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蔗糖的化学式

蔗糖的化学式

蔗糖的化学式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蔗糖;异麦芽酮糖;蔗果低聚糖;制备

蔗糖是植物界最常见的含量最高的双糖,是工业产量最大、纯净度最高的碳水化合物[1],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β-2-1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二糖。蔗糖白色单斜菱形晶体,有甜味,非还原性,可被微生物利用。相对密度d4251.587,熔点为185~186℃(分解),具有光学活性,其当量溶液的比旋度为[α]D20+66.53,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pH值低于4时,受热易分解。

蔗糖本是一种含有较高热量的营养性甜味剂,既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给人以最容易辨别、最容易接受的味觉享受。蔗糖无论在甜味性性质和食品加工特性方面,都是很好的甜味品。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食用蔗糖,如糖尿病人、肥胖等,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蔗糖具龋齿性,过多食用会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了克服蔗糖的不足,科学工作者不断地采用化学、物理、生物技术等方法对蔗糖进行改性,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甜味功能,又克服原有的缺点,同时新增别的功能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迅速发展,蔗糖的深加工技术得到充分应用,推动了功能性新糖类行业快速发展,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对利用生物技术法以蔗糖为原料制备功能性新糖类进行综述。

1酶法制备蔗果低聚糖

蔗果低聚糖(fructooligsacchride,FOS)又名低聚果糖、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分子式为G-F-Fn(n=1、2、3,G为葡萄糖,F为果糖),它是由蔗糖和1~3个果糖基通过β-1,2键与蔗糖中的果糖基结合而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和蔗果五糖(GF4)的一类碳水化合物总称。

1.1蔗果低聚糖特性

蔗果低聚糖是近年新开发出的功能性新糖类,具有优良生理功能和明确的生理成分。其主要特性为:低热量,纯度为50%的蔗果低聚糖的甜度只有蔗糖的0.6倍;难消化性,起到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优良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食用后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在6~8h内增殖上百倍;同时具有降低胆固醇、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等作用。

1.2生产技术

1982年日本明治制果株式会社首先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并提出了商品名为“Neosugar”的蔗果低聚糖新产品以来,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也就是固定化酶法生产。

1.2.1液态深层发酵法。液态深层发酵法生产FOS的第一步是通过发酵产生菌丝体,然后将菌丝体连同培养基一起转入蔗糖溶液(浓度约为600g/L)中,在搅拌的同时通入无菌空气,发酵,待FOS含量达50%~55%左右停止反应,所得糖浆需经过去除杂质、脱色、过滤等工序之后才能得到成品。

1.2.2固定化细胞法。固定化细胞法可连续生产FOS,菌体内的酶被反复利用。日本、韩国的商品FOS糖浆都是采用该法来生产。日本人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黑曲霉菌体来固定细胞;韩国人采用同样方法,但所包埋的菌种是出芽短梗霉。固定化细胞通常装在柱状恒温反应塔中,浓度为600~800g/L的蔗糖溶液(温度约为50℃)流过反应塔后产生FOS,FOS糖浆经脱色、脱盐、浓缩等工序后得到FOS糖浆,在50℃下固定化细胞的稳定性为3个月左右。该生产方法可重复利用细胞内酶,减少了发酵生产菌体的费用,可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保持固定化细胞反应器无菌,对周围环境及柱式生物反应器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同时,增加糖液流速,以及去杂质和脱色脱盐是该生产方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2.3固定化酶法。固定化酶法是广西大学魏远安教授等发明的,其原理是将菌株发酵培养获得的产酶菌丝体进行破壁处理,提取胞内酶,经离心分离后,得到果糖基转移酶。在果糖基转移酶中加入固定载体和戊二醛、乙二胺等交联剂,游离酶和载体通过交联剂偶联固定,果糖基转移酶在交联剂的作用下,能较长时间地保持酶的活性。然后用固定化果糖基转移酶作用于35~50℃、pH值5~7、浓度为45%~60%的蔗糖溶液,反应18~36h后得到50%~60%的蔗果低聚糖。由于采用固定化酶法生产,后处理上不经脱色、离交脱盐工序就可获得高品质的产品(见图1)。

2酶法转化蔗糖制备异麦芽酮糖[2]

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6-O-α-D-吡喃葡萄糖基D-果糖),俗称帕拉金糖,是一种结晶还原性双糖,其结晶含有1分子的水。含水异麦芽酮糖晶体的分子式为C12H22O11H2O,相对分子量为360.22,熔点为122~123℃,旋光度[α]D20=97.2,还原性是葡萄糖的52%。

2.1异麦芽酮糖特性

异麦芽酮糖具有与蔗糖类似的甜味特性,甜味纯正,无任何异味,其甜度是蔗糖的42%。在室温下,溶解度只有蔗糖的一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80℃时溶解度达到蔗糖的85%,异麦芽酮糖没有吸湿性,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大多数细菌和酵母不能发酵利用异麦芽酮糖,在产品中其甜味得到长期保存。异麦芽酮糖水解速度慢,食用后不会引起血糖和血浆中胰岛素不平波动,是糖尿病人良好的甜味剂。此外,异麦芽酮糖具有低龋性、低热量等功能。

2.2酶法生产工艺

异麦芽酮糖的生产工艺可分为三类[3]:全混反应器连续操作、固定化细胞、固定化酶。这3种方法都是通过α-葡萄糖基转移酶(α-glucosyltranferase)转化蔗糖生成。产α-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菌株为:Serratia Plymuthica,Protaminobacter Rubrum,Erwiniarhapontici。

2.2.1全混反应器连续操作。种子培养反应器内菌体增殖培养流加蔗糖,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稀释率进行生物转化。菌种摇瓶培养产生小孢子后,转到反应器内,扩大培养到一定程度开始流加蔗糖进行转化生成异麦芽酮糖。

2.2.2固定化细胞[4]。高活性α-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生菌株为精朊杆菌或赛氏菌(SerratiaPlymuthica),在含有蔗糖的培养基上诱导产生高活性的α-葡萄糖基转移酶,然后离心分离发酵液,收集菌丝体并置于海澡酸钙凝胶中形成颗粒状,用2%的偏酸性聚二烯亚胺浸泡颗粒化细胞5min,再放入5℃的0.5%戊二醛溶液搅拌30mim即得到固定化细胞,然后在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内进行生物转化。

2.2.3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反应器生产工艺:菌体培养发酵酶制备(将菌丝体分离、酶液提取或在菌体培养对数期后期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菌体自溶释放出酶)酶的固定化(加入载体和交联剂)在固定化酶反应器内进行生物转化。

2.3酶转化反应

将浓度在45%~55%、pH值为5.5~6、120℃杀菌后冷却至30℃的蔗糖液,以一定的速度通过装有固定化α-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反应酶柱,可使85%以上蔗糖转化为异麦芽酮糖,对反应出液进行离交脱盐、浓缩、结晶、离心分离、干燥而得到纯度较高结晶异麦芽酮糖。

3低聚乳果糖酶法生产[3]

低聚乳果糖(Lactosucrose)(乳糖基古洛糖),O-β-D-Galactopyranosyl-(14)-O-α-D-glucopyranosyl-(12)-β-D-fructofuranoside,是由3个单糖组成。低聚乳果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低聚糖,甜度为蔗糖30%,甜味特性与蔗糖相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1 低聚乳果糖特性

低聚乳果糖纯度为35%时其甜度与蔗糖相当,低聚乳果糖在中性条件下的的热稳定性与蔗糖相近,容易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低聚乳果糖很难被机体内消化吸收,能量值低,食用低聚乳果糖后能有效地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降低肠道内pH值,改善胃肠道功能等。

3.2工艺简述

工艺流程是见图2。

低聚乳果糖的生产是以40%的蔗糖和乳糖混合液按1∶1配比为原料,在55℃,用β-呋喃果糖苷酶(节杆菌产生,Arthrobacter)催化10h以上,然后加热至90~100℃灭酶,过滤除菌体、活性碳脱色、浓缩、结晶出未反应的乳糖,再经过滤、离交脱盐、浓缩等得到低聚乳果糖产品,纯度在35%~55%。

4偶合糖(Coupling sugar)

偶合糖(Coupling sugar),或称吡喃葡萄基蔗糖[2],化学名为α-麦芽糖基-β-D-呋喃果糖苷或4-α-D-吡喃葡萄糖基蔗糖。偶合糖结晶有2种形式,每摩尔的结晶偶合糖含有1moL或3moL的结晶水。含有3moL结晶水的称为Ⅰ型结晶偶合糖,含有1moL结晶水的称为Ⅱ结晶偶合糖。偶合糖的口感接近于蔗糖,甜味纯正,甜度只有蔗糖50%。偶合糖是一种低致龋齿性的三糖,可被肠道黏膜的二糖水解酶水解,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甜味剂。

偶合糖酶法制备方法工艺:偶合糖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法生产是以蔗糖和淀粉为原料,经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作用,在蔗糖分子的葡萄糖一侧以α(14)糖苷键形式结合一分子葡萄糖而得到。流程如下:淀粉+蔗糖环糊精溶液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糖混合液灭酶浓缩过滤脱色离交分馏结晶分离偶合糖。

35%玉米淀粉悬浮液混合0.2%的草酸于120℃下蒸煮,得到DE为20的溶液。用碳酸钙中和,过滤得到环糊,在环糊中加入相当于其固形物一半的蔗糖,加入15U/g淀粉的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在pH值6.0和55℃的条件下反应40h,脱色、离交、浓缩得到无色透明液体。将β-环糊精和蔗糖质量比为2∶3制成水溶液,按20U/g β-环糊精比例加入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在pH值为6.0、60℃下反应40h,然后加热至95℃恒温15min,冷却、浓缩至浓度为50%后过滤。滤液用活性碳脱色,用H-型和OH-型离子交换树脂离交,再浓缩至糖含量为50%,此时回收率约为93%,混合糖液中含偶合糖约为21%,其他有蔗糖、麦芽糖等。

5转化糖(invert sugar)

转化糖是蔗糖的水解后生成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总称,吸湿性,淡黄色黏稠性液体,甜度为蔗糖的70%~90%,呈左旋光性,比旋度为-45°,溶于水、甘油和乙二醇中,微溶于丙酮和乙醇中,有还原性,易被微生物发酵利用。主要用于营养甜味剂,在饮料、食品、果酒等中应用。

制法:40%~50%蔗糖溶液,调节pH值4.5~6,杀菌冷却至50~70℃,按每千克蔗糖加入1~3万活力单位的糖化酶(α-葡萄糖淀粉酶)搅拌下反应4~8h,过滤、脱色、离交、浓缩到70%~80%(干物质)即得含50%果糖的转化糖。

6结束语

蔗糖是食品配料的主要营养剂或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利用生物技术处理蔗糖,其分子结构有了相应的改变,同时性能也随之改变,但仍保持蔗糖原有的甜味性,但大部分甜味比蔗糖低。而生物转化生成的新糖类其功能性大大优于蔗糖,克服了蔗糖原有功能不足之处,同时补充了新的特殊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得应用更加广泛。随着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提取技术等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蔗糖深加工技术的多样化,使深加工技术得以较大提高和改善,推动品种更多、品质更高、功能更全面的功能性蔗糖衍生物产品问世,使蔗糖产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提高蔗糖附加值,有利推动蔗糖产业健康、合理地发展。

7参考文献

[1] 梁智.蔗糖改性制备的甜味剂[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1):100-104.

[2]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勇.碳水化合物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甜味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江蔗糖产业 供给侧改革 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8;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8-02

一、背景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不仅是新常态下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内江蔗糖业的关键所在。结合“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这三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针,推动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

二、内江蔗糖产业从史至今现状及供给侧下振兴重点

(一)从史至今现状

内江甜城蔗糖产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载,内江蔗糖产业的发展始于清朝康熙十年间,福建汀洲府商人曾达一为内江带来了家乡的芦蔗。直到近代辛亥年间,以甘蔗、食糖、冰糖、蜜饯为主要产品的制糖产业一度成为内江的主要支柱产业。仅内江县的甘蔗种植面积就达到全县耕地的50%左右。沱江两岸方圆30里以内,甘蔗种植面积高达耕地面积的70%~80%。糖坊、漏棚星罗棋布,仅内江县的糖坊、漏棚多达3000多家。成为西南最大的甘蔗生产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全国年产糖34万吨,其中仅内江产糖就达8.7万吨,占全国产糖25%,占四川产糖55%。内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糖业中心,“甜城”这一美誉也由此而来。我国著名甘蔗学家陈让卿教授1938年在为《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一书所写的“弁言”中就指出:“欲振兴中国糖业必须振兴四川内江糖业。”可见,内江糖业在全国蔗糖生产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1988年内江樱桃蜜饯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牌奖。1992年,原国家轻工部、农业部等部门令内江制糖企业参与援助马里共和国卡拉糖联项目,提供包括全套制糖设备、相关技术人才等资源。1999年内江蜜饯产量高达到104吨,所产蜜饯不仅畅销全国,甚至远销至东南亚及欧州一些国家。

然而,内江制糖产业的发展并非就此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来,内江制糖业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停滞,甚至曾一度需要反过来引进蔗糖满足市民需求。以2011年为丰富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恢复甜城美誉的“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和2016年内江市中区投资促进局的“甜城18号果蔗规模化种植及深加工”为例,虽然政府多次尝试振兴内江蔗糖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供给侧振兴的重点

1.补短板。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北纬29°29'至29°37',东经104°58'至105°07',海拔320m至340m,地处丘陵地区,是历史悠久的甘蔗种植基地。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蔗糖产业的需求与日逐增。无论在内江本土,还是在国内外消费市场极具潜力。振兴蔗糖产业,既是形势所趋,也是市场所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形势下,抓住内江蔗糖产业这块“短板”,加快蔗糖产业改革,不仅是新常态下改革的重点,更是振兴内江经济的重要环节。目前,内江蔗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受新型城市化的影响在三大方面凸显短板:第一,内江甘蔗种植产业受到农民工进城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以及种植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内江的甘蔗种植未形成相应规模,仍然较为零散。第二,内江蔗糖产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成本较高,导致生产的蔗糖食品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在市场方面,机制不够完善。内江地方政府缺乏对蔗糖产业科学引导,使得本地制糖产业没有享受到地方企业的政策优惠,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屡遭重创几乎频临破产。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对于如何因地制宜,依靠本土蔗糖产业的优势,探索出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补好内江蔗糖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短板,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完善。内江蔗糖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只有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提供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大环境,享受到地方企业的政策优惠,创造机会提高蔗糖产业的积极性,与国内外蔗糖产业市场相接轨,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与内江产业发展布局相衔接,与蔗糖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趋向相同步,以此振兴内江蔗糖产业,恢复“甜城”城市品牌名片。今年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年,只有激发蔗糖行业主体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内江市场在蔗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决定、产业支撑、创新开发、开放合作、品牌恢复提升为核心补好三大短板。第一,在内江地方政府科学引导下,抓住四川发展丘陵地区重要的甘蔗种植地区特色产业的机遇,放宽政策,打造蔗糖生态产业,形成蔗糖产业的种植、商品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总格局,补好蔗糖产业中劳动力减少、种植面积减小、制糖设备落后、成本高等制约因素的短板,恢复内江蔗糖支撑产业,激发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活力,开创国内外蔗糖产业市场能力。第二,构建蔗糖产业市场信息平台,增加蔗糖产业市场由传统销售为辅,转向信息化销售为主的销售模式,建立蔗糖产业质量售后跟踪评估体系。第三,在相应优惠的贸易政策许可下开放合作,鼓励制定蔗糖产业出口双赢销售细则,恢复内江在国外蔗糖产业市场品牌声誉。

2.降成本。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内江蔗糖支撑产业重新流动,优化配置市场需求。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发蔗糖产业增值成长空间。内江蔗糖产业产品投入的增量,直接关系到总成本的上升,需要启动市场创新机制补给蔗糖资源配置,大力气降低成本,从根本上摆脱弱势产业的不利因素,提升内江蔗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在甘蔗种植到商品市场的啥耍通过产业核心支撑和创新实现效益增长。具体讲就是蔗糖产业的成本比白糖、食糖、冰糖、蜜饯等成批产出所占用的费用比率要低。需要内江政府科学引导,让企业享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优惠政策,科学地创造条件解决蔗糖产业降成本的瓶颈问题,从而拉动就业,增加产值。第一,扩大规模,整体化经营管理。甘蔗属禾本科植物,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内江处在亚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比较集中,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适合甘蔗的种植。为有效地节约劳动成本,在前期需要对蔗糖产业从成本到产出投入较多的人、财、物力,加大对甘蔗从成本到制糖成品的科技投入,整体化的经营,提高蔗糖产业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包括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融资能力,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延长内江蔗糖产业链。如从1958年起闻名全国的内江白糖、白纸、白酒等,以甘蔗为原料延长产业链产品。第二,建立蔗糖产业产出销售终端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销售效率。运用电商、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手段,打开市场进行网络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第三,由于内江蔗糖产业目前处于低谷,使得销售的附加值低,难进入高端市场,只有进一步发展蔗糖产业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研发精深的蔗糖产业,冲刺国内外高端蔗糖产业市场,提高产品价格,恢复提升内江“甜城”蔗糖产业品牌,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认识了解,内江不仅是地处成渝交通要道,也是大千文化名城内江,同时还是甜城内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甚至旅游。

3.去库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各式各样糖果糕点食品营营而生。一方面蔗糖产品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旅游、饮品店及各种酒馆餐后的小食;另一方面糖食糕点也是机关、企业体现人性化的午点茶;同时,糖果、冰糖、蜜饯等产业也是朋友节假日互赠礼品。内江市蔗糖产业曾作为内江市的支柱性产业发展潜力大。振兴内江蔗糖产业就在当下。只要企业有创新设计创新作为,市场就有创新的需求,蔗糖产业市场纵深方向扩展就有新的希望。首先,探索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转变蔗糖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蔗糖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使蔗糖产业更靠近大众的生活,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端蔗糖产业,运用多种样式的绿色通道,更切实解决蔗糖产业库存。随着消费产业加大升级,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蔗糖产业种植到产品的开发销售产业链上来。内江蔗糖产业就可能有更广阔的升值空间,来推动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当然,目前也要看到处于低谷中的内江蔗糖产业面临“四大难”:第一,内江甘蔗种植难。就以2011年内江为丰富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恢复甜城美誉的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为例,农民种植的新品种18号甘蔗丰收了,但因去库存乏力,戳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得内江蔗糖产业至今停滞不前。第二,制造产业技术落后缺乏创新,导致传统产业市场竞争难。在过去,内江蜜饯作为内江的土特产名牌,在《内江市(今市中区)志》、《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内江蜜饯不仅品种繁多还成果辉煌,如:1981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1983年获外经贸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8年获中国首届博览会铜牌奖。直到1999年生产的蜜饯已高104吨。内江蜜饯不仅畅销全国,而且常年远销东南亚及欧州一些国家。然而内江制糖产业的发展并非就此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来,内江蜜饯市场不涨反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蔗糖产业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追根溯源究其原因是蔗糖产业技术落后,受市场经济的重创,导致传统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去库存难。多年来,内江蔗糖产业在市场当中,一直没找到一条销售的途径,受全球经济危机和市场冲击,国内外蔗糖产业行情很不理想,价格竞争激烈。加之,生产蔗糖产业的盲目性,缺乏更远的市场眼光,致使蔗糖产业去库存艰难,业绩年年下滑到生存难。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新形势下,唯有打造跨省跨境的蔗糖产业生态循环模式,振兴内江蔗糖产业去库存的能力,抢占互联网商务交互平台的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现代新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江蔗糖库存压力。第四,品牌提升难。以2011年千亩甘蔗种植基地计划、2016年甜城18号果蔗规模化种植及深加工,多次尝试振兴内江蔗糖产业,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例,低谷萧条中的内江蔗糖产业是未能得到品牌提升走向复兴。在内江政府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内江蔗糖品牌策略中,首先,壮大培育内江蔗糖产业市场,创建双优体制,即蔗糖产业质量创优,售前和售后服务创优。其次,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开发内江蔗糖产业延长链上的市场,如节能环保绿色的新兴循环产业市场,利用蔗渣生产纸、化肥、酒精、栽培香菇等,延伸性的蔗糖产业链市场,进行品牌提升。最后,创建淘宝商务内江网站等,寻找更新销售的新市场,发展内江蔗糖产业链上产品规模订单,采用商对客及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带动内江蔗糖产业链的收购价格,以最大规模的销售模式,尽最大可能降低库存。

三、展望

新常态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浪潮中,内江蔗糖业振兴才迎来了春天。探索出一条振兴内江蔗糖产业的道路,推动处于低谷的内江蔗糖产业走向复兴。首先,运用现代商务网络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内江蔗糖产业在政府主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布局中享有优先权,为蔗糖业的纵深发展提供可能。其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需求精心培育内江蔗糖产业的市场,使其形成规模,减少库存积压。最后,针对性处理内江蔗糖业发展的短板,让内江蔗糖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精心研发高质量的蔗糖产品。并运用便捷的网络与发达的物流,将“甜城”的蔗糖产业再次推向世界。只有把握住了机会,积极迎接挑战,内江蔗糖产业才会在改革进程中得以发展,以图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瑞丽产业发展[F].经济师,2016(7)

[2] 徐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分析[F].经济师,2016(6)

[3] 内江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编.内江市志、内江县志[k].巴蜀书社,1987.10

[4] 文国云,李茂萍,李清,尤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视阈下的四川丘区糖业发展振兴研究――以内江市为例.出版源.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2014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Q53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0

双江蔗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营销、科技推广服务相配套的蔗糖产业体系,成为全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4年以来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对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生产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蔗糖产业兴衰直接关系到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分析甘蔗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和促进蔗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蔗糖产业发尽其所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甘蔗原料种植作为蔗糖产业的基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

1 双江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蔗种植分布情况

双江县共辖四乡两镇两农场,有两乡两镇两农场(沙河乡、邦丙乡、勐勐镇、勐库镇、国营农场、华侨农场)种植甘蔗,蔗区共涉及37个村委会,农户12902户,人口达5914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种蔗收入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发展甘蔗生产不仅能使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随着种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变化,相应增加技术、化肥、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能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蔗糖生产的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甘蔗N植海拔及范围

双江县甘蔗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600m范围内,其中海拔最低的分布在邦丙乡的丫口村、忙安村;海拔最高的分布在沙河乡的下巴哈村、营盘村、平掌村、陈家村、邦木村等,勐勐镇的邦买村、大吉村。

距糖厂运输半径最远的是邦丙乡的丫口村,运距60km;其次是沙河乡的下巴哈村,运距50km。

1.3 甘蔗种植规模

2015年甘蔗种植总面积5743hm2(水田蔗2454hm2,水浇地246hm2,旱地3042.722hm2)。2015年全县甘蔗农业产量36.56万t,同比减3.14万t,减7.91%。农业生产总值产值15417万元,同比减1344万元。应付蔗款15425万元,同比减1486万元;甘蔗原料平均收购价6325.35元/hm2,同比减7.65元/hm2,减0.12%。

2016年甘蔗种植总面积5952.6hm2(水田蔗2454hm2,水浇地133hm2,旱地3365.6hm2),同比增209.6hm2,增加3.65%。2016年甘蔗农业产量预计达39.34万t。

1.4 种植的主要甘蔗品种

种植品种以新台糖25、新台糖22为主。2016年新台糖25种植面积3040hm2,新台糖22种植面积1973hm2,其他品种939.6hm2,以新台糖系列为主的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

1.5 蔗糖产业是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蔗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制糖工业是双江县最具优势的产业,是全县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蔗糖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还确保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和社会稳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还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修理、建筑、建材、农业科技和各种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社会压力,确保了社会稳定、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2 双江县发展蔗糖产业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科学制定蔗区规划

抓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机遇,科学确定甘蔗种植适宜区,优化蔗区布局,企业蔗区建设规划经政府确定后不再安排其它产业进入。目前蔗区在海拔1400m以上、坡度25。以上,单产达不到75t/hm2,水路难配套、单产难提高的低产低质低效蔗区,要逐步退出;有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宜蔗区,通过租赁、入股、签订农产品订单等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企业核心原料基地,实现从以面积保产量转变为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建设“高优品种领先、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高优蔗园。

2.2 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加快推进蔗区土地整治,主攻以“蔗水、蔗路”配套和蔗区绿化建设为重点的中低产蔗园改造,进一步提高砍、运、榨管理水平。结合“森林双江”建设,着力推进蔗区绿化工作,对蔗区道路及蔗区规划分块边界种植经济林木复荫树和防护林,固土保水,保护蔗区生态,改善蔗区环境。使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网格化绿化效果初步形成。

2.3 强化良种良法推广应用

重点建设县级甘蔗新品种选育扩繁基地及乡镇甘蔗良种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提纯复壮现有当家品种,扶持的良种范围包括:新台糖25号、新台糖22号、粤糖83/88、粤糖86/368、粤糖60号。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在甘蔗生产重点区域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新建13hm2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积极引进新良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为高稳蔗园良种推广提供保障。

2.4 是建设水浇地高稳产蔗园

到2015年,依托南等水库、湾河水库、幸福水库的5条主干渠和17条支渠,通过加强沟灌、管灌、畜水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蔗区有效灌溉面积,计划用2a时间基本建成全市高产糖料生产基地。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对勐勐镇、沙河乡、邦丙乡共7667hm2甘蔗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甘蔗种植面积6667hm2,退出蔗地100hm2;2014年10月―2015年5月对勐库镇、忙糯乡共1267hm2甘蔗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甘蔗种植面积667hm2,退出蔗地600hm2;最终达到保持甘蔗面积7333hm2(其中甘蔗轮作面积667hm2),确保全县甘蔗面积稳定在6667hm2。为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实现预期目标、任务,计划在勐勐镇、沙河乡、勐库镇、忙糯乡、邦丙乡5个乡镇建设甘蔗水浇地面积5733hm2。

2.5 实施沃土计划

在2667hm2水浇地上实施667hm2坡改梯计划,提高坡地保水保肥能力;实施6667hm2甘蔗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满足甘蔗对各种肥料元素吸收要求,减少化肥过多施用和对环境污染;增施有机肥,实施桔杆还田,甘蔗与水稻、玉米轮作,开展甘蔗间套种来恢复土壤肥力。

2.6 开展植保防治

加强甘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发送和宣传甘蔗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方法;加大高效、低毒、新农药引进推广,加强新型农药试验、示范、推广,取缔高毒、高残留农药;必要时要组织甘蔗病虫害防治联防队,实施重大病虫害发生联防联控。

3 蔗糖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蔗区面积不稳定,原料严重不足

由于坝区水田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照均适宜甘蔗生长、种植,但坝区农田作物种植种类较多,作物之间相互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比较效益竞争激烈。近年来全县冬季农业开发势头强劲,农副产品价格上扬,导致适宜区域内的水田甘蔗种植不稳定,难于建立稳定、高效的水田原料基地,形不成大的种植规模。

3.2 甘蔗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种植、管理粗放,单产低、糖份低,效益低

科学种蔗和科学管理水平低,生产管理粗放,投入少,广种薄收的现象突出。由于70%的植蔗区处于山区和半山区,2015―2016年双江甘蔗平均单产63t/hm2,(其中旱地蔗平均单产只有30~45t/hm2),运输成本高,严重制约着甘蔗原料生产发展;由于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管理不到位,施肥、中耕除草不及时,病虫害防治不重视;由于70%的植蔗区处于山区和半山区,约667hm2甘蔗种植坡度超过25°。

3.3 蔗@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3.1 蔗园水利化程度低

甘蔗水浇地面积少,可灌溉蔗园面积(含田蔗面积)仅占37%,其它均无灌溉条件,山区90%的甘蔗种植在坡地上,冬春干旱严重(早期干旱主要造成新植蔗出苗后死亡,宿根缺塘,影响甘蔗正常生长;晚期干旱影响甘蔗加工脱糖,造成糖分流失,影响出糖率),并且是多年种蔗的老蔗区,连年施用化肥后土壤板结,土壤肥力连年下降,土壤水肥流失严重。田蔗由于蔗园支渠配套不到位,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到60%,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甘蔗增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3.3.2 蔗园坡度大

大部份蔗园坡度在15°以上,台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差和甘蔗园区机械化作业面积小。

3.3.3 运输道路建设滞后

双江到95%以上的蔗区道路属于泥土路,蔗区道路1970km,沙石路面等级以上只有120km,生产物资和甘蔗原料运输困难,如果雨水多的话,甘蔗难以按时入榨。

3.4 甘蔗生产成本高,投入效益比低

甘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高,2007年以来随着生产物资上涨和劳动成本上升,种蔗投入产出比低,到2015年新植甘蔗投入达21000元/hm2,按收获5a计算,年平均分摊4200元/hm2,以平均收购价430元/t计算,每公顷产值达32475元,投入产出比约1:1.5。

3.5 企业与蔗农的利益分配问题

近几年来蔗糖市场波动较大,加工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2013―2014年由于国外蔗糖冲击,白砂糖市场价高位运行结束,2015年白砂糖销售价格最低到4000元/t,目前白砂糖价格虽有回升趋势,但甘蔗原料收购价、企业效益仍面临挑战。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蔗农的利益分配,让利蔗农是促进甘蔗原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4 巩固和提升双江蔗糖产业的对策措施

4.1 发展思路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大甘蔗品种调整力度,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按照区域优势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砍运制度化、服务一体化的原料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稳定面积、提高效益。加大甘蔗产品深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项目的扩展,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深度化、品牌化、高价值化,形成科学、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 对策措施

4.2.1 合理布局、优化品种

甘蔗发展要坚持3个集中的原则:向最适宜的区域集中,今后凡是新植蔗,海拔1400m以上不再安排种植,以上区域逐年退蔗还林、还草、还果;向加工企业30km距离内集中;向好田好地集中,加快吨糖田、高优蔗园建设。

重点推广以新台糖22、25等为主的高产高糖良种,按《双江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和临沧市《高优蔗园种植管理方案》实施,确保新植的甘蔗良种的单产和甘蔗含糖分。调整甘蔗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通过提高单产,逐步稳定面积,根据双江县现有甘蔗品种,今后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以4:5:1或3:5:2较为合理。

4.2.2 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确保原料供给

企业要将原料生产真正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建立健全甘蔗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第一车间的投入,按市场经济模式走产业化道路,本着企业自主、农户自愿的原则,甘蔗种植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耕地集中连片,建立自己的甘蔗原料基地,稳定蔗源。按照“依靠科技,推广良种,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蔗农收入和企业效益”的总体要求,落实好地块,责任到户、到人;继续引进和推广好高产高糖的甘蔗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做好甘蔗病虫害防治;依靠科技,大力推广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继续抓好甘蔗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联营、承包等方式,建立连片、高产、优质的甘蔗基地,起好示范作用;甘蔗种植面积要围绕“十二五”蔗糖原料生产发展规划,稳定甘蔗原料生产在667/hm2左右,平均每公顷产达90t以上。建成水田2667/hm2,平均单产105t/hm2;水浇地2667/hm2,平均单产90t/hm2;旱地1333/hm2,平均单产75t//hm2,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标。

加强甘蔗生产向优势区域发展、扩大田蔗种植面积的同时,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不受影响,要有目的的选择田块,在水源相当丰富、灌溉条件便利、粮食产量较高的田块尽量以种粮为主;而已经种蔗的要积极推广坝区田蔗间套种技术,例如现在的春植蔗套种蔬菜、黄豆等,引导蔗农间套经济效益好、市场有销路的作物,把通过间套种增加的经济效益作为巩固粮食生产和调动蔗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4.2.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蔗糖产业发展后劲

针对全县蔗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旱地比重过大的实际,要求县发改、水务、交通、财政、农业、扶贫、国土、开发等部门加大项目申报力度,认真规划,科学设计,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16年起县发改委、农业、水务局等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沙河乡南等水库西干渠(忙开、土戈、南布、允俸)2000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布京333hm2甘蔗园区水浇地水利沟渠配套,勐库坝267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勐勐镇那布、同化、忙建1333.3hm2水浇地水利沟渠配套,勐勐镇从荒田至南宋1400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邦丙乡的邦况、忙安、南协1333.3hm2旱地蔗园干支渠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加快蔗区道路建设。把蔗区道路建设和管护工作作为蔗糖原料生产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制糖企业把新植蔗区道路建设纳入企业建设重点工程,确保甘蔗种植新区道路通畅,甘蔗种苗和生产物资按时到位;加快蔗园坡改梯建设。国土、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围绕全县甘蔗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在甘蔗种植园区内实施蔗园坡改梯,配套水田、水浇地干支渠和旱地蔗“五小”水利工程,形成水利配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小型机械化应用的现代甘蔗生产体系。

4.2.4 加强蔗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加大政府对蔗糖产业发展的投入,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小部分资金,作为甘蔗品种试验推广、新技术开发、科技队伍建设和各N政策兑现的专项资金;加强蔗糖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各种学习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速科学技术推广;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配合现代高科技、高效率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2.5 加强小型机械化应用

全县95%甘蔗种植区属于坡地和台地,大型机械在双江县使用范围有限,引进甘蔗种植收获小型机械是双江县实现甘蔗种植收获现代化有效途径,是减轻劳力紧张、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有效办法。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第4篇

摘要:阐述了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必要性和应用现状,分析了机械化收获原料蔗糖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的农艺现状,提出了适应机械化收获农艺性状的甘蔗品种的选育和栽培对策,以促进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

关键词:甘蔗;机械化收获;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广西是我国发展蔗糖业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蔗糖业发展很快,成为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甘蔗分布在全区56个县(市、区),涉及人口2 000多万人,是蔗农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是许多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2009年度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达101.7万hm2,总原料蔗6 130万t,产糖量763万t,甘蔗种植面积、产蔗量和产糖量都占全国60%以上,成为我国蔗糖产业的主要支柱。但是,目前广西甘蔗生产技术仍然比较低,机械化程度和普及率不高,特别是甘蔗收获[1-2]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砍收。甘蔗生产技术水平低,导致生产成本高、工效低、效益下降,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成为制约和阻碍甘蔗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是制约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甘蔗收获机械化作业未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普及应用,除农机本身成熟度不够、糖厂对原料蔗质量标准要求高等原因外,与对甘蔗农艺的研究不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积极开展甘蔗农艺性状特征研究,探索出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甘蔗品种(系)选育和栽培的先进技术,满足甘蔗收获机械化作业的实际需要,对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必要性

目前,广西许多蔗区的甘蔗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整地、开种植行、蔗叶切碎还田、除草、培土等作业,给蔗农和制糖企业带来经济实惠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但是甘蔗生产的重要环节甘蔗收获完全是依靠人工作业完成。人工收获,工作繁杂、艰苦,劳动强度高且需要劳动力数量多,生产效率低,每人每天收获仅0.6~1.0 t,作业成本高达60~80元/t,占原料蔗价格的25%以上(按2008—2009年度榨季广西原料蔗收购价270元/t计),而且砍蔗费用逐年上涨(2004—2005年榨季广西原料蔗砍收价格为30~40元/t),收获费用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种蔗效益下降,蔗农经济收入减少。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主要劳动力向城市(镇)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及老龄化日益增多,每到榨季,传统的人工砍收引起砍蔗请工难或高价也请不到工,劳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挫伤蔗农种蔗的积极性。许多蔗农迫于无奈而减少种蔗面积,甚至宁可丢荒也不愿种蔗。如此趋势发展下去,甘蔗收获成本高、请工难等问题,将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大蔗农迫切希望和要求使用收获机械来完成甘蔗收获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投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甘蔗收获机械化应用现状

2.1国外应用现状

目前,国外先进的产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甘蔗生产大部分都采用机械化作业,即从甘蔗种植到收获都是机械化管理[1,3]。特别是甘蔗收获,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澳大利亚、美国等已实现机械化收获,巴西也在十多年前推广使用,普及率已达到80%,古巴也达到72%。这些国家使用的甘蔗收获机械主要是大型切段式联合收割机[4-5],此类机型主要特点是结构复杂,机具庞大,功率大,操作灵活,对倒伏或严重弯曲的甘蔗也可收获;作业时扶倒、切梢、收割、喂入、切段、清选等工序一次完成,工效达17~38 t/h,收割后的甘蔗切成20~30 cm段,要求在16 h内运送入厂压榨,否则因切口面多与空气接触增加,引起原料蔗品质下降,蔗糖分降低,影响出糖率[4];适应大规模连片种植、地块平整、行距140 cm以上的蔗区使用。由于早已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因此这些国家选育和栽培的甘蔗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适应机械化收获,糖厂制糖工艺接受切段式原料蔗。日本甘蔗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由于甘蔗种植多在丘陵地带,生产规模小、分散不连片等,选择研制发展适应丘陵、坡地等条件作业的中、小型收割机械为主。目前在收获环节上分段作业和联合作业2种方式并存,由于联合作业效率高,联合收割机使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切段式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受欢迎[6]。

2.2国内应用现状

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学习国外先进甘蔗收获技术及样机的基础上,先后进行自主研制、开发、生产了不少机型的甘蔗收获机械,但到目前为止,适合生产实际应用的成熟、稳定机型基本上没有,尚处在试验、示范阶段[1,3,5]。由于受国内糖厂制糖工艺不接受切段式原料蔗及地形复杂、地块小、种植规模小等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切段式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仅在一些国营农场进行试验或示范。目前国内研制或试验、示范的机型主要是整杆式收割机械[4],它收获后的甘蔗为整杆,符合国内糖厂制糖工艺的要求。整杆式收割机械分整杆式联合收割机和分段式收获机械。整杆式联合收割机功率、机型相对较少,作业时可一次性完成切梢、扶倒、切割、输送、清选、剥叶等工序,作业效率8~12 t/h,适应大规模连片种植、地块平整、行距110~130 cm的蔗区使用,但对倒伏或严重弯曲的甘蔗适应性差,造成损失率较高。分段式收获机械包括割铺机、剥叶机等,分别完成割倒、剥叶作业(1台割铺机配套2~3台剥叶机);这类机型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操作简单、灵活,对行距要求不高,宽、窄行都能作业,但需要辅助工人多,工效比联合收割机低,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省用工,提高劳动效率[5];特别适应在小地块、坡地和丘陵地带的蔗区使用,但对倒伏甘蔗的适应性较差。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广西是我国所有省市规模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是广西农业的主产业,以柳城县为例,柳城县目前已有4.12万hm2甘蔗种植面积,是名副其实的甘蔗种植大县。进一步加强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能够全面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入,能够实现甘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快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

发展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加快推进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需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例如柳城县在四塘建立8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区,甘蔗种植机由73.55kW以上拖拉机带动,1人驾驶拖拉机、4人喂蔗种、1人跟机换膜,能一次性完成开行、运种、切种、摆放、施肥、打药、覆土、盖膜八道工序,一天可种植1.33hm2左右,并具有效率高、减少肥料损失和对大气污染、减少水分损失、减少劳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五大优点。通过在示范甘蔗机械现场演示作业,直观地让广大甘蔗种植户见识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好处,用试验效果引导农民改变甘蔗种植模式,发展甘蔗机械化生产。

2 提高甘蔗产业化种植科技含量

柳城县已建立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16个、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总面积733.3hm2,自主培育出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柳1号、2号;实现糖厂锅炉和汽机集中自动控制,年节约标煤4.12万t;利用滤泥、酒精废液、锅炉灰等副产品生产有机肥返还蔗田,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2010/2011年榨季白糖一级品率由原来的平均86%上升为97.3%,产糖率提高0.32%,农民人均甘蔗收入1181元,同比增长19.9%。

3 合理节水灌溉

甘蔗是一种水分需求较大、生物产量较高的经济作物,成熟期、分蘖期、萌芽期需水量少,而伸长期需水量大,可以将此概况为“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为了提高甘蔗的质量和产量,应该合理节水灌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灌溉的增产优势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发挥。同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和投入蔗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旱地甘蔗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要。

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来对病虫害消长情况进行定点监测、预警和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扩散和蔓延的势头,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杀,以此来保障甘蔗的高产稳产。

要切实做好甘蔗种茎消毒工作,广西处于高湿、高温的自然环境,病虫滋生繁殖速度较快,虫口密度大、病源多,切忌不能麻痹大意,否则很容易出现凤梨病之类的病虫害。甘蔗钻心虫(螟虫)是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害虫,它通常会直接钻入到甘蔗的蔗茎和幼苗进行危害,影响单茎重和有效茎,造成枯心苗和虫孔节,使得蔗糖含量和甘蔗的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正是由于螟虫对甘蔗种植造成的危害较大,才使得务必要在最佳的防治时期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如此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虫剂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制剂。

开展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降低虫源、清洁蔗地、选用无虫种茎留种等方法都能够保持农田处于基本生态平衡,降低农业生产污染。

5 科学合理施肥

众所周知,甘蔗的消耗养分多、产量高、生长期长。按照亩产5t甘蔗,平均生长期为11个月来计算,大概需要10~14kg钾(K2O),4.0~9.0kg磷(P2O5),8.0~12.0kg氮(N)。可以按照农田基本条件、耕地目标产量、肥力状况、土壤类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来进行施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确保甘蔗正常生长,也不会造成肥料的浪费,以此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蔗施肥的原则是:培土施肥,能够防止雨水冲刷和肥分挥发造成的养分流失,避免甘蔗种茎受到化肥的危害;合理配比钾、磷、氮的施用比例,一般将其控制在1.2∶0.7∶1;分次施放K肥、N肥,而应该一次施完P肥和有机肥,如此做到适时追肥、施足基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贤帅.广西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和木薯的比较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01).

[2] 陈业强.地膜覆盖冬植蔗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06(08).

相关期刊更多

甘蔗糖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广西蔗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区糖业公司

哲学堂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书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