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淡泊名利的诗句

淡泊名利的诗句

淡泊名利的诗句

淡泊名利的诗句范文第1篇

最初告诉我平淡是真的是母亲。母亲不是一个前卫的人,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她最喜欢在自家小院里摆弄花草。夏有芙蕖冬有红梅,春有海棠秋有金菊……小院简直成了花海,美不胜收。尤其是春日,大朵大朵的花连缀成绯红的云霞,蜂飞蝶舞,阵阵飘香。父亲总会在一旁碍手碍脚地帮忙,惹得母亲嗔怪。就这样平淡而又幸福地,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妈妈常对我说:“不要过于明艳热烈,淡一点、真一点就很好。”早在一生之初,妈妈便为我埋下“淡淡的美”这颗种子,等待它和我的成长。

后来,认识了季羡林先生,也获得了一份淡然。水木清华,少年才俊,季先生也曾如一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做着青年人该有的梦。可的终究是逃不掉的。面对美被践踏,德被抛弃,季先生也曾痛苦,也曾彷徨,生命在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失去了价值。正如那位称自己按四四拍铡草的风采不减的音乐家,季先生一定是学会了乐观,淡然地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终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该是对这份可贵的淡定的最好诠释吧。此刻,“淡淡的美”已慢慢发芽、抽枝、生长。

不久前,读到一本散文,顿时领悟了淡泊。这本书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夏夜的风,草间的露水,花下的虫鸣,一切都是他吟咏的对象,一切都值得她去赞叹。而她,也总爱在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句:“这是很有趣的。”正是这一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不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个性十足的人物,一路高攀的销量,她笃定而从容地写着她所爱的文字。淡泊了名利,她的文字有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妙。我仿佛已经听到“淡淡的美”在我心中开花的声音了。

可是,这是一个浮躁而不安的社会,总有一些人,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忽视了平淡;总有一些人,畏惧困难、害怕失败,靠轻生来逃避,舍弃了淡然;总有一些人,鸢飞戾天、经纶世务,汲汲于名利,迷失于名利,忘记了淡泊……于是,我们愈发地浮躁,愈发地不安,哪还有一丝“淡淡的美”留存于心间呢?

精神的升华不是剧烈晋级的,而是慢慢深入的。我们则需慢慢等待这份“淡”生根、发芽、开花,进行自我的精神救赎,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淡淡的美。

评奖者说

小作者对“淡”的领悟是随着时间的绵延、生命的成长愈发深刻的。“淡淡的美”犹如一棵大树,从小时候母亲为她埋下种子,到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中,感悟到点点淡然油然生长,再到不久前在《草枕子》里,读出淡泊的花静静绽放,同时也从社会的浮躁与不安中看到了缺乏淡然的隐忧。文章寓意深刻,层层递进,回环一体,颇有余味。

淡泊名利的诗句范文第2篇

窃以为,“心远地自偏”中“心远”一词,属化用,也可称用典,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古人视“恬淡”、“宁静”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澹泊”、“宁静”也是诸葛亮《诫子书》的核心,是修身之本。《管子》有云:“心神耳目虚静,然后能化万物,故静而后自治。”因此,“澹泊”,并非甘于澹泊,澹泊是为“明志”,即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宁静”,也非静而则止,乃静中有动,是“致远”。诸葛亮《诫外甥书》一文对此有进一步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由此,陶诗的“心远”,追本溯源,乃《淮南子》的“宁静致远”,或诸葛亮的“志存高远”(即“志远”)。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儒家立身处世之基本,靠静心养性、清心寡欲,以加强修养,使品行纯正。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则虽处喧闹的街市,也不会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宁静致远”,一定程度上,与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异曲同工。虽然身处喧嚣之地,但只要心境澄明平静,也会拥有整片静寂的森林,甚至与山林融为一体。

据逯钦立先生《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考证,《饮酒》二十首应是同一时期之作,为元兴二年秋冬(公元403年)⑤。此与陶渊明义熙元年乙巳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及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时间(公元405年)相隔两年。此段时期,东晋政坛一直动荡不安。元兴二年十二月三日壬辰,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为平固王。元兴三年四月,刘裕诸将大破桓玄军,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五月桓玄被诛。义熙元年三月,晋安帝反正,刘敬宣解职。在这政治漩涡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刘裕的镇军参军和刘敬宣的建威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一诗为证。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⑥袁先生还考证,元兴二年,因母亲孟氏去世,“陶渊明居丧在家”。也就是说,陶渊明创作《饮酒》二十首时,他还没有“解职归田”。联系背景,《饮酒》整体上并未足以证明其不愿出仕。

儒家奉行“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很想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不幸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黑暗、污浊不堪;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腐败的、肮脏的、勾心斗角的官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既然壮志难酬,穷困无为,那就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情非得已,但也只有回归田园,居守田园,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优哉游哉;待政治清明时,东山再起。他也希冀陶家还能像曾祖陶侃一样辅佐东晋,力挽狂澜,纵横捭阖,希望自己也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出山辅佐明主。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理解“心远”典源,知人论世,我们才能准确解读出作者内心所蕴含的那种矛盾的心境:自得其乐、悠然、恬静,以及一种不甘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远地自偏”句,将作者写诗时所蕴藉的矛盾心境缘由道破,也许,这正与其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相佐证。

注释:

①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③孟二冬注评:《陶渊明集评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④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68页。

⑤逯钦立著:《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淡泊名利的诗句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成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就是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当某首长要任命他做副校长时,马伟明平静地婉拒:“我想专心做点学问,对当官不感兴趣。”

材料二:芙蓉姐姐出名开始演讲了,凤姐出名玩走秀了,犀利哥出名竟然代言了,重庆师大“校花”张凌云成了名利双收的“选秀专业户”了,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浮躁之风似乎愈演愈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本文题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通过审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所给的这两则材料之间是相对的关系,一正一反,其中的核心就是专心做学问的态度和追名逐利的浮躁之风的区别。由此可以确定立意的关键就是要兼顾这两则材料,不可顾此失彼,观点要全面准确。针对本文题,我们可以参考如下立意:远离浮躁,静心做事;褪去浮躁,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专注治学等。在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结合时下的一些现象去写小说;或者对此展开议论。

现场作文一

褪去浮躁,方能有所成就

马晓雯

漫步燕园,看未名湖的柔波荡漾,看博雅塔的静静伫立,看古朴厚重的图书馆沐浴在阳光下,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季羡林先生。有谁能否定季先生的成就呢?“文学泰斗”“国学大师”会让许多人迷失自己,却让季先生更加淡泊名利:他拒绝了副部级的职位,拒绝了自己认为不相称的头衔,更加专心地做学问,留给我们一个高大睿智的背影。

淡泊而专注,这是季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繁华落尽见真淳,季先生依然是一个博学而真诚的“大师”,留给了后人丰厚的文化遗产。于是,我渐渐读懂了季先生的心:褪去浮躁,方能有所成就。

伟大的小说家塞林格先生,一直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只有友人才能常去拜访。他长期拒绝采访,不愿出现在公众面前。虽然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全美国都认识了他,但他却始终保持宁静的心,专心地创作。

这才是为人处世的真智慧啊!宁静,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淡泊,为了才华不被世俗的应酬磨灭,塞林格先生隐士一般的品性,令人敬仰。

然而,另一位作家就没能做到宁静淡泊。写了《青年近卫军》的法捷耶夫,因为这部轰动前苏联的作品而被推上了前苏联作家协会主席的宝座。从此以后,他整日忙于各种公务与活动,再没能写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不得不说,是浮躁葬送了这位天才作家的创作生涯与才华。浮躁的心使他无法专心做学问,取得更大成就。

有些悲哀的是,浮躁似乎正渐渐成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通病:靠出位举动赚取眼球的凤姐去走秀了,重庆师大“校花”张凌云靠选秀成了名利双收的“选秀专业户”……

这不禁令人思考:这个时代怎么了?没有内涵的浮躁之风迷茫了我们的双眼。有没有人想过,褪去了华丽的外表,这些浮躁的现象还剩下什么?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愿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一颗宁静专注的心。因为褪去浮躁,方能有所成就。

【教师点评】

本文说理娓娓道来,开篇的入题很富有技巧性,把读者带入北大这一文化厚重的神圣之地,充满了诗意,进而又带领我们走近“国学大师”季羡林,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文章的另一特色是所选事例有正有反,有中有外,事例丰富,并且针对每个事例都有恰当贴切的分析论证,说服力很强。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8分=55分

现场作文二

温一壶月光下酒

谷 珂

被先哲奉为经典的古籍,装订精美,却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被文人奉为至尊的墨宝,装裱华美,却被挂之厅堂,鲜有视之……浮躁之风在如今的社会愈演愈烈。

还记得林清玄的散文集扉页上印着一句话:温一壶月光下酒。读罢能体会到已远离我们太久的一种淡泊,一种宁静致远。

为了院士的头衔,竟有人暗箱操作;为了利益,高校教授走穴连连……再无淡泊,再无宁静,何以还学术一片纯净的天空?不禁想起季羡林,一生不慕高位、不慕名利的季老将一腔热血铺洒在了自己所热爱的国学之上;年事已高,没能影响他笔耕不辍的热情。因为淡泊,季老对梵文的认知达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人们也因此心悦诚服地将“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与了他。

抛却浮躁,季老赢得了心灵的宁静,才得以在学术的广阔天空翱翔。

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各大媒体便拥堵而至,而获得奖项的大师却无一例外地低调行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认真地说:“我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会改变我的一切。也许影响的是我的片刻生活。”可见,摆脱浮躁,事业才会到达更高的巅峰。佛家有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功名,利益,世间的尘埃纷纷而来,只有淡泊,才能享受温一壶月光下酒的安适,才能够释怀心灵。

成名之后,黄永玉面对院中一池荷花,依旧淡雅;成名之后,韩寒拒入作协,不作报告,拒绝暴露在聚光灯下;成名之后,巴菲特仍旧衣着朴素,在家中的小庭院悠然地读着报纸……那么,那些依靠暴丑而出名的芙蓉姐姐、凤姐,浮华过后,还会留下些什么?

“白鹭飞处是故乡”的恬淡依然还在,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江南依然还在,一颗渴望宁静渴望淡泊的心灵何时回归都不会太晚。僧璨大师有言: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将宁静而致远;心若无异,将羽化而登仙。放下尘世纷扰,追寻心灵的宁静,在宁静的夜晚温一壶月光下酒,享受久违的淡雅韵致!

【教师点评】

本文的第一个亮点就是,题目“温一壶月光下酒”富有诗意,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富有意蕴的境界中。第二个亮点是,全文所举事例富有时代气息,且覆盖面较广,说服力强。第三个亮点就是整篇文章富有文采,同是论证说理,但是读后并不感觉枯燥,相反感觉如一股潺潺的细流缓缓地流入心田,富有感染力。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6分+发展等级18分=54分

现场作文三

平静的心

王晓哲

泰戈尔说过:“渺小的真理可以用文字讲明白,而伟大的真理却保持沉默。”

传说世界之初是这样的平静:潮汐退去,繁星升起,日月交替,万物无声而寂静,美好而和谐。曾几何时,再没有了这样的静谧与安宁。金钱,名利,声誉……这些光圈锁住了人们平静的内心,那些虚无的美梦蒙蔽了曾经澄澈的双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潜心研究的大师?

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学术研究,晚年病榻上仍能看到他潜心钻研的情景。他就是已安详离世的季羡林老先生。成天与枯燥的字母打交道,与奇怪的字符为伴,他不觉得无趣乏味,只觉得神秘的文字吸引着他。在别人准备授予他官位时,他断然拒绝;在被冠以“国学大师”的桂冠时,他极力推脱。在他人唾液横飞、夸耀权力与官职时,季老只是淡然一笑,然后继续埋头于他的研究工作中。

有着享誉世界的盛名,作出无人超越的文学贡献,季羡林,他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而就是这样的老人,他对名利不屑,对权位轻视。他平静而毫无浮华的心态,他澄澈而又淡定的心境,他所拥有的人格魅力震撼着我们。

马伟明拥有一个又一个耀眼光环,却婉拒主动送上门的官职;居里夫人研究发现了新元素,却谢绝一切奖赏;牛顿阐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却以一句“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回答他人的赞扬。朱仁民说:“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这些有卓越成就的伟人,无一不对这个名利纷飞的世界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异于常人的澄澈双眼去发现更多伟大的真理。

伟人的世界如此平静而澄澈。而放眼当今社会,芙蓉姐姐、凤姐、郭美美以娱乐浮华的心态一夜成名,虽盛极一时,但这些终将如同网络流行歌曲一般转眼即逝,最终只留下不堪回首的碎片。这样的浮躁要不得!

只有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透过澄澈的双眼,过滤掉那些浮华的假象,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拓宽人生的道路。

【教师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通达,以诗歌般的文字阐明了心灵的宁静和眼睛的澄澈,倡导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全文事例丰富,详例和简例相结合,论证说服力较强。另外,文中恰当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给文章增色不少。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5分=52分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淡泊名利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杜甫 白鸥情结 文化君子

白鸥的意象最早见于《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常以鸥盟、鸥社、鸥鹭忘机喻指隐居自乐,白鸥也就成为淡泊名利的江海隐士的象征。翻开杜诗,提到白鸥(包括白鸥类的水鸟)的有五十余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篇佳句迭出。为什么杜甫这样一个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的人也有着深厚的白鸥情结呢?

一、善与爱――白鸥的自我形象

白鸥这种水鸟依水而生,性情温和,活泼可爱。它们总是一群群、一片片、一对对地出现,飞也好,落也罢,栖也好,总给人带来一片祥和与和谐,渗透着“善”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爱”意。杜甫一生大部分都处于战乱之中,“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风烟四起,流血漂橹。只有自然界的小生灵。眼前的白鸥不会自相残杀,屠戮同胞,它们依然保持着自然界的最原始的“善”与“爱”。人世间所缺少的,这些小生灵却乐在其中。

杜甫有诗《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萧涤非说,“相亲。谓群鸥自相亲,相近,谓鸥与人接近,无相猜之意。”杜甫是一个慈爱家,就连这好猜疑的白鸥也愿与之接近。仇兆鳌注,“鸥燕二句,见物我忘机。”再如他的《客至》,其中写到“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情景。可见诗人此时是寂寞的,一个“但”字就能够说明:不过鸥鸟却愿意接近他,这又是令人欣慰的。诗人还写到许多描写白鸥的优美诗句,如“归揖生衣卧,春鸥洗翅呼”(《寄韦有夏郎中》),它们在水中随意地拍打着翅膀,呼朋引伴地呼叫着:再如“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鸥鸟随水而动,它们似乎没有任何忧愁和烦恼,轻轻摇摆,悠闲自在。白鸥之间互亲互爱,和谐相处,与人为善,虽不属一类,却能坦诚相待,相濡以沫。这也正是杜甫的自我形象。杜甫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他善待自己的同胞,热爱万物生灵、一草一木。“善”与“爱”是他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的源泉。

二、闲而自得――白鸥的超然情怀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一心想“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后出塞五首》),可是他的一生却坎坷多艰,还未进入仕途就经历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杯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困厄侮辱,所以在诗的最后他写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白鸥一旦遭朋友背弃。就回翩然离去,诗人此时也决心像白鸥一样没于浩荡之中。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越发感到仕途的险恶,写了一首《独立》。“空外一蛰乌,河间双白鸥。飘摇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易多湿,蛛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赵注说:“鸷鸟,比小人之娼疾者,白鸥,比君子之幽放者。鸷鸟放恣行搏击,白鸥可轻易往来乎。危之也。”杜甫居成都草堂之后。济世之心虽犹在,但名利之念淡泊了许多,加上居住的地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更产生了一种与鸥鹭的亲近之感。后来,在流寓东川和漂泊湖湘之时,他也写了一些描写白鸥的优美诗句,如“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遣意二首》),“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秋兴八首》之六)。当然这样的生活只是表面的安适惬意,兵祸连年,同僚妒忌,疾病缠身。居无定所。诗人心中仍充满愤怒和牢骚。

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作了《自溃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白鸥翔空。往往排列有序,即杜甫所谓“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不由想起了大臣上朝的整齐有序,感慨万千。正因为他不能忘情世事,所以他终不如白鸥超然物外:正因为他时时为妻儿衣食而奔走权贵之门,所以他终究没有白鸥的飘逸闲暇。杜甫身在江湖,心恋魏阙,面对白鸥,他只能是“羡其闲而自得”。

三、漂泊苍郁――白鸥的孤独心灵

白鸥依水而生,居无定所,水无鸥走。它们四海为家,到处漂泊。这恰恰是杜甫的生活写照。杜甫二十岁就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漫游,他先游吴越,后游齐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天宝年间到长安,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由华州经泰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开始了他的“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辗转于鄂、湘一带。

淡泊名利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心理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民族翻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