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赏月的诗词佳句

赏月的诗词佳句

赏月的诗词佳句

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 鉴赏 大学语文

引言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结语

对于高校语文中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和作品中所升华的精神意境之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赏析佳作的同时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是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是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文学属性”所决定的,使得它能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更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诗人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文学诗词的生命。古代诗人作诗时的心态与感受我们现代人无法确知,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诗词的情感意境与内涵应主张多元化的认知,不仅汲取了古诗营养,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促使学生在品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第2篇

重阳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一诗,表达了诗人深切的乡情与亲情。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成为千百年来游子思乡、道不绝口的名言警句。刘禹锡的“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九日登临》);岑参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是通过对重阳登高来表达诗人触景生情、怀念故园、忧国忧民的心声。

登高、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更是诗人们在重阳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孟浩然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写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没有直接写重阳节,可面对眼前的佳景,却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期望着和朋友登高聚饮。诗引而不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并让人感受到浓郁的重阳气息。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晏几道的“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阮郎归》)等等写出了重阳赏菊簪花的情思情趣。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抒发了作者的不老童心。

九九重阳,正值秋冬之交,倘若诗人生逢乱世又时运不济、潦倒困苦或怀才不遇,就难免不发出悲秋的感叹。因此,同是写重阳登高赏菊,境遇相异诗境便大不同。杜甫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描写所见江边秋景,抒发晚年老病寞落、壮志未酬的悲愤心绪。句句自然对仗,不见雕琢痕迹,句法交错,句意相联,密针走线,丝丝入扣,景中含情,情中见景。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诗人试图用登高的快慰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以抒发内心的难言之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词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用一个“瘦”字,将自己在重阳节赏菊时孤独凄清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1.借助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兴趣激趣。流行歌曲中有一些采用了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就成为了富有时代感的歌曲。于是,我从流行音乐入手渗透古诗的教学。中秋节的时候,让学生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流行歌曲,效果出奇的好。于是,我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去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

2.结合生活时令引入学习激趣。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节指导学生吟唱相关古诗一样,我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渗透中去。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

二、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由于大部分诗歌短小精悍,平仄押韵,易读易背。如果学生能够大致理解诗意,他们就会比较乐意去读去背。学生在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吟诵着这些诗歌时,自然而然会去体会诗的情感,去与作者共同品读山水的清静幽雅,气势雄浑;共同感受人生的怨恨悲愁,喜乐欢愉;共同叹惜金瓯残缺、国恨家仇。

三、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2.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3.关键词句推敲法。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第4篇

一、诵读吟咏,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多“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实,要想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中的内容,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一项。所谓诵读吟咏,就是要认真地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音乐般的美来。音读,就是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意读,就是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诵读;情读,就是在音读、意读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尽可能地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之中,以便富有感情地诵读;美读,就是要深刻领会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二、探究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象”,是诗人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融合的复合体。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意境美。欣赏诗歌,有时只要将诗歌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美画,享受到情深意浓,真挚感人的意境美了。如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只要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明净、清幽、苍翠的意象组合起来,就能感受到清新、宁静、平和、安恬的意境之美。又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只要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和“瘦马”几个意象组合起来,就会感受到一种清雅安适、凄婉悲凉的意境之美。可见,欣赏诗歌,只要对诗歌中的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

三、品味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语言,它更形象精练,更富有色彩感、节奏感和动态质感。而欣赏诗歌,无论是诵读吟咏,还是解读意象、赏析意境,都必然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反复的揣摩、仔细的品味。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遣词造句的匠心,去努力地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诗人的艺术风格,进而享受到诵读诗歌的快乐,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角度出发,也可以从炼词的角度出发。如欣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就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蕴含更为丰富,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欣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只要将词序变换一下,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再去品味不同的效果,就会发现原句除了反映一种生活真实之外,又产生了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是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欣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先将“三两枝”改为“满树枝”后再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效果,就会明白“三两枝”更能表现江南早春的景色特点。进而品味下文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短”,就不难发现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了。

四、联想想象,欣赏诗歌的情感美。

许多优美的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运用联想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把字里行间的含义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来,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以便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中丰富的内容,受到其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因此,欣赏诗歌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性语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联想去理解、感受,和诗人取得情感共鸣,或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享受诗人的情趣。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虚拟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时,只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意境,来表现自己努力实现国家统一的宏伟抱负和博大的胸襟。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是思维异常活跃,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意驰骋。那么我们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联想想象去主动地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诗歌的意境,享受诗歌无限的情趣。

赏月的诗词佳句范文第5篇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相关期刊更多

阅读与鉴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骏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