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钓鱼的启示课件

钓鱼的启示课件

钓鱼的启示课件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辩论;思维;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9-01

【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学习目标要求非常明确: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从作者钓鱼启示中受到教育。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往往将该不该放生鲈鱼当成学习重点,并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

师:你认为这条鲈鱼该不该放呢?要从你对这件事的理解考虑,不要管课文作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1:我认为不该放,因为“我”钓了很长时间才钓到这条大鱼,真的很不容易。

生2:我认为应该放,因为如果“我”不放了这条鲈鱼,就违反了相关规定,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生3:我认为放掉鲈鱼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呢?不放这条鱼并不会给谁造成什么损失和不良影响。

师:从情感上讲,不放是说得过去的;从法理上讲,放了才是最合理的做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情感与法理的平衡呢?

生1:我认为差两个小时算不上什么大误差,这两个小时也不会让这条鲈鱼长得更大一些。即使选择不放,也不能算是违反什么规定,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小事一桩。

生2:法规就是法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差两个小时不算违法,这是强词夺理。俗话说“从小偷针,到大偷牛”。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

师:放还是不放,每一个人站在不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自然产生不同的看法。作者从钓鱼过程中获得的启示,正是对该不该放鲈鱼这件事形成的。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放生鲈鱼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案例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不该放生鲈鱼”展开辩论,这个教学设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教师一味地强调“该不该放”这个辩题,给予学生的选择只有两个,难免让学生的思维陷入狭隘中。

首先,课堂辩论设计目的太过单一,只为讨论“鲈鱼到底该不该放”这一个问题。课堂辩论是重要学习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体验。“该不该放生鲈鱼”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辩论的价值,这是教师不曾认真考虑的。学生选择正方观点,赞同放生,其理由大多出自文本,学生自己找不到其他的论据,这当然是教师引导不够造成的;持反方观点,学生能够从情感角度展开,或者是对相关法规执行角度考虑,有一些创新意识,但教师的引导又将学生学习认知进一步固化了。从辩论结果来看,学生从辩论中获得的学习认知相当有限,说明课堂辩论设计存在偏差。

其次,课堂辩论不能固化学生认知。教师让学生不考虑文本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观点。最后,教师却以文本为标准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予否定,这让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感到失望。课堂辩论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展开辩论,教师应该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任何一方。教师人为设定思维单一方向,等于给课堂辩论划出框框,大大削弱了辩论的价值。既然是辩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多角度思维,让学生搜集有力论据材料支撑观点,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这些方面都被忽视了,只看重辩论结果,这样辩论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其三,课堂辩论属于语文综合学习,不可忽视语用学习。教师发动辩论,目的是让学生启动学习思维,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建立多元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就事论事,没有渗透语用学习意识,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受到限制。如,有学生认为,作者费劲钓到这样大的鲈鱼真是不容易。在这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应该明确,辩论只是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才是重点。其实,辩论不应该有什么输赢意识,而是要让所有的⒂胝叨寄芄换竦盟枷氲南蠢瘛⑷现的提升。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第2篇

林妙可微博事件的始末

公历2013年3月29日19:14分(sent from iphone),年仅14岁的小女孩林妙可在微博上了一张照片,并了一行文字说:“我替服务员来抻面,还挺有意思,吃起来更香了。有机会你们也试试自己动手抻面。”从肢体语言学的角度解构林妙可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这就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小女孩在开心地玩,如此而已。照片中林妙可笑的很开心,两手张开拉一根面条,很是兴奋。小女孩身穿墨绿色的衣服,看特征类似是鸭绒服,笑的时候一排牙齿自然露出,和出席礼仪场合的象征性微笑或有预谋的恶意炒作出名等无法联系,可以认定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和孩子的开心。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是后面的跟帖出现了一些情况。

有人回复:“妙可下面最好吃”。

还有人回复:“最喜欢吃妙可下面”。

接着有人再回:“你们想不想吃妙可下面?”

……

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林妙可进行微博回复,要求净化网络环境。而著名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在公历2013年3月30日发微博给林妙可表示,言论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并建议林妙可容忍。之后围攻李开复的帖子风起云涌,甚至有人编写了段子讽刺李开复。之后,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就此事展开了讨论,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也发表了观点。

经过网络的宣传、传播和聚焦放大,现在此事全国皆知。

二、对林妙可微博事件的分析:一字之差

中国汉字构造精确细微,含义博大精深。假设上面三组对话中,增加一个“条”字,则:

有人回复:“妙可下面条最好吃”。

还有人回复:“最喜欢吃妙可下面条”。

接着有人再回:“你们想不想吃妙可下面条?”

……

如果是这样的描述,增加一字,则效果天壤之别。

从汉字构词达意的层面分析,“下面”两字和“下面条”三字的可解释性、可诠释性、可想象性,因一字之差,确实是差之千里。英文中,“下面”的翻译是below,“下面条”的翻译是cooking noodles。但在中文中,“下面”可以作为动宾式词语解释,也可以作为方向副词解释,更可以有语言文化环境和背景下的特定含义和特指性,甚至包括亚文化特征。所以中文中,“下面”若作为动宾结构,表示的就是煮面条;若作为方向副词,指的就是某一事物对象的向下的方位,而在本结构中,前面是一个少女名称,后面写“下面”,则往往可能被想象或特指为女性的生殖部位或器官,具有了某种亚文化特指性质并这种特指能被绝大多数人心领神会和理解,并能达到刺激-反映的某种情绪刺激效果。

但是,如果是“下面条”三字结构的话,基本可以解释为动宾结构,极难产生歧义。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全国语文老师的任务还很重,中国人学中文进行描述和表达的功底训练还是任重而道远。笔者一个朋友,说她的儿子大约小学四年级,语文考试总是上不了九十分,扣分最多就在作文和阅读理解。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笔者劝她,要狠抓细节。中国文字的精义,是需要谦虚和认真的,不像英文那么简单好学。中午吃饭时候还谈到一个具体例子,比如说“钓鱼”这两个字,小学生作文和中学生作文都能写,博士论文也能写,但可能深度不同。比如小学生写这个“钓鱼”的作文,可能写的主题比较简单,比如从这个事情中感受到一天的快乐等,笔者朋友的儿子写的钓鱼作文的主题是从钓鱼中领悟一个道理,就是钓鱼启发他干事情要一心一意,专心才能钓到,不专心钓不到,这是小学生逻辑。同样这个“钓鱼”的题目,让中学生写,可能会联想到“姜太公钓鱼”等案例,并进行启发。

而让策划学和策略学的博士课题组写钓鱼这件事情,可能深度就不一样了,可能要探讨“显饵而藏钩,则鱼可得”的谋略学的课题了,探讨钓鱼就是人给鱼搞的一套阴谋诡计,人的目的是钓到鱼,要的是鱼的命,但鱼不会那么傻,白白给你杀,怎么办?于是人想到搞诱饵,利用鱼天性中的贪婪,鱼看到了诱饵就去吃,而人“显饵藏钩”的阴谋就得逞,结果就钓到了鱼,要了鱼的命。如果再深入研究一步,就是博士后课题的内容了,就要研究实施阴谋的纪律性和保密性。如果鱼在家里玩IPHONE,然后饿了出来游泳找食物,不知道鱼饵里面藏钓钩的话,是容易上当的。但是如果谋事不周密,不懂得筹划的保密性,泄露了消息,让鱼很早就知道了诱饵里面藏有杀害其生命的钓钩的话,鱼宁可打电话让外卖送,也不上钩。而这个命题再指导具体工作的话,可应用的范围就太大了,各种谈判沟通中,那些事情以静制动,深藏自己的目的不让对方了解,那些事情筹划和执行要坚持保密原则,那些事情要在表面上毫无动静而背后的措施动作闪电速度进行,以快速行动的速度能力打击对方等,都是可以直接转化成具体工作能力和具体的指导方针的。这种层面,作文就变成了思维决策能力和指挥能力,能直接转化成各种谈判、沟通、协商的战斗力和预期经济利益等的发动机和核心点了。同时,还能转化成预防对方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思维防范武器。

言归正传。文字的东西,必须严谨。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多少人因为一字之差卷入了巨大的风波之中,导致了巨大的冲突和后果。类似案例,《吕氏春秋》中也有。

三、林妙可微博事件带给管理沟通的启示

首先要全面考虑,认真对待,特别是涉及书面的文字内容。一旦行文不严谨,产生各种理解歧义,则后患无穷。笔者一个朋友在相关业务账务核对中,接受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的相关征询时,朋友想在结论栏写“有差异”,笔者坚决劝谏朋友说不可以,因为“有差异”是一个单方面定性的结论性的东西,后面人家反过来质问你凭什么说有差异?差异是什么?等等,极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不如按“不符”进行“有待核对”的答复。

其次,深刻了解各种沟通的专用名词和术语。日常工作和经营中,有许多习惯用语,虽然亲和力强,但不够专业。无论是企业或是国家政府,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和专用名词很重要。许多商业合同在一开始就明确对合同中的一些概念进行限定性解释,以防止之后的商业纠纷和歧义。比如加盟合同中的“特许加盟”、“回款金额”等,都属于此种范畴。

第三,把握“言简意赅、多不如少、少不如无”的基本口语化沟通原则。不说的东西是最严谨的,别说产生歧义了,连基本的意思都没有,因为不说。实在不行,非要说的话,尽量少说,因为老百姓说的好,“言多必失”,注意这个“必”字。最好言简意赅,谈一件事情,不涉及其余。笔者工作中也曾碰到过卖鱼的伙计不说自己的鱼,非说隔壁的黄鼠狼,结果惹来麻烦和官司的切实案例。(参考:《营销传播学》,沈宗南、张京宏,2010,世新大学)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第3篇

我马上对他们说:“怎么了?”孩子纷纷告诉我,袁老师的指挥棒不能动了。我说:“噢,被黑板吸住了。”

我说:“这是一根钓鱼竿,是用来钓鱼的。你们想不想玩钓鱼的游戏?”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好,我们就唱最后一遍。然后我们一起来玩钓鱼的游戏。”

孩子都欢呼雀跃起来。

【思考】当孩子发现钓鱼竿被黑板吸住后,他们的注意力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我再继续原来的设计教学,那孩子肯定不会感兴趣,这样孩子就没有积极性。所以我抓住了这次偶然事件,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和孩子一起玩起了他们感兴趣的钓鱼游戏。

【课堂情景2】我马上准备了钓鱼用的小鱼,一起钓起了鱼。每钓起一条鱼,孩子都欢呼一阵。在钓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仔细观察小鱼是怎样被钓起来的。孩子胡魏钦说:“小鱼嘴巴上有东西。”我拿起小鱼让孩子仔细观察,发现小鱼嘴巴上有一颗铁钉,所以能被钓起来。

【思考】在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磁铁的特性,而是让孩子通过仔细的观察,寻找小鱼被钓起来的原因,从而初步感知磁铁的特性。

有一条小鱼怎么也钓不起来。我让孩子找找原因。孩子马上找到了小鱼的嘴巴上没有铁钉,所以不能被钓起来。

【思考】在活动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可使孩子能更好地发展。通过一条小鱼钓不起来的这个障碍,让孩子主动寻找原因,从而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磁铁的特性。所以这条钓不起来的鱼设置得非常巧妙。

后来我用钓鱼竿钓桌子、椅子、衣服上的拉链、纽扣、裤子等。孩子看到有的东西会被钓起来,有的不能,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思考】教师通过钓孩子身边的其他东西,扩展了孩子探索的范围,让孩子更深入地感知磁铁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身边的材料,让孩子主动探索、感知科学,体验发现的快乐。

最后我给每个孩子一块磁铁,让孩子自由地去玩、探索,看看磁铁会吸什么东西。

【思考】给每个孩子一块磁铁让他们自由探索,这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因为有了前面的知识积累,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效果非常好。

通过上面这个课堂偶然发生的情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随时发生的新的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不断调整和生成教育内容。

案例中教师看到孩子被黑板上所发生的奇怪现象所深深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就抓住有价值的信息,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得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被很好地保护和激发起来。这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究兴趣是何等的娇嫩、何等的珍贵,所以教师一定要有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的意识。

2.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一门艺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活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做好这一工作。

首先,细致地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现在的兴趣、水平、所遇到的困难,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已经从歌唱活动转移到钓鱼竿上时,教师果断地调整活动。小小班的孩子知识水平比较浅、探究能力还很弱,所以教师和孩子一起玩钓鱼的游戏,教师应示范操作,孩子进行观察。

其次,提供有层次的材料。有层次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探索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铁钉的鱼和没有铁钉的鱼,让孩子主动观察,钓这两种不同的鱼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并寻找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磁铁的特性。

再次,利用好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能激起孩子更强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教师钓孩子生活中熟悉的桌子、椅子、衣服上的拉链、纽扣、裤子等,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那么自然,原来科学探究并不遥远,它就在身边。从孩子的笑声、兴奋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快乐,从孩子专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探究欲望是何等强烈!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第4篇

一天,上完书法课,我经过中立桥体育广场,看见许多人在放风筝,我不禁驻足观看,只见一只只绘着五彩图案的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我心里痒痒的,决定试一试。

在爸爸妈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风筝很快飞了起来。起先,我没敢把风筝放得很高,只是让它低低地飞着,因为小小的风筝与我之间只有一条细而几近无色的线连着,我害怕风筝会飞走。我此时能做的,只是紧紧地抓住线轴,风筝在低空飞着,我渐渐放下心来,开始慢慢地放线。随着风筝一点一点地升高,一点一点离我而去,我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可风筝依旧十分听话地任我摆布,忽高忽低,这时我发现这根细线已完全把风筝束缚住了,它只能听任我摆布,我现在甚至希望线断掉,让风筝自由去飞。

线已放到尽头,我感到有很大的力作用在线轴上。突然,线断了,风筝猛地向高处飞去,我松了一口气,目送它远去,希望它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可不知为什么,风筝很快在天空翻滚起来,然后落在对面的人行道上。

我原以为摆脱束缚,风筝会飞得更高,可它却掉了下来。也许,在它还没有学会飞之前,只能被管束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试着渐渐高飞,但绝不可随心所欲。

我虽然不愿承认,但这终归是事实,这使我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曾希望他们放手让我飞,但现在我甚至希望他们更好地管束我,因为今天的束缚是为明天的自由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风筝给我的启示。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在天空自由地飞翔。

仙人掌的启示

广东省宝安区福永中心小学六(1)班曾美玲

我并不喜欢养花,爸爸妈妈也是,但是为了能够绿化环境,他们还是从市场里买了几盆花回来,放在阳台上。还有一盆不怎么起眼的仙人掌,为什么叫它“仙人掌”呢?我也不清楚,或许是因为它形态各异,像人一样有“四肢”吧,所以叫他“仙人掌。”

每天早上,我都会给那些花随便浇一点水,因为水浇多了,花就容易死。我也听说过仙人掌不怎么爱喝水,所以隔三`四天才给它浇一次水。我家的仙人掌呈深绿色,身上长满了刺,也许是因为不被外界入侵,身上才长了那么多的刺吧。一条一条的仙人掌,有点像青瓜的形状,连接在一起,有好象亲兄弟一样拥抱在一起,永不分离。春天来临了,小草发芽,百花争艳,蒙蒙小雨,清香的气息,构成了这一幅美好`完善的春景。但又有谁能注意到那盆仙人掌呢?它不贪图名利,从不向困难认输。有时我还发现,仙人掌的土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裂缝,土质又粗糙又干燥,但它毫不介意,依然屹立在那毫无色彩`用泥土制成的陶瓷盆上。它这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为世界贡献出一份力量,为世界增添绿意,自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空气,使环境变得更清新一些。花虽然美,但它太脆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渐渐的,我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喜欢上仙人掌了,因为它那高贵的品质一直吸引着我,我要像它学习。

钓鱼的启示

有句名言说得好:“恒则成,静则胜”。这一次钓鱼,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那一次,爸爸说要到朋友家的池塘里钓鱼。我就缠着老爸,要老爸带我去,老爸被我缠得没办法,只好带我去。

虽说那个池塘不大,但水很深。里面的鱼可真不少。老爸开始教我怎么样钓鱼,我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我晓得!”

我先把鱼竿往后甩,然后想用力的往前甩,可怎么也甩不动。我回头一看,原来钩子甩在不远处的树上了。我叫爸爸来,费了很大工夫才把鱼钩扯下来。爸爸把我批评了一番。我愧疚地低下了头。

这次,我可听仔细啦!先是把钩有蚯蚓的鱼钩放下水,等到鱼竿动时,我马上提起来,嘿!鱼的影子没见着,反而把我那条蚯蚓吃了一半。我气得大叫:“不钓了,不钓了,钓个鱼这么辛劳!”

爸爸轻轻地说:“钓鱼要有耐心,像你这样还没钓呢,鱼就吓跑了。”

我听了爸爸的话,我这次可小心了,慢慢地把鱼钩放进水中,等了好久,也不见鱼线动,我气得想把鱼竿狠狠地扔下,可我转念一想:不行!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便又一心一意地等着,好一会儿,鱼竿动了,我不急着收鱼线。静静地等,等到时间差不多了,猛地一提,呀,我钓到鱼啦!虽然这只是一条小鱼,可这究竟是我钓到的。我兴奋地大叫:“我钓到鱼了,我终于钓到鱼了,我成功了!”

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其潜在的课程魅力是无限的。钓鱼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活动,其实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不是鱼,而是成功把鱼钓上来后的紧张、刺激、喜悦与满足。如果能把孩子们钓鱼的兴致与热情、钓鱼的经验与思考“移植”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定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究欲望。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围绕“钓”字做文章,在语文、体育、科学、数学等学科老师的协助下,组织学生举行“钓”易拉罐比赛,深挖“钓”的内涵,做大“钓”的外延,引导学生经历“自制钓具、自编规则、自选课题、自主探究、自觉评议”的过程,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孩子在活动中迸发出的能量让我惊讶,更让我震撼,也让我生发出一些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及树立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的信心。

二、活动过程

1.激活生活经验,创造性地收集材料

(1)师:喜欢钓鱼吗?谁能说说自己钓鱼时的感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后,师组织全班交流。

(2)师:明天我们也来一次特殊的“钓鱼”比赛,渔场就在我们的小操场,“鱼儿”就是我手中的易拉罐。想一想,怎样把它们钓走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总结如下:这是一次展示集体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建议分组准备以下材料:3米长的竹竿两根,1.5米长的细线各两根,喝过的易拉罐20只(铝、铁、塑料制品尽量找全),1厘米长的钉子两根,小磁棒一根。

(3)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材料,并思考材料与活动的关系。

2.自制器材,讨论竞赛规则

(1)师:大家准备的材料很多,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把地上的鱼——易拉罐“钓”起来,并送到指定的地点呢?

(2)针对特殊的“鱼”,讨论制作钓具的方法和设计钓法。

组织学生交流并板书:

竹竿—渔竿细线—钓丝铁钉(磁棒)—钓钩

易拉罐—鱼罐口—鱼嘴

3.以小组为单位,创造性地设计竞赛规则

引导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并板书:

确定鱼池(摆好易拉罐)—指定钓位—设计钓姿—规定送鱼路线

参与形式:同桌对抗—个人赛—小组比赛—男女钓鱼接力

奖励办法:胜者跨小组参与其他活动

4.开展钓鱼比赛,引导观察探究

(1)师:钓鱼比赛已经就绪,万事俱备,就差开钓了。在钓出兴致与热情的同时,老师更希望在开钓之前,每位同学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先确定自己本次活动将要探究的小课题。那么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不仅仅是学会了钓鱼,而且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好吗?

(2)讨论后交流板书。

我的小课题:

A.如何钓得准、钓得快?

B.钓鱼时的心理研究。

C.怎样的钓姿才算优美标准?

D.我们小组的制胜法宝。

E.怎样组织钓鱼接力?

F.与钓鱼相关的诗歌。

……

(3)小组初赛选出男女队员各1名,然后组内总结。

(4)选出的队员代表小组进行决赛。

(5)个人前三名运用多种形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获胜经验。

(6)钓鱼接力比赛。

(7)围绕自己的选择小课题进行反思整理。

5.自主汇报交流,提升综合素养

在交流中,教师注重点拨与引导,组织学生谈出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和自己对所选小课题的思考,在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判断中发展综合素质。

如在“钓得准,钓得快”这一小课题的交流中,学生的精彩发言说明他们确实在积极动脑参加这次活动。

生1:我们小组采用的是直钩,就是一根钉子,因为易拉罐的口是个三角形,钉子只要放进其肚子内,向一个角一拉,就能牢牢地钓起来,把钉子弯成鱼钩,很难放进易拉罐的肚子内。这样,我们小组的速度自然快了。

生2:我们小组速度快的原因是张明发现装椰子汁的易拉罐、“王老吉”的易拉罐是铁皮做的,我们在钓这些易拉罐时,使用了小磁棒,靠磁性把“鱼儿”请了上来,大大减少了下钩的时间,靠科学战胜了对手。

生3:我们小组和第三组进行对抗时,我们首先把男生排在前面,他们平时就是钓鱼高手,一是能给我们女生作示范,二来也能鼓舞队员的士气,三来减少了不少失误,我们靠齐心合力赢得了比赛。

生4:起初我也特别紧张,后来我发现钓得快的同学腰板不晃,胳膊挺直,鱼钩都是垂直落入易拉罐嘴里的,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自然也就快了许多。看来不论做什么事,沉着冷静太重要了!

生5:掌握提杆时机很关键,当鱼钩滑到易拉罐嘴一侧时,要顺势用力提起,提早、提晚都容易脱钩。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活动、去探究,就一定会有神奇的发现。

……

如在“吟诵关于钓鱼诗歌”这一小课题的交流中,学生的精彩发言说明他们在课外花费了很多的心思。

师:现在我们仿佛垂钓于湖上,湖面微风轻拂,落日余晖,小诗人自然会诗兴大发。让我们吟诵几首关于钓鱼的诗好不好?

生热烈响应,纷纷要求先来。

生1(摇头晃脑):我来一句最常见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2:我也来一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3: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有芦花浅水边。

生4:绿矾横白石,终日坐其间。爱尔双钩直,垂纶意自闲。

生5:我也来一首纪晓岚的:一篙一橹一渔翁,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

师:诗情画意,真是好诗啊!我们都成了湖边身披蓑笠的渔翁了。看来同学们真是有心人,搜集了这么多关于钓鱼的诗,同学们可以把这些诗集中在一起,我们制作一本钓鱼诗文集。

生6(强烈要求发言):今天我班来钓鱼,样样物品真稀奇。铁钉作钩不装饵,钓上一堆铁罐皮!

学生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不仅会吟诵,而且还能自己写诗了。让我们边钓边想,是否也能创造出一首诗来呢?

受这名学生的启发,学生沉思默想起来,不一会儿,十多个学生要求吟诵自己的作品。

生7:侧坐学校水池边,垂纶学钓意自闲。可惜没鱼来上钩,铁罐争着冒出脸。

生8:太公直钩待时机,我用磁棒钓垃圾。两者都需耐心等,想有收获不能急。

生9:我也来献诗一首。垂钓学校水潭中,未披蓑衣胜渔翁。如果来点毛毛雨,诗情画意醉其中。

……

师:同学们,大家的诗作真是让人佩服。这真是催人兴奋、让人心醉的时刻啊!一个小小的钓鱼活动,同学们却从中钓出了学问,钓出了欢乐,钓出了诗情,钓出了童年的幸福!

三、生发思考

1.关注“兴奋源”,让活动充盈着探究的色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其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的感受为中心,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其实施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探究参与。不难发现在学生现有的经验与其未知的感兴趣的知识或发现中间,找到学生最关注的、最能倾情倾心的热点元素,巧妙激活成兴奋源,使其弥漫在活动的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展开的前提条件。建立活动专题中学生真投入、深探究,成为有所悟的保障。钓鱼活动司空见惯,钓时的紧张、刺激、喜悦与感悟,可谓这件鸡毛蒜皮之事的一个个兴奋点,发掘好、嫁接好、移植好、组织好,成功地与生活经验对接,并使其价值得到有效提高,正是这次“钓”鱼活动的着眼点。无论“钓前”的周密准备,“钓”中的探索刺激,“钓”后的交流汇报,一波三折的兴奋点,贴近孩子的生活,使活动时刻充盈着自主探究、发现的色彩。

2.注入“成长源”,让实践转化为精神的力量、生活的智慧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因而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问题探究为主、以社会参与为主、以劳动和技术为主等实践方式。在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拓展了学生实践的路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了生活智慧。

3.倾注“动力源”,让教师团队灵动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实践课程,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科知识经验的综合学习与应用,客观上对指导教师提出近似“苛责”的要求,但是从一个侧面说明开展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需要指导教师为活动提供持续、长久、和谐的动力源。借鉴日本中小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小队”的有益经验,我们找到了一条让校内教师、校外辅导员、热心家长向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支撑的捷径。即在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篮球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队”,并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分配给若干个指导小队,实行教师指导小队班级负责制,每个指导小队设置一个队长,实行队长轮流负责制。

由于指导小队是一个群体,因而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从分工上看,可以采用教师带队形式,一个教师带一个小组开展活动,也可以是自由分工,由学生自愿选择活动的指导教师。不同的活动阶段、不同细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指导小队,各指导小队彼此之间进行商量,讨论并相互学习,共同反思,寻求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活动的方式。

4.注重“创生源”——让课程意识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