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说朗读

师说朗读

师说朗读

师说朗读范文第1篇

一、“说话”与“朗读”之异

“说话”的详解有好几种:1.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2.闲谈。3.说理;交涉。4.指责;非议。5.泛指议论,评说……可见不能简单的理解我们平时的说话。有的人不管喜怒哀乐,都是一种语气;有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那么激动。所以不能简单认为“朗读就像说话”。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而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简单认为“朗读就像说话”,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总之,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朗读等等。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如《黄鹤楼送别》中的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能造声势、烘气氛,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二、“说话”与“朗读”之同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朗读要像说话那样”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请看以下具体事例:

贾志敏老师在上一节全国性的公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班级,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学生读书本来就容易唱读。贾老师上课那天的学生读书时唱得相当的“动听”。作为一个在下边听课的老师,听着台上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唱着读书,我心急如焚。贾老师几乎将全班同学都叫来读了,可是真正读得符合朗读要求的也就只有两三个孩子。可是贾老师却不急不躁,一有需要朗读的地方便让全班大多数孩子站起来一个个地读,贾老师来到读书学生的座位面前仔细倾听。每当有读得不标准的地方,贾老师一个一个地纠正,这样的耐心,真让人佩服!单独一个课题——“童话”,就让全班孩子试了个遍。叫个别学生先读,不标准的自己示范读,再让学生读,直到学生有朗读味了为止。在场听课的“我们”,无不为之感动,无不为之震憾。“孩子们,读书就像说话一样,你平常怎么说,书就怎么读,一点也不难。”贾老师语众心长地告诫道。

看了以上例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朗读就像说话那样”改成“读书就像说话那样”更准确些呢?据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理解,这种说法是针对一些唱读的读法,不知道如何停顿的读法而提出来的,而不能一概而论,误解或浅解了“朗读就像说话”的说法。

三、“说话”与“朗读”之思

师说朗读范文第2篇

1.观察对象

以某校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课中的朗读活动为例,选取该校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要选取青年教师作为案例,是因为首先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够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次,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在课型统一的教学条件下,此类教学案例具有良好的统一性与代表性;最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学习的居中阶段,该案例可以有效降低高年级、低年级等不同阶段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可研究性。

2.研究工具

该项研究主要从朗读内容、形式与数量及老师指导等三方面开展研究与观察,这类研究的优势在于便于观察情况和进行量化处理,以此来实现观摩课的有效观察与记录。在朗读活动的观察中,应首先明确观察结构的框架,即题目、段落、内容等部分,而侧重点应放在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句子上,并做出及时的记录;其次,在朗读形式和数量上,主要对整体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泛读、点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进行记录,包括记录其朗读的时间和次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科学的引导,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都应从朗读发音的准确性、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朗读情感的掌控力度等方面进行评判。

二、研究过程与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和观察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青年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具体从朗读内容、形式、数量及教师指导等三方面入手,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记录,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述,以此来实现分别说明的效果和作用。

1.关于朗读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朗读内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朗读内容中重点句、关键词语、难点句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朗读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朗读内容中占最大的领域。但实际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朗读内容在不同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产生此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可以这样解释,该阶段的语文课文普遍较长,相对低年级来说课文阅读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就朗读活动来说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反复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大意、思路、情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和了解,而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加之还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完成,学生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故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和方向性的重点、难点的训练与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合理。

2.关于朗读形式和数量的研究

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指名读是我国语文课堂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朗读形式,位居最后的是分角色的朗读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有的整体朗读占很大的比例,而合作朗读或教师泛读等互动性朗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朗读与教师泛读的关系,往往避重就轻,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去减轻学生整体朗读的次数和时间,这样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往往缺乏实践的机会,而沦为朗读活动的观摩者和看客。另外,就指名朗读来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指名读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的,这样大多数学生就会丧失课堂朗读的机会;而教师若选择整体朗读,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在此过程中读得快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放慢速度,而读得慢的学生却要拼命地加快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整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存在的缺陷,自由朗读便成为了大多数老师的最佳选择,因为此种朗读形式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而且还可以兼顾到朗读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完成朗读活动,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

3.关于教师朗读指导的研究

师说朗读范文第3篇

一、改进语音和语调

加强朗读练习可帮助学生掌握升调、降调、连读、停顿、意群、不完全爆破音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现并纠正随口而出的语音错误,也就是说朗读能改善发音,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二、掌握句子重音和节奏

在朗读英语句子时除要注意单词重音外,还要把握好句子重音和节奏。如:

What are the/League members/doing?

这句话一般来说应有三个重读音节,这些重读音节应读得响亮清楚。除了重读音节外,其他都是非重读音节,这些非重读音节就应该念得比较轻而快些。这种快慢、轻重、长短的节拍交替就叫节奏。

英语节奏规律可以这样来归纳:英语句子由若干音步(foot)构成。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或一个重读音节加若干非重读音节构成。一般说来在同一意群中,每个音步所占的时间应不相上下。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上面这句话分为三个音步,用斜线分开。What are the这三个音节连在一起的时间应与最后一个词doing的两个音节所占时间大体一样,这样What要念清楚,are the要轻而快。第二音步League members之中,lea这个音节应该重而清楚,其他则轻而快。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但由于说话速度与说话时的感情变化,语句重音也随之变化。音步的划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对中学生来说,训练英语节奏感的较佳途径就是多朗读,在朗读中掌握节奏规律,避免节奏的单调和刻板。

三、加深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话语的符号。人们默读时接收的只是文字符号,它难以表达语言的语音、语调、节奏和旋律。而朗读训练即眼到口到耳到,既是视觉的又是听觉的,它使声音和文字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由于朗读中语调的升降、重音的起伏,对人的大脑语言中枢神经形成一种刺激,使学习者对此产生条件反射,读得越多刺激就越多,信号就会在大脑中印记得越深,记忆就越长久。

四、培养语感

英语考试时有些人几乎不需要思考和分析,凭自己的第一感觉就能把题做对。这种感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英语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多彩多姿的句型,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句,学生只有通过大声朗读,细心咀嚼,才能领会到词句的深刻含义。英语中的一词一句一旦连缀成文,在特定的语境中,便会由原来固定不变的符号和概念变成活生生、寓义丰富深刻的画面和意境。学生朗读时,可以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品味词与境的想像、和谐。通过音节的节奏、音韵和语言自身的间接传递和语言的连续作用,达到与作者心理、情感的沟通。对于名篇佳作,既要读得仔细,又要读得朗朗出声,如此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把全篇记住,并像读自己的作品一样把它朗诵出来。这样做不但教会你许多有用的词汇及语句,还会帮助你在表达的时候,避免许多差错,更重要的是会提高你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激发思维,增强自信

朗读使文字和声音相结合,使学习者在朗读的同时观其形、闻其声、解其意,调动大脑积极活动,引发思维。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会发现文章中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不懂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初读文章时由于对文章理解不深引起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边读边想,多读几遍,就能消除。平常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培养创造性思维,并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疯狂英语”倡导者李阳先生就认为:学生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赶走胆怯,忘情地朗读会让人自信。

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来搞好朗读教学呢?本人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操练朗读的做法。

一、教师要重视范读后的领读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课前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认真地听录音,朗读几遍,模仿英美人纯正的发音。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弱读、强读、连读、升调、停顿、不完全爆破等全都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领学生读,至少领读一遍。碰到较长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按照意群把句子拆分开来,并按照意群来领读,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经过教师指点后,学生课外就可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录音磁带去练习朗读。

二、确保每天朗读时间

学生应养成每天早晚朗读20分钟至半小时的习惯,朗读的内容可以是生词、短语、对话和课文,方式有老师领读、放录音跟读、学生自己朗读或跟领读生读。教师可以选派一至两名语音语调比较好的学生作为领读生,教师对领读生可先做个别辅导,让他们在早自修时领读全班同学。往往学生领读的效果要好于教师领读的效果,因为领读生为全班学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朗读方式要多样化

朗读方式可以是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男女声对读、个人朗读等。各种训练方式应交替使用。集体朗读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帮助那些发音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读,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在这种朗读的氛围中,会读得很轻松、有趣,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这种朗读方式可以作为调节朗读倦怠的一种方式。但要防止集体朗读时语音、语调被拉长,教师要环视教室,注意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适时穿插讲解和领读,然后重新开始朗读。

四、检查朗读效果

为了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抽几个学生来单独朗读,如果是对话可以分角色朗读,抽查的面要广,既要顾及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又要考虑男女生比例。学生朗读时声音要洪亮,不加词、不漏词、不重复,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自然、流畅,并且有表情,带有感彩。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及时作出评价,对进步显著者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为了使学生更加重视朗读,期中、期末考试中可以增加口试,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词语、句子和短文。

五、背诵精彩段落

师说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 方法 能力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26-01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面是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一点体悟。

一 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措施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

1.创设情境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等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问银河》时,通过播放多媒体,孩子们仿佛来到了神秘浩瀚的银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开始“问银河”。在想象的具体情境中,学生都知道了怎样能把问题问好。

2.以演促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对表演有强烈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兴趣。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他们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让孩子们边朗读边体会狼和小羊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表演出来,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积极性。

3.以赛激读

比赛朗读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的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教师可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如师生赛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比正确,比流利,比感情,甚至比朗读时的神态表情。孩子们的比赛劲头十足,朗读得有声有色,效果明显。

二 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1.模仿读

低年级教师的示范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一种意境。例如,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看》,学生不容易读好。课一开始,我就配上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那一朵朵五颜六色、多彩多姿却不畏严寒的通过老师的朗读立刻呈现在学生眼前,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引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努力模仿老师读课文。

2.替换角色读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有想象力,老师可有意识地提醒孩子们,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悲同喜。

3.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读

在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紧紧抓住“终于”“一颗一颗”“叼”“放”“渐渐”五个关键词,反复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乌鸦思考了很长时间,动了不少脑筋以及乌鸦叼石子的情景,从而体会到乌鸦“想出办法”的兴奋和办法生效后内心的喜悦。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好好朗读、细细感悟,使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得到发展,思考得多了,感悟也就深了,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入情入境。

4.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技巧

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流利。

三 运用多种评价,给孩子读好的信心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给孩子朗读好的信心。

1.教师评价

在朗读评价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朗读得不尽人意时,教师也应尽量从其他方面给予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朗读。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和期待,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学生受到表扬,有了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乐于读书,朗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2.学生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最初,学生评价时,只会说,读得很好,声音响亮,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我就引导他们说说哪一个词或者哪一句话读得好。这样,他们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我又趁势让他们也试着读一读,这样既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又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尤为必要。朗读是一种口语训练,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讲好普通话,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面。在低年级,教师应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评价方法,激发孩子的朗读欲望,让孩子们领略到朗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师说朗读范文第5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读”字贯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诚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朗读确实得到了广大教师应有的重视。课堂上朗朗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下手捧图书入迷阅读随处可见。这是教学改革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最直接、最显著的方式,也使广大学生受益匪浅。然而,是否一美遮百丑呢?显然不是的。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课追求的仅仅是朗读的数量,而非质量,热闹者有之,那是猪鼻子插葱——装像。那种只注重形似而非神似的朗读,注定是失败的朗读,因为它缺乏实质,缺乏内涵。长此以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岂非是镜中花水中月,中看不中用。

对于语文教学上朗读的缺失,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方法的缺失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这么说,方法是解决问题,通向成功彼岸的金钥匙。然而,在如今的语文课上,尤其是众多的常态课上,朗读方法的缺失依然严重。虽然说“教学无法,贵在得法”,但是我认为“得法”就是“掌握方法”。广大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读书的方法。从读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齐读、自由读、默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从读的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指导读、诱导读、提示读、引导读、迁移读、示范读等。

以上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前者的使用不在少数,照理说朗读方法的缺失还不至于。关键是很多老师在比赛课、教研课上能灵活运用,而在常态课上就大不一样了,个别读、自由读、齐读、默读等采用的较多,更有甚者一两个方法一用到底,不加变化。殊不知,现代学生求新求异的能力超乎想象的强,他们善变,善于从变化中寻求知识。

二、朗读时机的缺失

“时机”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它突出的是时间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凸现了时间的重要性。时机把握是否恰当、合理,将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朗读亦然,朗读时机更应突出朗读的时间性,时机拿捏不准,效果就有云泥之别。

前一阶段听了两堂课,一堂是六年级的《最后的姿势》,一堂是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课堂上两位老师都非常专注、投入,极力想上好。但是纵观两堂课,在朗读这一点上都有同样的缺失:他们注重了朗读,但都是为朗读而朗读,所以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个人觉得主要是朗读时机没有把握好。如《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文4、5、6三个段落中都有描写地震时情况危急的语句。教师也确实扣住这些语段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也能从这些语段中感受到情况的危如累卵。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在学生感受最深的时候,引导学生情感朗读,而是等到教完这部分后再进行诵读。由于朗读时机的缺失,同样的读,听起来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清淡无味。这就好比跳舞,点踩不准,舞步也就乱了。

教师在课堂上朗读时机把握不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火候不足,二是教师不善倾听学生的回答。火候不足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他不清楚何时应该朗读,他只知道这部分教完后要整体朗读。时机在犹豫间稍纵即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历练,不断提升。而倾听学生的回答则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边活动的有力保证。教师不善倾听,说重一点是教学观念的问题,他们没有以生为本,完全是一自己为中心,这样的课堂生成也是有限的。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除了他本身的教学功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教学观、学生观。他能在课堂上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从中捕捉有益的生成,并通过自己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成无限放大,甚至成为其课堂上的教学亮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从他们的回答中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来,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而且从学生出发,前后衔接更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课堂教学显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三、朗读指导的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叶老的这段话讲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上指导的方法和作用,而朗读指导也应如此。正如叶老说的那样,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提醒一下;在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纠正一下;在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补充一下,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这堂课来说,在教学“小河”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对“小河清澈见底”这一特点是能够领会的。可是在朗读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读来不能入情入境。课后,该教师也有同感。细细品味后发现是学生的朗读缺少变化,此时,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就该指点,正如叶老所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领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惜该教师并未指导,课堂教学就这样匆匆走过了场。其实,要指导这段话的朗读绝非难事,只需弄懂该段的写作方式即可迎刃而解。这段话作者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表现出了小河的清澈见底。而教师在上课时仅仅引导学生体会清澈这一特点,至于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根本没有涉及,学生自然不懂,朗读时也就无法读出静与动的变化。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读不好时就无法指导,学生读不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