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乐

配乐

配乐

配乐范文第1篇

一个人不管是悲亦好,伤亦好,苦亦好,累亦好,只要他一哼起那种属于自己的调子,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心空”是一片开朗,就会觉得自己的道路是一片光明。

我曾多次看见二叔一个人一边干活,一边随意地哼着。二叔是个农民,干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顶很破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二叔哼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是那种叫人一听就来劲的调子。所以,二叔干活尽管很累,可他总是乐和呵呵的。生活对于二叔来说就是一个“乐”。

我也曾多次听到奶奶一边收拾着家务,一边轻轻地哼着。奶奶是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老妇,一生没读过书,识过字儿,扁担躺下不识是个“一”字。干活的时候要间总是围着条围裙,手里忙活,嘴里也“忙活”。奶奶哼的都是老调子,很细很细。听起来真让人轻松,真让人舒心。在那细细的哼哼中,那一堆堆苦累的活就不知不觉的干完了。生活对奶奶来说就是一个“甜”。

我也曾多次听到邻居的王婶儿一边劳作,一边哼着。王婶是位平凡而又不幸的中年妇女。爱她的丈夫因肺癌早早的撇她而去,留下她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艰难的生活着。家里,地里,所有的活计都靠她一个人扛着。王婶哼的是那种清脆而又流畅的调子。听起来让人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哼着哼着,一块麦子割完了,或是一块秧田插完了。生活对于王婶来说就是一个“坚强”。

不难想象,一个能够随意的从心底里哼出和自己的心跳合拍的调子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不珍惜生活。

配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色库;控制器;和弦排列;旋律制作

中图分类号:J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52-01

弦乐的MIDI配器法首先基于自然乐器的配器法,再针对电脑音乐本身的特点,进行全方面考虑。

一、Ⅰ、Ⅱ提琴用不同的音色库

这无非出于三点原因:

一是使音响更饱满。如果Ⅰ、Ⅱ提琴都用同样的音色,无疑可以实现响度的增加,但音色听起来还是空洞和单一的,并不能使音响听起来更加饱满和丰富。这样我们有必要选择两个互相融合的音色采样来增加由于丰富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真实感。

二是追求音色的差别。Ⅰ、Ⅱ提琴作为弦乐组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其音色上的差别是必然的,如果选择同样的音色库我们当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力度、强度、节奏、时值、声像、混响等方面的差异,但很难做到音色上的差异,而这一点恰恰是体现Ⅰ、Ⅱ提琴不同功能的重要方面,所以选取不同的音色库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三是增加声音的立体效果。弦乐组中Ⅰ、Ⅱ提琴这两个部分从座次到人数以及演奏技术上都是不同的,这样在音乐厅里倾听实际的音响会充满着立体感和空间感,容易想像,同样的采样是很难实现音乐厅中的真实效果的。

二、音量的调整

管弦乐写作中各乐器组应分属不同的功能(旋律、伴奏和低音),对于弦乐组来讲,如果整个弦乐组充当着一种功能.另外,从弦乐的整体功能上来讲,它在管弦乐队中会充当各种角色,我们就要根据它的功能属性,来确定其音量和力度参数,以达到整个管弦乐队的音响平衡。

因此,音量的控制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是总体音量的控制,如果弦乐的和声起到背景的作用,就要把整体的音量拉到背景的位置,起到中景的作用,就要将音量控制在中景的位置。还要使各个声部的音量均衡而统一,不要有

某一声部突出的现象,这一点在制作弱奏时的长音和弦背景时尤为重要。

三、声像和混响

对于声像的问题,应该说在好的采样中肯定会有所体现,但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对这一参数置之不理。尤其是当选取不同音色库时,已有的声像参数,不一定会是我们需要的数值,这就需要我们去自行调节。我们要认真聆听乐曲,细致地调节,以求得声像和混响的最佳效果。

四、和弦排列和音响的均衡

在制作弦乐的和声声部时,仍要将各组乐器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列。按照泛音列的原理以及上密下疏的原则,传统乐器通常按照各种乐器的自然音域进行排列,即Ⅰ、Ⅱ提琴演奏高声部,中提琴演奏中声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低音声部。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弦乐的和声时也尽量不要打乱这一顺序,以保证音响的均衡和自然。和弦的排列大致分为密集排列和开放排列,无论密集或是开放,六和弦的三音不要在上声部出现。密集排列时的音响丰满结实,在为其他声部伴奏时常采用;开放排列声音宽阔,音响透彻,常作背景声部。

当各种乐器以同样的节奏演奏和声时,也是要考虑真实性的体现。这里最重要的是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问题.

五、低音声部的制作

低音是习惯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来演奏的,通常二者做同度重复或八度叠奏。二者在演奏低音声部时音像浑厚,不像小提那样清晰而明亮,因而在MIDI制作中对这两件乐器的处理可以不必像小提琴那样细致,为了减少电脑资源的耗费,也可以选取采样容量较小的音色。

六、分奏

分奏是传统配器中常见的手法,自浪漫乐派以来,分部演奏就更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常常体现着作曲家对色彩方面的追求。分奏是为了让音乐更加透明、细腻,和声色彩更加丰富,音响变得更加柔和、晶莹,其表现意义、造型意义更加深刻,分部越多音响越细腻。

七、弦乐的旋律制作

笔者认为用MIDI技术进行弦乐的旋律制作,是所有乐器的制作中最复杂的。因为在电脑上再现弦乐这种极富表现力和多种演奏法的乐器,需要的手段及其精确度几乎永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旋律中包括各种情绪和演奏方式的长音,包括各种弓法和演奏法的短音,而且音与音的连接情况多种多样,旋律的起伏过程中其表情和力度变化也是丰富多采。

八、内声部的和声进行

配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阿凡达》;霍纳;配乐;自我创新

电影音乐,可以直义地理解为是电影和音乐的产物,理所当然也就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与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构成要素,可以很好地进一步诠释电影,可以进一步地挖掘电影的内涵和深层次的东西。电影音乐就是起到更好地配合画面来演绎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要起到更好呈现电影的内容在观众面前。虽然故事情节的开展用人物来体现,但音乐却能够独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正因为有了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才使得电影更有欣赏的价值。但电影音乐与单纯音乐形式有很大的差别,电影音乐要与电影主题,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场景等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关系是多重的。它能解释、烘托和提示电影视觉效果,对画面等平面效果的东西更好地解释等。并用电影音乐还能放大情感、补充情节等作用。电影音乐还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丰富情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创下如此不菲的票房收入,除了电影本身之外,电影的其他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配乐就是非常成功的,实现了霍纳电影配乐一次自我创新,一次自我蜕变。作曲家詹姆斯•霍纳为了此片配乐的成功到全世界各地进行媒体造势,可谓是尽心尽力。也正因这部电影的配乐,霍纳还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可以这样说,《阿凡达》的配乐使得电影《阿凡达》更加光彩夺目。

一、电影《阿凡达》及其音乐

电影《阿凡达》是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一部科幻电影,自上映以来就创下不菲的票房收入。《阿凡达》电影原声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创作者、奥斯卡奖得主詹姆斯•霍纳作曲。《我懂你》表达的意境是爱情,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曲也获得了第67届电影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故事讲述的是2154年,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萨利为了体现其人生价值,欣然接受派往潘多拉星球去采一种别的星球没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然后在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然有正义,也有爱情。

在电影《阿凡达》的整个3小时中,在詹姆斯•霍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的声音系统,将新西兰、冰岛和拉普兰乐器结合在一起,当然做了一些变化,给观众表现一个同电影色彩一样奇异绚烂的音乐世界。各种打击乐和无言似的女声咏唱都制造出一个类似非洲音乐的自然系统,多种乐器融合在一起,充分烘托电影的气氛。

二、电影《阿凡达》的配乐

(一)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的较量

如今的电影音乐市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人们基本上一打开电影或收音机都能听到数字音乐。一上网络就能下载P2P的电脑原声音乐。但是电影《阿凡达》作为一部商业片,整体包装和利润是他们追求的最佳效果。电影音乐再怎么样,也都是电影发行的必备品,电影音乐理应成为商业电影的一部分。霍纳召集了《泰坦尼克号》音乐创作原班人马来创作《阿凡达》的音乐,整体音乐的包装模式也是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来进行的,在他的想象里还是想把《阿凡达》的配乐做成当年《泰坦尼克号》2 000万的发行量,给本来就不太活跃的电影音乐产业加点突击力。但要冲击数字音乐的市场谈何容易,最终《阿凡达》的电影音乐碟也只卖出了数十万张而已。事物是有两面的,我们仔细考量下《阿凡达》的音乐,你会发现在这个非常低迷的市场,在这个被P2P下载的冲击的时代,十万这个数字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表现。这些实体唱片销量再加上网络销量总数还是很能说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配乐的认可,也说明这部电影的配乐还是相当成功的。

(二)未来与野性的探索

电影《阿凡达》的音乐创作和录制总共花了詹姆斯•霍纳两年的时间,霍纳用一种非常敬业的态度来诠释这部电影的配乐。何况霍纳与卡梅隆过去合作过两次,并且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这次霍纳也还是用一首像《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以及《超人》系列那样的开场序曲。除了这种以视觉特效来烘托电影本身,霍纳对电影的诠释都集中在配乐的细节表现上。

电影《阿凡达》来身就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探索,为了表达出100年后的人们的世界观,霍纳使用了大量的电子合成音乐,还有大量非常传统的乐器来塑造我们的未来世界。传统乐器诠释的是经典,是大气,是音乐的主导作用,是电影的气场。但非传统乐器能够表达出对未来世界的悲观情绪,也具有非常强的听觉冲击力。詹姆斯•霍纳利用声音的数字化技术创造很多种新的声音效果,然后又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族乐器进行声音采样后,进行重新的合成和混音,最后把这种全新的声音效果在配乐中使用以实现一种具有包容性的,而且是新颖、独一无二的声音造型。这样,詹姆斯•卡梅隆也就创造出我们人类暂时还没有或 “从未经历”过的听觉体验。整个音乐被竖琴和颇具跳跃性音色的合成乐器所引导,用饱含着灵动和起点缀效果的声音来诠释潘多拉这个全新的世界。而音乐创作上也交融着东方小调等大量地域特色的旋律和脱胎于热带雨林原始部落的鼓点音型节奏。此外,音乐中还使用了大量纳美语的吟唱来体现这种原始文明的特色。

除了在音乐中表现未来的因素,电影《阿凡达》的配乐还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原生态气息的刻画上,表现出野性的一方面。大量地使用多元化的世界音乐,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是多样化,使用到不同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和原生态演奏方式。霍纳还汲取了《启示》和《新世界》的配乐及创作思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全新呈现潘多拉(Pandora)星球的世界观。

(三)情感与动作的碰撞

《阿凡达》不仅要表现潘多拉星球的未知性,也要将人类的感情带到那个星球上去,要表达人类的感情,那爱情是再好不过的主题了。霍纳用了10年前《泰坦尼克号》那样的一个爱情主题,并且扩充和丰富了它,创作出了主题曲《我懂你》(I See You)。与《我心依旧》一样还是那样荡气回肠,然后所有的配乐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发展,将男女主角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现在都还能想象二人感情的飞翔场面,是男女主角最直接的关系体现。这种对情感的表达霍纳采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为主奏,以弦乐为铺垫的方式,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好早就应用于早期的《星际迷航》的配乐。

除了对情感的丰富表达外,霍纳还用打击乐器来表示电影的动作场景。《阿凡达》的动作场面中,霍纳使用相当直接的音乐素材,主要体现在运用钢管,运用打击乐器和打击音型。在影片高潮,男女主人翁的最终决战里,霍纳创作了近几年少见的超长乐章,既保证了音乐的影像表现力和细节魅力,也表现出对动作独有的理解力。霍纳采用了八度和声,同时引用主题旋律及附属变奏,并配以细节音色加以塑造。

(四)创新与守旧的冲突

电影音乐爱好者对《阿凡达》的音乐评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他们认为整个配乐没有逃离《泰坦尼克号》的影子。主题歌脱胎于配乐旋律,启用当红歌手演绎,而且不论怎么听都能在主题旋律里听到《我心永恒》的影子。《阿凡达》的主题曲《我懂你》所有的概念都是人们对席琳•迪翁那首销魂的《我心永恒》的概念,人们之所以会去购买《我懂你》那只是人们怀念《我心依旧》而已。如果从这个音乐角度来说,詹姆斯•霍纳的这部配乐总体上是失败的。该部电影的音乐几乎采用了他一贯的自我借鉴的光荣传统,不管是排箫制造的悬疑音色,还是泛滥成灾的四音动机,整个配乐的主题旋律和商业包装模式也是在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进行。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该作曲家早就被贴上了“自我借鉴”的标签,那么看待他作品的角度就应该做一些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该部电影还是用独特的音乐实验性手段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音乐体系。这个体系与作曲家阿兰•希尔维斯特利的《回到未来》的电影配乐有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听到《阿凡达》的配乐始终都保持在作曲家本人所构造的这个音乐空间内,笔者想这个就是本片音乐最为神奇的地方。随着最近20年人们聆听电影音乐模式的逐步变化,再加上产业的浮躁之气,越来越多的听者更以那种在配乐中听到大量的低频“噪音”为喜,而事实上霍纳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探索电影音乐创新性研究。除了在音乐形象的创造上使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外,更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性手段将电影配乐推向另一个高度。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关系是多重的。它能解释、烘托和提示电影视觉效果,对画面等平面效果的东西更好地解释等。并用电影音乐还能放大情感、补充情节等作用。电影音乐还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丰富情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阿凡达》的音乐,从去年年初就开始显露风声,到上映数月前的主题曲首发、唱片预购,最后再到作曲家詹姆斯•霍纳频繁地在各大媒体露脸为音乐宣传造势,詹姆斯•卡梅隆的目的可想而知,那就是力争为《阿凡达》的配乐再造一个《泰坦尼克号》式的神话。《阿凡达》音乐的整体商业包装俨然是在按照《泰坦尼克号》的模式进行:主题歌脱胎于配乐旋律,启用当红歌手演绎,而且在主题旋律里能听到《我心永恒》的影子。但《泰坦尼克号》音乐的成功显然难以被《阿凡达》复制。但《阿凡达》电影配乐却是霍纳的一次自我创新,一次自我蜕变,一次更高层次的挑战。《阿凡达》的配乐是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的较量;是未来与野性的探索;是情感与动作的碰撞;是创新与守旧的冲突。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音乐中的启示――《阿凡达》音乐解读[J].当代电影, 2010(09).

[2] 龚叶.天神下凡之美――《阿凡达》原画精美设计欣赏[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0(09).

配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叶问》;配乐;川井宪次

电影《叶问》于2008年公映,这部影片由香港著名导演叶伟信执导,甄子丹、任达华、熊黛林、樊少皇、林家栋、池内博之等诸多明星主演。影片上映后好评不断,不仅仅是精彩的剧情打动了观众,影片的配乐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的配乐由日本著名配乐大师川井宪次担任。在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当中,影片《叶问》不但摘得了最佳电影奖,还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的提名。整部影片运用了二十多段音乐,在影片画面的衔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影片《叶问》剧情概述

故事讲述的是1930年,在中国武术之都佛山。武功了的北方武师金山找率众来佛山踢馆,各大武馆馆主皆成他手下败将之后,他找上习得一身武艺却为人低调未设馆授徒的叶问。在巡警李钊、好友武痴林等乡邻的请求及妻子张永成的鼓励下,叶问用咏春拳以柔克刚将金山找制服,确立在佛山的大师傅地位,李钊更私下将他视作师父。之前叶问挚友周清泉有心拉他合开纺织厂,但怕与爱妻及爱子分开的他只在资金上将周支持。

几年之后,侵华日军将佛山攻占,叶问同幸存下的乡邻一样,被迫携妻儿移居废屋。生计面前,叶问混在人群争抢去煤矿做苦力的机会,李钊则成为日军翻译官。日军将领三蒲是名武痴,他以一袋白米作奖赏,派李钊四处搜寻能打国人在打斗场上与日军切磋,多名昔日武馆馆主及武痴林因此惨死。这将叶问激怒,他走入打斗场。目睹日寇横行、同胞被杀,叶问以咏春拳打败十个日本武士。叶问的身手赢得日本人三浦的敬佩,但是为了保护叶问,李钊把他们一家藏在自己家中。

后叶问被迫与三浦比武,在擂台上,叶问将对敌人的仇恨化做拳脚,痛击日寇。一代宗师叶问拒绝屈服于日军的威吓,并有双拳唤起中国人的团结心,为中华民族赢回了信心。擂台上的侵略者向叶问开枪。负伤的叶问在朋友周清泉和沙胆源的帮助下离开佛山,移居香港。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中国人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叶问驻居香港,并在九龙开办咏春拳武馆。

电影《叶问》配乐分析

影片开篇,在中国大鼓的铿锵节奏的衬托下,柔美的二胡已寥寥数音牵引出由弦乐群演奏的主题音乐《一代宗师》。这首乐曲为降A调,有点像喜太郎的风格,看过叶问的朋友应该都觉得熟悉。主题音乐《一代宗师》以动感的音乐切合影片的特征,更以历史的厚重感将观众深深吸引,这首音乐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其色彩基础。音乐经历了最初的重复和陈述后,便由纯五度的动机延伸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四乐句的发展段落,而人声合唱的加入更加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整部影片的配乐充满了东方神韵。

一曲二胡为引子将影片的背景切换为:“广东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尚武成风,吸引各门各派设馆授徒,促进武术文化交流,令佛山成为文明的武术之乡。”影片开始画面是1935年的佛山武馆街,由廖家拳武馆的开张为切入点,为以后廖师傅找叶问切磋做了铺垫。当廖师傅找到叶问切磋,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新开武馆的人气。叶问与廖师傅一起吃饭,简单清爽的弦乐拨奏下,看似简单的场景蕴涵着杀气,为以后二人的比武做了铺垫。叶问和廖师傅开始切磋,这时鼓声响起,为二人的精彩决斗开了好头,二人切磋时间很短,这说明叶问这位一代宗师的精湛武艺,也为以后更精彩的打斗场面留下余地。北方武师金山找率众出场,音乐由打击乐铺底,淡淡的弦乐做衬托,体现了这位武师来者不善。金山找出现时影片的画面流畅清晰,与音乐良好的配合是离不开的,这里的配乐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金山找的打斗和对话场面在或隐或现的音乐衬托下,给人的感觉浑然一体。当金山找打倒第一个武师时,这里川井宪次的配乐用到了电声合成的音乐长音,使剧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金山找与第二个武师切磋时,音乐的节奏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为打斗场面的升级做好了铺垫。

画面从打斗的场面一下切换到了叶问家平淡安静的画面,在这里导演叶伟信不但用平行交叉蒙太奇技巧来介绍同时发生的几件事情,还表现了叶问看重家庭、不好争斗的性格。这种由动到静的切换更使得影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随后,影片再次切换到打斗的场面,这时金山找与廖师傅切磋,音乐再次响起,承接了上次的音乐元素,还是以动感的打击乐为主,在这里川井宪次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出现了一些急速的、带有变化音的旋律进行,从而提升了这个场景的紧张情绪。打斗的场面越来越激烈,音乐也越来越紧张。

金山找带着手下准备找叶问切磋,打击乐响起,律动的节奏衬托了将要出现的战斗毕竟是激烈的。金山找与叶问开始切磋,弦乐群的快节奏响起,与之前金山找同其他武师打斗的场景音乐一样,这段音乐体现的是金山找的个性色彩。打击乐与带有变化音的旋律音型,刻画着金山找的霸气。当叶问的儿子叶准带着母亲的话叫叶问出手,这里很轻巧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很是可爱。如此巧妙的衔接,体现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音乐也随着两个人的打斗开始转换,以上行纯五度为动机的音乐主题再次出现,这里是叶问的音乐,音乐宏大精美,体现了叶问这一代宗师的性格特征。随着打斗场面的激烈音乐的节奏也开始加长,叶问凭借其出色的武艺,轻松战胜了金山找,为佛山武馆界挣了光。

1937年7月7日,日军大举侵华,令中国民不聊生。画面变得惨淡,这时的音乐低沉,渗透伤感。其中低沉的大提琴为观众引出了悲情的一段历史,随后小提琴的高音部响起,再现了这一个主题,最后大提琴接回逐渐地走向低沉,这也刻画了当时的战争场景,惟妙惟肖。乱世的来临给叶问带来了很多难题,他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此时的音乐为二胡演奏的凄凉的乐曲,体现了战乱下中国人凄惨的生活。叶问当掉了自己的家当,为的是能够多换一些米粮,二胡音乐在一勺米的场景停止。叶问为了生计也开始找工作,当煤场招工叶问也被迫无奈地参加到了煤场的辛苦工作当中,这时音乐响起,配乐以电子合成器为铺垫,旋律来自之前二胡的音乐,只不过在这里得到了发展,给人的感觉是凄惨中有一些迷茫。在这个乱世,人们充满了无奈,煤场的嘈杂声并没有影响到观众对叶问这位一代宗师的敬仰和怜惜。叶问在煤场遇到了武痴林,两个人互相照顾的场面令人感动。这时日军来到了煤场,音乐响起,低沉的弦乐群奏着悠长的旋律,预示着将有危险降临这个煤场。原来日军的一位军官三浦痴迷武术,想从煤场找一些习武之人切磋,赢了的可以领一包米,武痴林报名参加了。

当武痴林跟着日军来到了比武场,封闭的场景增添了这里的恐怖气氛。低沉阴霾的音乐,配着纯黑白的画面和比武的现场,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和无情。三浦和武痴林等三个中国武师比武,音乐如心跳的旋律响起,让观众为三位中国武师捏了一把汗,残酷的日军抢来中国人的粮食又用另一种手段去欺负中国人,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和可恶。对打的场面的配乐并不像其他对打场景那样激烈,主要为的是刻画这里的不同情感。武痴林为了保住中国人的尊严,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和日军的长官三浦奋战,最后被活活打死,这里的音乐还是那样低沉,心跳声犹如观众们的心声,为武痴林的死感到气愤。

叶问为了找到武痴林也报名参加了日军的比武,当他看到廖师傅和日军决斗时,此刻的音乐和之前日军和武痴林比武的音乐一致,鼓声还是以心跳的律动响起,配合着打斗的场面,给观众的感觉总是那么忐忑。廖师傅打不过三名日本兵,当场认输,却被日本兵开枪打死。这时叶问愤怒了,他站上擂台挑战十个日本武士,这时的音乐是悲伤的弦乐,弦乐逐渐升高,阴冷的旋律一直没有改变,但是观众们却从中感受到了叶问内心中的愤怒,这是一种悲壮的愤怒,也表现了叶问在强大对手面前自我意念的坚定。鼓点和弦乐的配合,与画面相得益彰,配乐中的人声合唱一直延续,就好像叶问对生活的控诉和呐喊,叶问对日本兵充满了仇恨,打日本兵的场景让观众看了感到十分振奋。

叶问回到家中,坐在椅子上,一段二胡音乐响起,透着叶问满心的忧伤。沙胆源与金山找沦为劫匪,在抢劫的过程中还是属于金山找的音乐响起,这段音乐体现了金山找这个无赖的个性。沙胆源与金山找沦为劫匪,拦截了叶问的挚友周清泉棉厂的货车后,来到厂中逼周用钱赎货,身为商人的周清泉面对以前的武师金山找,毫无反抗之力。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找到叶问求救,等叶问赶到棉厂,金山找与沙胆源已经离开。为了让工人们防身护厂,叶问答应传授棉厂工人咏春拳。当叶问在挚友周清泉的棉厂教授工人们咏春拳防身时,《一代宗师》的旋律又响起,配合着工人们一边工作一边练拳的场景很是诙谐,周清泉的儿子一边写字一边练拳,一不小心把墨水点到了朋友脸上,观众们不禁一笑,这说明导演叶伟信有着细腻的喜剧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当金山找一伙又来勒索时,工人以咏春拳反击,这时叶问出现音乐响起,弦乐群的律动节奏配合着打斗的场面,体现了叶问一代宗师的英雄气概。叶问将金山找打跑,后把武痴林的死告诉了他误入迷途的弟弟沙胆源,沙胆源看着哥哥留给自己的风筝,不禁痛哭了起来,此时舒缓的弦乐渗透着悲伤,痛心悔改的沙胆源决意离开金山找。

逃走的山贼金山找向日本人告密,日本人来棉厂找叶问,逼迫工人说出叶问的下落,李钊事先将日本人的阴谋告诉叶问,但为了保护无辜的工友,叶问赶到工厂,断然拒绝传授日本人咏春拳;被日本人带走。周清泉按照叶问走之前的嘱托,将叶夫人和儿子叶准送出佛山。周清泉带着叶问的妻儿准备离开佛山,叶问的妻子失声痛哭,弦乐响起,音乐随着叶问妻子的讲述,深刻刻画着这位民族的英雄,叶问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周清泉此刻的表情更加凝重,衬托了周清泉对叶问的崇拜。

叶问拒绝了三浦让他教日本武士学习中国功夫的要求,并提出要同三浦对决,在这里的配乐是由十分简单的音乐材料组成,简单的动机以模进的音型不断发展,形成了整段音乐,由于篇幅较短,配乐并没有时间用上更多复杂的技巧,但是这简单的手法却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叶问被迫与三浦比武,在擂台上,叶问将对敌人的仇恨化做拳脚,痛击日寇。这里的背景音乐并不是十分突出,主要为的是体现打斗的场面。叶问打败了三浦,但是当叶问放眼看着群众时的背景音乐却十分低沉,长节奏的弦乐群抒发着悲伤的情感,预示着有不祥的事情发生,日本兵的一声枪响音乐停止。负伤的叶问在朋友周清泉和沙胆源的帮助下离开佛山,移居香港。

[参考文献]

[1]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配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影配乐;情感表达;语言优势,表现特点

电影艺术在音乐与画面这两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建立了某种互通性,从而使其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与丰满。作为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观影者解读过程的开启与审美经验的重建都有赖于影片是否具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而一部电影是否能够“以情动人”是这种表现力的重要体现和基础性条件,这也是电影音乐所承担的重要美学功能之一。虽然很多时候,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不需要条件的,是源自于人们对音乐的天然感受力。但一旦音乐与画面结合起来,其在抒情方面的审美效应往往会得到大幅提升。这是由于影片对人物的不同命运、对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复杂的人性的刻画与展示,获得了观众精神上的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在画面的映照与阐释之下,配乐获得了纯音乐所无法表达出的具体情感与内涵,也使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变得浓墨重彩,带给观众丰富的审美体验。

本文从独特的语言优势与表现特点两方面,探讨了电影配乐的情感表达的美学特征。

对于一部影片的情感表现来说,配乐虽然对画面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但也并非是一种表面化的装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单纯的影像对于复杂的、瞬息变化的情感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乏力和单薄的。而音乐却能产生直抵心灵的美学效果。它不但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情感状态,也能够将这种状态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传达出来,在观众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构建出一条通途,进而提高电影作品的审美表现力。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当音乐老师马修被校长无礼开除出学校时,已经与他建立起深厚情感的学生们用特殊而又充满温馨的方式送恩师离开。音乐在这里不但展现了马修内心由落寞到感动,再复归平静的变化,也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波动,建构出影片最令人感动的片段。心情低落的马修走向学校大门口时,室外除了鸟叫声,周遭一片静寂,马修本以为学生会前来送他,但却一个人也没有。当他走到古堡一般高大的教学楼拐角,却发现一架架纸飞机散落在地上。马修躬身捡起那些飞机的同时,画面中陡然响起爱徒莫杭志的独唱:“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歌声打破了沉寂。随后,有更多的声音加入,逐渐汇成清澈而响亮的童声合唱。马修抬头看到更多的纸飞机从楼上教室的狭小窗口中纷飞而出。镜头在窗口与马修之间切换,童声合唱渐趋嘹亮,窗口出现一双双挥舞着的小手,将整部影片的情感氛围推向高潮。马修带着满满的幸福感与乐观的心情走出“池塘之底”的大门。音乐也渐渐遥远,随之回落。马修在经历了送别时的激动后,重新回到了令人失望的现实中。“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观众的心情此时也由感动转为惋惜。在这一段落中,配乐的起落能够最迅速和直接引起观众情感的变化,成为影片感动人心的关键艺术手段。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情感体验依靠单纯的画面是无法获得充分表达的。

其次,电影配乐所引发的情感冲动在效果上体现为一种即时性,但其审美效果的形成却具有过程性的。这一过程中,人物、情节与场景等元素都参与其中。因此,在音乐带给观众以某种情绪体验之前,影片为这一刻已经做足了前情铺垫。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电影配乐所具有的实现的感动人心的效果相对于纯音乐来说更加强大,也更易理解。

宫崎骏的影片《天空之城》中,当天空之城逐渐崩塌,影片主题曲The collapse of laputa为影片注入了浓郁的悲凉情绪。童声哼唱在寂静中回荡,和声在背后此起彼伏追随着。主旋律中的悲伤在这里被完完全全地流露出来,无论是苍茫的天空、被天空之城遮蔽了的太阳还是注视着他们的希塔和帕苏,无一不散发出了一种悲凉,以此从人们内心深处撤拽出了另一种逝去的忧伤——它是天空之城的逝去,它是家乡的逝去,它是文明的逝去。[1]观众从音乐里感受到的哀伤情绪是建立在大量的前情铺垫之上的。因此,在天空之城崩塌的这一刻,音乐里没有极度的悲伤与歇斯底里,而表现为一种平静的凄美,是对经历了种种喜悦、悲哀与无奈之后,所获得的从容和淡淡感伤的诠释。《放牛班的春天》送别场景中所具有的情绪感染力是建立在马修与学生之间所建立的深厚师生情谊的基础上,而观众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配乐的作用与其说是调动情绪,不如说是为观众情感暗流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实现路径。前情的大量铺垫使观众在配乐响起时,所有的情感喷薄而发,既强烈,又自然。此外,在影片尾声,

可见,电影配乐对于影片的抒情有着独特的优势,创作者需要掌握好的是随着影片叙事展开,观众的情感状态与具体走向,以便在恰当的时间点与恰当的场合上,将音乐适时地融汇到影像当中去。此外,还需要具体把握具体曲风、旋律与配器的安排,使其能够将音乐的审美表现力发挥得更加完善与尽致。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表现麦克斯对1900的回忆时的感伤情绪时是以小号演绎为蓝调风格的主题曲;在展现1900内心的爱恋情怀时,是由钢琴弹奏的一曲《爱的旋律》温柔、真诚而质朴;影片结尾烘托主人公1900的人格品质时,主题曲则变化为恢弘壮观的交响乐形式,犹如对主人公一生的总结,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在这种全景式的抒情当中被推向高潮。

电影音乐在情感传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表达方式也有其专属的特点。首先,在一部电影中,音乐的抒情审美效应难以独自完成,其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必须结合具体的场景、人物对白以及情节的起承转合等。这些元素参与影片的情感表现能够帮助配乐更好地实现其抒情作用。这是电影配乐抒感的最根本特征。因为一部影片真正打动人心的内核总是要诉诸叙事。配乐虽然能够迅速地激起观众的情感波动,但观众的感动源泉仍是故事而非音乐。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是以音乐诠释和抒感的经典影片。电影在展示酷爱音乐的刘小春曲折而动人的音乐之路中,向观众展现了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复杂情感。感人的故事与动人的旋律带给观众以深刻难忘的情感体验。影片的最后,得知自己身世的小春赶到火车站寻找父亲。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背景音乐。画面在小春寻找父亲与父亲当年捡到襁褓中的小春之间切换,同一个车站,不同的时间被音乐串接起来,影片也进入了最后的高潮阶段。当略带伤感的第二乐章渐入尾声后,画面则在小春拉琴的特写与音乐厅的比赛现场之间进行切换,乐声也逐渐趋强。第三乐章以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的旋律带给观众一种欢快与激昂感。放弃比赛的小春在车站为父亲全情投入地拉奏,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倾注在琴弦当中,将影片的抒情氛围推向高潮,同时也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可见,配乐情感审美效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画面与情节基础上,建立在感人的故事之上。

另外,电影音乐的情感表达虽然不能离开画面的解释与烘托,但其在时空关系上与画面却不具有依附性关系。这主要是针对电影画外音而言。它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电影的表现力拓展到镜头和画面之外,不仅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含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片的视听结合功能。[2]这是电影音乐情感表现的又一特征。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创作者的音乐表现空间是相对自由的。一方面,音乐可以“零敲碎打”地出现在影片中,音乐在哪里起始,又在何处终止,都可随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与表达思路进行设定,观众亦不会因为音乐的碎片化而产生接受上的不适。这种创作形式也是电影配乐中最常见的。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与主题音乐都可以片段化,进而契合画面的具体语境与人物的精神面貌。当具体情境发生改变时,音乐也随之休止或变化,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中。

另一方面,配乐也可以通过同一曲目的变奏来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电影创作者经常利用主题曲的变奏实现这种艺术审美效果。如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影片《红色小提琴》中,在不同的段落,安娜主题曲也获得相应的变奏处理。提琴流浪的每一处,主题乐结合主人公不同的命运遭际,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内容。意大利的哀伤与神秘、维也纳的恬静与惋惜、英国的激情与浪漫、中国的喑哑与艰涩、美国的轻快与悠扬。主题曲在每一段落的不同变奏处理,不但契合了故事内容,刻画了不同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与独特的心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并且,主题曲也同时作为串接不同段落的情感线索,并将其统一于“爱”这一主题之下,形成了整部影片的总的情感基调。影片尾声,乐器鉴定师莫尔斯用尽一切努力,终于将提琴从拍卖会上偷换出来。提琴结束了自己的旅程,成为孩子的礼物。莫尔斯在回家的车上,主题音乐以清晰、完整的形象出现,既预示着影片的落幕,也是对提琴曲折经历的一个总结。稳定、悠扬、畅快的音乐也令观众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逐渐释然的情怀。

此外,电影配乐的情感表达还具有“延时性”特征。好的电影配乐通常对一部影片具有标识性作用。在观影行为结束后,电影配乐在生活中再次出现时,特别是那些由配乐参与的经典电影画面,仍能重新唤起观众的美好回忆与曾经有过的审美体验。《泰坦尼克号》《保镖》《人鬼情未了》等影片,其动人场面之所以能够长久存留于观众脑海之中,都与旋律优美的主题曲有着重要的关系。

音乐被纳入电影后就必须根据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确定音乐的抒情内容,抒发的感情要有具体的情感指向性。同时,审美主体在欣赏电影音乐时,也必然会把电影音乐表达的情感和画面结合起来欣赏,通过生动的视听感受,准确地体验和理解电影所抒发的感情。[3]电影将独立的音乐元素纳入变换多姿的光影世界,赋予其以纯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审美内容与审美特质。电影配乐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语言与途径,是影像视听魅力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洪颖.《天空之城》之电影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08(10).

[2] 张艳艳.音乐审美心理视角下的电影音画组合方式[J].当代电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