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练习题

岳阳楼记练习题

岳阳楼记练习题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自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理论以来,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渐呈如火如荼之势。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确实认识到,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进行学科整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只有找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归纳概括、推理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同思想品德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前者强调熏陶感染的提升作用,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总之,找准“契合点”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二.瞄准切入点,挖掘学科人文性

教育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学科内容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和时代潮流,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围绕“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这一话题,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载人航天飞行涉及到各学科各领域,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和新材料研发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臭氧层对人类的影响等;数学学科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以及空气污染对发射的影响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生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情感的能力。我们首先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精巧的问题,搜集有关航天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各学科老师,与老师一起探讨,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让学生参加一些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如围绕“我为奥运添光彩”这一论题进行辩论。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辩论的技巧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奥运会的起源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则从奥运会的举办对于振奋名族精神,增强人民体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2.培养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同学们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会遇到许多信息资料。如图片、数据、事例等,有些生疏,有些需要加工,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查询、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3.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和岳阳楼。建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李白及宋代陆游等均有题诗,唐人阎伯理写的碑记《黄鹤楼记》,使黄鹤楼声名鹊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为人所知;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而名满天下。以其中一个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就会让给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2篇

我自知在劫难逃,正色道:“应该需要四个角色:荆轲、秦王、秦舞阳、夏无且,另外,还要很多侍从、大臣。”岳老师稍一迟疑,显然不想兴师动众,便道:“首先要确定好三个人物:荆轲、秦王和秦舞阳,至于这秦舞阳……”她忽而笑了起来,“我会找位胆子看起来比较小的同学来演。另外,我们还要抽出时间排练一下,熟悉熟悉角色。”

晚自习,岳老师和蔼可亲地把我、宋昊明和肖坚请了出去,我们四人来到楼梯口的小阁楼里。岳老师问我扮演什么角色,我回答:“荆轲。”岳老师笑了,说:“我就猜到扮演荆轲的人是你。”我一听顿觉很委屈,如果秦王的戏份再重一点,我一定会扮演秦王。

首先是道具,阁楼会议开了有十分钟,内容有荆轲的匕首、秦王的长剑、夏无且的药箱。接着是排练。内容如下:

Take one:由于“秦宫”太小,我与秦王直接零距离对话,正当秦王翻阅着那本记录他命运的《史记》时,我二话没说反手一匕首,宋昊明翘辫子于扫帚底下又瞬间“诈尸”。

Take two:我和肖坚来至阁楼门口,规规矩矩地进入秦殿,行礼。荆轲献上督亢地图,双目冷视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匕首,扯着宋昊明的衣袖,大喊:“嬴政,休走!”瞬时间,厮杀惨叫格斗不绝于耳。岳老师连呼“过瘾”,竟将此镜头一连重拍十余遍,滥用民力矣~ 不知楼上侧耳倾听的众同学作何感想。最后是荆轲英勇就义的一幕,个中曲折我也就不便多说。

其间,我们哥三对演练提出种种改进。如:秦王的长剑应佩在腰上,而不是放在背后。地图应该是卷轴状的,古人还没有现在的旅游一类书。再者,荆轲追秦王时应有激烈的躲闪场面,再添几个武打动作效果更好。其次,荆轲仆地后嬴政应气喘吁吁,惊魂未定。过程中,肖坚提出了一个细节性问题,令我佩服:上场时秦舞阳应站在荆轲左侧,发颤时好让观众看到。还有,荆轲、秦王对话时应眼盯观众,不能只演给自己看。

“完工。”岳老师很满意。我们如释重负,从阁楼里走出。

第二天下午,大队人马进驻我班,翘首以待。压力很大,当岳老师上课到了最后一环节,请我们“业余剧组”登台献艺时,我们三人硬着头皮走出人群,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概。“我的刀呢?”我首先发难。“在地图里。”一位同学指着用胶带粘着的长捆海报说。那海报是宋昊明特地从家里带来的。

看着四周的桌子挪动,与讲台隔有一箭之遥。“开始吧!”我下令。

一段很长的开场白过后,曹天白同学扯着嗓子喊道:“宣荆轲、秦舞阳进殿”声音之雄厚闻所未闻。我和肖坚正步进入,看到对面的宋昊明坐在凳子上,就差没跷二郎腿。我二人刚至台阶(教室的)下,忽肖坚两股战战,口不能言,台下的笑声立即超过了空气的数量。

“这位是谁?何故如此惊慌?”宋昊明扬手,很关切地问。我回头看了看站在左侧的肖坚,以及人群,面不改色心不跳:“噢,这位是我们燕国的秦舞阳,北方蛮夷之鄙人,未曾见天子,故震撼。请大王稍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让荆轲上来。”嬴政不愧是嬴政,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是如此谨慎。“大王,这是我们燕国最富饶的土地督亢的——地图。”我故意拖长声音,现实中的荆轲也如此滑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宋昊明对着自己绑的海报楞是解不开,全班再次大笑。我在台上憋出一句玩笑,硬是没说出来。地图终于打开,看着宋昊明一脸暧昧地看着海报,我也在往自己的眼里注入更多的杀气。

终于,一把由纸揉成的匕首出现。令万众沸腾的一幕来了。

“嬴政,你这狗贼,休走!”我一把拽住昊明衣角,一手拿起匕首就要向他胸口刺去。宋昊明趁势挣脱,双手赶忙去掏别在裤腰带上的那把剑,其滑稽模样又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我俩绕着讲台猛跑,这个时候如果来段《火影》中生死对决的音乐就更好了。

叵奈肖坚既当秦舞阳陷我,又当御医夏无且害我,还没喊几句“狗贼嬴政”就被一背包命中(当时真没想到)。又跑了两圈,我的匕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几次撩到宋昊明身上,到后来宋昊明在“王负剑”的惊呼中终于拔出长剑。我二人正面交锋,“唰唰”两下,我双手捂住腿倒了下去,谁知正好倒在台阶下,摔得很彻底。“看剑!”我奋力掷出匕首,宋昊明闪过。后来我大骂秦王无道,说自己之所以来到这刺秦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还说日后嬴政必死于天下人之手。宋昊明慢慢向我走来,“给我杀了他!”我被蜂拥而上的同学围而攻之,可悲可叹啊!

谢幕。我、宋昊明和肖坚在大厅上鞠躬,走人。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3篇

        一、听读法

        听读法就是教师范读课文精彩段落,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反复诵读,直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止。这是利用声音的要素,在听读过程中,逐步地感受文章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臧克家在他《重读〈岳阳楼记〉》一文中说:“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可见,反复诵读的效果和意义非同一般了。

        二、听想法

        听想法指学生听教师范读与思考句子、段落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范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提问:这段话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以朱自清散文《春》第四段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范读后,提问: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

么?怎样具体描绘的?从那些角度写的?

        2.教师再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反复听的方法,积极引导听觉,调动学生思考。教师范读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要读出文章的声情和韵味来。必须强化的知识可以加强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予以评析,并给于适当的鼓励,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视法

        听视法即一边看课文或音像、教学挂图等资料,一边听范读。这一方法,既借助了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又利用了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显明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更深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共鸣,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分三个层次:

        1.入画:即教师范读课文,并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的彩色照片,出示“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课件,这样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

        2.生情:教师朗读,讲解岳阳楼“大观”、洞庭湖上的不同景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反复体验画面所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3.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所持的态度,感悟作者由此而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听记法

        听记法即对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教师朗读后,要求学生将其记下来。这一方法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深入领会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4篇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所以他小时候的名字叫朱说。小朱说读书学习特别勤勉,常常忍饥挨饿,也不以为苦。据说他在淄州醴泉寺读书的时候,每天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他把晚上熬好的粥先冷却成固体,然后切成四块,作为第二天的口粮,早晚各两块,就着咸菜末吃。“划粥断齑”说的就是他这段生活故事,是他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23岁的时候,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毅然决定自立门户,并立即离开朱家,负琴携剑,到南京应天书院求学。由于生活没了着落,他的学习异常艰难。疲倦的时候就用凉水洗脸,饥饿的时候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伴,五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好好地脱衣服睡觉。他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南京当官,很受感动,就让儿子送些好吃的给他。但范仲淹在感谢之后拒绝了,他说自己习惯了喝粥,怕一旦享受过丰盛的饮食,以后粥会喝不下去。他这种自甘清贫的豁达精神很值得学习。

还有一次,宋真宗到南京巡视,一时万人空巷,应天书院的师生们也都跑出去,要看看皇帝是什么样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一辈子也没有看到皇帝的机会。只有范仲淹依然坐在教室里继续读书。有人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的风采,范仲淹说将来觐见也为时不晚。话里的意思很明显,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有出息,有在朝堂之上面对皇帝的机会。这当然不是他狂妄,而是他有胸怀远大的抱负,也有对自己刻苦攻读取得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范仲淹在27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并立即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奉养――这是孝顺的范仲淹的第一个人生理想。实现这个为家奋斗的理想后,他的人生向为国奋斗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范仲淹最大的两项成就是边防和推行新政。

西夏自立国后就不断侵扰大宋边境。西夏军队战斗力极强,很让宋仁宗头疼,无法彻底击败对方,又拿不出其他的好办法。当战火又起时,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到边境御敌。经过考察和思考,范仲淹主张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兵、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办法,以守为攻,争取最后的胜利。但当时很多大臣都看不起西夏,认为范仲淹的战略方针太怯懦,应当主动进攻。宋仁宗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宋军在连续两场大战中大败亏输、损兵折将。宋仁宗这才决定采取范仲淹的策略。事实证明,范仲淹的战略是合适的。在范仲淹等将领的带领下,战局开始变化,进入了相持阶段。而范仲淹也在几次出击中取得胜利,令敌军丧胆,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与西夏的相持过程中,宋仁宗认为强内才能安外,于是把55岁的范仲淹调回京城,并听取他的意见开始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在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中,除了发展农业、军备和减赋外,其他措施都是针对当时官场的弊病进行的,于是受到了一些大臣的攻击,而宋仁宗瞻前顾后,又不再坚决推行改革。就这样,新政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出京城。

即使如此,范仲淹也一直是忧国忧民的。在任职泰州(今江苏泰州市)时,针对海潮泛滥的问题,他带领老百姓用了三年时间修固了一条150里的捍海大堤,从此周围一带水旱无忧。老百姓把捍海大堤取名为“范公堤”,用来纪念他的功绩。像这样的事情范仲淹做了很多,他三次被贬官,都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国为民干实事儿。而且他为官清廉、生活朴素、洁身自好,受到官员和百姓们的敬佩、爱戴。后人评价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北宋第一人物”、“天下第一有气节之人”,他无愧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之所以受到非常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从小就有志向、有操守,甘于清贫、勇于奋斗,文功武略,学习了一身本领,并一生坚持不懈地实践着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目标。就像他在《岳阳楼记》中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练习题范文第5篇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这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同步提高,真正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积极作用。另外,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与教师开展学术争论,并不影响教师威信,反而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这无疑为“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剂,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师生分歧意见的比较,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偏见的根源,一旦发现,教师就紧追不放,授之以理,这也可以说是“欲擒故纵”吧。当然,让学生充分发表议论,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必须在课前课后多花时间,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处理更科学。有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错误见解,以刺激学生据理力争,在课堂上形成唇枪舌剑的局面,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好语文这门功课的欲望,而且也造就了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略。

解决教师之间的意见分歧。调换课任教师在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新任教师复习旧功课,难免遇上这种情况:对某知识或某问题的看法与前任教师的意见不尽统一,甚至有严重的分歧。那么学生该听哪位教师的呢?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教师的看法不意味着永远正确,它只代表一家之说。面对不同意见,学生自己要动脑筋,比一比,想一想,谁更有理就听谁。记得组织学生复习宋代名家范仲淹的佳作《岳阳楼记》时,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句话,我的译文是:“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的雄伟景象。”或者“这就是岳阳楼(所面临的)雄伟景象。”而前任教师的译文则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当学生无所适从时,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语文老师意见不统一是常有的事,做学问不应盲从,要肯动脑筋,比较两个译文应好中选优。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上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的对象显然是洞庭湖,而不是岳阳楼,那么下文中的“大观也”能说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吗?当学生通过比较获得满意答案后,还认识到学海无涯,文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认识到要想获真知,就要善于比较选择,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全面、更准确、更透彻的理解,从而真正消化和掌握。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养生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