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爱生命汪国真

热爱生命汪国真

热爱生命汪国真

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第1篇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脍炙人口的小说《热爱生命》曾经轰动欧美,并得到了列宁的称赞。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大自然气息,勇敢和冒险的浪漫精神,人“要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深深地吸引着我,使人读来激动不已。这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故事,表现了对生命的.酷爱如何帮一个人战胜了死亡;尽管病饿交加,筋疲力尽,仍然在徒手搏斗中把紧跟在后面的一只饿狼制服了,并且通过冰天雪地的荒野挣扎着来到海边,终于被一艘捕鲸船救起。

  这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闪光点,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顽强的生命赞歌,可谓撼人心魄。

  生命本身蕴涵着巨大的潜在能量。生命有时极其脆弱,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异常强大,强大得让令人惊叹。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还是饥饿、疾病的折磨,都会支撑着你勇敢地战胜它。而在背后支撑生命、提供能量的无疑就是坚定的信念。只要心中生存的信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窘困的处境也能绝处逢生。另一方面来说,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与一具行尸走肉何已?!

  现实生活中,有人慨叹生不逢时、人生如梦,有人抱怨活着真没意思,更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于是在这种没有信仰的人生观唆使下,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无聊赖……前些天看到一则报道,说我国目前每年自杀的案例中大多数在农村,而农药又是罪魁祸首;这也多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相对城市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遇到生活中或工作上的些许困难、小事,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解决,而是“气不打一处来”,小事闹大,大事则要闹得寻死觅活。这同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服险阻、艰难求生的勇气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能有不少人曾经看过残疾人演出或残疾人运动会,那些身残志坚的勇士们克服着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折磨,做出了连健全人都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是热爱生命、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典范。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了达到一个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胜利。面对生活、工作遇到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本身。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渺小得如同满地的荒草。但渺小的“人”因为拥有顽强的生命和坚定的信念而从远古走来、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明和财富。

  让我们永远拥抱伟大的、顽强的生命;让生命之树常青!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热爱生命》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这篇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生命是珍贵的,我们要热爱生命。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它充分地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和心里活动。

  《热爱生命》主要讲了一个淘金的年轻人在北极圈迷了路。他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忍受着劳累和饥饿,艰难地走着走着。最后,他终于走到了海旁边,被一艘捕鲸船营救,因此重获生命。

  读了这篇小说,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主人翁没有要活下去的坚强意志,没有强大的毅力,没有不变的决心,而是选择死亡,那他就不会坚持走下去,更不会重获生命。他非常坚强,尽管脚多次被磨破,脸多处被割伤。他遇到了一只病狼,这只狼跟了他几天。当病狼想扑上去吃这个“病人”时,他无力地抠住狼的牙床,狼也无力的咬着他。突然,他的脸紧紧顶住狼的咽喉,他的嘴里全是狼毛。半个小时后,一种令人讨厌的液体如同铅液灌进他的嘴里。在他危在旦夕的时刻,他却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使他热血沸腾。他多次摔倒,又顽强地站了起来,从没有动摇过要活下去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捕鲸船发现,成功的生存下来。我深深的敬佩主人翁。

  生活需要强大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有些人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而放弃生命,结果给了他们的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有一个美国商人,因为无法忍受金融风波的压力而跳楼自杀,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才醒悟,生命是多么重要,于是,他决定把他的器官捐给那些需要、热爱生命的人。正如培根所说:“任何个人财富都不能成为个人最终的生命价值。”相反,有些人能在逆境中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他们东山再起,重获快乐。我想,聪明的人更应如此。假如生活就是一件毛衣,当毛衣破了洞,他们也能找出那只露出一点儿的线头,把它扯出来,绕成线团,重新编制出一件漂亮的衣服。

  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吧。正确的面对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它,我们一起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生命,像《热爱生命》中的主角那样,接受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绽放自己的生命,放飞自己的生命,让它像一只雄鹰,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中飞翔。

  

  

最新关于《热爱生命》读后感范文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第2篇

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下面以浙江台州市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实施路径做一梳理。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思想引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恰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堪称时代的楷模,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学习英烈们的典型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时代气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并不落伍,相反还具有引领时代前行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也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民沿着他们的足迹阔步向前。中国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以当下的中国梦为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各异,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有“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有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而在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内则建有全国少有的烈士纪念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事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以增强品德教育的深度。

1.忠于祖国: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品德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时代赋予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字眼太宽泛,也过于空洞。如何去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汪秀福烈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爱祖国,要从自己脚下的一草一木爱起。”

汪秀福烈士系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坦邱村人,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通信训练大队,1980年7月入党。1981年1月2日,汪秀福所在部队驻地湖北省京山县附近青山小洼岭发生山林火灾,汪秀福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扑火。火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火蔓过山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汪秀福面对烈焰,毫不畏惧,与烈火顽强搏斗,直到大火把他整个人都烧着了。经过诊断,汪秀福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8%以上,气管、肺部也受烈火烫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高于一切,保护好自己最重要,我们不提倡他们像汪秀福一样去扑灭山火,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脚下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体现。

2.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众多烈士的一个共同点,而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汪秀福在部队常说:“爱人民,就要从身边的每个同志爱起。”这不仅是他在部队的表现,也是他从小养就的高尚品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对同学、师长、邻居的爱就令人赞叹不已。一次,学校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汪秀福迅速端水灭火,并冲进屋里抢搬家具。上学来回途中,他经常帮助老人挑东拿西,遇到雨天,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伞让给没有带雨具的人。同院施大娘,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他四年如一日帮助大娘养猪、挑水、种菜……他常说:“雷锋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由原洪家镇政府牵头并发动社会各界自筹资金38万元,在烈士生前母校内建立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特别优越,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下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自我意识过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英雄忠于人民的品质上,引导学生爱人民,就是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教育学生心存爱心,心系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得到传递。

3.忠于事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秀福烈士曾经说过,“爱社会主义事业,要从所担负的工作爱起。”汪秀福学生时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面对许多同学不务正业,他却对前途充满信心,仍然热心学习,刻苦钻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农村,他关心生产队的集体事业,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正面临台风预报,但队里人手少,收割进度慢,汪秀福动员母亲、妹妹和全队妇女参加抢收,避免了生产损失。在部队,他五次调动工作,种过地、养过鸭、当过炮手、喂过军马,又当报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

英雄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爱国和献身,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热爱学习,肯于钻研,认真对待老师所教给的每一项任务,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第3篇

摘要: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作家的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具有传承关系。但是二人的审美意识、生活背景和人生理想各不相同,二者分别构建的湘西世界和高邮世界也有异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并以此来深入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沈从文 汪曾祺 民间 人性 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经掀起过一股股乡土小说的狂潮。乡土小说家们以各自的笔调精心地构建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乡土世界。沈从文和汪曾祺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他以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和那里童年生活所有的记忆和梦想为背景,用《受戒》、《大淖记事》、《鉴赏家》、《异秉》、《八千岁》、《职业》、《小陈手》等小说构建起其独特的苏北高邮世界。这个世界与沈从文用《边城》、《丈夫》、《柏子》、《三三》、《萧萧》等小说经营起的湘西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汪曾祺也曾充分肯定了这种关系,“我认为,他的小说,他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因素……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显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汪曾祺的高邮世界是具有传承关系的。沈从文对此也很欣赏,他自把汪曾祺称为他“最得意的学生”。

然而,在审美意识、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人生理想等方面,沈从文和汪曾祺各不相同,所以在各自苦心经营的文学世界里有所不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并以此来深入分析它们的异同。

一 纯粹的民间与净化的民间

沈从文小说在构建湘西世界时,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底色;而汪曾祺小说在经营苏北高邮时,淡化当时社会背景或消解当时社会背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故事背景光明与黑暗交织,如:《菜园》中王家母子,风度优雅,生活美好而恬静,儿子又带回一位美丽得让人忧心的媳妇。而所有的美好只是增加了儿子夫妇被杀后的死寂――“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主人对花无语,无可记述”痛彻之深!《阿黑小史》中还有十天就要与爱人阿黑结婚的五明却在大喜之时隐隐感到恐惧和失落。《萧萧》中不仅透视了童养媳这一落后蒙昧的习俗,也揭露了人性的残冷和黑暗。因为萧萧被花狗诱奸而要处以沉潭,幸而得一子而免于这一恶习的惩罚。但是新的萧萧的故事又在儿子生下的同时揭开了序幕,萧萧的命运在下一代身上重复。此时,我们会发现沈从文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是冷的,要么是爱而不得,要么是得到后的更加失落,更有黑暗势力与命运的无常。即使如《柏子》这样表面上充斥着生命力的篇章,潜在层面下却也隐藏着凄凉、绝望、蒙昧、黑暗。柏子一样的人们忠实而庄严地生活,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命运,为自己为儿女。沈从文将他们视为生物,成批地生长又成批地死去,就像麦子一茬茬地生长,一茬茬地被割。沈从文写清乡,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挑着两个人头,这人头就是这孩子的父亲或叔父……甚至连《边城》这样“美丽”的作品都让人“忧愁”,在淡淡的忧愁中又让我们看到了绝望。翠翠本来美好的爱情却被种种不凑巧变成了一场悲剧。傩右与黄牛寨寨主的女儿真心相爱,但为习俗所约,最后二人吞下了同名的毒药。《旅店》中年轻的寡妇与大鼻子在旅店的野外成就了一番好事,但是大鼻子得了急症暴死,留给她的是一次激情后的悲剧。

在民间立场的表现上,沈从文对民间的原始蒙昧性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这主要表现在沈从文在表现湘西生命、湘西“常”的存在时,说明了湘西对待生命和时间的向上的态度是蒙昧和停滞的。“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的站在铺柜里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此番情景如此地熟悉。《萧萧》中:萧萧做媳妇时,丈夫的年纪还不到三岁,而萧萧发育长大,在她被花狗诱奸生下一个儿子,这个所生的儿子在十二岁的时候也娶了亲,而媳妇年长六岁。“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的新生的婴儿,却在屋前榆腊树篱笆前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这一幅凝固的画面定格了两代人的命运,同时也寓意了无数代人的生存方式,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始终都处于混沌的状态,对生命毫无认知,所以在民间立场上的沈从文,既表现了民间的独特存在、自由自在的状况,更表现了其藏污纳垢性,是民间的真实再现,民间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比之下,汪曾祺的民间表现却是不彻底的,是“艺术化”的民间,是净化了的民间世界。作为“寻根文学”前奏的“风俗画小说”的代表作家汪曾祺,在紧扣“生命”主题时,在沈从文的基础上以贴近生命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自以为“是”的民间生存方式:“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栀子花香得冲鼻子。”这样看来,小英子的家分明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而且美丽,就连生活在最下层,那些靠肩膀担货吃力气饭的女人都不忘每天在发髻上插一点新鲜的花草。荸芥庵的和尚一样可以吃肉、唱艳曲、赌钱、娶媳妇。“大淖的女人脱叔公的裤子,姑娘在家私养孩子,媳妇在外面再靠一个,都是正常的事。”《受戒》中小英子和小和尚的爱情自由地生长。《大淖记事》中巧云被刘县长破了身子,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死。十一子虽被情敌刘县长打成重伤,但小说的结尾,作家设问:“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作家汪曾祺在此没有犹豫,回答是如此肯定。在此,汪曾祺给人的是希望和期冀,但却给人“净化”了的感觉。民间生活更多的是不能团圆的死之悲哀、充满忧愁的生之欢乐等,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闰土”和“祥林嫂”们,在此都被遮掩。

汪曾祺的作品过于纯净,大量的民间污垢没有在作品中呈现,即使呈现了,他又对这些黑暗和蒙昧进行了消解。《陈小手》中的陈小手本为救联军团长太太,却被团长用枪打死。陈小手的那一汪鲜血足以将团长流氓嘴脸反映出来,但汪氏的结尾却是,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一句话消解了一个悲剧。《八千岁》中无赖浪子八舅太爷敲诈勒索,把小业主平和生财、勤俭致富的美梦冲得稀烂。瓦匠陈四在每年一次迎会上表演自己出神入化的绝活――儿时的辉煌体验,被乔太爷一个巴掌打得粉碎。而作家又是这样消解的:小业主重新发财、瓦匠也超然了……此外,《寂寞和温暖》、《鸡毛》、《钓人的孩子》等作品中无处不是充斥着作家的消解态度。

在各自的世界里,沈从文以民间的立场、“乡下人”的视角对湘西世界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生命力的蓬勃与萎顿蒙昧和湘西人生命形式进行了思考和审视,而汪曾祺则采取了仰视民间的立场和艺术化的眼光对苏北高邮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表现。

二 原始神圣的人性与现实和谐的人性

“人性”是沈从文文学思想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他曾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从1928年起,沈从文就通过对自然原始的人性和带有神性的人性的表现来建构他的“希腊小庙”,而与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同,汪曾祺通过对现实的、和谐的人性的书写完成了他对人性凡俗的礼赞。

沈从文多次声称自己是“乡下人”,正是这种“乡下人”的角色使沈从文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接触,他从神秘的自然里感应到了神的无处不在。因此,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流露出一种近似宗教膜拜、崇尚自然的情感。湘西的几点渔火,甚至几声狗叫都足以让他流连忘返。沅水流域的每条河、每条街、河面上的每条船、每一处吊脚楼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此外,在《绅士太太》、《八骏图》中,还暴露那阔绰豪华公馆里的绅士太太、少爷、小姐们变态、畸形的生活方式,沈从文通过都市世界的映衬和批判,热情地传达出对自然的、原始的人性的呼唤。

在对自然原始人性呼唤的同时,沈从文也表现了湘西人的神性。湘西人在人性方面体现的神性主要表现为生命的单纯、神圣、庄严、与宇宙的感应等方面。首先,人的神性表现在沈从文给予人物的命名上。沈从文小说中给人物命名经常带有神性的象征意味。如《四狗》中的四狗,《萧萧》中的花狗,《虎雏》中的虎雏,《媚金・豹子与那羊》里的豹子。在湘西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神巫之爱》中神巫在数百个表达爱慕之心的女子中独独爱上一个白衣的哑女,只因为她含泪的眼神打动了他。在此,作者隐去了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仅仅提供男女爱情故事作为一种抽象符号,这样就达到形而上表现原始本质的人性的健康和美好。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中,似乎可以剥离出一种带有神性的形式,它以美好的方式处在并体现神的意志。其次,湘西世界里人们展露的生命激情也充分体现了人的这种神性。沈从文小说中就充斥着这种激情。《柏子》中的水手柏子虽然随时可能被急流所攫去,但在与吊脚楼女人相会中,使他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激情足以使他一次次上滩下滩,一次次安全返回。《山鬼》中的癫子,为了去看花寨的桃花,去观赏尖岩集市上好看的牛,他可以连天加夜地在山道上奔走.这是多么单纯的一个生命,仿佛他的激情是无限的。《三个男子与一个女子》中那跨越生死的人鬼恋爱,谁能分得清那痴心绝对的男子是人还是神……这些都是由生命激情所展现的神性。再次,神性的人性更体现在沈从文神话原型模式的故事中。沈从文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根据少数民族神话和习俗改编而成的。在这些作品中沈氏构建了神话般的世界,如《神巫之爱》、《月下小景》、《龙珠》、《媚金・豹子与那羊》等。阅读这些传奇故事,我们会发现时间和空间在这里被抽空,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我们无法考证,这种超越时空界线的故事典型地体现了神话的特性,而神性的人性存在方式在沈氏的文本中是屡见不鲜的。

相比之下,汪曾祺却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平民百姓的物质生活、精神风貌的表现来阐释人性的现实性、和谐性、凡俗性,因此在汪氏的文本世界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带市井气、凡俗味的日常生活,神和神迹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了也带有温和的人情味而没有沈氏的神秘性。

汪曾祺笔下的人性是现实的人性。《受戒》中荸荠庵的和尚们在庙里赌钱、吃肉、杀生,只要念上几句经书就可以。地藏王菩萨过生日的盂兰会成为和尚们表演各种杂技吸引妇女孩子的最好时刻,然而菩萨并不怪罪。在此,神被俗化,变成现实的神。诸神栖身的寺庙本是超俗而神圣之地,所谓佛门、道场之地给人就是神圣之感,而在汪曾祺笔下,这些地方与俗世的场所没有什么区别。《受戒》中二师父的妻子每年都来庵里消夏,全庵的人嫂子长嫂子短的称呼充满了巷闾之气;平常日子,各路生意人甚至偷鸡摸狗之辈来打牌赌钱,佛堂几近娱乐场所;过年杀猪,就在大殿上进行,一切都和家里一样……在此,神的威严、神圣被消解了,神俗化为人。人也就是现实的人,神性也就俗化为现实的神性。

汪曾祺笔下的人性是和谐的人性。汪氏曾说过,“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和谐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主要呈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等诸多关系层面上。在汪氏的小说里,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认同,以及人自身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起伏和内心的冲突分裂等。为达到这一境界,汪曾祺着意描写了各种纯朴的民风民情。《大淖记事》颂扬爱情的纯洁,《岁寒三友》刻画朋友间的相濡以沫,《鉴赏家》高歌高山流水式的传统友谊,《故里三陈・陈泥鳅》赞美扶危济贫的行为……这一幅幅恍如中国画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和谐人性的最高峰。

汪曾祺笔下的人性又是美的人性,他极力回避和消解丑恶。与沈从文既审美又审丑不同,汪曾祺极力审美却回避审丑,即便遇到了丑也只是对其进行消解,从而最终又回到美的源头。如《寂寞和温暖》中胡支书把沈沅打成右派,剥夺她的科研权利,不许她探望重病的父亲。接到父亲的死讯,沈沅拿着电报去汇报。胡支书竟说:“死了。死了也好嘛!你可以少背一点包袱――埋了吗?”“埋了就得了――好好劳动。”这种对人伦亲情的漠视和对生命的践踏让人何等心寒!然而作品结尾这样消解道:出现了一个赵所长,就如一个大救星,为沈沅平反,关心鼓励她。《鸡毛》中学生金昌焕偷了文嫂的老母鸡,还借她的鼎罐来炖。但在作品结尾文嫂抱出三堆鸡毛嚎啕大哭,那么孤苦不幸,作者只是轻轻地骂了一句“这金昌焕真是缺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鹅之死》中凄绝的场景,但在小说结尾,孩子们善良温热的泪水却融化了历史的冰冻……在汪曾祺的苏北高邮世界里,一切呈现出一片宁静与安详。

总之,沈从文用原始神性的人性存在方式构建他的“希腊小庙“时,汪曾祺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他对现实、和谐、凡俗人性的歌颂。

三 酒神的世界与儒释道的世界

生于湘西这片荒蛮之地的沈从文,从小就受湘西文化的浸染。在潜移默化中,他的美学理念也受到这片神奇土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酒神精神的审美理念。而汪曾祺从小就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长大,江南特有的文化使他的美学理念与沈从文不同,他的美学理念受儒释道的影响最大。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影响了他们不同的文学构架。

沈从文对那种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自然神圣的人性的书写显然是酒神精神的体现。酒神精神的内质便是狂放,便是激情,便是毫无拘束的、自然的、原始的狂欢。而这在以上两节已作过论述。在此我们仅通过沈氏和汪氏对性爱的描写作进一步的论述。

性爱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其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沈从文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所以在性爱的描写中他把人的生命激情、狂欢化的生命形式彻底地展现了。《旅店》中人们对待性爱是开放的,并且毫无顾忌。性爱的自由舒展,人的生命也就得到蓬勃发展。那位老板娘所吸引的宿客,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摸黑到老板娘床前,而老板娘也是春情难耐,反而劝慰宿客说:“我老板上贵州去了,代狗进城去三五天还不能回来,我……”结果一拍即合。《雨后》中的男女,在山野采蕨菜,因为天气好,就想做点分外的事,“他却笑,望四狗,身子只是那么找不到安置处,想同四狗变成一个人”。《神巫之爱》中性爱“像是天许可的那种事情,不去做也有罪”……性爱是人自然属性的一面,沈从文通过对人的性爱的热情讴歌达到对自然属性的热情赞美,而这种“野兽气息”恰是自然属性的最好诠释。在此,我们终于会对柏子每月一次花尽用性命换来的钱去与吊脚楼的女子约会的举动给予理解。这种生命力是超越道德标准及其相应的价值判断的,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相比之下,汪曾祺的苏北高邮却更多地展现了儒释道传统。高邮地处江南,江南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政治的深刻体验让汪曾祺转向世俗和民间,他用自己的心在自然的山水和日常人情中发掘美的形式和人性,用自己的唇舌来品尝生活中的美味佳肴,这与儒家的现世关怀不谋而合。汪曾祺自己也说过,“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情感上接受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基于血缘亲情的现世学说,他不仅没有纯粹的理论思辨兴趣,甚至连鬼神、生死等都排除在外;儒家是讲人情味的,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汪曾祺的苏北高邮世界显然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接受了儒家思想,也就接受了现世的关怀,这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为主人公自适自足的状态存在,痴于善的孜求,以生活的和谐为最高企求。如《复仇》中写一个遗腹子决意要为父报仇,当他经历苦难,背负利剑在山中寻到仇人时,却刀剑入鞘,和仇人一起凿岩,这显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比之沈从文对性的大胆赞誉与描绘,汪曾祺笔下的性却更多是含蓄与模糊的表现,所以汪氏所描绘的性比沈氏所描绘的更具有纯洁性,除去了原始性、野气和蛮味。请看《受戒》中汪曾祺是如何对性描写的: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

这是一段绝妙的写景,也是隐约的性描写。胡河清说:“其实汪曾祺《受戒》的结尾,那段绝妙的写景也是写性的,是性成熟的状态。”在此,汪氏通过江南的芦花、野菱角、青桩等特有的物象,象征了性,但其点到即止。

总之,沈从文狂欢化的酒神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创作,汪曾祺却用中国传统中的儒释道为苏北高邮增添了几分儒雅潇洒的内蕴。

四 结语

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沈从文,同时沈从文用他的笔真实地把湘西介绍给了世人。对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是特别热爱的,甚至有些溺爱。我们从他的民间描绘、人性的书写和狂欢化的酒神精神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湘西正被种种外来力量所腐蚀着,中国的乡村社会在小家庭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正滑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湘西这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也正走向倒塌。汪曾祺则不同,他以故里水乡为蓝本,为人们构建了一片自足、和谐、美好的天地。所以他在展示他的高邮世界时,看到的是纯净美好的民间、现实和谐的人性、儒释道的旷达世界以及人的凡俗存在。在高邮这片天地上,他取消了终极追问,以一颗仁者之心编织给人的是充满希望的梦。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关于受戒》,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 沈从文:《湘西散记》,商务印书局,1936年版。

[4]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代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王嘉良、颜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 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第4篇

或许你很难将摇滚那种狂放不羁的音乐与眼前这个严肃冷静的男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看似矛盾,又巧妙契合的关系,偏偏就证实在他身上,或许这正是他可以赢得共鸣之处。――热衷激荡张扬的人可以在他极具磁性和张力的声线里找到自我,偏爱在宁静中反思的人亦可在他的旋律里觅得方向。

严肃的摇滚者

拍摄前,我在脑海里无数次构思汪峰在脱离那些殊荣光环后,回到的最真实状态。

事实证明一切都是空想,――他穿着一贯的黑色主打修身外套,皮裤,手上佩戴着颇具浓厚摇滚风的装饰戒指,如他声线般犀利的尖头皮靴,装扮细致到发梢,皮带的细节......这一切让我有种他是刚刚唱完一首劲力十足的摇滚歌曲,才从舞台上走下来的错觉。

从他精致优雅,却不失菱角分明的镜框来看,不难感觉到这是一个对生活,音乐,工作极度严谨的人。尽管他淡淡笑着称自己并不是那么严肃,但当他走进化妆间,他的目光会透过墨镜放射出来,仔细审视每一件服装编辑准备的服装。汪峰要求服装必须每件合乎他的风格和身材,如订制般贴合他的气质和身体。很少会有这样认真的艺人――他会依数试穿,然后给出意见,最后,他像变戏法一般将服装搭配出完全属于他独有气场的范儿,让一众工作人员惊讶并惊喜。

当他走进当天我们进行拍摄的画廊,在各色斑斓,或是色调低沉的油画包围下,左手插袋,右手轻轻托着下巴,头微低,嘴角微扬,平时荧幕上那个充满张力与冲击的汪峰顿时静了下来,仿佛用他最严肃的态度,去思考着一段狂野奔放的旋律。摄影师与他心神契合,快速按下快门,捕捉这个最真实,最认真,最严肃的汪峰。

从未见过一个摇滚歌手可以这样的安静,那种表情绝不是伪装,而是来自汪峰他内心本来眷恋的一种生活上的安宁。当摄影师宣布拍摄结束,汪峰会双手合十,用他一贯的低沉,却十分有力的声音说:“谢谢!”这个声音让我重新想起他的身份,――一个严肃的摇滚歌者。或许你很难将摇滚那种狂放不羁的音乐与眼前这个严肃冷静的男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巧妙契合的关系,偏偏就证实在他身上,或许这正是他可以赢得共鸣之处。――热衷激荡张扬的人可以在他极具磁性和张力的声线里找到自我,偏爱在宁静中反思的人亦可在他的旋律里觅得方向。

我想这再也无关什么风格与模范,而是一个高端思想的音乐者自然具备的情操,是对音乐视如生命的崇敬与膜拜。

怒放之后的沉思

大多数人了解汪峰,是从他的《飞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开始。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很容易将他理解成一个满怀抱负,要将生命全数释放爆发的歌者。但当他将压抑的情绪和理想在音乐和歌声中完全释发后,他会在片刻间将内心高涨的温度冷却下来,用一种与他用音乐控诉和剖析完全相反的情绪去反思和考虑。

在汪峰的歌里,很难见到红尘里饮食男女的缠绵悱恻,悲欢离合,即使他唱爱情,那也是十分简单明了的直接感受,直接的在爱与不爱间划出一道明确的分割线,没有太多犹豫不决,像极了他本人的个性,十足的纯爷们儿范儿。

汪峰的音乐更多是关于生命,人性,社会等存在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汪峰的歌具有无限澎湃的张力和希望,这点并不来自于他多么深厚的音乐功底,而是来自他内心深处,对社会的爱恨冲击,颇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情怀。当他在沉寂思考的时候,也许便是他下一次爆发引起共鸣的前奏。一如他每次的创作和歌唱,都是属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他将在岁月里经历蹉跎积聚的情绪压抑埋藏,待得能量饱满的一刻,便将它们以浑厚有力的声线一触即发,锐利刚强,直击人们心中被现实社会所掩埋的最深处。有如一记洪钟,将渐渐冷漠的良知唤醒,如醍醐灌顶般警醒迷途里的生命,并用他强有力的唱腔,冲破生活中容易蒙蔽双眼的现实困境,恰如一个牧羊人,引领着迷失者走出困惑苍茫的黑暗。

“存在”的意义

新专辑主打歌命名为《存在》,汪峰解释为,它不仅是单纯的音乐作品,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状况的挖掘。或许我们很多人懂得如何存在,却不懂为何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大起大落,吃的苦要比现在的年轻人多得多,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不懂得感恩,过于优越的物质生活让他们一味的索取和享受,错解了生命真正的意义。生命是存在的一种承载,存在是生命的一种方式。存在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生命是有限的,它针对形式上的‘存在’,但精神上的‘存在’却是可以超越形态上的生存的。可能我是个对精神世界要求特别‘苛刻’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存在不仅是一段人生,而是或多或少的让汪峰这个人带给社会,或是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影响。”

接受采访的茶水间里,他说起这首赋意颇深的新歌,或多或少又有些感触。仔细听下来,不难发现《存在》的旋律比之前的作品沉稳了许多,单听调子,它更像一卷引人深思的陈词,将生活中所见所想铺陈开来,用犀利到位的歌词将它刻入慢而有力的旋律中。

人入中年,成家立业后,或许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更多的思考与发现。汪峰的人生在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它也并不新,因为那还是生活,没有脱离开他为人处世,创作音乐的初衷和惯例。新专辑里的《爸爸》和《向阳花》在对亲人情愫表达的同时,也借以投影到社会现象中,进行剖析和深思。

我想不必再多问,汪峰对他自身“存在”的方式与意义早已有了定义,并且一直坚持着,那就是用一颗最有抱负的心去严谨认真的创作,用音乐划分出现实与理想的分割线,然后在两者的相吸相斥的张力间发声,咏唱一种用生命踏着现实,去寻觅理想的精神。

汪峰的新专辑文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入骨三分将他的音乐和梦想,及人生做了最全面的诠释:“他不是在为自己歌唱,也不是在为一个人歌唱。一个人试图用艺术家的本性证明点什么,一个人发乎本能无视这年代是否还需要一次听到这么多心血凝结,那不是今天所流行的行为,对一个已经证明过自己是这年代最勤奋优质歌者的人来说,更不是一个必要的行动。这只是最被时召的歌手,一次无关物欲私欲的生无所求的决绝行动。”

《环球生活》对话汪峰

《环球生活》:受什么影响开始自己着手创作音乐的?什么样的人或事是给你影响最大的?

汪峰:我想还是听得多吧,最早听罗大佑,李宗盛,崔健的,他们的音乐都非常棒,这是引领我对创作产生愿望的一个开端。后来再听BEATLES、BOB DYLAN的音乐,开始着手做这件事,其实大多数做音乐的都是以模仿开始,但我在初期的模仿阶段,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思考和深省,这是可以得到进步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

《环球生活》:您最早接触到音乐应该是小时候学习小提琴开始,一般情况下,小提琴是以悠扬为主的慢调子,为什么后来你的路子会转向相对来说跌宕激烈的摇滚路线呢?

汪峰: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不会拘束于乐器的性质,你看小提琴也可以演奏出很激荡狂野的,很有气势的旋律。可以这么说,小提琴是我接触音乐的一道门,它让我对音乐产生兴趣,然后由衷的热爱这门艺术,至于今后要走什么路线,我想还是跟人的性格,和他的人生阅历有关。

《环球生活》:做摇滚音乐的大多以自由作为生活的信念,但您却提出一种“严肃的摇滚”的概念,两者之间看似是矛盾的,您是如何来理解和进行衡量的呢?

汪峰:(笑)其实我没那么严肃,我说得是生活里,可能我的长相和装束是偏阳刚味儿的,所以给人有点儿“生人勿近”的错觉。其实私底下我更随和一些,不过做音乐我比较严肃认真,不能说摇滚乐自由狂放,我就得把自己的生活也弄得不羁起来,做音乐是件抽象的事儿,过日子却需要实在。简单的说,严肃做音乐是一种对社会,对歌迷的态度,而生活是属于我自己的,过得简单舒适就行。

《环球生活》:您音乐里的张力与力量来自哪里?跟你看待社会现实的态度有关系吗?

汪峰:(指着胸口)这儿。刚才我说了,一个音乐人风格的走向跟他的性格,和人生阅历有关。比如大部分偶像歌手,他们的生活比较舒适优越,做的音乐自然是离不开饮食男女的悲欢离合;像我这样,经历过的事儿不能说大风大雨,至少会让自己引起反思,对社会有那么些不忿,音乐自然是犀利,现实些。

《环球生活》:聊聊您的新专辑吧,创作这首《存在》的初衷是什么,或者说你是受什么触动制作这首歌的?

汪峰:还是来自我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人活着不能只是打发时间,时间会带走你的一些旧的东西,也会带给你一些新的东西,经历过的要去反省,即将到来的要去思考,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我看到当下很多年轻人对自身的存在价值理解得很肤浅,很表面,他们经常忽视了生命真正的价值,我希望这首歌可以让他们可以冷静下来,学会思考,客观的,大胆的看清自己,重新认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环球生活》:您对一个歌手的道德操守是如何界定的?

汪峰:认真,真诚,低调。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作为一个音乐人,不管是写歌还是唱歌,都应该用一种回报社会,引导正面思想的态度去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真诚,不造作的音乐。我觉得做音乐最重要的是真诚,认真,别以盈利为最大目的,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对音乐只有尊敬和热爱,绝不会利用。

《环球生活》:这次全国巡回演唱会筹备了很久,做这件事儿的初衷是什么?

汪峰:(笑)反正不是为了捞钱。哈哈,演唱会有很多种,有商业的,和公益的,我两种都不是,商业的我没那兴致和心思,公益的我暂时没那个经济实力。其实我开演唱会,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的音乐,喜欢我的音乐。站在舞台上唱歌给懂得欣赏自己音乐的人听,是每个音乐人的梦想,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去计较赚多少钱,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生活。

《环球生活》:对未来的人生还有哪些计划或是期待,有没有想法涉及一下其他类型的音乐?现在最想努力的事情是什么?

热爱生命汪国真范文第5篇

当时,在曹家,经常和汪静之玩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同龄的女孩,她是曹初菊祖父同父异母的女儿曹诚英,按照辈分,汪静之应该管她叫小姑母。曹初菊过世后,汪静之自然就和曹诚英亲近了许多,并且生长出几分年少的纯真情愫来。只是,曹诚英在娘胎时也被许配过人,对方同样是富庶之家的儿子胡冠英。少年懵懂,未谙世事,他们从无忧无虑的年纪逐渐长大。

1917年,汪静之15岁,意气风发的他到屯溪安徽茶务学校读书,新文学的熏陶和青春的躁动混杂在一起,让他无法按捺对曹诚英的感情,于是就写了情诗寄出去。曹诚英明白汪静之的爱慕之意,对他的印象也十分美好,但因为辈分和自己从小已许配他人的缘故,她婉拒了他,只相约做永远的好朋友。自此,一切归于原位,她依旧是他的小姑母。

第二年,16岁的曹诚英奉父母之命,与胡冠英举行了婚礼。得知她出嫁,汪静之哀伤地写道:“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四个眼睛两条视线/整整对了半天/你也无语/我也无言……”婚后不久,曹诚英便考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去读书。虽然自己喜欢的女子成了别人的新娘,可一旦动了真情,不想不念也并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黯然神伤的汪静之次年也考入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在杭州,汪静之觉得即便不能鸳鸯双飞,起码也会经常会面,呼吸同一个城市的空气,偶尔听到她的声音,看到她的笑脸,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已为人妇的曹诚英见到汪静之也很开心,但敏感的她何尝察觉不到他的一往情深?为了防止丈夫起疑,她决定为她名义上的侄子牵线搭桥,做一次红娘。于是,每次见面,曹诚英都会邀上一帮女同学作陪,谁料,因为汪静之个子矮小,被介绍的几个女同学都看不上他。这样的见面经历多了,汪静之也明白了曹诚英的用意,也许是怕给她惹麻烦,也许是想遵照她的意思,一次,当曹诚英又给他费尽心思介绍一个名叫符竹因的女同学时,汪静之答应了。其实,符竹因一开始也没看上汪静之,只是欣赏他的才华,就答应交往看看。

这次,曹诚英总算放了心,不过她和汪静之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是让丈夫胡冠英吃了醋。再加上常年在外求学,结婚几年也未能生下一儿半女,胡家人更是对这个媳妇不满。历经争吵,1922年,曹诚英离婚了。

脱离了家庭的羁绊,曹诚英肆意挥洒青春,但也时常落寞,而汪静之总会适时出现在她的身边,听她倾诉,帮她排忧。一次喝多了酒,曹诚英终于向他吐露真言,说:“离婚后,真想和你在一起,只是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这番情真意切的话,尽管来得太迟,但对汪静之来说,已足够了,毕竟她也曾对他动心。

又过了半年,走出离婚阴影的曹诚英,心被胡适所截获,两人在杭州烟霞洞坠入情网。爱情看似迷人,实则飞蛾扑火。因为胡适已婚的事实,两人的约会对外界隐瞒得滴水不漏。但对于汪静之,曹诚英是坦诚以告的。他并不吃惊,看她笑意嫣然,也陪以微笑。在曹诚英眼里,他是最可信赖的,而在汪静之心里,她的幸福就是他的快乐,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

很快,曹诚英和胡适的情事还是传到了江冬秀的耳朵里,她大吵大闹,甚至以死相逼,最终胡适妥协了。即便如此,曹诚英对胡适依旧痴心不改,只是在舆论谴责她时,所幸还有汪静之站在她身后。1930年,曹诚英在南京读书,汪静之途经去看她,屋里只有一张床,她以长辈的口吻说:“你睡这头,我睡那头,你给我暖脚吧!”面对曾经喜欢的人,同居一室,同卧一榻,他们丝毫没有亵渎这份纯洁的感情。只是,面对胡适的逃避,爱情的萧瑟,伤心欲绝的曹诚英选择堕胎,远走美国康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