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材简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能够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所要面对、所要努力实现的。小学语文首先是一种儿童的语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本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寻找到童年的影踪,产生诗意的共鸣,追寻童年的文化、文化的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要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习得言语的智慧。笔者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言语实践与运用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图中的内容连贯起来说一段话,真正落实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视听结合,引入古诗

课始播放《童年》的歌曲,并穿插一组古代儿童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了一组图片,你们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吗?请大家谈一谈。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儿童、有关童年的古诗。

设计意图:课始播放《童年》的音乐,再配上一组图片,不仅是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更是从学生内心激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味与留恋。

二、 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了解作者。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苍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2.理解诗题。

“见”就是看见的意思,那么“所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看到的什么呢?

三、 观察画面,感知内容

1.出示诗歌,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准“振”“樾”“蝉”的读音。“振”和“蝉”是翘舌音,而且“振”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樾:树阴。 意欲: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 振:震荡。

区别“振”和“震”。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做声。“振”是指人为的振动。

3.观察画面。

我们经常说,诗中有画,其实,这首诗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到底画了什么。(出示插图,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具体,说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在诗中圈出: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我们不仅眼中看到了这些物象,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圈画出:歌声、蝉鸣。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生将古诗读熟了,在理解古诗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振”和“震”的区别本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从字源上去理解,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对古诗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四、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一幅画,一首诗(板书:一首诗),古人说画中有诗,画能给我们美感,诗能给我们想象。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插入,小牧童在诗中会唱些什么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板书:动)

这小牧童怎么停下不走啦?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为了能捕到蝉,小牧童闭上嘴巴站到了树下,一动也不动。

3.再读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牧童?

4.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知了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笔者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作一些点拨:小牧童在歌中会唱些什么呢?为什么停下来不走啦?以此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的实践,进行语言的运用。再补充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年龄,深入到这首诗的内核,把握诗人的情感基础,触摸诗人的内心,将童年这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 拓展延伸,了解儿童

是呀,在古代描写儿童的诗句很多。出示: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补充一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达到积累内化的效果。同时,让我们也了解到古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激起当代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呼唤诗意童年生活的回归。

六、 读写结合,诗化童年

儿童代表着童年,童年有着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一份快乐,童年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在古代:

童年是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的那份天真纯洁;

童年是 的那份快乐;

童年是 时奔跑着的欢笑;

童年是 时的那份忙碌。

是呀,童年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首清新的歌,你听, ;

童年是一幅优美的画,你看, ;

童年是 。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填空,组织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是呀,童年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与惬意,有许多名人曾对童年做过精当的评价。出示: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法国〕 杜伽尔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探究体验

1.直观演示

对于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教师合理地选择直观演示手段,能在文字品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其意境,深化理解。比如播放影像资料;示范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采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学拼音字母等。我着重例举学生对于片段的表演、理解。

课堂实践演示也将帮助学生体情达意。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小乌鸦喝不到水很着急的心情时,拿来了一个瓶口小、水不多的瓶子,创设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场景,让学生用小手作乌鸦嘴状喝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仿佛真的变身为一只只小乌鸦,推己及人地感受到好不容易找到水,却喝不着的焦急心情,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小乌鸦在找水的这一系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想象补白

想象是阅读理解的“催化剂”。把握启发想象的节点,能燃起学生心中的激情,为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锦上添花。

《草船借箭》第二段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借箭的原因。文段中详细描写了人物的语言,但没有涉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这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联想人物神态,学生的联想丰富、精彩,如用“假惺惺、狡黠、紧张、迫不及待、高兴”表现周瑜五次说话的神态,用“不假思索、不动声色、将计就计、胸有成竹、一本正经”分别修饰诸葛亮前五次说的话。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态,也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相比较于周瑜的狡猾和狭隘,诸葛亮的坦荡和足智多谋了。

二、立足词句,多读品味

1.层次品读

所谓有层次地品读就是通过多次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美的形象,从而学习其品质。教学《画家和牧童》中牧童指出错误部分,教师质疑:画家的画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默读牧童的话,了解到画家的牛尾巴画错了。接着,老师让学生再读一读牧童的话,说一说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读后,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牧童。”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礼貌的牧童。因为牧童两次用到了‘您’。”老师请学生将“您”换成“你”,再体验读牧童的话。体验朗读让有的学生觉得替换后,牧童不太尊重画家;有的觉得画家会认为牧童有点目中无人。随后,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指出别人错误,要像牧童一样,不仅要说清楚错处和原因,还要懂礼貌,尊重对方,这样别人才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2.变序导读

《桥》这篇课文的结尾揭示了老村支书与小伙子的关系。我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定在“结论”上。返顾全文,提出问题:这样一个受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为什么而去世?激发学生了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心理。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伟大的人格与精神提供了方向。然后以这一问题为统领,抓住描写老汉的重点词句,使老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丰满起来,直至解决问题。

从“结论”入手,带领学生作逆句分析,看作者思路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追根溯源,寻清前因,最后达到震撼心灵的教育目的。

三、拓展要点,实践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重视为课堂主要教学内容铺垫和延伸的环节,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一体化,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痕。

1.课前孕伏

课堂教学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或提前了解相关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必要的孕伏。

理解《生命 生命》中第三个事例蕴含的道理“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是感悟作者对生命思考的重要方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多数学生所谈可能仅仅就事论事,浮于表面。因此,我课前布置学生与家长一道利用课余时间感悟生命的意义,并拍下精彩瞬间。教学第三个事例,结合重点词句理解何谓“珍惜生命与浪费生命”时,运用学生课余拍下的照片: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给予关怀,体验劳动,课外求知,锻炼体魄,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语句所要阐述的道理,进一步感悟生命的价值,也间接加强家长引导孩子感悟生命的责任意识。

2.课后延伸

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的最佳延伸点布置课外作业,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让作业布置精而有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意课堂 课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每一节课堂,都应让学生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让师生的身心都共处于一所精神的殿堂,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受思维约束,师者进发独特智慧,在匠心独具的设计下,学习的过程闪现出迷人的光辉与人性的魅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我们所追求的童趣横生的诗意课堂。

一、游戏――课堂生发诗意情感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充满趣味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游戏,内心自然生发一种诗意情感,有助于让他们敞开心扉,用心灵感悟诗歌的美好意境。

《村晚》这一首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美妙画面。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体验情境的。

师: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怎么玩呢?我先举个例子,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出示:草――

池塘――水――山――落日――放牛娃――牛――)好,请看题目,结合我们的课文插图进行联想思考,现在开始准备,想到就站起来说。

(生兴奋不已,嘴里开始情不自禁地念念有词)

生1:草――青青的草。

生2:池塘――碧绿的池塘。

生3:水――清澈的水。

生4:山――巍峨的山。

生5:落目――红红的落日。

生6: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生7:牛――悠闲的牛。

师边听边根据学生的描述,将这些美丽的景物一一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

《村晚》这首诗虽然配了插图,但是如果能够用学生们自己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意像的建构,那将更有效地激起学生极大的热情,使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这首诗歌的美丽意境,让文本语言所表达的美丽画面不着痕迹地融入学生游戏体验的过程中。

二、绘画――课堂演奏快乐华章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在教学《村晚》一诗时,学生对里面的“山衔落日”不甚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能不能画一画诗中的“山”和“落日”呢,看看两者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位置?

(生尝试作画,指名上黑板画)

师让学生对黑板上的画进行评价。

生1:画得不对,太阳是不应该完全在山的上面的!

师:为什么?请大家想想。

生2:因为诗上是说“山衔落日”啊,一个“衔”字就说明这轮落目应该已经落下去一半了,只有一半露在山上面,另一半已经被山挡住了啊。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对吗?

生3:我认为对!这个“衔”的动作我可以表演出来。

师:(乐)好啊!

(生拿一支铅笔放在嘴中,用牙齿咬住)

师:大家看这个动作是不是“衔”?

生一致同意,师带头鼓掌,生齐鼓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机会,创新的火花便活力四射,学生们的大脑中往往就迸发出一个个奇思妙想,与此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积极思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表演――课堂进发创造智慧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高度来审视情境和创设情境,因此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的确,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有效手段。为了突破《村晚》一诗的教学难点“‘横牛背’中‘横’字是什么意思”,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课文中的插图已经将牧童与牛的关系画得很准确了,但大家是不是觉得还不过瘾呢?想不想亲身来体会体会牧童“横”牛背的那份惬意呢?

(生齐欣然,小手如林,跃跃欲试。)

师:我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牧童是不是骑在牛背上就叫作“横牛背”呢?

生1:不是不是!“骑牛背”是双腿分开跨在牛的背上,而“横牛背”那是不需要分开两腿的。

生2:我已经仔细看过课文5遍了,牧童“横牛背”的时候,那是侧着身子卧在牛的背上。

生3:我通过观察图画和反复朗读思考,觉得这个牧童横牛背的时候,心里一点都不害怕,他肯定是天天都是这样回家去的,而且当时还特别悠闲自在,我想亲自来给大家表演一下牧童“横”牛背的样子。

师:行!

(生雀跃着上来,利用课桌在上面表演了一番,生齐鼓掌!)

诚然,如果只运用观察课文插图,或是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出自己对“横”字的认识,也可以算是达成了教学目标,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意蕴丰富的诗句,在其文字底下的许多东西不是仅仅依靠理解了表面上的文字意思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浓厚的童趣。以上采用辨析表演的形式所展开的学习过程,不但能帮助学生加强字词含义的积累,更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感悟、情绪、智慧积极投入到演和说中去,让所学的诗文自然而然地化为己有。

四、诵读――课堂绽放诗意之花

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见,在“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的小语教学中,“读”堪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在教学《村晚》时,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

(在初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意思后)

师:现在谁想来读读这句诗?

生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语调平平)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草还没长满池塘,落日更是没有被山衔住。

生2:我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声音响亮而有力,语调有起落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河岸边的确已经长满水草了,落日也已经被山紧紧地“衔”住了!不过,诵读古诗可得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有余音绕梁之感啊。谁再来试试?

生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读得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准确,“满”字和“衔”字读得动情有力)

师:(拊掌微笑)这才是真正的诵读古诗之道啊!

(生齐读)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周宣王喜欢射箭,并且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臂力过人,能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气就能拉开。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周宣王听了,非常得意。虽然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但只到死他仍以为他用的弓是九石。三石是实际,九石是虚名。周宣王喜欢虚名而脱离了实际。

【点悟】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千万买邻

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译文】季雅被罢免为南康郡守以后,买了一处宅院,在僧珍住宅的旁边。僧珍询问宅院的价格。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僧珍惊讶地说:“这么贵呀!”季雅说:“我用一百万买房屋,而用一千万买邻居啊!”

【点悟】好的环境远比物质更重要。生活如此,工作也如此。

(三)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东坡志林》)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哪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点悟】人人都可能有谬误,人人也都有可学之处。要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请教,留心生活,不能凭想当然办事,否则会闹出笑话来。

【练习】

1. 对这则故事几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宝以百数”意思是,杜处士珍藏的书画很多,要以百来计数。

B.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是说,在众多的书画中,杜处士最珍爱的是一幅唐代画家戴嵩画的《牛》。

C.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意思是,在晒画的时候,有一个牧童看见杜处士,就笑他竟然收藏了一幅画错了的画。

D. “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牧童讲了画错的理由后,杜处士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

2. 以画牛著世的戴嵩,他的“斗牛图”为何出现“掉尾”的错误?牧童为何能指出其中的错误?

(四)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妻子善于织缟绸,(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点悟】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作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单凭老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要碰壁的。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或谓之曰②以子所长 ③游于不用之国④欲使无穷

2. 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欲徙于越 ②而越人跣行 ③越人被发 ④流血被面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参考答案】

《戴嵩画牛》1.C2.戴嵩没有留心生活,而牧童有生活经验。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方式转变。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求教学生学会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给予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力争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例如: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课时,设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空”。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萨沙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弄懂每个人都要做到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不甘于弱小的人。本课人文思想教育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世间伟大的母爱,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怜爱。对世界充满爱心。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具备语文的特点,人文性能力的培养能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人格变得健全。

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学生成绩=兴趣+能力”来说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自主学习,更说不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了。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1.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下功夫,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引趣的方式很多,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如:设疑,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谜语引趣等,还可以根据本地区风俗联系生活实际激趣引入。《难忘的泼水节》这课的开端引趣是这样的:先从本地区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姊妹节入手,让学生自由说说姊妹节的特色及热闹景象,慢慢引入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课堂中质疑问难,积极参与到小组中讨论研究。

2.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并不是说上课时几个人在一起说说就完了,而是看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及怎样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以及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如,《画家与牧童》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以下三点来体现教学有效性:

(1)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写课题“画家”二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并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通过“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朗读环节我充分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引导学生创造意识。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而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场景,最后教师问:牧童的话对吗?这样,在常规与求异思维的对比中,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写、说、看结合。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和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看画说话。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

三、合理、精致的作业设计贯穿课堂教学中

课堂作业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作业是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载体。所以,精心设计好课堂作业,能巩固新学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设计语文作业。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可以把作业设计为知识巩固性作业、自主性作业、讨论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平常的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所以,教学评价不等同于考试、测验。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特别慎重,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考虑到语文人文性特点。一句赞美的话语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严厉地批评和责备更有力量。课堂是孩子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2.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好自我评价。

相关期刊更多

国画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中华书画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务院参事室

话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