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1篇

2、雪花挂在树头上,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柱。

3、我想起了远处的大山,皑皑的白雪覆盖在她那温柔起伏的曲线上,将她银装素裹的包装。假如这时你进山赏雪的话,那就好比进了童话世界了!

4、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5、厚厚的白雪,就像棉被一样盖住了地上冬眠的小草,看他们睡得如此舒服。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魅力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每首诗词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从诵读中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词的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感情,又要体会诗词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这都要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3篇

意境是婉约词的灵魂。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鉴赏和批评中,意境(境界)被誉为古诗词尤其是词的灵魂,成为评判其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意境,也称境界,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水融的艺术境界。词的意境简称词境,是指词在创作和鉴赏中主观“情”和客观“景”的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意蕴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境”的说法颇多,其中当以王国维的论述最为贴切精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①认为“境”有客观自然之景,也有主观情感之景,“有境界”――意境指的不是一般性的景与情的结合,而是能引发出真情实感的景与情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词的灵魂,意境的有无已成为评判诗词作品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

关于意境在词创作和鉴赏中的作用,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②王说的境界即意境,此处主要指婉约词的意境。本文中的意境均指婉约词的意境。那么作为词体“正宗”的婉约词,其意境有何特征呢?

婉约词意境的本质特征是优美。美是客观景物在主观情感中的共鸣感受,它主要包括优美和壮美两种形态。优美是美的最一般、最常态化的形态,是内容和形式、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等各个方面的和谐一致,表现出和谐、秀美、轻柔、流畅、典雅、细微等形态特征,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曲涧荷塘、小桥流水、烟雨人家、渔舟唱晚、暮鸟投林等,都能引发人们或感叹惊异、或怜爱喜悦、或凝思愁怨等主观情感,这些都是优美②。优美是自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美,它无处不在。清人姚鼐在《惜抱轩文集》中将“优美”描绘为: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③。

优美的基本特征是柔性和谐。优美总是给人一种柔和、清雅、清新、愉悦的感觉,即使忧愁感伤,也显得那样柔曲、婉转、含蓄、和美。这种阴柔之美的特征,又表现为内容气质上的内柔婉曲和表现风格的外秀清丽。所谓“内柔”,是指其内在矛盾状态趋于和谐平静至少是外表平静,毫无刚猛之气,粗犷之势。所谓“婉曲”,是指其情感流动曲折低回,深切缠绵,毫不鲁直、毫不奔放。所谓“外秀”,指其表现形式各因素相互协调、融贯一体而显得既丰茂又不过分、不炫耀。从形态上看,它小巧、光润、无棱无角;从色彩上看,它鲜明而不强烈,调和而不驳杂;从态势上看,它娴静温和,动而不觉。所谓清丽,是指其表现得丽而不妖、雅而不俗。司空图在《诗品》中称这种和谐美“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④

优美的词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优美的景物或事物由于小巧柔和,对人的感官刺激不太强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比较温和。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感受这些优美景物或事物时,不但没有任何不适应和突兀的感觉,而且会自然流溢出怡情悦性的顺从和亲切感。除一些简单的自然景物引起比较单纯的快悦外,许多优美对象特别是社会性对象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往往包含着较复杂的社会内涵,具有启迪人生的意义。这些“景”与“情”融合的状况,在婉约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那“春水碧于天”的自然之美,“画船听雨眠”的自然人文融合之美,“人似月”“凝霜雪”的倩女之美,以及在作者情感中的愉悦沉醉之美,都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又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上片着重抒写对不变表象下所包含的变化的感喟,下片进一步抒发了消失中的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和思索。这里有对“无常”的悲哀,也有对春天的爱恋,还有对事物轮回重现的思索和感悟,深婉含蓄,余味幽邈。

婉约词境的优美特征,主要包括精美和凄美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既相对独立,又相融互通,且相融者多,独立者少。传统词人或鉴赏家似乎有意无意、约定俗成地把精美或凄美作为评判婉约词成就高低优劣的具体审美标准,成为创作、鉴赏、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精美,指创作主体对精巧、细小、纤柔等客观景物的一种似客观、亦含情的感受和表现。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将女子形体、容态、服饰等描绘得精美细腻、宛然在目,在似客观的描述中,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愁思。晏殊的《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日西斜。”此词写长夏斜阳欲暮,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注: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二三句转到室中佳丽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高雅的荷花。“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洁。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荷花”的白里透红,精美高雅,令人神往。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描绘了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轻舟短棹、绿水逶迤、芳草萋萋、笙歌隐隐、沙禽岸飞,构成一幅精美的艺术画面,令人陶醉。

凄美,是审美客体引发的创作主体缠绵、婉转或含似露、或愁又思的感受,它是一种含忧带怨的特殊美,普遍存在于人性世情之中。凄美词境在婉约派词中表现得多而充分。如李的《山花子》:“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由荷花的香消翠残,触发年华和容颜在无伴中憔悴的幽怨感伤。冯延巳的《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他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均属此类。

优美词境中的精美和凄美并非仅一种模式,它因创作主体性格、情趣等的不同而出现对景的取舍、情的表达的细微差异。如温庭筠和晏殊的词境都偏于精美,但由于二人的出身、经历、地位、修养不同,创造的精美词境也有所不同。温庭筠是个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性情浪漫、行为放纵的微宫,故其审美意识往往受性意识的影响,善写女子容色服饰等外在的富于感性之美,色泽较为艳丽。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更漏子》),其中“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画堂”,写居室之美。该词之清凉寂寞之情融于精美雅丽的景物中,呈现出精美与凄美的融合。陈匪石在《旧时月色斋词谭》中说:“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晏殊则是富贵显达、善于自我调节的高官,他的审美意识多受伦理观念的制约,写女子注重心理精神的内在美,其词境由精美物象雅化后组成,画面雍容,多富贵气。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情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秦观与的词,取境都偏于凄美,但又有所不同。秦观的词境多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式的,较容易为读者接受。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桥独上,凭栏手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上阕由落红水池、小雨霏霏,到杜鹃憔悴,下阕特写黄昏独上柳外画桥,凭栏手捻花枝,惆怅而无知音。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而吴词的境界常常是现实与非现实(梦幻)的交错,显得扑朔迷离。人们对这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褒贬不一,张炎评吴词是“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其作品如《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门隔花深”既指所梦的旧游之地,又写出了梦境的幽深与隐约;夕阳归燕,无语生愁,景之凄然,情之黯销。“落絮”二句妙绝,因落絮而兴起人之堕泪,宛见絮花迷蒙,泪眼蒙。而结句夜景凄凉,情于言外,耐人寻味。

贺铸与柳永也都有表现精美和凄美之作,不同的是贺铸词情中融景而浓丽,柳永词景中融情而淡远。贺铸词的精美之作如《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的精美兼凄美之作如《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柳永的精美之作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凄美之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词境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词人的作品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词人的不同作品之中。温庭筠的词境以色泽艳丽著称,但也有色泽疏淡的,如《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还有上片丽,下片疏淡的,如《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综上可知,婉约词意境的本质特征是优美,它包括精美和凄美两种形式,因词人的经历、性格、情趣、修养等不同,又呈现出或精或凄或二者交融的形态。

参考文献: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l版,第1~2页。

②建留宝:《美学通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189~190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369页。

④罗仲鼎:《诗品今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116页、122页。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4篇

一、立足生活启思,试一试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说写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心灵,开掘源头,积累丰厚的语言,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苏教版词串形式的教材,有的以公园景物为中心,有的以野外生活情景为中心,有的以海边情景为中心,有的以夏夜生活为中心……这些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含童心、童趣,容易唤醒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存储于脑海中的经验,与之产生共鸣,进而打开思路。当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这些词语映入孩子们眼帘的时候,以往存储于内心的“公园游玩情景图”等相似感受与经验喷涌而出,一串串词语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孩子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幸福的回忆……我相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大家情趣盎然,语言生动,一下子将生活、书本、词串联系了起来,学得轻松、扎实而富有情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二、妙语连珠巧说,议一议

词串语言凝练、紧凑,中间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苏教版二上语文识字一、二、五、六都是词串形式的看图识字。在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他们按一定顺序说话的习惯。(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特性上说,或从上至下,或从远至近,或从景至人等)。说话要抓特点(事物的形状、颜色、特点;数量、色彩、质地等变化),说话要细致(不仅着眼于大的轮廓和方面,还要关注细微的地方和具体的细节),努力做到“言之有序”。

如二上识字六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十二个词语分为四组,介绍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其中塞北风光、江南春色、海岛夏景、高原冰雪到底是什么样,文中没有细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议,想出画面扩展情境,让景物、动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悟情。按照“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画面说出来”的方法,词境结合,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在议论中,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妙语连珠,巧补“留白”,一串串词语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语言,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实践证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议出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一串串灵动的词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圈圈思维的波纹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语言,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巧思妙想连篇,写一写

宋陆游云:“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人身脉络是人的命脉,文章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若学生能抓住文章脉络,对于表达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5篇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体的主要特征”(摘自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处中国》)的伟大作品小说主体上是白话文,同时汲取了文言文和其它多种文体表现形式的营养,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与叙述文字浑然一体的各种文体的艺术运用,更是把中国文艺特点融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推到一个近乎极致的境界。透彻理解多种文体在小说中的用意,是打开理解《红楼梦》大门的把重要钥匙,也是享受《红楼梦》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文备众体的特点

1、创造性

集诸体于一身,作为《红楼梦》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上是鲜有的。《红楼梦》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也有诗词谚语等运用其中,但毕竟体式及数量都远逊于《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可谓是“前无古人”。

2、丰富性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式式,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 历史 、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 音乐 、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数量上,各种形式文体统计共为225篇。如若抽离覆涵如此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红楼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就这一点上,曹雪芹不但在《红楼梦》中“创建”了“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一建筑意义上的“大观园”,而且向读者展示了用各种文体构筑而成的文艺意义上的“大观园”。

3、代言性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除一首自题绝句外,其余诗文都是因应小说故事 发展 需要,或根据书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作。无论是黛玉的《葬花吟》,还是薛蟠的《哼哼曲》都是因人而异,极具书中人物之本色。

4、灵活性

曹雪芹在运用多种文体的过程中,手法独特,挥洒自如,但并非毫无拘束,随意而作。在何时何处使用何种文体,都因人因事因境而定,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在抒发人物强烈感情时,多用长诗,如《葬花吟》、《芙蓉诔》等。其中《芙蓉诔》尤为突出,以长诗形式激发出宝玉哀悼晴雯、痛恨黑暗现实交织而成的悲愤难抑的感情,又兼以擅长于表达波澜起伏感情的“骚体”,表达了宝玉对现实 社会 强烈的不满与抨击;‘在人物咏物抒怀时,一般采用短诗,如《对月有怀》、《咏柳絮》等;在预示人物命运或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时,则采用短诗或小巧且“辞欲隐而显”的谜语,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贾政的“砚台”谜等。

5、艺术性

《红楼梦》运用多种文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文体作为小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完全熔铸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之中,对于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隐含地表达思想倾向和艺术地营造意境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巧用众体的主要作用

1、表达思想倾向

《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各式各样的文体,为的是隐隐含地表达其思想倾向。曹雪芹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封建末世,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正加紧对人们思想进行严酷的钳制,并大兴文字狱。在这种 时代 背景下,无论是对各种腐朽现象和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还是进步理想和主张的提出,都是不允许直接表露的,曹雪芹也就不得不在他的小说中借助各种文体形式,采取曲折迂回的 方法 表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曲意表达。在《红楼梦》里,作者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畅所欲言,惟有以微词曲笔大字意。例如第1回的《好了歌》,表面上是描写社会常见的情状,反映普遍的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作者采取曲折手法来揭露和讽刺当时的太平盛世已经走向衰败。此外,第78回的《芙蓉诔》是作者借歌颂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行,来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有力抨击,也反映了其横空出世的反抗精神。在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运用了贾谊、嵇康等在 政治 斗争中遭祸人物的典故,更显出作者“曲径通幽”之匠心。

其二,反意表达。《红楼梦》里常有“反意”之笔,即表面文字意义与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写法。最典型的要数第3回中描述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正如脂砚斋所说的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这两首词貌似对宝玉百般嘲贬,实质是对他的褒扬。作者似贬实褒的用笔,一为避时讳;二为通过对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的道学先生眼中的宝玉的刻画,反其意而用之,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即表现宝玉为黑暗俗世所不容的特立独立的叛逆精神。

其三,隐意表达。利用各种形式而达至含而不露隐意述怀,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譬如第4回作者采用“谚语口碑”形式,明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显赫与奢华,却以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暗寓极盛过后的极衰。其中“雪”隐喻“薛家”,又隐寓着“落落大方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悲凉凄惨的结局,可谓一箭双雕。另外,这道貌岸然出自于百姓之口的“护官符”还间接揭示了官官相护、徇私枉法的黑暗封建吏治现实。像这样隐含丰富思想内涵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2、展开故事情节

《红楼梦》故事情节繁复,整体结构庞大,为了使故事情节繁而不乱,整体结构大而不散,作者在行文中安置各式能够发挥不同功能、并能装载丰富内涵的文体。

(1)谶语预示  与曹雪芹同时之人明义所作的《题红楼梦》绝句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其实“似谶成真”又何止于此。《红楼梦》大至故事始末的粗略概括,小至重要人物命运 的细致安排都有相应的谶语预示,而且往往是运用诗词曲赋,灯谜酒令等形式装载。

在全局构思上,第1回小说进入正文之后癞头和尚之偈语,就是借预示甄士隐一家不幸命运来浓缩整个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诗中所说的佳节元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甄家元宵后遭祸变,而贾府则是在荣国府庆元宵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因而此诗既是全书的引子,又是全书结局之预示。

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诗词曲赋方面有《金陵十二钗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在灯谜方面,“爆竹”和“算盘”分别预示元春猝死的结局和迎春嫁后境况;酒令方面,暗寓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前景有酒令也不着痕迹地成为谶语载体。

(2)穿插串联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作者通过匾额、对联的穿插运用, 自然 而有序地串联并展现“大观园”这一梦中之园的各处园林景观,令这一段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且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使读者对“大观园”有了初步印象。继而又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中借元妃及贾府公子小姐们游赏大观园时的应景题诗11首,描绘了大观园奇秀无比的景色,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

(3)照应关合  秦可卿预言“三春过后诸芳尽”,元、迎、探“三春”的命运结局都在其后三人所制的灯谜与所掣的酒令中相互呼应;《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相互应合;宝玉歌颂林四娘英勇重义的《词》与紧接下来讴歌晴雯知己深义的《芙蓉诔》相互关联,形成小说文字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浑然一体的格局。

3、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泰斗巴金曾说过,“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是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两个教人掩卷不忘的人物形象”,从这个角度上,《红楼梦》堪称是我国古典小说之林中最优秀的,因为它教人掩卷不戽的人物形象不只一两个,而是一群,这一群像里的形象个个熠熠生辉,个个维也维妙维肖。为了成功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诗词这一重要 艺术 手段。

(1)量“人”裁“诗”,展现人物个性特征。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充满主体性灵的文学样式,受到创作主体的世界观、个性及气质限制,是“一个完满自足的有机整体”(黑格尔语)。正如量体裁衣,才能合身一样,作者按照所要塑造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信、性格、气质等,为他们度身订做出合体的诗词,真正做到“诗如其人”。无论是主要人物:宝玉之反叛多情、黛玉之孤清脱胎换骨俗宝钗之雍容含苞欲放蓄,抑或是次要人物:妙玉的孤僻傲世、李纨的枯槁清淡、薛蟠的愚顽庸俗,都能在其诗作中一一得到印证。作为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是书中作诗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人物。从第17回大观园题诗中初露诗才,到第76回在凹晶馆与湘云联句,林黛玉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中写下一脉相承的诗词:《哭花阴》、《葬花吟》、《螃蟹咏》、《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柳絮词》等,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篇篇动人。这些诗词完全熔铸在林黛玉这一形象之中,一个容貌超群、才情绝世、多愁善感、风流别致而又孤标傲世的封建贵族小姐便于工作跃然纸上。曹雪芹擅于以诗立人,林黛玉无疑是最典型、最全面而又最具欣赏性的一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人物。

对于出场不多却极具代表性的薛蟠,作者只用一首短小的《哼哼曲》,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纨袴子弟的粗俗可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曹雪芹笔下人物所作的诗无一不是他们禀性之声流露、阅历之观照。

(2)同“题”异“诗”,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作者通过第37、38、74、回诗社这一特殊形式,把具有代表性的海棠、菊花、螃蟹、柳絮作为咏物,以同一诗题、不同诗作来揭示人物,尤其是宝、黛、钗三人内心深处的、最微妙的世界。

“言,心声也。”(扬雄《法言·问神》)曹雪芹深谙“言为心声”之理,故把几个人物置于同一环境,使他们面对同一命题,以诗代言,吐露心声。这样一来,人物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品质情操也就表露无遗。以咏海棠诗为例,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欲望。于是宝钗表里不一、虚伪世故的思想性格浮出水面。而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则体现了黛玉高洁无尘、傲立于世的思想品格。这样一对比,两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就 自然 而然地凸现了出来,而宝钗之可憎可厌、黛玉之可敬可爱也就不言而喻了。

宝黛二人志同道合和心心相印的爱情在诗社吟咏中得到充分显现。咏海棠,黛玉的“碾冰土玉为盆”和宝玉的“捧心西子玉为魂”是两人心灵交会的见证;咏螃蟹,宝玉的“横行公子却无肠”与黛玉的“铁甲长戈死未亡”是两人同气相投的反映。针对宝黛二人而咏出刻毒而尖锐的“螃蟹诗”的宝钗,其封建卫道者的面孔和“皮里春秋”的心肠也显而易见。

通过同“题”异“诗”,折射出符合各自个性特点的人物心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逼真,体现了曹雪芹立足于现实,坚持“追踪蹑迹”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4、营造意境氛围

(1)三境(物境、情境、心境)合一,营造意境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曹雪芹善于将天然的物境、特定的情境和人为的心境三境合而为一,并通过一首切情切景的诗词点化开来,营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例如第45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节,就非常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创作技巧。文中写黛玉卧病潇湘馆,正值秋夕风雨,有感而作《秋窗风雨夕》。此时“秋霖脉脉、雨滴竹梢”,一派凄凉景象是天然的物境;黛玉偶阅《乐府杂稿》、《秋闺怨》与《别离怨》而引发思潮,是特定的情景:黛玉倍感凄凉寂寞是人为的心境,这三境融合,便孕育出《秋窗风雨夕》一诗,而此诗又反过来深化了三境,从而达致谢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境,令人感受到一个弱女子正值有形的秋风秋雨之夜,在无形的秋风秋雨——封建重压下因无力抗争而发出的无尽哀怨。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节中《葬花词》的运用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2)以盛写衰,渲染氛围

《红楼梦》中写贾府盛事之处不少,如第50回写大观园群芳在芦雪庵欣赏新雪、烤吃鹿肉一段,就异常热闹,十分有趣。众人即景联句,更是锦上添花,兴味盎然。这首联句诗的基调是欢快而享乐的,其中还有若干“颂圣”的句子,如“年稔庥梁饶”、“凭诗祝舜尧”等等,简直是“称功颂德”之作。其实作者写这场“赏心乐事”、唱这首“欢乐颂”,渲染着“极盛世”之氛围,为的是反衬将来这一家族的“极衰”,以乐写哀,以盛写衰,其反差越大,必越能震撼人心,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书中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也可找到同样的例子。

三、巧用众体的审美价值

首先,在审美原则上,用真与假、虚与实交错的手法,令读者从中分辩美与丑、善与恶。《红楼梦》中有一寓意深远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外有还无”,作者在巧用众体时也力图诠释这一要义。比如写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是用一种假象“迷惑”读者,然而这种假象却是真实的,它是时人对宝玉的真实看法,在真与假的变幻中,读者如能作一番“细按”工夫,便可知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褒扬宝玉的美与善、贬抑时人的丑与恶。

其次,在审美视觉上,用由内向外,以小风大的写法,引领读者通过人物个体的内心活动,认清广阔的现实世界。《红楼梦》中几次同题异诗写法,是把人物主体的内在思想由其对外部事物产生观感并结合人生体验,以诗词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些外部事物又具有以小寓大的特征,这样,就能使读者通过认识诗词所折射出来的人物主体的人生观及精神世界,进而认清滋生这些意识观念的土壤——广阔的现实世界。

再次,在审美特征上,采用含蓄手法,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曹雪芹将原本属于 中国 传统诗歌特点的含蓄手法 应用 在小说中,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关于黛玉相貌的描写。曹雪芹只用了五个排句,可谓惜墨如金。这五个排句没有把黛玉之美具体化,而是把黛玉之神韵、风骨、气质简约化,点到即止,给人以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之感,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一如中国写意画“留白”之妙用,充分调动读者无穷光的想像力,与作者其同创人物,从而获得互动式的审美享受。

相关期刊更多

开发性金融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