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教育心理学专家,清华大学出版社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妇联《中华妈妈网》教育顾问,专栏作家,著有《做不成第一,做“唯一”》等作品。

王晶女士对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孩子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有各自的特点,父母只有弄清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才可能与之有效沟通,才可能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沟通的三大障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真的投入其中,却发现与孩子连最起码的沟通都困难重重。您认为亲子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王晶(以下简称王):201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最紧张的是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庭,亲子沟通通畅的很少,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我认为,造成亲子沟通困难主要有三大障碍。

第一,父母不尊重孩子。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对父母极其依恋,一刻也不愿离开父母,尤其是离不开妈妈。想想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就知道孩子是多么依恋父母。为什么上了中学孩子就不再依恋父母,甚至讨厌跟父母说话了呢?心理学对行为的认识是:给人一个刺激,人就会有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正面的刺激会得到正面的反应,负面的刺激会得到负面的反应。由此推理,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是一个拒绝的反应,那么之前一定是父母给了孩子拒绝的刺激。也就是说,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一定会反过来不尊重父母。

记: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很少。孩子的主张和要求经常被父母拒绝,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进行友好的沟通了。

王:所谓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是双方的互动;单向的不叫沟通,叫独白。大多数的亲子沟通困难,说白了就是父母独白,孩子置若罔闻,沟通当然是无效的。

记:第二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二,文化差异造成代沟。有的父母说,与孩子沟通不畅是因为有代沟。这样说,似乎亲子沟通困难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代沟并非年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记:父母与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王: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在所属时代的精神食粮哺育下长大的。60后父母与90后孩子,各自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差异极大,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极大差异,沟通起来有问题是正常的。比如,父母认为好吃的是饺子和包子,孩子认为好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互相都不买账。父母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孩子则讥笑父母OUT了。

记:不管是文化问题还是年龄问题,反正代沟是存在,有何不同?

王:年龄差异无法改变,但文化差异可以通过充电来缩小,从而填平代沟。比如,孩子津津乐道的东西,父母大可不必粗暴地抵制,更不必把自己崇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正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有了这样的意识,代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记:对,父母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勇敢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孩子的成长。第三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三,沟通方法不对头。现在,很多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方法的愿望非常迫切,但系统学习的却很少,沉不下心来,甚至希望把孩子推给专业人士了事。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不能推脱责任。专业人士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影响父母,通过父母影响孩子。只有当孩子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需要孩子直接面对专业人士。

记:父母怎样才能掌握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呢?

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一定有规律,掌握方法应该从了解规律入手。过去我们常说,孩子有个性,家庭教育应该个性化,因材施教。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做深入的探讨。

孩子有五种类型

记:个性因人而异,如何谈得全?

王:人除了有个性,还有共性;即使是个性,也可以分类,而且分不出太多种。心理学从人的认知渠道出发,把个性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嗅觉型和味觉型。我在工作实践中做过大量验证,每个孩子都可以对号入座。了解孩子和自己的个性类别,对父母来说意义重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记:这是个有趣的专业问题,希望您讲解得通俗些。

王:好的。视觉型的人视觉发达,喜欢说话,语速快,与人交流时喜欢直视对方眼睛,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在学校是佼佼者,在家是听话的孩子。听觉型的人听觉发达,语速慢,不善于语言交流,与人交流时喜欢低着头,敏感,兴奋和快乐源自内心,很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外界变化的关注度不像视觉型孩子这么强。这两种类型的人很难相处。如果父母是视觉型的,而孩子是听觉型的,那么亲子沟通就会矛盾重重。父母抱怨:“孩子不尊重我,我说话他根本不看我,爱答不理的!”其实这是误会,孩子眼睛不看父母不代表他的耳朵不在听。同样,孩子嫌父母太唠叨,也是个性差异造成的误会。有的父母说:“孩子是个闷葫芦,我说了半天,他油盐不进!”其实,孩子未必没有认真听,他的听觉高度发达,不仅听懂了内容,而且听出了父母语气中的态度和种种暗示。

记:这样的误会简直比比皆是。

王:没错。视觉型的人跟听觉型的人沟通的时候,前者往往不理解后者,认为对方应该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希望改变对方。有一位妈妈很苦恼,因为她8岁的儿子语速慢,让她听着心焦,她希望儿子像别的孩子那样能说会道,于是给孩子报了演讲兴趣班,可她儿子变得更不爱说话了,还变得非常自卑。这位妈妈不了解儿子的个性类型,盲目地改变儿子,结果给儿子造成了伤害。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这是经验的总结,孩子的个性是有渊源的,DNA技术已经证明了人的很多神经链接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特点和个性类型,而且是后天不可能改变的。世界上有心性敏感的艺术家,有口若悬河的演讲家,何必强求孩子学他不擅长的东西呢?发掘潜力,培养特长,不是更高效的家庭教育吗?

记: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视觉型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是吗?

王: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听觉型的,沟通的效率也会很高,却未必是话语很多,因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很会察言观色。

记:触觉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王:触觉型,国外的心理学叫动觉型。这类个性的孩子在当下中国是经常受到打压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淘气,生命力特别强,喜欢创新,喜欢动手,喜欢破坏,不愿意停留,总是跑来跑去。

记:难怪叫动觉型,这样的孩子被很多老师和父母认为是得了多动症。

王:这种类型的孩子,行为特点是生理特点所决定的。神经科学的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类型的孩子,大脑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兴奋点在同时工作,所以他很活泼,思维跳跃。父母正在跟他说这件事,他听着听着就想到了别的事,所答非所问。他上课跑神儿,专注力不持久。这叫心理不应期。触觉型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耐性,坐不住,往往被家长和老师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记:触觉型的孩子适合从事什么?

王:触觉型的孩子因为天生爱动不爱静,生命能量强劲,多半都是运动员、舞蹈演员、艺术家的好材料。

记:但是,实际情况是,父母多半会想办法改变这类孩子的个性。

王:对,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类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都有长处和潜力,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提升它,而不是纠结孩子的缺点,整天批评他。很多时候,父母重复地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反倒是强调了那些缺点。比如,我现在反复对你说:“你不要想蓝天,你不要想蓝天,你千万不要想蓝天……”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记:我脑子里全是蓝天。

王:对触觉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善待他,他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活力,自然有光明的未来,他只是不适合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不听话,有主见,其实是优点,因为他有自我的东西,是创造型人才。

记:嗅觉型和味觉型的孩子又有哪些特点?

王:嗅觉和味觉也是两个重要的认知渠道,与其相对应的嗅觉和味觉发达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而在这里不需要多谈。简单地说,品酒师、品烟师、美食家都是嗅觉和味觉优于常人的人。这类人往往是天才或专才,他们特别敏感,按照自己的认知渠道去学习,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应该重点关注。父母应该重点从这三种认识渠道去认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的放矢地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记:现在的孩子特别崇尚“成为自己”,听上去充满逆反味道。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人的认知渠道不同,何必要求他们千人一面?

王:当然,生命的成长本质就是成为自己。只是这话让父母听起来不顺耳,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听话。

记: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身就是一个挺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孩子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父母的?父母的话一定对吗?即使父母的话是对的,孩子不用犯错误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对的呢?

王: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在约束孩子,由约束孩子的行为到约束孩子的天性。生命的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有自然规律,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是最重要的。前两年,日本科学家有一个轰动一时的创新,就是生产出正方形的西瓜,以方便运输。做法是把很小的西瓜放在正方形的塑料盒子里,等西瓜把塑料盒子撑满了,再打开盒子,西瓜就是正方形的了。这样的做法不失创意,但成本很高,有得不偿失之嫌。用类似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则完全不可取。试想,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长大,对长辈的教导言听计从,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尤其是进入今天讲的创新型社会,他会很不适应,因为他已经变成“正方形”的了,规矩了,墨守成规了,而社会恰恰要求他创新,孩子如何适应?

记:所以,现在高分低能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的高材生多,啃老的宅男宅女多。

王:是的,当父母抱怨社会的时候,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激情和勇气已被二十多年的唠叨磨光了,他习惯于被指责,他害怕碰撞,家长还浑然不觉。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学校的时间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家长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记:您刚才举了很多妈妈的例子,请问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王:我认为爸爸和妈妈承担着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责任,因为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中国为什么特别强调母亲教育,因为中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母亲的责任是“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担子就落在母亲的肩上。现在时代不同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基本没变,但父亲在外打拼再忙,打一个电话总是不难的。笼统地说,孩子跟父亲沟通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跟母亲沟通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学习。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亲师关系 营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09-03

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对班主任素质要求高,而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重、工作辛苦,难以吸引足够多的优秀教师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在较多的中小学校,存在一定数量的“不适任”班主任。具体来说,“不适任”班主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权威性”太高的班主任,班级制定的规则苛刻而繁琐,不让学生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常以他的权威给学生贴标签,学生身心备受压抑,厌学乃至“恐学”;第二类是缺乏权威管理学生的班主任,班级纪律混乱,学生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班主任也无计可施。第三类是“拒绝型”班主任,经常用嘲讽、贬抑的态度对待学生,往往不在意学生的感受,甚至把“羞辱”当做是激励学生的方法。“不适任”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亲师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亲师双方的身心健康,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与生活。

现今各年龄段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家庭富裕,在独生子女、少子女社会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有着极高的期待。台湾教育界有“怪兽家长”一说,具体表现为:(1)把教师当保姆,主要在小学阶段。如家长担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师每天提醒孩子换衣服,教师偶尔忘记,家长就会埋怨甚至投诉。(2)喜欢指挥教师。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经常干涉班级事务,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常电话“指导”,有时到校口授“秘笈”。(3)喜欢投诉。认为教师是“圣人”,不能出半点错,一有不满就打电话给校长,写“告状书”给教育部门。面对“怪兽式”家长,大部分班主任缺乏有效地应对能力与策略,亲师关系受到严重威胁。

营建良好的亲师关系,才能使班主任、家长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实教育情境中,“不适任”班主任和“怪兽”家长虽然少见,但只要班主任、家长双方掌握良好亲师关系的营建策略,亲师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冲突就可能逐步地缓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亲师关系,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教师的策略

1.开展亲师座谈会,创造好的开始

管理一个新的班级,第一次亲师座谈会(即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多数家长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要使亲师座谈会成功,班主任要在事前准备、担当主持以及会后联系上。

会前充分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印发通知邀请家长出席。(2)准备材料,制作PPT课件,呈现班级建设理念,沟通学生教育观念。(3)拟定座谈会流程,与座谈会通知一起印发给家长。(4)组织学生准备感恩卡、感谢信,感恩父母的倾情付出。(5)布置座谈会温馨场地,准备学生学习成果展。(6)与班级学科教师沟通,做好座谈准备。

座谈会的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班级,认识、信任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在座谈会过程中,班主任要通过言语、行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是一个有思想、肯用心的班主任,让家长相信班级有一个有效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优秀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师团队。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记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正确看待孩子;沟通时注意倾听,用“我们”代替“你、我”。在座谈会时,尽可能邀请学科教师出席,陈述该学科教学理念,让家长了解学科学习,明确怎样配合学科教师做好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可通过以下方式巩固成果:(1)组织家长写“父母寄语”激励孩子。(2)动员家长写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建议与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沟通。(3)关照无法参加座谈会的家长,请学生带回会议资料,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家长随时与自己联系。

2.多元沟通,缩短亲师距离

日常的多元渠道亲师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定期“情书”。班主任定期给家长写信,介绍班级近况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请家长阅读书信后,提供教育教学建议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疏导的地方。通过定期“情书”(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长都能有效了解班级近况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与工作安排并做好相应的亲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学问卷。以半学期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教学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带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写。学生上交调查卷后,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区别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信息,审视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需求,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校讯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学校现在已经开通家长校讯通服务,班主任可以通过校讯通与家长及时沟通各类信息:(1)交通、饮食、交友等安全提示;(2)节假日作息安排与注意事项;(3)日常作息时间变动;(4)学科测试成绩;(5)学校、年级、班级需要家长配合事项;(6)亲子教育建议;(7)其他温馨提示与建议。

第四,电话访问与上门访问。通过定期“情书”、教育教学问卷、校讯通,班级普遍性问题基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家长的个体诉求与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家长的单独交流来解决。对于家长简单的诉求与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班主任则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在适宜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亲师冲突,冷静科学应对

在一个友善的沟通环境,仍有可能出现亲师隔阂乃至冲突的。遇到这样的情形,班主任需要冷静科学地应对。

第一,暗示自己,家长不是来找碴的。家长找到班主任,肯定是真的有困难,尤其是一些情绪激动的家长,其实内心特别脆弱、着急,需要班主任耐心倾听、提供帮助。许多亲师冲突激烈,以学生转学收场的案例,往往一开始只是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听懂这些诉求,真正无理取闹的家长是极少数的。

第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情绪激动地找到学校来,即使觉得家长的说辞无理、无据,班主任也应冷静倾听,理解家长的心情,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班主任一定要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先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现敏感词语如:“可是”“但是”。班主任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回应,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三,用更多资源帮助自己。班主任不是超人,面对个别家长及一些棘手的问题,要借助各种资源帮助自己。比如:家长需要更多的倾听与谈话,可以请学科教师帮忙;家长不满学校、年级安排,可以请学校教务处、年级段务委员会出面协助说明;家长需要亲子教育专业指导,可以请学校资深教师帮助。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场进行思考。善于亲师沟通的班主任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长喜欢你,那是因为你喜欢他的孩子;如果家长肯定你,那是因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长接纳你,那是因为你接纳他的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亲师冲突时,班主任如果能够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场上思考,让家长知道亲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容易缓和、消除了。

二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家长的策略

1.以信任和关怀为基础

父母和班主任的角色不同,班主任肩负关照全班学生的责任,父母则只需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父母想创造对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自己孩子最有利的方式未必对班级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长自身先有“够好就好”的观念,不是老想着为孩子找到最好的教师、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有一个合理期待的范围,亲师关系自然有宽松的空间。家长要相信,班主任的所有作为都是基于“为孩子好”的动机;班主任也是人,对于流动于彼此间的情绪都是感觉敏锐的,信任是亲师沟通最重要的基础。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信任班主任、表达正向、支持,多鼓励、肯定,少指责、批评。班主任需要家长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怀、鼓励,出了点状况家长就找上门来。班主任每次看到家长就感觉有麻烦需要处理,自然就不喜欢和这样的家长见面,亲师之间容易出现隔阂、矛盾。

2.理清问题的焦点,具体陈述问题

许多家长的烦心事是“孩子没困扰,父母有烦恼”,通常是教师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长学生时期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这是家长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在与班主任沟通前要先理清问题的焦点,如果孩子没困扰,那就大可放心。

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时,如果只给一个批判性的主观论断,然后要求解决,极可能得到班主任的否定。比如,“这么做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叙述抽象且主观性强,班主任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长在与班主任沟通时,应当具体陈述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这样,班主任就容易明白家长所说的问题并作具体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变。比如,某小学家长和班主任沟通作业太多的问题,班主任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写十遍,家长发现自由孩子生字生词很少出错,认为只要抄写五次就足够了。家长在具体陈述问题之后,建议教师,是否考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设定一个弹性的范围,例如生字练习五至十次,让家长和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如果孩子选择五次,而考试时错字却超过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业是每个字练习十次。这样的陈述问题并建议,就容易被班主任教师接受,提高孩子作业的有效性。

3.表达同理心

中小学校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压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拼命抓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班主任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许多家长无法真切感受、难以想象的。家长缺乏同理心的问责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不是只有技巧,态度温暖,沟通才会有效。家长尤其要避免的是带着孩子直接跑到教室或办公室找班主任讨说法,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班主任。家长对班主任的责备与批评,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这个班主任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表现出对班主任的轻视、不满,而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索。

不论班上或者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家长找班主任沟通时,第一步应先表达同理心。比如,家长先以“老师您要关照整个班级,要符合每个家长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班级确实有几个孩子问题比较多,老师您辛苦了!”这样的话来表达对班主任的同理心,班主任就能从家长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亲师双赢的理想效果。

4.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亲师沟通要及时,但只有时间、地点、工具适当才能沟通有效。一些家长找班主任谈话,没有事先征询就直接跑去学校,也不管班主任是否正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或是班主任正有急事要办。在这种情况下,亲师沟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长要找班主任谈事情,最好是先约时间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班主任可以有准备地静心倾听、思考。另外,如果家长不是有急事,一般不应占用教师下班休息的时间。

在沟通地点上,学校班主任办公室或者教学楼附近安静空间都可。如果家长要跟班主任交流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在让双方可以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沟通工具上,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电话都是有效的沟通工具。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主任可以自主安排阅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反馈,适宜于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事务沟通;电话联系便捷及时,一般比较适合急事上的沟通处理,而不能解决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

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5.亲师冲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主任具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适任”的班主任,而家长已经具有相当的诚意和沟通技巧,可始终没有得到班主任的正面回应,那么家长就应关注孩子利益,给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

第一,家长自力救济,当好孩子的消毒剂和打气筒。消毒剂就是在班主任某些不当行为伤害到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造成孩子退缩时,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打气筒就是在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太多调整,而偏又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断遭遇挫败时,家长针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

第二,鼓励孩子面对合理范围内的班主任教师多元状态。一直帮孩子安排家长自以为最好的班主任教师,不见得就是好事。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碰到不一样的班主任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纳与包容的班主任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滋养,注重规范与要求的班主任也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练。无论是民主、宽松还是专制、严格的班主任,家长都应鼓励孩子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养分,走向成熟。

当然,如果孩子碰到难以承受的不合理对待,家长必须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实在不能处理的,就必须考虑转换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俐容.亲师正向沟通五招[J].亲子天下,2010(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高中生由于人格逐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日渐清晰,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在亲子关系中他们更在乎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而许多高中生家长往往还停留在“大人对小孩”的沟通模式上,以致在亲子沟通过程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从亲子沟通现状来看,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及信息认知不对等也是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

真正成熟的亲子沟通方式,应该是以冷静亲和的态度,各自充分表达己见,相互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看法。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架起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桥墩:倾听孩子是前提,理解孩子是基础,恰当表达是关键。本次培训立足方法的可操作性,帮助家长体会以上三种亲子沟通的方法并尝试应用。

培训目标

1.让家长了解日常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2.让家长体会亲子沟通的三种重要方法:倾听、理解、表达;

3.让家长尝试应用三种方法。

培训对象

高中生家长

培训时间

120分钟

培训准备

分组;确定组长,培训组长;课件;音乐;游戏材料

培训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

1.游戏暖身:Leader最大

过程:成员围成一个圆圈,先选出一个人为Leader(即命令者),Leader可随意说一句或一段话(如训斥、叮嘱),也可做一个动作(如拥抱、洗碗),尽量模仿家长的日常生活。其他人与自己右边的成员组成二人小组,面向对方,依次仿照他的话或动作去做。全部的人都做完后,可轮流当Leader,继续游戏。

注意事项:

(1)尽量放松,不拘束,Leader可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2)其他人务必观察Leader指令的细节,并模仿。

(3)不可批评或拒做Leader的指令。

(4)交流做Leader的感觉与被领导的感觉。

设计思路:营造氛围,调动情绪,初步启动团体动力。

2.互动破冰:小组内自我介绍

规则: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孩子(不是介绍自己)。

给自己命名:以××妈妈(爸爸)命名,并在培训期间如此称呼。

设计意图:缩小团体规模,实现破冰并相互接纳。

二、团体转换阶段

1.交流互动

情景再现:周末,孩子回家,见到你的第一句话:“明天给我买个手机。”

组内交流:此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包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小组讨论:针对你的反应,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

师点评:以上情况反映出我们日常亲子沟通的常态及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呈现常态问题,激发探索兴趣。

2.我说你画

规则:请一位成员到讲台上当考官,教师给考官一张简单的图片,其他成员无法看到。然后请考官描述图片的内容,其他成员根据前者的描述画出该图片。

要求:在描述过程中,只能通过言语表达,不能用手比划,其他成员把图片画出来,但不可以出声。看看有多少成员的画和描述的是一样的。

组员分享: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师点评:我们所听到的,所理解的,不一定是人家想表达的。自己认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可是后来发觉别人根本没理解。这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也是亲子沟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我们高中生家长,权威感太强,缺乏倾听的态度;主观性太强,缺乏理解的意识;情绪化太浓,缺乏表达的技巧。

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架起这座亲子沟通的桥梁呢?倾听、理解和表达。

设计意图:催化团体动力,体会亲子沟通的具体问题,导入培训主题。

三、团体工作阶段

1.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孩子

(1)情境故事:

小孩子的答案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成员分享: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师点评:亲子沟通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要学会倾听孩子,能听懂并理解对方的信息,不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所以,倾听孩子是沟通的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家长体会倾听孩子的重要性。

(2)头脑风暴:各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要求每个成员均需发言,各抒己见。

倾听对亲子沟通有什么作用?家长在听孩子说话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倾听孩子需要注意什么?(怎么听,怎么问,听什么)

分组讨论,全班分享。

师概括(PPT展示):

倾听的作用:改善关系;缓和情绪;澄清信息;促进思考;消除误解等。

存在的问题:不愿意听;先入为主;审问的态度;急于插话等。

倾听的技巧:要有倾听的态度;做到倾听的姿势;把话听完整,正确理解;适时提问;感受情绪等。

设计意图:运用团体动力,集中团体智慧与资源达到目标。

(3)尝试倾听:分组演练

各小组成员两两配对,分别扮演“家长”与“孩子”,进行倾听演练。“孩子”解释要父母买手机的理由(家长自编),“家长”用恰当的方式倾听,力求让对方说得更多。时间为五分钟以上。

回馈:“家长”与“孩子”各自分享体会。

设计意图:让家长亲身体验,加深体会,促进应用。

2.用正确的方式理解孩子

(1)生活测试:您了解您的孩子吗?

小组自由交流:您的孩子最近快乐吗?孩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他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平时心里想什么?孩子最需要什么?

设计意图:用接地气的活动形式,强化团体动力,为讨论理解孩子作铺垫。

(2)生活案例:

小A的苦恼

小A是一名高一男生。最近他觉得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此在家总是闷闷不乐、不言不语,甚至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情与父母发生争吵。平时父母总是将小A照顾得无微不至。初三毕业的时候,为了体会独立的感觉,小A特意选择了一所离家稍远的学校,希望能够通过住校生活脱离父母的管束。但是父母认为他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顾好自己,怕影响学习成绩,坚决不让其住校,且每天早晚接送,保证不耽误他的学习。小A觉得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父母事事都要管的原则,家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父母也很伤心,明明是好心,却遭到儿子这么强烈的排斥。

讨论交流:父母的做法为何引发小A这么强烈的抵触情绪?

师点评:父母因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行为,把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做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用爱的名义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导致亲子矛盾的产生。有时父母还不知所以然。所以,理解孩子是沟通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鲜活的案例让家长体会不理解孩子导致的后果。

(3)活动启示:手表的背面是什么?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表,手表正面朝向成员,背面朝向自己,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成员猜猜手表的背面是什么。最后挑一个成员走上讲台,站在自己的位置,把看到的手表的背面是什么告诉大家。

成员分享体会。

师点评:你们站在我的对立面,是很难猜出手表的背面是什么,但只要你站在我的角度上来看,就很容易得到答案,知道手表的背面是什么了。同样,在亲子交往中,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我是他,现在我需要什么?我希望父母如何?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体会理解孩子的方法――换位思考。

(4)尝试理解:提供情景,分组讨论

情景一:孩子考试以后成绩不好,心情也不好。

情景二:孩子与同学吵了一架,自己受伤,把对方也打伤了。班主任告诉家长,说要赔医药费。

小组讨论:在以上情景中,如果我是孩子本人,现在我需要什么?我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

设计意图:运用团体动力,应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尝试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孩子。

3.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

(1)角色扮演:

敲门声响起

背景:小丽下午去朋友家玩,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雨,乘坐的公交车坏了,又没有电话可以和家里联系,所以回到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小丽的父母真是又担心又焦急又生气。这时敲门声响起,小丽回来了……

两位成员演示:母亲(愤怒地)说: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丽(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丽:我为什么没有理由?你太不相信我了!以后我的事你少管。

母亲(更怒):好,我不管。以后晚上不许出去,没得商量!

小丽冲进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讨论交流:小丽母女之间的冲突是怎么升级的?

师点评:家长表达方式的不当导致亲子间的误会,激发了孩子的情绪,以致冲突升级。(全部是“你”开头)所以,恰当表达是沟通的关键。

设计意图:以鲜活的对话形式,体会恰当表达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实际需求。

(2)方法介绍:“我讯息”表达的三步

第一步,事实/行为,即说出对方的行为与事实为何(如:你回家晚了一个半小时,我们等了你一个晚上);

第二步,感觉,即真实地表达我当时的感觉(如:我很担心,又有点生气);

第三步,说出事实或行为的影响,或者是我希望对方怎么做(如:以后要准时,或打电话回家)。

前提:控制情绪,用接纳的语气。

设计意图:以案例为载体介绍“我讯息”表达的方法。

(3)尝试表达:提供情景,分组训练

情景一:孩子染了黄头发。

情景二:孩子常跟一异性同学通电话,每次都聊很长时间。

情景三:孩子最近迷恋电脑游戏,放学回家基本不做作业。

小组讨论:针对以上情景,请用“我讯息”表达。并在小组内进行配对演练,再分享体会。(成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案例具体化)

设计意图:运用团体动力,训练“我讯息”的表达。

四、团体结束阶段

(1)寓言故事:

动物拉车

梭子鱼、虾、天鹅是三个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他们都铆足了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一动不动。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地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他们都使劲了。

师总结:各自使劲不能形成合力。现实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往往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但各自使劲则事倍功半。只有在亲子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形成家庭的合力,实现双赢。

设计意图:维持团体动力,再次体会沟通的意义,即实现双赢。

(2)真情表白:总结与回顾

全体成员就整个活动进行以下简单的交流:今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哪个?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关于亲子沟通,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深化培训内容,给团体成员留下深刻的记忆。

(3)课后作业:面对家庭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尝试通过倾听、理解、表达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用心体会其中的感觉。

设计意图:激励成员将课堂上的活动体验和课后的生活实践更好地衔接起来。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1.要认识到成功的沟通没有秘诀

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与一个孩子沟通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于另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位母亲的儿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于是,这位母亲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一起到书店去,在那里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她的儿子最终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可见,成功的亲子沟通没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2.要学会倾听

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问题和观点,有助于澄清事实,避免对孩子的误解。经常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尽管你没有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因为,善于倾听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3.要创造机会交谈

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侯,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侯,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欢在晚饭桌上或睡前时间与孩子谈话,有些父母则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4.讨论相互间的差异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在观念和意见上存在差异。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而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回来。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差异,沟通就难免失败。父母应当认识到,这些差异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养方式和限制措施,与孩子一起商议和制定新的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发展有用的社会技能。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辨别能力以及考虑各种可能性或观点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商议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冲突。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5.避免过度反应

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为了使交谈保持友好的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和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问题时,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语气进行,如“你这样做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谈谈好吗?”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愿意倾吐秘密的对象,成为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向他们敞开心灵。比如,你的孩子告诉你,晚上他和伙伴们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现的很吃惊且激动,或对事情的结果根本不感兴趣,孩子以后就不会再对你说什么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与叛逆期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6.讨论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事情

孩子们生活在不同于成人的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些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另人烦恼;但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事。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