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亮的知识

月亮的知识

月亮的知识

月亮的知识范文第1篇

和中秋节月亮有关的实验

我们知道,“月亮”含义丰富,当我们在谈论月亮时,至少共存着五种类型:

人文的月亮(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象)

科学的月亮(物理含义的月球)

技术与工程的月亮(登月或月球计划,类似的人类改造活动)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月亮(譬如,坊间流传:外国的月亮圆不圆?)

产业与经济的月亮(商业开发)

号称最晦涩难懂的现象学,作为一种艰深的认知理论,会如何“赏月”呢?

悬置一切,“月亮”的裸观察

“悬置”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种“看”的方式,一种看待事物不受束缚的态度,在这种状态下,认识者要尽可能地把有关某一现象的所有前认识放置在一边,也就是排除先见、前见和预见等的影响,像事物显现的那样“严格而无偏见地研究事物”,像第一次看到它们一样去考察,进而使事物和事件能以新颖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发现其新的意义。

胡塞尔认为,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有关世界的看法与经验都应悬置,这样才能找到自明的开端,还原事物本身的真相。这样一来,人文的月亮和科学的月亮一样,都不是在悬置状态中应该看到的月亮,因为人文地看月亮尤其是诗意般地表达所看到的月亮,无疑需要一定的甚至是深厚的人文积淀。

悬置一切之后所看到的月亮,是不受任何知识指引和文化影响所观察到的月亮,此时我们把月亮看成什么,一种可能的做法是追溯我自己曾经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知识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那也是每个人第一眼看月亮时给他的原初直观。然而,第一眼的月亮究竟如何追溯?

再一种做法就是去考察婴儿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或许只有他们眼中的月亮才是悬置一切之后的月亮!但婴儿眼中的月亮也许什么都不是,因为他们对月亮看不出任何意义,甚至连把月亮看成一个发光的圆形也不可能。因为什么是发光、什么是圆形,不是也要知识的积累才能知道其含义。因此婴儿对月亮的看有可能形不成真正的感受,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懂!至多有一点微弱的刺激感应。于是,一个东西只有我们什么也看不懂时才是看到了那个东西本身,才是现象学地悬置一切之后的观察成果。(鸟学者插个话:我们可以像婴儿一样,感受月亮的本真意义)

悬置是为了让对象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形成不带任何先见的裸观察,且不说这样的观察是否能做到,即使做到了,这样观察的后果是什么呢?一定是无内容、无意义、无信息的观察。因为任何有内容的观察一定是建立在先前的信息框架中的辨识性观察。其实胡塞尔也承认,(现象学的任务)并不是一件似乎只须直观、只须睁开眼睛即可办到的平凡小事!澄清一个认识客体如何在认识中构造自身的方式则非常困难!所以,当真正以悬置的方式去观察事物时,有可能在我们的心中形不成任何有实际内容的表象,这是悬置的悖论。

什么都是的“超级月亮”

有些现象学大师认为,要认识月亮,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表述月亮,例如需要将前述所有的视域都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现象学的月亮。这是一种补全的视野,被视为现象学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告诉我们,当人在看对象的某些侧面的时候,我也在想象着那些隐蔽的侧面,我所看到的比直接进入我眼帘的东西要多。于是,正在被观看的东西包含在场者与缺席者的混合。

这样的展示即是要把存在者在场与不在场的所有应有状态都揭示出来,是存在者能够成为存在者而自在地存在,并使之成为透彻通达的敞开的存在。这一对象如果是月亮的话,就是要去发现那个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出来的月亮。梅洛•庞蒂认为,通过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去看到一般的综合,因为没有这种综合,就不可能有世界。当然,胡塞尔就是把世界建立在主体的综合活动基础上的。因此,从本身来看的物体,它要求人们把它当作对象。没有任何隐藏的东西,它整个地展现出来,当我们的目光依次浏览其各个部分时,它们共存着。它的现在不取消它的过去,它的将来也不取消它的现在。(鸟学者插个话:综合认识被国人滥用为和稀泥的招数)

以房屋为例,房屋本身不是不能从某个角度看的房屋,而是能从所有角度看的房屋,完美的物体是半透明的,它能在所有的角度被当前的无数目光穿过,这些目光在物体的深度中相互印证,不留下任何隐蔽的东西。月亮也应如此。

视觉无政府主义的月亮

现象学要阐明事物是如何进入意识之中,由意识进行建构的。此过程也就是对生活世界的体验过程。可以说,科学的月亮,是月亮进入到科学家的意识中,是科学家关于月亮的体验。技术与工程的月亮,是工程师关于月亮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在发现月亮对生活世界的意义,并且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去认识和体验那个月亮。于是不同的现象学就有不同的现象学的月亮,不必寻求统一的现象学的月亮。或许作为现象的月亮本身就是多面的,每个人的月亮现象都是其特殊的自身与月亮对象交互作用的产物。所以现象学的月亮应该是多样的、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的科学的月亮,也无非是多维月亮中的一维。

海德格尔认为,所有的描述都是在解释。人类意识的每一种形式都是解释。人把言说和解释加到对象身上以后,它才能成为一个现象,不然它就是一个物自体。可见到了解释学现象学那里,月亮就是我们无论用什么语言和手段及其目的所解释的东西,关于月亮的所有视域都是现象学的月亮,没有哪一种视域能够提供关于月亮的唯一正确的解释。

被梅洛•庞蒂视为造成世界的世界性的东西,就是使世界成为世界的东西,从而就是使月亮成为月亮的东西。所以,现象就成了主观经验的表现。既然成为彻底的主观性,无疑就是对月亮怎么看都行,以及看成什么都行,这很类似于一种视觉的无政府主义。

语境中的月亮

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语境论的持有者,现象学坚持认为,只有在相称的整体背景上,部分才能够被理解。现象学探讨生活世界中的现象,就是探讨现象在生活世界背景下呈现给意识的东西。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将月亮看为特定的现象,只要注明是在什么情景或条件下看的。例如,在中秋节酒桌旁看到的月亮和在天文台望远镜中看到的月亮就是不同语境中的月亮,形成的月亮显象或呈现方式就会不同。由于广义的语境也包括看者本人,尤其是他的精神心理状态,所以现象学的月亮也是“天人合一”的月亮。更进一步,还是“天我合一”的月亮。我处于什么情景,立于何种角度,出于什么需求,这些因素与我直面的月亮就共同造就出特有的月亮现象。这样,月亮只能是我心中的月亮,而我心中的月亮随着我的心境而阴晴圆缺地变化着,使得现象学的月亮不是固定的东西。语境的相对性导致月亮的变动性,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的月亮,作为最本质的月亮。

多说几句,这也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后者指向先验的本质,而前者指向生活体验,指向具体世界中的具体人的存在。对梅洛•庞蒂来说,现象学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取得本质的直观,而在于重新与世界取得直接的和原始的接触。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确定的知识,而梅洛•庞蒂与之相反,认为现象学知识绝对不能产生出无可怀疑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无法看到一个最直观、最原始的月亮的。

结论:“怎么看”月亮本身更重要

现象学关注的不应该是把对象看成什么,而应该是“怎么看”。或者现象学不只是描述对象,而是要去反省对象,当把月亮的先验看法悬置起来再度看。这种再度看的过程,不仅可以发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还可以发现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索科拉夫斯基在《现象学导论》写道:作为显象之源,作为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事物并没有半衰期。它对能够欣赏它的接受者产生新的显象,并且强度越来越大,而不是逐渐减小,蓄积着永无止境的令人惊异的显露,我们无法穷尽关于一个对象的认识。

这样,看月亮的过程是无限的,其内容是不断丰富的。我们既可以看到其中有个体经验的融入,也能见到其中有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有力求摆脱这种影响不断要“看”出月亮的新意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中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曲折。

和中秋节有关的诗句

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月亮的知识范文第2篇

1) 月饼以及西瓜,平果,枣子,葡萄等水果;

2) 搜集整理关于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1. 话题导入

中秋月圆夜,邀孩子一起赏月,并抛出话题,引导孩子思考:

1) 中秋节是那一天?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比较圆润?

2) 中秋节的来历?

3) 知道哪些与中秋节有关习俗?

2. 话中秋

待孩子对前述话题进行了思考,做出了一些回答,甚至提出了反问后,及时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

1)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也就是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的长度,以太阳的回归周期为年的长度。农历每月一日,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上照不到阳光的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每月八日左右,地球与月亮、地球与太阳之间形成近似90度直角,这时我们能看到月球上被阳光照射区域的一半,即半月;每月十五日左右,月亮运行到了太阳的正对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月亮上被太阳照射区域全都能把光线反射到地球上,我们就看到了一轮圆月。而每年农历八月份,秋风吹起,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相对于前几个月明显减少了,能见度明显升高;而且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作物成熟,人心愉悦,古人在此时外出游玩赏月的机会也大增,因此出现了许多赞美仲秋圆月的诗词歌赋。其实,如果从天文学来说,这一天的月亮不一定是最大、最亮和最圆的。

2)“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3)家庭团圆、赏月、吃月饼、赏桂花、观潮、燃灯、猜谜、观花灯等。另外告诉孩子,除了我国,我们的一些中秋节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很多国家,以增强孩子的自豪感。

3. 品中秋

与孩子一起品尝月饼、水果等,一起赏月,一起讨论和回顾孩子已经知道的与中秋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谜语、诗词歌赋等,一起体验民族传统,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正面感受和对团聚亲情的珍惜。

月亮的知识范文第3篇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由来、寓意和习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策划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2021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图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图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图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图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图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月亮的知识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歌曲的情绪,能够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儿弯弯》,尝试用肢体语言、线条或其他方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歌唱、表演、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现歌曲,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抒发热爱台湾、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优美、柔和的歌声演唱歌曲《月儿弯弯》,根据歌曲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在歌唱中想象、体会、理解歌曲的意境,在表现与创作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过程

一、营造唯美意境,催化内心情感

原始设计:

古诗引入:古往今来,有关月亮的诗歌有很多【苏轼的《水调歌头》画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歌呢?

生:“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导入,创设月亮出现在月空中的意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优化设计:

1.画面引入:夏夜的星空非常迷人,星儿闪闪,云儿飘飘,瞧,谁在云朵里穿行?【动画:月亮穿行,摇曳】哦,原来是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在星空中一摇一摇,看起来像什么呢?

生:小船、香蕉、镰刀……

2.“月亮船”律动:我们一起学一学月亮摇摆的样子,如果能乘着月亮船到美丽的星空游玩,那该多好呀!【动画:月亮船,有规律地摇摆】

学生观看月亮船摇曳的样子,用动作模仿月亮船,手拉手架起小船,全体围成半圆随着音乐《月儿弯弯》的伴奏律动,初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舒缓的节拍。

设计意图: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中,尝试在音乐活动中感知与体验音乐形象,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音乐之中,用表情、律动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原始设计虽然学生也很感兴趣,发言人数也较多,但是没有突出音乐本位,脱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所创设的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够生动、形象,学生没有获取新的知识,缺乏动态生成。优化后的设计,学生参与积极,在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展开想象,自主地用语言、动作表现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此时,孩子对音乐的审美是真正地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以音乐的美感来获取,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创设趣味活动,活化音乐主题

原始设计:

1.出示歌曲:弯弯的月亮挂在空中,唱出了动听的歌《月儿弯弯》。【电子白板出示:歌谱】一共唱了四句,哪两句的旋律相同呢?用手指跟着老师的歌声画一画。

2.哼唱旋律:哪一句的声音最高呢?【整体播放旋律,让学生听辨】跟着琴用“lu”唱一唱。听老师唱第一句,你有什么发现吗?再看老师画一画我们唱的旋律,像什么呢?【教师边唱边根据旋律在黑板上画出黄色的弯弯的线条】

设计意图:通过旋律比较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预设的旋律线帮助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到相同的旋律,降低了学歌的难度。

优化设计:

1.熟悉旋律:我们的月亮船划到了银河中,是按照什么路线前进的呢?我们用手指跟着月亮船画一画。【动画:月亮随着音乐依次出现,形成弯弯的旋律线,最后显示五线谱,便于分辨月亮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2.听辨旋律:月亮船的路线一共有几条?它们都是弯弯曲曲的,看起来像什么呢?用动作学一学。再画一画,比一比,哪两条线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歌也是一样的吗?【电子白板:拖曳第二句旋律线与第四句重合】

生:像流水,像波浪,微波荡漾……(用动作模仿,之后分别听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旋律,并用“lu”跟唱旋律)

3.哼唱旋律:步骤同原始设计,不同的是媒体操作【电子白板:(1)由整体播放改成逐句播放;(2)教师演唱时增加课件演示,拖曳前半句,使其与后半句重合;(3)教师边唱边根据旋律走向,在电子白板的小月亮上画出黄色的弯弯的线条】。问:线条看起来像什么?

生:像弯弯的月亮。【电子白板:完整歌谱】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形象、生动的旋律图谱营造美妙的星空意境。在教师层层递进的追问中,学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每一个小音符都化作弯弯的小月亮,随着音乐的行进依次出现。月亮有高有低,彼此的距离有长有短,形象地将音符的高低、时值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听旋律的同时画旋律线条,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

实践证明:优化后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交互优势。其一,运用了Flas效果,让听觉艺术形象地动了起来。其二,电子笔可以自由地画旋律线进行比较,图线结合,利于辨别。学生哼唱旋律也比原始设计耗时短、准确率高,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另外,创设的月亮船形象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出相同的旋律与最高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歌曲名称,感受星空的美丽与奇妙,较先前根据单一的投影画面直白地分析歌曲,课堂氛围活跃很多,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个性表现歌曲,转化知识经验

原始设计:

1.听赏歌曲:《月儿弯弯》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曲调优美动听。它唱出了浓浓的思乡情,非常符合我们此时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吧!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云儿又像什么?我们听听歌曲中是怎样唱的。【播放歌曲,图声并茂】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同时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柔美的情绪。

设计意图:视觉、听觉、肢觉的冲击,音乐、绘画、舞蹈的结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答出歌曲演唱的内容。

2.节奏练习:云儿像流水,月儿像小桥【电子白板:节奏】。

分女声、男声并加上流水与小桥的动作。

3. 认识台湾: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台湾在哪呢?学生在地图中指出台湾。台湾为什么被称为“宝岛”呢?教师介绍宝岛台湾【视频:台湾风景及解说】。

4.朗读歌词:台湾人民是我们的同胞,大陆和台湾紧密相连【电子白板:歌词】。学生按节奏读词、配乐朗读。

5.学唱歌曲:教师范唱,学生心中默唱,跟琴轻唱后,重点学唱。

6.表现歌曲: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呢?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条表现歌曲的情绪。学生小组讨论每句用怎样的线条表现,用彩色笔画线条,并用歌声表现出来。

7.舞蹈欣赏:美妙的歌声传到了台湾。台湾高山族人民用欢快的舞蹈欢迎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学生观看高山族舞蹈,跟着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交流想法: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归我们的祖国,看到了热情的台湾人民,你的心情怎样呢?歌中又是怎样唱的呢?

8.完整表现:是呀!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说:祖国早日统一好!

歌曲的第二段和第一段速度有什么不同?跟琴唱第二段之后完整演唱。

9.小结: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乘着月亮船唱着《月儿弯弯》这首歌,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那就是――

生:祖国早日统一好!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为表现歌曲做好铺垫。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与创编音乐,从而化知识为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难以激发学生即兴创作的兴趣。学生用线条表现的歌曲情绪画在黑板上,不便于与歌曲的乐句一一对应,影响学生的歌唱效果。

优化设计:

上述教学环节中的4、5、7、8、9不变,优化后的步骤1、2、3、6如下。

1.听赏歌曲:多感官、多媒体刺激改成教师清唱歌曲,学生们闭着眼睛倾听,省略所有的其他媒体刺激和动作。

实际效果:全班学生小手高高举起,答案正确率达100%。

原始设计中通过多媒体给予学生多元的感官刺激,然而很少有学生回答出问题。课后学生反映:“老师画得很漂亮,我一直在看,没有注意听音乐。”“我一会儿看漂亮的照片,一会儿看老师画,不知道唱什么。”“我跟着老师学画画动作呢,没有看屏幕”……

实践证明:内容、媒体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情境的创设有时不宜过于复杂。

2.节奏练习:文字改成节奏图谱【电子白板:可移动节奏图谱】。

3.认识台湾:改变一,增加电子白板演示【电子白板:放大镜放大观察台湾岛】;改变二,媒体解说改成教师配解说词:“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景色十分迷人;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矿产、水产资源丰富,被称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设计意图:在中国地图中,台湾岛非常小,和其相邻的省市也看不清楚,有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教师配视频解说比媒体解说要更有亲和力。教师的语速也可以随着学生的认知进行变化,利于学生理解。

6.表现歌曲:PPT演示改成电子白板设有“拖动副本”功能的线条。

设计意图:表现歌曲是本课的重点,特别是让学生用优美、柔和的歌声演唱歌曲。根据歌曲的情绪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和音色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抒发学生热爱台湾、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学生在歌曲欣赏、节奏练习、演唱表演中体会、理解与想象歌曲的意境,在歌唱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升华。

两种设计的理念差不多,但是媒体的不同运用,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在优化设计中,特别是分组活动,学生用各种线条表现歌曲的情绪,再集体用歌声与动作来表现。此环节中,电子笔实现书写、绘图、擦除、修改、颜色变换、粗细调整等多种功能,效果非常好;学生随心所欲用“电子笔”表现自己的创作,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转化为音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1.凸现音乐,展现音乐魅力

音乐课要有音乐课的特征,任何活动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要素,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媒体,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挖掘、渗透、感知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让音乐生动地、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中、心中,这样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之中,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再用表情、歌声、律动、舞蹈等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整合媒体,追求高效课堂

在运用各种媒体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种媒体的使用,而应考虑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合理搭配,发挥各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整体效应。在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根据学生、教师、教材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另一方面也要巧用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3. 多元互动,实现生命价值

月亮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月迹》 主体意识 初步觉醒 心灵成长

“人”的主体意识是指对“我”的独立存在的认知,用自我的眼光看世界,发现个体的价值,形成社会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月迹》中孩子的解读常常拘囿于童心童趣的欣赏,或者由孩子们最初的“不觉满足”到最终的“觉得满足”的浅层次梳理,这无疑未能深入挖掘到该文的内在蕴藏——揭示人由儿童期中走出,“人”的主体意识初步觉醒,跨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围绕儿童心灵的成长,我对该文进行一次深层阅读尝试。

一、独立的思考者:从单纯被牵引到主动感悟

对于奶奶,孩子们一开始由于主体心灵的缺失而处于被动顺从的地位,“果然有了月亮”、“果然就在院子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它真没有走去”,这一群孩子仿佛只是奶奶话语的印证者,全然没有自我主见。奶奶的话,“我们”时常一时难以领会,“我们都面面相觑了”、“我们越发觉得奇了”。

作者刻意将奶奶塑造成启蒙者的形象,随着她的渐渐隐退,孩子们逐步成为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即便是同样的“我想”也有不同的境界,“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个好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这个“想”更多的是儿童天真的想象。而后文“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奶奶适时的隐去反而凸显了孩子感悟式“想”的思考价值。

行文至末,“我”竟然成了沙滩议月的发起者和主持人,“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时奶奶的话语俨然成了“我们”领悟的注脚,甚至“我突然觉得”让我们看到了人由孩童期的依偎向成人的独立的跨越式发展。

寻月悟月的实践活动是一次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实践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价值指归是人的全面发展,使人逐渐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即使人成为自由的生命存在”。[1]在这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开始成长为思想自由的独立存在的“我”,开启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大门。“我们可以说主体意识就是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亦就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2]

二、社会人的角色意识:从想独自占有到愿共同拥有

面对美妙的月亮,孩子们都想将它据为己有,为了捍卫一己私利而“争执了起来”。这时的他们胸怀狭隘,可谓任性自私,只追求绝对的自我与自由。

“所谓任性自由是指人的主观随意性,即通常所说的为所欲为、率性而行。有任性自由意识的人,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思考、行动,而不顾客观条件,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客观的东西,更不懂客观的东西是他获得真正自由的现实基础。这种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意识,即幼儿和孩童的自由意识,因为它使人仅仅受内在必然性的支配,所以,有任性自由意识的儿童常常貌似主人,实际上则是奴隶”。[3]正是这一次寻月悟月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上了社会化的道路,从而摆脱了“内在必然性的支配”。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人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当一个人初生于世,还只是一个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接受社会教化,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本质。可见,人的社会化是相对个体的自然性而言,是个人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前提和必经途径”。[5]人的社会化要求摒弃“唯我”,接受他人、接纳社会,只有如此才能被他人、社会所接纳,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从“月亮是属于我的了”提升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由“我”到“你”的外在人称的变化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心境的变化,由幽暗不明变为豁然洞达,最终明白“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单数“我”变为复数“我们”是多么可喜的蜕变。孩子们开始悦纳他人,这为他们今后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奠定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根基。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从懵懵懂懂到心智初开

对有形之物的占有欲是人性的趋利本能,也是“我们”争执的起源。但是通过对月亮深层意蕴的思索,孩子们形成了追求美好的、更崇高的人生观念,既然“月亮是个好”,而且月亮又是“我”所要的,那么“我”所要的就是个“好”。语句质朴,但是心地纯真,他们摒弃了物质争夺,追求精神充实。“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这依然是对月亮的物质占有,而“噢,月亮竟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在对月的拥有上“我们”已然超脱了无谓的收入私囊的独霸,安然于高悬众人头顶的朗朗一轮,让这份美好充实心田,遍洒人间,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观的初步领悟?

“对于自然界而言,人具有自主意识就意味着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导者和主宰者,从而自觉地把自然存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改变自然对象的自在状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稚气未脱的话语流露出了孩子们认识外在世界的期待、对成为自然乃至世界主人的渴望,由孩提的懵懂之中破茧而出。这次实践活动以“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睡了一会儿”告终,但是他们在心灵成长之路上的摸索定然不会止步。

这是一群孩子,但也不再是孩子,他们走过这样的成长之路——对物质占有欲的不满足到掌控心灵、主宰世界精神的满足,唤醒了混沌中的“人”。

参考文献:

[1]代峰,杨楹.人性与人的本质——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26-29.

[2][3]杨金海.论人的主体意识[J].求是学刊,1996(2):21-25.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