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淡泊宁静

淡泊宁静

淡泊宁静范文第1篇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调摄得当,人则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养生学家都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牛。”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两条养性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即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干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寿命便可延长。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遭到打击处于逆境时,会因心理失衡而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活在世上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休息时以出世的心态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然而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恬淡虚无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大学者的事迹:一是在宗教各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以平常心去对待名利荣辱。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这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为社会积极地做出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脑内可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这种由20多种内啡呔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自愈的作用。

淡泊宁静范文第2篇

       今天是中秋节。时间过得还真快,不觉间已是深秋了,记忆中童年时的中秋是除春节大过年外最快乐的节日了,童年时家乡的中秋味特别浓,印象中家乡的月饼也是特别的清香,不象现在的月饼,油腻得很,吃一点就很滞。那时的月饼不多,每家过节时只是买三四简(每简四个,不是盒装的),所以特别舍不得吃,中秋节的晚上,一般是早早地吃完晚饭后就拿一个月饼(上面插三支香),一些过节的水果,和一班伙伴来到谷坪或是池塘边的高地上开始赏月,这时半空的圆月会倒影在池塘的水中央,阵阵秋风夹伴着前面大片大片稻田的绿香扑面而来,是那么的令人豪醉和舒服。赏月开始时是一个很庄重严肃的过程,成班伙伴都是很虔诚,即使是平时最调皮的伙伴这时也会安静的坐在那里赏月,因为家乡一直有一个传说,就是中秋节的这一天,月亮是最有灵性的,特别是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在这一晚会在月亮上认真观察着凡间人们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如果表现好嫦娥姐姐就会保佑你读书聪明伶俐快高长大,反之就会得不到庇佑,所以伙伴们在这一晚都表现得特别的乖巧,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这个赏月过程中月饼和水果都不能随便吃的,一定要等到插在月饼上的三支香烧完了才能吃呢,因为要先让嫦娥姐姐和月亮之神吃好了,凡人才能吃,不然的话就是对月亮之神和嫦娥姐姐不敬了。赏月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请华刚师傅下来打功夫了。这也是一个神奇的节目,因为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否真的有华刚师傅,童年时每年都会看见有人在赏月过程中会化身为华刚师傅,还真奇怪,这个人即使平时很沉静的,但这时真的会打起功夫来,还一套套的,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附件周围的伙伴、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昨夜谁谁谁化身华刚师傅啦,打了少林拳啦。。。。。。那几位经常在中秋之夜化身为华刚师傅的乡亲我现在都还记得呢。。。。。。童年时的中秋是多么的令人难忘呀!

       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都市的中秋节都是都市化的,没有了成班的伙伴一齐赏月,也没有再见过华刚师傅打功夫的身影了。以往在城市过中秋节时也会在晚上月亮挂空时在阳台上赏月一番,也会望星空遥想一番。

        今年的中秋节,秋意中的凉好象比以往的都浓。今年的中秋节,更多的只是怀念那些年的月亮、那些年的人和那些年的事。

淡泊宁静范文第3篇

越写文章,越觉得自己的无知。乌镇原是浙北重镇,深究起来,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国曾在此戍兵,防备越国入侵,故名“乌戍”。唐代置“镇遏使”,咸通年问改名“乌镇”。南宋嘉靖年间(公元1208―1224年),以市河车溪河为界分为两镇,一边称乌镇,屈湖州府,一边称青镇,属秀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乌镇从吴兴县划归桐乡县,与原来的青镇一起统称乌镇。明清时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更加繁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这里的名人,不光是茅盾(沈雁冰)先生,还有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光绪皇帝的老师夏同善等。这个镇里曾出过的进士、举人更是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史书留名,成就一生大业,与这个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乌镇的地理位置很好,它离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都很近,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我们从南浔去过乌镇后,就趋车出浙江进江苏了。

《似水年华》拍得实在是好。它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只有一股淡淡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但是它所表现的古朴小镇的那种人文情结,那种浓浓的书卷之气却弥漫着整部剧作;它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齐叔与文所供职的书院。还是英所下榻的那间临河的旅社,还有那座多次出现令人迷离的双桥、那些带有浓郁酒香的酒坛、蓝印花布的染坊。自然还有那条让人迷醉的小河。都浸透着江南古老的文比――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当然,这里的“色”是指天然的颜色。整部剧的主色调是沉静――虽然有那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默默的吵,可是并没有影响到整部剧作给人的沉静之感。从此我迷上了乌镇,心向往之。

当我决心去乌镇一走时。真怕游人如织影响了我那份寻找沉静的心。

其实,我并不是去找那座书院。去寻找电视剧里的场景,只是去寻找那一份沉静。

我到达乌镇的时间。已是时近黄昏。大部分游人已然离去,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着导游在游览,完全影响不了我们的拍照与感觉、我已然十分知足、虽然当时正值浙江省缺电最严重的时候,乌镇也一样没有电,但是有夕阳余晖的照耀,不但没有影响情绪,反而使画面更加有情调。

进了乌镇,眼前突现一支把杆,杆高十数米,由几根短木棍支撑把牢。问问当地人,方知这是乌镇人自娱自乐的爬杆。网上有人写文章说他的运气不错,看到了一位中年人徒手爬上高杆,我们到时却只见高杆不见人。我不知乌镇人怎的会有这种一般少数民族才会有的雅兴,或许这是专为游人准备的娱乐项目?走过高杆,看到的是河、桥、老屋。别看乌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这里的老屋还是整整齐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再往前走,就看到厂那座让人生发出许多联想的双桥。

双桥名叫“逢源双桥”,是一座廊桥,正是在《似水年华》中经常㈩镜的那座双桥。在剧中,这座双桥演绎了多少美好的爱情故事,无论是文与英,还是文与默默,都不止一次走过这座桥,桥上似乎还留着他们的身影。特别是有这样一组镜头――夜晚,当乌镇带着水汽浸入梦乡时,文与默默在双桥上走着,后来坐了下来,一片沉静,只有远处大红灯笼点缀着宁静幽远的夜晚。

别看这逢源双桥带来了那么浪漫的爱情故事,其实当年建造这桥时,却完全没有浪漫,有的只是乌镇人对安全的忧虑。当年由于乌镇比较富有,所以经常有水盗前来打劫。打劫的盗贼一来就是数条船。声势不小。乌镇人就设计了这座桥洞有门的双桥,一入夜,桥洞门关闭,一桥在外,一桥在内,使盗贼不得进入、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乌镇人的智慧、当时我看电视剧时,还以为这双桥在镇中心,到了现场才知道,这桥在镇子的最东面。反复欣赏了这双桥后,我才小心地踏上了桥过河去――因为镇子的中心在河的北面。

河的北岸有两排房子,中间夹着一条窄窄的石板小路、两边房子相比于小路来说.比较高大,都是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但是房舍修得高。路就显得很窄了。像是两旁房舍挤出来的一般:房舍都是用木板为墙为门,都是临街的房子,都有铺面板:我轻轻地抚摸着这古老的木板,像是在叩击历史:《似水年华》里的书院我并没有去找,因为这里的每一栋房子,都像是那座书院,既然似曾相识。又何必刻意去找:我体会的不过是一种意境;我们走在石板小路上。发出轻微的“笃笃”声:如果是在雨天,那滋润’湿滑的石板更会让人产生一种遐想――江南的小镇青石板路只有在雨天,才会让人有一种幽幽的、说不清楚的沧桑之感:而今天是一个大晴天,没有了那种幽深的感觉,却因为天是暮色四合之际,残阳斜照在石板路上,反射着橙黄色的光,使小镇别有一番意趣,感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千年的古道上。

黄昏时分,是乌镇人忙了一天开始做晚饭的时光了。各家人都在做着自己每天必做的功课,静静地,从容地,完全没有把游人的眼光放在心上。这也正是我想找到的感觉,非常舒适,我看到了乌镇人的淡然。当然也有还在忙着做产品的家庭。我们走过一家门口,门大开着,一位老伯还在做木桶,屋里摆放着一些已经做好的木桶和桶盖,他还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尚未完工的活计。

走过一家酒店,酒店还没打烊,两个妇女站在柜台前,柜台上摆放着乌镇人自己酿造的“三白酒”。看到酒,我想起了《似水年华》中默默的哥哥酿造的黄酒,一坛一坛地摆在窖里。江南的黄酒有一种叫“女儿红”,据说是当自家的女儿刚刚出生时就把酿造好的酒埋在窖里,一直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来,所以叫“女儿红”(按照现实时尚的说法,这也应当叫“XO”了)。一次,当文与默默的哥哥心情都不好时,他们与默默一起喝酒,竟然醉了。乌镇的“三白酒”是不是黄酒,我没有问,也没有买,所以不知,但是乌镇人自己酿造的酒应该是糯米酒,那么很可能就是黄酒了。有了酒,乌镇人似乎更加陶醉了――陶醉于自己宁静的生活。

不过,《似水年华》里默默的嫂子那座染坊还是要去的,我欣赏染坊里垂挂的那些印染花布。终于找到了那座染坊――宏源泰染坊。穿过几层房子,后院里就是那经常在剧里出现的晾晒染布的场子。蓝印花布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工艺,也是乌镇的特产。现在染坊似乎已经不再生产蓝印花布了,但是作为招牌,作为一处景观,那些蓝印花布还都挂在高高的木杆之上,好像是一面面旗帜。这样的景观,我在别的地方确实没有见过。微风吹过,这些花布随风而起,时飘时落,像是在与我们打着热情的招呼。出来时,前面的柜台上出售纪念品,里面就有蓝印花布制品。我挑选了一条蓝印花布的围裙,虽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它毕竟是乌镇的

蓝印花布呀!

穿过小路,又穿过一道门洞,贯穿乌镇全镇的市河车溪河就出现在了面前,不光是河,还有桥――乌镇有很多座桥,曾经有“百步一桥”的说法。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桥毁于战火或大自然的侵蚀,现在大约还剩下30多座桥。眼前的这座桥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座,叫“仁德桥”,好像是木桥。斜阳照在桥上,桥被镀上一层金色。这边风景独好。我看到了什么叫做“枕水人家”。乌镇有很多房子都是从水里打桩,几根或石或木的柱子支撑着房子,里面就住着人家。如果支柱不是从水里伸出,倒很像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不但看到了水上人家,而且恰好看见一人从开启的木窗内伸出一只水桶从河里打起一桶水。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绍兴,那时的绍兴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看见过人家从临河的窗口向下伸出桶来从河里打水,至今印象极深。乌镇人的打水比起绍兴人来得更方便了――他们的房子离水面很近,绳子不要太长,水就打上来了。我赶紧把这一镜头拍了下来。

桥边、水边还有一两个小饭馆,没有顾客,桌椅板凳摆放得很整齐。顾客坐进去,一面看水一面看桥,一面享用着乌镇特有的菜肴,自得其乐。这时正好有一条船悠悠地从吊脚屋前划过,此时我目光所及的河面上只有这一条船,便坐在空无一人(周围也空无一人)的餐馆里看它愈行愈远,顿时一种寂静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虽然划船的是一个中年汉子,比不得船娘划船来得更有韵味,但是有这一条船便也足够了。我真想做一个乌镇人――远山近水,古屋参差,绿树成荫,小船悠悠,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如果达不到这般,即便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足矣。只是我抗骚扰的能力远不及乌镇人,只这么多包括我在内的游人,也会让人徒生一些烦恼。如果真能像文与齐叔那样,每天打扫着书院,擦拭那些占旧图书,有时间坐下来看着那些离自己、离现实已然十分久远的书籍,陶然于其间,静静地、一尘不染地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真正做到“超凡脱俗”,太是一种享受了。可惜此生此世是没有这种希望了。也许有人会讽刺这是“小资”情结,其实这与“小资”完全不搭界。只有像我这样历尽“劫波”,尝尽了生活、事业的各种酸甜苦辣的年长之人,才会有这种渴望回归林下的感觉,要不陶渊明怎么会发出“误人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呢!

淡泊宁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苦难,爱情,亲情,励志

由邓超、田海蓉主演的34集电视剧《女人不哭》屡创收视率新高,讲述了一个女孩从艰难中爬起长大成为一个成功女性的励志传奇。女主人公章子君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经历了地震大灾难、失去双亲,带着弟弟妹妹经历了少年时代的艰难、青年时代的困惑,经历了商场争斗的艰险,经历了感情痛苦的抉择,经历了亲人堕落的惨痛!奋斗的过程中她也是有得有失,可最终她挥去了泪水。克服种种困难,笑到了最后。这是一个女人奋斗的传奇,这是一个屡败屡战直到最终成功的经营传奇,经营的不单是子君的酒店,而是她的人生。30年,一个弱女子奋起的传奇-30年。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革!她这30年是一个传奇,但更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30年经历的传奇与巨变。它所折射的是一批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而这批人正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首先从这部剧名当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女人当自强。人们都说是上帝先创造了男人,抽出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传统的女人一辈子履行着肋骨的职责,依附着男人,同样,眼泪向来被当做女人的象征和法宝。《红楼梦》中贾宝玉嫌男人是泥做的,庸俗不堪。他亲近女人,说女人是水做的,这多情公子得出这结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女人的泪水。哭是女人的特权,女人高兴可以哭,不高兴更可以哭,哭是女人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手段,我相信这也是使许多男人所羡慕的,要不然刘德华不会唱那一首《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是看这剧名似乎是让女人放弃哭泣,这是为什么?答案原来就在主题曲的瞅词里:女人不哭,不是因为没有感触,不是因为不想得到爱护,只是情仇,恩怨,喜乐,悲苦,成败,得失,都是一瞬间光顾。本剧中女人公章子君的人生似乎就是不断经历情仇、喜乐、悲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成为一成功女性并获得圆满爱情。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是千百年来女人的社会地位的绝好注解,但对这种意识的反抗,自然亦是女性的使命,一度风靡全国的韩剧《大长今》,以一个女子的辛酸成功史赚了大多中国人的眼泪,大家都被长今在成长中磨炼出的豁达所感动,如今,《女人不哭》这部中国式大长今,被誉为“荧幕上最热的催泪弹”。完成了高收视和好彩头的双赢。不仅如此,从该剧中走出的演员无论是汤唯、姚芋羽、田海蓉还是邓超、贾乃亮都可为风头正劲。

“2006~2007中国剧风尚盛典”颁奖典礼中荣获“偶像男演员”和“年度男演员”两个大奖的当红一线小生邓超,在《女人不哭》中饰演男一号赵剑,与子君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子君的扮演者是凭借本剧,而获得上海东方电影频道2006年度“最佳收视明星奖”的田海蓉。除了主角的阵容强大,剧中的配角也都是近期火爆的话题人物。凭借参演《色・戒》而成为新一代安女郎的汤唯,在《女人不哭》里饰演“坏女人”尚丽,这是一个当今社会里典型的物质女孩,被学校开除、堕胎、被有钱人包作“二奶”,最终却陷入了感情的漩涡而无法回头。而在剧中对赵剑一往情深的阿梅则由曾在《中国式结婚》中有亮点表演的姚芊羽诠释,这个痴情的女孩曾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又最可爱的女人。姚芊羽还被评为中国内地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女星之一。

《女人不哭》自播出以来就好评不断,盛赞该剧是一部让人看了、哭了、暖了、笑了的难得的佳作。哭了是因为剧中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让人心酸,暖了是因为剧中主人公的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让人心窝暖,笑了是因为真正受到剧中人物的鼓舞,觉得有梦就有希望成真。该剧描述的是一个弱女子从艰难中挣扎,历经少年时的艰辛、青年时的磨难、商场竞争的艰险历炼后成长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传奇。剧中的章子君,少年失去父母,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生活,期间被贩卖过,捡过破烂,露宿街头。入过监牢,18岁嫁给60多岁的老申头,开过饭店,怀过孩子。几次被人陷害,又间接导致了恋人赵剑父亲的死亡,赵父的灵位便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同时阿梅的介入也注定子君爱情没有完美的结果。这些苦难的经历、传奇的奋斗生涯、令人限花缭乱的商战、浓烈奇特的真情、感人至深的爱恋,不断追求奋斗的高贵灵魂……所有的一切让该剧的亮点频繁闪现。让人们更多地看到成功者的奋斗历程,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一样,她的命运承载着善良和爱心,彰显着坚韧和自强!

一、“当上天那样糊涂、当命运那样残酷”时,女人不哭

一夜之间,一场罕见的地震使14岁的章子君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当她带着弟弟妹妹从废墟中爬出时。家,没了。天,塌了。从此,仅有14岁的小子君开始了她艰辛的生活。她要用自己幼小单薄柔弱的肩膀担当起照顾自己和年幼弟妹的重担。后来,虽然被舅舅带回去,却被舅母千般辱骂万般刁难,最终被骗卖到山里给一个傻子当老婆。她哀求过,反抗过,逃跑过,却一次次地被抓回,一次次地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一次,她跑到了山上,看到的是山的那边还是山,她看不到丝毫的出路,绝望的她就从山上跳了下来,结果,命不该绝,她没有摔下去,她活了过来,逃了出来。

二、“当是非如此模糊、当时间那样仓促”时,女人不哭

她结识了一群靠偷窃为生的孤儿,而最小的孩子却被当地的流氓所抓,章子君为了救他,又差点送了命,3年后,她回到舅家,带出了弟、妹。可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妹妹因流氓陷害她们而煤气中毒变得痴呆,恋人的父亲又因她的原因被流氓害死,她自己也因此而进了监狱,走出监狱后,她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到处流浪,后来被老申头收留,因为老申头房产问题,她又被追带着自己的弟妹再一次的流浪。

三、“当对手那样可恶,当爱恨如此庸俗”时,女人不哭

命运并没有因为她受了那么多磨难而停止对她的捉弄。她的善良,她的真诚,她的忍让,她的宽容只能让那些邪恶的人们觉得她好欺负,觉得她软弱。因为善良,她轻信别人,结果却被人害得倾家荡产,老申头三个女儿的强行霸占,庞昆的忘恩负义,从小宠爱的弟弟的不懂事非;小时候共过难的弟弟为了钱鬼迷心窍,特别是潘红棉变态的报复……让她一次次忍受常人不堪忍受的苦,让她一次次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痛。

四、“当时间那样仓促,当生死如此孤独”时,女人不哭

剧中的子君有太坎坷的命运。她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但她一直坚强地站着,坚韧地坚持着。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人间的不幸和磨难都让她给碰上了。因为是女人,本可以不必太坚强勇敢,本来可以在生活的苦痛处找一个 人来依靠。可因为其中的很多很多的原因,迫使子君渐渐地成了必须坚强并独立的女人。

或许女人的内在力量真的是庞大的,在没有经历挫折时,可以安然而温存地生活,可以享受春风拂面。一旦遭遇了现实的指控,遭遇了内在生命的极大冲击,遭遇了来自外面的无限烦恼与困惑时,那么女人就可以爆发出不能预想的汩汩流动的力量,勇敢而坚韧地承担现在的苦难,承受心灵的苦痛。

也许经历了一切苦难,让女人才学会了放弃,才学会了忍耐,同时也学会了坚强。女人表面上很脆弱,但内在却真的很坚强。而在子君身上我看到了外在和内在的坚强和隐忍。让我在她的身上体会了别样的人生!

女人不哭! “不是因为她没有感触,不是因为她不想得到爱护”,因为她知道,“情仇恩怨喜乐悲苦成败得失,都是同一瞬间光顾。”因为,“回头也没有退路”,因为,“彷徨也要开创前路”,所以面对困境,只能勇敢迈步,所以,面对逆境,只能开创前路。

生活给了她艰辛,也使她变得坚韧,变得聪慧,变得干练,同时也给了她宝贵的阅历、无限的能力和勇往直前的气魄!于是,她用她的坚强、忍耐、等待,最终换来了她的阳光、她的蓝天、她的幸福。

四季在岁月中轮回。一次次宿命的角逐寒心落幕,一张张宿命的罗网拦住了她的脚步。同时,她也一次次得到苍天宿命的礼物,从小到大,她也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人爱着。赵大妈无私的关爱伴着她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成长。和她有杀父过节的赵剑,却用包容与爱伴随着子君艰辛生活的每一步;性情古怪的老申头在子君最困难的时候以他的方式帮助了子君;还有成浩、小华,都是在她最需要亲人的时候给她关爱,给她鼓励,让她有勇气、有信心活下去,拼下去……正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了她的善良,因了她心中的爱,她才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真心、真情、真爱。爱是她坚强的理由,她无怨,她无悔,她无言,她让泪流在心中。而当最后,当人到中年的她终于依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时,那慢慢滑落的泪啊,是岁月留给她的印痕,是经历过风雨见彩虹的欣慰。因此,《女人不哭》怎么能让人不哭,每一集都会让人落泪,子君的命运悲惨得让人落泪,阿梅的爱情凄苦得让人落泪,子月傻傻的幸福也让人落泪, 《女人不哭》却不能不哭!因为有哭了,但是因为有梦所以“女人不哭”! “女人不哭”是要坚强地朝着自己的梦,擦掉泪水,勇敢地走下去!

岁月在红尘里流动。一杯难忘的酸楚天涯别路,一串难忘的曲子唱尽无助,一段难忘的记忆镌刻在岁月深处。停不下爱的脚步,用一辈子下赌注,不需要空洞的呵护,只愿全心的付出,找到最真实的幸福,哪怕前途无法可想。没有天空不星坠,没有大海不潮退,无论经历过多少苦,再多的痛也无悔。回首走过的无奈,红尘中有痴心。多少次梦里花开,让真善美永存。这正如专业人士所说,事业的成功与情感的失去在子君身上是同时发生的。当她追求的都已得到时,她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她重新找回来了,她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荣耀才最终明白该珍惜的是什么。当她看着妹妹、妹夫幸福地依靠在一起的时候,当她亲手将弟弟子华送进监狱,含泪抱他痛哭的时候,当她将真情藏在心中,祝福心爱人幸福的时候,我们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些震动。

淡泊宁静范文第5篇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崇敬之余,也都在琢磨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足智多谋。实际上诸葛亮也并非是“神”,而是一位躬耕的布衣。鄙人读了《诸葛亮全集》,豁然开朗,诸葛亮精于修性养生,他的修性养生思想是深寓在其论军事谋略和治军著作中。根据鄙人研读,唯独《戒子篇》方是研究诸葛亮修性养生的一把钥匙。《戒子篇》中有两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成了格言以及座右铭。但对这两句深寓的养生之道玄机哲理,一般人不一定能深解其内涵。为普及弘扬诸葛亮养生之道,鄙人考虑对“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生哲理作一点释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宁静致远

诸葛亮《戒子篇》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篇》既是教子,也是诸葛亮修性养生的经验总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有识之士修性养生的格言及座右铭。诸葛亮修性养生并未讲具体修炼功法和操作之术,而是从修性养生理论高度上进行论述。据我研读《诸葛亮全集》一得之见,要解“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必须要倒过来解,先解“宁静致远”方能人门深化。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宁静致远”,对这“宁静”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解。吕纯阳著《百字碑》讲:“动静知宗祖”。世界上一切事物静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极而动,阴极而阳,无极而太及。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是修性养生修道的必然规律,一切生命都在相对的动静中成长。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开宗明义地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在《举措第七》中讲:“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诸葛亮把“静以养生”延伸到“务在养神”,“静”与“神”两个字上。如再明确一点讲即落实到人的为人生,并强化人的实践行动精神上理解。这就是深化到“静”与“动”的辩证哲理的高度上认识。道教有一部《清静经》讲:“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将静,而心忧之,人心将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与会其道……是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讲:“上药三晶,神与气精。……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呼吸育清,出玄人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诸葛亮所讲:“宁静致远”就是要达到“气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诸葛亮修性养生“务在养神”,“养神求生”,“神”与“生”即是强身祛疾,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要解诸葛亮“宁静致远”一定要旁证博引,人手其内,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宁静致远”的玄妙哲理真谛。可见诸葛亮所论“宁静致远”理论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志 “澹?白”的“澹”字,可解为“淡”字。“澹泊明志”也可以解为“淡泊明志”。从历史文选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对“淡泊”也作过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淡泊明志”在孔孟儒家学说是讲:“格物致知”。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养生,教化和学养合一的一代“智圣”。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一生,为蜀国安邦兴国,躬行实践。诸葛亮“淡泊明志”思想在《将苑五十篇》中专门讲了八个方面:“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日,贪而无厌;二日,妒贤嫉能;三日,信将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日豫不自决;六日,荒淫酒色;七日,奸诈而心怯;八日,狂言而不以礼。”上列是诸葛亮对“淡泊”的具体之解。他又在《将忠篇》作了总结性的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与儒家所讲“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诱惑。“六欲”,即、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产生贪痴的烦恼根源。如一个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净就放不下“万缘”,“万缘”即“物欲”。“物欲”不“格杀”,清静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杀”“物欲”。《通书》讲:“无欲则虚静动直。”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心理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民族翻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