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炭翁

卖炭翁

卖炭翁范文第1篇

卖炭得来的钱,勉强够维持目前的生活。虽然,此时我身上的衣衫十分单薄,可我还是盼着天气快些冷起来,甚至越冷越好,因为如果天气暖和的话,我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就卖不出去了。

也许是老天可怜我吧,就在今天,天上忽然飘起了雪花,而且一夜之间,就有一尺厚了。太好了,我终于有赚钱的希望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来,连饭都没顾得上吃,装了满满的一车炭,然后赶紧驾着炭车来到集市上。很快就到了正午,我已经饥肠辘辘,牛也困乏了。阳光照耀着,积雪渐渐地化了,车子便陷在了泥中。我就这样耐心地等着,希望有人来买我的炭。在我的期盼中来了一个买家,可问问价就走开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我心里高兴极了,以为这次炭一定可以卖出去了,没成想那人却是问路的,真是令人失望啊!

正当我叹气的时候,从远处来了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走近了,我看见一个人穿着黄衣,一个人穿着白衣。当他们走到我的炭车旁时,便停了下来,说要买我的炭,还自称是皇宫里的人,并读了手中拿着的敕文。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既然是皇宫里的人买我的炭,那炭的价格一定会很高的,我也就能赚到好多钱了。刚想到这,那两个人又重新上马,并命令我把牛车赶向北,即奔向皇宫。

卖炭翁范文第2篇

北方人大多喜欢吃烧烤,一般人也只是吃吃而已,山东省平原县打工者赵德春却从中发现并且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发现商机

赵德春是山东省平原县王打卦乡赵庄村人。1982年,26岁的赵德春发现济南盛行烧烤,但木炭却十分紧缺。他想:这不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吗?有了这个想法后,赵德春将济南4个比较大的土产公司都跑了一遍,了解到当时济南的木炭都是从南方一些山区购进的,路远价格高,还不能保证供应。济南当时烧烤市场一天需2吨木炭,而实际供应不到1吨。赵德春想,光济南一个城市就有这么大的缺口,全国所有城市的木炭市场该有多大?

赵德春拿出几年积蓄的3000元钱,雇了一辆货车到安徽贩运了3吨木炭。他算了一下,以济南当地木炭的价钱和他的进货价,3吨木炭足可以让他赚上1000元。可是,车到济南一家土产公司一过秤,6000斤木炭竟变成了5500斤,更要命的是木炭质量太差,点燃后烟雾缭绕,而且劈啪响声不断,这家土产公司说什么也不要。赵德春好说歹说,人家总算答应收下木炭,但每斤价格比他的进货价还少一角钱,加上车费,这一趟生意赵德春非但分文没挣,还倒赔了1000多块。土产公司老板看着赵德春,同情地说:“小伙子,你进货的时候,对方一定将木炭浸了水。木炭吃水十分厉害,然后一路挥发,到济南后6000斤炭就变成了5500斤。像你这样做生意,不赔本才怪呢。”

开窑烧炭

贩运木炭这条路看来很难走,自己动手烧制木炭行不行呢?1987年夏,赵德春开始考虑自己开窑烧炭的问题。在征得村里同意后,赵德春承包了远离村子的马颊河西岸的一块河滩地。用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将坑坑洼洼的河滩平整好,然后建起了一个小土窑。赵德春自己拿着铁镐在野地里挖了一些树墩子,经过修整后装入土窑,点火后封闭窑门,开始烧制他的第一窑木炭。但由于没有技术,树墩子没有烧透,根本没法成炭。

第一次开窑以失败告终。他埋头又开始了第二窑实验。经过多次失败后,赵德春终于掌握了烧制木炭的技术。当一窑2吨重黑灿灿的木炭最终出现的时候,赵德春就像抱着宝贝一样,又哭又笑。

赵德春雇了一辆车将炭运到济南西门清真楼饭店。饭店老板见到这么高质量的木炭欣喜万分,当即现钱买下了所有木炭,并在饭店门口打出了广告:新到“兰花花”木炭(因为木炭的火花是兰色的),烤串敞开供应。这一次,赵德春赚了300元。清真楼饭店的老板还许诺,以后赵德春有炭尽管送来,他送多少就收多少。

有了清真楼老板的这个许诺,赵德春回到家立即增加了土窑数量。烧炭的树墩子不够用,他就打出广告高价收购树墩子,这样就解决了原料问题。赵德春又雇佣了两个人给自己做帮手,每人每月工资400元。这一年,赵德春有了5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露天烧烤严重污染城市环境,一些城市相继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木炭市场逐渐萎缩。赵德春的木炭销量一天天减少。经过苦苦支撑,到1993年,年底一算帐,刨去各项费用、开支,当年收入竟不足千元,赵德春不得不放弃木炭烧制,来到德州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研制环保木炭

在赵德春的打工同伴中,有一个叫王见礼的人,两人很快熟悉起来。有一次收工后,两人坐在工棚里拉家常。王见礼告诉赵德春,原来自己在德州有个露天烧烤,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晚上能赚200多元。露天烧烤取缔后,自己又开了一家“王记”室内烧烤店,用电烤羊肉串,但电烤总没有木炭烤出的那种原始自然的香味,挑剔的食客吃一次就够了,绝对不会吃第二次。而且电烤成本太高,这样惨淡经营一年后,不得不关门了,还将以前开露天烧烤时赚的钱赔了一部分进去。王见礼说:怎么就没有一种无烟无尘适合在室内烧烤的木炭呢?要是有这样一种木炭,价钱又合适的话,我就再回去做我的烧烤去。

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王见礼的话,赵德春心中不由一动。他想,大家都喜欢吃烧烤,又都想多省点儿钱,如果能研制出这样一种木炭,既环保,价格又实惠,那一定前途无量。

带着这个意外的发现,赵德春离开了工地。1998年,赵德春开始专心研制环保木炭。

首先是原材料问题,能不能找到一种材料能烧制出无烟木炭?赵德春花费了2000多元购买了榆树、松树、枣树、苹果树、柏树等几十个树种,甚至连灌木型的木槿、红槿条也找来做试验。为了避免树种混淆,他每次只实验一种木料,把树干、树墩分开装进土窑进行烧制。为了保证烧制质量,他干脆在土窑旁边搭建了一个小窝棚,日夜守着土窑,晚上不时出来看看燃烧情况是否正常,但结果都失败了。

能找到的所有木料都实验过了,赵德春一心想寻找的环保木炭仍旧毫无踪影。一天晚上躺在土炕上,赵德春辗转反侧,土炕暖暖的热气让闷头想心事的赵德春热得直冒汗。“怎么这么热啊。”赵德春坐了起来,“这锯末真是好东西。我只烧了一点,没想到这么热。”妻子说。这句话让赵德春心里一动,是啊,什么材料都试过了,就是没试过锯末。

第二天,赵德春早早起来,在院子里点了一小堆锯末,然后蹲在旁边静静地观察。他没想到锯末竟然会燃烧得那么好,不见冒火,却热气腾腾,也没有多少烟雾。赵德春马上到附近的平原县宏达木器厂装了一编织袋锯末回家,可在试烧的时候,又碰到了一个难题:怎么把零散的锯末变成固体?后来,他在一部叫《大马帮》的电视剧中找到了方法。赵德春照方抓药,先把锯末弄湿,然后找来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经过一天后,锯末真的结成了一整块。收拾好一个原来用过的土窑,赵德春进行了烧制,结果还真不错,点燃后一试,效果非常理想,热量既大,也不冒烟。

赵德春知道自己找对了路子。这样烧了几窑后,他想,手工制作如此麻烦,这样做下去赚不到钱不说,恐怕连老本都会保不住,可不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呢?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有这种机器。1999年春天,赵德春花了4万多元从沈阳某厂购进了棒机、干燥机,又花了2万多元买了4个炭化炉,开始生产。他先把搜集来的锯末进行筛选,去除一些较大的木条木块,然后通过传送带将锯末送进干燥机烘干,烘干后传入棒机中进行高温压型,压制出长45厘米、直径7厘米的六棱型锯末棒,最后放入棒机中炭化。一系列工序下来,最后产出了令其较为满意的形状规则的木炭。成品木炭呈六楞棒型,长40厘米,直径约5厘米。

赵德春把木炭送到济南一些饭店试用,结果却不甚理想,有的火力不足,有的发出劈啪的声响,也有的仍有少量烟雾冒出。很多饭店要求退货,有人说赵德春的环保木炭是“挂羊头卖狗肉”。

赵德春对外界的议论充耳不闻,日夜考虑着环保木炭质量不过关的原因,终于发现锯末炭不过关的症结所在,原因竟是锯末质量不过关。从各个小加工点搜集来的锯末不纯净,里面有土和各种杂质,这些东西掺到锯末里制成木炭后使木炭出现了各种不良“症状”。

销售有奇招

明白锯末炭不过关的原因后,赵德春专门找到德州木器加工厂求购锯末。有了纯净的锯末,赵德春的环保木炭大功告成。2001年,赵德春带着5吨环保型锯末炭来到北京,准备冲刺北京市场,在货车上,赵德春竖起一块木牌,上写:绿色环保型木炭,耐燃、无烟、无尘、不爆花、火力足,更适合室内烧烤。一些烧烤店对赵德春的广告词表示怀疑,认为他吹牛。当赵德春来到一家叫做“天天烧烤”的烧烤店推销锯末炭时,该烧烤店老板不屑一顾地说:“如果你的木炭真有你说的那样好,你的炭我全要,价格由你说了算。”赵德春说:“如果达不到我说的效果,我这车炭全部免费送你,我一分钱都不要!”

双方现场实验。木炭点燃后,安静无声,没有一点烟,也看不见明火,红彤彤的木炭块持续地散发着强劲热量。最后,赵德春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卖给了这家烧烤店250公斤锯末炭,而他的成本只是0.8元,每公斤可以赚1元钱。赵德春拉着一车木炭在北京转了7天,将5吨锯末炭全部售完,获利5000多元。

绿色环保型木炭一炮打响,名气不胫而走。不到3个月时间,赵德春就和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80多家室内烧烤店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木炭销售每月在20吨左右,收入2万多元。随着环保木炭市场的做大,赵德春建立了自己的木炭加工厂,雇佣了15个农民为他打工。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仅使用德州木器厂一家的锯末已经不够了,赵德春又和济南、泰安等地的一些大型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品厂签定了收购锯末的合同,安排专人守在这些厂里收购锯末。

赵德春让妻子在家负责生产,自己全力推销。在推销过程中,赵德春发现,如果直接和室内烧烤店联系是一件很费事很烦琐的事情,烧烤店每次进量很有限,这样在送货收货款时很麻烦。浪费了精力,而且销量上不去。赵德春转变了销售思路,把目光瞄准了土产商。2001年,赵德春和北京市一家土产经营商联系销货,但那家土产商说和哈尔滨一家木炭生产厂早就建立了长期联系。赵德春说,那要看质量好坏了,我的货可先进少量,让别人免费使用,如果好就用,不好就算了。结果,使用过环保木炭的烧烤店再进货时指名要赵德春的木炭。不出一个月,那家土产商一个告急电话打给赵德春,要他赶紧供货,一次是10吨,且一月送一次。这样赵德春每年仅供给这家土产商的木炭就有120多吨,仅从这一家,赵德春每年就可获利12万多元。

在给土产商送货卸货时,赵德春发现由于木炭是的,所以很容易弄的黑乎一片,而且单根木炭装卸不方便,弄不好就破碎了。一些土产商告诉赵德春,在大城市打市场,产品质量好,还要上档次,价格高点没有关系。在以后的生产中,赵德春把单根木炭用白纸包上,然后40根装成一箱,一箱重量约有17斤,这样木炭装卸时一箱箱搬运方便多了。虽然每根木炭由此增加了5分钱的成本,但赵德春觉得很值得。

2002年,赵德春为自己的绿色环保型木炭注册了“峰火”商标。木炭生产出后,赵德春把它们装在精致的小盒子里,销售到全国各地,木炭生意越做越大。

现在赵德春的环保型木炭已经远销到北京、天津、唐山、塘沽、泰安等地,一年销售400多吨,以每吨售价1800元,成本800元计,可获纯利40多万元。赵德春的环保木炭厂目前雇佣了30多个工人,自己购买了2辆大型货车运输木炭。

编后:

生意做不完

吕照/文

产品创新一般分两类,一类属于“无中生有”,好像凭空飞来;一类就是在现有产品上推陈出新。前者更多见于科技领域,需要人们更多的知识积累,同时需要更好的财务上的支持,后者则随处可见。赵德春的锯末炭应该更多属于后者,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国人烧炭几千年,几曾听过其中有一味锯末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德春的创新,又有点天外飞仙的意思,还不完全等同于在现有产品上的推陈出新。

读完赵德春的故事,我们很佩服他的创新意识,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在艰难困苦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自己跌倒,自己爬起。这是创业者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一些创业者所缺乏的。

赵德春故事的另一层意义,是向人们揭示出,即使是在大多数人都感叹商业机会已经大不如10年前甚至5年前的今天,白手起家仍然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是否有足够的学历,而在于你的思维方式,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眼光去发现机会,并且在发现机会后有胆量立刻付诸行动,然后不屈不挠,将其坚持到底。

卖炭翁范文第3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的《卖炭翁》脍炙人口。卖炭翁明明“衣正单”而仍然“愿天寒”,是希望炭可以卖个好价钱,以换得更多的“身上衣裳口中食”。

中国有句古话说“谷贱伤农”,它常常见于酷好作秀的统治者之口――皇帝新年祷天告地,还要在先农坛装模作样地耕种“劝农”,可是如果真的农业大丰收了,他又要眉头微锁,说:“丰收虽好,朕忧谷贱伤农啊。”还真有很多文人学士把这个当做真理写诗作文。

可是奇怪了,既然谷贱伤农。那人们干嘛还祈祷风调雨顺?农户家贴春联,从来只见过贴“风调雨顺”的,没见过谁家贴“心忧谷贱愿天灾”的。要想丰收很困难,要想歉收还不容易?真怕谷贱伤农,大家都不干活就可以了。

丰收会导致谷贱伤农,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误。简单地算一笔账就知道谬误何在:假定歉收年,一个农民收获1000斤谷子,卖500斤谷子,换得1两银子,以购买油、盐、农具等必需品。而到了丰收年,他收获2000斤,此时谷价大跌,要1000斤谷子才能换得1两银子。这时,谷贱伤农了吗?当然没有!他虽然多付了500斤才换得1两银子,可是他家里还剩余10(20斤谷子!而歉收年。他只能剩余500斤谷子。

那么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不是和农民的行为模式不同呢?不是的。其实,无论是卖炭翁还是农民,他们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既能丰收、产品价格又贵。不管产出如何,他们都希望价格贵,而在价格确定之前,总是希望多产出。卖炭翁一定也是希望自己的窑多出炭而不是相反。

生产者收获越多越有利,无论是对农夫还是对卖炭翁都是这样。“愿天寒”非关产出,只是卖炭翁祈祷价格上涨而已。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就说丰收伤农。叶圣陶借农民的口说:难得今年天照应,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没想到价格下降,“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在产出既定以后,农民当然会抱怨价格下降。但是,叶圣陶只看到了谷价下降,没看到农民家里剩余的谷子更多了。一方面,这些剩余的谷子可以让农民吃得更饱,有底气去做点儿冒风险的创业。“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因为养蚕效率还是低。如果养蚕效率够高。养蚕人就可以在换得生活,必需品后,有剩余的“罗绮”可穿。

另一方面,由于谷价下降,工厂也因此受惠。由于生活成本更低。工厂可以雇得起更多的工人。工厂生产效率提高,农民购买工业品的价格也就下降了。同时,农民也因为工作机会增多,可以去做工。任何一个行业的效率提高,都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同时这也会反过来为该行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条件。也就是说,生产者的效率提高对社会总福利总是有利的。

卖炭翁范文第4篇

法国诗人梵希乐说:“诗歌是跳舞。”确实,诗歌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歌往往截取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情感体验。诗歌具有更凝练、含蓄的特点,富有“跳跃性”。

诗歌教学不同于散文与小说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诗人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凝练的语言需要添加上自己的想象才能使诗情飞扬起来。所以,在教诗歌时需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去再现诗歌的意境美;把诗人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发挥想象、领略诗境”的古诗教学方法符合二期课改精神,符合新课程理念。二期课改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要着力引导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要充分关注学生主观的体验感受。

那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到诗歌的意境美呢?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描述画面,描述情景

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通过语言描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出诗中的画面和情景,使学生较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之中。

(一)学生描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步入诗歌的意境。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幅奇异瑰丽的塞北雪景图,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咏雪名句,更是给读者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咏雪”这部分内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学生把最喜欢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又如《卖炭翁》一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鲜活勾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同时形象地表现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了这两句诗以后,你觉得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卖炭翁的肖像。

再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位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向阳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茵茵的嫩草,刚刚没马蹄……当学生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

(二)教师描述

教师饱含深情地描述情景,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步入诗歌情境之中。

如学习《登高》一诗时,笔者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满怀深情地给学生描述情节,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脑海中把这些景象、情节幻化成电影画面: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的一个秋天,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几只孤独的飞鸟在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猴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朝山上走来。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全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学生听着动情的描述,也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背景,和这位穷愁潦倒、孤苦伶仃、此时已经走到了生命冬季的诗人一同体验这份悲壮……

二、吟诗作画,以画赏诗

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画的寓意的雏形,画是诗的意境的延伸。笔者利用“诗”与“画”的这种关联,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赏诗”的方法,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笔者经常采用两种形式:

教师示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歌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歌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笔者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启发学生联系诗句展开想象。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师生同画。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通过想象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自然而然就步入了诗歌的意境。如赏析《江雪》一诗时,指导学生诵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然后让学生画出白雪皑皑的千座山、人踪湮没的万条路,接着指导学生诵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再画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坐在江面的小船上垂钓的老渔翁形象,还有漫天飞雪。然后,再启发学生“以画赏诗”。通过“以画赏诗”,让学生再次透过画面,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验诗人的感情波涛,领略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分角色表演,模拟情境

有些诗歌,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中的人物,模拟诗中的情境,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直接地进入诗歌意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有一个饯行的场面:“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语言凝练,只十四字,但透过字面,展开丰富的联想,细细欣赏感悟,别有一番韵味。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朋友武判官即将归京,诗人在中军营帐内摆下酒宴,为武判官饯行,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在酒宴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歌的意境,同桌配合,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模拟他们在酒宴中的对话,展示诗人为友人饯行时的场面。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诗中的饯行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真切地体验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真正地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四、揣摩人物心情

想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人物的心情,拓展诗人的心境,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

如《卖炭翁》一课中写到卖炭翁的生活处境如何艰苦,境遇如何的可怜:“衣正单”却“愿天寒”。接着,“夜来城外一尺雪”,卖炭翁总算盼到了这场大雪,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天气多么寒冷,冰雪道路多么难行,而是盘算着这“一车炭”能卖个怎样的好价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的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这一路上的心理活动,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笔者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发散想象的问题:早晨卖炭翁驾着炭车赶往集市,这一路上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有学生答:今天真是个好天气,我这“一车炭”可以卖个好价钱了;有学生答:我这“一车炭”卖个好价钱后,我给老伴和自己都买上件新衣裳;还有学生答:希望天不要变暖,可不要碰上可恶的宫使……

再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学生对“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然而,对此两句诗所蕴含的深远的意境却感受不深。这时,笔者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友人乘坐的帆船早已远去,诗人却久久伫立,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诗人的心情,体会到好友远离,难舍难分,极目远眺,怅然若失的情景,感受诗歌深远的意境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歌就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既富有暗示性,又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

卖炭翁范文第5篇

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古代诗词,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尢其是古人们在诸多诗词中所表现出的仁政爱民、体恤黎民百姓的民生情怀,更是难能可贵。笔者不妨挂一漏万地就这类诗词作品作一粗浅赏析。

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作始终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百姓情怀。公元760年春,杜甫在众亲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安顿其家。翌年8月,草堂在瑟瑟秋风中摇摇欲坠。诗人为此百感交集,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杜甫通过描写自身的疾苦反映了“天下寒士”的疾苦,并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愤世嫉俗地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愤恨与不满,饱含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民忧民情感力透纸背,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大诗人元结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任湖南道州刺史时,社会兵荒马乱、官府横征暴敛。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诗人仗义执言,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同时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两篇抨击官府、同情民众的不朽诗作《春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前一首诗中,笔者用“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揭露了税赋繁多的根源;用“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描述了百姓被统治者盘剥殆尽的孱弱形态;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表明了心中的同情和感慨。后一首诗中,诗人明确反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并表示自己宁愿弃官回乡归隐,也决不害民。诗人还在诗中指出,官吏之害,大于“贼”之害。

在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中,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卖炭翁》。诗人以极其细腻、形象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卖炭老汉催人泪下的艰辛生活与内心活动。“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仅寥寥数语,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主人公繁重的劳动过程和野兽出没、荒芜人烟的劳动地点,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受烟火熏烤且满身尘土的卖炭翁肖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又把卖炭翁自身衣着单薄、自然渴望温暖天气,但又恐天暖炭贱,故宁可天寒挨冻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四句描写老汉在冰天雪地里驾车,因饥寒交迫在泥泞的道上歇息的场景。所有这些,都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对当时统治者剥削罪行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艰辛的经典诗作,恐怕莫过于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光虽然已经流逝千余年,但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这首小诗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李绅当时体恤民情的炽热情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其中一首题为《悯农》的诗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首诗笔触细腻地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安居乐业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此外,他的《农家叹》《秋雨叹》《悯旱》《插秧歌》等诗篇,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北宋中期的文坛巨匠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有一年遇上严重的春旱,为解灾情,苏轼前往一个叫石潭的地方求雨。得雨后,在去石潭谢雨的途中作《浣溪沙》五首。其中一首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另一首内容为:“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两首词均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记录下了作者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捕捉并描绘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细节与片断。由此,一个不忘百姓疾苦、关心农民生计的州官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清朝官吏、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墨竹图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也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联想到郑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中联想到百姓疾苦,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有深深的同情。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