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转正评审总结

转正评审总结

转正评审总结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第1篇

一、经济转型对审计评价模式的挑战

经济转型要求政府转型,作为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区县党委和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主体力量。也是主要担当者和第一责任人。此刻,审计工作也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对辖区内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领导干部职责最大限度地规范评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减少审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地研究和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是开展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性工作。从上世90年代至今,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方式到审计内容到审计评价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的财务收支为主的真实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已难以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难于对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进行全面评价。在在私人物品短缺,经济总量不足,以土地财政、地方举债为特征地方政府竞争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多侧重于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投入、招商引资等简单数值提高的评价。如今,中央已作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努力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将投资为主转为消费为主,经济可持续增长。审计机关迫切需要在总结以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构建适应经济转型要求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评价模式。通过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真实地量化反映区县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过程中职责履行情况。使审计机关也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二、审计评价指标需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为了推动经济从外需型转变为内需型,我国推出了城镇化战略;为了推动政府从经营型转变为服务型,需坚持公共服务导向。两者在推进中相互促进。笔者认为,经济转型期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上,以地区满足城市居民对更多、更好公共服务需求,让广大农村居民更多地感受到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阳光。审计评价既对地方领导发展绩效开展定性评价,也通过大量定量评价,用数字说话,检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在指标的设置上,遵循依法审计、突出重点、权责对等、审计手段能够实现、分开设置(基本指标、选择性指标)原则。在各项评价指标的配比上,采用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相结合,以横向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微观指标与宏观指点标相结合;任期内经济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相结合;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与计划统计、财政财务指标相结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关注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与县区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逻辑关系;辩证的运用相关指标,分析负债、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情况,客观评价经济状况;通过发展教育、增加就业、促进医疗、实现住房保障等民生建设的投入和实现情况,评价社会建设能力;通过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价决策能力;通过经济管理与监督状况的实现情况,评价管理能力等;最终评价落脚点是“人”,反映领导干部本人的某些特征。

三、评价指标设计以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

评价指标设计,紧紧围绕地方“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和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职责开展。关注发展战略实现、重大经济决策、经济监督与管理、财政财务收支、遵守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个人廉洁自律等。

1.发展战略实现情况评价指标

着重对发展主体的质量、效益和人民幸福程度的综合评价。从看支出转向看结果,由看基建转向看公共服务质量。设置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个维度评价指标。

第一,经济发展指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优化程度、政府财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区域发展质量等方面评价。如: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宏观经济发展总水平和地区发展能力。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评价指标,评价地方政府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对比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评价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总水平。通过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指标,评价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水平,评价城乡二元结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等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指标实现,评价是否建立“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等等。

第二,民生改善指标。民生改善的意义,不仅产生扩大内需的效应,也会间接地支持扩大内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立。指标设计主要是围绕十提出的,“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点重点”“要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关乎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发展目标。从区县政府推动教育、卫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工作水平的视角,关注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评价民生重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情况,评价立足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幸福都市建设,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区GDP比重、创业带动就业人数、城市(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保障房供给率等具体指标。

第三,社会管理指标。在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突出能够满足群众较高层次生活需求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安全等消费业发展。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从地方政府是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在公共支出中普惠民生,是否促进和谐南京、平安南京建设,是否提供公共财政储备,是否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考虑。如: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率、城镇居民小区技防入户率等。

第四,文化建设指标。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仅其自身具有显著的经济影响,还能通过新知识的产生和转移、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文化产业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强关联、广外溢等诸多优势,对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彰显。审计评价指标设计,着力于南京市具有独特城市历史文化的世界古都的特色,不仅看地方政府在财政、税费、土地等多方面优惠政策的扶持情况,还要评价创意人才产业的发展情况,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情况等方面考虑。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新增市级文化产业基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

第五,生态建设指标。新一轮改革重要经济手段,就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缓解近年来日趋严重的环境矛盾。意味着要彻底摈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转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式、可持续发展模式。评价指标指标设计,关注加快生态经济,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积极发展低碳技术,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等方面。如:主城污水处理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等。

2.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价指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在决策责任,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决策不周造成的危害性往往不亚于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央两办《规定》,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作为重要审计内容,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决策权的监督。审计评价指标设计重点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如是否建立工作规则、议事规则等经济决策管理制度;决策制度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决策制度是否完善等;二是在转型发展中,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征管等经济事项决策的总体情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内容。关注合法性,如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否存在不符合法规或明显有失公平的条款等等;关注决策程序和执行,如工程项目是否切实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开或按规定进行招投标,闲置资产处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开拍卖等,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等等;关注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如决策执行过程中有关监督和保障措施是否有效,决策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对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项目效益低下、国有资产(资金、资源)严重流失或者损失浪费、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问题,是否严格按照有关决策管理制度的规定,实行问责和责任追究。

3.财政财务收支管理评价指标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财政转型创新,才能为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一是关注财政收支规模是否稳步提高,税收比重是否稳中有升;二是公共财政投入结构是否得到优化;三是预(决)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改革进展是否稳步推进;四是财政管理理念、方式和效果是否发生了根本改变,是否做到讲究绩效和责任的观念,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等等。

4.经济监督与管理评价指标

对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权的审计监督,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之一。重点评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政府性债务、政府重大建设项目、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等方面,是否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分清主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灵活筹集资金,解决发展中财政吃紧问题。从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视角,重点关注国有资产结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从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遵守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执行评价指标

贯彻执行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和决策部署,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最高党性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强化执行力。审计评价指标设计,从贯彻政策执行层面,评价贯彻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下转第52页)(上接第48页)管理、物价、环保、民生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情况;从本地域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否有力践行科学发展的要求,评价是否有力促进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实现;从执行中出现偏差,评价是否及时得到纠正等等。

定性评价指标采用填表调查的方法,对以下问题,依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职业判断做出结论,分出好、良、中、差、最差等五个等级。A.出台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是否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不符的情况。B.是否有严格落实国家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物价等待宏观调控政策,有无片面强调地方和局部利益,存在拖延、推诿、变通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行为。C.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扶持政策是是否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是否存在违法规定的情况、是否有欺诈等非法行为、是否有冒领国家转移支付和政策补贴专项资金行为等;经济决策中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等。

6.个人廉洁从政评价指标

党政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政,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推动地方科学发展,推动新一轮改革重要保障,也是正确行施权权力,履行好职责的基础。评价指标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内容确定。如廉洁从政规定执行、举报事项、廉政责任制度建立及执行等等。进行审计评价时,可以选取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的有关重要指标。评价领导干部本人在公务活动中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有无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行贿、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核实群众反映较大的与领导干部决策挂钩的事项;关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委托需要审计的事项。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第2篇

前言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法律法规遵守及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展开。对于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就必须进行有效审计监督,保证领导人员能够切实履行自身权利义务,保障企业的运营发展。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介绍

1.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情况,个人遵守财经法纪等各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实际全面考察并严格根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做出评价结果的活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贯穿整个企业经济活动,审计过程中必须对审计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合理判断,并且需根据强制有效的审计评价体系标准对审计内容进行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同时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审计评价结果。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客观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公平公正性原则、权责匹配对等原则、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能带有主观臆断色彩;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评价指标应当根据实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环境进行正确合理评价。

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作用

做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外部治理结构,以弥补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不足,同时可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利制约;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测企业法律法纪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保证企业领导人员依法依规高效的履行职责。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探讨

1.企业财务责任及其评价指标

对企业的财务评价涉及营业收入经济增加率、净资产经济增加率、资本占用周转率等方面的审计评价。例如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率反映经营业务对企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程度,计算方法是(任期内经济增加值总额/营业收入总额)×100%;净资产经济增加值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创造的价值比率,能够有效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计算方法是(经济增加值年均发生额/净资产平均余额)×100%;资本占用周转率能体现企业经营有效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有效反映企业资本的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此外,还可以使用利润指标完成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及可控费用指标完成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2.企业规范责任及其评价指标

对企业的规范评价涉及重要业务领域管理制度建设完成率、管理制度执行内循环自检覆盖率、内外部监督检查重要问题整改率等指标。例如管理制度建设完成率反映企业规范建设职责落实情况,计算方法是任期内重要领域规章制度完成数量/规章制度建设目标;内循环自检覆盖率反映企业自我修复功能落实情况,计算方法是任期内企业自我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数量/重要制度总量。此外需定性和定量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内控缺陷的重要程度及影响大小。

3.企业法纪责任及其评价指标

企业法纪责任评价指标包含有违纪违规比率,业务统计信息失真率和会计信息失真率。其具体指的是审计确认的违规违纪金额与审定金额之比,不实金额与审定金额之比以及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数额。对于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事项已移交办理的,以国家相关机关的责任界定为准。

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包含企业职工收入增长率、人力资源增长率等。具体指标计算方法包括,任期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额/任职期初职工平均工资;任期内引进、培训人才方面的支出增加额/上期引进、培训人才的支出额。可适情况选用环境治理设施投资比率、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等指?耍?随企业参与社会发展程度需持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三、如何转化利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

1.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针对审计评价结果,企业应及时组织对经营状况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采取应对措施。企业领导人员应及时进行反思,实时调整管理管理思路和方式,对于企业审计评价出现的重要问题必须即刻进行改进处理。例如企业盈利方面出现问题,应从企业经营方式及盈利模式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考虑企业运行成本,市场策略等方面是否需要改进,保障企业健康、高效运转。

2.建立健全审计评价结果公告制度

企业应当在保证正常经营和商业机密不泄露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职员及社会公众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企业领导人员自我检查反省、约束自身行为、明确自己的职权责任义务,企业审计评价公告与社会监督共同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监督,进一步完善企业内循环的运行体系。

3.对企业经营发展导向的作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发挥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导向作用,审计评价结果显现出的问题即企业自身发展问题及企业在社会大环境下存在的偏向问题。企业的经营发展应当切合实际,符合我国的建设理念,应当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针,审计评价结果能够引导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 内控审计 评价标准

近年来。基层央行认真践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始终将内控审计贯穿于内控机制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双重职能,为构建内控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央行内控审计毕竟属于较新领域,理论准备和经验总结尚属不足,对于内控审计这项涉及面广、内容多、系统性较强、要求高的工作,已成为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央行内控审计的现状

基层央行自2007年开展内控审计试点以来,现已全面铺开,力度也越来越大。当前,基层央行在深化内控审计过程中,以内控管理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主线,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其现状如下:

(一)突出审计重点

一是细化审计内容。按照总行的审计方案,对每一个检查部门按照内控五要素,将各类规章制度中体现内控管理要求的内容作为审计要点,形成操作指南和检查情况一览表,细化审计内容,增强审计操作性。二是突出审计重点。根据审计内容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和所引发的风险大小,将审计内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类,突显重点。注重对高风险部门,如会计、国库等部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效。

(二)注重调查分析

一是认真开展调查问卷。结合基层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现场审计前,发挥集体智慧,集中讨论调查问卷,提高调查问卷质量。二是注重审计分析。审计过程中,充分关注风险与风险控制状况分析、法规制度与实际操作存在的矛盾等,注意与审计对象探讨改进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通过审计分析,从内部控制层面的高度,提出建设性和现实性的建议,充分发挥内审建设性作用。

(三)探索定量评价方式

一是明确评价思路。通过对审计发现问题分析来判断不同部门按内控五要素细化的审计内容所对应的控制措施的完成程度,汇总得出五要素的得分,从而得出不同部门的内控评分,最终实现整体内控评价。二是设定标准分值。设定每个部门内控五要素所包含的每个内控项目为标准10分,汇总每个项目的评分得出部门评分,再依据所包含的内控项目数量转化为百分制。三是统一量化方式。将控制措施的完成程度统一分为100%、75%、50%、25%、0%五类,并对分类提供详细的说明,供判断参考,增强了评价客观性。

二、进一步完善内控审计的方法与对策

基层央行内控审计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仍然存在评价标准未统一、审计报告方式未明确、内控环境等软控制审计方式有限等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一)提高内控审计的权威性

当前,基层央行内审部门正处于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内控审计既是推动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准。为更好地发挥内控审计的作用,建议将内控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常规的审计类型,提高内控审计的权威性,明确与履职和离任审计并重,增强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

(二)突出内控环境评价

在现行的内控审计中,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询问两种方式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审计评价,但内部控制环境属于软控制范畴,基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主观性,而软控制的评价更具有主观性,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完善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方法,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特别要注重根据不同部门的特点,制订不同的调查问卷和询问题纲,且调查问卷采用现场作答的方式,避免问卷产生雷同,保证其真实性。

(三)科学撰写审计报告

商业银行内控审计报告主要包括总体评价、主要内控缺陷和不足及对策建议三部分,以下方面值得借鉴:将审计的问题以表格形式分别归为健全性缺陷、合理性缺陷、遵循性缺陷三个方面,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并计算出各个缺陷的比例,以图表的形式在审计报告总体评价部分反映,作为综合分析和评价的依据。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细小的问题仅归类作为审计报告附件,对重大的内控缺陷采用专项审计中问题报告的形成,进行详细说明,并列出违反的法规依据。提出的建议应该针对管理层面,从内部控制角度,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的服务职能。

(四)设计标准的定量评价标准

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过程中,需要摒弃预先赋预项目分值的方法,借助数学和统计学中的权数等工具,动态分配评价项目分值。在实施评价时,规范定性评价语言,定义评价结论数列并确定评价语言与数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定性评价向定量的转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定量转化的级别越多,评价的准确性越高,但评价的成本也随之增大,评价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可以预想设定五级时,成本和效果达到均衡,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

(五)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第4篇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扎实有效开展内审工作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内审工作的重点,要始终把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促进管理、促进提高效益上。目前,全区各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部门单位重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内审人员积极探索“管理和效益”审计方法和经验,不断拓展内审工作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内审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项目所占比例还比较低,有些单位基本上没开展,这应引起足够重视。各内审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经济工作重心、围绕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安排审计项目,制定工作计划,要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搞好绩效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内控制度评价和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评价,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堵塞“跑冒滴漏”;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要把所属单位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审计,客观评价内管干部业绩。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简单的项目做起,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不断完善。具体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二、开展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管理审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要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总结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新经验和新路子,探索开展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新模式、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采取以会代训、现场交流等形式,组织内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重内审信息的编写和宣传,及时反映内审工作动态,宣传内审工作成绩,扩大内审工作的影响。

三、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内审协会提出的专业胜任能力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性教育培训与高层次教育培训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准则、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教育力度,提高职业化教育的针对性、效果性和规范性水平。具体要求:根据省、市内审协会年培训计划,结合实际,科学安排,抓好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落实。

四、搞好部门联动,加大创新力度

做好内审工作,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多部门联动。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特点和优势,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组织相关部门内审机构针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等方面开展有益工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加强和促进各部门配合联动能力。要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新理念,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路子。引导内审机构及人员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审计职能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二是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三是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审计对象从财务活动向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支持保障活动转变;五是审计内容从注重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六是审计手段从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

五、抓好“评先树优”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以典型引路,是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全区有5个内审机构和13名内审人员分别被省、市评为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善于挖掘好经验、好典型,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内审“双先”、“双优”的事迹和经验,本着总结、借鉴、探索、创新相结合原则,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加强内部审计基础管理工作

内审基础管理工作关系着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基础管理工作做起来很繁琐,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数据统计及上报方面,还存在上报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另外在报送工作信息及编写业务论文方面对照先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全区内审机构及会员单位应进一步规范基础性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总结及相关报表,编写工作信息及业务论文,真正反映出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动态,分析内部审计情况,研究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七、围绕服务,进一步发挥内审协会的职能作用

内审协会是行业自律性组织,做好服务工作是其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协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树立“服务为本,会员为重”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区工作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保”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要增强凝聚力,按照协会的章程和要求,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学习培训、制度建设、经验交流和推广等方面满足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需求,把内审协会真正办成“内审人员之家”,切实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落实服务措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立足科学发展的新实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第5篇

结合IA-CM等级模型和央行内审工作实际,本文将着重围绕影响审计职能发挥、内审队伍素质、审计专业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对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审计机构体制、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方法手段、审计工作环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审工作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主要实行总行、分行、中心支行三级管理。各级内审部门对本级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还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职责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区行管理体制下人权、事权与监督权三:请记住我站域名权分离,影响了内审工作成效。人民银行业务工作在总行的统一组织下,由各省会中心支行分省承担管理职责;而内审工作实行总行、分行、(省会/地市)中心支行三层管理。跨省区分行对各中心支行拥有人权、监督权,但没有多少事权;省会中心支行对其他中心支行有部分事权,却没有人权、监督权。在这种人权、事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的情况下,监督权与人事、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不对应,内审工作监督、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难以得到保障。如分行对中心支行业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但并不拥有对中心支行业务的管理权限,使得即使审计查出问题,在整改管理环节上也较为尴尬;分行负责对全辖中心支行领导干部开展履职(离任)审计,对部分业务也可进行审计,无论对人还是对业务的审计都直接与业务工作管理有密切关系,而各中心支行业务工作却是归口省会中心支行管理。再如,跨省区分行年初审计计划是根据全辖三个省情况统一制订的,由于业务工作实行分省管理,分行并不十分了解其他省份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情况,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对各省的针对性欠佳。总之,内审工作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审服务业务管理、提升履职效果的增值作用。二是内审部门独立性不足,影响内审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审计报告要经本行领导审核后方可上报上级行,这种先横后直的报告制度不利于内审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内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属于同一层级的部门,在开展同级监督工作时,较难打破情面深究细查,导致审计人员个人客观性易受影响。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强化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内部审计要求逐步从传统审计角色向组织管理参与者演变,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队伍经过内审转型实践锻炼,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但从内审发展趋势来看队伍素质仍不能完全适应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的要求。一是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绝大多数分支机构没有科班审计人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少、年龄大、业务单一、审计理论不强等情况。部分审计人员不了解本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审计能力和技巧,现代化审计技术手段掌握得也不够,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审计人员学财会专业的较多,管理、审计、计算机、法律、金融等专业人才较匮乏,懂人民银行国库、外汇管理、货币信贷等业务的人员较少,影响了深层次地发现专业领域的问题,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三是内审人员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后续教育时间和质量难有保证,内审人员中具有审计师、工程师等专业职称比例非常之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三)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不足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内审转型以来人民银行审计质量控制已有一定的举措,但仍缺乏健全的控制体系,实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以往的经验对待,致使编制对审计事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不充分,直接影响审计的深度、效果和质量,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二是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如方案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内容泛泛、操作性不强,分工不合理、审计责任分担不清等。三是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掌握了解不全面,存在审计风险;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没有使用补充审计程序,影响审计质量。四是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时,由于风险和绩效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和控制措施尚无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行与行之间可比性不强,不利于实行审计质量控制。五是审计报告层次不够高。对审计发现(问题)挖掘不够,就事论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较少,审计价值不高,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层次。

(四)审计方法手段较为滞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管理得到日益普及,人民银行工作全面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绝大多数业务工作均实现了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模式,业务数据、业务流程更加复杂。业务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水平在不断发展,但仍然跟不上业务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场审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非现场审计的网络审计尚未真正开展起来;三是业务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大多数未预留审计接口或开发审计子系统,从而使审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难以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四是内审干部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和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仍比较缺乏。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而且影响审计的质量,成为制约当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审计工作环境有待 优化

内部审计是内审部门接受管理层的委托,对人民银行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和咨询,它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履职水平的必要途径与手段。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离不开央行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但目前,人民银行仍有少数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是央行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确认、咨询服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尤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太宽、查得过细,在接受审计时,心理上存在较强的排斥、戒备和抵触心理,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对内审工作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不足。

二、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设计

针对当前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央行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促进内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和层级发展,我们认为应构建一套系统的审计能力建设框架体系。

(一)审计能力建设框架设计原则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和生命。面对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必须确保内部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拥有合理的地位,为内部审计配置适宜的资源,以避免一些主、客观利益的冲突或左右,从而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独立性是指内审部门不受任何影响和控制的情况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一般来说,要通过组织状况来获得。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工作的出发点要公正、没有偏见,即在分析、判断、审核、验证各项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利益或他人观点所左右。此外,随着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推进,内部审计在央行组织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彰显。因此,审计能力建设框架的设计在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还应体现服务导向性。服务导向性原则是指内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要从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出发,把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影响重大的问题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通过审计堵塞工作漏洞、完善工作制度、防范内部风险,为央行履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二)审计组织结构设计

当前人民银行内审管理模式在独立性上存在不足,现行大区行管理体制使得人权、事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影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组织治理中全面发挥作用。在设计审计组织结构时,首先应明确内审部门是服务于本单位业务管理的,应从增强内审工作成效的角度出发,改革目前内部审计大区行管理的组织体系,可设想创建总行直接集中领导、分省管理的内审管理模式(详见图2)。总行内审部门主要负责对总行和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各职能部门以及直属单位开展审计监督,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人民银行的治理程序、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各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内审部门主要负责对本行及省内分支机构开展审计监督,重点评价各分支机构领导干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业务执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各分支机构的治理程序、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促进各分支机构的规范有序管理。鉴于内审工作地位不够超脱,在当前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下,可从改变内审工作考核方式、经费来源、审计方式等方面着手,以保障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如内审部门考核、内审人员提拔实行以党委意见为主、民主评议为辅的形式,设置内审专项经费,审计方式采取跨省、跨地区交叉审计等。待时机成熟,可参照国内一些股份制银行采取内审部门人员上收划片管理的办法,来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三)审计工作流程设计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审计计划、项目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和后续审计五个部分。审计计划和项目准备是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事先规划,主要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前调查等内容。审计实施阶段是指审计项目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针对该项目的高风险领域或显示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依据审计方案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对实地调查中确定的缺陷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揭示审计发现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审计结论和意见,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内部制度健全性的评价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证据获取,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及工作底稿的沟通、总结审计发现及结论等。内部审计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该阶段完成的,它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阶段。审计终结是从实施检查工作结束到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下达为止的一段时间内所要做的各项工作。它是指对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大量而分散的审计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也是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全面总结。其主要工作是: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征求审计对象的

意见,并修改审计报告,呈报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进行文档归档。后续审计是为了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大化,审计组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追踪落实问题整改的必要程序,审计整改情况调查和后续审计报告程序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对象往往会对一些问题草草整改,应付了事。进行后续审计则能对前期审计指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其整改情况,督促其按要求执行。阶段性的后续审计甚至可以看做一个内部审计循环的开始,作为下一年度审计计划的参考。内部审计流程图如下:

(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审工作的质量;二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工作质量是基础,决定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又通过审计报告来反映。1.内审工作质量控制。对内部审计进行日常的质量管理,应当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一是实行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即明确内审工作以及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工作目标,并对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职责到每一个审计人员。目标管理可以为内审部门负责人监督和指导内审工作提供一个框架,能有效保证内审工作质量令人满意。二是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见表2),这一环节也是内审工作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一环。三是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即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内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内审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内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2.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做好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深加工。分析加工审计发现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从控制风险、提升绩效、增加价值等内审转型元素角度入手,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审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内部风险,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和服务性,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三是审计结论要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能带感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便于审计对象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五)审计成果转化机制设计

为充分发挥内审在查错纠弊、服务管理、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运用,使审计工作成果真正 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台账,定期汇总归纳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加强对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对督促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彻底或屡查屡犯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适时采用通报、经济处罚等硬约束手段,有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扩大审计成果信息的报送范围,可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建立联席会议等机制,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促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成果的外部效力。三是建立审计信息服务改进管理机制。内审部门要通过对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提炼,建立审计案例库,为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撑服务。要深入挖掘风险成因、研究提升绩效手段,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反馈审计信息,提示风险和缺陷,促进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实现内审成果向管理服务转化,将审计结果转化为长效成果。

三、保障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的措施

在构建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央行内审转型实际,着力在审计队伍建设、内审制度管理、审计手段改进、内审沟通机制等方面明确一些具体措施。

(一)提升审计队伍职业能力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化在业务中的不断普及,相关风险领域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需要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开展绩效评价,站在更高的层次服务央行治理。首先,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分支行和实际需要,采取定编、定岗、定责,最优化的配置原则,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相对合理、优势互补、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复合型专业队伍。其次,应创造条件保障基层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审转型的需要建立内审职业再教育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形式并举的再教育手段,培养造就一支真正具有服务组织治理能力的内审专家型队伍。此外,要支持和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内审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完善内审工作管理制度完善的内审工作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入,以往一些内审制度办法已不能适应转型形势发展需要。根据转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制度又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因此,建立完善内审工作制度是推进转型步伐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是要围绕内部审计转型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结合内部审计的新功能、新领域、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的审计制度,坚持风险导向原则,突出内部控制评价,适应审计领域拓展,充分体现查错防弊与价值管理功能相统一的要求,体现事后监督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要求,以制度推动内审转型。二是要围绕审计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内部审计工作规则。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标准,系统地建立一套满足新时期央行发展需要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或指南。三是制定完善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制度,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高风险业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明确各项审计工作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要求,同时针对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逐步制定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风险和绩效指标设置、权重设定、评价认定标准。四是制定完善与内部审计配套的工作制度,如审计协调沟通制度、审计质量评估制度、审计成果转化制度、内审工作考核制度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审计方法手段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实现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建立起具有风险预警能力的非现场审计系统,通过对日常业务数据的检测分析作出风险预报,然后进行现场的稽核检查,使审计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检查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要逐步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全覆盖监控的目标。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内审部门应积极与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沟通协商、提出需求,为有关的审计或检查留有接口,使业务系统具有可复核性和可追溯性,促进内审工作全面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开展审计的指导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