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雷峰

学雷峰

学雷峰范文第1篇

春光明媚的3月正是万象更新的季节,沐浴在春风里,我们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清新气息,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对生命至诚的热爱.说到这,我想每位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平凡,朴实而又伟大的名字——雷峰!雷峰,一个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只活了短暂的22个春秋,但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他在我们心中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雷峰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说到并且做到了!在这3·5学雷峰日,三月是学雷峰月,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我们知道雷峰是个高尚的人,做的也并不是伟大惊人的事.的确, "好事"的定义并非是"伟大惊人的事",只要能带给他人温暖,它就是"好事".雷峰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我们学习雷峰,也就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做起.扪心自问,你曾经为身边的同学做过什么,如果答案是一片空白,那么就请以后,用你的实际行动,让这片空白变成五彩.

生活上,你可能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你从来不用为"钱"这个字而担心.那么在你无忧无虑时,你看到身边那个焦虑的人了吗 也许你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因为你的行动,全班,甚至全校都注意到这个人,并与你一起帮助他.那么对于那个受到帮助的同学来说,你所做的就是一件大好事了,你就是他心中的雷峰.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拥有怎样经济状况的家庭中,但我们可以选择帮助别人亦或者不帮助.但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伸出援助之手,拉别人一把的.

学习上,每一个人接受知识都会有所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却可以把这差异减到最小.你的一句提示,可能是带领别人走出迷宫的方向;你的一声鼓励,可能是别人继续努力的动力;你耐心的讲解,可能是别人获取新知识的阶梯.请不要吝啬你的知识,将你所学到的,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大家共同进步.当你看到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得到提高时,你可能更有成就感.与此同时,你也在不断巩固自己的所学,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在开学典礼上沈校长就要求同学们努力做一个有"品行"的人,也就是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们,这是我们不可或缺一种高贵品质,做为一门学科,她既不需要教材,也不需要教室.这种学习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在一言一行中体现的.

学雷峰范文第2篇

现在社会上有能力帮人的多了,实际上帮人的少了,温情少了,人情淡了,有些人怀念“有雷峰的日子”。有个企业这样说:“我们鼓励雷峰,但决不让雷峰吃亏,”还有的企业更是无条件地要求员工学习雷峰的奉献精神。社会上,确实应该有公德心,提倡雷峰精神,鼓励有能力帮别人的都帮别人。企业中,到底怎样学雷峰呢?

1、 雷峰精神是协作精神,是一种素质

对人类来说,要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可以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互相协作。只有协作才能打败其他动物。因此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没有协作就没有办法生存。企业里也是同样,只有协作才能和竞争对手抗衡,否则就失去了团队精神 ,只能是一个工作群体而已,一群乌合之众。所以协作精神是员工的基本的素质。

2、 雷峰的经济分析:

我们要学习雷峰的协作精神,但我们要学习雷峰的行为吗?雷峰日记中有个故事,雷峰深夜出车,护送老奶奶和小孙子回家,故事很感动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是不经济的。假设雷峰开车搞运输,一天可以创造1000元的价值,而护送老奶奶就只能创造100元的价值。那么雷峰这样的举动,就损失了900元的价值,所以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雷峰的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如果企业鼓励雷峰这样的行为,就是在鼓励低效率。很难想象,因为仓管员比较忙,经理去做仓管员的工作,很可能经理的工作也耽误了,他创造的价值就要大大减少。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雷峰开车创造了1000元,收取雷峰个人所得税100元,用这100元专门请人护送老奶奶。这样,社会总财富得到了增长,大家都满意。

所以企业要鼓励雷峰这种协作的工作思想,时刻想着怎样帮助别人。但是采取帮忙行动的时候要考虑成本,不能把高效的人员,放在低效率的岗位上,当然也不能反过来。

3、 适当协作

学雷峰范文第3篇

雷锋的童年真是悲惨,他的父母双双死去。家里就只留下雷峰一个人。而且,雷峰手上的伤疤都是旧社会的那些地主留下的。你们看看,雷峰他的童年想要得一碗饭似乎都比登天还难。而我们的童年天天都有美味的大鱼大肉。雷峰他睡觉的地方是冷冰冰的水泥地。我们睡觉的地方是软软的床铺。比起雷峰的童年来,我们的童年可要好的多。

雷峰从小就爱帮助别人,长大了也不例外。雷峰他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来帮助工人们做工。工人们学习雷锋的精神,离预定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们就做完了工作,而雷锋已经不知去向。走在路上,雷锋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赶忙往部队赶。路上碰见了回家的宋大娘,有决心帮助她,就这样过了几个小时,雷锋才赶到部队吃饭。你们想想,如果没有雷锋的帮助,宋大娘不知还要做多长时间才走到家。

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像雷锋这样的人。有一次,我正在做一辆被挤得水泄不通得车子上,一个阿姨对我说:“孩子,来扶着我得手,小心摔了!”我小声得说了一声谢谢。不一会儿,那个阿姨就下车了,我目送了她很远很远,心想:“这个阿姨就是我们生活中‘雷锋’呀!”

如果你们要学习雷锋,你们就学习雷锋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学雷峰范文第4篇

杭州西湖导游词800字1

各位尊敬的游客,大家好!大家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吧,没错,这句话描写的就是我们马上要到达的目的地—美丽的杭州西湖。我是你们这次杭州之旅的导游,我姓陈,大家叫我陈导好了。

现在我们大家来到了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苏堤全长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治理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构筑而成的。故名之以“苏堤”。早春时分,沿着修长的湖堤漫步在轻烟薄雾中,十里垂柳飘忽,朵朵红桃含露开放,景色着实娇媚迷人,而当春雨霏霏,透过袅娜柳丝眺望西湖,但见薄霭弥漫,渐远渐淡,景色更是奇幻诱人,被人称为“六桥烟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诗人别出心裁的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美女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个“西子湖”的雅称。大家看到前面的那座桥了吗?宋代称宝佑桥,元代又叫段家桥,以前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桥虽然是座很普通的石拱桥,但它的名字和《白蛇传》里的许仙、白娘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了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断桥残雪是西湖难得的景观。“西湖这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讲到这里,我看到有的朋友已经在仔细观察,或许你们马上会问:这座桥根本没有断,为什么要取名“断桥”呢?这个问题就让我来解答吧。断桥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由于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桥的阳面已经冰消雪化,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断桥残雪”就因此得名。还有,断桥又是白堤的终点,从平湖秋月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讲到这里,或许大家已经明白,原来是“堤断桥不断”。各位朋友,杭州西湖沿岸的景观就介绍到这里,接着我们去观赏湖中三岛。

首先我们来看杭州西湖中最大岛“三潭印月”,也叫小瀛州。这是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湖上花园。

下面请随我上岛游览,三潭印月这座小岛它的精华就在于岛南面的三座石塔。请看:三塔鼎立在湖上,塔高2米,塔身球形,排列着5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沿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溶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在光的折射中,三塔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共有30个月亮,加早天上的一个水中的1个,湖面可以倒映出32个小月亮,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真是“一湖金水欲溶秋”,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白居易大诗人为颂扬杭州西湖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各位朋友,当我们即将结束杭州西湖之行时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但愿后会有期,我们再次相聚,满觉陇埯赏桂子,钱塘江上看潮头,让杭州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住您美好的回忆。

杭州西湖导游词800字2

各位游客家好,西湖以其一山二堤三岛十景而闻名于世,而在西湖十景,雷峰夕照是唯一损毁又恢复的景点,现在我们所来到的便是刚对外开放不久的雷峰塔景区。

雷峰塔景区是于2000年冬奠基,2002年秋竣工,于2002年11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目前还属于试运营阶段。整个景区的造价达1.5亿元人民币,新塔的下半部是遗址保护层,通高9.85米,塔身五层,高61.9米,建筑面积达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塔身采用钢结构框架,外墙包铜,全塔共用铜280吨。

各位可能还记得在两年前,也就是2001年3月11日,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曾连袂直播了发掘雷峰塔遗址的过程,当时在雷峰塔的地宫还发掘出很多文物,其最珍贵的就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发髻舍利子的阿玉王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塔就是在老塔的遗址之上,这样的建筑形式很好的保护了原塔的遗址,而这种建筑格式在目前尚属首创。现在就请家跟随我走上电梯一同到塔里去看一番究竟。

(第一层)

好,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来到的是雷峰塔的遗址保护层,在我们面前用玻璃罩罩着的便是老雷峰塔的遗址。

雷峰塔初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本为吴越国王钱淑为奉藏佛螺髻发舍利子以祈祷国泰民安所建,原名叫皇妃塔,塔为砖木结构。雷峰塔的知名度之高,与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白蛇传》密切相关,故事白蛇的化身白素贞因追求人间真情而被法海和尚囚禁于雷峰塔下,雷峰塔因而声明远播。历史上的雷峰塔曾两次遭遇火,第一次是在北宋宣和年间,因方腊起义,一把火把外面的木结构塔身加以焚毁。到了南宋年间,曾重修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就是在那个时候流传的。

雷峰塔第二次遭受火烧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当时倭寇侵犯杭州,雷峰塔再次把火焚,仅剩塔身屹立于西湖之滨。这种情形一直厨到清末民初,雷峰塔终因不堪重负而倒塌了。关于雷峰塔倒塌的原因,历史上也很有争论,一般来讲有两种说法,前两年在清理雷峰塔遗址的时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塔砖一侧有一个洞,在洞里有佛经。

而在过去,老百姓们以讹传讹将经砖传成金砖,纷纷将塔砖拿回家,从而导致塔的倒塌。此说法之一。说法之二,由于江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杭州又是丝茶之府,历史上的杭州就盛产丝绸,而每年蚕宝宝吐丝结茧之时由于多种原因,往往有量的蚕茧死亡,过去的人迷信,误以为蚕茧了邪,而雷峰塔是镇妖的(白蛇),以为将雷峰塔的砖放在家里,就可以抵挡妖邪的侵蚀,你家养蚕拿一块,他家求财拿一块,久而久之,塔身特别是塔基由于老百姓的破坏,加上当权者的漠不关心,雷峰塔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轰然倒塌。 织梦好,好织梦

透过玻璃罩,我们可以看到塔的遗址,在正前方有台阶可以上去的就是塔的正南门,老塔共有八个门,分别对应八个方向,而我们现在游览的新塔,塔门也是和老塔相对应的。旁边有木台阶的是前两年发掘雷峰塔地宫时,专家学者们走的。

《看后可从塔内楼梯步行上至二层,俯瞰老雷峰塔遗址》

学雷峰范文第5篇

然而,“转弯”竟不期而至。

2001年底,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新生去爬南美洲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希火山。这是王雷初次接触登山,完全莽撞无知,尽管艰难登顶了,但其中的沮丧和绝望给她“留下了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2年后MBA毕业时,庆祝毕业的方式竟又是登山,这次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于是王雷“再一次稀里糊涂地踏上了登山之路”。

乞力马扎罗之行更深地刺痛了王雷。尽管同样是侥幸登顶,但看到自己被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轻松地超过,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很差劲。

从非洲回来,王雷开始了健身运动。几个月后,她第一次参加了半程马拉松;又过了几个月,她连跑带走地完成了第一个全程马拉松。

但登山给王雷带来的震撼毕竟太强烈了,她开始查阅大量与登山有关的资料,几乎看遍了每一部同珠穆朗玛峰有关的录像资料。她发现,登上珠峰的人多是平常之辈,并非什么极限运动家。她的心中于是涌入了某种蠢蠢欲动的感觉。

2004年6月的一天,王雷定下了一个宏伟无比的目标——登上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当时,还没有华人女性完成此壮举。

人生需要正能量

确定了“7+2”目标后,王雷便开始去学攀岩。她向攀岩教练Libby讲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Libby冷静地以一副严肃的职业态度认真地说:“那将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需要学习很多东西!”随后她给王雷列了一个学习清单,首先是野外生存的基本功、医护常识与急救知识,然后是在岩壁、冰川等极限环境里的基本安全和各类救援技术。这些技能后来多次帮助王雷摆脱了险境。

训练按计划进行着。王雷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时间表,精确罗列出了攀登每座山峰的日期并做了详细的规划。她是学理工出身,制订计划和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已内化成了她的本能。这正如她三十几年的人生之路,一直有条不紊地向着顺理成章的目标步步前行。

但她内心的不安又显而易见,这份缜密而又可行的计划却指向了她人生中的一次绝大的冒险,这冒险看似壮观却又如此的“不务正业”,她从小到大从没尝试过不务正业的滋味。一切目标都应该是合理的、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她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化,她必须勇于接受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却不该在选择目标上冒险。

然而,内心的冲动竟是那样的强烈,王雷已欲罢不能了。也许这是命运的安排吧,她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解释。涌动的激情带给她一股宗教般的使命感,自己的榜样也许能改变他人对生活的看法,这样的念头令她激动不已。

王雷马上热恋上了训练和登山,为了抓紧一切时间进行体能训练,她恨不得每天都住在健身房里。她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她发现自己与繁华都市越来越格格不入,她开始一步步往城外搬,生活也越来越简单。

而王雷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宽阔而丰富,大自然激发了她的潜能,她在日后的自传中这样写道:当你从意识上给自己设限,告诉自己不行时,现实一定会证明你是正确的,因为你不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就永远不会跨出你所设的限制。当你抛弃那些自我设限,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就会惊异地发现你无限的潜能。

选择放弃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

2005年9月2日,王雷成功登顶欧洲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峰。一位素不相识的山友随后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她参加他们的阿空加瓜峰之旅。阿空加瓜峰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王雷应邀前往。

在没有专业向导的指导下,王雷和另外2位山友从营地出发后,分头开始登山。山里的气候异常多变,一场突然的降雪很快将整座山笼罩在了风雪中。王雷判断,如果自己贸然前行,很有可能会完全迷失方向,别人也很难找到她,于是她果断下撤。她的判断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1天后,一号营地的所有登山者都撤了下来。当年的登山季也宣告结束。

2007年1月,王雷再次挑战阿空加瓜峰。而这一次,又因为恶劣的天气,不得不在成功在望时选择下撤。“尽管没有成功登顶,我依然认为这次的登山之旅是成功的。因为我欣喜地发现,自己已不是1年前的那个我了,虽然起点低、起步晚,但能力在不断提高。而且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我并不觉得痛苦,还很享受学到的每一点经验。”王雷也懂得了在登山中,个人能力是基础,但决定成败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

登山让王雷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和人生,她开始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这些挫折是让人调整自己,重振旗鼓。不惜一切代价的登顶,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生命不负责任,有时候接受“失败”是唯一的正确决定。

多次失败的经历,让王雷懂得了登山不是“有志者,事竟成”那么简单的事情,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自信和侥幸是同义词。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真正懂得其挑战和风险。因此,每次登山,她不再关心离山顶还有多远,只在乎走好每一步。

在每向前迈进一步时,王雷都要问自己2个问题:你还有能力迈下一步吗?你还应当迈下一步吗?登顶也不再是王雷每次登山的唯一选项。她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尽人事,听天命”的含义。

超越自己痛苦而又甜蜜

2010年4月,王雷终于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脚下,这是她“7+2”计划的最后一站,登上那个神圣的山顶,她将得偿宏愿。

但此时她得了严重的感冒。在到达6500米高度时,她开始剧烈咳嗽,晚上甚至无法睡眠。营地的医生确诊王雷是感染,给开了双倍剂量的抗生素,并建议她下山修养。

她只能听从医生的忠告,撤到4200米的营地休息,而对于自己是否能恢复健康继续前行,她没有一点信心。躺在营地里,她感到了时间的压力,4-5月间是登珠峰的最佳季节,错过了便只能期待来年了。

为了宣泄焦虑和压力,她在博客里安慰自己:“登珠峰最难的并不是登顶本身,而是如何抗拒各种心理压力。比如要离开家人和朋友,离开温暖的灯光和热水,吃不好、睡不好,还有可能生病和出现意外。另外,在许多人都怀疑你,许多人又中途放弃的情况下,即使生病了也还要守住自己的‘阵地’……此时需要面对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5天后,她的炎症消失了。王雷喜出望外,立刻收拾行装上路了。也许是因祸得福,下山修养的5天让她意外地提高了高海拔的适应力,重新上路的她胃口很好,晚上也睡得香,她的心中再次点燃了希望之火。

5月23日,王雷终于来到了海拔近8000米的四号营地,这是向珠峰发起最后冲锋的地方。从这里往上看,神秘的珠峰呈美丽的三角状,一条通往山顶的陡坡清晰可见,走过这段陡坡,攀上那个著名的希拉里台阶,再沿着徐缓的山脊便能到达山巅了。

看着朝思暮想的珠峰,想着自己竟被命运一步步带到了这里,王雷不禁感慨万端。

晚上8点,她开始了通往顶峰的最后旅程。

天在下雪,雪花随着大风漫天横飞,每个人都被雪裹得严严实实,仿佛失重一般分不清天与地。雪将夜色染成一片凄凉的苍白,不时有锐利的闪电划过,慑人心魂。唯一的光源来自头顶的头灯,视野被限制成了窄窄的一线,人像是走在黑洞洞的独木桥上。脚踩在积雪的碎石上,深一脚浅一脚失去了平衡感,脸被冻木了,大脑由于缺氧而迟钝,整个人如同小心翼翼在梦里挪移的游魂。

“这哪里像电视里直播过的勇攀珠峰?”王雷不禁问自己。

太阳终于出来了,雪停了,风住了,云雾却依然紧锁苍茫。5月24日早上8点,王雷触到了她伟大计划的终点线,她登上了珠峰,实现了自己平生最疯狂的梦想。奇怪,她没感到特别的激动,结果似乎对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从迈出登山的第一步起,她便行进在自我改变的旅途上。她知道,此刻站在珠峰上的人已经同多年前的那个女孩儿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这个改变的过程并不结束在珠峰之巅,她还远没有看到路的终点。

登山不是目标而是回归

如果没有选择登山这条路,如今的王雷或许还守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经济状况自然会比现在好很多,生活可能也会让很多人羡慕。但她为此失去了什么呢?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

王雷突然选择去登山,令许多人很意外。周围的人,包括家人也都不希望她去做这样的事情。刚开始,她自己也很恐慌和困惑,她没有把握,凭着一时的激情去做如此冒险的事情是否日后会后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雷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登山让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独立、自由、冒险、挑战。这些都曾是她的天性,但在随后的生活中,它们被尘世的陈规陋俗所深深的压抑。

小时候,王雷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并没有娇惯她,她每天在外边跑着玩,也没有大人在身边管束。长到4岁,王雷来到北京与父母团聚。父母对独立自主的王雷也很放手,大小事情一应由她自己做主。在她的记忆中,从没有被人管束过,做任何决定也不需要打什么报告。

但她自由的天性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套上了枷锁,成绩和目标成了仅有的值得去追求的东西,人生的目的似乎就是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奖杯,至于过程只是奖杯上的装饰带,是否精彩无关大局。于是,她“抄袭”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最佳路线图,按部就班地上学、留学、工作……尽管上哪所学校、是否留学等等,看来都是自己选定的,但其实,那些选项都是摆在那里的。她从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她的天性进入了沉睡状态。

自小的顺境给了王雷一种自信,觉得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成功。她刚接触登山时仍习惯性地带着这样的心态,出发的唯一结果便是登顶,不容有失。但经过大自然的一次次锤炼,她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也更积极和理性了。这让她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少了无端的嫉妒和贪婪。她终于又找到了那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去追寻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相关期刊更多

雷达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人类学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