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诗句古诗

端午诗句古诗

端午诗句古诗

端午诗句古诗范文第1篇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此在每年的端午节,都有很多的诗词作赋留下,因为诗句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端午节的诗句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1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

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4.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5.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来自于苏轼《六幺令》

6.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色彩沮。——刘禹锡《竞渡曲》

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京都元夕》

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10.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

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来自于朱翌《朝中措》

11.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来自于黄公绍《潇湘神》

12.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14.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和端午》

1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2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7.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8.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9.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1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1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4.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1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31.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7.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8.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9.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0.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1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苏轼《浣溪沙》

1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祁《屈原祠》

15.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41.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2.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3.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4.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5.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6.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9.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0.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11.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12.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13.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1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15.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16.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7.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18.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诗句5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杜甫《端午日赐衣》

1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1.碧艾香蒲处处忙。

——舒頔《小重山·端午》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4.菖蒲酒美清尊共。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褚朝阳《五丝》

1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舒頔《小重山·端午》

1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9.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0.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1.细缠五色臂丝长。

——舒頔《小重山·端午》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

2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殷尧藩《同州端午》

2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

25.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6.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赵蕃《端午三首》

2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30.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端午诗句古诗范文第2篇

古时“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解粽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菖蒲节、诗人节、龙日、艾节、夏节等等。

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岁时节日,也是一个有着大爱内涵的节日,其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与清明、中秋并列。端午节的来源版本多样,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族——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屈原投江殉国的传说赋予端午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端午节经数千年历代承袭,形成了我国端午文化这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佳句。《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不在少数。光是有宋一代,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端午习俗的。从这些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端午的独特魅力,也能体会到诗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忧国之心。

每逢端午时节,很多文人都免不了谈及屈原,作诗纪念屈原。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里诗人特意提到陶渊明,应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谓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人同此心,在端午日是一定会祭奠伟大的祖先屈原的,正所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写屈原不能不提到《离骚》,宋人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赵善括的《乙酉端午联句》则云:“离骚读罢意沉沉,痛饮狂歌作楚吟。鱼腹有灵应瞑目,后来犹自有孙心”。“孙心”即顺从的心。戴复古的《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诗:“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胡仲参的《端午》诗:“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汨罗。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

相传屈原投汩罗江殉国后,当地百姓怕江中的鱼虾伤害他,便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纷纷将粽子投入河里,以转移鱼虾的目标。后来,民间便演变成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示纪念屈原。唐代诗人郑谷曾写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吟诗赞赏:“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诗人陆游喜食粽子,因此写下了多首端午食粽的诗,如“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等。他游三峡路过归州,品尝归州香粽后,不禁诗兴大发:“屈子故国逢重五,更胜常年角黍香”。

赛龙舟是端午佳节一项最盛大的民间水上竞技活动。《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唐人卢肇《竞渡诗》云:“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宋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写的都是赛龙舟的真实情景。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更是生动地描写了赛龙舟的精彩场景,历来为世人传诵。诗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为把竞渡的热闹场面加以衬托,诗人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一饱眼福。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明快而变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跃然纸上。

到了宋代,端午节的气氛更上层楼了,宋代的名流大儒几乎都有端午入诗。欧阳修有词《渔家傲》,将民间过端午的情景描写得十分传神:“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苏轼也有《浣溪沙》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从这两首词中可以发现,民间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色彩正在逐渐淡化,变成包粽子、浴芳兰的纯粹时令节日了。

古时有的地区把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是妇女休息和游玩的日子:出嫁的妇女回娘家,未出阁的姑娘梳妆打扮,结队出游。明万历大学士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咏道:“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清代彭蕴章在《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写道:“女儿节,女儿归;要青去,送青回。球场纷纷播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奴衣?女儿娇痴知不知。”

端午诗句古诗范文第3篇

在端午节联欢会上的讲话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版权所有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诗句古诗范文第4篇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诗句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