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第1篇

“物语”这个词,按照《辞海》的解释,是现代汉语“故事”的意思,日文假名写作。它是日本的一种由民间口头说唱形式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指自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传奇小说、和歌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等。后来,“物语”一词就成了故事、传说、传奇之类的概括性的词汇。例如日本女歌手滨崎步的专辑《私物语》译成英语是MY STORY。

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部小说由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漫画家丰子恺于上世纪60年代翻译成中文。我们知道“物语”这个词,可能是从这部作品肇始。

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物语”的本义是接近传奇、故事而与小说有别的一个概念。日本近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小说的构成》中认为,物语的旨趣被配置在时间的继承中,而小说则必须在因果关系之上构成。“国王死了,王妃也死了”,这是物语;“国王死了,由于悲伤之故,王妃也死了”则是“构成”。小说的构成当然也讲究时间的脉络,但总不如因果联系重要。物语的听众大概会问“然后呢”,小说的读者则会问“为什么”。日本文学理论家桑原武夫在《文学入门》中说:物语告诉人们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特殊事件,其兴味中心,与其说是被事件操纵的人物,毋宁说是事件本身。小说描写日常世界,即令有特殊事件,也要与日常生活同样处理得可解才行。从作者的立场而言,写物语的人,只要把特殊事件以感性态度传达于人就好,其本身的个性并不重要;但小说作者,则需要自己去创造作品人物,其间必然存在着“告白”成分,故支持小说世界者,实非事件,而是作者的个性。日语综合辞书《广辞源》释ゑみかたも(物语)一词为:以作者之见闻或想象为基础,以散文叙述人物、事件之文学作品,广义则指小说,狭义指平安时代至室町时代者而言。

“物语”一词在中国内地的大面积流行,可能是在“80后”作家尹珊珊于2001年凭借《纯快乐物语)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名开始。从此之后,网络、报刊,尤其是酷爱创新作文的“80后”们的笔端开始频频出现“物语”一词。

当前在汉语世界活跃着的“物语”一词,在很多场合还保留着“故事”的含义,用于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常作为小说、影视剧的题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长篇小说《穗子物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收录了12个故事,以“穗子”这个主人翁贯串全书,讲述了少女穗子在“”中的成长经历。《侦探物语》是王家卫导演的一部改编自日本漫画的电视剧。有时是作为“故事”的同义语使用,如“百姓故事:文身者物语”(人民网2005/10/19)“风流教授的物语”(《中华读书报》2005/5/30)“青春物语――曹方无法安放的青春”(《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月7日),后者讲述的是艺人曹方的故事。还有电影《夏日物语》、玄幻小说《基因物语》《风姿物语》、翻译小说《新娘物语》、校园小说《狗年狗月之物语》等。《同志残酷物语》是关于同性恋的故事。《网恋物语》(九州出版社,2005.1)则是一部包括小说在内的以网恋为话题的图书。

但是,目前“物语”一词已经不安分于它的原义,逐渐演变为非故事的资讯、告白、建议、言论等含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投资物语”不是投资者的故事,而是关于投资的建议、指南等。任伯良《人际物语》并不是一部关于人际关系的小说,而是关于为人处世、交际礼仪方面的指导性读物。《重庆商报》2006年1月16日《白领物语:下班后我们只谈风月》,这里的“物语”相当于“言论”。《天府早报》2006年1月17日A20版《健康物语》,共10条内容,“物语”相当于“建议”“资讯”。报刊(尤其是副刊)、网站还纷纷把“物语”作为集纳关于某一话题的文章、帖子的专栏名称。如“青春物语”“爱情物语”等。有时人们取“物语”的字面含义,指一种语言、言论。如“眼下,不时有‘反面教材’常换常新,不时有新的‘贪官物语’出炉。由于新的‘贪官物语’通常夹带一些形色各异的‘贪官理论’,所以在通过现象看本质上,也偶尔会给公众以新的角度。”(《工人日报》2002年8月27日)有时人们将“物语”作为相对于“人语”的概念,即非人的事物的“语言”(信号、信息)。如“夜间行车车灯物语提示 看我变化行车语”,(京报网2005/11/20)“蝎子、蜈蚣、蚂蚁……还有一些见都没见过的昆虫,被做成了装饰品,并且它们像花一样还有自己所代表的物语,蝎子蜈蚣保平安,蚂蚁红豆心里只有你……”(大河网2005/9/19)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被誉为“名仕的教科书”。富有士大夫的点滴风趣。

2 典例展示

通过我们小组对文本的略读,收集了大量常用典故成语,这里展示以下几个经典名篇:

2.1 莼鲈之思:比喻对家乡思念怀恋。出自《世说新语q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2.2 难兄难弟: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2.3 楚楚可怜: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2.4 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2.5 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3 特点剖析

可以发现,《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常被后人引用。比如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而像楚楚可怜这种成语更是流传甚广,至今仍在使用。为什么这些书中的典故会如此脍炙人口呢?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3.1 《世说新语》在书中广泛使用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土话,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接地气”,受下级阶层的欢迎。

3.2 书中故事着重记录了边塞征战、四方逸闻、奇人怪事、家庭教育与修身养性等与每个阶层都息息相关的丰富故事,易于记忆,更利于口口相传。

3.3 《世说新语》很少记录“负能量”之事,而是宣传勤学刻苦,孝亲敬长等优良品质,营造一种属于整本书的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这样与长时期以来上流社会清淡飘渺的颓废之气相碰撞,受到一批有思想的文人志士的推捧,这些典故成语自然会被他们广泛应用。

3.4 书中故事篇幅短小,阅读轻松,成为各个时代士大夫在政务之余的休闲读物,流传不绝。

4 感悟收获

我们整个团队共同阅读经典,感悟永恒的文学气息,确实收获了大量知识与回忆。组员之间也更加了解,凝聚力在这次活动中显著增强。

活动的难点在于文本阅读量大,理解起来稍有难度。我们借助古汉语词典与网络,或请教老师,该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

虽说是报告,应当严肃。但在此时,报告完成的一刻,可能还是有些不舍。或许是欢乐相聚,一起活动之后又归于平静时产生的一种留恋吧。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范文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能够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明白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一样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取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我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贴合自我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完《世说新语》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这两篇都是讲“孝”,但完全是两种风格。

  一四讲的是王祥的继母很恨他,他却爱继母,当王祥得知继母恨他时,他竟然求继母处死自己。我认为这种孝,太过头了,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是因为继母恨自己,仅仅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未来,这还算是“孝”吗?王祥的继母如果没有醒悟过来呢?这世界上又会少一个智者吗?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变成这样,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继母已经暗中派人去砍他了,这么一个恶人,敢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处死的。那时,这个所谓有孝心的人,岂不是成为一个很做作的、会被后人笑话的人了吗?

  相反,我认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过头的“孝”。

  故事讲的是陈遗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他任职州郡主簿时,常带一只口袋,把焦饭放在里面,回家送给母亲。后来,他被迫去打仗,那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到军队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战败时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焦饭活了下来。陈遗把送给母亲的焦饭在战败时吃了,这是对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认为,如果陈遗硬是要把饭给母亲,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样。吃了那些饭,既能让别人知道他很孝顺,又能使自己活下来,这不是很好吗?何必像王祥一样做作?这才是“孝”。

  我很赞赏陈遗的“孝”,不喜欢王祥过头的“孝”。这就是我对“孝”的看法。

  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范文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里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多以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限知叙事;外聚焦叙事;元叙事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08-02

一、内向性的成长独语

许多作家最初的创作都缘于自身的感性体验,王安忆也不例外,谈到《雨,沙沙沙》的创作时她说,“促使我写这篇东西的,主要还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想。女孩子长大以后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事情:你在马路上走着,突然跑出一个人向你表示一番殷勤。”①为了精准的表达这种细腻的内心情感,王安忆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也就是限内聚焦模式,“雯雯系列”是这一创作模式的代表,就以短篇小说《雨,沙沙沙》为例,叙述者从雯雯的视角出发,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名叫雯雯的少女的成长历程以及她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由于作品中叙述者所讲述的雯雯的经历与王安忆本人经历的某些相似之处,使此篇历来被看作是王安忆由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借作品以传达个人体验的“独语式”写作。其实不然,雯雯的经历是一个大的背景环境作用的结果,可以概括为那一时期的年轻人所共有的感情期待,雯雯对于爱情的执着是对爱情怀着美好想像的少女所共有的选择。同时,作品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也使读者误以为雯雯即是叙述者王安忆。而这恰是第三人称有限内聚焦模式的特殊之处,叙述者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同时聚焦人物只存在于故事之中,这就使叙事格外地真实可信,令读者感同身受。

同样是采用第三人称有限内聚焦模式,《本次列车终点》让读者真正看到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性遭遇。主人公陈信是一个刚刚回到阔别十年的上海的返城青年,叙述者在讲故事时不时地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他满载着期盼与希望、忐忑与忧虑、胆怯与自卑、隔膜与热望矛盾心情,跟随他茫然的心绪,面对被切断的生活和必须重新开始的人生,体味人在面对难以推测的未来时,种种犹豫和坚决、惶惑和苦恼的内心反应。

这种叙事方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性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性的话语倾诉,让读者的情绪跟随叙述者的声音走向人物内心,容易与人物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但同时由于读者所获得的情感讯息是由叙述者的主观性话语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读者很难跳出叙述者所建构的主观性故事空间里,人物情感的取向早已由叙述者设定,读者很难把握到整个故事的俯视框架。这种叙事便于表达一种成长历程式的心灵体验,但极难鸟瞰式地让读者领略到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二、多向度的全景式表达

“‘雯雯’以后我好像从主观世界走向了客观世界,我去写我眼前的他人的故事”②对于自己的创作所呈现出的跳跃性的变化,王安忆解释说这是顺其自然的。但是当我们仔细浏览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作者刻意改变了的叙事方式增强了文本虚构性,进而增加了故事的距离感。

经过了独语式的表达后,王安忆在作品中尝试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手法,也就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外聚焦视角,即叙述者不再局限于某一角度,而是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在掌握之中。在《小鲍庄》里,由于作者采用了极为客观的外聚焦视角,使隐含作者变成一个很难建构的对象,作品中叙述者保持着一种近乎于神的姿态客观地讲述故事,几乎不对人物、事件发表看法,又由于叙述者刻意模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致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时产生了重建作品的障碍。也就产生了模糊接受,只能通过叙述者的讲述大致推测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叫做小鲍庄的地方发生的故事,但无论是捞渣从出生到牺牲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还是鲍秉德的疯子媳妇似真似假的疯癫以及她奇怪的死亡,这个小鲍庄的故事都显得虚幻缥缈,尤其是“仁义”观念的彪炳令故事看来更像一个为解释仁义而讲述的古老传说,显得遥远不可触。而这也正是作者采用全知外聚焦视角所要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故事中所有发生的情节都又成为故事中另一个人物鲍仁文的小说创作素材。尤其是捞渣的故事,几经曲折却被以文学为名的作家当作频繁开会游玩的理由,并且在一次次的描述中不断地给捞渣的仁义扣上崇高的帽子,致使原本古朴自然的道德风尚在意识形态的需求下,被渲染得反而不真实起来,倒使得捞渣的故事像一个故意虚构造作出来的浮夸作品。正因这虚构,捞渣的故事“一个现实的淮北农村救灾的故事”登在了报纸上,于是,整部作品的虚构性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翻转,一方面,叙述者是在虚构一个有关仁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也记述着一个仁义的故事,另一方面,正因为故事中人物对仁义故事的讲述在不断地夸张中逐渐变成了虚构,反而使读者又一次回到作品中,对作品本身的虚构性产生了怀疑。此时,叙述者的虚构作品就获得了真实性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悖论的产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陈思和在《谈王安忆小说的一种叙事技巧》中说《小鲍庄》没有那种外在弥合的痕迹,它似乎只有一个世界:现实的世界。但就在这个世界的背后,隐藏了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它似乎不出现于文学表象之中,它需要读者的体验与领悟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我姑且把这隐隐约约形而上的世界,称之为“神话模式”。③

如果说《小鲍庄》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奇葩,不足以说明作者创作向度的整体性变化的话,那么此时期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三恋”则可作为辅证。在“三恋”中,叙述人多以第三人称出现,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用全知的视角关注一切,叙述者在这个宇宙中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锦绣谷之恋》里甚至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叙述声音,在这里,叙述者与人物并置,叙述者以“我”的姿态进入故事:“我想说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我想着,故事也是在一场秋雨之后开始的。”④由于叙述者“我”的介入,使故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是故事虚构性的强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的侵入,导致“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叙述者“我”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神秘力量,拥有上帝般的俯瞰姿态。

三、解构性的虚构话语

从叙事理论的层面上来说,王安忆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高峰无疑是由《叔叔的故事》创造的,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用一种“反控制”的叙事手法,解读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困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解构了一个秩序的世界,正如艾里加利在《两种话语的碰撞》中所说“既模仿周围世界,又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你可以通过不断地变换你的叙述模式,改变你的角色、面孔以及语气来反抗统治着你的语言之力。”⑤

在《叔叔的故事》里,叙述者实现了元叙事的方式。人物与故事不是在生活自身的逻辑中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而是被控制在 “我”这个限知视角下,被“我”重新安排和解释,从而确立了叙事人在小说中的地位。故事包含了三个重述的模式,运用反传统的叙事方式思索了两代知识分子的问题,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叔叔的故事,还包括叙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正如开篇所言:“我终于要来讲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故事,”⑥“我”对自己的叙述者身份有明确的意识。“我”不但讲述叔叔的故事,而且不断地进行对自我叙述的拆解和干预,谈论、指点自己的叙述方式,正如“我”所表白的小说的构成“一部分来自于传闻和他本人的叙述,两者都可能含有失真与虚构的成分,还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目睹”,故事留出许多空白的地方需要想象和推理。小说放弃了客观的全知视角,采用了多重视角,人物“叔叔”―――叙述人“我”―――作者本人三者之间,出现了多重视角的叙述,多重视角下的道德观念、理解力、情感各个方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创造了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衍生了丰富的内涵。这种元叙事的方式让人们不再去关注故事本身,而是将焦点集中于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明白故事的虚构性本质的同时,还原给读者一个客观的角度获得一个理性的姿态去思考。

四、生命体验的限知叙事

王安忆的创作以《长恨歌》为标志,又一次发生了叙事的转向,进入了常态的叙述描写,其后的《我爱比尔》、《富萍》、《妹头》、《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启蒙时代》、《桃之夭夭》等一系列小说,都不断地在日常生活所特有的自然感性形式中尝试挖掘更深层次的复杂人性。

有人说王安忆近年的创作有回归的迹象,认为她放弃了先锋的创作手法,回归了传统的表达方式。但其实在看似回归的背后,是作家新的创作理念和不断探索的新尝试。在叙事艺术方面,第三人称的有限外聚焦模式成为作家最主要的叙事手法。例如在《桃之夭夭》里,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先是讲述了主人公的母亲――一个文明戏演员的身世。很显然的是,叙述者仿佛也并不清楚这个文明戏演员在入行之前是怎样的景况,像是道听途说来的知道她演滑稽戏,但是关于她的长相,却又是亲眼目睹,甚至还见识过她“沙沙的嗓音”。这就故意让读者形成了一种认识的模糊性,这个文明戏演员像是离叙述者很远,像一个长镜头般,从很模糊的地方开始,读者跟随叙述者的视角逐渐走近文明戏演员,也随之知道了她的名字,笑明明。但是叙述者所控制的长镜头并不一直拉近,它始终与镜头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第三人称有限外聚焦模式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叙述者一方面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同时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⑦这样的视角距离,刚好让叙述者可以随意地从叙述对象身上摘取自己想要的部分,如叙述者在女演员感情问题上反驳了世人的见解,“其实女演员并不像世人以为的那样轻率,相反,可以说是守身如玉。”就充分表达了叙述者的声音。但是有限外聚焦的模式也使叙述者在故事中与读者的阅读速度是同样的,例如主人公郁晓秋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的问题,叙述者像读者一样好奇的等待着谜底的揭开。但到作品后半部,主人公郁晓秋长大成熟后,叙述者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限外聚焦模式,而是转向了郁晓秋的视角,从郁晓秋的视角出发讲述故事,变成了有限内聚焦模式。总之,作者在利用叙述视角转换的同时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和复杂性,以更好的表现人性挖掘人性的深层内涵。

注释:

①王安忆.感受・理解・表达[N].文汇报,1982-4-22.

②王安忆、周新民.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忆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3(3).

③陈思和.双重叠影・深层象征――从《小鲍庄》谈王安忆小说的一种叙事技巧[J].中国作家,2009(1).

④王安忆.锦绣谷之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⑤程德培.面对“自己”的角逐――评王安忆的“三恋”[M].当代作家评论,1987(2).

世说新语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世说新语;女性形象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魏晋时期,四百年的礼教崩塌,老庄思想盛行(《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详尽阐述),男性开始挣脱不合理的礼教,追求自由, 讲究“纯任自然”,“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一时名士风流。这个时期的专用名词叫“魏晋风度”,这一时期男性思想行为的解放,对女性或多或少也有影响。《世说新语》中专门花了《贤媛》一章讲女子,足见女性在当时社会虽地位较低(仅以“王导妻”“诸葛大女”的身份出现),但仍是被关注的。

一、了不起的女性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了不起的女性不算很多,尤其是赞美平民朴妇的更是稀少,但是《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才智聪明、大局视野的平凡女性。《世说新语・贤媛》一“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母曰:‘不可。自我为汝家妇,少见贫贱,一旦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陈婴的母亲,头脑冷静、理性智慧,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为儿子陈婴修正了人生轨迹,算得上是一个职业规划大师。《世说新语・贤媛》八,记载了许允妻子救子的故事,在“许允为晋景王所诛”后,她“神色不变”,异常沉稳,门人建议她把儿子藏起来避祸,她让儿子们“率胸怀与语”“少问朝事”,最终“卒免”。这位许允之妻,当初以奇丑的容貌赢得了许允的敬爱,许允被诛后又冷静权衡,见识卓越,善于判断,深明事理,拯救了儿子们的姓名,以品德、睿智、大心脏树立了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对美的追求

女性对美貌的追求从古到今,孜孜不倦。《世说新语・贤媛》三十:“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写两个了不起的男性对身边女性的评价,以之为傲,甚为看重。魏晋时期女性地位确实高于封建社会的其他时期。古代评价美人,另有一个重点叫做“风韵”。风韵由内而外,流韵于心,一下子就把单纯的美貌提高了档次。故尼姑者,没有直接回答两位夫人谁更优秀,只说风度不同,王夫人有林下风致,顾家妇心地善良。虽委婉,但高下立分,显然王夫人更大气。这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观:“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为最佳标准。比之现代似乎更注重对思想美的追求。

《世说新语・贤媛》三一:“王尚书惠尝看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答曰:‘发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王羲之夫人的观点,和“现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接近,足见晋代女性审美的高超。

三、女性对爱的看法

在封建社会,女性没有选择爱的自由,但多数婚姻还不算失败。魏晋时期,女性有更多表达爱的能力和自由。《世说新语・贤媛》二九:“郗嘉宾丧,妇兄弟欲迎妹还,终不肯归。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的本是战场上的兄弟情谊,可是形容爱情也很恰当。郗嘉宾和妻子虽然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留下妻子一人独守空房,可是妻子不回家,愿与之同死一穴,这是封建女性最真挚的爱,至情至性,生死不离。

《世说新语・德行》三九:“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王献之话背后的故事关乎他本人、郗道茂和新安公主,故事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在这个故事里,往往郗道茂是被同情的,可是从新安公主的角度看,作为深宫庭院的公主,她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可是仍然勇敢追求自由,这样的“任性”在“三从四德”的女性身上很难体现。这位公主是很好的追求自由爱情的现实典范。但对郗道茂是不公平的。因此,魏晋时期部分女性有追求真爱的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

四、女性的生存哲学

在男性争权夺利、险象丛生的乱世,女性也同样有一套生存哲学。达尔文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女性心思细腻绵密,和男性豪迈潇洒截然不同,她们的生存法则简约有效。仍以《世说新语・贤媛》一为例,陈婴问母亲能否称王,母亲的告诫就是“中庸之道”,“突然富贵不吉利,你不要出头,如果事情成功你就拿一点小钱,不成功你也不用担责任。”《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中国人典型的中庸之道。比起儒家,魏晋时期道家更流行。在封建社会的夹缝里做了一辈子“别人的人”的女性,依旧小心翼翼地秉持着中庸哲学。不出头、不担责任,默默无闻,最佳状态。这套哲学虽然缺乏冒险精神,但始终保底。事实证明,陈婴母亲的生存哲学是有效的。

另一则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世说新语・贤媛》五:“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赵母叫女儿不要做坏事,也不要做好事,仍是中庸之道。前者好理解,后者为何?想来有两层原因:一是好人易吃亏受骗;二是好事做多旁人便以为理所应当,容易被苛求。赵母爱女之心难得,博大精深的女性生存哲学更令人惊叹。

相关期刊更多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

躬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南阳市文联

档案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