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主义 影响 对策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影响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在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倾销这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做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大的国家。 2.频繁遭受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出口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在大肆进行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种手段反补贴。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烧烤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别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对原产自中国的钢制紧固件和复合木地板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向国会提交的反补贴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在收集我国补贴资料和政策。

3.形形色色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趋严重,2003年6月10日《国际商报》的商业部,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1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总出口额的5.2%。损失达90亿美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数量的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技术贸易正逐步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所受到的伤害更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研究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海外投资。必须看到,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提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努力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树立的贸易壁垒,进行海外投资也是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3.全力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企业要努力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着眼长远。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李 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5 期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 传导机制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内传导机制

(一)意识、观念、理念形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意识、观念、理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指导人们进行决策与实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以意识、观念、理念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一般受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存在于个体或团体的意识中,往往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独立性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人、企业、团体中很快形成了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意识与理念,由少数个体观念逐步迅速扩展并上升为国家意识,这种意识、观念或理念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初始形态。

(二)理论形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理论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学者、研究者将人们头脑中直观的、经验的、零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观念、理念加以总结、凝练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形态而进行传播的存在形式,常常体现出系统的、群体的、具有较大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的行为。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萌生,为了使贸易保护措施“合理”、“合法”,西方贸易保护论者积极寻求和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有:新福利经济学、地区主义新贸易保护理论、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等。新贸易保护理论较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更具有隐蔽性和攻击性的特点,从本质上来说,是借“合理”、“公平”之虚,实为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进口产品丧失国际竞争力。

(三)利益诉求形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利益诉求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以某种或某几种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利益诉求或诉诸于实际游说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常常体现为利益集团的、集体的、有明确目的的、能够直接影响决策的政治诉求行为。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在要素流动的高位,劳动力要素持有者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在要素流动的低位,特定产业的所有要素持有者皆反对自由贸易,这就形成了以产业为基础的保护主义者联盟。这些保护主义者的利益诉求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政治市场寻找摆脱进口竞争的压力,国会是这一利益诉求成功的关键,进口竞争产业通过游说国会议员实现保护主义,议员回应的强度与该产业的地理广度和深度成正比,国会是公众贸易保护主义理念转化为政策的沟通行为体。

(四)政策形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政策形态的贸易保护主义是把贸易保护主义意识、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贸易保护主义诉求上升成为国家意志并最终形成国家政策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态,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高行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主要奉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主要采用“配额”、“补贴”、“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为贸易保护的政策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西方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单边保护转变为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壁垒成为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型政策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逐步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是社会政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传导机制

(一)特定时间节点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传导规律

1.20世纪70年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剧,贸易逆差急剧上升,贸易保护的思潮开始萌生。随着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停滞的危机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攀升,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涌现。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由于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一方面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对抗美国的贸易保护,许多国家纷纷高举贸易保护的旗帜,通过配额、政府补贴等保护手段保护本国产业。

2.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引发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997年7月以后,泰国货币危机很快扩大到周边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非律宾等国家。同年10月,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相继遭到冲击。同年11月韩国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次东亚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使东亚国家和地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显著上升,而且导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场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国家普遍在本国掀起了购买国货运动等贸易保护措施,向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口减少,并且由于货币贬值,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出口量剧增,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再度兴起。

3.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2008年9月雷曼兄弟提出破产申请后,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摧垮了全球投资者的信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应声而落,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十分严重,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的暴跌,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球经济整体衰退,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国际投资锐减,全球新的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

通过以上对特定时点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传导机制的梳理可以看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传导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危机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孳生的温床,经济全球化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传导的渠道,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传播的速度,技术与经济实力影响贸易保护的实施手段水平与应对措施。

(二)美国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传导的作用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源于美国,美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是全球第一号经济大国、技术大国、人才大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在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借着“公平”“安全”等合理理由,娴熟运用反倾销、反补贴、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安全标准等贸易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以维护本国产业,甚至通过国际舆论等压力的实施,干预进口国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以达到自我贸易保护的目的。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全球导向与示范作用,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运行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被动境地,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特别是针对中国这一迅速崛起的GDP跃至世界第二的大国,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导向将对中国外贸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外传导影响的对策

(一)坚持自由贸易、加强双边和多边国际协调的力度,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新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贸易或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企业在不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贸易也能提高总体生产率和福利水平。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一个国家要有效地恢复与发展本国经济,就必须在发展国内市场、刺激内需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外需,实行自由贸易而不是保护贸易。但是,一些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大国处于利己主义考虑,口头上高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上却是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应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同时极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寻求双边和多边国际协调,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平台进行双边和多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协调,以有效地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二)扩大内需巩固国内市场,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坚强的国内市场后盾

从各国经济系统的运行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处于同一层次,总是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替代,这对于疆域辽阔,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显著,国内贸易尚有发展潜力的大国经济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巨大的国内市场会使国内贸易量远远超过对外贸易量,国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可发挥出比对外贸易更大的作用;其二,国内地区间分工和贸易通过降低一国国内生产成本,可以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来源;其三,有助于评价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大国经济的适用程度,从而确立更适合国情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因此,我国在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上,应加快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和贸易发展战略,扩大内需,巩固国内市场,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坚强的国内市场后盾。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为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回旋余地

首先,市场多元化不仅是增强贸易谈判实力的必要策略,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 开辟包括中东、拉美、非洲等在内的新兴市场,摆脱产品过于依赖欧美市场的局面。同时,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过程中,既要重视市场多元化中“量”的扩展,也要重视市场多元化“质”的提高。其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避开反倾销壁垒,还可以避开其他复杂的非关税壁垒,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为了恢复经济,改善就业,正好为我国具有实力的出口企业提供“走出去”的好机会。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使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具有效率

一方面,要改革我国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协助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摩擦的诉讼机制。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言人,行业协会要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建立完善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通过该机制对行业内重要产品出口价格、出口数量、出口地区以及进口国市场动态等信息进行有效地监控和及时,以便企业防患未然。同时,联合企业对外进行国际贸易摩擦诉讼,为企业应诉提供组织、信息、技术和对策咨询等服务,积极配合应诉企业搜集证据,提供有关本行业的全面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强化市场准入机制的作用。根据国际行业技术标准改进我国行业技术标准,逐步推行ISO14000, 同时强化市场准入机制,促进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从而通过自身标准的提高来规避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梁碧波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改革与战略,2008(4)

2.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3.张志文.东亚金融危机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影响[J].亚太经济,1998(10)

4.李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3篇

1.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主要包括关税、配额等一系列政策。

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2.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与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目的、范围、方式等方面有新的特点。

2.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目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防守型保护,通过关税、配额等方式通过限制进口或增加进口成本来达到降低国际成熟企业对国内起步企业的冲击,来达到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而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框架下,其动机是进攻性的,这一特点在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中尤为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政治影响力,通过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来削弱其他国家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目的的改变不仅体现在保护的程度和方式,更体现在其保护的领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旨在保护在摇篮中的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如农业和新兴工业,以免其受到成熟同业的冲击,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对以上产业加强保护,还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服务业、知识产权业等领域。在这些发达国家已经掌握垄断权的行业,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显然会对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和手段复杂化

与传统的关税、配额、发放许可证等贸易保护方式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为隐蔽和软化。首先,发达国家经常通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如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工业国10倍以上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动用保障措施条款,打击进口商品的竞争力;其次,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是的多数国外企业难以进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再次,执行严格的检验、建议标准以及环保、劳工标准,抬高进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最后,以保护环境为名,在新贸易保护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绿色壁垒”。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低碳”家电热持续升温。碳标签制度已为日本、欧美等国家推崇,自2009年4月日本开始试行碳标签制度以来,其产品种类目前已扩大至94类,广泛涉及农产品、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碳关税、碳标签制度等实质是强制发展中国家减排,以环境保护为名,采取绿色壁垒措施,行贸易保护之实,不仅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妨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3.我国应对当前国际新贸易主义的对策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万亿美元,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1万亿美元,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在金融危机后呈攀升态势。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的情况下,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相应对策:

3.1扩大内需,保持增长

当面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时,首先要扩大短期内需,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途完全寄托在国际环境的好转上,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这种恶化的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中短期影响,消化一部分过剩的产能,促使我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实现经济增长。

3.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在贸易保护主义前受到约束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经济对出口依赖性过大,中国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左右,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受到冲击时,易迅速传导并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出口的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利润微薄,容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工业,采取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限制了我国对外的出口。因此我国应该加快产业的升级,加快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企业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应全力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产品的技术和品牌附加值。

3.3国内价值链的重新构建

国内价值链是指从产品的研发、金融服务、设计、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组装、物流、分销渠道、品牌等整个价值链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国内企业分工完成。强调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就是要求尽可能增加国内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加工生产、运输仓储及销售各个环节。加工贸易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具有明显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首先是拉动为其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比如在下游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供应商就必须相应地生产出适合新产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证其供应商地位。加工贸易产业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使得国内价值链延伸加长,意味着这种升级的拉动作用将传递给更多的供应商,在这一进程中,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国内价值链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4篇

一是从贸易保护的实施主体来看,从发展中经济体为主转向以发达经济体为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势表现更为显著。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个季度,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分别为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

二是从贸易保护措施所涉及的领域看,从以往的传统商品贸易领域不断扩展至中高端产品领域乃至要素流动,特别是投资领域。不少发达国家对跨国并购导致的资本外流和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采取愈来愈多的管制措施。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新近的《世界投资报告》曾呼吁,各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审查的政策空间与审查程序的透明度以及公正性方面做出恰当的平衡。

三是从贸易保护的歧视性范围看,从以往“一视同仁”的歧视性保护向“圈子化”的歧视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WTO主导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受阻,而各种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却如火如荼地发展,充分说明了这种变化趋势。不论原因和动机如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向区域性的合作机制方向演变的倾向,将意味着贸易保护措施更具歧视性。

四是从贸易保护的措施来看,已经由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转向知识产权和其他隐蔽措施。如中美贸易中曾经多次发生知识产权之争,中国企业和公司屡遭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调查,就是典型实例。根据美国公司强制性游说披露报告,自从2009年开始,游说在贸易问题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而成为贸易保护措施的一种新形式。

五是从保护的目的来看,从传统的保护国内产业向保护国内就业和引导制造业回流方向转变。伴随制造业不断外移,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出现了缺乏制造业产业支撑的“虚化”发展现象。发达经济体采取的一系列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政策举措,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和失业等现实问题。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无疑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影响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的复苏和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6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其研究发现,2012-2015年的贸易增长相较于2003-2007年经历了更深层的减弱,其中原因之一正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增加。有实证研究认为,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造成实质性影响,因为就全球所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障措施,以及过渡性保障措施而言,每年的产品涉案金额不足当年全球贸易额的1.5%。但是这种实证研究低估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真实效应。

一方面,实证研究所考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极其有限且以传统措施居多,并未充分考虑到其他更为多样和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其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全球贸易所造成的影响的确难以评估。另一方面,对具体涉案产品的实证考察忽略了其可能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即透过全球生产网络所能产生的放大效应。众所周知,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中间产品会经过多次跨境流动,因此,由贸易保护措施所导致的贸易成本的增加,会沿着价值链而产生累积效应,影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更为重要的是,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用于产品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整条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对接,从而影响到产品生产价值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以贸易为表现形式的产品跨境流动。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成因与中国对策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既与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和衰退期有P,也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有关。

一方面,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政府参与,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可以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为了能够保护这种需求不至于“肥水外流”,甚至是追求通过进口需求的“内流”来刺激本国产出,一国倾向于将一部分进口需求转换成“内需”,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便随之而生。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利益分配格局出现了两种失衡,即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所谓外部失衡,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本轮经济全球化红利分配关系中,似乎发生了更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变化。为改变这种状况,发达经济体便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所谓内部失衡,主要是指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在利益分配中的失衡和出现的分化状况。具体来说,全球化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使得跨国公司通过游走全球市场而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者则被迫面临更严酷的竞争、遭受更严酷的降薪,乃至失业。

面对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动向,中国应当秉持正确的认识和立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不会逆转,贸易保护主义会严重损害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利益,尤其不利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冲击下的衰退困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在伴随要素跨国流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演进的背景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重要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全球经济新规则的构建。此外,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中国的开放和发展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冲击,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中国在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观和包容性发展的开放理念,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新贸易保护主义范文第5篇

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追溯到中国的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西北丝绸之路”,而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始于17、18世纪期间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通过贸易保护增加国家财富,通过管制金银货币和垄断对外贸易,大力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等手段扶植本国产业的发展,实现贸易顺差。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生产中占了1/3。为促进本国产品出口,占据尽可能多的世界市场份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出了与贸易保护政策相对立的自由贸易政策。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呼应,自由贸易理论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以及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实现产品在各国间的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斯密和李嘉图都是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降低关税和保护力度,倡导自由贸易。

与英国相比,同一时期的美国、法国和德国实行的都是贸易保护政策,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农业、民族工业和扶植新兴工业的发展。经济理论上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主张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幼稚产业,促进其发展,实现工业化,但保护只是暂时的,等幼稚工业成熟壮大后,还是要实行自由贸易。

20世纪初,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工业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但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继续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侵略性,也被称为超贸易保护政策:对进出口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及外汇管制;对进出口商品规定进口限额,征收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对出口商品予以补贴或关税减免。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但美国由此而遭到贸易伙伴的报复。这一时期,世界的主要国家均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如高关税、外汇管制和货币贬值;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减少进口实现贸易盈余,结果导致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崩溃,使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

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期间,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世界贸易政策出现两种主要倾向: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和使用廉价资源,发达国家均倾向于贸易自由化;而同时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大多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扶持民族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货币危机、石油危机、债务危机以及世界性的经济衰退给发达国家以沉重的打击,各国又重新考虑对国内市场保护的问题。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在世界倡导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也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特征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2.1形式上的隐蔽性

在自由贸易理念盛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贸易保护措施具有隐蔽性。在GATT/WTO体制下,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但明显性的非关税措施如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受到WTO规则的约束越来越严,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如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形形的措施成为合适的选择。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和其它为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由的掩护下来实施贸易保护,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2.2保护范围的扩大化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产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主要涉及有形货物与农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衰落的垄断产业如钢铁业;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资本等领域当中。除了扩大保护对象外,新贸易保护主义还鼓励出口,由国内市场的消极防御转向

向国外市场的积极进攻,并形成了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与国家信贷担保等一系列的体系化制度

3保护手段的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

4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涉案金额猛增,国内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有不同特点。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壁垒。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即337调查)。1996-2004年,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36起,占美国337调查总数的13%。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采用反倾销等传统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增长较快。1995年以来,这4个国家共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78起,占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1%。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来看,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已成为影响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了1141亿美元。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出口中的致命弱点而提出的各类壁垒措施,尽管从静态的角度上看有失公允,但从动态的角度上看则不失公平,因为它在规范贸易行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正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花样不断翻新贸易壁垒方面的,更有自身竞争力缺陷等方面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我国应加快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今后,我国应逐步建立管理贸易政策体系。管理贸易政策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突出了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主张国家采取法制化的政策手段管理对外贸易,并通过广泛参与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经济合作,协调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增强本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博弈力量,维护、提高本国企业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期刊更多

大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出版集团

大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出版集团

北方经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