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第1篇

1、分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织物发生化学反应。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碳酸饮料基本原理)。

3、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关于呼吸作用的产物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都可以用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土壤 泄露 影响

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化石燃料作为主要的能源,由此产生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若不及时处置,很可能造成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并污染地下淡水,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等。因此,目前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将其储存于地下,即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该方法是将CO2处理至超临界状态,增强其流动性、扩散系数与密度,有利于CO2在储层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并将其注入至地下1200~1500米之间。通常适宜CO2地质储存的场所主要有:深部咸水层,枯竭的油气藏,不能开采的煤层,深海。

2 CO2地质储存泄露所产生的的影响

纵观国内研究现状,姜玲模拟CO2注入深部储层后,使得地下水的pH显著降低,原先的岩石溶解度增强,高岭石、伊利石沉淀,而绿泥石、钾长石等溶解,推断出储存在深部储层中的CO2泄露后可能会改变储层的渗透性、孔隙率等参数。赵仁宝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CO2泄露对岩石矿物组分、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的溶蚀与自身的构造关系大,特别是层理面最先受到溶蚀。关笑坤模拟一定浓度CO2人工地下缓慢释放,结果得到:在CO2长期释放过程中,土壤的pH值有所上升,而土壤当中的水溶性碳酸盐与有机碳变化并不大,同时二氧化碳从地下深层向地表运移时,其浓度逐渐减小,最后接近大气当中的CO2浓度。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H的变化

本实验是人工模拟向地表土壤释放不同浓度的CO2,CO2浓度分别为0%,5%,10%,15%,在其入侵土壤较长一段时间后,测试土壤中某些化学指标,如pH,Ca2+,Mg2+,CO32-,HCO3-,Cl-,SO42-。其中pH的变化如图1:(注: pH1、PH2、pH3和pH平均分别表示三个平行值及平均值)。

图1:不同CO2泄露,土样pH值的变化

从图1可看出:随着CO2浓度以5个梯度增加,与自然状态下即浓度为0%相比,所有pH在CO2泄露后都有所增加,最大不超过6.95,总体偏酸性;而CO2浓度越大,pH值又有所减少,原因可能是土壤中CO2含量越高,与地表包气带形成H2CO3,从而解析出更多致使土壤变酸的物质。

3.2土壤浸出液水溶性盐的变化

土壤水溶性盐是反映土壤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限制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主要包括:土壤浸出液的制备与浸提,选取5:1的水土比,称取过筛1mm的风干土50g,用无气蒸馏水定容在250mL的三角瓶中,并充分振荡3min,进行抽滤,取清亮液置于塑料瓶中备用。钙、镁选用EDTA滴定法,碳酸根与碳酸氢根选用双指示剂法,氯离子选用沉淀滴定法,硫酸根选用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测试后得到各种离子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土壤水溶性盐测试结果

由以上数据得出:随着二氧化碳泄露浓度的增加,Cl-,SO42-有明显减少趋势,而Ca2+,Mg2+无明显变化规律,CO32-始终为零,HCO3-略微增加,可能是随着CO2入侵土壤浓度的增加,使得H2CO3的电离被促进,而CO32-被抑制。

4结论

(1)由以上分析可得:CO2泄露后,与土壤背景值相比,均使得其碱性增强;且浓度越高,pH值有减小之势。

(2)CO2入侵后,土壤的水溶性盐指标变化不一,碳酸根几乎不存在,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玲. CO2地质储存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0.

[2] 赵仁宝,孙海涛,吴亚生,等.二氧化碳埋存对地层岩石影响的室内研究[J].中国科学,2010,40(4):378-384.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3.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5.初步学会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学习重点:

1.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2. 从各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及与人体的健康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如果把这0.03%的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行吗?

师生交流:相互讨论。

归纳引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1、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

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消耗的?

学生讨论

共同归纳:学生发言,补充、板书。

教师提问: 1、 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与消耗二氧化碳的速度相当吗?

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含量恒定吗?

3、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带来什么问题?

4、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对人类也有好处吗?

设问引入: 二氧化碳对人有毒吗?

学生阅读: 课本表2—5

学生交流:在教室里学习时,为什么要保持教室通风?

课后探究: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呢?我们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提问: 通过预习,结合生活经验,你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问题汇总:(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同学们的回答)

教师提问: 同学们对其中的那些问题感兴趣?

明确探究的问题

探究1:如何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拟备实验:1、简易天平测量法。2、气球法(注意比较)。3、倾倒法。

探究2:如何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

拟备实验:1、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汽水瓶中到入半瓶水,盖紧、震荡。

2、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到入半瓶水,盖紧、震荡、倒立。

探究3: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拟备实验:如何简易得到二氧化碳?向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

探究4:能见到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吗?

拟备实验: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制干冰。

探究5: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吗?

拟备实验:1、水与石蕊试液的反应。2、向石蕊试液中吹气。3、向石蕊试液中加入溶有

二氧化碳的水。

质疑: 让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呢?

提供信息:用一组酸分别与石蕊试液作用。

归纳: 酸让石蕊变红。

提供信息:二氧化碳不是酸,酸从何来?

学生阅读,讲解归纳。

学生实验: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

讨论讲解:石蕊试液又变色的原因。

整理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介绍: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学生举例:说出你知道的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实例。

留疑: 教材46页第5题。

第三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复习引入: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板演反应式。

教师提问:如何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如何才知道所得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实验:用石灰水检验所得气体。

讲解板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交流;书中42页与43页产生氧气的装置有何不同?

集中讨论:1、铁架台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容器的区别是什么/

3、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是什么?4、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

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何时收集满?

演示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归纳整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常见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习题;反思;教学片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何深度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我在批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课后习题第4题[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时,发现班上40人全部做对的只有11人,第一问做对的是18人,第二问做对的只有13人,第二问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或澄清石灰水。说实在的,这道题从难度看不属于难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此的反馈引发我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教学的思考。

教学片段:

师:提问: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生:思考后,回答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有氧化性等等。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今天这些课我们将系统学氧化碳的性质。请认真观察下面的实验。

师:在点燃蜡烛的同时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师:演示:用一大瓶雪碧代替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把导管的另一端通到烧杯底部,摇晃雪碧瓶,二氧化碳随着导管逸入烧杯 。阶梯上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生:观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书上。

师: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生:讨论后得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师:让学生阅读教材117页后,提问若按照书上的操作进行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生阅读教材后得出:倾倒二氧化碳要沿着烧杯壁慢慢倾倒。

师:实验时若发现上层蜡烛先熄灭,可能是哪些操作导致的?

生:讨论后得出:对着上层蜡烛倾倒二氧化碳。

师:进行实验——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盖上瓶盖旋紧并振荡。

生:观察实验现象——塑料瓶变扁。

师: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什么样的性质?

生:二氧化碳能于水。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说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生:工业制汽水或碳酸饮料。

反思1:从上面的教学片段看,我认为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被调动了起来,都能根据我的演示实验顺利地看到实验现象,并从现象分析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是仔细一想,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实际上是对我指令的被动回应,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同时也是我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进入我的预设方案,学生的作用仅仅是配合我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明显不足。这就是上述反馈结果出现的真正原因之一。

反思2: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题,如此多的学生不会设计?我们的学生在做作业之前有多少人先进行复习?又有多少人能质疑课本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面对学生这种“浮光掠影”的浮躁学习心态和“急于求成”的功利式学习模式,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我应该怎么引导?

根据上面的反思我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并将上述习题改为了课堂检测。

修改后的教学片段:

师:提问: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的有哪些性质?

生:思考后,回答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有氧化性等等。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今天这些课我们将系统学氧化碳的性质。

师:你能通过哪些事实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从书上看来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g/L,空气的密度是1.29g/L;有的说利用书上设计的实验;有的说用天平称;有的说用杠杆测试……

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假设后。利用书上的实验(如右图所示)进行演示:向烧杯中倾倒。结果由于操作原因,导致烧杯中燃着的蜡烛由高到低熄灭。

师:让学生阅读教材117页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实验才能成功?

生:生阅读教材后得出:倾倒要沿着烧杯壁慢慢倾倒。

师:那我刚刚演示的实验上层蜡烛先熄灭,可能是哪些操作导致的?

生:讨论后得出:对着上层蜡烛倾倒二氧化碳。

师:再次实验,用一大瓶雪碧代替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把导管的另一端通到烧杯底部,摇晃雪血碧瓶,二氧化碳随着导管逸入烧杯,阶梯上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生:观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书上。

师: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生:讨论后得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在此基础上师追问:除了实验的方法,还能找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依据吗?

生1: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

生2:意大利的死狗洞。

生3:实验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生4:生活中用二氧化碳灭火。

生5:岩洞下层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上层大,因此,进入岩洞或地窖之前要用灯火试验。

生6:二氧化碳吹肥皂泡。

生7:充二氧化碳气球和充空气的气球比较下沉。

师:停留了2分钟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后进行下面的教学。

师:生活中哪些事实能够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让学生在讲台上的实验用品中寻找答案?

生: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答案: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都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

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后得出:

方案1: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方案2:将雪碧饮料到入澄清石灰水中;

方案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到入少许水后,盖上玻璃片悬空到放,玻璃片不会掉下来;

方案4(如右图):向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盖上瓶盖旋紧并振荡。

……

师:分析学生的方案,得出方案1只能说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方案2只能说明雪碧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也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肯定了方案3和方案4,并表扬了想出方案3的同学。

师:让设计方案3和方案4的学生分别上台演示实验,结果两组同学的实验都很成功。

师:带头给予掌声。并留点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继续讲解其余的教学内容。在最后的5分钟让学生将当堂反馈课后习题4。批改下来的结果是:全班只有6人没有全部正确。

后来,事隔一周的时间,我又将这题编入了第六单元检测卷,结果表明,在这道题目上利用修改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的得分率明显高。

利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虽然导致我和学生用了30分钟的时间才讨论了二氧化碳的两条性质,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表面上看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但实践证明这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经历,课堂的精彩,源于对细节的关注——教师对课本习题的设计目的、要求和功能要做精细的分析和刻意的揣摩,否则教材中潜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忽略。倾倒二氧化碳对任何一个初中化学老师来说是一个平常但又“非常”的实验。说它平常,是因为许多老师通过该实验形象地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说它“非常”,是因为有不少老师在做该实验时往往出现“异常”,但往往却因不知道如何机智地应对而失去了一次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机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回头再看课程标准,要求学氧化碳的性质应采用实验、读图、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要放在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几个实验和组织学生讨论上,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时,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上,而是让学生掌握比较气体密度大小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第一个教学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实验、读图、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只是让学生记住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而忽略了科学方法的指导,仅仅是敢于面对熄灭的“火焰”,而没有善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

上面的分析引起我对备课中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再认识途径。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此外还能提高教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1. 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益完善。

2. 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3. 捕捉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 保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 进行二次备课。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反思,揣摩教材中潜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范文第5篇

李 琼

(甘肃省兰州树人中学)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生3: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0.144 g/100g水。20℃,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将同学们的回答做一总结。展示一张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幻灯片。对该总结,我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2)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溶于水?(3)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大约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个结果能改变吗?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回答。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Ⅰ是紫花变红,现象Ⅱ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Ⅲ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Ⅳ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三、教学反思

相关期刊更多

绝缘材料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涂料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有机硅材料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