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1篇

语文知识要靠点滴积累才可以膨大我们的知识库,正所谓是积少成多,变小成大。

先秦时荀子在《劝学》篇里就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诗人李贺,也经常带着书童,骑着一匹小毛驴,身背一个破锦囊,早出晚归,四处转悠,搜集资料,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之中,“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李贺能成为一个传世诗人,离不开他用于积累的锦囊。

善于积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达尔文、果戈里、鲁迅、竺可桢、李四光等一批中外名家都有坚持不懈,认真做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他们在学术上取得光辉成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不少笔记还成了著名的论文和著作。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习总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合理积累从而使得大量有用材料同我们擦肩而过。语文知识材料并不是浩如烟海无从下手,其实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积累的东西很多,只不过我们不善于总结罢了。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相当于语文成绩的高度。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谈到,“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并且“对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可惜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毫不放松”。

可以说,一切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库都可以拿来积累。那么,从哪些地方来积累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中去摄取有用的知识点,下面简单谈谈摄取的渠道: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包括语文教材、中外文学名著及有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性读物,这些书籍均是中学生阅读中的首选。博览群书可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字、词、句,而且对如何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2.报刊。

与书籍相比,它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特点。正因为它能及时反映出时代的最新信息,因而是写作中可积累的素材。经常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从中亦可收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还可让你把握时代的脉搏。

3.网络。

随着校园网的全面铺开,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检索途径以及快节奏的传输系统,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利用网络可随时随地查找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知识点等等,其方便、快捷是其它任何检索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接触它的积极一面。

4.工具书。

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学会查阅工具书是学好语文必备的基础。查到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我们可以通过摘抄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当然,积累资料要避免只着眼于书本与网络。但大部分人在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我们应该拥有一颗随时准备积累的心,这样就可以放眼去看,放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下来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知识积累的常用方法

笔者执教以来每逢开学初就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摘抄本,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是大相径庭。有的同学满满一本,五颜六色,有写的,有画的,有剪下来贴上去的,很是丰富,自然也就兴趣盎然。但是也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还是开学初一时心动而抄的那几篇,兴致过了,小本子也就被冷落了。问其不坚持的原因,说是不知道怎么摘,摘什么?其实,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纳入你的“锦囊”。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转贴于 1.做摘录。

摘录就是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字句片段,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话是有道理的。练好札记之功,可做摘录笔记,专门备一笔记本,卡片等。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记笔记,外号“笔记迷”,凡读过的警句和妙语,听到的奇闻和趣事,看到的人情和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做摘录也是我们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制作文摘卡片。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料摘录在卡片上。在制作卡片的时候,可将平时阅读中所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这样,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这对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鲁迅先生在辑校《古小说钩沉》一书时,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六千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利用卡片积累资料的好处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又便于贮存和携带,是资料积累的活页本。

3.写读书心得。

即“一边读,一边批注或作札记、摘要、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既读也要动笔”。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增加知识,收集资料,又可锻炼笔力,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写读书心得是阅读、写作、审美、思维等诸能力的综合体现。

4.写随笔杂感

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和思考。所以日常生活中,在欣赏电影电视、参观、与人交谈、读报等等活动时,都会使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感想、启发甚至新的见解,这些都不应该忽略,而应当随时把它记录下来。这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必要。

5.剪辑报刊杂志。

阅读时,有的同学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翻得再多,也会如过眼烟云,一闪而过,到用时方恨少。因此,用剪报的方法去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积累材料非常有用。比如我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上,并对自己所选的文章予以点评。这样,我们就能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了思想,提高了阅读能力。

但剪贴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分类收集,重新粘贴在你的摘抄本上;二是不可乱剪公家和他人的报刊杂志,除非预先经过允许。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2篇

1贺氏藏书来源、特点及其经济后盾

1.1藏书来源贺氏除继承一批祖上遗留之书外,藏书来源主要有购买、抄写、受赠和交换。

1.1.1继承祖遗贺氏既为科举世家,藏书自然不逊。贺涛门生赵衡称其藏书“名甲畿南”,徐世昌曾赞:“贺生世世守缥缃,口吞云梦富书史”。贺云举致仕归时囊橐萧瑟,惟携图书数万卷。贺涛曾云:“吾曾王父购书七万余卷,其后岁有所增,今几百年,书固无恙”。祖上所传之书在贺锡璜、贺锡珊异爨时并未析分,但已有流失:“精本书、名家手批金石录等数种皆为族人持去,遂遗失”。后锡珊次子湘商与锡璜次子沅:“愿借钱千串而将广业堂之书籍尽归寿真堂”。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这批书经葆真检点,由北代装运至故城郑家口,共十余箧。

1.1.2购买所得除了这批祖上遗留之书,贺氏一门祖孙几代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购书。在《收愚斋日记》中,有关购书的记录俯拾皆是: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二十日,购湖北局竹连纸《五经四书》;光绪十八年闰六月三日,贺涛为书院购书六种,又自购局板子书百种。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一月之内购书四次:一日,购陆放翁《渭南全集》;十九日,购《六书原始》《广东新语》《纪文达公遗集》《黄氏医书》;二十四日,购《畿辅诗传》《唐诗品汇》;二十九日,购《周易折中》。直到日记末仍有两笔购书记录: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购胡应麟《少室山房丛谈》;二十三日,聚珍堂、文璘堂封书,往观之,亦得数种。

1.1.3抄写所得除了购书,贺氏父子还抄书、临书。先是贺涛抄:光绪十七年二月十八日,始抄《仪礼》,《大射仪》为首;三月三日,《大射仪》终;次日抄《聘礼》,十九日终;次抄《丧服》,四月五日终。贺涛得目疾后由葆真抄:光绪十八年正月元日,抄《尔雅•释文》;五月十五日,抄《海山仙馆丛书》;六月二十五日,《尔雅》抄迄;二十六日,以白摺录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八月十四日,抄《古文辞》;十二月二十八日,抄《尔雅》毕;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抄《唐代丛书》及《小石山房丛书》目录。抄书于葆真已成为一种习惯,遇到感兴趣的就抄。如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葆真抄《通鉴》人名。此书为伴其兄葆初读书的张聘三在读《资治通鉴》及《续通鉴》时所摘录的人名录,葆真因“喜其便于检查”而从故城带到冀州录存。再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十七日,葆真读姑父宗树楠所著《庚子国闻录存》,“录副以存,并附以所闻”。葆真尤喜抄书目: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十五日,抄怡墨堂求售之朱九丹书目;民国六年正月十日,将端氏出售书目录副。葆真还抄录过不少家谱。因自觉记忆力差,“各戚家互婚媾尤不能遍举”[3]第131册:434,故葆真每至戚家,辄索其谱而摘记之,为“小族谱”以备忘。至宣统二年八月,已抄就交河苏氏、深泽王氏、任邱李氏、枣强步氏、饶阳常氏等族谱。贺氏父子对于有桐城派名家如姚鼐、方望溪、吴汝纶等评点的书都不遗余力地亲临或嘱人代临。葆真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日记分年记录了其父所临及嘱人代临之书书目[3]第131册:98-100,蔚为大观。

1.1.4受赠所得亲友赠书也是贺氏藏书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时在书院刊刻课艺的刻工刘老辛赠《且亭诗》,并允赠《洨滨集》;民国八年(1919)五月二十八日,王晋卿赠《新疆访古录》《学记笺》。受赠人早年以贺涛为主,后以葆真为主。葆真常年居徐世昌幕府,为徐访书、购书、刻书,交际面广、社会活动能力也颇强,接受的赠书自然不少。仅民国十九年,接受赠书就达11次之多。赠书中亦有佳本。陈贻孙曾赠贺涛明南监本《两汉书》,此书“本大印精,古雅可爱”[3]第131册:18,贺涛视若珍宝,将其由故城带到冀州,先题书目于书皮,次日又嘱得意门生赵衡于书头题写书名,两月后才自题书名于书皮,宝爱之情可见。民国七年,纪清桪为在总统府谋差,先以名人手札数十页赠葆真,继又赠以蝴蝶装宋本《玉海》一册,葆真以过于贵重而不敢接受,“暂留一观,将以校家所藏本”[3]第133册:254。

1.1.5交换所得葆真还通过交换的方式得到一些书籍。如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葆真访常稷笙,以《古诗抄》易其所刊《古文四象》。

1.2藏书目及藏书特点贺氏曾几次编录书目。早在光绪十九年,葆真即录家藏书目;民国六年十一月二日,葆真与长子迪新检点书籍,将藏书室、客厅、家祠三处所存书籍略作整理,嘱迪新草为书目。民国七年春,贺氏以匪警仓皇避地津门,书籍留郑家口;次年六月底返回,七月检点旧藏碑帖,命翊新、培新写目。据郑伟章先生言,北大有《武强贺氏寿真堂藏书目》一册,抄本,贺培新撰藏,书题下注“丁巳(1917)孟冬抄于京都前青厂寄序”,著录约七百余种,有元本《五子》、明本《大观本草》及抄本等。据贺氏后人言,贺培新曾将自撰的《潭西书屋书目》送到北平图书馆[9]。检国家图书馆网站,却未见此目。虽未见贺氏藏书目,但从日记及相关资料不难归纳出贺氏藏书的几个特点:

1.2.1重实用,不片面追求版本,为读书人之藏书贺氏购书多为自读,非为收藏,日记所载购书记录中所购之书皆为通行本,宣统二年更有为祖父购小说数种的记录。早年日记对贺氏所读之书记录尤详。葆真兄弟所读多为经史;父贺涛除经史外还大量阅读时务报及译著,译著中有不少小说,如《福尔摩斯》《马丁休脱侦察案》等,失明后改由葆真和书院学生为其读书读报。其家女性亦读书:光绪二十年有葆真为母说《坐花志果》《金钟传》《红楼梦》的记载;光绪二十九年有葆真之妻与嫂读《孟子》,父贺涛为之讲解的记载。从所读之书可窥见其藏书之一斑。当然,由于其家世代藏书,元、明刻本也是有的,约“数十种”[10]。元刻本有《唐音》《朱子大全》,明刻本有《元文类》《郢史》《唐文粹》《陶渊明集》《周礼》《大学衍义》《尹和靖文集》《百川学海》等。

1.2.2桐城派文献及桐城派名家批点本是其特色收藏葆真日记中出现了64位北方桐城派作家,占《桐城文学渊源考》著录北方桐城派作家131人的近一半。这些人多为吴汝纶弟子或再传弟子,与贺涛多有师门关系。且贺涛本人执掌书院讲坛多年,及门弟子亦不少。与葆真交往频繁的有吴闿生、宗树楠、赵衡、王树楠等人,这些人大多有著作传世,贺氏藏书中不乏他们的著作,如王树楠曾将所著《新疆访古录》《学记笺》赠予葆真。而以吴闿生为代表的一些桐城派作家,著作多由葆真主持刊刻,这些书其家当亦有保存。葆真父子还曾临写过很多桐城派名家评点本。贺涛失明前临写了二十余种,后葆真亦有所临,可见其家桐城派名家评点本收藏颇丰。

1.2.3印谱、碑帖收藏丰富葆真对碑帖有着浓厚的兴趣,日记中常有去某处拓碑或请人代拓的记载。葆良子培新师从齐白石,对纂刻颇有研究,收藏的印谱尤其丰富。20世纪80年代北京图书馆所出的《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中所收齐白石的印谱大多来自贺氏的捐赠。

1.3宏富藏书背后的坚强经济后盾贺氏自七世贺云举起所任官阶最高为知县,大多为七品以下的训导等职,但家资却颇为丰裕:贺云举时有田十五、六顷,至九世贺锡璜时析产得六分之一约二顷;另有三里口、尹里两处田产,尹里有田数顷,三里口田产租与佃户耕作,从每年收获粮食400石左右来推测,田亩数亦不在少数;宣统二年又在尹里购墓地百余亩。其家还拥有际兴号、福隆号、福兴号、福昌号、三益兴、余庆长、三余永、阜康等帐号。葆真本人先后创办了大树、大业、大泉、大农等实业公司,并较早涉足股票领域。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其家不仅有能力源源不断地增益藏书,更有能力妥善保管书籍。清末民初,直隶地区各种运动风起云涌,多种势力盘踞交错,社会动荡不安。民国七年,郑家口贺宅被劫,除损失衣物、牲口外,葆良及其他33人亦被掳,贺氏因此举家仓皇避乱天津,书籍未及携带。次年六月返里,书籍无恙,不能不说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

2贺氏刻书及特色

贺氏刊刻的第一部书《苏沈良方》,从《后知不足斋丛书》中辑出,为贺锡璜在故城学署时刊行。葆真亲手主持刊刻的第一部书为其父《贺先生文集》。民国元年贺涛去世后,葆真即有拟刊先君文集之意,因托诸友分录副稿,录讫亲校数次,再交吴闿生审定。初因“恐费时日,不得好刻手”而欲付石印,经姑父宗树楠劝说乃定刊版之计。后又商与徐世昌,并向徐坊了解京师刻字铺情况,反复比较刻字铺所刊样本及价格后乃与订议。雷梦水先生曾评贺葆真:“其刻《松坡集》,每字一笔一画,无不斟酌尽善,尝见其手校底本,涂抹殆遍,其他如《李长吉诗集评注》《韩翰林集评注》尤称善本”。葆真因其父曾学于吴汝纶,遂于吴评点诸书搜刻殆尽:《李长吉诗集》《韩翰林集》《古诗抄》等。贺氏刻书集中在民国九年以后,而葆真民国九年后日记仅存民国十九年,故有关其刻书的大量具体情形不得其详,但滴水藏海,从其刊刻《贺先生文集》的情形可见一斑。现仅就目见所及,将武强贺氏所刻之书及刊刻年代略作归纳。由上表可以看出:贺氏刻书除最先所刻《苏沈良方》外,其余多为桐城派作家著作或桐城派名家评点本。日记中有一数字可以对贺氏所刻所印书籍总量作一具体说明: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葆良女又新出嫁,葆真以所刻所印各书赠之,“凡二十四抬”。贺氏所刻书数量虽不能与同时期的天津徐氏相媲美,但民国间天津徐氏刻本有不少都是由贺葆真具体负责督刻的。葆真长期为徐世昌经理购书、刻书事宜,徐对之颇为倚信,有议购之书向其询价,有拟刻之书与之相商,由其推荐刻字铺,而葆真也十分尽心尽责。刊刻《畿辅先哲传》时,国务院高级顾问王树楠曾举一木匠分刻,所刻字体殊不精良,葆真因命毁版另刻,并以龙云斋所刻样本示之,王树楠认为葆真有意为难,故不交样本而促其发刊赀,葆真以未见样本拒不发赀,因此得罪王树楠,使其于徐世昌前颇说葆真长短。由于葆真实心任事,并未因此失信于徐。后徐世昌所刻多种书,如《晚晴簃诗汇》《明清八家文抄》《诗志》《古余芗阁诗集》《异斋集》等也多由葆真具体操办。四存学会出版部的经营管理也由葆真负责。

3藏书归宿及现状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3篇

那年我16岁,羿也是16岁。

羿长得又高又直,头发有点卷曲,长脸,细眼,高鼻梁,鼻头有点平,但很好看。

我喜欢羿家的平房小院。从学校回家,我不止一次地绕远,喜欢路过他家门前的感觉,而关于这些,我从没说过,他也从不知道。我希望在这样的平房小院里,一辈子守着他,再像他妈一样,生上几个孩子,看着他们长大。

那天,羿带我来到了这个平房小院,两个人站在怒放的海棠花旁,我畏惧他的眼睛,他也畏惧我的眼睛。手勾在一起之后,两个人似乎才长出足够的胆量,嘴唇蜻蜓点水地啄着,啄腮、啄鼻头、啄睫毛、啄耳朵……整个人似乎都轻飘起来。

羿采了一大捧海棠花带到房间,把我带到他爸妈睡过的床前,床上铺着紫红色天鹅绒床罩。揭开床罩,我们爬了上去,躺在被窝里,谁只要一动,被窝里就会闪出一股混合体味,他和我的体味混合起来,就跟牛奶的味道一样好闻。

羿点上一支红蜡烛,焊在床头。然后,他开始摘海棠花,一朵一朵地放在我的身下。每一朵海棠花瓣接触我的皮肤,我就会痉挛一下。我数到十六朵时,他停了下来。

之后,他朝我扮了个鬼脸,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阅人无数的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有用蓝色墨水写就的四个字――《少女之心》。这是“文革”时期的一个手抄本,又叫《曼娜回忆录》,全文长约两万字,内容是十八岁的处女曼娜和她表哥少华的详细做爱记录,是当时流传甚广的黄色小说。

手抄本上的钢笔字时而深、时而淡,时而工整,时而潦草,还有不少错别字。这么个手抄本,不知已满足了多少个少男少女的好奇心,也不知沾染上多少少男少女的体液了。就着跳荡的烛光,两个人从第一个字看起。上了这么多年学,还真没这么仔细地读过一本书。也许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阅读青春的身体。

我不喜欢《少女之心》,但其中把少女隐秘的部位比做海棠花,花心里有一抹娇羞的微红,却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一辈子都忘不掉了。

羿搂着我,我羞怯地把目光从他裸露的身体上移开,落在阳台门外的大杨树冠上,心形的树叶在清早的阳光下,荡秋千样地摇晃着。远处有车声和人声,但比起我们的身体来说,一切都显得很模糊,整个世界都成了背景。

许久,我转过目光,两个人都看清了对方眼里燃烧的火苗,过于明亮的灯光泄露了彼此心里的畏怯。他对我笑了笑,腼腆得先红了脸。我也想对他笑一笑,可费了好大的劲儿,却也没笑出来。

我明白,对我来说,天一样大的事情快要发生了。那想象中的、对我来说天大的事情,使我想起了几句遥远的诗: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遇一次,为了亿万年的一刹那,一刹那的甜蜜和悲戚……我渴望属于我生命的那一刹,那一刹一生只能有一次。我渴望那一刹快快到来,渴望体验和占据。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性化行为指导阅读重视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世纪里,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题,利用阅读课、课前、课余的时间开展读书活动。尤其是我们这种农村城镇学校,少数民族多,他们的汉语功底薄弱,学习感到困难。我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上有如下体会:

一、激发读书兴趣,营造读书氛围,拓宽课内阅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好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我认为要让书籍占据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大力营造“读书”氛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造阅读的声势,在班内建立“隐形图书角”,以确保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同时,在教室里还设置“读书园地”、“阅读指南”等,学生置身其中,天长日久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我要求他们大胆与同学交流,让说普通话好的学生教他们说话、读书,让他们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中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开辟课内外阅读渠道,激发读书兴趣

在开展阅读课之初,一部分学困生对读书缺乏兴趣,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困生也动起来。同时,特别关注他们读后的感受,设法给他们借阅他们想读的书。这样按“需”阅读,学困生的读书兴趣自然就高起来。不少学困生摒弃了懒散、贪玩的坏习惯,走进了阅读的大家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讲究的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就没有质量可言。古人说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些夸张,但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将阅读的数量界定了。有了数量才能谈质量,正如诗圣杜甫在诗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只求数量,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通过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学语文第九册《珍珠鸟》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信赖――往往会创造奇迹”这句话的含义。课文中有哪些奇迹发生?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这样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并将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以后的阅读实践中。

1、学会精读。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要读透读懂,略读是粗略地读,为的是,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学会选择读书。

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需要远离。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我做了精心的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图书的篇目,向学生推荐,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3、学会写读书笔记。

阅读只单纯去做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乱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1)摘抄: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3)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三、运用各种手段,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需要时间、空间和措施的保障,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效。

1、建立读书汇报制度。

我每天课上抽出10分钟时间,安排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汇报活动,汇报形式多样,可口述,可展示,还可以做图书卡片、剪贴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吮神营养。

2、形成制度,确保读书时间。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第5篇

一.让观察充满灵性

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杨绛先生能把蹬三轮的老王的善良金子般的心写得活灵活现,余秋雨能把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写得跌宕起伏栩栩如生,就是因为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幻想……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做平凡生活的见证者,才会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文章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因此,平时指导学生观察时,不能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还要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的感受。这样既观察了外物特征又观察了自己的内心,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挖掘了自我,这种观察才充满了灵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自然景物都打上了作者感情的烙印。学生观察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可以从中获得关于生活的感悟;亲身经历某一事情,可以从中寻找不同寻常的真善美,使生活在自己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二.使阅读饱含韵味

作文韵味的浓淡,取决于文化底蕴的深浅。文化底蕴的深浅,取决于积累的丰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古今中外文学佳作,是作者心灵流出的智慧,人生感悟的传递,无论布局谋篇,还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都很有借鉴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教师指导得法,会使学生受益更多,懂得韵味之所在,韵味之形式。鉴于这种认识,初中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经典外,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的课外书籍,订阅相关的杂志,如《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思考与智慧》、《美文》、《读者》、《青年文摘》等。这些读物语言规范,可读性强,既能了解社会动态,增长见识,又能学习写作方法,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阅读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让学生多读还不够,一些好文章,读一两遍印象不会深,应督促学生作摘抄或读书笔记。对那些优美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摘抄熟读并尽可能背诵下来。大作家巴金少年时代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熟。他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能够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集,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可见,熟读背诵能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久而久之,自然融会贯通,出口成章,作文的韵味自然就香浓了。

三.让日记碰撞火花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写作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写作中,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要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个人特色的作文。鉴于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是达到新课标写作要求的重要途径。日记是对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记录,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日记做定期的评点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随机应变,打破定势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生活。例如: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严厉的军训,第一次当值日生、充满凝聚力的小组合作等等,只要忠实地记录生活,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然后摘录其中思想较为深刻的、文采较为优美的一些片段,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尝到了辛勤耕耘后的甜蜜,就会更有兴趣去寻求写作素材,他们的视野不止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里,开始关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一站到底》、《艺术人生》;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日记素材五彩缤纷,行文格式千姿百态,学生也从“小我”转变到“大我”。学生在日记中找到成长的轨迹,也为自己编辑了一个快乐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