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上册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下册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二 一面

三 *我的老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五 赵普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周,你在哪里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 月迹

八 *三颗枸杞豆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 *柳叶儿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十三 *凡尔赛宫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于 园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十八 黔之驴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二十 录音新闻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二十四 古代诗歌三首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看了“苏教版初一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3.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目录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探究方案”让学生课前学习更为自主

传统的学习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我校的研究就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入手。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探究方案”,预习则更具有方向性。学生从“探究方案”的第一环节“知识准备”中提取对旧知识的认识,这是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预习提示”的指导,让学生不仅仅是阅读课本,更有阅读后对新知的思考,产生的问题可以随时写在“探究方案”第二环节中的“我的疑问”里,并通过“我的尝试”的练习,自主检验对新知是否真正理解,使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更加到位、更加有效。

二、“探究方案”让学生课堂学习更有目标

1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激发热情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在“探究方案”的指导预习后产生了如下有价值的问题:①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②分数的单位“1”为什么要打引号?③单位“1”到底是指什么?④分数单位与以前学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⑤分数单位与分母或分子有关吗?有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依次展示出不同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与困惑,而这几个问题也正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可以肯定的是,学生认真预习后,对新知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单位“1”要加引号?说明学生在预习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学生这一问,可以知道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还不够,教师必须考虑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从而进入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2 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的思维与习的过程,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思维的完整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过程也是与同学交流的过程,是生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里的完善不仅是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完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会摘录信息倒过来推想。而倒过来推想的前提就是学会整理信息。因此,本课“探究方案”中准备性学习中的“预习提示”就是让学生用这两种策略整理例1中的信息。而且课堂上对于例1的教学将是学生预习后的自我展示的过程。例l中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同样多,同学们分别用画图和列表的形式来展示。图为什么这么画,表格为什么这么列,便是学生预习理解后深层次的展示。对于优生,这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也是学习结果被肯定的机遇:对于后进生来说,则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传授,而是学生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我修正的过程。

三、“探究方案”让教师课堂教学更为“省力”

“探究方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侦察兵”,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探究方案”进入课堂,似乎教师的话少了,省力了。其实不然,如何驾驭好“探究方案”进入课堂,值得教师深思。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有三个基点。

1 基于预习的教学策略变革

预习让学习前置,让课堂学习向前延伸。长期使用“预习方案”也会让这种延伸更有效,使新授部分成为有效预习的继续和发展。有了预习,课堂上的新授环节就会更加简洁和紧凑,更有效果,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滞后和僵化。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新的教学策略,同时将节约的时间让学生用来表达和交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走得更宽:还可以将课后练习前移,增加教师的指导,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中例1的教学,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后的理解,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过程。在学生用画图和列表的方式整理出题中所给的信息后,有同学问“整理时的箭头方向为什么要从左往右指呢?”教师不急于解答问题,而是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整理信息时要求学生最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整理。实践证明,整理信息能帮助我们倒过来推想。所以,学生很快迁移到用画流程图的形式更为方便。由此可见,学生用“探究方案”中“预习提示”例2的课前整理的信息进行修改,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真正起到了课堂成为预习后的延伸的作用。

2 基于问题的有效认知建构

形成有效的学习问题是“探究方案”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变化的有效途径。学生提前在方案的指导下自学新知,产生自己的问题,有共性的、有个性的,有认知基础造成的、有逻辑思维造成的,这些是教学真正鲜活的生成性的目标,是“活”的、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比起教师的预设与预期更有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新知学习前学生在交流“我的疑问”中提出:分数的单位“1”为什么要打引号?因此,新知的探究就从这个问题入手。教师问:“语文中的引号表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表示特殊含义。”“那么看来这里的‘1’也表示有特殊含义。你觉得这里的‘1’还仅仅代表我们所认识的阿拉伯数字‘1’吗?”学生摇头。“那么它代表什么呢?”最终,学生讨论得出:这里的“1”不是我们所说的1个什么东西,不仅仅是1个,还可以是1组、1群等一个整体,被我们平均分的那个整体就是这里的单位“1”。教师从语文的角度引入,让学生结合认识的分数例子,再经过小组讨论,完整建构出单位“1”的概念。

3 基于差异的学生全面发展

新知学习的前置,也使教师能从新授部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有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和发展,让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同层度的提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 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设备落后,没有办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这是非常好的。课堂导入技法很多,常用的有:实验导入、情景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启动原知导入、直接导入、猜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游戏导入、综合导入等。有些教师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地把各种导入技法运用于教学中,效果很好,但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课前也设计了导入方案,可是到了实际课堂,却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成了画蛇添足,结果适得其反。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运用好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导入法

我们一般把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各个年级的特点不同: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特强,思维具体、形象。运用直观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猜谜语导入等激起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一年级语文课(苏教版上册)《人有两个宝》中,老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小朋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宝贝,一个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另一个能帮助我们思考问题,你们猜猜是什么?由于学生比较熟悉,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这就奠定了这节课成功的基础。

中年级学生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是小学阶段的转折点。情景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等交叉灵活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掌握了大多数定义性概念,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但定义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他们的主动思维开始快速发展,如果我们还用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就要求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而用实验导入、启动原知导入、悬念导入等就能事半功倍。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因为表面积知识是建立在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设计导入语时,可以在充分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后,由基本特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位老师上课时先出示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复习题,然后说:“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那么这6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表面积。”短而精的导入,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运用导入方法

在农村,小学教师性格各异,兴趣爱好迥然不同,知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运用好导入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一位语文老师,唱歌是他的弱项,可是有一次上《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却以自唱《我想去桂林》这首歌为导入,结果弄得学生哄堂大笑,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一位美术老师改行教数学,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上《9加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时,在黑板上快速用简笔画画了9只猴子,一下子就把小朋友们吸引住了,这节课自然上得很成功。

三、灵活运用导入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吕叔湘说:“我参加过这种那种教学法的示范,看得出来是经过排演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会随机应变的,它的教室是生机勃勃的。”他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一语中的。一些年轻教师,虽学会了几种导入法的“模式”,却不会根据实际教学灵活运用,只是一味套用,结果是搞得很僵化,影响了教学效果。

小学教师与其死记硬背一些课堂教学导入的技法,还不如领会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有人把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概括为如下几条:一是目的性、针对性原则;二是关联性原则;三是直观性原则;四是启发性原则;五是趣味性和艺术性原则;六是灵活性原则。小学各个阶段,要坚持哪些原则,老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确定。

我认为有必要讲一讲灵活性原则。一节课,是否一定要课前导入?如果要,怎样灵活运用?目前有些不同的看法。一些教师认为,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的起始阶段,正如一个人每天起床后一定要洗脸刷牙吃早餐一样。我认为这种看法很不妥,倒不如把导入归为教学方法类为好。每节课都有始有终,而并非每节课都得“导入”,许多情况下,直入课题既省时间,又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我听过一些老师的课,他们就直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请打开书本第几页……”效果也很好。有人把“导入”比为一座大桥的引桥或上楼的楼梯,如果一座大桥两端平于地面,就不要架设引桥;同一楼层的套间,也用不着爬阶梯。当学生的认知状况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距离时,或者要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巧妙地运用导入的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语文课《东方明珠》(苏教版上册)时,农村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电视塔,更不用说上海广播电视塔了。如果能出示多媒体画面,设计一段简要介绍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的导言,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观看扩大的上海电视塔的彩色图片作为导入,那么效果也很好。对于一群生长在大海边的孩子,在教学一年级《大海睡了》(苏教版上册)时,如果设计大海的美景,那就显得有点多余了,不如直接让学生回忆一下眼中的大海,效果会更好。

要不要“导入”应灵活行事,课堂教学要因势利导。在教学的实践中,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上课的时间、地点各不同,各地环境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学目的、内容、对象都是“变量”,如对今年的学生用这样导入方法效果很好,对明年的学生就不一定收到这样的效果了。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随机应变地上好每一节课的起始阶段,用不用“导入”或怎样“导入”应见机行事,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办法或老办法导入。

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提高课堂效率,除了上面所讲之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还得考虑与一节课的总体设计相协调,如同建房子,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才有整体美。还有时间观念,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导入,切忌漫无边际地长篇大论,否则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以秒计时,分秒必争,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开幕式上的书面报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使用字典;有效策略

《新华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查字典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学习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查字典,这既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必要条件。

苏教版二上教材练习三开始教学生学会用音序查字法,二下第一单元练习一又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部首查字法使用字典。很多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这两部分内容时,都很认真,学生也都掌握了这项技能。而我们却发现,从三年级开始,带字典上学的同学变少了,到五六年级我们再看看学生的书包里有《新华字典》的还有几个?取而代之的是《课课通》等家长为学生添置或学生自己要求购买的辅助用书。

那么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带字典上学或在家主动使用字典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呢?分析其原因:第一,现有的不同版本的辅助学习资料十分方便,课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句子的理解,乃至课后的习题都有现成的答案。再加上现在的网络日趋成熟,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如有不会的字词,网上一搜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第二,字典较厚,占学生书包的空间较大,也增加重量。第三,随着学生年级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在课堂查字典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堂上查阅字典也占用了教学的时间,所以基本布置课前或课后回家完成。如果学生养成经常性使用《新华字典》的习惯,对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那么如何让学生合理地使用字典这一重要工具书呢?我想可以有以下策略:

1.统一使用规范的字典

据调查,现行市场上的字典版本不下百种。而学生家里所能拥有的字典版本也是五花八门。往往老师上课时,特别是二年级起步学习使用“字典”这一工具书时,如果学生字典的版本不一样,经常上课时校对生字的页数,或者某个生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一点确实让老师感到头疼。甚至于不同的字典也会出现偏旁部首的不一致,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统一性”产生疑虑。所以我们还是提倡使用规范化的字典。

2.校内给予学生查字典的时间

在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明确要求学生做到“随时使用工具书”。第十册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出“多种渠道学语文”。由此可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查字典能帮助学生识字。比如教学二下《识字7》,“衣”字旁和“示”字旁是学生学习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采用部首查字法去查阅生字的不同意思,然后让他们把页码写在字的上面,学生在查字典的全过程中,每查一个字时,就读一下字音,比如:裤kù,嘴里不时地说:左边一个“衣”字旁,右边一个“库”字,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了。

(2)查字典也能巩固汉语拼音。二年级上学期教学的是音序查字法,想在正文中查出字来,必须读准音节,每一步都要巩固汉语拼音,查生字时,必须查汉语拼音索引,找到音节的前一个拼音,比如:“问”,先找“w”,声调也得到巩固,找到音节后,按顺序找出要查的音节,再到正文里找到要查的字。这样,学生对于汉语拼音也能做到“常温故”。现在的小学课程大多从三年级就开始设置“英语课程”,我们发现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生的汉语拼音和英语读音特别容易混淆,甚至遗忘。如果我们的小语课堂中能够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查阅字典的时间,学生也就能够及时地区分拼音和英语的读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汉语拼音也就不容易遗忘。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字典的习惯

习惯往往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所以在中高年级,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自觉使用字典的习惯。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时,别忘了查字典,要能借助字典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养成在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时,能借助字典主动识字或理解词语。最后,当学生使用字典时,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无论采用哪种查字典的方法,都要争取做到“看谁又快又准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查字典的兴趣,进一步巩固运用各种查字典的方法,进而加快学生查字典的速度。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案例一:言语训练的效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要求学生读一读含有“越来越”的例句,然后练习说话。薛法根老师是这样教学的: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反复读一段话,其他学生听他每次朗读的效果,发现他后来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他们就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串联起来,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再让学生说自身变化,有的说:我练书法的时间越长,字写得越漂亮;有的说:我学习越用功。成绩越好……这时“越来越”就成了表达生活的工具。

[反思]两个例句中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第一个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二个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跟着发生变化。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用“越来越”说话,而是进行了有层次、有坡度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才不是为训练而训练的“走过场”教学或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学生在一种积极有效的思维状态中渐入佳境,言语能力真正得到了发展,言语训练是有效度的。案例二:朗读训练的广度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

(出示句子: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师:你什么时候也急促地喘着气的?生1:我在操场跑了好几圈,累得满头大汗。生2:有一次,我被一条狗追,我拼命地跑。

生3:我和弟弟比赛爬楼梯,我一口气爬到五楼,累得急促地喘着气。

师:这时你说话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生: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了。

师:“小鹰急促地喘着气”说明小鹰这时怎么样?

生:很累。

(遗憾的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地很好,教师却没有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是急于教学进入下一步――“这次,老鹰又是怎么回答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这一环节,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小鹰急促喘气的语气。)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获得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但在这里,没有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词语,这无疑削弱了言语训练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要充分利用教材引领学生朗读,不能让不必要的讲解,挤占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能让无谓的师生问答,代替学生朗读的需求;更不能让泛滥的教学多媒体淡化学生的朗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讲解只能让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文本、宣泄学生情感的良好途径。`案例三:情感体验的深度`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荣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鼓励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在描述病房静谧美好的一幕时,他引导学生抓住“紧握”“恬静的微笑”“悄悄地探了进来”进行想象体会,然后鼓励学生将这段文字连同体会到的画而通过朗读留存在自己心中。学生边读边体验,沉浸在美好静谧的画面中,体会自然而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