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诗词

好诗词

好诗词

好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四步;意境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文化瑰宝,有精炼的语言,

有丰富的内涵、有细腻的情感。学生认真学好古诗词,并能不断地积累,多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因此,教师在给高年级教授古诗词的时候,要尽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喜爱,进而能够运用到语文的学习上来,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统计发现,入选小学高年级课本的古诗词,大多意境优美,画面感强,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子。同时小学高年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故此古诗词教学可以抓住四个字展开,即读、想、赏、展。读,要求能读顺、读懂、读美;想,要求学生能迅速抓住传神的关键词,想象画面,还原情境;赏,要求能欣赏诗词所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传达的哲理;展,通过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内容或者不同作者却同内容同体裁的诗词,达到丰富诗词的积累,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并尝试抒写。

一、读

理解诗是从读开始的。读,是接触诗词最初的形式,也是最实用的形式。古人提倡吟诵古诗词,反复地吟诵,反复地唱,诗词的意思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1.读顺

所谓读顺,就是解决字词读音障碍,解决古今字词变异的读音。如“翁媪”中的“媪”,“子聿”中的“聿”,“蓟北”中的“蓟”,“聒碎乡心梦不成”中的“聒”,“停棹”中的“棹”,“石邑”中的“邑”等等,都是生僻字,就需要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进行解决,才能把诗词读顺畅。“燕山”中“燕”应读第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还”应读“huán”。“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本读“jì”,表示一人一马的意思。这些字词,是由于古今的差异而存在的读音差异,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向学生说明。

2.读懂

所谓读懂,就是解决字词句意思的理解,解决字词在古今理解上的差异。古诗词是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刻画意象,或抒感,或揭示哲理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字词句还原出诗人要表达的丰富的内容。如“剑外忽传收蓟北”中“剑外”“蓟北”地名的解说,“收蓟北”历史事实的叙述;如“半亩方塘一鉴开”中“方塘”的概念,“鉴”字的含义,等等。只有把诗词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3.读美

所谓读美,就是要读得有节奏,读出韵律感,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义的喜乐悲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诗词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掌握相应的格式,就能把诗词读得有节奏。如五言诗,节奏安排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停顿一般为二二三,词基本按二二或者二三的节奏读。只有把诗词读美了,在听力上产生愉悦的感受,才能从情感上接纳,进而从思想上去探讨。

二、想

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学古诗词也需要丰富的想象,一是因为时间的久远,二是因为诗词中的意象都是诗人、词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精心选择,高度提炼的,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学习古诗词可以从想象当时的景、当时的人入手。

1.想画面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诗人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所思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是进行了高度的浓缩的,是进行了艺术化的概括的,所以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想象,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词句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当时的情境。小学生拥有无穷的想象力,老师引导得当,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想象出丰富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或语言的提示,或图片的展示,或声音的营造,或经验的共鸣等方法进行辅助。如《清平乐・村居》中农家其乐融融的和谐场面,《如梦令》中一群少女误入荷塘深处争着出来的欢声笑语,《渔歌子》中宁静闲适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都是极美的画面,这些从字里行间描绘出的画面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2.想人物

不管是身处画面中一分子的作者也好,还是在观赏画面的作者也好,诗词中都隐藏着作者的音容笑貌,有欢乐、有伤感、有沉思、有慨叹……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作者内心,去探求他们的情感、思想。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得知自己的家乡被官军收复了之后的狂喜之态,《示儿》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临死之时仍为国担忧的老人,《读书有感》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位沉浸在书海中善于思考的智者……

3.勾画面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营造立体的画面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勾勒出来,形成具有个性的解读诗词的画面。把脑海中漂浮的画面形成具体的画面,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也能对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体悟。

三、赏

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在想象画面的萦绕下,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字词的深层含义,推波助澜地进行赏析,就能进一步走近作者,触到作者的思想深处,灵魂深处。

1.赏意境

诗歌是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现生活,抒感的。要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烘托特定的情境。如《游园不值》借助“苍苔”“一枝红杏”写出了会友人不遇的遗憾和看到一枝红杏想象满园春色的惊喜之情;《所见》通过“牧童”“黄牛”“歌声”“鸣蝉”等的准确描摹,刻画了一幅悠闲自得的乡村画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接天莲叶”“映日荷花”鲜明的色彩感和空间感,写出了送友人后看到美景的无比惬意的心情,等等。诗人、词人都是意境营造的高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意象的分析、组合,从而进入到诗词中的意境中去。

2.达情感

诗词,都是个体情感达到饱和炽烈的程度下产生的,所以饱蘸着作者的满腔情思。诗人、词人往往能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通过对表象的灵活调动、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奇情异彩、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将胸中诗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在品读字词句中,准确把握作者在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如“望湖楼下水如天”写出了酒醉时看到一场急促的大雨后的美景的平静心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也跳跃之间;《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那种语重心长,也窥见了诗人一贯的践行态度;《墨梅》中“只流清气满乾坤”中表达的忠贞自守的高尚情操,等等。

3.悟哲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揭示的要重视实践,要注重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指导学生不死读书,不读死书,要在实践中长知识,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观书有感》中通过用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汩汩滋润流淌,才有了池塘中清澈的水的现象,揭示出只有源源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使思想睿智,有深度。《题西林壁》中告诉学生看问题要善于采取角度,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结果。《春夜喜雨》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春雨的客观特点,暗含了对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四、展

展,即拓展,此处指由课内的诗词学习拓展到课外的诗词积累、运用,由点到面,由平面到纵深,由学习到运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大量的积累,二是能离开老师的指导自己赏析古诗词,并尝试运用。

1.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小学高年级阶段应该是个体诗词积累的黄金阶段,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阶段,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多手段地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学习了某一个诗人、词人的诗词,可以把其他有关这个作者的诗词(优秀的)搜集起来让学生背诵,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等。学习了词,如《清平乐》《如梦令》,可以把词人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词人的词拿来背诵,还可以适当拓展其他的词牌名如《江城子》《菩萨蛮》

等等。

2.运用

运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赏析同类型的浅显诗词,二是在掌握了平仄、押韵等古诗词格式基础上尝试创作。

语文老师如果做教书的有心人,扎扎实实带领学生沉浸在古诗词优美意境中,领略古人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一定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习得丰富的语文素养。

好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经验浅谈;方法途径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反思,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好地改善教学质量。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都是以提高分数为出发点,使教学太过于功利化,功利化的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也显得更加具有针对性。高中语文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分数上面。因此,综上所述,语文老师应更多地去关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升。比如说,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在主体课程中多讲解一些古诗词的运用,多锻炼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应该注重在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多鼓励学生,多帮助学生发现和提高。另外,老师也应该将古诗词独立于语文其他教学分支,带领学生发现和整理关于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诗词的来源和背景,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发现。另外,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老师也应该分配一定的比例给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后作业相补充,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以上方法,老师提高对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二、科学地创设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面,每节课想要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和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普遍特征是喜欢生动、有趣、形象的事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能会在课文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花费更多的心思进行教学创新,但是往往在古诗词教学部分,却很少投入教学创新。以往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只会让学生从得出结果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记忆背诵,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联系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情景进行学习。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学习语文古诗词之前,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俗话说:“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让学生预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背景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回答和展示。另外,高中语文老师要学会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事物甚至景物等名词,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的提炼,帮助学生用名词意象进行组合成一幅生动有趣的情景。如《醉花阴》的学习,只有找出词中写到的意象,并抓住这些特点,才能深入体会出本词的意蕴,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愁绪,如此创设情境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讲解,殊不知,很多知识的完成,是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才能够完成得更加高效。因此,在课堂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朗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目的。另外,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适当的题目进行检测。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检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进度和学习情况。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准备设问与点拨,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和进步。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和帮助,互相讨论,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的古诗词补充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兴趣,老师还应该多引入一些新鲜事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繁珍.浅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谈古论今”[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

好诗词范文第3篇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学中,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还处于教师讲、学生背的初级阶段。一些学生在背诵经典诗词过程中,缺少情感体验,对诗词内在的含意和思想,理解体会较少。不能真正实现“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达成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华好诗词的兴趣,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达成“润物无声”教学效果呢?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组织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的诵读大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语文教学的感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一场“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前期准备

一所学校“中华好诗词诵读大赛”的组织开展,要在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上进行。先要利用语文课堂、早自习等,确定经典诵读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范读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和图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经典诗词的意境。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诵读形式,要侧重于个人诵读。要引导学生从诵读的语调、神态上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含。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形成一定经典诵读气氛的基础上,才能组织大赛。

二、大赛组织

1.大赛可由校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研组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学生参与积极的学校,可让学生自愿报名,报名不踊跃的学校,可于各班下放参赛名额。可先组织初赛,经过筛选后的一定数量的选手,参加正式比赛。一则保证大赛的总体水平;二则,要掌握大赛的总体时间。

2.选定学生会成员,男女同学各一人为大赛主持人。大赛程序要由德育部、团委和语文教师共同研究商定。要在赛前进行主持程序的排练,要确保大赛各环节的流畅。要有大赛画面背景、配乐、不同角色坐位等项的考虑与设计,确保大赛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3.参赛选手,可于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自由选择参赛作品。可自由选择,是否需要配乐、选择什么风格的配乐。确定需要配乐的选手,由选手自己查寻提供配乐素材,其过程中,班级语文教师可参与指导,配乐素材要于大赛前三天,递交大赛组委会,方便编曲。

4.选定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教师做为大赛评委。评委可设七人,评分分值,可在12至20分之间,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记分时,要舍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合计平均,为选手最后等分。可于下一位选手比赛后计分时间,公布上位选手得分。

5.可邀请语文教研员或对古典诗词有研究的社会人士,做为评点佳宾,对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适时评点,增添大赛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参赛选手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针对观赛学生,可设置现场问答环节,进行现场奖励。奖品以古典诗词的学习用书、用品为佳。

6.大赛可邀请教育局德育、团委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校领导参加,可设置领导讲话和参赛选手发言环节。可邀请相关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效应。可进行全程录像、拍照,便于资料留存,赛后组织未到场的学生观看,扩大激励效应。

三、大赛奖励

1.大赛的奖励要有激励性。凡参赛选手,都应有鼓励奖,以奖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自己和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在些基础上,设置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奖励名额在占参赛选手的三分之一强。要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有努力就会有回报。

2.奖品要与中华好诗词的大赛内容有机结合。以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用品为主,如,古典诗词的词典、文房四宝和其它学习用品等。奖品上要有方字说明,学校公章等来确定奖品的纪念意义。要确有一定的价值,以确实达到激励的效果。

3.大赛比赛环节结束后,要于现场公布成绩,实现公正公开。现场由校领导和上级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可设置领导和选手合影留念的环节,提升纪念意义。颁奖由低到高进行,先颁发纪念奖、后三、二、一等奖。每位选手领奖时,拍纪念照片。

四、大赛总结

好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用好典故 解读诗词

古诗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仅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达60首之多,更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古诗中,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古诗词中都使用了“典故”。加之近年各类考试中,古诗词的默写也占了一定的分值,可默写的结果,从每年的中考分析看,结果都是不容乐观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对古诗的解读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按要求默写一类题,更需要学生读懂每句诗词。可典故在诗词中的出现,又造成了学生解读诗词的难度。这一来,我们如何教学这部分古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谈谈我们近年来在教学法中的一孔之见,以求教同仁。何为“典故”?就是古诗词文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其实,作者引用典故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用古人的身世遭遇,或豁达乐观的精神,或人生理想等来自喻,从而达到含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

如: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那究竟如何来理解这些典故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抓住“典故”分三步来解读古诗词中作者用典来明志这个问题的。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解读“典故”的出处和内容: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解读作者写作本诗词时的身世遭遇或喜悲情绪;第三步是在一、二步的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典故”中内容或人物命运句子与作者欲抒发的情感的相似之处,从而达到理解作者引典自喻的目的,以至读懂古诗词。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上下片就有三次用典故。词的上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下片“鬓微霜,又何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孙郎”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孙郎”指“孙权”。这典故讲的是孙权在一次出行进,他的坐骑为虎所伤,也却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一故事教材未详注,只注了几个字“孙权曾经乘马射虎”,这简单的注释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出什么,这就要我们教师备课时去完善)。这表现了孙权的少年英雄气概。再来看作者当时情景,作者当时40岁就自称“老夫”,本不该狂,但为回报全城人观看自己狩猎的盛情,自己就暂时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前去射虎。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弄清以上两个人物的相似处,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亲射虎,看孙郎”一句是作者为表现自己的少年狂气而引用了这一典故。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典,“冯唐”出自《史记・冯唐传》,这典故是说,汉文帝时,魏尚是云中(古郡名)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在一次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被免职。后来冯唐劝谏汉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而罢免魏尚,汉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便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让他继续任云中太守。第二步,我们看作者当时处境。作者苏轼在宋(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便派他去杭州任通判一职,三年任满后又转任密州太守,这让作者有一种“怀抱利器”而无处施展之感,于是时时想为国尽忠。这两个人物的身世弄清了以后,便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魏尚和苏轼二人此段人生遭遇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作者以魏尚自喻,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呢?即把边关之事委托自己,那时我一定会“挽雕弓如满月”。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出自《晋书,天文志》一书中的一个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用以指代当时从西北来入侵中原的西夏军队。这一引用表达作者杀敌为国,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用典故的古诗也不少。比如王维《汉江临眺》一诗中末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一句,“山翁”是典故,出自《晋书・山简传》,即晋人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他性嗜洒,在襄阳进有诗为证“优游卒岁,唯酒是歌。”有儿歌曰:“山公出保许,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这些说明“山翁”是一位好饮曰而赏山水的人。再来看当时作者,写此诗时的情景,作者当时40岁,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一带主持选补使。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任或谪迁,所以作者当时心情是比较舒畅的,第三步,引导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很容易明白,作者见了汉江水域的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的壮景,于是流露出喜悦和对汉江风景的赞美之情。

类似用典故的诗很多。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蓬菜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是用典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怀旧空呤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是用典故。杜牧《泊秦怀》一诗中“隔江犹唱《花》”一句也是用典故。

如此这引起诗词中的用典,我们做教师的不引导学生理解行吗?理解不深不透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典故”的使用大多是全诗词的精髓所在,也是作者含蓄表达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的关键所在,还是学生理解诗词的难点所在,所以抓住古诗词的典故,正确去理解它,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好诗词范文第5篇

一、整体意识

1. 阅读时要着眼于原诗整体

尽管命题时有具体考查点的限定,不是就整首诗来作全面赏析,但就阅读而言,首先还是要着眼于整体,切忌孤立、片面。先要在整体把握、领悟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设定的问题,最后还要把答案“代入”到整体中去通读,看与原诗的诗意、意境以及情感等是否一致。因而,答题时一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通读原诗读题第二次通读原诗答题结合答案和题目,第三次通读原诗确定答案。

2. 答题时要着眼于考点整体

《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具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角度较广的开放性还是角度较窄的聚敛性的命题,考生答题时都要注意从考点具体要求的四个方面来整体思考。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这四个方面没有绝对的分离,而是相互体现相互融合的。譬如语言与其它三者:形象要靠语言来勾勒,意境要靠语言来营造,思想感情要靠语言来表达;而要做到这一切,语言又得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而且,命题时也往往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互有渗透。比如2004年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是对一句诗的片断赏析,其中就涉及了内容、感情、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查。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兼顾这四个方面,不仅会更好更快地读懂原诗,也会为准确答题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

二、审题意识

所审之“题”,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题干表述与提问;二是诗题、作者、写作背景和注释之类的其它相关信息;三是引导语。

“引导式”的命题形式,实际上为考生的作答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引导与提示。一般而言,引导语会对赏析的思路、方法、角度、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做一些含蓄的暗示和指向,并隐含着赋分点与采分点。因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引导语,对准确答题显得尤为重要。考生答题之前一定要深入分析引导语的内容要点、表达思路、赏析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一一对应完成赏析。例如2006年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引导赏析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绘形、写神和关键字句,而参考答案也正是按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暗示来设计的。

三、规范意识

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这是湖南卷三年来的命题强调点之一。因而,考生答题时,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一是语言运用方面,要尽可能遣用符合赏析特点的精确性语句,要运用赏析所特有的解读、分析、评价式的语言,摒弃精细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主观、空泛的抒情。二是语言表达方面,要简明扼要、准确精当、要言不烦、详略得当、连贯顺畅,以免表述繁琐、漫无边际、含混不清和平淡无奇。三是语言书写方面,做到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甚至病句的出现。

四、术语意识

相关期刊更多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