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恋爱心理

恋爱心理

恋爱心理

恋爱心理范文第1篇

文/高乐萍

一、学生恋爱的类型

1. 浪漫型。将爱情和恋爱对象理想化、神圣化,让爱情和恋爱远离现实社会,不食人间烟火。

2. 游戏型。不能投入真情实意,只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恋爱的对方不肯负责任,追求“但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

3. 占有型。对所爱之人赋予极其强烈的感情,并要求对方响应以同样的感情,如果恋爱失败,将仇视对方或伤害对方。

4. 伴侣型。这种类型的爱情和恋爱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建立在信任和真诚的基础上的,温情多于激情,信任多于妒忌,是一种平淡而厚实的爱情,这种恋爱是可以结出幸福之果的。

二、学生恋爱的误区

1. 恋爱游戏。有的学生在青春期心理需要的驱动下,有强烈的与异往的愿望。他们往往未考虑后果,只管满足当前需要,未作长远打算,更谈不上为对方负责。

2. 找个倾诉对象。有的学生可能在学生上、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烦,或者是人际关系紧张,深感寂寞孤独,需要有人倾诉。他们希望找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而此时能得到一个异性朋友的理解,就感觉遇到知音,容易误入爱河。

3. 单相思。这是一种不合理认知所致,有的同学错把友情当爱情,把异性对自己的关心、帮助错误认为是爱情;有的被对方潇洒的外表、风趣的谈吐、优秀的成绩所吸引,幻想成为自己的恋人,而这往往是一方的主观意愿或错觉,得不到对方的回应。

4. 从众心理或竞争行为。有的同学看见校园里、马路边结对而行觉得自己落伍了,于是也寻觅一个调剂一下自己单调的生活,也有的同学觉得谈朋友可以证明自己的魅力,满足他们的竞争心理和自我表现欲望。

5. 网络困惑 。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及便捷性,现在网恋现象在大学生中较多,可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网恋不仅比例高,而且轻率、速成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三、对学生恋爱的评价

1. 心理尚未成熟。看问题易片面,偏激,可因一点小事激动不已,也可为一点小事而消极悲观至绝望。而缺少自控力又会导致接触过度造成,给学习生活造成阴影。

2. 学业重时间紧目标任务尚未达成: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最佳时期,恋爱会使人精力分散,如果因为对异性的追求冲淡了自己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致荒废学业,就得不偿失了。

3. 经济上供养不起:现代爱情常常需要些小玩意烘托,学生自身靠父母供养,久之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活问题。

4. 成功率低。

5. 极大影响人际关系:大学生还有一任务是与同龄人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学会与各种人交往。而恋爱总是把精力放在一个人身上,从而失去了与许多同龄人结交的机会。很易与其他同性成为情敌,而与其他异性又不敢正常交往。

四、学会如何对待爱情

1. 不应看不适宜的书和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正确对待异往。

2. 升华自己的情感。学生恋爱的基本动机是情感交流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有许多,谈恋爱不是最佳选择,本阶段特定任务是长身体、学知识、修品德、增本领,使自己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

3. 学会如何对待失恋

1)合理认识和评价,正视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2)树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理念。

3)“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指出以前恋人或单恋对象的一些缺点,罗列出自己的各项优点,找出自己美好之处,利用这两种效应,有助于恢复自信、减轻痛苦。

恋爱心理范文第2篇

作为认知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情绪疗法又称为合理情绪疗法。它在20世纪50时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因为它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采用了行为治疗的某些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和艾比克泰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们情绪的产生和行为的出现并不是由某一外在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对这一事件的不正确的思想、信念和认知而引起的。目前,这一理论在国外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国内,这一疗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心理辅导工作中也并不常见。因此,将理性情绪疗法引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性情绪疗法的基础理论

支撑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理论是ABC理论。A、B、C这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方面。A代表着诱发事件,B代表着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或信念,C代表着人们看到事件发生后的行为或情绪反应和后果。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个体对于事件的看法、信念B是由事件A所引起的,B是个体对于A的心理反应。但是诱发事件A并不直接导致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也就是说A并不直接导致C的出现。当B合理时,结果C就正常,反之,C就会不正常或取向紊乱。例如如果两个人同时遭遇了相同的事件A——失恋,两个人的情绪都会产生波动,但是在两个人对于事件A的经验总结中,一个人认为要吸取失败的教训,选择合适的恋爱对象,改进恋爱方法,完善自我,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并尽力使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另一个人却因此而萎靡不振,甚至怀疑自己,就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在ABC理论中,B和C特指不合理的看法、信念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2理性情绪疗法在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运用团队辅导的形式,结合理性情绪疗法,来帮助大学生对恋爱不良情绪和信念进行疏导,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第一,团队辅导方法的运用。在心理咨询中,团队辅导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成员之间由陌生到熟悉的交流互动,满足成员一定心理需求的组织。它的使用流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团队成立,心理诊断,领悟,修通和再教育。在团队成立之后,成员之间初步了解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心理诊断。在这一环节中,组织者要和参与者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彼此信任,这样组织者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顺利地进行调查,了解和搜集学生在恋爱中各种隐秘的心理和想法、所关心的问题等等。领悟主要是通过个别发言、集体思考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恋爱中的不良情绪是什么,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这些情绪和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些问题的追寻中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或哲学根源。接下来,在修通阶段,组织者要使用辩论的形式来动摇学生的思想或哲学根源,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让学生回答对于事件的不同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步步追究,直到学生理屈词穷,不能自圆其说为止。通过这种形式来让学生明白他的思想或想法是不符合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最后是再教育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扫清旧有的非理性信念和错误认知,组织者要帮助学生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形成理性思维四关。

第二,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不合理认知。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恋爱中最常见的不合理认知主要有:我付出了这么多,对方为什么不爱我;我必须要得到对方的爱,否则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对对方这么好,为什么对方会变心;我为对方付出了一切,对方也要为我付出一切;爱一个人就要为他奉献一切,舍弃自己的一切;我无私地为对方着想,为什么对方不能为我考虑;我必须要顺从对方,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对方,情侣之间应该坦诚,不应该有自己的小秘密和隐私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认知让大学生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恋爱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恋爱心理 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1

从年龄阶段来划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处于了恋爱的“高发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社会经历还不够丰富,心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恋爱关系,恋爱很可能成为了“甜蜜的负担”,给自身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面对学生的恋爱问题,首先应当给予正确地对待,并对学生的恋爱观和恋爱心理加以积极地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美好的青春期中绽放出恋爱的美丽花朵。

一、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恋爱心理是指恋爱者对于恋爱的认识、态度、情绪等的总称,恋爱心理与恋爱行为息息相关。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对于恋爱充满好奇。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逐步成熟,“三观”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于未知的领域充满着好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恋爱就是一项以往他们并不熟悉,但是却向往已久的领域。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就是要满足和体验好奇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将恋爱与爱情和婚姻等同起来,而仅仅是一项“游戏”。好奇心理本就是人的正常心理体验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将恋爱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定义为好奇,显然就偏离了恋爱的本质意义,也无法体验到恋爱的美好。

2.在从众心理引导下开始恋爱。从众也是高职学生恋爱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很多学生在开始高职阶段的学习以后,看到周围同学相继开始恋爱以后,便采取“随大流”的心理,也开始投入到恋爱之中。这部分学生对于恋爱的理解和认识是初级和懵懂的,并没有真正了解恋爱对于个人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爱情和道德、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学业等之间的关系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对于恋爱所需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等还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

3.恋爱观充满不稳定性。与很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一定差距,自立和自理能力不强。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导致出现急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恋爱观就充满了不稳定性,不能准确地把握恋爱的时机,容易动荡不定,并易于被外界所影响。

二、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调适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适度调适,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学生恋爱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于恋爱心理调适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引导和调适,而是将学生的恋爱行为视为“不务正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听之任之,不愿意主动关心学生恋爱情况,并对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给予积极地帮助。

2.调适手段单一。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对学生恋爱心理调适的手段过于单一化也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调适手段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相对简答粗暴的方式来实施心理调适,动辄采取批评、说教等方式来进行,很少与学生进行平等、轻松地沟通,调适效果十分有限。

三、如何对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有效调适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主要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充分尊重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针对学生恋爱心理进行适度调适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恋爱心理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度和个性化的原则,运用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并引导恋爱行为步入正常的轨道之上。

2.加强教师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恋爱心理调适的主力军。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恋爱心理问题的时候,很难直接求助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要充分l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恋爱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以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专职教师队伍,弥补思想针织政治辅导员在人数上的不足,还能够将恋爱心理调适贯穿于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调适的效果。

3.利用网络媒体实施心理调适。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除了定期采取谈心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进行调适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施实时化和互动式的恋爱心理调适。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与教师保持顺畅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学生将恋爱中的困扰和烦恼求助于教师,教师则要以授业解惑的精神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起因,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充分地互动和交流基础上,会逐步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

参考文献:[1]黄莉.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初探.科教纵横.2011(9)

恋爱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大学生恋爱现

男女大学生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恋人之间常有眉目传情和语言沟通;2.常有美化对方、“情人服里出西施”的倾向点力图完善自己、表现得更好;3.渴望与恋人在一起;4.看见颓人与别的异性在一起会有嫉妒心理;5.期望在身心上与对方融为一体;6.希望能为恋人多作奉献恋爱着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羞怯性、兴奋性、冲动性、幻想性等心理特征。同时在行动上表现出焦灼不安、记日记、读爱情小说、欣赏音乐等个人独自进行、独立体验的内隐行为,以及写情书、修饰自己、去舞场、看电影、郊游、倾心交谈乃至拥抱接吻等外显行为。

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比较普遍,发展的趋势是有增无减,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恋爱态度上的变化,而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恋爱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以前,高年级大学生恋爱的人较多,而现在年级下移,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长沙地区一些高校调查,低年级学生中,恋爱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30%,恋爱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40%,有的学校高年级学生中谈恋爱者近半数。

(二)恋爱方式从隐蔽化向公开化转变,结交异性朋友大方,恋人相处不遮隐,出入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

(三)在爱情问题上追求一种现实的快乐观、爱情浪漫化。以前的大学生把谈恋爱看得严肃,选择恋爱对象也很慎重,没有一定把握不会马上投入实践。而现在大学生中一部分人的异往更加注重情感上寻求快乐,把恋爱成功与否看得不那么重,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沈阳地区某高校对500名大学生调查,恋爱目的摆在第一位的是丰富生活,占60,4%;慰藉解闷的占14.6%,为建立家庭的占25%。由此可以看出,许多人只想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他们选择恋人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

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

(一)择偶标准不实际。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期望自己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爱人。但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经历单纯,受文艺作品等的影响,往往把选择的对象理想化。有些人根据心中的偶像按图索骥,发现现实中的人很难吻合,不免失望懊丧,有些人希望对方十全十美。

(二)恋爱动机不端正。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等。恋爱动机的纯洁和健康是保证恋爱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没有真挚感情基础的恋爱往往先天不足,容易夭折或发育不良,甚至后果严重。

(三)爱情表达方式上缺乏修养。爱情的表达方式既反映民族特点又反映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特点是感情表达含蓄、深沉。大学生的表现应符合大学生的身份,举止文雅,注意分寸都场合。恋人间的忠诚不一定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亲吻才能表达。

(四)受西方观念影响,轻率。受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恋爱中对抱不严肃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可以不受干涉、随心所欲。也有些同学是在恋爱过程中,随着感情的发展引起性冲动,一时缺乏理智而越轨。对此,恋爱中的大学生应增强责任感,把恋爱行为严格限制在社会规范之内。

(五)不能正确对待恋爱挫折。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干扰或障碍,致使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感状态。恋爱中的挫折,常见的有失恋、单相思,陷入感情纠纷中不能自拔也是一种挫折。但大学生很多都经不起失败的恋爱,进而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全面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

有些观点认为,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是国家未来的建设栋梁。他们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大学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要全面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大学生活只有4—5年的时间,如果谈恋爱势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影响学习和发展。同时,大学生的生理虽然已成熟,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还不能客观地、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大学谈恋爱盲目性较大。再者,是一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较强的自我抑制能力,是男女之间比较成熟、相对稳定的感情联系,要求产生它的条件也相对稳定和成熟。而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不能自由地驾驭自己的感情,时常表现出幻想、冲动、动摇等不稳定的情绪,容易出现爱情易于变迁,目标不够专一,往往造成不良后果。大学生谈恋爱,特别是低年级同学谈恋爱成功率低,因此大学阶段还是不谈恋爱为好。

另一种观点以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熟、对异性敏感、关注的时期。大学生活中男女同学朝夕相处,共同语言较多,容易寻觅知音。同时,爱的感情可以陶冶人,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恋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共同促进,成为“核”动力,激发人的潜能。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大学牛恋爱成功的事例。他(她)们基于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的严肃考虑,同中意的异性恋爱。他们认识到恋爱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间虽然不无矛盾,但是能够认真对待、正确处理。他(她)们把爱情和学业统一起来,使幸福的爱情转化为积极的力量,促进学业,净化自己的人格。因此大学阶段还是可以谈恋爱的。

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以及弊多利多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具有谈恋爱的资格问题。

应该看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感情不稳定,性格爱好也未完全定型。特别是对选择终身伴侣,还没有确定的看法,加上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冲突,因而容易失败。

四、结语

总之,恋爱是青年人的心理要求和合法权利,但正确行使这个权利还需要有高度的修养,并且付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大学几年时间短暂、极其宝贵,是为今后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一定要慎重。为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心理的重任,我们需要努力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各种服务,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恋爱心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 恋爱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13-02

恋爱心理,是人们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自我意识为标志,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好奇、接近、恋爱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1]“90后”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恋爱动机不纯、择偶标准现实、单一化等恋爱心理偏差的现象,不仅阻碍其人格的完善,而且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一、“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分析

“90后”女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9~21岁之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均衡,处于性意识的第三阶段――喜欢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2]对异性兴趣增长,对两性关系敏感、好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普遍呈现以下特征:

(一)开放性与盲从性并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观念或思想对恋爱的约束力日渐消弱。首当其冲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90后”女大学生对待恋爱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在增加,神圣性、严肃性正在一点一滴地消逝。从问卷调查得知,很多“90后”女大学生开始恋爱是缘于诸如“寝室里其他人都谈了,我也要谈”,“我最好的朋友有男朋友了,我也想跟她一样找个人陪伴”等此类理由,恋爱仅仅成了一种寂寞、空虚时的慰藉品。

(二)低龄化与情绪化并存

从收集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女大学生刚入大学就恋爱的比例逐渐在上升,正在谈恋爱的女大学生中,一年级比例占到22%左右。她们进入大学以后,因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习成了鸡肋,体验爱情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大学必修课。同时也极具情绪化,喜怒哀形于色,极易因为感情挫折引起情绪大起大落,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三)闪电性与未果性并存

爱美心理人皆有之,“90后”女大学生往往因为对方的外貌和身材而一见钟情,闪电式地陷入爱河当中,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过于简单和幼稚。而未果性的特征则比较突出表现于异地学生的恋爱,由于地理差异和城乡差异,毕业来临之际,双方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易出现分歧,他们往往经受不住这种考验而导致劳燕分飞,甜蜜恋爱终未果。

二、“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从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心理已发育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有性冲动,但又不具备踏入婚姻的条件,又有一定的学习压力。而对这些矛盾,有些大学生除了通过、性幻想、翻阅有关性知识的书刊等方式以外,还会采用其他方式宣泄性能量,比如说通过谈恋爱来发泄积蓄的能量。这种“渴望恋爱”“渴望被人爱”的心理现象是正常的、自然的,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社会大环境因素

网络时代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最快捷简便的渠道。在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即使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也不闭塞,加之各种社会实践的参加,她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受其影响。如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家庭中矛盾的冲突对校园中的女大学生就是个冲击,她们既渴望婚姻,要建立在符合个人意愿的感情基础上,又不免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分层化,使得人格还不完善的女大学生们在面对恋爱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三)特殊环境的因素

高校从人员、环境和地理位置来说,都有其特殊性因素。“90后”女大学生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和生活经历,从高中的约束管制到大学的放任自由,无疑都是促进女大学生发展恋爱关系的有利因素。同时,一般的校区都是处于比较偏远的郊区,女大学生每天基本重复在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路上往返,课余文化生活单调,很多人就会倾向于寻求爱情来调节生活。

三、“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育对策

鉴于以上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引导。

(一)注重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90后”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所引起的问题亟待各方的重视。要积极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恋爱观的指导作用,引导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摆正恋爱与学习的位置,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把握爱的真谛,积极追求自我,实现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高尚的恋爱价值观既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并获得真正爱情幸福的需要;还需要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加强女大学生的恋爱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女大学生对爱情、家庭的忠诚品质,增强道德责任感。

(二)着重培育“90后”女大学生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现代社会中,“速食主义”“快餐爱情”泛滥,冲击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爱的高尚教育,“90后”女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此,如果要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基本的做法是先培育她们爱的能力,包括迎接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以及发展爱的能力。[3]培养女大学生迎接爱的能力,能更好地增强她们在恋爱关系中的主动性,培养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其次是培养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就应该有勇气加以拒绝,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而盲目地应承下来,即使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最后要学习拒绝爱的艺术,要注意把握分寸,以尊重、理解、委婉的方式来拒绝,这是对一份真挚感情的尊重,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体现。

(三)加强对恋爱受挫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恋爱中的各种行为都是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90后”女大学生在心理上比较脆弱,面对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理性地处理与解决,如失恋时的伤人或自杀事件等,常常因为恋爱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再则,“90后”女大学生的感知细腻、情绪激烈、依赖心较强、多疑、敏感等特点,也极易使她们走极端。

因此学校除了重点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之外,还要开展对女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弱、较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团体活动方式,集合相似或类似情况的女大学生,设计系列活动方案,通过无条件关注、倾听、头脑风暴、积极参与分享等方式,深入了解其恋爱认识和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她们在团体训练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强化制约机制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情感教育的核心传播载体,高校虽然不能禁止学生恋爱,但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理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建设,杜绝低级下流色情文化的侵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恋爱、事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家长、同学、宣传教育渠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婚前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在恋爱中能正确控制、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正确把握感情防线,并丰富校园内的文化活动,使学生精神生活得以充实,精神追求日益升华;同时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强化各种制约机制,严禁校园内各种不文明行为发生,把女大学生恋爱引入健康的轨道[4]。

(五)发挥社会媒体的正面引导教育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非常的快速,无论是计算机、电视、报纸或杂志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几年盛行的一些相亲节目,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相亲才会赢”等广受大家喜爱。而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这种信息的传播直接影响了其恋爱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发挥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对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便捷性,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引导其朝着积极、正确的恋爱心理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屏,王俊燕.“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J].德育与学生工作,高教论坛,2010(6).

[2]曾庆东.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调查及其对策――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