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作为异质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两极,不仅存在着一致、和谐与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分歧、冲突与对抗的一面。现实中也时常出现师幼关系不和谐,甚至矛盾尖锐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因而笔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试图从此书的观点中汲取精华,结合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为构建师幼亲密关系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一、《西尔斯育儿经》中诠释的亲密关系

本书作者说到:“为什么有些孩子管教起来会比较容易?我们夫妻俩在生儿育女中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结论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孩子管教起来就越容易’。”从西尔斯育儿经的观点来看:一方面,与孩子关系密切的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深入地了解,因而他们能够知道对孩子作出什么样的期望是合适的,并且会明白如何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期望。另一方面,与父母关系密切的孩子知道父母期望他们有什么样的品行,并且为了让父母高兴,他们会尽力按父母所期望的去做。这样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对他们来说行之有效的教养方式。

《西尔斯育儿经》的具体观点是父母通过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来实现对孩子的依附性养育。对于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本书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尽早建立亲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你的孩子,帮助你的孩子尊重权威,为孩子确定规则,期待孩子服从管教,用榜样来教养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塑造孩子的行为,培养谨慎的孩子,交谈和倾听;二是做依附性养育的父母。具体包括:对婴儿的啼哭作出回应,给宝宝哺乳,把宝宝“穿”在身上,与宝宝一起做游戏,与宝宝一起睡觉,做孩子的帮助者。

二、《西尔斯育儿经》理念下的师幼亲密关系的建构

(一)把握教师角色,尽早建立师幼亲密关系

幼儿教师首先也应该意识到要尽早建立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并保持这种关系,以奠定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与孩子关系不亲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技巧缺乏信心。越早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育活动就越容易开展。

1.做了解幼儿的权威者。

了解幼儿是教师采取教育行为的前提,教师应该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与能力,其教育技巧必须随着幼儿不同及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不能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幼儿的需求以及思想与大人截然不同。帮助幼儿尊重权威,并不是说教师作为教导者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心中的权威。权威意味着尊崇,尊崇既意味着服从,又意味着敬重。让幼儿尊敬你,教师必须兼有和蔼与睿智这两种禀性。

2.做在相互信任师幼关系下的规则制定者。

教师从照料幼儿、逗幼儿开心的过程中会逐渐地了解幼儿,幼儿也会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对权威的尊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幼儿信赖你会满足他的需求,他也就会服从教师作出的限制。学会为幼儿确定规则,同时你又必须创造条件使得这些规则容易遵循。幼儿需要有划定的界限,没有界限,幼儿就不能茁壮成长,甚至不能生存。期待幼儿服从管教,幼儿是否听你的话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你指望他顺从教师,他就会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师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听教师的话。 3.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用榜样来教育幼儿,教师应该树立让幼儿效仿的榜样。其实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也很容易成为幼儿心中的权威,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幼儿心中的榜样。培养幼儿的自信,有正常感受的幼儿也会有正常的行为。正在成长中的幼儿如果有着正面的自我形象,那么就容易被教育。然而,有着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幼儿就不是这样。幼儿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会有正常的行为,教师不相信他,因而他也无法信赖自己,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4.做幼儿行为的塑造者和导师。

幼儿生来就带有一些行为特征,有些被发扬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这取决于幼儿被如何教育成人。另一些行为特征是通过积极地鼓励培养起来的。这需要教师敏感地把握,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及时有效而又循序渐进地进行矫正。教师除了教育幼儿学会对别人、对事情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之外,还应该教会幼儿对自己负责任。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内心建立起这么一个安全体系,不断地向他发出提醒:全面地考虑你将要做的事情。交谈与倾听,教师希望幼儿以尊重的态度与你谈话,那么教师必须首先在交谈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学会如何倾听幼儿也同样重要,获得幼儿好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知道你重视他。

教师与幼儿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那么教师就难以成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难以成为幼儿的好榜样,也不可能成为幼儿的行为塑造者和受幼儿尊敬的导师。教师应该将上述综合起来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培养出令教师骄傲、令家长放心的幼儿。

(二)做依附性教育的幼儿教师

一是主动亲近幼儿。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哭作出回应,去抱他,去帮助他,同时注意倾听,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帮助和关爱。不要把幼儿的哭闹当做麻烦,实际上它是一种建立师幼亲密关系的机会;与幼儿一起做游戏,和幼儿一起感受游戏的快乐,关注幼儿的注意力、情绪、行为。这一方面利于教师亲近幼儿,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更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幼儿的行为和需求;照顾幼儿入睡,这时教师可以传递给幼儿爱和安全感,有利于形成师幼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形成幼儿的依赖性和独立性。

二是主动帮助幼儿。在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都需要人去关心他,这些人是幼儿的帮助者,帮助幼儿学习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事。帮助者并不告诉幼儿去做什么,他们不会给幼儿下命令,而是从幼儿身上获得线索,把对幼儿的期望编织在他们自己的意愿之中。如果幼儿缺乏帮助者,那么幼儿教育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这样的教师也估且被称作依附性教师,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师幼之间形成相互的敏感,也是一种师幼心灵感应。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行为更有规律,才能培养出主动关爱他人的健康幼儿、健康公民,也有利于孩子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平衡。

幼儿教师如能做到上述,也就能够更好地建立师幼亲密关系。这事实上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对幼儿真挚的爱。形成亲密关系,对于教师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幼儿教师应该培养并保持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去了解幼儿,关心幼儿,与幼儿互动,得到幼儿的信赖,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许下承诺,正视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在充满爱和信任的心灵环境中接受教育,推动我们美好的幼儿教育理想及早实现。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由于本人在海峡两岸长期任教于早教机构、小学、初高中,担任幼儿、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接触太多早恋、挑食、上网成瘾、缺乏自信心、严重逆反、考试焦虑、亲子沟通障碍、子女无情伤害父母,甚至伤害自己身体,造成自杀案例逐年提升等等相关情绪障碍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案例。身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班主任除了焦虑担心,无法持续工作以外,还能提供什么协助呢?父母和班主任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孩子情绪障碍的发生呢?

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应该知道怎样活着,知道怎样成为人的过程。最早阶段是父母亲告诉我们的,但是很可惜我们大部分的父母和班主任从来就没接触过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成为有效能的父母亲和班主任,只知道要如何养活孩子,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如何掌握孩子童年时期(0~18岁)的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英国夏山学校做了一项针对孩童时期的情商研究,结果发现人格养成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小孩的情绪在解脱压力与束缚之后,心智才会变得更加灵敏而专注在学习上。

但是生命教育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延伸到中学,这一阶段都是重要阶段,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情感教育最适当的阶段,而学校的功能不只是学习写字、读书、考试而已,还有指导学生如何跟自己相处以及跟他人达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反过来检视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只在强调学习上的分数,完全疏忽“全人教育”中的情感表达与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造成社会上为了快速达成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彼此伤害的问题。台湾也曾经经历过孩童自杀、父母高离婚率、校园暴力等事件发生,于是在2001年台湾因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生命教育列入正式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改善不幸事件发生,以达成“全人教育”。

本人在长期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幼儿阶段更是发展自我概念的好时机,如果父母知道要鼓励和赞美孩子,孩子在发展自我概念过程中会是更加有自信心;反之如果父母亲操之过急或是喜欢比较其他孩子的表现,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假如在上学阶段父母亲或是班主任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逆反、焦虑、担心,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厌学、不喜欢与他人接触等而成为敏感的孩子,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有一些父母或是班主任更是抱怨孩子是个大麻烦甚至还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其实孩子的情绪只是希望你能懂、温暖和关怀而已。

如何预防敏感或是怎样教育情绪障碍的孩子呢?首先,父母亲必须先了解各年龄层的幼童心理发展状况。

0~1岁属于口腔期,如果错过口腔期的正常发展,会造成孩子的不信任和焦虑。如孩子过于害怕陌生人、老是喜欢黏人或是咬手指头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孩子担心与外界接触而造成分离焦虑感。然而0~1岁的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和依附感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因为家长不了解而造成的不自信以及担心,将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

1~3岁属于期,孩子正在学习处理大小便训练时期,如果父母操之过急,会给带来孩子过度敏感、小气、吝啬、爱哭、神经质。因此敏感性的孩子将会因为家长无法理解甚至误以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时,无法专心学习或是与他人互动时显得没自信、不容易参与学习活动,脾气逆反、暴躁、爱哭等个性。家长如果还只是认为我们的孩子按照原来的照顾方式不也是长大了吗?家长再不重视父母心理课程成长和生命教育的训练,孩子将会在初、高中的专注力及情绪受到影响,也会造成亲子沟通困难等问题。

3~6岁属于性蕾期,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处理不当将可能影响到中小学生入学人际关系处理、自信心的发展以及未来婚姻的幸福。例如:早恋、上网成瘾症、人际关系不好、被嫉妒或是嫉妒他人等情绪发展,皆是因为性蕾期家长缺乏生命教育的两性关系认识或是没有协助孩子和异性相处、认识身体结构等。所以,父母更要把握住0~6岁幼童人格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善用生命教育故事绘本。选择适宜的故事绘本,协助各年龄层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生命教育故事绘本不只是讲故事给孩子听而已,而是借助绘本故事,引导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建立儿童自信心,掌握有效专注力训练,借由认知图像的大脑记忆训练,并且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也借助生命故事教育绘本故事将情绪释放出来,且在生动有趣活泼的故事中,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并引导其正确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儿童正在发展勤勉、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小学1~2年级孩子因为新生刚入学阶段产生分离焦虑,造成孩子不愿意上学整天哭闹发脾气,问题出在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在家庭没有养成做家务事的习惯或是尚未建立生活常规,让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在过于舒服的环境,因此无法忍受教室的拥挤、写作业、还要跟同龄人产生团队精神、面对考试压力等。于是学习这一件事情让孩子一开始就产生不好印象也缺乏自信心,接下来也影响到3~4年级的学习状况或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3~4年级的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以及身体第二性征发展前的准备。例如:月经或是梦遗来前的身心理准备或是身体对于第二性征结构的认识,如果这些班主任或是家长在生命教育两性发展课题中能给予适当指导,孩子在课业中不但能安心学习也能做好认识自己的概念,以强化孩子自信心发展,建立勤奋概念和善于与他人分享。5~6年级高年级孩子是小学生压力最大的阶段,也是为了顺利升上初中基础课程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好好学习聆听孩子说一说心里话,便很快就能释放压力,同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挑战,按部就班列下读书计划表,逐步跟进学习步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适应初中阶段的任何考试压力。否则高年级孩子容易寻找他人的支持以及产生逆反、缺乏自信、发生早恋、亲子沟通障碍、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因此家长如果了解这一些心理状态,则必须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说出心理的压力,也才能走近孩子心里并且做到陪伴孩子度过小学生高年级的课业压力,之外也可锻炼出勤奋独立学习的好孩子。

0~18岁的孩子,如果在缺乏爱,没有在正确引导下长大,等到青少年时期若发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再处理问题为时有点晚,甚至耽误了功课也会影响未来职业发展。因此,父母必须积极掌握孩子幼童时期,透过生命教育故事绘本,培养正确人格发展的下一代。增进亲子互动之余,学习如何认真聆听孩子心里的话,千万不能只是指责孩子或是任意批评孩子。当父母亲学会正确理解或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发展,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训练出优秀的好孩子以及健康的人格特质,也是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因为成功的伟人或是政治人物、企业家等都是情商比智商还高,才能掌握世界的经济地位和人脉的整合。

父母在孩子小学和初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教养出健全人格特质和学习好的孩子:当孩子经过努力做好一件事情,要具体鼓励孩子行为以强化正向行为反应。

尽量养成孩子做好家务活,以锻炼生活意志力,同时也能理解父母亲的辛劳。

鼓励孩子养成写日记习惯,以进行自我反思能力。

父母上班也尽量能晚上陪伴孩子说说心里话。

鼓励孩子要多参与家庭和学校活动。例如: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参加社区活动。

养成良好读书计划习惯,以利于学习上的调整。

小学阶段要进行生命教育活动,以利于身心健康,唯有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发展出“全人教育”。

父母虽然工作忙碌也必须多参加父母心灵成长班,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好孩子。

例如:

1.如何做有效能父母亲?

2.陪伴孩子学习以强化大脑记忆力。

3.如何跟孩子做好良性沟通增加亲子关系?

4.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亲应该怎么办?

5.父母亲如何认识自己孩子的天赋发展?

协助孩子做好“生涯规划”找出自己的能力和特色,以增加学习动机提升自信心。

父母应多利用假期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调适身心。

父母亲应在孩子小的时候,若能多注意生命教育中的情商发展将来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以及养成良好专注力。

父母亲应在孩子中小学的时候,多训练儿童故事绘本做好生命教育能提升品德教育、两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文关怀等将来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父母亲应多拥抱孩子,让他(她)学习爱的感受,将来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

生命教育实施于中小学阶段正是提供孩子自己来抉择愿不愿意分享,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学习如何温暖自己与他人的心,回归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指导幼儿成为“全人教育”促进身心发展、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然而在中小学阶段应以建立儿童生活常规、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养成、进而喜欢自己和他人、对于环境能感到好奇引发事件兴趣,在小团体中愿意自我表达且无论对或是错都能情绪表达不畏缩等。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目标:

积极培养问题解决思考能力

专心投入游戏并愿意与人分享

训练孩子专心的投入在学习上

愿意自动自发帮助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能勇敢自然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情绪

能做好情绪上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情绪上的表达应该包括:

能轻松跟父母亲、班主任进行沟通

能主动跟他人表达心中的想法

对于生气的事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降低自我攻击和打人的机会

愿意在生活上协助他人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班家庭;亲子阅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1-03

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中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赵琳所做的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亲子阅读为个体后继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强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亲子阅读活动还让儿童获得了与人沟通的一系列经验,比如情感态度经验、行为经验、认知经验、社会文化经验等。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为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提供帮助,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加深亲子间的情感。

一、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借鉴季燕的《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的调查问卷,个别地方进行删减和调整,主要内容为幼儿的阅读现状、家长亲子阅读现状、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材料现状,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结果如下。

(一)幼儿阅读的现状

幼儿对阅读本身是有兴趣的,但自我阅读的能力还不具备,在阅读中需要和喜欢成人的陪伴。

(二)家长亲子阅读的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都乐意陪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家长肯定亲子阅读的作用,且认为对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和孩子阅读的方式主要是看、读、讲。大部分家长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比较科学,也有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单一,所以拓宽家长的亲子阅读的视野,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上表可见。

(三)亲子阅读的材料现状

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大部分家长经常按照幼儿的要求帮其买书,此外,就材料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您的孩子有多少本书?调查结果拥有图书最多的是100本以上,最少3本。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缺乏好的幼儿读物,家中读物的种类不多;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多采取灌输式进行阅读活动。既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来自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帮助,希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希望得到幼儿专家的科学指导。

二、组织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设计了适合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系列活动

活动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专家讲座。活动目的:帮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概念、作用、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方法。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主讲:宁谊幼教研究中心的老师。讲座: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主要内容:指导家长们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喜爱阅读,怎样挑选适合孩子的图书,怎样开展亲子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老师通过大量图文与实例,向家长们剖析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和特点,并告诉家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小小读书人。

活动2:我们一起购好书——亲子活动:逛逛书店。活动目的:家长幼儿共同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通过共同看书、选书,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新街口新华书店。

活动3:我们一起来读书——亲子阅读教学活动:你好!活动目的:观摩教师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学会亲子阅读。活动地点:幼儿园。

活动4:每天阅读十分钟——每日一读活动。活动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地点:幼儿园、家。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由老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午饭前)进行阅读活动。在家里由爸爸或妈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睡前)进行阅读活动。

活动5:强力亲友团的故事大王——故事大王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活动流程:(1)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参赛的故事或儿歌。(2)父母和幼儿共同商量好助赛口号和标牌。(3)确定好评委,进行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

(二)总结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首要的就是有趣味,让幼儿和家长愿意参加,整个过程要能给活动的双方都带来乐趣。如在故事大王比赛中,我们让每个参赛的幼儿家庭组成亲友团,准备好口号和宣传牌,当参赛幼儿上场后,自己的亲友团为自己呐喊口号,摇动宣传牌……幼儿在活动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父母在活动中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2.适切性原则:活动的组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选择亲子阅读的书籍时要考虑小班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的特点。应尽可能选择语言简单,字体偏大,插画丰富,贴近生活,故事性强,阅读舒适感强的图书等。

3.可选择性原则:幼儿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利用和发挥幼儿和家长现有的能力,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三)探索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可运用的方法

1.观摩学习式:在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什么是亲子阅读,通过教师的亲子阅读教学活动,让家长学习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直观地观摩和学习深受家长的喜爱。

2.随机点拨式:我们通过“爸爸妈妈来读书PK赛”这样的活动,让爸爸妈妈现场读书,一方面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及时了解家长在阅读中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以点带面式:在班级的群体中,家长亲子阅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能力强的家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走在活动的前列。如在“家有书童”征文活动中,我们邀请能力强的家长先写,并在班级的亲子墙上进行展示,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以点带面地做好了这项工作。

4.分享交流式:交流和分享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亲子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分享。如在好书漂流活动中,我们在好书漂流袋中,不仅提供了好书,还提供了另一本自制的书——《好书漂流记》,看完好书后,家长要在这本自制的书上留下自己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本书的好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男性的生育年龄

过去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30~35岁,因为,这不仅对男性有利,也能生育高质量的后代。男性在30~35岁做父亲,他们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所获得的分数最高,因为,男人的质量在30岁时达到最高峰,有最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持续5年到35岁为止,以后质量逐渐下降。此外,这段时间的男性除了身体素质的优势外,还有事业稳定、经济状况好、养育孩子的条件优越等特点。所以,此阶段的男子最适宜生育。

过晚生育对后代不利,因为由于年龄较大,男性的变异会增加,容易让后代产生一些疾病。统计表明,有20种不同的疾病与父亲的衰老有关。另外,过晚生育也难以让女性受孕。男人35岁以后,使妻子怀孕的概率每年下降3%;45岁以上的男性比35岁以下者,让一名女性怀孕所需的时间延长5倍。同时,男人年龄较大会增加妻子流产的风险。对5000名孕妇的调查表明,丈夫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在怀孕后2~4个月,出现自发性流产的概率增加30%;50岁男性与20岁男性相比,妻子出现自发性流产的风险要翻番。

但是,男性较早生育是否就有利呢?新的研究表明,男人较早生育同样既不利于男性自身,也不利于后代。男性过早生育最大的不利是会产生较高的早逝风险,容易在中年(50岁左右)去世。

芬兰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在22岁之前第一次当父亲的男性比在25岁或26岁第一次当父亲的男性,中年早逝风险要高26%。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3.05万名1940~1950年在芬兰出生的男性数据,这些人都在45岁之前当了父亲。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直到他们54岁为止。约有1/20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死亡,死因主要是心脏病(占21%)以及与酒精中毒有关的疾病(占16%)。

在这3万多名男性中,22岁之前首次当父亲的占15%,22~24岁首次当父亲的占29%,25岁或26岁首次当父亲的占18%,27岁及以上年龄段首次当父亲的占38%。结果显示,在27岁及以上年龄段首次当父亲的男性,中年早逝的风险最低。30~44岁首次当父亲的男性,中年早逝的风险比25岁或26岁首次当父亲的男性低25%。

另一个数据更引人注目,因为被调查者的基因和生活环境相似,获得的研究结果更为可信。在3万名多男性中有1124人是兄弟。在这些兄弟中,22岁之前首次当父亲的男性,中年早逝的风险要比25岁或26岁首次当父亲的高73%。

研究人员强调,无论这些男性的出生年份、早年生活情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子女人数如何,上述结果都是一样的。而且,较早当父亲的男性比在25岁或26岁当父亲的男性身体健康状况要差,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个中原因。

为何男性早育会让寿命减短?研究人员给出的可能原因是,较早当父亲可能打断男性的职业规划,使其被迫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这就可能损害其健康。父亲早逝当然不利于后代,尤其是在经济上和抚养孩子方面缺少父亲,会让孩子的成长陷于不利状况。

从提高男性的寿命和有利于抚养孩子来看,这个研究与以前的30~35岁做父亲较适宜的结论比较吻合。

男性带孩子的优势

男性带孩子也即男性的育儿人们一般并不看好,因为,在这方面父亲与母亲相比不占优势。但是,逐渐增多的研究表明,男性带孩子也有独特的优势。

之前有一些报道称,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例如,一则消息称,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

然而,更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女性和男性带孩子各有优缺点,关键是要互相弥补。男性如果多带孩子,有可能在一些方面给予孩子不同的帮助和引导。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和孩子多呆在一起可能会提高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习惯,父亲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男性比较喜欢面对一些挑战,如饥饿、劳累等,这些挑战容易培养孩子征服困难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男性倾向于自立,会教育孩子也要自立。父亲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对孩子溺爱的成分比较少,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男性喜爱运动,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既增强了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也提升了孩子的意志力。男性喜欢冒险,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冒险行为,为未来的人生提供一种勇于探索出路的品质。

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会允许孩子玩泥土、挖沙子等,融入自然和较脏的孩子体内能产生对付各种微生物的抗体,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男性一般还比较爱下棋,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棋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至于男性带大的孩子是否智商更高,目前并没有更多的可以互相印证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一般的情况是,父亲和母亲谁带孩子多一些,孩子受谁的影响就更大一些,因为刚开始孩子认识和适应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模仿。

女性的思维方式是离散式、跳跃式的,男性的逻辑概念比较清晰,说话、做事更注重因果,不容易情绪化,后者带孩子时间多一些,就容易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然而,女性的语言能力较强,孩子在幼年的语言发育主要受到母亲的影响,也会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能力是孩子智商的组成部分和基础,也是未来认知的基础。同时,母亲的温柔和细腻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忍耐力以及生活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如果父亲多承担家务,能培养出成功女儿的概率更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以7~13岁的326名儿童为对象,对家务事承担率和父母男女平等意识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父亲多承担做饭、洗碗、洗衣等家务的家庭中成长的女儿,未来期望职业种类也更加丰富,她们大多希望长大后成为医生、警官、会计师、科学家等对女性而言门槛较高的职业。

反之,父亲很少做家务,由母亲独自承担家务事,女儿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女性应专门负责做家务事”。即便父亲主张男女平等,但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女儿也无法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摆脱出来,大多会将职业范围限定在护士、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家庭主妇上。

父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男性做父亲后,其体内的激素,如雄激素、催产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水平会发生变化,这或许是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接触促使体内的激素发生变化。例如,有了孩子之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会下降,这可能有助于降低父亲的攻击性,让他们与孩子更亲密。而父亲与孩子亲密的结果有助于让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更为稳定。

由于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存在,在家庭中,母亲对男孩的心理影响最大;在伊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影响下,父亲对女孩的心理发展影响也最大。这种解释既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也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学说。最近美国和新西兰研究人员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了这些学说存在某些合理性。父女关系好对女孩的心理影响最大,而且通过心理、神经和内分泌左右女孩的发育,要么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达青春期,要么延迟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门槛。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和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美国田纳西州和印地安纳州3个镇的173名女孩和她们的家庭所做的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关系不太好的女孩。尽管基因(遗传因素)、饮食和锻炼会影响青春期出现的早迟或发育质量,但这一研究也表明社会因素(家庭关系)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

研究人员是在这些孩子满5岁进幼儿园之前进行调查的。调查每年进行,让孩子们详细回答一些问题。刚开始时,研究人员在每个女孩的家里对她们进行至少2个小时的谈话调查。调查者也观察女孩家庭活动和生活,如在她们进餐时进行观察,了解和评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重点在于了解父母对孩子语言是否礼貌、是否有鼓励、斥责和行为方式的教育等,也就是了解家庭中是否有着温馨的气氛和良好的父女关系。

随着女孩的年龄增长,研究人员每年调查女孩的青春期发育状况。例如,是否开始凸显和是否来初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女孩13岁踏入青春期的门槛(来初潮),但其中有很大的差别。研究人员发现,年幼时女孩与父亲的关系好坏与她们何时进入青春发育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对女孩的发育有影响,但远不及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对她们青春期发育早迟和质量的好坏影响大。

没有父亲的女孩和受到父亲辱骂或父亲对其持否定态度的女孩青春期出现得较早;相反父女关系较好,父亲对女儿持肯定和欣赏态度,这样的女孩青春期发育出现得较迟。这表明父亲在生活中对女儿投入的多少(关心程度和持肯定态度)不仅影响女儿的心理,也影响女儿的生理发育。

研究人员认为,女孩青春期发育的提前是父亲对女儿持否定性态度和关心程度不够的一种反馈。得不到父亲关心或父亲对其态度极不好,女孩就不仅仅从心理上受到影响,而且会在生理上较早发育以对父亲的否定态度作生理上的反馈。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精神上的相对贫困引发生理上的提前早熟――还难以下结论。相反,父女关系较好、父亲对女儿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女儿的青春期发育期就会推迟一些。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弟子规;技工学校;学生管理

现在技校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人格和能力方面上会有许多缺陷,需要有更好的环境影响并进行完善和纠正。《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作为塑造、完善技校生的人格等各方面能力。例如:孝、悌是怎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信、泛爱众、亲仁是自己如何做到和他人友好相处,余力学文则是对我们终身学习在工作中的指导。同时,对青少年由浅入深地进行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总结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现在技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只知索取却不懂付出。他们很多的行为举止都太过于追求自我不顾他人,这样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与及对将来的人生百害而无一利。而《弟子规》中对孩子的言语、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也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教材。

《弟子规》里明确要求:“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等等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句子。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我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有正面,也有反面,重点是突出规矩如何塑造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然后我再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谈让其体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几周过后,同学们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并会主动帮助老师同学等,言行上都有了变化,遇到问题主动跟身边老师或者同学交流,打架斗殴事件也减少了,校内逐渐形成一片和谐,再引导学生应怎样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对自己有所帮助,学生也会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二、如何正确开展《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

1.先改变老师们的观念,学习并运用到生活中。只有老师们的观念改变了,感受到《弟子规》所带来的好处,生活中立好标杆,身为教师如能学以自用,才能开始将《弟子规》放到教育上。本校请了不少国学研究的老师对本校老师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加强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自身的联系。让老师在学好《弟子规》上作自己的一个讲座,并让老师在理解掌握《弟子规》的基础上更灵活应用。最后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及假期让老师们去参观学习其它技校老师对《弟子规》的学习课程。

2.《弟子规》是门体验式的课程,它并不是用来诵读的。《弟子规》中有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只有力行,才能在实践行动中感受其中的精华,才能用之以指导我们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我们在理清老师们思想的前提下,先让老师用心感受《弟子规》中的精髓,才能在学生中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和实践;并通过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亲身体验,才能影响身边家人和朋友,甚至影响社会。

3.每天早上八点的晨读,晚自习的前三十分钟,学校内各班级自觉诵读《弟子规》,各班学生及教师在《弟子规》的诵读中熏陶并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三、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以往的老师家长都注重孩子们的学习与健康,看重成绩,忽略了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交际,认为长大了就懂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包容,礼让和团结帮助的品质,冲动与自控能力差会让在人际交往中造成冲突。《弟子规》开篇就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说人在家庭环境,在现实社会上都应该有和谐人际关系,教怎么与人相处。如“人有能,勿轻訾。”“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通过讲解一些身边的故事说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再通过同学们的一些交往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往后的发展才是有帮助。

当然,《弟子规》是成书于封建社会,规范教育儿童规矩的教材,它里面有其时代的影子,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等句子,我们要领会其精神,不必咬文嚼字。对于“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要和“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来辩证的来理解,绝不能认为应该养成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正确的。 总之,《弟子规》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它的本意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做好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应用到技校的德育教育中就是要培养符合现在企业要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证明 《弟子规》纳入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具有重要意义。

四、运用《弟子规》在学生管理中的效果显著

《弟子规》所带来的效果已经很明显出现在同学们的身上。在我技校内,学生们都大大小小的发生了变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懂得了努力学习,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做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兄道友,弟道恭”。许多学生家长也纷纷反映:孩子变得孝顺、懂事了,家长看在心里也很欣慰。孩子对爸妈的孝顺与尊重深深地影响了家长、也感动了家长。家长都赞扬学校国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往后也很有必要持续下去。

从技校学生的角度讲,此时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阶段。《弟子规》恰恰是要求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亲近仁德之人;余暇学习其他经典。可谓朗朗上口,事事具细。目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学生从小接受爱的教育不够完善,情感的熏陶不够深厚,善的引领不够具体。社会在物质生活迅速发展的同时缺少精神层面的同步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太过自我,甚至自私,“独生子女”的习性更是上不循分,下不恭让,与人交往缺谦虚少恭敬,更难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甚至颠倒了伦理关系,道德上的错位在所难免,以致很多教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学习《弟子规》就是培养这一品质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弟子规》中谨、信、泛爱众、亲仁,就是企业、社会需要之人的品质基础。技校学生以《弟子规》作为行为准则,就有了行为可参考的具体标准。学生可以填好自己的道德档案,为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打基础,才能创造和谐家庭,唯有懂得如何创造和睦的家,才有我们强大的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之人。可谓朗朗上口,事事具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