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诗句

好诗句

好诗句

好诗句范文第1篇

摘要:元好问作为金代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其《论诗绝句三十首》,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颇为著名的篇章,比较系统的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其第十五首对李白的诗品及人品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元好问;李白

元好问不仅是一位代表着金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伟大诗人,他也以其颇具开拓性的诗学思想而在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学思想,最为集中而系统地体现在他那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中。

《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五首曰: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首句化用李白的传世名篇《望庐山瀑布》句意,十分明确的表明,所评论的对象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第二句的理解上,所谓“何曾憔悴饭山前”,牵涉到传为李白所作的七绝《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戏谑杜甫作诗过于锤炼雕琢以至于刻苦伤身,或者又可以理解为李白认为杜甫诗思迟钝而加以讥嘲。而前人往往怀疑《戏赠杜甫》为伪作,因为李白以己之长而嘲杜甫之“短”,如此则将李白人品置于何地。并且在元好问之前流传的李白集中,均不见此诗。而在元好问之后,《戏赠杜甫》渐渐被诸家辑李白集者采录。现在,郭沫若另有理解,其《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诗作后两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二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太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从而裁定:李白这首诗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诗题中“戏”字,乃是后人误加。而李白对待文友也绝非小肚鸡肠,、尖酸刻薄之辈,观其待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抑清芬。”(《赠孟浩然》),待王昌龄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待杜甫亦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均是一片淳厚真诚之情,这才是李白的本来性格。

元好问并非“扬李抑杜”,综观《论诗绝句三十首》,多处赞扬杜甫,并且以杜甫为准则来“论量”其他诗人。如第十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便是赞扬杜甫一系列描写秦川的诗作乃是出自亲身生活体验的佳作,并以此来反对那种悬空遥拟、一味模仿的文风。又如第二十八首:“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亦以杜甫作为典则,来批评江西诗派虽然自称是宗法杜甫,其实并未得到杜甫的“古雅”“精纯”。元好问便是效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在首篇中云“正体无人与细论”,因而要担当起“疏凿”的大任,以使“泾渭各清浑”,这样的文字精神和思想,俨然也是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遗意。所有这些均可见出杜甫在元好问心中十分尊崇的地位。

元好问强调“真”,真情实感,实事求是。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一首中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六首中也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些都表明了元好问对“真”的重视。首先,他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他认为诗歌反映的必须是诗人的真情实感,以展现其心中不平之块垒。如果不是诗人自身的切实感受,终究是无病,空洞无物。古往今来,凡具有不朽魅力的诗歌,无不是诗人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元好问流传后世的诗文词作,有的悲愤痛切,有的沉郁低回,有的放浪形骸,有的一往情深,无不是饱含沧桑的切肤之痛,这是诗人处金元交替之际,历经战乱灾难的真实反映,所以他说:“暗中摸索总非真”“心画心声总失真”,靠模拟冥思得来的作品总不会有感染力的,因为失其本。其次,他强调创作的真实,即诗人的创作与情感应保持一致,要求言为心声,文为其人,反对口是心非,以假乱真。《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六首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首绝句就是嘲讽、批评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潘岳作《闲居赋》,文中标榜自己情志高洁,淡泊名利,曾名重一时,而其为人德行却是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为人不齿。元好问指责潘岳们的语言伪饰,为人造情,人文不一。

《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四首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里指出了两个重要的词“天然”“真淳”。“天然”指语言的不加雕饰,以真面目示人。邓昭祺在《豪华落尽见真淳》中也谈到:“‘天然’两个字在这里指修辞所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从作者本身的人格来的。没有一种‘天然’的人格,决写不出‘天然’的诗来。……‘天然’如何会使人有新的感觉呢?因为具有‘天然’这种品格的人,他是以他的本来面目示人的,也就是诚,也就是真性情。有这种品格的人,发之于诗,令人即使在千古之下读之,也可以感到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所以能够万古新了。”这就是“真淳”的魅力。

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二十九首中,元好问对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倍加欣赏,认为其自然清新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变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寄至味于平淡之中。

另外,元好问还强调诗歌的语言要与情、景相融,格调一致,浑然一体。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七首中,高度评价了北齐民歌《敕勒川》,欣赏其天然的诗句与壮美的地理环境、豪迈的牧民生活相生相融,美轮美奂,达到了情、景、意的完美结合。

《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还有更多的篇章都表达了元好问强调诗歌语言崇自然的观点,对于当时诗歌语言的非“自然”提出了批评。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九首中,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批评陆机文章的琦靡冗长,形式华艳;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首中,批评元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三首中,批评卢仝诗歌过于好奇逞怪,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七首中,批评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诗句,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二十二首中,批评苏黄后学追求奇险,堆砌生典,雕琢生硬的不良风气等等,针砭时弊,有感而发。

元好问的诗论,是针对金代初期、中期的诗歌,崇尚尖新浮艳、内容空虚的弊端而发的。他标举得真诚古雅和自然真淳的诗学观,不但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就是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好诗句范文第2篇

2、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3、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4、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5、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6、少年不知愁味道,为赋新词强说愁。

7、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好诗句范文第3篇

2.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3.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4.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5.立秋种,处暑移,十年就有九不离。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7.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8.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

9.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10.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11.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

12.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

13.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14.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15.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16.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17.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好诗句范文第4篇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描写祖国黄河的诗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好诗句范文第5篇

本书前言写到,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诗赋创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文律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所谓通变,就是在“音韵上要知古倡今”,在格式上要“求正容变”。即写诗既要符合正体的规则,但也不能要求生搬硬套,一丝不差。

一、关于音韵。中华诗学会主张“知古倡今” 。“平水韵”至今已七八百年了,七八百年来语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已成为主流。如果一味固守“平水韵”,有些诗用“平水韵”读朗朗上口,但用普通话读会很拗口,这样反而会失去诗词的音韵之美。

二、 关于平仄。中华诗学会提倡“求正容变”。就是要尽可能严格地按照包括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创作诗词,但也应“容变”,即在基本守律的前提下允许有破格。

三、 关于破格。格律诗的格律是美的,完全按照“正体”当然好,但格律毕竟只是诗作的形式,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破点格应该允许。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从格律法则上看,不仅有失黏,而且失对,不仅有重字,而且有“比肩”,然而从美学的规律上看,谁能不说它是绝妙的佳作。据有诗家统计分析,《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五律和五绝,破格者居多。可见,在格律诗鼎盛的时代,诗家也不是食古不化,创作氛围也很宽松,或许这也是鼎盛的原因之一。

四、诗病救治。南朝著名学者沈约提出五言诗应避免“八病”。现在一般认为住要应避免“四病。

1、孤平。孤平各家说法不一。易行(该书的编者)的定义是“在律句中平声单一被孤立者”。如:五言律句中,正句“平平仄仄平”,变成孤平句“仄(原是平)平仄仄平”,补救为“仄平平(原是仄)仄平”。七言句中,正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句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补救为“仄仄仄平平(原是仄)仄平”这种补救叫“三拗五救”。其他补救的方法还有很多。出律的诗句叫“拗句”(拗口句)。

2、折腰。是五七言律绝的上下两联之间(即二、三句之间)不黏反对,成了折腰体。即:律诗前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作“粘”,违者称作“失粘”。 明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拗体》:“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失黏也是诗家一忌。

3、三平尾。是指五七言格律诗的诗句的后三字均为平声,读起来失去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作者认为现在三平的词组已有很多,如用这些词组作诗句的后三个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三平尾”,提议可以突破。

4、三仄尾。是指五七言格律诗的诗句的后三字均为仄声,读起来声调短促,影响节奏。作者同样认为现在三平仄的词组已有很多,如用这些词组作诗句的后三个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三仄尾”,提议可以突破。作者举例毛泽东诗中也有三仄尾和三平尾的诗句,杜甫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

5、押韵八戒。一戒凑韵,即俗称凑脚或挂韵脚;二戒落韵,即出韵,未依律押韵;三戒重韵,即用同音字押韵;四戒倒韵,即将一些词颠倒凑韵;五戒僻韵,即押险韵,用窄韵僻字押韵;六戒哑韵,即用闷声发哑的字押韵;七戒复韵,即用同义又同韵的字押韵。如芳和香、优和愁等;八戒窜韵,即用异意又异音的同一字押韵,如传和传。

6、相滥合掌。即在对仗句中对句和出句所用之字词义重合,主要有,同义词对举,上下两句同意。例如:“遥对远”“同漂泊”对“共苦辛”同义对举,是为合掌。如毛泽东的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对 “豪杰”即为“合掌 ”。

五、诗病与诗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些所谓的诗病,同诗的主旨意境相比只是“细枝末节”。作者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话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说:“作近体诗,合律是必要的;然而忧时感事,发而为诗,倘意新、情真、味厚而语言又畅达生动,富于表现力,则虽偶有失律,亦足感动读者,不失好诗。反之,则虽完全合律亦属下品。”

六、诗词创作的辩证关系。1、立意:小不如大,2、表现,大不如小;3、思路:同不如异,套不如创。4、抒情主体:众不如个,外不如内;5、诗情传达:显不如隐,直不如曲;6、建构意像:状不如喻,密不如松;7、章法;平不如险;8、锻炼尾句:实不如虚;9、格调:正不如反。10、语言:雅不如俗。

七、作者告诫: 学会了技术,掌握了艺术。提高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功夫在诗外”,只有提高自身素养,开阔眼界,舒展胸怀,感悟人生,为舒发情志而作,一定会写出好诗来。

读完《诗词通变新论》一书,概况本书的一些论述,自己再琢磨一下,觉得这些论述对学写诗还是有些帮助。但用时髦的话说“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写好诗还是要多读,就如林黛玉对香菱说:把王维的五言律读上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相关期刊更多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