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求魔燃文

求魔燃文

求魔燃文范文第1篇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影音设计师、室内声学设计师,我们必须认识到,环保和声学一样重要。

录音室、听音室、会议室或者客厅,如果不做工程浩大的重新设计装修,也可以选择用合理的魔盒摆放来迅速改变声场,解决驻波、声聚焦、混响量、频率响应等关乎于音乐听感及审美的缺陷。

北京知名的影音设计团队优美空间刚刚开业的新展厅,由通过美国haa认证的影音设计师设计。除了采用魔力空间的减震结构来处理低频,也通过外摆放吸音魔盒和扩散魔盒,进一步完善音质和听感。

魔盒拿在手上很轻盈,但声学和环保、安全特性均为上佳。

板材和胶水,拒绝甲醛

魔盒箱体采用声学特性上佳,而且防潮不变形的桐木板材,铆结构制造。在不得不使用胶水的少数箱体连接位置,全部采用了美国franklin原厂titebond环保胶水。小小的胶水也要注意声学和环保问题吗?没错。美国“titebond木工胶ⅰ ⅱ ⅲ代”都是制作吉他的高端胶水,如果你有空去吉他论坛转转,你会发现很多吉他制造大师都使用它。

为什么普通的胶合板、穿孔吸音板等板材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久久不散呢?

这是以因为绝大多数胶合板、穿孔吸音板都采用大量的脲醛胶粘合。脲醛胶全称脲醛树脂胶粘剂,是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碱性催化剂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缩聚成初期脲醛树脂,然后再在固化剂或助剂作用下,本文由收集整理形成不熔、不溶的末期树脂胶粘剂。没错,脲醛胶的主要成分就是甲醛。甲醛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它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长期吸入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它的释放期长一般为3-15年,其对人体尤其是婴幼儿、孕期妇女、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甚为严重。

正是这个原因,魔力空间的魔盒,从来就不考虑采用人造板材。拒绝人造板材就是拒绝甲醛,任何一间录音室、听音室或者客厅,都是由固定人群长期使用的,甲醛危害健康的概率因此变得十分高。

吸音材料的环保和安全

长城汽车刚刚在澳大利亚被检查出有使用石棉,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从前很多吸音产品,也常常会偷偷加入石棉。

常见的玻璃吸音棉,并不环保。当然其原因并不

转贴于

是传说中的玻璃棉有毒,而是玻璃棉时间长了会断,泄露后漂浮在空气中会被人吸入呼吸道,时间一长就造成呼吸道疾病。现在很多处理的办法是用塑料薄膜包裹,但我们认为用处并不大,因为塑料薄膜都是可降解的,几年后就分解为粉末了。

更好一点的方法就是采用无纺布包裹。无纺布是好东西,环保透气。但无纺布也并不是完美的办法,因为它也是会分解的。如果在室外经自然充分分解,无纺布的寿命只有90天,置于室内,8年内分解。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影音室、会议室采用了无纺布包裹玻璃棉,外面是穿孔吸音板,那么8年后,那里会是个环保灾区。

聚酯纤维好一点,它不会断,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易燃,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魔力空间的魔盒会用什么材料呢?德国basf原厂容量8.7kg/m2的basotect g环保高效阻燃吸声体。basf是一家极为注重环保的公司,当厦门居民要求“px工厂”搬离厦门、中石化炼油厂需撤出广州等系列事件在国内纷纷上演的时候,德国路德维希港市的这家化工厂——basf,距离居民区只有20米。

求魔燃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案导学;教学环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0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指导学生较为顺利地进行自主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使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元认知,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案导学式课型就是以学案为主线,以导学为手段,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有目的性选择教材及学案上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起到预习的作用。课中循着学习主线,利用问题探究,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将这一课型实践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对其教学环节的建构以及实施措施、要点等进行探讨研究,现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阐述。

一、课例展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1. 课前预习,主体先行

提前一天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完成预习。上课伊始,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导入新课】小魔术:魔棒点灯(教师扮演刘谦表演魔术,并配以神秘的背景音乐)

3. 立足学案,自主讨论

【学生活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以学案上的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内容与材料,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选学生进行表达。以期对燃烧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处理以及建构。

4. 基于学案,主动探究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展示实验用品,有烧杯、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棉花、乒乓球、滤纸、薄铜片、酒精、蜡烛、水、镊子、火柴等,五个学生为一组,让其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操作,探究燃烧条件。

根据自主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即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达到着火点。

演示实验:通入空气,白磷在水中燃烧

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2)白磷为什么在冷水中不能燃烧?而鼓入空气后,仍不燃烧?

(3)为什么白磷在热水中不燃烧?怎么样才能使它燃烧?

观察并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吗?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

【实验探究】

让学生自主提出熄灭蜡烛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

生 1: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生 2:用嘴吹 原因同上

生 3:剪掉蜡烛的灯芯 清除可燃物

生4:蜡烛上方用烧杯罩住 隔绝空气(氧气)

师生交流:灭火的原理为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让学生介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的适用范围,认识消防有关的图标。

5. 总结归纳,理清认知

【知识梳理】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 1、

2、 ■ 2、

3、 ■ 3、

注意:燃烧时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一个燃烧条件。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灭”字,根据本课所学,谈谈对这个字的理解。

6. 自主测验,迁移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联系与应用。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课后拓展的第四题存在着分歧。

教师再次“魔棒点灯”,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二、课型的主要环节

化学学案导学式课型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架构,其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 课前预习,主体先行

课前预习是学案导学式课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学生在课前进行的相关预习活动,可起到三个作用:(1)温故知新:学习新知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生活经验对其学习进程的影响与作用,所以在明确该新授课的“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预习这个阶段,重新“唤醒”其对本节课前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经验的记忆。(2)纲举目张:用一系列有思维含量问题让学生逐步了解所学内容,并且尝试运用新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因此学案的内容不应该是书本的简单重复,而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3)了解反馈诊断:通过预习题的设置,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课前知道学生哪些概念或原理尚未掌握或有所遗忘,从而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向,也敦促学生在课上带着目的听讲。通过学案引导课前预习,实现“主体先行”,能大大提升学生预习的品质,避免流于形式。

2. 情境创设,激发动机

该阶段是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仅要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且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习热情。当学生的原有认知与客观事实产生对立或矛盾(即认知冲突)时,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一个理想的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含有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化学实验,产生新奇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索。案例中的“魔棒点灯”实验,没有直接的火源,只是用沾上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竟然能将酒精灯点燃,这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由此产生新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与课题“燃烧和灭火”高度相关,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以一种困惑、希冀、兴奋之情投入新课学习。

3. 自学讨论,主动探究

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是学案导学式课型的关键所在。学生首先根据学案进行自学,然后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合作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汇报。学习过程中小组是一个有机体,从疑问到解惑是由小组内部解决的,从而建构新知识。除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也是必要的。教师应起到点拨、支持的作用,教师可用一系列“有台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化,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根据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这个环节的保障。

4. 归纳总结,建构知识

这一环节教师要概括梳理知识脉络,鼓励学生总结经验、反思过程,使所学知识更加简洁化、系统化、条理化。案例中以“灭”字作为本课的总结,妙到极致。其中的“火”能让人联想到燃烧有三个条件且要同时具备,上面的“―”则又暗示着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5. 自测练习、巩固迁移

这一环节立足于学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的迁移应用能力。所以在选择设计习题时,要遵循两个原则:(1)基础性,即以基础题为主,对学生相关概念的理解情况有及时的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的快乐;(2)变式性,即在设计习题时,要不断地更改题目的角度、条件、结论、形式等,将问题扩展开来,让学生在问题变化中寻求知识的规律和本质[1]。案例中教师重演“魔棒点灯”,一则做到“首尾呼应”,二来也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强化。

三、课型的实施要点

1. 学案导学式课型的实施,“学案”是基础

既然是学案教学,那么学案是教学的必备物质前提。学案一般可由以下部分组成: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前提测评、学习探究、自我测评、课外拓展。首先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及编排相关材料。所选择的材料要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并且要确保材料能够吸引学生阅读,进行自学。编写学案时,要注意启发性、梯度性、方法性、系统性等原则。比如在编制案例中的学案时,前提测评这一部分,笔者选择了一些物质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反应方程式;在自我测评中选择 “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利用所学解决相关问题。其二,将学案在课前及时到位地发给学生,通过批阅“前提测评”了解学生相关双基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其三,课后应根据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和完善学案。

2. 学案导学式课型的实施,“自学”是起点

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有序高效自学,是学案导学的起点。因此,无论是课前还是在课上,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并让学生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教师在学案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或思路,为问题解Q铺路架桥,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3. 学案导学式课型的实施,“导”是突破点

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和每节课预习情况的差异,那么利用学案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需要突出“学案导学”中的“导”字。这里所说的“导”,既包括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更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思路引导、表达交流开导及组织学生学习互助等[2]。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中,演示完书本实验后,如果不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则实验的教学功能将大打折扣。学生虽然知道燃烧条件,但如不经历真实复杂情境的迁移应用,则并未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案导学式课型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突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课型能够让教师打破常规,转变教学思路,注重渗透化学学习方法,把教法、学法统一起来,是一种比较实用高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求魔燃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课;平面镜成像;激发兴趣;问题意识;趣味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78-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一节好的物理课往往是从引课开始的,而好的引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从而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来谈谈“平面镜成像”一课的引入在教学生涯中的演变过程。

1 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引课

第一次接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笔者意识到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疑可以引思,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有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感受,笔者让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同时在讲台上放了一面大梳妆镜。引课时,让大家拿出小镜子,对着自己的脸照一照。

[师] 你在镜子中看到了什么?

[生] 我自己。

[师] 对,镜中的“你”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师] 平面镜我们太熟悉了,但你仔细观察过吗?思考过吗?现在请两位同学上台照镜子。甲同学逐渐靠近或远离镜子,乙同学在镜前做了一个“猴哥”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 请每个同学再拿起镜子照一照,看会有什么发现?你想要解决平面镜成像里的一个什么问题?

这时同学们活跃了起来。

[生1] 为什么我举右手,像举左手?

[生2] 为什么我离镜远时,像也离镜远去?

[生3] 像和我大小一样吗?

[生4] 为什么镜中会有像?

[师] 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本节课大家就要经历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

【分析】

优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次引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提出,并迫不及待地想解决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缺点:极个别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司空见惯,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引起深入的思考。

2 利用趣味教学视频资源引课

第二次接触“平面镜成像”一课时,为了在上课伊始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探求,引课时播放了一段趣味物理教学视频――“浇不灭的蜡烛”,这段视频的内容是在茶色玻璃板前放一只蜡烛,玻璃板后放一只烧杯,点燃蜡烛,看到烧杯中有一只“燃烧的蜡烛”,向烧杯中的蜡烛浇水(如图1),蜡烛燃烧的火焰不灭(如图2)。学生观看后觉得很好奇,并发自内心地感叹“物理真有趣!”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按照第一次引课一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

优点:学生对视频播放的实验很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之中。

缺点:有些学生看到视频播放的实验现象时,提出“这是真的么?”表示出质疑的态度。

3 利用趣味物理演示实验引课

第三次上“平面镜成像”课时,笔者想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和交流与评估。考虑到设计实验这一环节难度较大,笔者在引课时将原来的“视频播放――浇不灭的蜡烛”改成演示实验,将一块长30厘米的玻璃板嵌入自制的带有凹槽的长约40厘米的木块后,放置在一个转盘上,玻璃板上盖一块毛巾,在转盘上玻璃板的前面放一只蜡烛,后面与蜡烛对应的位置放一只烧杯,点燃蜡烛,拿掉毛巾,引导学生透过玻璃观察。

[师] 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 烧杯中有蜡烛在燃烧。

将转盘稍向左转,再向右转,使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能看到现象,接着,笔者向烧杯中浇水,如图3,课堂上顿时沸腾了,学生们发出了惊奇的“啊?”“怎么浇不灭呢?”思考几秒后笔者将转盘旋转180°,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烧杯中没有蜡烛。”笔者顺势告诉学生,“大家看到的烧杯中‘燃烧的蜡烛’是镜前蜡烛在镜中所成的像”,如图4。

【分析】

优点:演示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还为学生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做了铺垫,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缺点:旋转转盘时,仍有个别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课

第四次接触“平面镜成像”教学,正值刘谦的魔术风靡全国,于是笔者想到了用魔术引课,为了借助刘谦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强大的气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笔者截取了娱乐节目中刘谦的“隔山打牛”的魔术表演视频。听到要观看魔术大师的精彩表演,学生欢呼雀跃。

首先进行魔术视频播放,看到玻璃板前后各有一只蜡烛,刘谦左右手各拿一个打火机,做同时点燃玻璃板前后两只蜡烛的动作(如图5),并说:“我会隔着玻璃板吹灭镜后的蜡烛,大家相信吗?”电视里的观众和教学现场的学生都直摇头,如图6。

[生1] 不信。

[生2] 怎么可能?

[刘谦] 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如图7)。

学生屏住呼吸,突然异口同声“哇!”原来蜡烛真的被吹灭了(如图8)。

[生1] 简直不可思议!

[生2] 太神奇了!

[师]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学完本节知识,就可自己揭秘。

【分析】

优点: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刘谦的“神功”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达到了最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并为“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埋下伏笔,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愉悦地步入自主学习的道路。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多积累、多琢磨,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利用好教学资源,就一定能发现更好的、更迎合学生心理的引课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与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真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盛旭峰.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1):19.

求魔燃文范文第4篇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富含了很多化学知识。利用化学实验直接导入新授课会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实验过程中,老师结合课本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

【导入片断】在学习铁的化合物相关知识时,教师事先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晾干。上课时展示白纸后,用装有氯化铁溶液的喷雾器向绘有图画的白纸和未绘图的白纸上喷氯化铁溶液,瞬间,红、蓝、绿、紫、黄五种颜色出现。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本实验的化学原理是氯化铁溶液遇硫氰化钾溶液显红色,氯化铁溶液遇亚铁氰化钾溶液显蓝色,氯化铁溶液遇铁氰化钾溶液显绿色,氯化铁溶液遇苯酚浓溶液显紫色,氯化铁溶液喷在白纸上显红色。教师在学生都为此好奇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实验导入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肯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情景导入法

【导入片断】教师说:“一位漂亮女士镶了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 另一可是不锈钢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镶上假牙后,她时常感到头疼,心情烦躁,特别是吃了酸性食物后,疼痛更加剧烈。直到一位化学教师来看望她时,才为她揭开病因”。请问,“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原电池。在本节课小结时,为了解决课前预设的生活问题。教师给学生留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下,经过本节课“原电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真正的病因”是两颗假牙在口腔中形成了原电池并产生微弱的电流而造成的。如果你是医生,下列方法不能治疗其疾病的是( )A.将两颗假牙都做成黄金;B.将不锈钢假牙做成特殊树脂;C.将两颗假牙都做成特殊树脂的;D.将金假牙改为铝制的。

这节课的导入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来导入教学,让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并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体现了导入教学的艺术性。

三、化学魔术导入法

教学艺术的成功在于学生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教学的艺术性。中学生对新事物很好奇并有很强的接受能力。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用“化学魔术法”引入新课,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课堂推向高潮,还可以让学生在“乐学”中“善学”。

【导入片断】教师拿出一小团棉花问:“如何能让棉花燃烧起来” ?学生们一起回答:“用火烧”。教师说:“在不用火烧的条件了,怎么能让棉花燃烧”?这时整个课堂已经活跃起来。学生们回答:“用电加热”,“用汽油引燃”,“用聚光镜照”等等。学生们几乎把所有的方法都说出来了。这时,教师又问:“你们见过吹一口气就能使一些物质燃烧起来的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表演一个“吹气致燃”的魔术”。这时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教师表演魔术。教师从一小瓶药中取出一些药粉撒在棉团上,然后拿一段玻璃管,对着棉团轻轻吹气。一口气未吹完,“呼”的一声,棉团瞬间着火。在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粉末是什么物质时,教师告诉学生该药品是“过氧化钠”一种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Na2O2,比钠的普通氧化物Na2O多一个氧原子,其化学属性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杀菌和消毒能力。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刚才的“吹气致燃”魔术的化学原理。教师及时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积极且激烈的讨论,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得出结论:过氧化钠遇到口中吹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迅速产生氧气和大量热使棉花迅速燃烧。

教师用这个“魔术”实验巧妙地导入到“氧化物质”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化学史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化学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化学史导入教学,可以收到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

【导入片断】讲指示剂时,先给学生讲玻义耳发现指示剂的故事。三百多年前,玻义耳将盐酸向一个烧杯里倒,出现白雾,充满在瓶子周围,同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玻义耳用一旁的一束紫罗兰扑打着白雾,然后将其扔进了水槽中,不久,紫罗兰竟变成了红色。经过研究,他发现湿润的苔藓制成的一种紫色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指示剂“石蕊试液”。波义耳在他的“颜色的试验”一书中曾描写了怎样用植物的汁液来做指示剂。他曾经使用过的植物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紫罗兰、玉米花、玫瑰花、雪米、苏木(即巴西木)、樱草、洋红和石蕊。这种发明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长久,直到今天我们的实验室还仍然在经常性的使用这种原始的方法。

五、结束语:

化学课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教学方法,发挥导入教学的艺术性,但必须注意导入教学的知识性、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等特点;不要陷入为了“导课”而导课,浪费教学时间或做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导入内容,华而不实。在导入教学时,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时间应恰当好处。设问和讲述要能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其思,才能导之有方,学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求魔燃文范文第5篇

科学技术能兴国安邦,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就带领我们走进科学魔法城探索了一把!

随着上课铃声,我们的实验也就要开始了。吕老师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小手帕反复展示给我们看,大家都很好奇,老师神秘地笑了笑说:“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却烧不坏,因为我已经为它保过险了。”我们纷纷议论,心想:这手帕真的烧不坏吗?有的将信将疑,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完全不相信。老师要证实,她先往一个盘子中倒入了一定量的酒精,同学们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把那块小手帕放在酒精中完全浸湿,然后用打火机把酒精点燃了,蓝色的火焰开始到处乱窜,慢慢的蔓延到小手帕的身上。我似乎听见了小手帕向我求救的声音,它可怜的惨叫,让我的心揪的紧紧的,可看看老师,她还是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直到过了好一会儿,老师行动了,她把一只小碗盖在了盘子上,我们的心越揪越紧了,希望小手帕真的可以得救,从火海中安然无恙的出来。老师让我们猜,小手帕经过这次“火灾”会变成什么样,大家都唉声叹气。可事实却正好相反,老师打开碗,拿着小手帕的两个角提起来反复翻转,像魔术师一样。小手帕真的一点事也没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不知为什么。最终班中的科学小博士解决了大家的问题:原来,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老师用的是70%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干,手帕是不会烧坏的!

现在的科学技术太高明了,真是让大家出乎意料,目瞪口呆,这烧不坏的手帕太神奇了!

相关期刊更多

党史纵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初中数学教与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数学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