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范文第1篇

国民 经济 持速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18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增加值95.51亿元,增长8.9%。人均gdp达6874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在西藏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2%,26.1%,5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由2002年的“三、一、二”型调整为“三、二、一”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 财政 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19.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增长9.1%,营业税增长19.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这是1998年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75万人,增加2.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二、 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05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25.71千公顷,减少3.89千公顷,小麦面积42.22千公顷,减少2.55千公顷;油料面积21.64千公顷,增加1.25千公顷;蔬菜面积14.18千公顷,增加4.44千公顷。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96.60万吨,比上年减少1.8%;油菜4.94万吨,比上年增长9.3%;蔬菜25.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通过加大草场基本建设、优良畜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451.8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2.44万头只,其中牛591.26万头,增加14.13万头;羊1779.03万只,减少了3.36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19.01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奶类产量19.63万吨。家禽和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 市场 供应量不断增加。

林业 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1%。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倍。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 机械 总动力178.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6%;农用拖拉机达6.58万台;农田有效灌概面积达156.32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4790.1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6%。

三、 工业 和 建筑 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 实现增加值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加快了4.4个百分点。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7.99亿元,增长7.6%;重工业完成产值14.91亿元,增长1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表现强劲,全年实现产值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是拉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水泥88.91万吨,增长50.4%;发电量10.16亿千瓦时,增长27.6%;铬矿石15.58万吨,增长25.4%;啤酒3.29万吨,增长13.2%;中成 药 (藏 医药 )889吨,略增0.4%;瓶(罐)装饮用水2484吨,下降15.6%。

建筑业生产发展迅速。全 社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31.2%;税金总额0.17亿元,增长21.9%。

国有资源 调查 和 地质 勘查继续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发现矿产地2处,有5种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地质勘查完成机岩芯钻探工作量1.47万米,比上年增长55.5%。

四、固定资产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13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连续六年保持了17%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除国有经济 、外商和港澳台以外的所有投资)11.29亿元,增长1.1倍。

西藏一年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藏;会计教育;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50年,是西藏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大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50年;也是西藏会计教育起步、发展、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50年。

一、西藏会计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内地各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现代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西藏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西藏的会计教育按照办学层次不同可划分为中专教育、大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62~1985年) 西藏的会计教育起步于1958年成立的西藏公学。西藏公学是西藏地区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跨省异地办学的高等学府。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西藏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西藏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962年西藏公学成立会计科,开设会训班。会训班培训的时间有2.5年和1年,培训方向主要有农牧业会计、供销社会计、财粮会计、工业企业会计等。开设课程主要有珠算、会计核算原理、农牧业集体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业会计、单位预算会计、国民经济部门会计等。1962年西藏公学会计科的成立,标志着西藏会计中专教育的开始,也是西藏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65年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并开办财务会计中专教育,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培养财会人员。1972年6月,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创建,并开设会计学中专教育,这也是全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财经专业学校。这一期间,西藏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属于中专层次教育,办学规模较小。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西藏的会计教育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藏恢复了会计中等教育。从此,西藏的会计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二)第二个阶段(1986~1997年)

改革开放之后,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和发挥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重大决策。依据《全区高等教育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精神,1984年,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筹建经济系,设置财务会计学大专专业。1986年第一次面向西藏招收财务会计学大专生25名,生源包括藏族和汉族。这标志着西藏会计教育办学层次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西藏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西藏民族学院经济系充分利用地处陕西,高校密集、信息灵、师资力量强等优势,从西藏实际出发,以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层次办学,其会计教师主要来自内地其他院校和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的专科学历或同等学历的财会人员。1988年之后,为了充实会计教师队伍,西藏高校开始注重从全国知名的财经院校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一期间,普通大专、中专、成人教育、财会干部培训得到了很大发展,办学方向涉及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粮食会计、乡镇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基建会计、企业会计、卫生事业会计、行政事业会计等,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社会经济建设。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普通大专招生380余名、财会干部培训670余名。生源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西藏驻军、武警部队退伍战士和企事业单位在职财会人员。

(三)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经济系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当年计划招收会计学本科生60人,生源来自区内的汉族和藏族。这是西藏会计教育办学层次的一次质的飞跃,成为西藏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2002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明确由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国内重点大学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等西藏高校。在教育援藏的支持下,西藏会计教育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2005年7月西藏在原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西藏自治区综合中专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西藏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并成立财经系,开设会计学职业技术教育。这也标志着西藏会计职业教育规模化开始。2006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强调,继续组织实施内地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藏高等学校的工作,采取内地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藏高等学校的方式,加大对西藏高校的支援力度。2009年,自治区财经学校并入西藏大学。至此,西藏的会计教育形成了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三足鼎立的本科、高职,中职、成人和后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

二、西藏会计教育取得的历史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化的会计教育体系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会计教育在教育层次、办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会计教育体系。一是会计教育层次不断提升。目前,西藏的会计教育已经形成了中专教育、大专教育和本科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格局,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会计教育正在积极筹备当中。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教育满足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二是会计教育办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其办学形式由原来的单一全日制普通教育发展到现在的普通、高职、中职、成人和后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这种多元化的办学形式为培养会计人才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三是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藏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再局限于“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等现代化先进手段逐步被引入到会计教育领域。目前西藏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条件较好,除具备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外,还拥有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并在西藏、陕西、广东等省区建立了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实习基地。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会计教学质量。

(二)师资队伍日益强大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会计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20世纪60年,西藏的会计教师主要来自区外其他院校和会计实务界的财务人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80年代后期,为了充实会计教师队伍,西藏高校开始注重从全国知名的财经院校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会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西藏高校不仅加大了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的力度,还十分重视利用对口援藏院校的资源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会计学专业教师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对口援藏院校进修和攻读硕士研究生,已获得硕士研究学位5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截至2008年底,会计学专业专任教师15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50%,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43%,45岁以下教师占93%。而且大多数教师具有高教系列和考试系列的双重职称。这种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有力地促进了西藏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培养了大批优秀会计人才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的会计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服务西藏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财会人才。会计毕业生分布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各行各业,成为建设西藏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仅以西藏民族学院为倒,自1965年以来,西藏民族学院会计学专业为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4200余名“靠得住(政治合格)、用得上(适合西藏需要)、下得去(到基层)、留得住(长期扎根西藏)”业务过硬的财会人才,占西藏全部财会人员数量的70%,为西藏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藏一年范文第3篇

一、民主改革前西藏基本情况 

西藏是中国藏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西藏的人口约110万,藏族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少量国内其他民族人口和外国人,基本上是藏族单一民族地区。 

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十四世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是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极其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西藏人民灾难深重、生存维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西藏社会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之中。 

二、西藏1959年全面武装叛乱的国内外因素影响 

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华势力始终不忘借插手西藏事务作为遏制中国和对付社会主义的手段。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给了它们沉重的一击,但它们并不死心。在西方反华反共的国际战略格局上,西藏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西藏一有风吹草动,国际反华反共势力就要兴风作浪,采用种种手段对西藏进行渗透。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的反共风潮。下半年,在共产党国家相继发生了波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事件发生以后,一时国际上反共呼声甚嚣尘上。在印度噶伦堡的西藏分裂势力也以为时机已到,于是和西藏的上层反动分子加紧联系,加快了策动叛乱和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 

1956年11月,印度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正式邀请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赴印度参加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活动。中央指示,去与不去,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会议一致同意达赖去印度,班禅表示愿意同行。达赖喇嘛到印度后,受到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他们极力怂恿达赖喇嘛留在国外,充当国际反华势力的工具和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领袖。这使他一时显得极度动摇,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做工作后,达赖喇嘛才回到国内。 

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在这一运动的同时也掀起了批判所谓“小脚女人”的反右倾运动。对藏区工作的慎重态度被某些同志视为右倾保守,因而在甘、青、川、滇藏区开展了广泛的民主改革运动。有些地区的民主改革在具体作法上没有完全按照和平改革的方针执行,在具体做法上有过于急躁之处。这些藏区的反动上层不甘心放弃他们享受已久的特权,不愿放弃封建剥削制度,他们不惜发动武装叛乱来对抗改革。各藏区的叛乱首先波及到了西藏的昌都地区,随着其他藏区平叛的节节胜利,各地叛匪大量涌入西藏,使西藏各地深受叛匪的荼毒。 

作为一级政府,西藏地方政府有义务维持西藏地方的社会治安。但控制了西藏地方政府的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不仅不平定叛乱,反而纵容、支持各藏区流窜到西藏的叛乱武装,给予他们人员和武器的支持,直至支持藏军成建制地参加叛乱武装。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央人民政府施加压力,借以达到其“永远不改”的目的。与此同时,国际反共势力也为叛乱分子积极提供支持,他们给叛乱分子提供军用物资,对叛乱分子进行军事和间谍训练,美国中央情报局吸收叛乱分子送往美国进行军事培训,然后空投到西藏作为叛乱骨干力量。西藏的叛乱局面终于在1959年3月10日由局部叛乱发展为全面叛乱。3月20日拉萨平叛战斗正式打响后,仅仅两天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取得的拉萨平叛的全面胜利。3月28日,国务院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行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并责成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 

三、民主改革的社会准备 

从1959年开始,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就完成了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西藏平叛出乎意料的顺利并不是偶然的,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有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八年来,进藏人民解放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人民群众从八年的切身体会中了解了共产党和解放军,知道谁才是他们利益的真正代表。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加了平叛斗争,才使这场斗争得以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结束。 

西藏一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藏人民邮电;发展历程;作用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方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就为人民邮电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如此,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原有的邮电基础设施的简陋,人民邮电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汉藏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西藏人民邮电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对西藏社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人民邮电事业的创建

从1951年开始,西藏人民邮电开始创建。伴随着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的胜利进军,为适应当时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通讯需要,1951年4月,川西邮电管理局在昌都“创建了昌都邮政局,同年邮、电两局合并为昌都邮电局,先后增办了函件、印刷品、汇兑、报刊发行和电报等各项邮电业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了西藏昌都、丁青和波密三区的人民邮电事业。1952年7月1日,拉萨邮电局正式诞生,最初只办理电报、市话等电信业务,到1953年才增办了函件、印刷品、汇兑业务。隨着1953年拉萨至北京、拉萨至重庆无线电路的开通,拉萨邮电局增办了无线电长途通话业务。至1956年5月,西藏设有昌都、拉萨、日喀则、那曲、阿里和山南六个地区或市邮电局,全面开办各项主要邮政和电报业务。

邮局的创建与邮路的修建是配套进行的。先后修建了3类邮路:马、步班邮路、自行车邮路、汽车邮路。为民主改革后西藏邮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为西藏整个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

平叛改革后,西藏人民邮电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59年秋季,人民邮电开辟了拉萨—山南、拉萨—林芝的不定期汽车邮路,昌都开辟了通往部分县的自办汽车邮路。同时,架设和恢复了浪卡子—打隆、江孜—康马等地的有线线路。“截至1965年7月1日,西藏全区已有51个县的175个区和在县区邮路线上的239个乡解决了报刊邮件的投递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邮路里程达6700多公里。”这样,以拉萨为中心的我区邮政网路已基本形成。

“文革”时期,西藏邮电虽陷入了一片混乱,但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农村的邮电发展。邮电合并后,西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提出“社社(乡乡)、队队(村村)通邮”的目标,大力发展农牧区邮电,加强了亦工亦农乡邮队伍的建设,开始发展农村电话。至1978年,“西藏农村投递直接到达公社比重为99.1%,直接到达生产队比重为98.5%。”

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末,西藏人民邮发展电进入过渡时期。1979年4月8日,拉萨电信生产大楼建成。这项工程设有市内电话、长途台、国际电话、电话会议室、电传电报和传真等业务生产地。1985年,拉萨—日喀则、拉萨—江孜、拉萨—曲水、拉萨—山南、拉萨—贡嘎长途载波电路开始使用。到1987年底,昌都、山南、那曲地区邮电局相继开辟邮政储蓄业务。到了90年代,西藏进入光缆通讯的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西藏区内建成了首条光缆,即拉萨至日喀则之间的光缆。1998年,拉萨首次与全国通讯光缆兰州-西宁-拉萨接通。

进入21世纪以后,西藏人民邮电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9年,西藏邮电部门分成邮政局和电信公司,开始实行分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从光缆方面看:2001年7月,日喀则至阿里首府狮泉河镇的光缆开通。2004年6月,日喀则至仲巴光缆建成开通。2009年9月,全国最后一个接通光缆的县——西藏墨脱县光缆通信工程全面开通。至此,全西藏73个县全部实现了通光缆。其次,从卫星电话方面看:2004年6月,西藏最后一个乡——日喀则县则许乡卫星电话系统建成开通。至此,西藏所有的乡镇全部开通电话。到2008年年底,“全西藏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6.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5部/百人。”其中,“移动基站已达8300多个,手机用户达到80万户。”最后,从邮政方面看,2009年底,“西藏邮政在线运行的系统共57个,调整邮件发运计划,纳入计划的总包邮件达到一万余袋,降低成本5万元。”截止2015年底,“全区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6.67%;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3.98亿元,同比增长1.27%。”

三、人民邮电事业对西藏社会发展的作用

西藏人民邮电事业发展65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心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西藏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了党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接收中央命令、运输物资等方面,人民邮电就起着重要作用。1959年,在中央平息叛乱中,人民邮电担负着重要的通信任务,及时修复了被反动分子破坏的电讯设备,保证了从中央来的大量电报、信件的准确收发,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为平息叛乱与确保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二)巩固了西藏地方边疆的稳定和国防安全

西藏人民邮电在稳定西藏地方边疆和国防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1959年平叛达赖叛乱时,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制定了主动出击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后迟迟没有答复。“20日凌晨4点后,全城枪炮声大作,叛军向军区大院进攻。军区电台却生故障,告急电报发不出去,中央来电也无法接收。中央军委不得不从邮电系统拍发加急电报:‘按原计划办,不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人民邮电承担着战时通讯任务。昌都、林芝、山南等地邮电局抽调人员、设备和器材奔赴前线,设流动邮局随军进行通讯服务,出色的完成了战时通讯任务。”在这两次战役中,西藏邮电及时地沟通了军队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直至战争的胜利,为巩固我国国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藏一年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墓木原理同西藏的实践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一切分裂活动,不断探索推动西藏发展与稳定的墓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西藏实践的必然性

    西藏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数百年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嗬,英国侵略者曾于1888年和1903年发动了两次侵略西藏的战争,试图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以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为代表的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然而他们的多次奋斗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出了正确的斗争目标、方针和方法,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成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同样,西藏的解放和民主改革的胜利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西藏局势更加严重:一方面,西藏仍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的人身自由,对农奴和奴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广大农奴通过消极怠工、抗债和杀死农奴主等多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满,社会矛盾处于极端尖锐的状态。另一方面,英美帝国主义蓄意支持西藏独立,集中力量在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培植亲帝分裂主义势力,不断挑拨离间,破坏民族内部团结。在英美帝国主义挑拨之下,以达扎摄政为首的西藏地方当局中的分裂主义势力,发动了“七八事件”,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班禅堪布会议厅急电中央揭露拉萨当局的分裂活动。电文指出:“西藏系中国领土,为全世界所公认,全藏人民亦自认为中华民族之一。今拉萨当局此种举动,实为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违背西藏人民,恭请速发义师,解放西藏肃清反动分子,驭逐在藏的帝国主义势力,巩固西南国防,解放西藏人民。”

    为了解放西藏人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西藏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西藏的自然条件、民族特点、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生活状况,尤其是西藏的国际影响,最终确立了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双方圆满地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和平地解决了西藏问题。

    “这个协议是符合于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于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协议》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恩格斯指出:“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西藏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进程来决定民主改革的时机和步骤。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之时,考虑到大多数西藏上层人士心存疑虑,中央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并说六年之后还要看当时的条件才能决定是否改革,“所有这些事情,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都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同少数民族商量。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然而以达赖为首的一小撮上层反动分子,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在1959年公然撕毁协议,发动武装叛乱,宣布“西藏独立”。人民解放军被迫讨平叛乱。尽管这次分裂活动失败了,但包括达赖在内的敌对分子并没有放弃对西藏的思想渗透和分裂活动,国际敌对分子甚至把西藏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的一个突破口,不遗余力地宜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西藏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像列宁所指出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是不可能同他们的棺材一起埋人地下的,它们必然要在人类社会中腐烂发臭,毒化人的精神,危害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必然要乘机而人,并从各个方面诱惑人们,夺取这一阵地,以便为它们的复辟创造条件。

    平息叛乱的同时,基于广大群众的呼声,中央政府果断地做出了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的决定。根据西藏的地区因素,将西藏的民主改革划分为农区、牧区、寺庙、城镇和边境地区等五个区域来进行,还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分别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和规定,从而保证整个民主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民主改革的胜利推翻了僧俗农奴主的联合专政,建立了人民的政权,人民成了国家的真正主人。

    虽然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胜利,但是封建农奴制思想残余和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人们的视野。只有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提高人民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解放思想、祟尚科学,才能消除西藏封建农奴制思想残余,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西藏的和谐发展。

    二、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其中心内容是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有力指导西藏工作步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历史已经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加快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帮助西藏全面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邓小平同志提出衡量西藏工作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在他的指示下,中央先后召开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了“两个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两个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工作方针和实行对国外和国内各省区市“两个开放”的政策。

    1994年和2001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持召开了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重视西藏的工作,实际上就是重视全局的工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谋划西藏工作,在全面总结新时期西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战略决策。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口援藏工作再延续10年,并决定由国家投资313亿元来加强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在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新时期的西藏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意见指出,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贯彻这个文件精神,2006年,国务院制定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自治区党委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努力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特色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这些优惠政策,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使西藏的生产力不断得到新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从总体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西藏地区gdp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的6.65亿元增长了15.8倍;人均gdp达到12109元,比1978年的375元提高了9.4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7 ; 27.7 : 21.6调整到2007年的16.2 :28.2 :55.6 ;全区地方财政收人达到23.14亿元,比1978年的一0.16亿元增加23亿多元。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目前,西藏已形成109,317,318, 214,219五条国道为主干,14条省道为支架,20条县道,57条乡道,12条专用公路和79条边防专用公路的公路网络。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达4.86万公里,比1978年的1.58万公里增加3.28万公里。航空事业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为中心的15条航线,构筑起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辐射国内特大城市和周边大城市的航线网络,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空中枢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07年,西藏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3.27千公顷,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吨左右。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自治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耗牛、优质青裸、无污染蔬菜、等高原特色产品,广泛开展农畜产品深加工。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34亿元.油菜、肉类、奶类总产量和农牧业总产值分别达1.3万吨、6.21万吨、12.76万吨和6.3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4%、32%、37%和27%。197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只有175元,2007年达到2788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6倍。

    30年来西藏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7年西藏工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4.70亿元,重工业实现产值26.6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5.3万人,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近50%。

    30年来,西藏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拉动西藏的整体经济发展。1980年到2007年,全区旅游累计收人166.58亿元,旅游收人增幅高于全区gdp增幅23%。2007年,全区共有各类旅游企业121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2万人次,比1980年增长近800倍。实现旅游总收人4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200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只有565元,2007年突破10000元大关,达到11131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20倍。2007年,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0.13亿元,比1978年的0.33亿元增长了近500倍。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消费结构也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消费品进人了寻常百姓家,有的还购买了汽车。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住上了新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70平方米。

    (二)完善民族区城自治,保障藏族人民的民主权利

    根据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享有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地管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自主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保障了西藏人民的政治权利,他们选举自己的代表,并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权力。从西藏自治区成立迄今,在四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不断提高。1993年参选率达到91.6% , 2002年参选率达到93.09% ; 2007年参选率达到%.4%,有些地方参选率达到100%。2007年,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此外,还有一批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如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的19名代表中有12名为藏族公民,其中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自治区有权结合西藏的实际,变通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1981年4月18日,西藏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的变通条例》。《条例》坚持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实行一夫一妻,废除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旧婚俗。但是,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上述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个别继续按照传统的习惯,自愿采取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人,主要进行说服教育,劝其解除婚约,实行一夫一妻,但不定为重婚罪。又如西藏自治区还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

    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依法保障西藏人民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自由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内容。西藏自治区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千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在西藏自治区,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纳人法制化的轨道。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各单位的公章、证件、标识和街道、交通路标等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收集整理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等文艺集成,整理出版了多部藏文版和汉译本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2001年开始,国家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和罗布林卡、萨迩寺三大文物古迹的维修。

    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自由。例如,在西藏自治区,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如藏历新年、萨噶达瓦节、望果节、雪顿节等许多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藏族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和住房的传统风格也得以保留。西藏人民还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国家非常重视藏族的活佛转世制度,1992年,国务院宗教局批准了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的继任;1995年,西藏自治区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完成了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禅的册立和坐床。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一座,信徒700余人。

    (三)反对分裂活动,坚决挥卫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

    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他多次强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搞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都不行。藏民族与其他各民族同属于中华大民族的成员,藏民族与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和稳定的心理认同。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安全问题,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994年7月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是边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沿,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们与达赖集团的斗争,不是信教与不信教,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分裂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问题。”2004年发表的《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进一步指出,西藏与香港、澳门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存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不存在重搞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可能,自然也就不能套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模式。

    针对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一方面,中央严厉打击达赖集团制造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确保西藏稳定和国家安全。例如,分裂主义分子在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制造了多次骚乱事件,其中1989年3月5日的特大骚乱事件尤为严重,他们多次冲、砸城关区委和区政府机关,打、砸、抢、烧了大量的商店,还砸毁了交通警岗和指示灯,甚至公然向公安武警开枪射击。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在拉萨宣布戒严、出动武装警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以武力镇压,打击了分裂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又如2008年3月14日极少数不法分子,在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阴谋策划下,悍然策动了一场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他们打砸抢烧,烧死、砍死18名无辜群众,致伤群众382人,纵火焚烧一些学校、医院、银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共30多座建筑物和100多户民宅。针对不法分子的暴力行动,政府迅速依法采取措施,果断平息了这场暴力事件。

    另一方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严密防范不法分子的分裂破坏活动放在首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首先,自治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千部群众,强调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深人人心;其次,深人揭批达赖集团,紧紧抓住达赖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的要害,多层次多角度地揭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罪行,揭露其分类祖国的反动本质;第三,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全区人民勇敢地与一切有害祖国统一、阻碍发展、阻碍进步的思想行为进行彻底决裂;第四,强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使广大群众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出访演出等多种方式,大力宜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争取境外藏胞和爱国人士心向祖国。1979年,西藏成立了“自治区接待回国藏胞委员会”,七个地市和樟木口岸相继成立或设立了接待归国藏胞委员会或办公室,专门负责回国探访藏胞的接待服务工作。这项工作成为争取国外藏胞人心和对达赖集团实施分化瓦解的重要手段,委员会通过组织探访藏胞到西藏各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西藏在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们增进了对西藏真实情况的了解,增强了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三、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实践的基本经验

    西藏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西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艰难曲折的历程,西藏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核心大致有这么几方面: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要联系西藏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两者的结合中总结出真正能够推动西藏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规律的探索要随着西藏社会发展不断推进而逐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

    即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一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央政府首要的政治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坚决服从中央的领导,具体而言,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谋求“西藏独立”;另一方面,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上,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自治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切实保障西藏的自治权,具体而言,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援西藏的发展,不断加大对西藏的直接投资,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与西藏的对口支援,同时,西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安排经济建设,如可自主管理、保护、开发自然资源,自主地安排使用地方的财政收人等。

    (三)坚持德定与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