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的爱情文章

好的爱情文章

好的爱情文章

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第1篇

一、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语段,如《慈母情深》,可反复朗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体会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伟大。如《慈母情深》一课,要反复朗读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和对儿子的疼爱。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对课文中散发的浓浓的爱意有深切的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熏陶、渲染等手段进行爱的教育,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的是母爱,而《背影》这篇文章讲的是父爱,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拓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如在阅读完“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段后,许多学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于是,我问道:“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孩子上学如此不容易,那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他们做的哪些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大家回顾一下。小雨同学叙说了她周末放学回家晚了,她的妈妈一直站在路口等着她,当她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她扑到妈妈怀里哭了;王倩说,爸爸外出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每天回到家中,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她的心头就充满了幸福,望着妈妈头上的根根白发,她的眼角涌出酸涩的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与讲评时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吾手写吾心”的条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抓住命题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作文命题的设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思路,影响着作文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要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学来确立作文题目。通过确立作文命题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感恩、自信、责任等为话题,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第2篇

老人的话如潮水般涌来,令人深思。为了固守自己的生活,纵使有翅膀也不肯飞离。虽然卡夫卡没有写下结局,但似乎可以想象:最后,整个城市被消灭了。也许有人会这样想:家园、亲人、信仰,我们的牵挂终究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但我不这样认为,相反,这个城的人让我敬佩。家园只有一个,这唯一的爱实在不能抛弃。况且,与爱的东西一同死去,生命便得到了永存。

人生短暂,岁月匆匆,许多事情都只不过是一次性的经历。正如故事中的家园,我们拥有很多的唯一。唯一的亲情,唯一的友情,唯一的自我……这些都是甚为宝贵而值得我们付出真爱的。有人这样说过:好好爱一次就够了。就算有太多的选择,我们的最爱永远只有一个。

可以预见,因为最爱,我们便无法割舍。老舍说过:“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就像故事中长着翅膀的人,完全有能力自我拯救,却因无法割舍而死在了最深爱的地方。极致的爱,永远和死有关。面对失去至爱的痛苦,最好的选择是与爱同存亡、共生死。

这样说来,坚持这唯一的爱似乎太悲壮了,死亡总是难以面对的。但换个角度想,死时仍与最爱在一起,便是得到了永生。电影《勇敢的心》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你永远也夺不走我们的自由与渴望。”为了固守自己的最爱,虽然失去了生命,但灵魂却寄托在自己毕生信奉且深爱的东西上,成为了永恒。

生命中,总是有一些东西,于我们是美丽而唯一的。如故土、家园、情感,它们是我们永远的最爱。面对危难,不是它们牵绊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愿放弃。很多人为它们付出生命,只为这一次的永存。而他们,也值得我们敬佩。

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第3篇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范爱农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范爱农读书心得1读了《范爱农》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

范爱农读书心得2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作品。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范爱农读书心得3对于《范爱农》这篇文章,说实话,我没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内涵,意义深刻。我想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说不清,这篇文章是想讽刺范爱农,还是赞扬?它的中心是什么?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 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 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准确的话,那么,我按照这个思路再读《范爱农》,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开始,正如作者所说:“从此我总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作者是真的讨厌范爱农。“天下最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犀利的语言,一番激昂的言辞,可谓快人快语,性格立见吧。后来,作者与范爱农一同喝酒,说疯话,讲笑话,渐渐一些事也谈开,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为朋友。不过,对于范爱农这个人也好,这篇文章也好,耐人寻味的地方和情节简直太多了。我想还有待我细细想一想,细细品味一下。

但我还想凭目前粗浅的认识,再说点感想,整篇文章,无论示范爱农也好,“我”也罢,都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这事,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种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却有意无意的都能感到,并体会得真真切切。我记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写文章要真诚。现在,我也体会了为什么写文章真诚,才能有真实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鲁迅就是鲁迅。

回到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也疑心他就是自 杀的,因为从另一角度想,自 杀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范爱农读书心得4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内容,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

后来当时的领导(反动派)看到这些文件,命人抓鲁迅。鲁迅虽不怕这些,但因与其学生,一些斗争派,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不久后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怀疑他是自杀。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作品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范爱农读书心得5《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 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 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

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第4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们回答:“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善良情感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青少年时期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我们也听过见过太多的事例,几年前的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最近报道的四个孩子面对第五个同伴的落水,竟无人呼救,并且事后还能想起来掩埋尸体,清扫现场;《今日说法》报道的四个小学的学生因为一个打火机,竟失手把一个初一的学生打死了。孩子们善良的情感哪里去了?我们的教育又哪里去了?

对这些事件我们不应仅仅只是痛心疾首一时,而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被教育所轻视的东西。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们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且用他们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该有的高度。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淡雅或清丽或崇高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教育。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呢?本文从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谈谈怎样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问题。

一、沿袭传统,升华主题

在各级语文教材中,都有一些主题相对较为明显,也是经过较长时间考验的作品。对于这一类作品,只要沿袭传统的主题,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感悟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即可。

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从对文章的分析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深挚的爱。当然,仅仅从文章也许还无法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叙述自己相似的经历。譬如当他们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是怎样送别他们的。因为这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都乐意说或者听。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叙述:“我的父亲默默地帮我提着箱子,那灰白的头发在汗水中晶莹发亮。把我安顿好后,不停地唠叨着要注意保暖,不要省钱,要吃好等最平常的话。当汽车已经开出很远,父亲还在原地不停地挥手,虽然他已经看不见我了。”这位同学的叙述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而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就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文章中所表现的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二、拓展阅读,强化思想

对一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点,加以拓展,使它更加鲜明化,也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到情感的感染力。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时,我利用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而展开,进行了一个类似于专题性质的阅读,使学生沉浸在情感之中:“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到我读过的一句话:“只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没有变,是永恒。上帝也许太遥远了,慈祥的母亲是上帝派来的最美丽的天使,因为她永远对我们怀有仁慈之心。”而且准备了多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如《母爱的天空泪雨滂沱》《疯娘啊,我的疯娘》等,让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阅读,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阅读还能还原出文章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将学生带到那个氛围之中,去审视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学生的审美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母爱的敬仰之情而升腾。

通过这样的专题阅读,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素材,而且真正从情感上了解了母亲,感受到了在他们身边的、曾被他们忽视的浓浓的母爱,使他们的品格得到了净化。

三、另辟蹊径,倡导创新

有的文章,旧有的观点已经不具备较好的说服力,或已经和我们的时代相背离。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尽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对它们重新思考,确立新的角度,重新阐释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

譬如在上《项链》这一课时,我觉得再按照过去的说法来上这一课,就显得很不适应现实的情况,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从而提炼出新的主题,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比老方法更容易获得学生的理解,锻炼创新能力,从而激发更大的兴趣。我利用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只有把人放到特定的环境之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才会全部显现出来。就像一个人,平时总是高喊着爱国,可是当国家真的需要他付出时,他却退缩了,你说这个人是真的爱国吗?用他的生命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读这篇小说,他们知道命运给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女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困境,又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最后得出当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选择时,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美好的心灵,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了一个新的解释:从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能可贵的品格,每个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性的美。小说就是把玛蒂尔德放到这样一个困境中,让玛蒂尔德在困境中挣扎,在挣扎中体现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也是许多人所缺少的。他们就如《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爱。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给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树立榜样,歌颂人的人性美。

这样分析,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的意义也就非常明显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小说人物身上的各种优秀的品质,从而也有了为人的榜样,对升华学生的情感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加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好的爱情文章范文第5篇

一、写真心直抒胸臆。生活中并不缺少感动,往往是缺少发现。我们大可不必去“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必去无限拔高情感,而陷入虚假矫情的境地。生活中有许多感人的素材,用你的发自肺腑的情感,还原生活本真去书写,一定会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比如5・12地震中,抗冻救灾中,有多少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泪流成河;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动人的举动,触动我们内心柔软的情感。

例1:小侄子手里捧了一束鲜艳的映山红,还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东西,放在墓碑前,说:“奶奶,这是我给您摘的花,还有雨花石,上面有我的名字。”小侄子的举动深深地震撼着我和哥哥的心。小侄子忽然转过头来问哥哥:“爸爸,奶奶会看见吗?”

小侄子这一说,我和哥哥蓦地泪雨滂沱,因为小侄子根本就不知道,他奶奶生前是个瞎子。

母亲,我们都在想你,你看见了吗?我们都在想你……(甘朝权《清明》)

例1中通过小侄子的天真烂漫来写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小侄子的问话与母亲生前是个瞎子的事实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反差,在这个反差中,我们读出的是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愈是真实的,愈是动人的。

二、借景物渲染真情。当我们胸中涌动着情愫,那么“观山则情满于山,涉海则意溢于海”,景物中融合着情感。借助景物能很好地抒感,或景物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物中,蕴而不露,含蓄动人。

例2:我们都素昧平生,只是偶尔坐上了一辆车。为了一个在冰雪灾害中家毁受伤的陌生人,大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捧出了自己火热的爱心。我向车外望去,初春的太阳正用光的手指温柔地抚摸大地,路两旁长满了青草,大树带着绿意婆娑向后跑去。广阔无垠的田野里洋溢着新翻泥土的气息,燕子飞得很低,偶尔唧唧地叫上几声……多么美好的春天!多么温暖的阳光!我心中的那幅关于爱的图画比这春天的田野还要美,车内散发出的爱的光芒比阳光还要温暖!(刘 华《爱比阳光暖》)

例2中写了车内乘客帮助一个在冰雪灾害中家毁受伤中年男子的故事。作者借助窗外的美丽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出对爱心的高度礼赞,情景交融,让人领略了爱的美丽,感受爱的温暖。

三、借细节阐发至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说的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的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带给我们不平常的感动。我们借助细节抒感,情感含蓄而丰富饱满,往往具有不可抵挡的感染力。不说情,而情已满文;不说爱,爱已溢篇。

例3:家里穷,平时很少吃肉。中考前,学校放了两天假,让我们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回到家,马上就闻到了肉的香味。我毫不客气地夹起一块排骨吃了起来,母亲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叫母亲一起吃,母亲不吃,说她这几天反胃,厌油腻。

后来,我去厨房拿东西,我分明看到,母亲背对着我,偷偷啃着我吃过的还没有啃干净的肉骨头。我的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杜小风《母爱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