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争的诗词

战争的诗词

战争的诗词

战争的诗词范文第1篇

2、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3、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

战争的诗词范文第2篇

【我解读】

诗歌来自于人的心灵,吟咏诵读诗歌可以涤荡人的思想,点燃人的激情。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诗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歌拔萃中的一首词,豪壮与悲愤的情感溢满词章。虽然与现在时代相距较远,但细细研磨后,那种深情,所读之人至今能够感受得到。

【我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作者梦境之中战争场景的描绘,感受战争场面的豪壮。

2. 品味辛弃疾的壮志难酬的心境,感受报国无门的悲壮。

3.品析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对梦境中战场以及壮志难酬词句的赏析。

【学习难点】

感受辛弃疾的壮志难酬的悲壮心境。

【重难点突破】

在这些重难点的突破上,感受战争场面的豪壮是把凝练的诗歌语言通过画面想象描摹成散文化的语言。

一﹑课堂导入

以宋词从艺术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以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导入课堂。导语设置为:宋词在艺术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婉约派”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辛,便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辛弃疾,他是南宋豪放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自读 读准读顺

自由反复诵读词,整体感知辛词风格

1.词的题目中哪一个字体现整首词的风格?

示例:“壮”字体现了辛词豪放派风格。

2.学习诗歌正是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这首词的壮,辛弃疾的豪放风格,需要反复诵读。

读后提问﹑点拨部分读音以及断句。

需要注意的有:读音:挑灯,的卢,弦。断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听读 把握词意

听老师读,层层剥笋,品读出词的大致含义。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战争﹑战斗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吹角,营地,麾下,塞外,点兵,的卢,弓。

教师小结:词人通过这些意象描摹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一场秋日之战。

四﹑研读 细品壮词

研读壮词,突出朗读指导:声调﹑轻重﹑缓急﹑情感。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主问题:战争是壮阔的,那辛弃疾是如何具体表现战斗的壮呢?

梦回吹角连营:连营二字可谓营地一片连着一片,这是何其壮观!

教师朗读指导:读连营时,两字之间声音要拉长。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地多,就意味着将士多,分给将士们烤牛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场面何其壮观!

教师朗读指导:八百里我们在读时,要读出那种壮味,声音放大。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争场面的激烈,马如同的卢马那般风驰电掣,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万箭齐发,声音如霹雳一般。

教师朗读指导:语速放慢,声音低沉,蕴藉一种悲伤伤感的况味。

五﹑展读 情境体验

1.正是这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场面的刻画,营造出壮的意境。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诗词的学习更可贵的是加上我们的想象,融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下面我们用以下句式再深入地体会这首壮词。

读了词中的“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

示例:读了“沙场秋点兵”,我仿佛看到了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嘹亮号角,我感受到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态势,誓死报国的决心。

2.这种雄壮的战斗情境是词人眼前的情境吗?

示例:是梦境,一句梦回吹角连营例证。

3.那么词人的现实是什么?

志向尚未实现然而白发已生。一句可怜白发生足以明证。

六﹑思读 体会情感

1.下面请我们深思,体会情感,这种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名家朗读,体会这份雄壮与悲怆!

七﹑比读 大胆展示

刚刚听的是名家诵读,相信同学们经过学习体验,能够将对词人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之中。这时的读,不仅仅读准音读顺句子,更要读出感情。

每组推选代表比赛演绎,大胆展示。

八﹑扩读 诗海畅游

文学创作总是受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境界,并将这种思想境界付诸笔端,流芳百世。

九﹑尾声 课外留味

我国诗词浩如烟海,诗词创作源远流长,今天的你们就像一个稚嫩的婴孩,迈出学习诗歌的一小步,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多品,多思,在诵读诗词的历程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高修养。

十﹑板书 纲目明晰

梦境——对比——现实

壮志难酬

战争的诗词范文第3篇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组织者,极力反对维多利亚诗歌传统中堆砌形容词的华糜不实之风,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他和其他意象派诗人于1913年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意象派诗人“三不准”和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三不准”包括:“绝对不用任何无助于呈现的词;不要用多余的词;不要用无法揭示任何东西的形容词。”“三原则”包括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和节奏方面要用连续性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从这“三不准”和“三原则”以及意象派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意象派诗歌理论追求客观、具体,避免抽象,强调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直观地呈现事物,杜绝任何解释、评判与说教成分,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背面,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语言所凝练的意象暗示给读者,按照自然的节拍写诗,不要刻板地让诗“削足适履”,去迁就已有的节拍。庞德曾经悉心研究过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个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获取艺术养分的诗人和理论家,可以说,他的成就是基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这块巨石上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品质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追求。“言、象、义”的完美结合被中国诗学认为是至高境界,也是无数代文人墨客殷殷追求的目标。庞德的理论主张以及对“意象”的命名和赋予含义,如果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地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和重构。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庞德作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潜心研究者,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并在英美新诗运动期间掀起了极有影响力的“中国热”。海明威对庞德可谓推崇备至。对于庞德的一些主张,海明威欣然接受并落实于自己的作品中,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为人称道的“海明威文体”,也为他能够得出理论性总结“冰山原则”提供提示。于是,“中国文化庞德海明威”的影响链构成,庞德自不待言,海明威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所追求的具体、简洁、客观等语言特征中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

二、海明威主要创作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重要思想

存在惊人的相通与重叠。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海明威的创作思想来源于中国,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影响的可能性。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和对已有事物规律的归纳,文学理论同样是对文学实践及作品的总结提炼。不是理论家的海明威在阅读别人作品时尽管没有在理论上刻意进行系统探究,但是做出理论性思考和感悟是无法避免的。鉴于海明威与庞德的交情,庞德掀起的“中国诗热”应该说也影响到海明威,海明威阅读《华夏集》是在情理之中,通过对比《华夏集》语言与海明威语言发现两者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共同语言特征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后话,在此不必具体分析。尽管《华夏集》在传递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精神中存在许多遗漏、误读和“误判”,但主要的特征还是得以大体表现,作为非常善于学习的作家,海明威在阅读中对隐藏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诗中的规律性东西肯定做了一定思考并有所感悟,这刺激和推进其创作思想发展与成型。中国诗学讲究含蓄不露,追求一种“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以此激发读者想象与参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具有相近似的内涵,他在《午后之死》中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1958年,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时,再次强调他的“冰山原理”:“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其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厚重起来。这是并不显露出来的那部分。”(《巴黎评论》1958年春季号,第84页)两相比较,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内涵上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有着很大的相通视阈,对此,董衡巽先生做了很好的论述:“就像我们古代的好诗,炼字的功夫越好,越能体会‘空外音’‘言外意’,使人觉得词已尽而势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按我的看法,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七埋在水下的冰山原理,是同含蓄、精炼、留有想象空间等美学理念有关联的。”他还认为海明威的一些情景描写很符合我们古人所要求于画———“远水无波,远山无蹲,远树无枝”的标准。

三、除了语言和创作思想方面的影响外

战争的诗词范文第4篇

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选集》,收入诗作76首。1977年该书增订出版,新增14首,共90首。1986年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我选注的《诗选注》,收入诗作137首。2003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的《诗词集》(我参与了此书的编选和注释工作),共收诗词159首,是从已收集到的600余首诗词中选出来的。其中建国前创作的诗词有84首,建国后创作的诗词有75首。诗词是他革命一生、战斗道路的艺术体现,更是中国人民自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实、生动的记录。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早在青年时代,就常为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而忧虑,对清王朝腐败的封建统治强烈不满,而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的《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写于1906年底,那正是腐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帝国主义列强张牙舞爪企图瓜分中国的黑暗时代。因而此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祖国面临危亡关头,爱国青年们寻求济世救民之路的激越感情。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记忆中。”首联以告别师友时的所思为中心,抒写出自己内心无比深广的“穷年忧黎元”的忧愤和“捐躯赴国难”力挽狂澜的冲天壮志,激情高昂。“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在颔联中采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揭露了清王朝官吏们的贪婪腐朽,赞扬了年轻的“书生”们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颈联“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与腐朽的清王朝相互勾结,贪得无厌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压榨,又控诉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行径。同时叹息我中华大国在中外反动派的摧残下,正流淌着血与泪。尾联“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表示作为爱国青年应当勇敢地承担起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应当树立起重振祖国河山、富国强民的冲天壮志。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他的崇高理想。

1909年2月底,千里跋涉来到云南昆明,几经周折考入了云南讲武堂步兵科。行前,他写下了《赠诸友》:“壮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这是一首离别诗,也是一首述志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没有着力抒写离别时的场景、气氛,没有作任何离别时的环境点染,更没有“对长亭晚”泪眼相向、依依惜别的儿女情长,而是抒写他“投笔从戎”扭转乾坤的冲天壮志和慷慨激越的战斗豪情。

入学后不久,便秘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清王朝的活动。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参加了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其后在1919年他写的《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二)就生动地记录了这段战争经历:“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铁血铸中华。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称帝,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举行护国讨袁起义,组织护国军北伐讨袁。1916年1月16日,任护国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相当于团长),率部由滇至黔入川,泸纳之战中,他改任第三支队长,身先士卒指挥棉花坡战役,取得胜利。主攻泸州、兰田坝一仗,重创敌军张敬尧部,经过泸纳多次战斗,赢得了勇猛善战的声誉,后升为旅长,一举成为爱国名将。写于1918年秋的《题护国岩》:“曾记项城伪法苛,佯狂脱险是松坡。清廷奸佞全民蠹,专制碍共和。京兆兴妖从贼少,滇黔举帜义军多。风流鞭策岩门口,将士还乡唱凯歌。”还有写于同期的“重光祖国借余晖,万众同心用力微。毳幕腥膻终寂寞,汉家子弟尽雄飞。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三))都是他这段战斗历程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1917年护国军改编为靖国军,任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部队驻防泸州,以后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先后与北洋军阀的反动军队进行了为时五年的长期斗争,功绩卓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在和北洋军阀的连年战争中,的部队损失很大,残酷的现实对他产生了强烈刺激。追随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多年,革命不但没有成功,旧军阀未打倒,新军阀又产生出来,国家日渐衰落,人民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感于此,他在《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韵》(其二)中写道:“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欣闻外地同时靖,默祝中原早日清。独抱杞忧安社稷,矢心为国睹升平。”愤慨地揭露了新旧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气势悲壮,意境开阔,结构严密;语言凝练质朴,对仗工整匀称;用典明白易懂,而又恰当准确;活用成语故事,很好地突出了此诗的思想主旨。

这时,他在泸州与许多同仁组织了东华诗社、振华诗社,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揭露当时军阀混战的罪行,反映了自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担忧的爱国情怀。同时他又和孙炳文等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讨论俄国十月革命,讨论,讨论民主、科学、民族独立等问题,讨论《新青年》等介绍的社会主义思潮,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他成了的热心追随者,开始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世界革命的理想。发出了这样高昂的呼声:“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八〉)在这组诗的前七首和此诗中继承和发扬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优秀传统,采用联章体的形式抒写了崭新的革命内容,章法谨严,用力极勤。这一组诗气势磅礴,豪情激荡,议论纵横,历史内容非常丰富,伟大人格无比高尚,革命决心何等坚定!

“水深火热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于1922年7月到达上海,会见了孙中山和陈独秀。孙中山劝他留在部队内,而陈独秀拒绝了他的入党申请。于是决心出国寻求真理。是年10月22日抵达德国柏林,见到了,经介绍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从此,就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1926年,中国革命形势高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两党合作,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乃于7月回到上海,随后被派往四川,争取杨森部参加国民革命军,被委派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同时,他又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军委书记杨公、军委委员同志一起策划举行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往来于万县、重庆、泸州等地,做了许多工作。写于1926年的《艾承庥局长六十寿赠诗》(四首),就是他这个时期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第一首诗中为老朋友艾承庥祝寿时写道:“颂寿难忘脱难朝,携将圭碗赠箪瓢”,在回顾了当年的斗争生活后,他又写道:“血战疮痍嗟满地,操戈逐鹿睥群枭。人皆可以为尧舜,誓救生民路一条。”在第二首诗中他还回忆道:“一戎衣竟溃纷争,回首韬机尚自评。鲁肃赠长者意,元璋留柬故人情。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开首表示对当年参加护国、护法战争的功绩、经验教训尚须总结,然后回顾了与艾承庥的友谊,劝导艾承庥参加此次北伐革命战争。在诗中向艾承庥指出,孙中山的主张对中国并非没有好处,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最正确的学说,这也是自己当年为什么要抛弃高官厚禄到万里之遥的德国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换成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唯一原因。“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别有良图酬壮志,难忘盛意向前程。劳人乌马空归去,大好河山创太平。”在第三首诗中,他对自己10年来从事辛亥革命、护国、护法战争的斗争历史做了正确的总结,表示自己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图壮志,为了拯救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一个人民大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神州沉陆世沧桑,锦绣河山怀虎狼。”在第四首诗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在神州陆沉,锦绣河山惨遭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一群虎狼蹂躏之际,决心救民于水火之中,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的革命意志,“水深火热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充分显示了他那共产党人光明磊落、肝胆照人、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这组赠友诗抒平生之抱负,忆友人之挚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诗的形象鲜明生动,用典精当自然,语言质朴含蓄,章法谨严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浅显中见沉郁,越发显得诗的气魄更加雄伟、高亢、豪迈,诗意也更为明白、晓畅、深刻。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八路军总司令,率师出征抗日。他遵照党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点燃了华北地区的抗日烽火,并指挥敌后抗日战争,粉碎了发动的第一次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初期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不少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光辉诗篇,如“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太行春感》)“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寄语蜀中父老》)“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出太行》)这些诗篇都表现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的豪迈气魄、激昂斗志和革命精神。这些诗篇气势雄浑、感情奔放、意境开阔、语言质朴刚劲,音节响亮豪壮,比喻形象生动,用典十分确切,堪称战斗诗篇的典范。

1941年1月,发动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发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连续“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我党、我军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党中央、领导了整风运动,发出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伟大号召。提倡南泥湾精神以克服困难,极大地推动了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此时,创作了《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赠友人》等诗篇。“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赠友人》)这首七绝是55岁寿辰时,把1940年5月写的《赠战友同袍》稍加修改,以《和杨朔作学原韵》书写答赠向他祝寿的刘白羽、杨朔等人的。诗中以磅礴的气势,抒发了驱逐日寇,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抒写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反对摩擦,表达我革命军民威武刚强、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决心,是抗日战争时期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当我们读到《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录四首)的第一首“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时,我们为英勇的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当读到后三首“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不自由。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朋辈志同意自投,团成砥柱止中流。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抗战连年秋复秋,今秋且喜稻如油。迷漫烽火黄河岸,父老齐声话御仇”时,我们又不能不对顽固派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罪恶行径感到愤怒,更对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所有爱国力量,取得了大生产运动和抗日斗争不断的胜利而感到骄傲。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寇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民族解放的重任落在了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肩上。在之前这五年的艰苦战斗岁月里,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牺牲了无数优秀儿女,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悼左权同志》)的诗句和《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等诗。在这些诗里,高度赞扬了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左权等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指战员。同时,在《为同志而作》《游南泥湾》《祝同志五十寿辰》等诗里又热情歌颂了转战大江南北,立下不朽功勋的和转战千里北国、威震幽燕的,以及艰苦奋斗,建设陕甘宁边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英雄业绩。1944年日寇进攻中原和华南一带,军队在河南、湖南、广西大溃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战胜严重困难,转入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因此,创作了《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辛辣地讽刺了军队丧师辱国的可耻行径。“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生动地描写了解放区战场的胜利局面,热情地歌颂了解放区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功绩,充分表现了对抗日军民的无比信赖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总司令,并与刘少奇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东,执行党中央交给的任务。亲自领导了晋察冀一举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战略要地石家庄,首创攻坚战范例。以后,又同、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协助领导了全国的解放战争,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派的800万军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和压迫,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一时期写下了《祝徐老七旬晋一》《和同志诗一首》《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韵》《贺董老六三大寿并步原韵》《和郭化若同志〈山中春暮有感〉》《贺少奇同志五十寿辰》等诗篇。其中《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韵》组诗,可以说是解放战争时期诗歌的代表作。这一组诗用同一主题贯通,又各自成篇,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既有整个战场的战况、战景的概括叙述,又有对华北战场的几个著名战役的具体描绘。同时还有对南征北战的各地将领的寄语抒怀,从而勾画出一幅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历史画卷,洋溢着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放歌“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冀中战况》);“北地早成磐石固,南征犹怨义旗迟”(《十月战景》);“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寄南征诸将》)的大好形势,以遒劲、豪放、刚健的笔触,通过“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冀中战况》)“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攻克石门》)“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手中。”(《寄南征诸将》)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我军南征北战、横扫蒋顽的历史性画卷。热情歌颂了“后起青年多俊秀,秋高试马壮而肥。”(《新农村》)“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攻克石门》)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并预言了“四万万人争解放,铲除封建建神州。”(《战局时局》)“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寄南征诸将》)“扫尽法西归马日,伫看四海耀红旗”(《寄东北诸将》)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组诗歌铿锵有力,慷慨激昂,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真有吐纳山川、叱咤风云的气概。以朴素生动的群众语言和极其丰富形象的比喻来反映斗争现实,抒发自己对斗争生活的真实感受,读来倍感亲切,易懂易记。这组诗歌由于它深刻而丰富的政治内容与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也就成为诗歌中的名篇,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铁道将通葱岭下,弟兄携手建神州”

在1949年7月给《新中国妇女》创刊号题词:“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已年近古稀。但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他仍然不辞劳苦,每年都利用两到三个月或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第一线,找当地的领导干部、专家和工人、农民谈话,调查研究,同他们交换意见,然后给党中央写报告,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重大决策。

1954年2月26日,他同、、聂荣臻等由北京乘火车赴广州去视察,时逢华北大雪,喜兆丰年。他写下了《浪淘沙・雪中过邯郸》:“飞雪满山川,净化平原。融融暖气却春寒,嫩绿新苗逢瑞雪,万姓同欢。乘兴百人团,巡视江南。长征弹指十余年,景物全新惊世变,天上人间。”在词中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巨大变化。1956年9月在党的“”会议上,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光荣任务。为了实现亿万人民这一伟大愿望,亲赴全国各地视察、指导工作。1957年1月他风尘仆仆来到海南岛,看到了海南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他赋诗描绘了五指山区的巨大变化和壮丽图景:“深山建公路,崎岖使之平。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民族欣解放,迁移出山林。”(《过五指山》)1958年,年逾古稀的乘火车经过河西走廊的嘉峪关,7月15日到达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玉门时,他览古抚今,异常兴奋,于是写下了:“长城万里尽西头,嘉峪关高耸戍楼。铁道将通葱岭下,弟兄携手建神州。”

对于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倾注了无限激情。“农民分地大翻身,苦战九年镇日勤。”“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拥向前。组织联军齐建设,山河改变例无先。”(《和何香凝主任原韵二首》)“黔灵山上望贵阳,建设十年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上黔灵山》)在这首诗中,更是满怀激情地歌颂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贵州改变了面貌。“十年植花木,盛装此湖山。十年修公路,大圈套小圈。十年勤培养,天堂逊人间。”(《登西湖北高峰》)1961年元月27日,游览了杭州西湖并登上北高峰,写下了这首纪游诗,以铺叙的笔法描绘了西湖美景已胜天堂。

1961年2月8日,和徐特立、谢觉哉等同志一起去福建前线视察工作后,又高兴地乘船游览了古田水库,并兴奋地写下了《和谢老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岛中风景明如画,池上鸥飞甚款徐。四级梯形多发电,层堤水利用无余。古田巨坝完成好,灌溉运输又养鱼。”形象地描绘了古田水库的如画美景,歌颂了建成水库的福建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革命精神。

还特别强调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指出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更要造福于子孙后代。1964年8月,他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仑贝尔草原视察工作,兴奋地写下了:“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夏草如茵望千里,马牛羊驼肥壮快。暑去秋来天气爽,牧民飞腾相比赛。保护东北大草原,富及子孙唯所赖。”(《寄自内蒙呼仑贝尔》)在这首诗中,赞扬了呼仑贝尔草原上马、牛、羊、骆驼肥壮牧业兴旺的景象,并指出我们要吸取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大草原人为破坏、严重退化的教训,搞好生态保护,做到生态平衡,保护好我国这一大草原,使它千秋万代造福于人民。

是无产阶级的杰出诗人。建国前,他创作的诗篇多是五、七言,其中绝句更能引人入胜。他的诗篇既有刚健豪迈的风骨,又有质朴淳厚的韵味。他的诗篇早年受杜甫影响较深,题名为步杜甫韵字样的诗篇,就有21首之多。他也喜欢白居易的“元和体”,从他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白居易诗风对他的影响。他主张诗歌应该通俗化、群众化,要朴素、明朗,他的诗篇就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实践。在创作诗歌时,善于把自然景物、社会画面、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理想世界熔铸在一起,调动写意、纪实、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法。有的诗篇气势磅礴,有的诗篇沉郁顿挫,有的诗篇明快亢亮,有的诗篇清新活泼,显示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战争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词牌与题目

(二)词牌名的典故:念奴娇

二、从毛泽东诗词看井冈山精神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一)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创作背景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他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另一首就是《念奴娇·井冈山》。

(三)名家点评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用白描写景,用比喻抒情;二是把古典诗句熔铸在作品里.该词既有宏伟壮丽的革命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熏陶,是作者晚年少有的气势磅礴之作。——侯外庐

(四)文学赏析

上阕前三句,首先描绘了一幅总体风景画图。春末初夏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而井冈山这一雄奇的大山又一次唤醒诗人一贯的壮志与襟抱,诗人不觉吟道:“飞上南天奇岳”, 这个“飞上”不仅给读者有山势险奇之感,而且也让读者领略了诗人英俊的风采。而以“奇岳”二字代指井冈山,也表明诗人对井冈山深怀的情感,祖国河山中有闻名的“三山五岳”,而唯有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诗人对此理所当然会情有独钟。旧地重游,诗人看到的除风景依旧在之外,还“多了楼台亭阁”,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往来疾驰如飞。想当年,这里曾是“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浴血战场;如今却真的“旧貌换新颜”,成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这一切如何不让诗人欣喜,诗人不禁在上阕中连用两个“飞”字以表内心诗兴飞扬的情怀。超脱出了一个“飞”字写山势,另一个“飞”字写车速的本意。物随心动,诗人面对如此沧桑巨变,发生感叹,化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二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写回忆从前的革命事迹。第一层,“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现在已经三十八年了,好像弹一下手指那么快,一晃就过去了,可是人世间变化了,就像苍天变成深潭那样大。第二层,“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写回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红色政权的具体情况。现在还记得,当时在战火中,同敌人激烈地厮杀,真是九死一生,好像发生在昨天。毛主席组织秋收起义时,曾经被反动的民团逮捕过,后来机智地逃了出来,找到队伍,率领他们上了井冈山。“弹指三十八年”,诗人屈指算来离开井冈山已有38年了,而在这“弹指一挥间”里,祖国江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间就彻底变了一个样,这一切犹如天翻地覆。

这也勾起诗人对过去峥嵘的岁月的追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最形象的回忆。那时敌人不断围剿,战场上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谓九死一生的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二)文学赏析

上阕首句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的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新颜”。“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离别依恋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的心境。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的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的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作者把谚语融于诗词之中,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一)创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约25华里,黄洋界云海是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二)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这首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作者在这首词中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可谓别具一格。

三、井冈山精神的意义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逐步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之中,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如何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下造成的黑暗和愚昧?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问题。

从韶山冲走出来的青年毛泽东,勇立时代的潮头,以天下为己任,放弃相对优越的生活,投身革命实践。1927 年八七会议后,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以攻打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的“秋收起义”。

起义失利后,部队何去何从?革命的方向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萦绕在毛泽东的头脑中。

在且战且退的辗转过程中,毛泽东率部来到了井冈山。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辟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俄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这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之路。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不仅创造与积累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