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1篇

1、乌江自刎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那个地方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

2、乌江自刎一般指项羽之死。《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趁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兵据守函谷关。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来源:文章屋网 )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2篇

一、“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人格至尊”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此时,已经超越名利,在他心中尊严大于名位,英雄当宁死不俘,视死如归。“封侯庙食丈夫事,龌龊生死真吾羞!”(宋・陆游《悲歌行》)“骓马虞兮可奈何,汉军四面楚人歌。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清・汪绍《项王》)项羽“不渡”体现了一种人格尊严,一种牺牲精神。项羽自刎,树立了视死如归的战神形象,充分表现了真正军人的人格魅力。

“江东谁复识重瞳,遗庙欹斜草棘中。若比咿嘤念如意,乌江战死尚英雄。”(陆游《秋晚杂兴》)“逐鹿心虽壮,乘骓势已穷。终全盖世气,绝意走江东。”(陆游《湖山》)陆游认为形势发生了变化,英雄在“势已穷”时选择自刎,不仅是豪迈气概之壮举,也是他面对现实理性之思考,可使“盖世气”得以“善终”,得以“保全”,得以使人生更壮烈、更完美,永世长存,万古流芳。司马迁为了不让他所喜爱的这位英雄匆匆谢幕,让他在临死前有些激动人心的表现,给世人留下一些深刻的影响。于是他用如椽巨笔,浓墨重彩地写了“霸王别姬”,写了“东城突围”,尤其是“乌江自刎”,“其实这是司马迁为项羽最后涂饰的壮丽的一笔。如果没有这段话,项羽只是最后从容战死而已;有了这段话就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人生态度: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殉自己的部下,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也包括两千年来读这段历史的千万百万读者。有了这段话就使项羽的最后战死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行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韩兆琦《史记新读》)

二、“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仁而爱人”

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史记・鸿门宴》)韩信曾对刘邦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史记・留侯世家》)……由此可见,项羽是个重仁爱、重廉洁、重节操的人。“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项羽》)唐代诗人胡曾对项羽站立乌江浦时内心世界也理解得比较客观与准确:“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诗人明确肯定项羽争霸不成则认命,选择自刎以了结战乱时局的英雄壮举;不赞成去想方设法寻求“卷土重来”,也反对贪生赖活地“恋战”。《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虽然他的这种想法显得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羽 悲剧 军事将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24岁时成为会稽郡起义军副统帅,其后仅用了3年时间(前209~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谓经历了大喜与大悲。学术界普遍认为项羽的悲剧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刚愎自用、失人失察,使他一步一步的败退出历史的舞台。该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感情、思想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是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而这位身经七十余战却毫无败绩的军事英雄,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收场呢?他的历史悲剧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1 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军事上失败的根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不能信人,非其所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是在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二是妻子的兄弟。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这些都为刘邦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由此可知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是项羽政治上幼稚的第一个表现。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十足的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无知与幼稚。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最后刘邦却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自项羽本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刘邦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就是洞察了项羽的软肋之所在,刘邦首先就是叙旧,述说当年二人合力灭秦的往事,而念旧又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弱点,这就使项羽不忍心杀掉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而此时的项羽也完全看不出秦灭亡后即将出现的楚汉之争的新局面,更不知秦朝灭亡后谁将是他真正的对手,就更加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刘邦其次做的就是逢迎项羽,“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就意指天下只有或只能是项羽先入关破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信之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自傲之人,刘邦的这一逢迎,就使项羽彻底的打消了要杀刘邦的念头。但这些都只能说明刘邦老谋深算,项羽有情有义罢了,而项羽的无知,则主要体现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他的答话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头一句话就把情报人员给供出来了,可谓真是完完全全的被刘邦的这一些花言巧语给蒙骗了,而且说这话时还满怀愧疚之意,充满忏悔之情。这足见其政治上幼稚与无知。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而个中的玄机就只有项羽没看明白。这此宴会中,共有六个人物,项羽、刘邦、范曾、项伯、张良和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项羽外,其余五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中的“珏”暗喻“决”,是要让项羽赶快下决定杀刘邦,但项羽的回应却是“默然不应”,所以说,鸿门宴上的斩首行动,在项羽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当刘邦逃回军中后,项羽那一句“沛公安在”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糊涂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这也就是说项羽到鸿门宴结束,都还没弄清楚鸿门宴中所暗藏的杀机,但他却是这次鸿门宴中的主角。就这样项羽失去一个铲除刘邦集团的最好时机。这也让项羽后来备尝了其政治无知所踉成的苦酒。这是项羽的第一个悲剧之所在。

2 感情上的泛滥而不知节制

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与毫无城府,也恰好说明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重情重义。重亲情,表现在他任人唯亲,多重用项氏宗族,就连多次背叛他的叔叔项伯也深信不疑;重友情,就连刘邦这样的未来竞争对手都不忍杀害,足见项羽的重义;而他的重情,在爱情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霸王别姬的凄美,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我所说项羽感情上的泛滥是项羽的一个悲剧,并不是说项羽跟古代因女色亡国的君主一样,沉迷于酒色,而是项羽的感情泛滥恰恰发生在一个最不该发生的时候,虞姬对于项羽来说,并不是女色亡国,她与霸王的形影相随,恰恰是体现了她对项羽的真感情,垓下之围,项羽兵十万,而与之交战的刘邦却拥兵近六十万,军事实力的悬殊是项羽垓下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项羽的选择是什么呢? 带领八百战士逃跑,而在逃跑前夕,他做的又是什么呢?没有召开军事会议,没有既定的突围计划,也没有突围后的善后安排,而是置十万楚兵性命于不顾,上演一场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在自身性命能否自保都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还在担心着该对虞姬怎么办才好,足见项羽对虞姬的用情之深。《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身经七十余战,受伤无数,却也没掉半滴眼泪,但在告别虞姬时却是“泣数行下”,这时侯的项羽感情泛滥而不知节制,他在最后感情的脆弱,也就意味着他最终的失败。这是项羽的第二个悲剧之

所在。

3 思想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

意识

项羽的忏悔意识是其最终乌江自刎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时的项羽就意识到天下动荡不安,皆因他与刘邦二人而起,希望和刘邦来个一对一得对决,使天下能够早日安定。项羽的这些话语都是很幼稚的,但是可以初步感受到项羽的这种忏悔意识,而最明显的表现项羽的忏悔意识的就是他那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话说项羽逃至乌江边上时,乌江亭亭长为其准备了一条小船,也就是说项羽在那时是有生还的机会的,为什么他最后还是会选择乌江自刎呢?《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说了一段让项羽很是愧疚的话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就是在听完这话,项羽毅然决定自刎于乌江,“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此可见项羽的忏悔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项羽率八百士兵逃跑是想活,但在即将登上救命船只时,却选择了死,不得不说是他的自责与愧疚要了他的命。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也就是在表达胜败乃兵家常事,是男儿就应该经得起挫折与失败,更何况江东子弟多才俊,与刘邦再较量,鹿死谁手也是未可知的。但是项羽却在那时被他的忏悔意识给冲昏了头脑,也就导致了他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壮。这是项羽的第三个悲剧。

4 项羽的悲剧之美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古代,一尺相当于23.1 cm,也就是说项羽身高一米八多,力大无穷,这些都有利于项羽驰骋于争霸的战场,前面也有说项羽生于楚国贵族家庭,项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这就为他的崛起起了造势的作用,使他一旦揭竿而起,就会有许多义士响应。这些优势都使项羽争霸于天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他最起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英雄,仅使是一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也许,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凡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都要在历史上消亡。

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我们假设与幻想,假如项羽在政治上不是那么的无知与幼稚,假如他是一个像刘邦一样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乌江不是无船渡”假如项羽登上了乌江亭亭长的那艘小船,渡过了乌江,那么历史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果这些假如都成立的话,那么那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充满缺点但却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只是在那庞大的政客队伍里多了一个半路出家但并不显眼的政治家而已。

项羽就是项羽,他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没有心计,没有城府,自信甚至是自傲,只要一上战马奔向战场,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无敌。这份英雄气概,这份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研究和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定错了自己位置,他不是一个政客家,却盘旋于权利的战场,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项羽不争帝图王,他只求建他的霸业,这是他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幼稚的决定,但这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他桀骜不驯,恣意妄为,在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勇于做他自己,仅使被当时的历史所摒弃,但是不管他成功与否,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尽管他的悲剧,在后人看来会充满着遗憾,但是这些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历史也同样成就了项羽的不朽。“至今思项羽,不敢过

江东。”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M].吉林文史出版,2009.

[2]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M].吉林文史出版,2009.

[3]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一章霸王出世―壮哉少年[M].重庆出版社,2010.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4篇

《史记》中记载,楚汉争霸之时,项羽在刘邦的步步紧逼之下败退至乌江,当船夫要送项羽过江时,项羽这个昔日的楚霸王却说:“目前我率八千江东弟子过江,而今他们却无一生还, 我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随后,便自刎乌江。然而,就是这样小小的一失足,却给楚霸王自己留下了千古恨事。倘若当时项回到了江南重整旗鼓的话,殊不如,他多年后是不是又一代霸王……

霸王的悲哀,就在于过分的相信“天亡我”,其实不然,他在鸿门宴骄矜自傲,屡失良机,放过了刘邦。如果当时刘邦也像项羽这样相信“天亡我”的话,自刎鸿门,那就不会有汉代千秋万世的功业。就是项羽的优柔寡断,才使他五年后兵败城下,身死东城。一代豪杰,就在“天亡我”的哀叹下倒下了……

人非圣贤,敦能无过?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由, 他并没有相信“天亡我”,而是再三向夫差委曲求全,保全了一条性命。回到国内后,他力精图治,卧薪尝胆,将吴王夫差逼死在姑苏山上,成就了越国的霸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往今来,不可能有不把错误的人,但跌倒了,还可以再爬起来,再从头开始。正因如此,一失足何必成千古恨呢?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5篇

一代西楚霸王,辉煌了一生,却在乌江边留下了让后人不解的篇章。有人说是项羽的骄傲自大毁了他,我却不这么认为。项羽虽然自刎而死,我还是要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他自小习武,随叔父项梁起义,心中一直怀着复楚的决心,从来不受任何利益的诱惑,不被任何语言所迷惑,一直坚持着,永不放弃。“亡秦必楚”这四个大字深深印在了项羽的心中,也是这四个大字让他坚持不懈,对国家赤诚忠心。望古今中外,多少人被利益蒙蔽双眼,出卖国家,成为被人唾骂的奸贼。像项羽这样的忠者,实为罕见,就凭他对国家的这颗赤诚之心,我们也不能否认他是英雄的事实!

他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身长八尺,一手举起千斤大鼎。每一次的出战,不论大战小战,他都亲自领兵出战。战场上他勇往无前,不畏惧任何的困难与挑战。对待将领士兵,他有奖有罚,关心属下,对待属下就像对待亲人,若有背叛之人,便军法处置。正是这样的严明纪律,造就了一批批英勇善战的项家军。古往今来,多少将领可以做到这点,他们的放纵让士兵不断逃走。汉王刘邦,自起义到称王,他仅亲自出战一次,因此被项羽一次次击败,包括最后他的成功,也仅能算做一次巧合。如此英勇的项羽,怎能不被称为英雄?

有人说,项羽刘邦曾结拜为兄弟,项羽却反来击刘邦,不是违背了兄弟义气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刘邦的开始与项羽结拜,就图谋不轨。他为了进一步接近项羽,借到大军,才上演了一出苦肉计骗取项羽的信任。而且后来也是因为刘邦的反叛才拉开了楚汉之争。从鸿门宴我们便不用难看出,项羽是多么在乎兄弟情义!

还有人表示,项羽称霸一时,却在乌江自刎,是多么没出息。我只能说是大家没有看清这个事实。项羽带着最后幸存的几位士兵逃到乌江边,小船不能载那么多人离去,项羽便选择留下。而且他不想让战争继续下去,那样百姓将无安宁,于是他毅然决然留了下来。临死前他一直没有屈服,还在继续杀敌。直到死,他的手中仍握着兵器没有放下……我们怎么能去批判他?我们应该向项羽致敬,向他不屈的精神致敬!

项羽他集忠义勇为一身,一生没有背叛国家,没有背叛义气,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他永远住在了我的心中,鼓励着我,我也在向我的这位英雄偶像学习。

我相信他的英雄形象将感染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崇拜他,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永远的英雄。乌江的江水将永远铭记这一切,将把他的形象流向千万家,项羽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将永远住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偶像。

我的偶像——项羽!

相关期刊更多

乡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政协办公厅

思想与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摄影与摄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