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范文第1篇

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

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代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民谚

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旱涝、收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民谚“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有的民谚则体现了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如“立秋有雨倒春寒”(桂);“秋日落雨秋飕飕”(浙);“立秋晴天秋天旱”(鄂);“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宋代,到了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清代的立秋节习俗是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在立秋这天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的风俗。

“贴秋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养生

不宜大补宜清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暑季刚过,人们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立秋时节不宜大补特补,因为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粥类。脾胃虚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莫贪凉,注意冷暖变化

经过长期高温的袭击,人体的免疫力已经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而容易感冒发烧;中老年人贪凉吹风还可能引发腰腿疼痛。此时应注意不要受凉,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以防疾病侵袭。

处暑:暑气至此而止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

气候特点

北方气温下降明显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这些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出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南方感受“秋老虎”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但又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于是,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南方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民谚

处暑是一个显示气候变化的节气,所以古人留下了大量的根据处暑的天气特点,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民谚,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例如东北的民谚“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河边铁马根”。还有一些民谚则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示作物收成的意义,如闽南的民谚“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再如西北的民谚“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浙江的民谚“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以及河北的民谚“处暑

里的雨,谷仓里的米”等等。

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便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因此,从这时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处暑这天,一些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烤鸭等。

养生

处暑过后,日常生活要注意五点:

穿着:处暑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发生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夜间外出,要多穿衣服。

锻炼:早晚可适当运动,中午气温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从早晨一直锻炼到太阳当空。

饮食: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但此时仍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可选用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范文第2篇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一场秋雨一场寒范文第3篇

【立秋节气的谚语大全】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范文第4篇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3、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4、大雪兆丰年。

5、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6、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7、麦怕清明连夜雨。

8、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9、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10、夏作秋,没得收。

11、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12、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13、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14、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15、寒损根,霜打头。

16、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17、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18、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19、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20、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21、冬季干冷春季寒。

22、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23、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24、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25、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26、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27、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28、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29、老龙瘢、不过三。

3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31、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32、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33、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34、龟背潮,下雨兆。

35、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36、若雨中能听到蝉叫,便可知晴天将到。

37、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38、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39、蚯蚓上路爬,雨水乱如麻。

40、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

41、荞麦见霜,粒粒脱光。

42、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43、缸穿裙、盐出汗,大雨一定不少见。

44、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45、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

46、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7、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48、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49、上钓几下钓雨。

50、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51、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52、大雾不过三,过三半月平。

53、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54、冷得早,暖得早。

55、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56、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57、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58、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59、燕子低飞,要下雨。

60、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61、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62、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63、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64、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65、天上钓钓云,地上雨淋淋。

66、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67、北风无露定有霜。

68、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69、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

70、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

71、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72、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73、日晕主风、月晕主雨。

74、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75、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76、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77、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78、圩里干死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79、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80、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81、冷收麦,热收秋。

82、四九南风六月旱。

83、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84、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85、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86、燕子低飞要落雨。()

87、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88、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

89、霜打片、雹打线。

一场秋雨一场寒范文第5篇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清晨露水很浓,预兆着当日很可能是个大晴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描述的白露物候,均与鸟有关。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们敏锐地觉察肃杀之气,于是开始养羞(馐),即勤快地筹措越冬的“干粮”。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蚊子们似乎并不在意这则“古训”,把人折腾得不行不行的,看来还是另一个谚语更靠谱:白露蚊,咬(烦)死人。

还有一个谚语,乍读起来令人窃喜:“白露后,不长肉”。但它指的却是…荞麦。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时节。

很多谚语,也反映着白露时节各地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来苦一路”,《农政全书》解释道: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不同的果儿,对于雨水多寡,有着不同的好恶,正所谓“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雨沥沥,秋分稻秀齐。

白露满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风,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点坡,秋分种川,寒露种滩。(小麦)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

白露谷,寒露豆,过了霜降收芋头。

白露荞麦,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

山怕处暑,川怕白露。

还有很多谚语,反映着白露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白露有雨会烂冬。

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无雨,寒露风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而白露之后,最缠绵的阴雨,就叫做:华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