话说,也即为它不仅支持于整个系统,也要支持于系统中的所有服务项目[1]。具体一点来说,也即是工作流的服务过程,需要在总线上进行相关的注册和调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服务编排与流程得以更好管理的目的。那如何做到有效控制服务编排程序呢?可以在人工或者自动流程中调节服务接口,自由定义相关的操作,以达到控制服务编排程序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在任意服务节点中添加参数,这样一来,当流程运转到这节参数的时候,就会按照你所更改的参数运行,如果说在这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必惊慌,你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需要,继续修改节点的参数,直到数据成功发送为止。

2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实现

2.1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整体构架

在正常的电力调度工作中,工作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整体流程的引擎。这一点就决定着它必须将工作流的设计和开发作为其立足点。从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分布来说,它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大致有流转控制器、模型解析、路由分配等模块[2]。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包括流程文件的模块。因为流程文件的模块与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整体的构架不协调。所以,基于前面那三种模块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启动、发送、退回以及追回这四个步骤完成相应的模块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说,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整体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它可以提高数据安全的级别,可以调节任何一个操作流程,从而使得整体的工作更具有可查看性以及操作性。

2.2 工作流分布式应用集成

所谓的工作流分布式应用集成也即为由服务总线支配,将系统平台作为工作地点,在这上面M行数据和文化集成的工作流服务。有些专家认为,在系统平台中,有两种集成方式,也即为横向和纵向继承方式。所谓横向集成是指通过消息邮件的形式来完成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工作。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企业单位都倾向于这种集成方式,因为它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有利于企业跨越式的发展。再来说下纵向集成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进行组织结构工作时所用的一种集成方式,它主要是运用于上下级的跨越调度工作。

严格意义上来讲,分布式工作流在调度过程中,可以做到长传数据的效果,除此之外,它还能对数据进行备份以及更新。很多时候,在进行边界活动的时,可以通过邮件发送的形式完成,对于所发送的内容,主要是以具体的文件类型为主,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跨越式信息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流服务过程的便捷性。

2.3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接口集成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在进行服务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总线上的服务种类进行编排,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设立几个服务接口,因为这样能够保证顺序的有效排列。再者,在进行服务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必须通过注册,因为只有完整注册,才能进入服务流程,并且每一个服务流程所对应的接口也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在进行文件种类的服务,那么就会针对性的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接口,保证让其在该系统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另外,很多时候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接口的集成都是通过调节外部程序进行的。

3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更加顺利的开展电力调度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待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的设计与实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力事业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和发展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不管是在技术创新还是程序编排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现在的电力调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不断地提高网络和信息技术水平,就能很好的整合资源的管理系统。当然,也要进一步关注工作流集成服务的管理模式,争取在调度系统方面,正常有效的运行。任何一项工作也想要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的进行完善,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未来的电力调度事业一定能良好稳定的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电力事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会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 管道布置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38-01

[Abstract]Take into account the engineering pip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s; the typical equipment layout and piping layout scheme of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units have been analyzed.

[Key words]Refrigeration Compressors、Piping Layout

一、研究背景

随着制冷工业市场的扩大,氨制冷、丙烯制冷、LNG冷剂压缩机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因此其设备布置与管道布置方案就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分析制冷压缩机设备布置、管路布置的方案形成过程及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制冷压缩机组的设备布置方案、管路布置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制冷压缩机及制冷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制冷压缩机主要由进口分离器、压缩机组、气体冷却器、出口冷却器、冷凝器、储罐、过冷器、空气分离器等设备组成,它们之间用管路依次连接起来,形成封闭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实现热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冷剂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后,汽化为低压、低温的气态冷剂,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剂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降热冷凝为高压液态冷剂,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液态冷剂,再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这样,冷剂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该流程可参见附图1。

三、设备布置、管路布置方案

制冷压缩机组设备多,且冷剂介质均在一定的危害性,所以设备布置需要充分考虑各设备特点、流程特点,并兼顾管道的安全性,需要将所有因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不能单一考虑每台设备的布置,忽略其完整性。

3.1 设备布置方案

首先,压缩机组、驱动机形成统一的土建基础,方便吊装、操作与检修,并将该装置与段间气体冷却器、油站、高位油箱放置于厂房内,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保证核心机组设备相对独立,布置简洁、美观;

2、可以减小二层钢平台的承重柱设计,便于设计检修空间和维修通道;

3、方便动、静设备基础分开,避免振动;

4、便于主管道设计。

其次,将入口分离器、末段气体冷却器、冷凝器、储罐、过冷器等设备放置于厂房外,并设置钢结构平台,按工艺流程顺序依次摆放。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空间布局充裕,可以充分考虑循环水管线布局、调节阀组布置及操作、方便检修;

2、按流程顺序布置,冷却器、冷凝器、储罐设备由高至低排列,使液态介质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通顺畅,减少泵设置。

3.2 管道布置方案

制冷压缩机组虽然压力相对较低,但由于冷剂介质存在一定的危害性,而且存在低温管道,因此,在管道设计中不宜使用柔性补偿装置。但是,由于压缩机组流量较大,且考虑管道内介质压力降不得超过压缩机组设计压力的5%,因此管道内介质流速不宜超过25m/s,这就造成了主管道管径较大。而且,压力管道设计规范中对冷剂为介质的管道强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管道的壁厚相对较厚。基于以上原因,制冷压缩机组的管系整体刚度相对较高,在温度的影响下,管系会产生较大的温度荷载,如果管道布置不够合理,该荷载会直接作用于压缩机组进出口法兰处,这对压缩机组安全运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制冷压缩机组的管道设计具有较高的难度。

首先,为满足动设备法兰口荷载要求,管道设计中需要设置必要的π型弯,增大管系柔性,提高管系温度自补偿能力,达到消除温度荷载的作用。

其次,在提高管系柔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管系的刚度。如果管系刚度过低,自由度过大,在管道内介质流场的影响下,管系易发生振动情况,因此需要在满足设备法兰口许用荷载要求的前提下,在适当位置设置横向导向支架、轴向限位支架等,适当增大管系刚度,避免发生振动情况。

再次,管道设计中需要考虑保温保冷、检修、施工、美观等因素,并且为后续生产过程预留维修、消防的通道,因此管道布置在允许的情况下,主管道尽量靠近厂房梁、柱边缘,这样设计,即可以使管道不占据厂房内主要的空间,又可以使管路较容易设置π型弯,还方便管路支吊架的设置。

会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

兰州市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一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一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4。经调查统计,自1949年以来,兰州市地质灾害已造成660多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7.56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兰州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境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009年5月16日下午,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的2万余方黄土将小区内4号楼2个单元的楼体全部摧毁,30余户居民受灾,8人被埋压,除成功救援生还1人外,其余7人遇难。因此,深入研究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的迫切任务。

国内学者在兰州市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在兰州市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配合下,开展完成了全市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结合城市建设进行了境内十余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和设计工作。本文在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兰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以对兰州市科学防治地质灾害起到指导作用。

1、地质灾害概况

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754处,其中滑坡181处、崩塌102处、不稳定斜坡236处、泥石流沟218处、地面塌陷17处(图1)。由此可见,兰州市的地质灾害以斜坡变形破坏为主。即以崩塌、滑坡灾害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泥石流灾害,也与崩塌、滑坡的关系较为密切。

在地域分布上,在兰州市所辖的8个县区中,永登县的地质灾害数量位居首位,这主要与该县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分散居住的村庄一致,小规模的崩塌、滑坡为主;城关区、七里河区的地质灾害数量也较高,这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相对于地质环境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一般的皋兰县而言,地质灾害相对发育程度较低。

2、滑坡、崩塌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1 滑坡、崩塌类型

2.1.1 滑坡类型

兰州市滑坡分布面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各类滑坡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统计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市的滑坡在物质组成上以黄土滑坡为主,在力学性质上以混合式为主,牵引式滑坡次之,在滑面埋深上以中层滑坡为主,在滑体规模上以小型为主。下面以滑坡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滑坡进行分别阐述。

①黄土滑坡。黄土滑坡,其滑坡体主要由各类成因的黄土及次生黄土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南、北部河谷ⅳ级阶地前缘(图3)及各沟谷台地前缘和黄土丘陵区。

该类滑坡平面形态多呈半椭圆形或簸箕状,规模一般较小,滑坡体滑动面较陡,多呈规则的圆弧形。滑动面往往位于黄土层内或者位于黄土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其中部、后部由黄土的垂直节理演化而成。滑坡后壁高差悬殊,小者仅数米,大者超过15 m,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多以浅层滑坡居多。

②黄土一红层滑坡。黄土一红层滑坡,其滑体由各种成因的黄土和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岩、砂岩、泥岩共同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西固南山和西柳沟以西地带,多为切层滑坡,主要发育在具有高陡临空面的斜坡地段,平面上呈舌形或半圆形,其形态较为完整,具有“圈椅状”地形和双沟同源现象,并保留有滑坡平台。滑动面多为较陡的弧形。滑坡规模以巨型、大型为主,并以深层滑坡居多。

③堆积层滑坡。堆积层滑坡,其滑坡体由各种成因的残积、坡积物组成。主要形成于基岩出露地带。该区域山体坡度较陡,残坡积物厚度较小,一般2-5 m,若遇大雨或暴雨,堆积层即可突然发生滑动,滑坡前兆特征不明显。该类滑坡规模较小,多为浅层滑坡。如发育于老狼沟老滑坡体上的三号滑坡系滑坡堆积体的再次滑动。

④基岩滑坡。基岩滑坡,其滑坡体由较坚硬的层状、层块状岩石组成。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基岩分布地带,大多发生在古近系砂砾岩、砂岩和前新近系地层。滑坡往往分布在斜坡临空条件好,冲沟发育,地形陡峻的地段。滑坡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皋兰山南部、八盘峡西南侧、阿干镇、窑街一带。

2.1.2 崩塌类型

兰州市崩塌共有78处,按物质组成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两者分别为66和12处;按动力成因分为自然崩塌和人为崩塌,分别为21处和57处;按运动形式分为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分别为58和20处。下面以崩塌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崩塌进行分别阐述。

①黄土崩塌。黄土崩塌主要发生于河谷阶地前缘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黄土崩塌的起始运动形式为倾倒式或滑移式。兰州市高陡斜坡坡脚往往有人居住,一旦崩塌发生,便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八里镇陆家台潜在崩塌(图4)。

②基岩崩塌。基岩崩塌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基岩出露的南北两山红层出露地带和基岩出露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至砂井驿、七里河区、西固区南部山区、红古区窑街一带,如阿郎公路崩塌、红古崖崩塌及享堂峡潜在崩塌等(图5)。

区内基岩构造节理和卸荷裂隙非常发育,在外动力作用和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岩体在中下部被剪断,发生倾倒式崩塌,其最初的运动形式多为滑移式,如享堂峡崩塌。部分崩塌发育在人烟稀少的基岩山区,成灾几率较低,但大量的崩塌体堆放于沟道及山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威胁沟道下游及沟口城镇、村庄、厂矿、重要交通干线及市政工程设施等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2 滑坡、崩塌分布规律

①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兰州市滑坡、崩塌分布呈带、成片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伏龙坪、皋兰山北侧山坡、靖远路的王宝宝城、五一山、徐家坪、阿干镇、徐家湾、扎马台、达家台、八盘峡两岸、享堂峡和七山地区。如皋兰山滑坡群、五一山滑坡群、伏龙坪滑坡群、华林坪滑坡群、阿干镇滑坡群、窑街滑坡群等。

②滑坡、崩塌体在特定的岩土体中分布。兰州市崩塌、 滑坡主要发育在黄土状粉土、新近系砂泥岩、砂砾岩地层中,其它地层中较为少见。在本次调查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上述地层中,皋兰山群变质岩地区分布较少,主要为风化的残坡积层形成的滑坡,数量很少,约占滑坡数量的2%。

③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兰州市各类地质灾害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经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削坡建房活动极为强烈,该区由于削坡、排水等人为因素引发的滑坡、崩塌密集;另外兰州市中南部西果园、达川、青白石一带由于人类采砂及阿干镇、窑街采煤塌陷区引发的山体滑坡极为强烈。

④滑坡、崩塌的分布因地貌而异。地形地貌是滑坡、崩塌发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地形平坦宽阔,即使其它因素存在,滑坡崩塌灾害也不会发生,但如地形陡峭、破碎,沟壑密度大,滑坡崩塌则容易产生。斜坡坡度和坡高是滑坡、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斜坡坡度在30°左右,坡高在100-200 m,容易产生滑坡灾害。另外黄土斜坡上大量发育的串珠状落水洞、陷穴等黄土溶蚀地貌,有利于降水人渗,增加坡体自重,降低抗滑力,引发滑坡崩塌发生。

3、泥石流类型及分布规律

3.1 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兰州市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共发育218条泥石流沟。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分为泥流和泥石流,以泥石流为主,达139条;按流域形态分为沟谷型和山坡型,以沟谷型为主,达168条;按规模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以小型为主,共108条,其次为中型,为86条。下面以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为主,对区内泥石流进行分别阐述。

3.1.1 泥流

泥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流,其固体物质主要由0.05 mm以下的黏粒和粉粒组成,偶夹石块和圆砾,其含量一般不超过固体物质总量的10%。

兰州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黄土广泛分布,重力侵蚀及面蚀作用较强,地形切割较强,泥流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兰州市中北部及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这些区域植被稀疏,泥流灾害较为发育。各泥流沟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谷平面形态多呈扇状或长条状,泥流规模为中型和小型。按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分为以中、低易发居多,沟口洪积扇相对不发育,主要以下切为主,危害方式主要为冲蚀和淤埋。

3.1.2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兰州市中部的南北两山基岩出露地带,如雷坛河、城关区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至砂井驿(图6)、西固、红古区的大部分地段。各沟谷横断面多呈“v”字型,流域平面形态多呈长条状或树冠状。泥石流规模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巨、大型次之。泥石流暴发频率约每年2-3次至几十年1次。泥石流以冲毁危害为主,淤埋危害次之。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岸崩塌、滑坡、沟道松散堆积物及开矿、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形成的弃土废渣。泥石流搬运巨石的能力较强,巨石粒径一般1-4 m,最大粒经可达6 m。区内泥石流以沟谷型为主,易发程度以中易发为主。

3.2 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兰州市泥石流的分布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制约,显示出以下的分布规律。

3.2.1 泥石流沿河岸呈线状分布

兰州市处于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雷坛河流域内,泥石流沿黄河及其支流呈线状分布,沿南部分布有阳洼沟、黄峪沟、大金沟、元托冒沟等30多条泥石流,类型以泥流为主,泥石流次之;沿北部分布有大砂沟、咸水沟和西峡口沟等50多条泥石流沟,以泥流为主,泥石流次之。其次在雷坛河上游两岸泥石流呈带状分布,尤其是阿干镇一带的发育密度达到3条/km,类型以泥石流为主。另外在湟水河北岸和大通河两侧也分布有泥石流沟道。

经统计,兰州市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密集,使整个兰州市处于地质灾害包围之中,在市区内汇水面积大于0.3km2的252条沟道中,有94条沟道就是灾害较严重的泥石流沟道,每2-5年就会暴发一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灾害,若降雨量充沛每年甚至发生数次。近40年来,兰州市泥石流累计带来的泥沙约有数百万吨,平均每年冲积到市区内的泥沙就有数万吨。

3.2.2 泥石流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

兰州市城区建设、修建公路、采煤、采砂、采石等人类活动日趋活跃,在建设活动中的弃土、废渣直堆积于沟道中,遇大雨或暴雨,促发泥石流暴发。区内表现明显的主要有两个区域,其一是阿干镇一带采煤造成地面沉陷,滑坡、崩塌频发,加剧了该区的泥石流;另外在修建兰临高速公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弃土,给西果园沟增加了充分的固体物质。在修建柳忠高速公路和土地开发利用中,大量弃土堵塞大浪沟,引发泥石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发生在2006年6月16日临晨3点的老虎沟泥石流,就是一次典型的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当时,位于老虎沟沟道内的煤炭北山林场蓄水池决开一个大口,400多m3的水瞬时沿沟道下泻,推动沟道内的泥沙,形成泥石流。由于排导渠被堵塞,泥石流未能及时排泄到黄河中,致使大量的泥沙堆积在北滨河路上。

4、地面塌陷类型及分布规律

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如东岗街道小街住宅区、范家湾、咬家沟等3处地面塌陷均属于人防工程在地下水、地表水作用下,引发形成的地面塌陷,其暴发周期不明显,但是最近几年,暴发频率有增加趋势。而煤矿矿区地面塌陷则与采矿强度、回填力度等有直接关系。

境内窑街煤矿、阿干镇煤矿是历史采矿和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老矿业基地,历史上的乱采乱挖、无序开采及建国后的大规模开采,使矿区地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窑街煤矿已经大面积采空造成地表严重沉陷,已形成长1780m、宽1050m、面积达1.76 km2的椭圆状沉陷区,大部分地段整体塌陷幅度达5-20 m,地表裂缝纵横交错,陷坑、陷槽大量分布,山体严重破碎,同时塌陷造成区内4个村4000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变形,大部分房屋已成为危房而不能居住,一些企事业单位因此而被迫拆迁。阿干矿区陷坑、裂缝也不断发展,滑坡、崩塌不断形成,加之大量堆积的弃土、渣石,为沟谷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大量泥沙的输入,造成矿区段雷坛河10余km河床不断淤高,其淤积速率每年达0.1-0.25 m,阿干镇防洪堤高已由六十年代4.0-4.5m降低至目前不足2.0m,而大量泥沙向下游推移,不断淤积下游河床,不仅使矿山存在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也加大了雷坛河泥石流暴发频率,对其下游乡镇、公路、农用设施及兰州市七里河区部分城区构成严重危害、威胁;矿区陷坑、裂缝不断发展,2005年2月18日新增塌陷面积1025 m2,使185户200多间房屋受到影响,变形开裂。地面塌陷也成为煤矿企业与当地政府、群众的矛盾焦点,冲突不为发生。

另外,早期采砂、开挖窑洞、防空洞等隐蔽工程、工程遗留物分布地带,规模均属于小型,最大不足0.1 km2。

5、结 论

①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

②兰州市的滑坡在物质组成上以黄土滑坡为主,在力学性质上以混合式为主,牵引式滑坡次之,在滑面埋深上以中层滑坡为主,在滑体规模上以小型为主。兰州市崩塌按物质组成分以黄土崩塌为主,按动力成因以人为崩塌为主,按运动形式以倾倒式崩塌为主。区内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多在特定的岩土体中,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而且分布因地貌而异。

会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计量;方案设计与实施

分布式电源是电力行业兴起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不大,所以其能够被直接接入配电网中。这种技术相对比较灵活,且能保持各电源之间的独立性。相应的,其电能计量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具体的计量方式与一般的电源技术存在差异。

1.分布式电源的种类

1.1可再生资源分布式电源

比较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有风力资源和太阳能,两者都可用于发电。风力资源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泛,是一种清洁度很高,十分环保的资源。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风力是一种备受青睐的资源,将其用于发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由于风力发电需要较高的成本,所以其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但风力发电类分布式电源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太阳能是一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新能源,我国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太阳能发电。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等装置,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太阳能电池中,用于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电能,因此其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发电环节。

1.2不可再生资源分布式电源

不可再生资源类分布式电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将燃料本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排放的CO2相对较少,且发电效率很高,所以其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二,新型燃气轮机。采用天然气、汽油等作为原料,利用燃气轮机来发电。通常情况下,用于发电的燃气轮机功率不会超过100W,这种供电装置的体积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操作和维护简单,主要为生活区和商圈供电。第三,蓄电池。传统的蓄电池生产成本高,使用寿命短,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且废旧电池的处理难度较大。在对蓄电池进行优化后,目前市面上广泛采用的是锂电池,用于储存电能。在分布式电源装置出现故障,或者不能正常供电时,就可通过锂电池来提供电能。

2.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计量方案设计与实施

2.1分布式电源的运行方式

通常情况下,分布式电源的运行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分布式电源以独立运行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电能;第二,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中,在其中一种分布式电源不能正常供电时,可切换电源来维持正常供电;第三,将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并联起来,这种方式以自身用电为主,当供电量不足时,可从电网内补足所需的电能;第四,通过将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并联的方式,向电网输出相应的电能,从而达到供电的目的。

2.2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计量点的设置

在对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进行计量时,需要设置相应的计量点。根据分布式电源四种运行模式中电能的流动方向,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电网吸收电能,另一类是从电网释放电能。如果是从电网吸收电能,则应该将入网电能计量点设置在入网产权的分界点,也就是用户计量点。如果是从电网释放电能,则应该在入网的每条线路上,都设置一个电能计量点。

2.3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计量方法

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形状系数法。形状系数法是以平均电流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电流通过线路后会出现一定的损耗,形状系数法主要是对损耗值进行计算,然后汇总得出总的消耗量,从而准确的计算出分布式电源在入网后,实际的电能损耗。虽然这种计算方法能大幅度提升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但计算过程中需要用到参数K,此项参数会对计算过程造成影响。如果分布式电源在入网时不能很好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等级差,那么就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等值电阻法。这种计算方法是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之上的,首先要在配电网中假设一个等值电阻,这个电阻存在于配电网的一端,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等值关系,即总电流在通过配电网后,损失的电能与整条线路的电能损耗相等。等值电阻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在于其要在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这样就会影响计算的精准度。第三,电压损失法。与等值电阻法类似,电压损失法也需要有假设条件,即分布式电源入网的全部接入点,都在配电网的终端位置。通过这个假设条件,就能计算出配电网的线路中电能的损耗值,且这个损耗值是最为接近的。同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要受到假设条件的限制,计算结果的精准度无法保障。第四,均方根电流法。用这种方法计算分布式电源的入网电能损耗时,要适当进行均方根处理,而其处理对象则是所有通过线路后的电流损耗。均方根电流法操作起来没有难度,但是比较麻烦。在计算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数据,这些数据要通过实际测量才能获取,且测量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测量程序比较复杂。如果测量值不准确,就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因此,均方根电流法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重视数据测量。此外,线损部分的计算比较难把握,只能将各个节点的电流相加或相减,才能得到其比较可靠的计算结果。因此,均方根电流法的计算结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比较常用的等值电阻法、形状系数法、电压损失法、均方根电流法等,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计量结果却不一定准确。随着分布式电源入网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入网电能计量的精准度也应该有所提高,需要注重计量方式的合理选择,才能更好的保障计量可靠性。因此,分布式电源入网电能计量需要朝着双向计量的方向发展,以提升计量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要培刚,张涛.分布式电源对计量的影响[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14):182.

[2]申展,胡辉勇,雷金勇等.分布式电源接入用户及用户侧微电网双向电能计量问题[J].南方电网技术,2015,9(4):14-21.

[3]张春强,刘经昊,易丁等.分布式电源并网负载特性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6,53(8):75-80.

会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航向修正 数学模型 问题研究

在一个具体的远程自航水雷航路规划中,当航路规划点确定之后,两个航路规划点之间的航路也就随之确定,即每段规划航路的航程以及航向便是确定的。此时,如果在静水中,远程自航水雷就可以按照规划航路设定的航向,完成既定航程,并准确到达预定雷位点。但是,由于战场海洋环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对于远程自航水雷而言,航行过程中所经流场中流速和流向对远程自航水雷航行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远程自航水雷航路规划中设定的航向就要进行修正,以消除海流流速和流向对规划航路航向的影响,减小水雷散布误差,从而提高布雷的精确度和雷障的效力。

1 航向修正的原因与战术价值

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进行航向修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布雷精度的需要[1]。布放水雷武器过程中,布雷精度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水雷武器只有布得准,才能成倍发挥其战斗作用。潜艇布放远程自航水雷,说到底也是一种布放水雷武器的过程,因而,布雷精度同样影响着远程自航水雷威力的发挥。然而,当航路规划点确定之后,远程自航水雷在流场中,由于海流的影响,其航向会发生偏移,脱离原规划航路一定的角度,如果不能对其进行航向修正,使其不能够基本按照已规划航路的航向进行自航,便不能保证远程自航水雷准确到达下一既定航路规划点,进而导致航行误差的产生,从而增大水雷散布误差,影响雷障效力。

(2)保持航行隐蔽的需要[2]。某型远程自航水雷采用有源卫星定位技术,可在航行过程中上浮至水面进行经纬度校准。这一功能很好地保证了其实际航路起点、中间过程和终点与规划航路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布雷的精确度和雷障封锁的效果。但是,远程自航水雷在航行中进行位置校准,就意味着上浮至海面,上浮则意味着可能被敌反潜力量探测发现,意味着危险。因此,对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进行航向修正,避免较大航行误差的产生,保持航行位置的相对准确,便可相应减少远程自航水雷上浮校准的次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远程自航水雷航行的隐蔽性。

(3)节省水雷航程和电池电量的需要。海流所造成的航路偏移也会导致远程自航水雷航程的增加以及对电池电量的多余损耗。众所周知,航程以及总电量是影响远程自航水雷航路规划点的重要因素,对远程自航水雷航程以及电量的无谓消耗势必影响远程自航的航路规划过程。因此,为了节省远程自航水雷的航程与电池电量,必须对远程自航水雷自航过程中海流对其航行的影响加以修正。为此,远程自航水雷在雷体装备有多普勒速度仪,航行过程中实时收集海流信息,计算海流的速度信息和航向信息,并根据海流情况修正海流对自身航向的影响。

修正海流对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行影响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

(1)保证远程自航水雷航行的实际航路与规划航路基本一致,使水雷能够按照既定规划准确到达下一个既定转向点,在此基础上,提高布雷精度,减小雷位散布误差,从而增大雷障效力,充分发挥水雷武器的封锁效能[3-4]。

(2)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行隐蔽性不受到破坏。通过对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的航向进行修正,能够保证远程自航水雷航行位置的基本准确,不会发生比较大的航行误差,从而减少水雷上浮校准的次数,因而降低暴露雷体乃至布放平台的概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行隐蔽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水雷以及布放平台的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3)节省远程自航水雷的航程和电池电量,从而使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路规划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既定的规划航路就是一条满足已知约束条件的航程最短的航路。通过对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的航向进行修正,能够使水雷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航路进行航行,这就避免了远程自航水雷航程和电池电量的不必要消耗,从而充分发挥了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路规划功能。

2 航向修正的数学模型

战场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流场中海流流向流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对处于流场中的物体产生着影响。对航行于流场中的远程自航水雷而言,每一时刻的海流都不是固定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先从某一时刻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行状态以及海流对其航行的影响入手[5]。设A、B两点为规划航路中某两个既定航路规划点,H为规划航向;t时刻,远程自航水雷的航向为c,航速为v,流场中海流流向为d,流速为s。如图1所示。

则在t时刻,远程自航水雷的实际航向为,即。我们要使,即远程自航水雷的实际航向与规划航向保持一致,就必须修正海流的影响;若不修正,使=,则在作用下,远程自航水雷的实际航向就会与规划航向产生一定的航向偏移,从而影响航行精度乃至布雷精度。t时刻T-7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的航向修正只是整段航路的一个瞬间,其余时刻、远程自航水雷的航向修正是一个道理,那么,已知远程自航水雷完成AB段航程的时间为T,A点时刻为,则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由式(1)得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由式(2)可知,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的航向修正,关键是得到准确的海流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向量计算,从而得到修正的航向;同样可知,若不对航向修正,远程自航水雷的实际航向将与规划航向发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偏移量。为此,远程自航水雷装备有多普勒速度仪,来及时获取航行流场中准确的海流信息,在此基础上航向进行修正,以消除海流对航行的影响。

此数学模型的建立可有效解决远程自航水雷航经海流信息不明的战场海洋流场时航向修正的问题。在熟悉的战场海洋环境中对远程自航水雷进行航路规划时,海流信息明确,我们可以在航路规划中设定规划航路时事先将流速、流向的影响考虑进去,并对其修正;如果,战场海洋环境不熟悉,流场中流速、流向不确定,通过数学模型可知,只要我们在航行中获取到准确的海流信息,就可以修正海流对远程自航水雷航行的影响,保证实际航路与规划航路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布雷精度,增加雷障效力[6]。例如,在台湾岛东南使用远程自航水雷对重要港口进行封控时,就必须修正海流对水雷航行的影响。这是因为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紧贴台湾东部流过,其流速一般能达1~1.5kn,流向也多变。而我国目前暂无台湾东岸详尽的水文信息。远程自航水雷就可利用此项技术在海流信息不确定的受到黑潮影响的流场中修正自身航向,准确执行规划航向,完成布雷任务。

3 结语

远程自航水雷航路规划功能的出现使得远程、隐蔽布雷成为现实。而在航路规划过程中如何减小布雷散布误差,从而提高布雷精度和雷障效力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存在,互相作用。本文对远程自航水雷自航阶段的航向修正问题进行探讨,是对远程自航水雷的航路规划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远程自航水雷航路规划功能的完善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刚,张家鑫,季峰.远程自航水雷作战效能分析[J].海上靶场学术,2009(03).

[2] 远程自航水雷及无人水下航行器(UUV)需求与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12).

[3] 顾闯,逄洪照,张永.海流对潜布水雷水中弹道的影响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0(2).

[4] 邓又辉,徐晓刚,邱继进 等.海流对自航水雷运动的影响分析[J].舰船论证参考,2009(1).

[5] 房燕飞,魏勇,谢海营.基于海流速度和流向的水雷水中弹道建模与仿真[J].舰船科学技术,2013(8).

[6] 卢楠,张旭.自航水雷雷位误差对障碍毁伤概率影响分析[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8(5):110-112.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县域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西部大开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