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课文的题目叫《长城的价值》,为什么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否定长城的价值?作者为什么从头到尾都在否定“传说”的真实性?

讨论明确:(1)作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2)作者否定了评价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3)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在中国的历史上长城起了什么作用?最初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1)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2)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长城里边是农业,长城外边是牧业限。

3.作者否认“爱长城就是爱国”这种说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1)如果讲清朝人、汉朝人或明朝人爱长城是爱国,那还说得过去,因为他们所爱的国只能以长城为界,长城外面就不是他们的国了。现在的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再以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边界的话,就有点狭隘了。(2)“精神上的长城早已没有存在的基础了,清除得越彻底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越有利”,即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把中原和塞外分开,阻碍了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3)“长城毕竟意味着封闭、保守,绝不能代表开放和进取。”现在看来,它要影响经济的发展了,所以作者说爱长城就是爱国,这种说法没有办法成立。

4.作者肯定了长城的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那长城该不该维修呢?

讨论明确:(1)长城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康熙决定不修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巩固“在于修德安民”“民心顺了,国家就安定了,边防自然巩固”。(2)长城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采取的态度应该是:敬仰它,保护它,适当的维修它。万里长城中最关键的几个景点,我们还是要修的,要留给后人供他们瞻仰,但是维修时,要最好保持原貌,修补用的材料最好与原建筑材料接近。

5.课文说“长城毕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还是要放到中国历史中去认识它的价值吧!”在今天的中国,长城除了作为文物之外,是否还有它精神上的价值?

讨论明确:(1)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力量和决心,是值得我们缅怀和自豪的。(2)长城还有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它雄壮瑰丽的景色,令人陶醉。

6.阅读鲁迅的两段文字,想想鲁迅对长城持怎样的态度?

伟大的长城!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咒它,是因为“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耗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还没有什么用。(2)鲁迅希望呐喊一声,唤醒民众,不要在小小的屋子里,不要因长城阻隔,要走出来,要革命。

7.长城是墙,它是中国最长的墙,有没有同学就此展开一点联想呢?

讨论明确:(1)中国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用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包围起来了,所以导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比别的国家要晚了很多年。闭关锁国是一道墙,我们要打破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一道无形的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是一堵墙。我们要拆除它,要学会沟通。(3)学校的法规制度,交通法规也是墙,我们要自觉遵守。(4)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应该有底线,应该有度。这个度就是一堵墙,我们要坚守。(5)作业是墙、是困难,我们应该突破它。随着一道一道难关的越过,就达到了光辉的彼岸。(6)钱钟书《围城》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有所启发。

8.长城英文是“greatwall”而不是“longwall”,请谈谈你对这种翻译的理解。

讨论明确:因为它不仅仅是长,它更是伟大。我们要记住祖先这伟大的创造,敬仰它,同时又要辩证地看待它。《长城的价值》一课上完之后,学生课堂的表现既让执教的笔者欣喜,也令听课的教师兴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来没有听过,笔者认为,这正是此课成功的一点尝试。

长城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探索与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教学团队提出“模拟设计院”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复合性整体教学研究的改革试验。以四年级的“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的核心教学内容展开分析,北京的城市高密度化与城市旧城的有机更新越来越快,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不断蔓延出去的城市改造都应以城市设计的角度系统地科学的展开,尤其是结合城市的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形态设计为引导,我们这几年选择北京城市东、南、西、北不同的城市区位的项目用地来作为城市设计的课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城市设计项目用地都是这几年北京正在建设和正在设计中的地块,我们邀请相关大型建筑设计院的朋友与校友,拿出这些地块的设计任务书,并邀请这些设计院的注册建筑师和开发商(甲方代表)一起来我们学院,给同学们布置讲解任务书的设计内容,参照一个甲级设计院的一个所的方式(我们的教室)来运行项目设计,让同学们以“设计师”的身份接受这些项目的委托设计,学生们参与项目设计的情境感增强,比平时上普通固定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的参与感更真实和赋有挑战性,对他们是一个锤炼自己能力的训练实践,仿佛部队里实战演习一般。通过这种模拟在设计院里的快节奏、较大工作量的模拟实战学习实践,学生们更准确地了解设计院建筑师工作流程和情境,如何相互协调地团队作战,如何同甲方代表进行设计沟通,尽快地接触社会需求从而弥补自己所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2教学情景与教学模式的设置

我们引入了“模拟设计院”的现实教学课堂的教学探讨,在模拟设计院的教学环境里我们模拟了国内主流设计院工作的情景,让真实的校外设计机构在我们教学课堂里生动再现,我们几位主讲教师分别担任各个所(小组)的所长,给他们发放真实的设计任务书,学生对方案设计任务书有疑惑时,我们邀请甲方代表来课堂上陈述他们对地块用地投资开发的目标来为学生们答疑,并邀请设计院注册建筑师来讲解如何结合题目来准确、高效地设计。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老师(所长)在给同学们评图的时候,都会邀请设计院的建筑师一起参与评图,他们尤其注重发散思维和建筑与规划规范的询问,让学生们感知到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会让他们注重各阶段经济指标和面积造价的测算,注意建筑的投资与建筑设计及造型的关联性。在这样的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之下,我们不断告诫同学们对建筑本质的体悟,正如苏珊•戈瑞所说:“建筑就像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过程’这两个字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运动和改变。”在后期学生深化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如城市设计总平面图设计和单体高层建筑各层平面图纸的设计中,除了前期有我们老师兼所长的技术评图外,我们引入设计院常用的施工图阶段同事之间的图纸校对模式,让同学们相互之间两人配对,相互校对对方的设计图纸,增强同学们学习与工作方法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校对意见,经过我们老师确认后,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改正过来,才能算完成这一阶段知识的学习。通过图纸校对训练这些方法的运用,也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设计绘图习惯,提高了学生们的绘图质量,而这些都是一位“卓越建筑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3不同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题目的导入

北京各个城市地段不同的区位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及模拟城市设计及高层建筑设计,在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一些侧重的目标和安排。虽然,不同学期多个不同课题的导入增加了我们老师备课的工作量,但只要学生有兴趣,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教师为模拟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课题有:A、首钢工业园区;B、丽泽桥中心商务区;C、国贸CBD街区;D、798街区立体农场;E、丰台区火车站区;F、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等的规划与单体方案设计。外地的设计题目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新CBD街区等。整个教学从城市的总体现状格局与环境分析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范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入手,了解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在城市设计阶段侧重于街区尺度的形体环境、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开放空间、人性化空间布局与构想,广场与景观小品、雕塑等细部空间的导入,了解如何在城市设计,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平衡,同时,分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导来切入设计的主题。老师(兼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积极讨论,围绕着在方案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促动教学计划科学地推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及798街区立体农场,两种类型地块的城市设计及高层综合楼的教学设计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与成果简要评价。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课题选择的目的有:丽泽桥中心商务区、国贸CBD街区的城市设计,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都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内容。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以及其他省会级的一线城市都有类似的重点街区面临有机更新与快速发展的问题。北京丽泽桥中心商务区的城市更新,是围绕北京市政府平衡南、北城区的发展,尤其是为加大和带动南部城区丰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启动的。而国贸CBD街区的有机更新,更多地是提升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整体的形象和空间品质,与其周边的CBD街区一起共同打造朝阳区的商务中心区的综合实力。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完成该地段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就需要对上述地块的城市发展背景以及现状的空间格局有细致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然后就是到用地环境里展开全面细致的调研,我们教师在发放任务书之后,也向同学们强调在方案设计阶段,一定要仔细的进行调研,利用采访、问卷调查等等方法,深入到街区及周边社区的居民中间去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发现问题,才能在自己的方案设计中有突破性的创意与设计内容。798街区立体农场的课题选择的目的有:鼓励和探索创新设计理念;针对特定的历史文化及工业遗产地段的文化传承与复兴更新问题;高密度城市地区未来的景观环境与农业生产加工场景的再现。鼓励将城市经济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与传统的第一产业有机地复合,进行功能设计安排,并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布局上面。关于后期学生作业成果,我们做了如下总结:该课题设计涉及到建筑功能的多元性与模糊性思考,在开放思维和创意思维方面学生们都有很大进步。而关于不定性与开放性的空间功能的引入,学生们觉得难以与现有的实际知识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同学们对未来生活需求与空间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丰富地想象,如企业总部基地及示范基地在高层立体农场建筑中产生结合等。关于建筑形态设计连续操纵的可延展性,如高档生态商务酒店,机械设备结构的暴露与立面肌理的构成,见缝插针布局都可以全方位进行思考。高等学校校园及高层综合楼、宿舍楼方案设计课题选择的目的是让学生面对高等院校规划布局与建筑有机更新的实际状况,拓展学生们长期在校园生活的熟悉的空间体验与经验来与设计紧密结合,尤其是高层综合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空间功能,积极鼓励学生们从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在设计中对原有功能进行添加、补漏等。同时,老师兼任所长与设计院专家紧密指导,在方案设计的过程 中及时纠正明显的错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最后,参加实际投标的方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4教师和设计院工程师的分工合作

教师既作为所长,更是主导设计教学的总设计师和责任老师,需要协调组织好模拟设计院的建筑师、工程师以及甲方业主对设计过程的要求,对学生方案进行方案深化的讨论与点评以及最后成果的完成。设计院建筑师更多从实施的可能性及相关规范规定来讨论分析方案优缺点。在城市设计与高层综合楼方案设计的深化阶段,我们还邀请北京一些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著名建筑师来举办讲座,丰富同学们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渠道,在训练中学习,通过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方案设计,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循环。著名建筑师的切身体验和知识传授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基地环境的正确理解,如何准确地进入设计的要点分析和把握,注重设计图纸的表达和后期表现能力综合提高。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训练,包括办公楼、商务酒店的设计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建筑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非常重要,我们结合课程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高层建筑设备设计布局的知识,在涉及到建筑设备布局的时间段,再邀请建筑设备专业的老师与设计院的工程师来给学生做讲座,由于课堂时间短,这些工程师的辅导讲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主要面对高层建筑主要的给排水、暖通、空调与消防设备用房的总面积计算和布局安排的原则,实际操作性强。并带领学生在学校高层综合楼里参观设备用房,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经验感受,提高他们对高层建筑设备用房布局重要性的认识,并在自己设计作业中充分表达出来。我们老师(所长)从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角度,鼓励同学们在尊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在建筑空间形态组合上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包括引入非线性和复杂形体的REVIET建模设计,让学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更好地为设计服务。设计院建筑师的规范意识和我们教师开放的启发性思维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相互交融,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从城市设计到单体高层建筑设计的综合挑战,使他们在高年级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大规模、高密度的北京中心街区的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设计。“在中国日益发展的时期,如何拥抱现实,发掘历史,着眼未来进行培养学生,不但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真实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的后期即高层建筑深化设计与表现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合作设计,使作业的表现更加丰富生动与深入,也意味方案“中标”的机会更大。

5学生在模拟设计院教学的教室中全方位努力学习

学生在这样较真实的模拟设计院的教室里能产生全新的学习心理与感受,对教学课题的真实性吸取与高强度、多方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仿佛如现代电子游戏里的真人4S的游戏与战斗,真实地模拟实战,使他们在学校场景里的教学的主动性,也能体会到作业的强度、密度和质量都不断提高。他们在老师不断地点拨和批判性的正确建议下,会减少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区,真实地“模拟设计院”情景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综合地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的需求来服务。经过一个学期高强度、宽角度与综合性的设计教学,同学们能提前一年感受到他们未来毕业后,所要去的设计院里的真实工作节奏,而且,在学校里就直接会接触到他们在设计院里要工作3~4年后,才能碰到的需要参与或独立从事设计的项目,学生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压力,并将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在自己最后提交的课程设计作业里能感受到自己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也会实现。

6结语

长城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能力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大批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城镇规划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普遍实行3年制教育,与同类专业本科院校普遍实行的五年制教育在教学时长上少了两年。另一方面城市本身是一个巨系统,系统内部非常复杂。城镇规划又涵盖了多个层面的不同内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定位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现状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并未直接接触到城镇规划这门课程,加上城镇规划相对于路桥建筑等实体,比较抽象。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初期,甚至于部分学生临近毕业阶段,仍对今后的就业感到比较迷茫。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又普遍缺乏了解事物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缺乏。

2.三年制教育教学时长较短。一般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学制为五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学制基本都为三年,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科目和毕业实习所需的教学时长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差不大,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长大大减少。城市又是一个内部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及城市规划基本的理论知识又是学习本专业必须掌握的。

3.教材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的教材多数使用的是本科学生的教材或是由各校教师自编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城镇规划专业教材数量较少,部分教材观点陈旧,与实际脱节。

4.师资队伍薄弱。在高职院校大量新增专业的背景下,大量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大学到大学,老师本身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本身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就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无疑对授课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将城市规划从单一编制转向编制和管理并重,村庄也列入到规划范畴。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灾后重建等等,社会对城镇规划的人才需求数量明显增加。本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大、中城市设计院,现在还没有就业危机,而高职毕业生在大设计院无法与本科生竞争,定位必须准确。

1.学生的就业前景。因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初期学历较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以广西为例,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面向乡镇的规划、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和房地产市场。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镇及小区规划编制和制图,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建筑装饰设计等并能兼任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市场上最需要的是绘图员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人才。

2.学生应达到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及高职院校的特点,相对于本科生更注重于生产技能方面的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城镇、村庄及居住小区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城镇规划及建设管理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能力及建设施工管理能力。其中,以规划的编制与沟通能力为最主要的能力,该能力中又以成果编制的图面表达能力为最。

三、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1.针对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进行入学教育。在新生刚进入学校时,开展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带学生参观高年级和已毕业同学的优秀作品展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2.引进和培养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针对年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缺乏新教师送到规划建筑单位或设计院所锻炼,参与一些真实的项目,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聘请一些规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多开展专题讲座,增加师生的实践经验。

3.针对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课程安排紧张,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首先将重点培养目标所需的支撑课程先列举出来,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增补课程利用余下课时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技能培养以专业为核心,服务于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与规划建筑单位和设计院等单位取得联系,听取生产实践单位意见。增补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以拓宽就业面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硬件及行业优势。

4.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将高职教育原有的集中实践改为理论教育中穿插实践教育。将原本单列周的实训穿插到理论课教学当中,在理论课的课堂中介绍完部分知识就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也可以采用“2+1”、“1.5+0.5+0.5+0.5”等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生产实践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互穿插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尽快的掌握理论的知识,并且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习更具目的性。

5.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采取“XX班”的教学方式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地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目前城镇规划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单个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不大,导致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较难实施。随着用人需求的增加,今后可成为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6.实训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在设计实训中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高职院校开设城镇规划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面临着很多困难。目前国家的政策为规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此机遇下,专业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明晰,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等都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彭锦.新时期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

长城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当你走在宽阔平整的长安街,当你伫立在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当你体验着现代生活优越的市政设施,当你驾驶着汽车登上西山的盘山公路…… 你也许想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政设施的发展与这样一位老人有关―他就是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许京骐先生。20世纪40年代,许京骐投身革命,从事地下党工作。解放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北京的城市建设事业,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前两次改造扩建工程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许京骐正值风华正茂。1950年元旦,许京骐开始担任北京市建设局副局长兼党组书记的职务。刚刚到任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筹备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天安门广场需要改造和扩建。接到市政府的指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克服困难带领建设局的同志们修建了金水桥北侧木结构的贵宾观礼台,后来因为这个观礼台不够,又在金水桥南侧修建了两个砖结构的观礼台,用于国庆阅兵。

在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几年里,天安门广场也不断地进行了清整。1952年,拆除了阻碍游行活动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重修了长安街。1954年11月至1955年5月,拆除了广场中部的东西红墙,扩展了广场南部,天安门会场区的地面线路改为地下电缆。对于地下市政管线的铺装,他记忆犹新,当时要将雨水、污水、电信、电力、煤气、热力等9种管线全部铺装到地下,而且在交叉路口还有互相穿越,难度非常大。为此,他召集管线综合组的所有设计人员,带着自己的图纸,现场开会,讨论综合方案,找不到解决方案就不散会。经过艰苦的设计和施工,最终完成了天安门以及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四周道路的地下管线的铺装任务。

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庆前夕,许京骐又接到了紧急任务,为了保证游行队伍中坦克等军用车的顺利通过,他们对长安街和广场进行了重新铺筑。据许院长回忆,当时有上千名石匠在天安门广场日夜赶工,进行铺筑工作,场面蔚为壮观。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其中,铺筑水泥板块20公项,周围路面30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干道上铺砌由桔黄、蓝青色花岗石组成的“人”字型路面,长达390米,宽80米,共用花岗石石料3.12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天安门广场改造以其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我国建筑业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特别鲁班奖。

他为北京市政设施建设打下了基础

从1950年到1978年,许京骐经历了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他带领建设局、道路工程局和市政设计院的同志们为北京市的市政设施建设打下了基础,经过近30年的工作,北京市的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逐渐展露出新面貌,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20世纪60年代,结合东郊工业区工厂提高冷却水水质的要求,设计院的技术人员在许京骐的带领下,在当时仅有两个小工厂工业用水的设计任务中,自行研发、采用了当时在美国、日本流行,而在国内还是空白的机械加速澄清、虹吸过滤新技术,从而建立了具有市政设计院特色的地面水常规净水工艺。70年代前,设计院一共设计了7个地下水水厂,形成以二环、三环干管为骨干的环形管网。为北京市城镇居民用水和大型工业区的工业用水提供了保障。道路专业方面,他们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号召,从平原公路设计开始转向山区公路设计,在完成一大批山区干线公路设计的同时,还锻炼出一支过硬的山区公路设计队伍,积累了公路选线、防止公路水毁、正确掌握公路线形技术标准等丰富的经验。水利专业方面,60年代设计院又接到市委农村工作部的紧急任务,在许京骐的带领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东直门灌渠,以及十三陵水库和怀柔水库等一大批水库、灌溉工程。

回顾建国60年以来的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许老感慨万千,他说:“建国后,首都市政建设飞跃发展,设计形势与任务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地开拓新的设计领域。前30年,主要是打基础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基础设计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北京城市的面貌也就此焕然一新了。”

他为北京城市建设培养了几千名建筑人才

1978年,许京骐调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担任院长,从事学校的党政和教学领导工作。8年中,他致力于改造充实老专业,发展新专业,开展多种形式办学,为首都城市建设培养了几千名专业人才。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制定了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扩建校舍,大规模延聘师资,开办了建筑学系、城建电气与机械系等新系,调整市政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成立城市建设工程系,并且筹办管理工程系;开办了城建供电与自动化专业、测量专业、燃气专业等新专业;恢复夜大学;建立怀柔分院;举办工民建专业自学考试;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外省市招收委培生。这些工作使学校在短时间内走入了正轨,至1984年,教学规模发展很快,已达到学院发展规模2,000人的水平。许院长细致深入、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当选为西城区人大代表。

当时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城建系统的顶梁柱。每当谈起他们,许院长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对于这些优秀学生,90岁的许院长还能一个个记住他们的名字。他说:“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迅速成长,现在已是城建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不少学生已是城建战线上施工、设计、规划、管理、教学单位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力量。”

许院长还热心公益事业,他深切关心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关心打工群体的孩子教育问题,关注特殊群体的学生需求。离休后,他曾资助一名贫困农村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他深感中国城乡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贫困的孩子求学难,需要全社会的关怀。2004年在他85岁高龄之际,和夫人一起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的一套价值65万元住房,在学校设立“许京骐―方烨奖学金”。2007年,许京骐夫妇一起又向南都公益基金会捐助10万元,以去世儿子的名字命名,设立了“许左群爱心基金”,用于奖励“有爱心”的优秀农民工家庭学生和关爱学生、注重德育、作出成绩的优秀教师。他那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离休老干部的高尚品德,值得学习和敬佩。

长城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举行了以“城上城”为主题的城市论坛,期间各位本土建筑师及外请专家对徐州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分五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为发掘和延续徐州的建筑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举办了“建筑师”杯建筑设计及规划、环境设计竞赛。本次竞赛共收到各建筑设计院及学生作品共120件,其中设计院作品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30名;学生作品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30名。这次比赛充分激发了建筑师及学生的创作热情,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3.举办了由东南大学仲德岜教授、龚恺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薛明教授,著名建筑师张应鹏总建筑师及青年建筑师魏玮等专家作学术报告的活动。各位专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建筑设计的不同发展方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市论坛让我们以新的、创作性思维理解徐州本土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使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继承和发展徐州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通过本次设计竞赛,我们看到了矿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们的作品愈发的丰富多彩,各种设计创意不断出现,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08年经过教育部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之后发展更是迅速。通过这次活动也使我们的本土建筑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为丰富徐州的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上午,论坛分别由季翔教授和常江教授主持,会议开展了以“城上城――徐州”为主题的《中外建筑》徐州城市论坛,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有东南大学伸德昆教授、龚恺教授、中国建科院薛明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建工学院党委书记吕恒林教授,院长靖洪文教授,《中外建筑》杂志编辑陈忆军、屈湘玲及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创作专委会委员、各建筑设计院建筑师等。建工学院与艺术学院老师、研究生等相关人士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最后,季翔主任委员做总结发言,代表组委会表示一定采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把学会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