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心话游戏问题

真心话游戏问题

真心话游戏问题

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第1篇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它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通过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自己所熟知的显示生活的各类人物、事件,轻松愉快地学习,积累适应社会生活的早期经验。因此,角色游戏不仅带给孩子欢乐的童年,更是引领幼儿愉快成长的特殊学习方式。结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实践出发,探讨了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角色游戏;教育作用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期是游戏期”。《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一、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发展社会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较其它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如:在角色游戏“热线电话”中,一个幼儿说:“我是专门听电话的!”我马上接下去问:“专门听电话的人有二种:一种是‘公用电话’里专门听电话的人,她们听好电话帮人传呼;还有一种人专门听电话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你是属于哪一种呢?”“我是专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你真的样样问题都能帮助别人解决吗?”“是的。”于是我再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地方,只要你有困难打电话去,它就会帮助你,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旁边一个孩子叫起来:“是110!”“对,110热线服务台就是专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任何人有困难都不用害怕,只要拨通电话就行了。”这样一段对话让幼儿了解了社会,了解了110的机构名称和作用。

二、角色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将来踏上社会会是个很有效的预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娃娃家的妈妈要把许多筷子放在一个筷笼中,她用插塑搭了一个筷笼,可是筷笼太高,筷子放进去很难再取出来。她就去换四块矮一点的插塑,这下筷子放进去取出来也方便了,只是筷笼底部有一个大大的洞,筷子只要放进去就噼噼啪啪掉下来。“这可怎么办呢?”她愣了好一会儿,终于有办法了。她去找来一张纸放在洞口,这下筷子放进去再也不落下来了。她看看自己的杰作,摇头晃脑地笑了。她这就是在游戏中摸索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就这个方法将来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生都会收益。

三、角色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宽松、大胆的与人交流,互相协商,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有话爱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娃娃家”游戏时,琪琪扮演妈妈,孩子突然发烧,爸爸又不在家,怎么办呢?这时我发现她从桌上拿起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又敲了敲隔壁小医院的墙,就与小大夫打起了电话:“是医院吗?我的孩子发烧了,请你们过来看一看,我出不去。”“好的。”一会儿,小大夫就上门出诊服务了。又如班上有几个女孩,性格内向、胆小,每次玩角色游戏她们都选择“娃娃家”,而在游戏中也只是简单地重复抱娃娃、喂娃娃几个动作,从不见她们与别的角色交往,于是在一次游戏时,我扮演“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主动与他们交谈:“你的娃娃头发长了,怎么办呢?”“可以带他理发。”“那要去哪里理发呢?”“理发店。”“我们应该跟理发师怎么说?”“我的娃娃头发长了,请你帮他理发吧!”……总之幼儿在游戏种通过不断的交往,口语表达能力随之提高,并且还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等。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增强生活体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多给幼儿提供机会,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引导的方式,使游戏成为幼儿积极探索、自由发挥、主动创造的过程,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无限乐趣,主动参与游戏,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第2篇

游戏是幼儿的生存方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看来,主要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游戏之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认同。幼儿园一日活动从性质上可分为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三种类型。这里的游戏活动更多是指区域性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区域性游戏研究的同时,还要关注游戏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体现游戏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者认为当下深入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学界有很多关于游戏与教学关系的探讨。朱家雄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书中提出,游戏与教学具有渐进转化关系,这种渐进转化是根据游戏与教学结构化程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刘焱则指出,应通过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她强调,要通过教学游戏和建立在教育性玩具基础上的支架式教学两种方式来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如理解出现偏差、游戏有形无神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源于当下的有关研究大多关注教学和游戏两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缺乏对两者有机结合的深入探讨。探究教学游戏化的实现方式,不能仅从教师“教”的角度入手,更应从幼儿“学”的角度出发,凸显游戏精神的内核,以实现教学的游戏化。

一、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深度教学

教学游戏化的研究必须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这样才能有助于人们在教学中把握游戏,在游戏中把握儿童。那么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呢?本研究认为,就是深度教学。

(一)何谓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存在的表层化、表面化、表演化现象提出的,旨在“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1〕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与自身发展有内在意义联系的教学领域。

深度教学中的“深”,不是教学内容的“深”和“难”,让教学内容超出幼儿的理解范围,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符号知识学习提出来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过深”和“过难”。深度教学是指重视引导幼儿走向知识的“后台”,关注知识背后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探寻、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意义的追求。

(二)教学游戏化与深度教学的内在统一

如果说目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下单纯追求符号知识量的掌握上的话,那么,当下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偏重在教学形式的热闹上。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其理解的“教学游戏化”多为在教学中引入某种游戏形式,或是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引入某个游戏元素,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这种仅关注形式,忽略精神内核的做法是无意义的。那么,“教学游戏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1.教学游戏化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教学的发展性

无论教学游戏化的表现形态如何,就活动性质而言,它依然是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即“发展性是教学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2〕幼儿园教学也不例外。幼儿的发展是全面的,这意味着教学不能仅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符号表征的知识的获得,而应综合考虑发展的丰富性、关联性和深刻性。发展性教学不以幼儿符号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而是追求知识掌握过程中幼儿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2.教学游戏化的过程应彰显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获得

游戏活动关注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获得。游戏性体验主要涉及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感体验。体验的获得与活动过程息息相关,决定活动之于幼儿的价值。就过程而言,教学的游戏化必然强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与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性体验类似。

第一,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性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兴趣性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一种情不自禁的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3〕教学中幼儿兴趣性体验的获得与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产生的意义感息息相关。这种兴趣不是由外界刺激物激发而产生的短暂的直接兴趣,而是教学活动“使儿童能够联系到已经对他有意义的事情”。〔4〕因此,游戏化的教学能使参与其中的幼儿在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意义感。意义感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推动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反之,教学活动如果仅关注符号知识的掌握,而不与幼儿的生活进行意义关联,必然会成为“索然寡味”的教育,从而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性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自主性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因拥有选择、决断的机会和可能而产生的主体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是幼儿游戏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幼儿自主性体验的获得,必然强调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和主体性的培养。这里的“主体”不是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也不是单一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而是完整的主体,是身心协调的主体。这样,游戏化的教学就是一个舒展和流动的过程,也是幼儿体验感悟的过程。

第三,教学游戏化应强调教学活动中幼儿成就感体验的获得。教学中幼儿的成就感体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幼?核孀胖?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而产生自我成长的体验。教学中幼儿成就感体验的获得,必然强调将幼儿的自我成长、自我身份确定、自我价值追求作为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建立起符号知识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有意义联结,让知识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而不再仅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5〕从而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感受自我的成长与改变。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路径

明确了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精神内核之后,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实现教学游戏化。研究者认为,可从观念的转变和具体策略的实施两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

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知识观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教育场域中,知识是师幼互动的素材和对象,只能以“假定的意义”〔6〕被确认。然而,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关照人的发展和个体自由精神的建构,以知识的“假定的意义”为基础,追求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凸显个体生命与知识的相遇、相融,强调知识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揭示知识内在的结构性,有利于我们探寻和思考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以及知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郭元祥认为,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其中,符号表征是知识的表层,逻辑形式是中层,意义是知识的内核。〔7〕符号表征往往代表的是事实性知识,逻辑形式体现的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意义彰显的是知识与儿童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抽丝剥茧”,体验认识的过程,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生成。

(二)掌握教学游戏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1.营造对话性教学氛围,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

教学游戏化试图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传递式”和“表层热闹式”教学,转向“对话中心”的教学。对话是教学的本质,通过对话,幼儿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我进行多元视域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幼儿理解了知识、交流了情感、创生了意义。在深度对话的教学氛围中,幼儿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创生者。通过对话性教学氛围的营造及多元对话,幼儿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幼儿会深入到知识的“后台”,获得知识对其自身和群体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首先应是平等的。众所周知,游戏中游戏者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民主的关系,这是游戏者共存于一个游戏中的基本条件。游戏者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体验、认识结成联盟(共同体),创造并分享共同的意义感。因此,教学的游戏化也必然追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中介之间的这种共同体关系的确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权威态度,“将幼儿视为一个个鲜活、丰富的生命,他们不仅需要帮助和爱护,而且值得自己尊重和学习”。〔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完整的自己,实现与幼儿的真正对话。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其次应是开放的。我们知道,对话是不可设计的,它没有端点,没有固定的“套路”,正如游戏中,游戏者的每一个回应都需要依据其他游戏者的反应随机而动,谁也无法决定他人的行为。游戏者只能在游戏中体会、理解、调节、回应,游戏中没有标准答案。而当下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教学成为幼儿对教师心目中固定答案的猜测和记忆。这样的教学看似有问有答,却失去了对话的“开放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游戏化。教学游戏化要求教师以开放式的心态回忆与反思自己的真实经历与体验,实现对幼儿“心声”的倾听和关怀。

教学游戏化中的对话,再次应是理解的。研究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游戏伙伴,是以“双向理解”的沟通作为交往起点的。在传统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大多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分析幼儿学习的需求和特点,也不注意倾听和解读幼儿的言行,往往是教师牵着、拽着幼儿往前走。游戏化的教学强调师幼之间的真诚、敞亮和理解,它不再只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还是幼儿和教师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

2.规范幼儿的课程履历,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课程履历不同于幼儿的成长档案袋,它是“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是一种过程意义上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任务性、程序性、规约性的成长经历,是学生每一门课程学习具体的任务性规约和过程性规约”。〔9〕如果说幼儿的成长档案袋是对幼儿学习成果和过程的日志式记录的话,那么幼儿的课程履历则更强调目标指引下对幼儿各种学习经历和过程规范的刻画。课程履历可以体现幼儿在教学中具体经历了哪些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完成了哪些学习任务以及完成到什么程度等。它包括任务性规约、过程性规约和方法性规约。〔10〕

任务性规约是指,“为达成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规定或约定”。〔11〕 它有利于教学过程任务化的实现。尽管目前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教案的撰写过程中,已逐渐能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如何突破表面化,将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贯彻落实到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幼儿的学习上,依然需要深入思考。对此,研究者认为,对教学中任务性规约的细化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过程性规约是指,“为完整达成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规定或约定”。〔12〕它强调教学的情境化。安德森曾提出四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与之对应的学习方式则分别为接受与记忆、理解与探究、操作与体验、反思与感悟。幼儿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领域特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某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所获得的知识。四种类型的知识与学习方式在不同活动中的多样化组合应成为教师教学准备的核心内容。虽然,幼儿受身心发展所限,其学习方式更多以操作、探究、体验和感悟为主,但也不能绝对摒弃接受、记忆、理解和反思的学习方式。

方法性规约是“对具体学科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的规定或约定”。〔13〕它是幼儿各发展领域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经验的具体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缺乏对“教什么”“儿童如何发展”“怎么教”等问题的思考,更不清楚幼儿五大发展领域的核心经验。目前,学界关于PCK(即“领域教学知识”)的研究,有利于幼儿课程履历中方法性规约的落实;关于幼儿发展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3.创设真实性教学情景,促进幼儿真实学习

知识具有三种依存方式:背景、经验和逻辑,知识依存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依存于种系经验和个体经验,依存于思维逻辑。〔14〕这意味着,深度教学应与幼儿的生活背景、个体经验和思维发展特点相联系。

首先,教学活动应指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世界”。这并不是说教学的全部场域直接指向幼儿的生活。指向“真实生活世界”的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过程价值和意义价值,因为“教学问题必须围绕尊重个人真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展开”。〔15〕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向幼儿提出真实的问题,与幼儿发生真实的互动。而真实的问题必然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

其次,教学活动应与幼儿的个体经验相联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允许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操作、探究和体悟,再通过可能的反思创生意义与价值。对于大班幼儿,甚至可将其反思结果展示出来,或应用于其他情景中,以解决类似问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真实的任务、个体化的体验为核心的。

最后,教学活动应体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趋势。指向幼儿“真实生活世界”的游戏化教学,在强调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同时,还重视教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尤其是促进幼儿形成那些高级的思维技能。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高级的思维技能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对幼儿发展可能的习惯性低估,导致我们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少触及“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这一议题。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催生了学界对此议题的探讨。研究表明,幼儿也具备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能力,只是幼儿的这些高级思维能力具有其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仅停留于识记教学的做法,转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第3篇

作为信息时代文化载体之一的网络游戏,以其经典的背景故事,华丽的场景和引人入胜的关卡故事,越来越受到全球玩家的青睐。随之,网络游戏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悄然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甚至改变其对社会的看法和世界观的建立。游戏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是决定游戏作品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许多网络游戏创意取材于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例如:拥有全球众多玩家的《魔兽争霸》、《暗黑破坏神》等游戏均来源于北欧神话。《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古典文学名著世代流传,其故事经历了岁月的洗练与沉淀,这样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被不少游戏公司借鉴到网络游戏中。例如:日本的网络游戏《三国志》,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真三国》、《q版大话西游》等。

广义的文化内涵指通过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提及的游戏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游戏虚拟世界中所体现的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的品味、习俗以及精神气质,行为习惯等,具体通过游戏中的元素诸如“游戏背http://景故事”、“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关卡设计”、“游戏社交规则”等方面来呈现,这样的游戏文化内涵应饱含丰富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而这些文化内涵主要通过游戏元素的艺术特点表现出来,烙上深刻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印记。例如:在《暗黑破坏神》中它构建的辉煌游戏世界观非常完整,无论是游戏画面风格、还是游戏的背景故事,或者游戏人物的服饰都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和北欧神话的精髓,所以,我们在体验经典网络游戏时,会通过这些精美的游戏元素的艺术呈现,强烈感受到游戏营造的文化内涵,并被其深深打动。

目前国内众多上线游戏中,以中国名著为题材的网络游戏不乏少数,由于游戏设计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游戏,除了名称还依稀可辨,其游戏文化内涵早已不复存在,例如:《大话水浒》是一款q版卡通风格的网络游戏,其彻底颠覆了原著《水浒传》的人物造型风格,采用可爱q版的卡通形象出现,并在游戏中添加了大量情感情节;另一款《幻想三国》则增添了现代的情感剧情,诸如周瑜私奔、赵云刺杀诸葛亮等。《红楼馆》这款游戏则直接把《红楼梦》改编成情色网络游戏。在游戏中除了人物的姓名眼熟外,几乎是新版故事。面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如仅从娱乐的角度来说,一笑置之尚可,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否还能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其本来面目进而传承下去,却是当下国人不能回避的时代命题。如何改变现状,让中国优秀的文化能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业内人士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外对电子游戏相关的研究,如卞云波和李艺《欧美电子游戏与教育应用研究状况综述》中所归纳的:包括电子游戏基本问题研究、电子游戏的应用研究、电子游戏设计与开发基础问题的研究和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等方面。其中欧美的电子游戏审美研究已跨过了20多载。其主要从文学理论上,或是独立的游戏美学上,或是艺术哲学角度上,以不同理论视角来研究电子游戏的艺术性,研究在新的信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与美学遭遇电子游戏时,该如何重新架构。

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结构游戏;教育行为;观察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83-02

《指南》的出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标准,指出教育指导的方向,阐述转变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教育必须立足于幼儿,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透析幼儿需求,拓展幼儿经验,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细读就会发现,它不仅告诉我们应在游戏中如何指导幼儿,也告诉我们应如何关注幼儿游戏行为,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应如何反思教育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行为,思考:如何观察、解读幼儿?如何调整教育策略?如何改变教育行为?

结构游戏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中所解决的问题是幼儿的真问题,教师应从幼儿的真问题出发进行指导,让幼儿获取有用的经验,得到能力的提高。以前的幼儿结构游戏,在开始时,由教师制定出近阶段的游戏主题和目标,游戏中过于强调教师教育目标和计划而无视或忽视幼儿的游戏愿望和需求,往往导致教师忙于指导游戏与评价游戏结果的对与错,而不能真正达成教育目标。这种创造性游戏不是幼儿的创造,而是成人导演下的表演,容易扼杀幼儿的感受、表达和创造的欲望。真正的“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目的是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的游戏环境,尊重幼儿意愿,鼓励幼儿自由地表现,整合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大胆创作与表达。

一、学习教育理念,关注内涵发展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实践反思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应知之深、懂之博,才能取之精、用之妙,把各种有益经验更好地传递给孩子。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岗位,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与研究指南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指南》培训、观摩研讨活动,尽可能开拓视野,接收新的信息。参加培训的教师可再进行二次培训,为大家传递培训中教育理念与精彩收获,有利于帮助参加培训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归纳梳理,也有利于让其他教师在二次培训中接收新的幼教精髓,进行信息分享,起到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开创课研新模式,优化探索与实践

为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模式包括游戏组活动、区域组活动、游戏周活动、视频案例分享、幼儿故事分享活动及结构区特色材料展示活动等,从而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让教师们依附《指南》观察幼儿游戏行为,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分析他们的实际发展情况,找出推进幼儿发展的方法。现在,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去分析、去提炼的良好研究习惯,使自己逐渐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型教师。这种行动研究的过程,会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一)游戏周活动中,观察、解读幼儿行为

做法:首先,举办游戏周动员会。教师会带着家长一起学习贯彻指南给出的先进教育理念,让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更新教师及家长陈旧的教育思想。其次,组织快乐玩、有效学的游戏活动。伴随游戏周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的活动平台,让幼儿快乐玩、有效学,给孩子发展的空间,挖掘幼儿潜能。充足的游戏时间会使游戏活动变成幼儿的快乐天地,让幼儿遨游在发明与创造的海洋中,尽情发挥奇思妙想,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亮点,妙手生花,让幻想挺进游戏,创造性思维不断绽放光彩。再次,营造开放的游戏氛围。游戏周期间,欢迎家长参与游戏――大手拉小手,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家长参与游戏周活动,关注幼儿游戏进程,引导家长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和现有发展水平,参与收集游戏的辅助材料等,这些有效的亲子活动会使家长成为游戏周活动的新成员。

收获:首先,提升教师指导观察能力。开放式的游戏周活动本身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本次游戏周活动的展示,让每位教师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会静待观察幼儿游戏进展,记录他们的行为和语言,用相机捕捉幼儿的创作亮点,录下游戏的精彩片断,在活动后进行解读分析,思考如何支持与推进游戏开展。其次,幼儿“真游戏”。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保留幼儿游戏作品。幼儿可在上次游戏的基础上继续延续、丰富和创造,减少再建的重复工作。最后,亲子互动――教师、幼儿和家长相互交流,共同成长。游戏周中的幼儿完全自主的“真游戏”,可以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让家长参与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学习,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沟通更加紧密,这都成为本次游戏周的最佳亮点,起到良好的研究效果,受到同行及家长的高度肯定。

(二)在视频案例剖析和幼儿游戏故事分享中,解读幼儿行为

解读幼儿行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获得体验和积累,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开展过视频案例剖析、幼儿故事分享活动,教师会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录像视频进行分析,结合《指南》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挖掘潜在教育价值,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支持。在游戏小故事分享中,可以讲述发生在游戏中教师所观察到的事情,畅谈教师的所思所想,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可根据研究方向,不断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进行研讨切磋,再收集、整合大家的建议,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群体性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三)探索游戏与童话故事的整合

童话故事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出来的,运用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给儿童提供认知世界的良好途径,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教师在游戏课题研究中提出应探索游戏与童话故事的整合,鼓励幼儿读童话、讲童话、自主建构童话,用建构游戏的手段表现童话故事的情节,在游戏中构建虚无缥缈、梦幻世界里的美好情境,建构出故事中或故事外的各种幻想,如《阿拉丁与神灯》、《啊呜国王的游乐世界》、《灰姑娘的故事》等童话故事。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鼓励通过幼儿自主建构手法给予表征,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建构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享受与他人合作及扩散性思维所带来的愉悦与快乐。

三、教育行为转变,重视观察与思考

教师应以比较宽松的心态组织幼儿游戏,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需要的问题与困难,给予充分的游戏支持,观察幼儿的闪光点与创意点。例如,教师的成长故事――游戏周的观察与分析。

观察幼儿A:第一次观察,合作参与大门组的建构,运用中大型材料;第二次观察,自己单独建桥,尝试用中型积塑和PVC管建造。第三次观察,自己建桥,稍作调整,把楼梯换到另一边;第四次观察,自己建桥,楼梯建成单排、两边,重要的是左右对称,注重颜色与材料搭配;第五次观察,自己建桥,楼梯建成双排并列,桥两边对称,多了一排“保安”,综合运用多种材料。

分析幼儿A:《指南》指出,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他从第一次运用中型玩具与他人共建(依赖别人)独立综合运用两种玩具(独立完成)对自己作品进行调整改进(思考)注重左右对称、颜色搭配(追求作品的艺术性)综合搭建出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创造性思维的小步递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幼儿A而言,他是个动手能力弱的孩子,但相对于自己,我们看到他的一次次的努力和进步。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等待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符合指南要求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教师的思考:

思考一:幼儿有哪些发展?教师的收获是什么?

1.幼儿成长了。从孩子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可以看到专注、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进步。从幼儿作品上分析,孩子的作品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获得较大成功,教师常常会被孩子们的坚持和创意所感动。

2.教师成长了。能以比较宽松的心态组织幼儿游戏,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游戏支持,静待幼儿创作成果。尊重幼儿游戏意愿,能顺应幼儿的想法引导他们挑战自我,解决困难。充分肯定幼儿创造的闪光点与创意点。

思考二:在今后的游戏中,可采取哪些策略关注能力弱一点的幼儿,鼓励他们动手参与,使幼儿游戏水平均衡发展。

从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中,可以明显地感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正在不断地进步,游戏伴随幼儿成长,也伴随教师成长,让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像幼儿一样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而结构游戏点燃了幼儿园课题研究探索和求知的火焰。

真心话游戏问题范文第5篇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借助一些团体咨询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在学校里,心理活动课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现笔者就心理活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活动课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需要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心理、良好个性与意志力的培养、青春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辅导,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是我们在课后发现,我们的课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您讲的内容虽然很对,却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虽然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划归到我们所讲的内容上,但是我们所讲的内容却未必触及到他们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讲人际交往技巧时,会向他们介绍一下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也会举些例子,可是这些就真的够了吗?

记得去参加一次心理学大会的时候,看了一个老师的教学录像,他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让学生把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学生讨论,一一地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补充。因为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气氛很是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让学生意识到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会有很多人帮助我。

受其启发,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了解学生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或者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课的内容。此外,认真倾听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反应,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等,也能让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设计活动课的依据。

二、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有步骤

课堂设计要从所选的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紧紧围绕所讲内容,合理确定讲课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内容和形式。

有的课堂是按一般的逻辑步骤来设计,如《我的情绪 我做主》,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绪,人类情绪的一般表现都有哪些,然后让学生知道不良情绪的危害,最后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或者针对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给予指导。有的课堂设计是并列式的,如《记忆力训练》,我们需要一一向学生介绍提高记忆力的各种方法,对他们加强方法的训练。有的课堂需要按照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来设计,如哀伤辅导,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设计:回忆刚听到不幸的消息或者事情刚发生时的情景――回忆死者生前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送别――展望未来――励志――结束。当然,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步骤不止这些,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步骤,但最重要的是设计要围绕内容进行。

另外,课堂预设也很重要,没有精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课堂上千变万化,会有多种突况,如果没有很好的预设,到时候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把多种情况都预设到,并想好对策,是万全之策。有一次在讲自信心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突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太矮了,你应该很自卑。旁边的学生听了,有的责备这个学生不懂礼貌,有的在偷偷地笑。我没有生气,我让那个学生坐下,然后我问全班学生,个子矮,就应该自卑吗?身体有缺点,就应该自卑吗?很多同学说不是,他们还举了很多例子。接着我让他们讨论自信来源于什么?(这正是下面要进行的环节,这个学生的话也让我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最后课上得很成功,我的大度和宽容再一次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活动形式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录像法、讲故事法、脑力激荡法、室外拓展训练、绘画法、音乐、心理训练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活动形式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包括对内容的适应性和对学生的适应性。有的内容适合用角色扮演法,有的内容用录像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用游戏法很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用游戏法就会显得很幼稚,学生不喜欢,不参与,效果也达不到。

游戏是心理活动课上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在心理活动课上应用游戏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游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玩游戏而做游戏

有的老师说:你们心理课很好上,就是带着学生玩,给学生做游戏。殊不知,我们的游戏也是精挑细选,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选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活跃气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热身小游戏,比如抓手指、猜谜语、绕口令、你说我做等;破冰我们可以选择串名字、大风吹、棒打薄情郎、松鼠大树等;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脑力激荡、设计自己的墓志铭等;培养合作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建塔、给盲人带路等。

2.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生动,贴近生活

游戏要考虑对学生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贴近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

比如有这样一个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站成一排,两组开始报数,报错的学生要站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知道这个游戏在小学做得怎么样,至少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游戏没有丝毫的兴趣,更谈不上游戏的效果了。因为这个游戏对于较大一点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也没有新意,他们不喜欢。

有很多心理训练的游戏用得很普遍,但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适用,如果想让游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需要去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

3.游戏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有些游戏很平淡,学生做完以后没有任何感觉,游戏的设计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就比如上面这个游戏,学生喊一声“对不起,我错了”之后,就能有责任感了吗?报错了,说一声“我错了”,对学生来说也许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当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时候,他未必就能说得出“我错了”。这个游戏的情景设计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心理没有一定的影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没有任何涟漪。我们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精挑细选,把最好的、最有用的游戏给学生做。

4.游戏后的讨论切忌空洞,要具体可行,确实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游戏做完以后,我们一般都让学生来谈谈感受,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做游戏的时候很投入,但一谈到感受就无话可说。这可能与我们问的问题有关。当我们问请谈谈你的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很模糊,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即使说出来,也是很空洞的讲道理似的说辞,并非是内心的真正感受。但如果教师问的问题很具体,比如,请你评价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或者当你扶着他走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回答起来也很容易。

5.游戏操作要正确

游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减少误差。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游戏,是讲聆听的重要性的。教师给一名学生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些图形,请这名学生描述,下面的学生来画,这就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下面的学生画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认真聆听,还取决于描述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操作者就需要把误差减少到最低,比如可以请一个班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描述等。

四、教师把握好角色,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上课成功的保证,对于心理课来说尤其如此,试想在一节沉闷、压抑或者充满讥讽、嘲笑、火药味的课堂上,怎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怎能让学生把心中的所感所想尽情地倾诉出来,又怎能谈到心理课的效果呢?所以,在心理课上,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建是心理教师上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个性特点、言谈举止对营造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我总结了以下几条:(1)教师要有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幽默是剂良药,可以轻松地化解尴尬和矛盾,如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不小心在讲台上一脚踏空,摔了一个趔趄,学生们当时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红了脸,然后说,看见你们那么认真地听课,我太激动了。全班学生都被他逗笑了。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度的夸张的表情可以让课堂上笑声飞扬,激起学生上课的热情。(2)笑话、幽默的教学材料,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式方面多样化,可以采用视频、漫画、图片、flash等。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要有和蔼亲切的表情,用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到放松。心理教师不同于其他科任老师,心理教师对待学生要更宽容、民主,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和引导,而不是严厉地责骂批评。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说真话,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