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骚名句

离骚名句

离骚名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句法;用韵;离骚

王粲(177~217)汉魏间文学家,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与曹植并称“曹王”,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诗、赋、论皆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大家。《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名篇,刘勰曾称《登楼赋》为“魏晋之赋首”。王粲于此赋中直抒心中悲情,共分三段书写了其身在乱世、客居荆州之忧愁,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之感慨,为建安小赋的代表之作。

汉赋作为两汉时代文学的标志,其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屈原的《楚辞》,追溯到《离骚》。屈原心系君国大运,踌躇满志,一心报国,却被楚怀王疏远,幽闷而作《离骚》以抒己怀。王粲的《登楼赋》作于屈原之故乡,王粲之于屈原,于身于志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篇赋便在抒情中带上的鲜明的“骚体”风格。细观《登楼赋》,在句式、韵律、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与《离骚》有着明显的直承关系,本文将从句式、音韵两个角度进行比对。

《登楼赋》与《离骚》关系之探讨

(1)从句式上分析

《离骚》的句式,主要以六言与七言句为主,形式上较为参差不齐。数句之间的字数或相等或不相等,构成一种整齐又错落有致的形式特点。相对来说,《离骚》中字数不等的杂言句式在比重上要多于字数或结构相同的齐言句。例如: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三句均为上七下六字句。又如「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a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连续的九句,也都是上七下六字句,同样的句式组合还有很多。

《登楼赋》在句式上以杂言句式为主、齐言句式为辅,在继承了屈原楚辞以杂言句式为主的骚体形式的同时,对齐言句式也有所吸收,并且在数量上齐言句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使得《登楼赋》在句式上更趋于齐整,特殊句式的运用也远不及《离骚》。暂举几例:

《登楼赋》仅两句特殊句式:

1)「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为疑问代词作主语宾语前置句

2)「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因押韵关系,“吟”为韵脚,遂将两字调换位置而“越”字提前,同时前句“楚奏”之“楚”字为句式工整,也提前至动词前。

《离骚》中的特殊句类型繁多,每类暂举例:

单由句式上看,汉代的汉语与先秦汉语相比,语法化的程度自然更高,但鉴于骚体赋与《离骚》本身不可分割的关系,继承的因素要大于变化。许世瑛先生于《写在〈登楼赋〉之后》中为证实《楚辞》与《登楼赋》的直承关系,将两者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一一比对之后,得出四类:

1)句法相同,意义也相同,如:

「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与「又何足以淹留(《离骚》)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2)句法相同,意义亦相近,如:

「路逶迤而修迥兮(《登楼赋》)与「路修远以多坚兮(《离骚》)

3)句法虽不同,意义却相近:

此种句型在《离骚》中未见明显例句。

4)句法虽同,意义却迥异,如:

「冀王之道一平兮(《登楼赋》)与「冀枝叶之峻茂兮(《离骚》)

《登楼赋》在句式上较之与《离骚》,字数相类,句式更为整齐的情况,可为“骚体赋”。王粲之《登楼赋》于句法、笔调、韵味、思想、风格方面,皆与屈原之《离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从用韵上分析

《离骚》用韵情况,已经有很多学者的杰出成果,这里我采取王力先生对《离骚》韵部的划分。王力先生在《王力文集》(第六卷)中系统的将《楚辞》的韵做了总结,《楚辞》韵分三十部,《离骚》中涉及了二十五部。为分析方便,我将《离骚》按照大意分为四段:

第一段:由“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这部分作者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志向。

第二段:由“女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三段:由“索}茅以ji兮”至“蜷局顾而不行”。这部分作者表达了对自我内心以及国家命运的彷徨感。

第四段:由“乱曰”至结尾。

屈原在《离骚》中整体上多用:之部、鱼部、铎部、阳部。屈原在每一段中用到的韵部都较为杂乱,且通韵及合韵很多。由数量上看,第一段以之部为主;第二段以鱼部为主;第三段以鱼部和阳部为主;第四段只有一个鱼部。此规律由下表可见其分布规律:

《离骚》的用韵,当中不乏有合押的现象。其中5例为舒声韵与入声韵相押,有3例为阳声韵混押,有2例为阳声韵与阴声韵混押,1例阴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出现这些情况,大致原因一是《离骚》所表现的是南方的口语音,在南方方言中至今仍有阳声韵混同的情况;二是《离骚》所表现的语音是在先秦时期,体现出上古音的特点。

王粲的用韵,是用汉代的语音入韵,在汉代语音的发展已经与上古音有了很大差异,学者的审音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讲究音律,所以在用韵上比较规则划一。由此分析,在用韵上,王粲作为此类“骚体”赋的继承与延续,用韵上更为规则、严整,节奏与韵律上更为强烈。

(3)总结

王粲之《登楼赋》为汉末魏初之时,讲究铺陈的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渐渐兴起,有时代转型之作之感。其继承的汉赋的特点,又有着《离骚》之韵味,流传至今。《登楼赋》之所以能在文学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作者在语言结构上的精心处理,在用韵上的和谐创作,这种自然流露的句法和用韵技巧,对后代的赋以及其他韵文的创作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离骚名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楚辞补注 体例 洪兴祖

洪兴祖(1090—1155),字庆善,号练塘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北宋末年出仕,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提点江东刑狱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后卒于昭州。洪兴祖一生著作颇丰,于楚辞方面有著作《楚辞考异》和《楚辞补注》两书。现传的《楚辞补注》已非本来面目,其原序已经亡佚,而《楚辞考异》也散入《补注》之中。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下简称洪补)之所以叫“补注”,在于补充王逸《楚辞章句》之不足。陈振孙云:“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晁公武云:“凡王逸《章句》有未尽者补之。”姜亮夫先生说:“盖补王逸《章句》之未详者,故谓补注。”洪补的补注体式,前所未有,可谓发凡起例,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可理解为注疏体的变形,形式上皆是先录前人之注释,继之以补作者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虽趋归于义疏,但洪氏命名为“补注”,表明补注不一定完全执行疏解原文及注的功用,也不用遵守“疏不破注”。在其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发挥中,也有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以及对前人注的匡正和丰富。

下面就对洪兴祖《楚辞补注》的体例进行详细的阐释。

1.音韵

1.1直音和反切

洪兴祖注音主要是采用了直音和反切两种方法。在注音时其格式也是多种多样,稳中有变。或全部用直音,或全部用反切,也有两者混用的情况,因此将直音和反切放在一起讨论。

1.1.1单音字、单音节字

对于单音字或者单音节字,洪兴祖直音和反切皆有。而直音的方式则较多,最基本的格式有:某,音某;某有某音;某,旧音某。如:

识,音志(《九叹》“周容容而无识”)。

怠有胎音(《九怀》“衰色罔兮中怠”)。

浇,旧音叫(《九叹》“波澧澧而扬浇兮”)。

洪兴祖对于单音节字或者单音节词的反切注音方式为:某,某某切;某,某某、某某二切。某。旧音某某切。如:

明,重,储用切(《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阱,疾郢、囚性二切(《九叹》“庆忌囚于阱室”)。

峊,旧音五结切(《九叹》“山峊兮峉峉”)。

也有个别直音和反切皆用的情况,格式为:某,音某,某某切。如:

屏,音并,卑盈切(《九思》“步屏营兮行丘阿”)。

1.1.2多音字

对于多音字,洪兴祖多采用直音,格式为:某,音某,又音某;某,音某,一音某;某,某、某二音;某,音某,亦音某;某,音某,旧音某;某,旧音某,又音某;某,音某,又音某,一音某,等等。如:

窐,音携,又音蛙(《哀时命》“璋珪杂于甑窐兮”)。

瞭,音了,一音杳(《九辩》“瞭冥冥而薄天”)。

浏,流、柳二音(《九辩》“椉骐骥之浏浏兮”)。

冯,音凭,亦音愤(《哀时命》“愿舒志而抽冯兮”)。

牉,音泮,旧音伴(《九章》“牉独处此异域”)。

憭,旧音流,又音了(《九辩》“憭慄兮”)。

憭,音了,又音聊,一音留(《招隐士》“憭兮栗”)。

直音与反切交叉使用的情况也存在的,形式有:某,音某,又某某切;某,音某,旧某某切;某,某某切,一音某;某,音某,一某某切;某,某某切,又音某;某,音某,一音某,一音某某切,等等。如:

磤,音殷,又于谨切(《九怀》“钜宝迁兮砏磤”)。

姱,音户,旧苦胡切(《九歌》“思灵保兮贤姱”)。

擗,普觅切,一音觅(《九歌》“擗蕙櫋兮既张”)。

沽,音骨,一于笔切(《哀时命》“弱水沽其为难兮”)。

嗌,於革切,又音益(《大招》“不歰嗌知”)。

呴,音吼,一音雊,一音乌角切(《九怀》“熊罴兮呴嗥”)。

采用反切注音的格式为:某,某某切,又某某切;某,某某、某某二切。如:

吮,常兖切,又子兖切(《九思》“吮玉液兮止渴”)。

纚,力知、所宜二切(《九怀》“舒佩兮綝纚”)。

1.1.3同音词

对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洪兴祖直音的注音格式是:某、某,音同;某、某,并音某;某,音某,某,音同;某与某并音某;某、某、某、某,皆有某音。如:

昂、卬,音同(《卜居》“宁昂昂志行高也”王逸注:“昂,一作卬”)。

淈、滑,并音骨(《远游》“无滑而魂兮”王逸注:“滑,一作淈”)。

焱,音琰。炎,音同(《九叹》“阳焱焱而复顾”王逸注:“焱,一作炎”)。

姣与妖并音狡(《九歌》“灵偃蹇兮姣服”王逸注:“姣,一作妖”)。

《集韵》腝、 、胹、臑,皆有而音(《招魂》“臑若芳些”王逸注:“臑,一作臑,一作胹”)。

在采用反切时,其格式为:某、某,并某某切。如:

澒、鸿,并乎孔切(《九叹》“鸿溶溢而滔荡”王逸注:“鸿,一作澒”)。

也存在直音与反切交叉使用的情况,格式为:某,某某切,某,音同。如:

憃,丑江切。舂見,音同(《九思》“憃怅立兮涕滂沲”)。

1.1.4叠音词

对于叠音词,要分单音和多音来具体分析。若其字为单音,直音的格式为:某,音某;某某,音某。反切的方式为:某,某某切;某某,某某切。如:

汹,音凶(《九章》“听波声之汹汹”)。

啾啾,音揫(《九章》“蟪蛄鸣兮啾啾”)。

岌,鱼及切(《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

莽莽,莫古切(《九辩》“泊莽莽与壄草同死”)。

若为多音,则注音方式与多音字相仿,如:

衙衙,旧五乎切,又牛吕切(《九辩》“通飞廉之衙衙”)。

1.1.5双音节词

对于双音节词,洪兴祖直音的注音形式为:某某,某某二音;某某,上音某,下音某;某某,音某某。如:

蝼蛄,娄姑二音(《九思》“蝼蛄兮鸣东”)。

唼喋,上音翣,下音霅(《九辩》“雁皆唼夫梁藻兮”)。

婵媛,音蝉爰(《离骚》“女媭之婵媛兮”)。

反切的注音方式为:某某,某某、某某二切;某某,上某某,下某某切。如:

偓促,于角、楚角二切(《九叹》“偓促谈于廊庙兮”)。

阘茸,上托盍,下乳勇切(《九叹》“杂斑驳与阘茸”)。

直音和反切混用的情况较多,主要形式有:某某,上音某,下某某切;某某,上某某切,下音某;某某,某某、某某二切,又音某某;某,某某切,某,某某切,又音某某;某某,上某某,下某某。如:

硠礚,上音郎,下苦盖切(《九思》“雷霆兮硠礚”)。

懭悢,上口广切,下音朗(《九辩》“怆怳懭悢兮”)。

倥偬,苦贡、走贡二切,又音孔偬(《九叹》“愁倥偬于山陆”)。

埳,苦暗切。轲,苦个切。又音坎可(《七谏》“然埳轲而留滞”)。

啁哳,上竹交,下陟辖(《九辩》“鹍鸡啁哳而悲鸣”)。

1.2读若、读如、读作

段玉裁在《说文》的“读”字下注:“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洪兴祖使用这些术语的情况与段玉裁所言不完全相同,洪氏用“读如、读作”来注音,下面具体讨论。用“读若、读作、读为、读曰”来表示假借,这将在下文讨论假借字时作详细讨论。

读若、读如和读作的注音方式为:某,读若某;某,读若某某之某;某,读如某;某,读如某某之某;某读作某。如:

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叶韵(《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淮南》云:悬圃、凉风、板桐,在昆仑山阊阖之中。凡,读如饭(《哀时命》“望阆风之板桐”)。

好,读如好人提提之好(《离骚》“鸩告余以不好”)。

乐,五效切。注读作入声(《七谏》“闻南藩乐而欲往兮”)。

1.3标如字法

“如字”的注音方式有3处。其方式为:某,如字;某,音某,又如字;某,如字,一音某。如:

来,如字(《卜居》“将送往劳来”)。

被,音披,又如字(《九辩》“被荷裯之晏晏兮”)。

薄,如字,一音博(《九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1.4标四声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多音字,洪兴祖并未标出其读音,而是仅注明了四声,其格式为“某,某声”。如:

当,平声(《离骚》“哀朕时之不当”)。

予,上声(《九歌》“芳菲菲兮袭予”)。

遗,去声(《九歌》“将以遗兮离居”)。

告,入声(《九思》“忿悁悒兮孰诉告”)。

1.5叶音法

语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原来《楚辞》时期押韵的句子,到了宋代便不再押韵,遇到这种情况,洪兴祖便采用叶韵法,用“叶、协韵、叶韵”来标明。如:

正,音征,叶韵(《九章》“指苍天以为正”)。

爽,音霜,协韵(《招魂》“历而不爽些”)。

2.文字

2.1古今字

洪兴祖在补注王逸注时,对不少的古今字进行了辨析。其体例主要分为三种:只标明古今字;引文标明古今字;标明古今字并且释字。如:

峕,古时字(《九章》“聊假日以须峕”)。

《说文》:朋,古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

唫,古吟字,叹也(《九章》“孤子唫而抆泪兮”)。

古今字的注释方式有三种:某,古某字;某与某同;某与某音义同。如:

峕,古时字(《九章》“聊假日以须峕”)。

辟,与譬同(《九章》“辟与此其无异”王逸注:“辟,一作譬”)。

意与億音义同(《天问》“厥萌在初,何所億焉”)。

2.2通假字

洪兴祖的《补注》注意到了文字的通假情况,多有标注。使用通假时,其采用了“读若、读作、读为、读曰”的格式。主要形式如下:

霾,读若埋(《九歌》“霾两轮兮絷四马”)。

伴,读若背畔之畔(《九章》“伴张弛之信期”)。

倡,读作唱(《九歌》“姱女倡兮容与”)。

差,旧读作蹉(《离骚》“周论道而莫差”)。

瑱,读为镇(《九歌》“瑶席兮玉瑱”王逸注:“瑱,一作镇”)。

鼂、晁,并读为朝暮之朝(《九章》“甲之鼂吾以行”)。

被,读曰披(《九章》“妒被离而鄣之”王逸注:“被,一作披”)。

此外,《补注》中假借还用“通”来表示。主要形式有:某与某古字通;某、某,古书通用;某通作某;某,音某,亦通。如:

玄与县古字通(《离骚》“夕余至乎县圃”王逸注:“县,音玄”)。

澧、醴,古书通用(《九歌》“遗余佩兮醴浦”王逸注:“醴,一作澧”)。

诒,通作贻(《离骚》“相下女之可诒”)。

訾,音赀,亦通(《九辩》“今谁使乎誉之”王逸注:“誉,一作訾”)。即訾与赀相通。

2.3异体字、俗体字

洪兴祖在补注时,对不少的异体字有所考证和辨析,在注释时多有注出。对异体字用“同、通、即”标出。如:

薉,与秽同(《九叹》“情纯洁而罔薉兮”)。

旍,即旌字(《远游》“擥彗星以为旍兮”)。

对于俗体字,洪兴祖的注释形式为:某,俗作某。如《九歌》“璆锵鸣兮琳琅”句,洪补曰:“琅,俗作瑯。”

2.4方言

据笔者初步统计,《楚辞补注》中的方言词语共有62个,其中王逸注了21个,洪兴祖补注了41个。洪兴祖在注释方言时,除了少数直接训释外,主要是依据和引用所能够看到的文献材料。其方言的注释体例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训释方言词语,不引材料补证。如《九思》“声嗷誂兮清河”句,洪兴祖直接补注:“嗷,呼也。楚谓儿?不止曰嗷咷。”再如《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句,洪兴祖补曰:“羌,去羊切。楚人发语端也。”

二是引书证材料以补王逸未注的方言词语。如《天问》“冯珧利决,封狶是射”句,王逸只注“封狶,神兽也”并解释句意。洪兴祖则引《方言》云:“豬,南楚謂之狶。”并且引《淮南子》、《左传》阐述后羿射杀神兽封狶的故事。

三是引书证材料进一步补充解说王逸已注的方言词语。如《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句,王逸已经注明“傺”是方言词,“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洪兴祖引书证材料补曰:“傺,丑利切,又敕界切。《方言》云:傺,逗也,南楚谓之傺。郭璞云:逗,即今住字。”洪兴祖不仅补充了“傺”字有两种读音,并且通过引《方言》和郭璞注指出了“傺”的为南楚的方言词,同时辨析了“住”、“傺”、“逗”三者的音义关系。

四是对“一作”、“旧作”之类的词语进行方言补注。洪兴祖参照了不同版本,对其中一些不同的词语,在注释中以“一作”、“旧作”的形式标明。如《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句中的“佳”字,《考异》注为“一作娃”,洪兴祖补注说:“娃,於佳切。吴、楚之间谓好曰娃。”

3.训诂

3.1词义

洪兴祖对词语的训释,是以补充王注为主,他大量引用各种书证材料,除了《说文》、《方言》、《尔雅》等辞书之外,多为先秦、秦汉的典籍,如《左传》、《列子》、《史记》等,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诸如《文选》、《文苑英华》以及历史典籍。其具体的体例可分为声训、形训、义训三种情况来细细说明。

3.1.1声训

声训就是取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释义,分为音同、双声、叠韵三个方面。音同例如《九歌》“美要眇兮宜修”句,洪补曰:“眇,与秒同。双声例如《七谏》:“世沈淖而难论兮”句,洪补曰:“淖,泥也,女孝切。”“泥、淖”都泥母。叠韵例如《九章》“心絓结而不解兮”句,洪补曰:“絓,碍也。”

3.1.2形训

形训即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释义。洪补的形训很少,主要是在分析形声字。如《九歌》“流澌纷兮将来下”句,洪补曰:“澌,从仌者,流冰也。从水这,水尽也此当从仌。”

3.1.3义训

在《补注》中,对于词语训释,所用的最为普遍的是义训。义训一共采用了三字形式,训释有条有理。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方式。

第一种为直训。洪兴祖在使用直训时又采用了三种方式,分别为同训、互训、递训。

同训是用不同的训释字来训释多个语词。如《九辩》“中结轸而增伤”句,洪补曰:“伤,痛也,忧也。”《九辩》“心烦憺兮忘食事”句,洪补曰:“憺,忧也。”《九辩》:“悲忧穷戚兮”句,洪补曰:“戚,忧也。”在这组例子中,用“忧”来训释“伤、憺、戚”三字。

互训是两个字相互训释,即用甲解释乙,又用乙解释甲。例如《招隐士》“虎豹斗兮熊罴咆”句,洪补曰:“咆,蒲交切,嗥也。”《招隐士》“猿狖群啸兮虎豹嗥”句,洪补曰:“嗥,胡高切,咆也。”“嗥”与“咆”相互为训。

递训是用意义想通的字依次辗转解释。如《天问》“降省下土四方”句,洪补曰:“省,察也。”《九章》“愿承闲而自察兮”句,洪补曰:“察,明也。”“省、察、明”三字辗转递相为训。

第二种是推原,即通过探究词义由来来训释。如《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句,洪补曰:“《颜氏家训》曰:‘《尸子》云:五尺犬为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水经》引郭缘生《述征记》云:‘河津氷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氷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按《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然《礼记》曰:‘决嫌疑,定犹豫。’《疏》云:‘犹是玃属,豫是虎属。’《说文》云:‘豫,象之大者。’又《老子》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则犹与豫,皆未定之辞。”洪兴祖引用《颜氏家训》、《说文》、《尔雅》等书来讨论探求“犹豫”、“狐疑“二词的原义,以此来释义。

第三种为义界,即用一句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如《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句,洪补:“成言,谓诚信之言,一成而不易也。”义界多用于名物训诂方面,具体内容将在下文名物处具体说明。

除此之外,洪兴祖的在注释时,还运用了许多的训诂术语,主要格式有:某,某也;某谓之某;某谓某;某,某貌(也);某,犹某(也);某之为言某;一曰(云);等等。如:

眇眇,远也(《九章》“路眇眇之默默”)。

马立不常谓之駶(《九辩》“故駶跳而远去”)。

邛,谓邛邛駏虚也(《九思》“从邛遨兮栖迟”)。

眽,目财视貌(《九思》“目眽眽兮寤终朝”)。

若,犹及也(《招魂》“和酸若若,陈吴羹些”)。

池之为言施也(《远游》“张《咸池》奏《承云》兮”)。

睇,倾视也,一曰:目小视也(《九歌》“既含睇兮又宜笑”)。

,空虚也。一云:,崖虚也(《九辩》“天高而气清,兮”)。

3.2句意

王逸在《楚辞》每句之下几乎都有所注释,但也有未注的句子。对于这种情况,洪兴祖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进行补注。如《离骚》“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句,王逸未注。洪兴祖直接补曰:“灵氛告以吉占,百神告以吉故,而此独曰灵氛者,初疑灵氛之言,复要巫咸,巫咸与百神无异词,则灵氛之占诚吉矣。然原固未尝去也,设词以自宽耳。”二是先言“王逸无注“,然后再进行补释。比如《九歌》“箫钟兮瑶簴”句,洪氏先言“王逸无注“,再补曰:“《仪礼》有笙磬、笙钟。《周礼》笙师共其钟笙之乐。注云: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然则箫钟,与箫声相应之钟欤?簴,其吕切。《尔雅》木谓之虡,县钟磬之木也。瑶簴,以美玉为饰也。”

洪兴祖对王逸注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对于王注解说简略不明之处,多加以补充疏通,以求得句意精当。如《大招》“魂乎无南,蜮伤躬只”句,王逸只简略的注为:“蜮,短狐也。”洪兴祖则引用《谷梁子》、《前汉·五行志》孙真人、陆机、《说文》等材料说明王逸注的缘由和依据,便于读者的理解。对于王逸及五臣注曲解原意而悖谬难通之处,则加以匡正。如《离骚》“曰勉陞降以上下兮”句,王逸注:“勉,强也。上谓君,下谓臣。”洪补曰:“升降上下,犹所谓经营四荒、周流六漠耳,不必指君臣。”《天问》“缭之兮杜衡“句,洪补曰:“谓以荷为屋,以芷覆之,又以杜衡缭之也。五臣云:‘束缚杜衡,置于水中。’非是。”

此外,洪兴祖还注意到了《楚辞》各篇作品之间所使用的意向,所抒发感情有相似之处,便采用了“互释”的方式来解释句意。一是上下文互相补释。如《离骚》“相观民之计极”句引下文“览相观于四极”互相补释。再如《离骚》“折琼枝以继佩”句与下文“折琼枝以为羞”互相补释。二是征引别的篇目作品来补释。如《离骚》“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句引《九歌》“女婵媛兮为余太息。”《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句引《九章》“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来补释。

3.3名物、神话和传说

《楚辞》中有着大量的草木花鸟,洪兴祖征引了大量的相关材料、诗赋来对其进行训释。采用的方式为义界。具体情况如下:

一为定义式义界。例如《九思》“虫豸兮夹余”句,洪补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离骚》“岂维纫夫蕙茝”句,洪补曰:“茝,白芷也。”《离骚》“折琼枝以继佩”句,洪补曰:“琼,玉之美者。”

二为比况式义界。如《大招》“鸿鹄代游,曼鷫鷞只”句,洪补曰:“鷫鷞,长颈绿身,其形似雁。”《离骚》“杂杜衡与芳芷”句,洪补曰:“《山海经》云:‘天帝山有草,状似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本草》云:‘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前一个例子先描写“鷫鷞”的体态特征,再用“雁”比况。后一例从气味、形状进行比况。

三为描写式义界。例如《九章》“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句,洪补曰:“《禹贡》:‘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汉书》:‘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异物志》云:‘橘为树,白华赤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洪兴祖从颜色、气味角度对橘进行了描述。

3.4史实

《楚辞》虽然是诗歌,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叙事的成分,《离骚》、《天问》涉及了许多历史故实,《九章》更是与作者生平紧密相关。王逸虽然对《楚辞》中史实方面有所注释,但是比较支离,不成系统。而洪兴祖在进行史实考证时,做到了有条理,系统性的考据论证,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不引文献,直接补释。这样的情况较少,但还是存在的。如《九章》“乘鄂渚而反顾兮。”洪补曰:“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鄂州,武昌县地是也。隋以鄂渚为名。”

二是大量引用文献材料进行考察论证。具体情况亦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利用单一文献进行论证。如《离骚》“余以兰为可恃兮》。”洪兴祖引用《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秦昭王与怀王会一段来论证子兰乃怀王少子,倾襄王之弟。其二是利用经、史、子、集不同类别的文献进行横向互证。如《离骚》“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句,洪兴祖引用经部《孟子》、史部《史记》、子部《尸子》来考证傅说被武丁任用的事迹,以及傅岩所在地。其三是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进行纵向互证。如《九章》“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忧游”句。洪兴祖引用战国时《庄子》,汉代《史记》、《淮南子》来论证介子推因忠诚而被封之事。

4.校勘

据陈振孙记载:“兴祖少时从刘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十七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游的洪玉父而下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书成,又的姚延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的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兴祖于《楚辞》一书,勤为搜罗,广征异本,精心校勘。对于文中异字和异句,洪兴祖均据诸本校出,一一标明。

4.1罗列异文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校勘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罗列异文。其校勘异字的主要格式有:某,一作某;某,或作某;某,某书作某;一(本)无某字;一本某下(或上)有某字;一本某下(或上)无某字;一本句末有(或无)某字;一本此句上有某字;某,一作某,古本作某;古本某皆作某;古本无某字。如:

《考异》云:“榜舫,一作榜艕,一作榜舡,一作摘艕,一作摘艕。”洪又补曰:“东坡本作榜舫,《释文》榜作摘。”(《九怀》“榜舫兮下流”)。

皇或作凰(《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

今《诗》作邻(《九歌》“乘龙兮辚辚”)。

一无“也”字(《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一本无“明”字(《九章》“待明君其知之”)。

一本“余”下有“于”字(《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

一本“宜”上有“又”字(《九歌》“美要眇兮宜修”)。

一本“霑”上无“下”字(《九辩》“涕潺湲兮下霑轼”)。

一本“心”下无“伤”字(《九辩》“不得见兮心伤悲”)。

一本句末有“也”字(《九章》“謇不可释”)。

一本句末无“也”字(《九叹》“乃逢纷以罹诟也”)。

一本此句上有“乃”字(《九章》“猿狖之所居”)。

逢,一作逄,古本作“蓬”(《九叹》“登逢龙而下陨兮”)。

古本“乎”皆作“兮”(《大招》“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古本无“上”字(《九怀》“进瞵盼兮上丘墟”)。

洪兴祖校勘异句的格式主要有:一(本)云;一本无某;一本某在某下;古本某。如:

一云:何得肆其犬豕。一云:何肆犬豕(《天问》“何肆犬体”)。

一本云:然中路而迷惑兮,悲蹭蹬而无归。性愚陋以褊浅兮,自压桉而学诗。兰荪杂于萧艾兮,信未达其从容(《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其从容”)。

一本无上四句(《七谏》“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一本此句在“就祝融兮稽疑”之下(《九思》“屯余车兮黄支”)。

古本:虹采兮霓衣(《九怀》“红采兮骍衣”)。

4.2存疑和改正

除了简单的罗列异文之外,洪兴祖对异字异句也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辩,判别是非。对于确定的字词,其格式为:某,一作某,非(是);一(本)某误作某;某当作某。如:

汎,一作沉。淫,一作摇。皆非是。(《九怀》“汎淫兮无根”)。

徾,一作岳,非(《九思》“狐狸兮徾徾”)。

車尔,当作轸(《哀时命》“心纡車尔而增伤”)。

一本“从”误作“徙”(《离骚》“固世俗之流从兮”)。

、遌,当作遻(《九章》“重华不可兮”)。

对于已经确定为衍文或者是误抄的句子,洪兴祖并未删除,他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补注出该处的错误。如《九歌》“与女遊兮九河,冲风兮至水扬波”句,洪补注曰:“王逸无注,古本无此二句。此二句,《河伯》章中句也。”

对于无法下定论的词语和句子,洪兴祖多用“恐”、“疑”二字。如《九怀》“乃自言尔兮在兹”句,洪注曰:“自言尔,一作息轸,恐非。”《天问》“咸播秬黍,莆雚是营”句,洪补曰:“莆,疑即蒲字。”《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句,洪注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始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

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加强篇章语句之间的联系,洪兴祖在注释的时候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省略已经注释过的词语。

一是对下文还会出现的词语,洪兴祖在注释之后,常会附上“下同”的字样,以避免再次的注释。如:

帏,许归切,下同,(《离骚》“苏粪壤充帏兮”)。

女,读作汝,下同(《九歌》“与女游兮九河”)。

颠,俗作真真,下同(《天问》“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秋,一作龝,下同(《九歌》“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

二是对于前文已经注解过得词语,洪兴祖常用“某见《某》”;“某已见《某》”;“已解于《某》”;“某,犹《某》之某”。如:

十日,见《天问》(《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汎淫,已见《九怀》(《九叹》“汎淫澒溶,纷若雾兮”)。

已解于《离骚经》(《惜誓》“梅伯数谏而至醢兮”)。

轸丘,犹《九章》言轸石也(《九怀》“睹轸丘兮崎倾”)。

三是将文中不同处出现的词语汇集于一处进行注释。如《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句,洪补曰:“《九歌》云:‘与女沐兮咸池。’逸云:‘咸池,星名,盖天地也。’《天问大象赋》云:‘咸池浮律而淼漫。’注云:‘咸池三星,天横南,鱼鸟之所托也。’又《七谏》云:‘属天命而委之咸池。’注云:‘咸池,天神。’按下文言扶桑,则咸池乃日所浴者也。”再如《离骚》“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句,洪补曰:“《九歌》曰:‘长无绝兮终古。’《九章》曰:‘去终古之所居。’终古,犹永古也。”

以上便是对《楚辞补注》的主要方面做的简单概括。不难看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相当完善的,尤其是在形式上,更具有非凡的开创性。《楚辞补注》是楚辞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无怪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此书“于楚辞渚注之中,特为善本。”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刘洪波.洪兴祖《楚辞》解释的适度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4):78-83.

[3]张来芳.洪兴祖对楚辞研究的贡献[J].南昌大学学报,1995(4):103-106.

[4]黄建荣.王逸、洪兴祖的方言训释比较及其影响[J].云梦学刊,2003(5):5-8.

离骚名句范文第3篇

摘 要: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辨析;二是对骚体赋流变及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梳理;三是对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四是对骚体赋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以上研究对辞赋研究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概念界定;流变;题材内容;艺术品质;展望

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骚体赋的创作先驱是汉初的贾谊,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开篇之作。新时期骚体赋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概念的辨析,还是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总结,都取得可喜成果。现对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骚体赋?一种观点认为,骚体赋是用骚体“兮”字句写成的作品,战国屈原、宋玉的辞作,以及汉代人的拟作,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等,都应属于骚体赋。如曲德来认为:“所谓骚体赋,是指那些在形式上极力模仿屈原的汉赋 。……此外还应包括虽不以赋名篇却是纯粹模仿屈原赋的作品。”①袁济喜、赵敏俐及孙晶在论及骚体赋时也将这些拟骚之作归属其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以后乘楚辞而来的赋作品(《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等汉以后的骚体赋)都共同体现了直抒胸臆的主体性原则,惯用比兴手法,篇章结构上重点突出,故完全称得上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即诗歌。同楚辞一样,理应属于诗的范畴。笔者认为,骚体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作为其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确地用“赋”作为作品的称名。褚斌杰亦指出:“骚体赋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二、骚体赋的流变及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

(一)汉代骚体赋继承了原始骚体(屈、宋之作)的抒情功能,主要是抒发苦闷、幽愤

等压抑之情。同时,汉代骚体赋受散文式思维方式影响,表现出与说理散文、描写散文或叙事散文相类似的某些功能。②康金声认为,汉代骚体赋在风格情调上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在形式上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自由长短错落。孙晶、梁葆莉等亦持相同看法。此外,赵敏俐、苏萍、宁宇、吴贤哲、王双等对此也有独到见解。汉代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李夫人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等26篇,在整个汉赋中占有很大比例,多为学者研究重点。

(二)建安魏晋时期,随着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骚体赋大批涌现。建安时期骚体赋受到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即兴性、抒情性影响,显示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倾向。③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的内因外缘》统计显示,此期骚体赋多达80 余篇。如王粲的27篇赋中,骚体赋有6篇。魏晋时期骚体赋一方面逐渐与楚辞分开,独立性特征凸现,“兮”字渐为“而”、“以”、“乎”等虚词代替,楚辞的地域性特征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与骈文、诗歌之间的渗透交叉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呈现出骈偶化和诗化的痕迹。王双、孙宝、曹胜高等对这一时期骚体赋的发展都有深入探讨。

建安时期重要骚体赋作品有王粲的《槐树赋》、《登楼赋》,曹丕的《感物赋》、《登城赋》,曹植的《幽思赋》、《归思赋》等。晋代作品有傅玄《正都赋》、《潜通赋》,陆云《登台赋》、《南征赋》、潘岳《闲居赋》、《怀旧赋》等,大多篇制完整,文辞清丽,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三)南朝是骚体与赋体真正水融的时期。骚体以“乱曰”、“歌曰”、“系曰”、“辞曰”等形式融入赋体变得更为普遍灵活,且骚体与赋体互相渗透,艺术上产生新变。郭建勋认为,南朝骚体赋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撞击的结果。此期骚体赋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南朝骚体赋作中有代表性的是江淹《去故乡赋》,鲍照《芜城赋》,颜延之《赭白马赋》,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等。北朝骚体赋数量较少,只有李显《大乘赋》,王通《东征赋》等。

(四)唐代以律赋著称,但出现一个骚体赋创作小高潮。如李白共作8篇赋,有5篇为骚体赋。柳宗元12篇赋作中骚体赋有5篇。韩愈写过《复志赋》、《闵己赋》等。唐代骚体赋研究成果较少。

(五)宋明清时期的骚体赋。宋代骚体赋日益散文化。有些骚体赋还保持唐代以来盎然的生气。如晏殊《雪赋》采用《九歌》句式,风格清丽活泼。苏轼《滟堆赋》、《屈原庙赋》尤惹人注目。明清时期骚体赋创作更多,刘基、方孝孺、李梦阳、王守仁、黄道周、尤侗等作家,都创作过骚体赋。

三、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

新时期对骚体赋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其抒情品质;二是在研究思路上多与楚骚相对照。

关于骚体赋的题材内容,郭建勋将汉代骚体赋分为四类,即纪行类、玄思类、悲士不遇类、悼骚类。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等亦持此见。曲德来按照时代进程,展现了西汉至曹魏时期骚体赋题材内容的变化趋势: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复杂化,促使骚体赋表现题材有所扩大,由全部抒情转向说理、叙志、咏物。

在骚体赋的句式、用韵、语言节律等艺术品质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与楚骚的联系。曲德来认为:“就句式上说,骚体赋所用的主要是六言二节拍句型,显然这是学习《离骚》句式的结果,也是所以叫做骚体赋的原因。”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总结了骚体赋对楚辞体“兮”,“”等代表性句型的承袭情况,并剖析了广泛采纳第一种句型的原因。曹明纲则归纳出“兮”等十二种骚体赋句式,使人能清晰地了解骚体赋的句式特点。此外,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问题演进》,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等亦有相应研究。

四、骚体赋研究的展望

可见,骚体赋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发表,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与不断本土化,对骚体赋研究也提出一些新课题。如:(1)地下文献能否改变人们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如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已对出土文献与楚辞的关系进行详密论证。但出土文献与骚体赋关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2)在西方文艺理论指导下,如何认识骚体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评判?如萧兵有《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但尚未见以西方人类学、文化学等理论研究骚体赋的论著。(3)骚体赋与楚辞作品、大赋及抒情小赋等形式赋作的渊源关系究竟如何?学界已有相关成果,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界定或概述上,似未深入加以探讨辨析。以上诸多问题都需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曲德来.汉赋综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②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③郭建勋.骚体赋的界定及其在赋体文学中的地位[J].求索,2000

参考文献:

[1]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1~5.

[3]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体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J].求索,1996,(2).

[4]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胡大雷.屈原赋、荀卿赋、宋玉赋异同论及其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

[6]赵敏俐.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J].中国文化研究,2010.

[7]苏萍.班氏家族骚体赋的楚祖意识及其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

[8]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J].古代文明,2008,(1):34~40.

[9]高华平.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3):74~80.

[10]孙晶.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J].齐鲁学刊,2004,(3):110~114

[11]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99~105.

[12]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2006,(3).

[13]康金生.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14]于浴贤.从骚体赋看汉人对屈骚的接受与传播[J].北方论丛,2006,(5):6~9.

[15]周禾.骚体赋应为骚体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1):88~91.

[16]宁宇.骚体赋与汉代文人精神的流变[J].社科纵横,2008,(9):74~77.

[17]蒋文燕.类别流变:汉赋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4.

[18]孙宝.儒运迁转与汉晋骚体赋体式演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9]王双.新时期骚体赋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9,(3):149~153.

[20]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1]李慧芳.汉代骚体赋创作动因管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4).

[22]粱葆莉.骚体赋的产生及在汉展轨迹的文化解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3,(4):94~97.

[23]王双.生命的欢娱与悲忧—曹植骚体赋简论[J].名作欣赏,2010.

[24]王双.论两汉时期骚体赋的特征[J].名作欣赏,2011,(35).

[25]郭建勋.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地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

[26]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人民出版社,2011.

[27]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离骚名句范文第4篇

1.理解文中“见、举”等文言词语。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学习资料

【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他出身贵族,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名句回顾】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

学习过程

一、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味人物情感,激情诵读、背诵全文。

3.完成《作业与单元评估》中《渔父》的预习抽查题目。

二、思考回答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讨论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儒家和道家两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入世出世),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处世态度?

5.小结

三、表演尝试

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1)第一段:渔父见而()问之曰

(2)第一段:屈原()曰

(3)第二段:渔父()曰

(4)第三段:屈原()曰

(5)第四段:乃()歌曰

四、作业布置

离骚名句范文第5篇

“性骚扰”在我国不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这样一个话语表述也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它大抵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与女性特别相关的、与女性私生活安宁权相关的、与女性身体权或性尊严相关的。“性骚扰”的实质表现为违背妇女意志,以言语或动作对妇女进行调戏、挑逗、侮辱或猥亵的情形。当然,逻辑意义男人也可能被“性骚扰”,但在当今这个男权强势社会里,它还不构成一个值得法律关注的普遍问题。

“性骚扰”问题的突显与下列因素相勾连:1)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人与人的距离缩短,冲突增多;2)社会经济发展,传媒在逐利动机的支配下,热衷于报道和炒作个人私隐问题,追求轰动效应;3)法治时代下的公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权利的诉求欲望更加强烈;4)某些个人为了功利化的目的,不惜以名誉换名声。

“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调制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宪法的保护方式。宪法确认和体现包括性安宁和性尊严在内的人格权和支配身体自由的人身权,以防止受到以政府和国家为代表的公权力机关的损害;第二,刑法的保护方式。刑法禁止严重侵害公民人身和人格的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民法的保护方式。民法对发生在公民之间的侵犯人格和人身的行为,规定了明确具体的侵权责任。

对“性骚扰”问题的处理手段通常可化约为财产补偿的办法。因为,如果要侵害人公开说明、赔礼道歉只能越描越黑,加重受害人的“不名誉”;也不能允许受害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让受害人去反“骚扰”一下侵害人;更不可能让受害人去怒掴侵害人几个耳光,或者去掉侵害者的某个身体部件,以解受害人心中之怒气,如果这样制度本身就不文明了。但权利或尊严是一个体现了个人主观价值判断和内心感受的东西,举例说,同样一个猥亵动作,会使某个人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恨不得将受侮处象古代传说的那样切去以正清白,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她会觉得无所谓,或者有所谓也很快可以用“恶狗咬了”一类的理由迅速缓解自己的不快。正因为如此,所以法律在规定财产补偿时,便在“漫天要价”或“得不偿失”之间确定了一个中性补偿标准。

关于“性骚扰”问题,在法律上有太多的困惑,如何适当地规定“骚扰”的范围或程度,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对某人讲一句“荤话”或做几次“流氓”动作算不算“性骚扰”?丈夫违背妻子的意愿进行挑逗或搂抱,是否属于“性骚扰”;医生借看病之名,对病人进行过分的拿捏,也是“性骚扰”吗?在尊重个人的权利和生活空间的同时,如何保护社会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秩序,是法律制度安排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或者在动辄上纲为“男女作风”问题的时期,似乎没有“性骚扰”的烦恼,但那样的社会我们谁也不喜欢。因此,我们不能对法律作泛道德主义的安排,或持法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浪漫主义观念,而应培育和生成适合时代要求的男女道德律。

“性骚扰”事件的受害者通常被欺于“暗室”。孤男寡女之间的是是非非,要在法庭上找一个说法,不靠证据是不行的。因此,当那些“被侮辱或被伤害的人”准备去打官司时,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你有证据吗?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