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精选

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范文第1篇

首先,它反映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的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再不把过去的贫穷、落后简单地归咎于自己的文化,而是意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恰恰是综合国力竞争时代中华民族特有的资源优势之一。今后的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文明共存的原则,那么,文化资源丰厚的国家和民族自然具有更强的软实力,也理应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回顾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历程,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始终是古今中西之争的焦点之一。一百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太多的经验教训,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方式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思潮,亟需用辩证理性去进行科学的清理和总结。特别是经过“”的反思,重估国学的价值和对它进行恰当的功能定位已经提上了日程。

第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今天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积极健康地开展国学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廉洁奉公、敬业乐群、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知荣明耻的道德人格教育,可以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有力的支援意识,人们对国学的呼唤是与对道德社会的期盼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还有一个统一祖国的历史任务,海峡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人除了同祖同根、血脉相连之外,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是联结他们的天然精神纽带,大力弘扬国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因此,在今天出现复兴国学、重建国学的强烈要求,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就为复兴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指出了正确方向。国学研究和国学传播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它必须与时代的主题以及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适应,因此,在今天复兴国学、重建国学就是要创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国学。

按照约定俗成的狭义国学概念,新国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座蕴藏着丰富资源和宝藏的大山,是一个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知识宝库。我们必须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研究对象,首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当然,保存、掌握资料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形成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新国学理论体系。

怎样创建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要的新国学,或者说,怎样建立国学的当代形态,我认为袁行霈教授讲得比较平实,就是要有三个“态度”: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上个世纪的“整理国故”运动,也声称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态度来补救传统国学过于笼统杂芜、没有条理系统之弊。他们采取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实践都证明这些并不是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和传统思想文化的科学方法,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才为国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创建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要的新国学,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弃糟取精,推陈出新,形成真正科学的、传统与现实贯通的人文学术体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容。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既要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又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中华文化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这就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洋为中用的方针。几千年国学传承与发展中有丰富的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印度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6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大交流更是全面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面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而使自己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把自己封闭起来更加不可想象。因此,新国学必须坚持中国文化中的天下主义理念,拒绝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同时新国学也要把经过科学阐释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中国传统智慧贡献给全人类。

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处理古今关系。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是“古学”、“旧学”或“国故”,但国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复古,让历史倒退回去,不是抱残守缺,迷恋于故纸堆,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中国当前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民主性的精华,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只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试金石和取舍、扬弃的标准。这就是立足现实、理解传统、古为今用的方针。新国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还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文化大国做出贡献。

迄今为止的国学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国学研究阶段;二是用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保存国粹”、“整理国故”的阶段;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国学研究阶段。所谓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国学所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新国学是在吸收前人一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包括乾嘉学派和“疑古”、“信古”、“释古”学派,以及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的有价值的国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全面总结和清理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学术文化遗产,构建中国传统人文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科学思想史……等等的新学科体系,形成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的真正科学的认识。

国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学复兴新时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太空探索;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今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丽的诗经年代,到网络文学、手机短信、BBS大行其道,这其间产生了多少令后人无限景仰的作家或是文学家呢?他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有的身世显赫、权倾朝野,有的贫贱卑微、不闻于世,但作品却大都传承下来,彪炳青史。

中餐、汉字、京剧、中医等等所以风行世界的精髓之所在,乃是国学。大多数国人乃至西方社会都认为最伟大的一个中国人就是孔夫子。

但国学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的是传统丧失,道德败坏,思想迷茫,精神颓废,中华民族的信仰危机日渐凸现。崇洋媚外,唯利是图,亦步亦趋,许多人一味的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由此形成了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沦丧。

从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开始,我们多从器物上,抑或制度上迫切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向西方靠近。而博大精深的国学却被那么轻易的扫进了故纸堆。不禁一声叹息,也许我们矫枉过正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和“”几乎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彻底毁弃。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今日不禁为之扼腕浩叹。

中国自汉唐盛世以降,一直为世界所推重,且我们一直也自诩为天朝上国,所以被尊为“礼仪之邦”,实国学之功也;修身齐家,兼济天下的伟大胸怀培养,亦国学之力也。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迫切的需要相应的社会意识及其道德形式,为之开拓前路并保驾护航。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使市场经济发展完善,不仅仅需要更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硬性约束,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意识与高尚的社会道德作为社会发展的软环境。高尚的社会道德无疑能够为市场经济得以和谐发展提供更深层面的保障。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指出,他在赞颂西欧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了现代文明的机械理性正在吞噬着人性,认为文明的发展可能要以文化的堕落为代价,最终导致道德沦丧,最终因精神家园的荒芜而失去方向甚至感到绝望。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针对良好的道德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最佳诠释。因此,中华民族若想和平崛起,社会要想和谐发展,恐怕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相关建设更须先行。

“国学”,这个词的本义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一代汉学宗师和著名教育家孙诒让在其《周礼正义》中即指明:“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但近代,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国学的论争赋予了这个词汇更多重的涵义。这次论争是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扬弃。有汰除,亦有传承。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自我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人们对国学的认识和理解便有差异。并且不断的赋予更多的个人化色彩,以为我所用。国学针对西学而言,可称中学,针对新学而言,可称旧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提到了“以保国粹为主义”。

章太炎在东京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宣称:“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国学讲习会序》)

1922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与古代有所不同,这个时候的知识精英们不仅把国学作为一门学术来研究,同时也是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的。

章太炎在1922年出版的《国学概论》中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章太炎《国学概论》1922年)这本《国学概论》庶几可视为论述国学的第一本专著。

陈独秀则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这一名词,“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胡适则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坦言:“比如说国学,我不反对搞国学,但国学这概念到底是什么,我就不清楚。”

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讲习记》)。邓先生的国学概念显得很宽泛。国学当可分为哲学、史学、文学、考据学、伦理学等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整个封建社会的中国思想史,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尤以经部为重。《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套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大学士纪昀以及王念孙、戴震等大学者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指出:“我们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国学的定义是辞书编纂者们的事情,对国学的理解阐发则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国学既是知识、智慧,也是中国人的气象、精神,更是我们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该不该使其成为一种主导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毫无疑问,国学的概念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我个人的看法是,国学即国故,可简单译为“GuoXue”或意译为“Sinology”(《简明英汉词典》释为汉学,这里的“汉”,非单指汉族而言,而是意指整个中华民族)。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还有一种说法,把国学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

中国不论是实现民族自立还是未来的崛起依靠的不仅仅是国学,更多的应该是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现代科技。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国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儒学是一门需要“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学问,以读书为通天的快捷方式固然不对,但是以为宵衣旰食、皓首穷经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知识分子同样也是不对的

四书之《大学》开宗明义的指出为学之根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振国学,对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传统文化,她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思想底蕴,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

复兴国学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第一、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成立于于2005年9月28日,这天恰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传统蒙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增强其基本的文化素养,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则加深了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内涵及自身修养。韵文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中以诗词为核心的韵文的欣赏能力,为以后的写作能力培养及审美观的形成和建立大有裨益。

现代私塾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有这种现实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东方文化的惯性使之然。在日本,今天依然存在很多私塾,只有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制教育制度,中小学教育一律公办。

第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首次“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于孔子诞辰日同日在世界各地举行,孔子故里曲阜,成为全球祭孔活动的主会场。全球现有孔庙1300多座。

第三、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陆续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37个国家和地区落户。至2006年底,中国已经与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第四、2006年9月3日,由网友们发起的一场汉服宣传活动在无锡举行。数十名来自苏锡常及上海地区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宽袖长袍出现在闹市街头,向市民宣传汉服特色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所谓“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族,又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难道就不能将自己民族的服饰传承下来吗?于是汉服复兴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了神州大地。风闻全国各地都有身着汉服的网友出现在公共场合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也有人大代表建议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

第五、一向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重镇”而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国学院,并且聘请当下的“国学大师”冯其庸为首任院长。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旗帜鲜明的打出“脊续文脉,重振国学”的口号(虽然到底是“脊续”还是“赓续”大家吵得不亦乐乎,个人以为还是“赓续”稳妥些),纪宝成校长同时在媒体上发表长文疾呼“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他的这一观点倒是得到国内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

第六、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网最新打造的国学频道已于06年初悄然登台亮相。

百度的CEO李彦宏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是沉寂百年的国学得以复兴的最佳时机,而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有责任承担起复兴中文、弘扬国学的历史使命。

国学网的知名度无论在网民口碑中还是在现实的文化学术交流中都是极高的。现在,国学网日访问人数达数千,页面浏览量以十万计,其中不乏国内的国学大师和国外的汉学专家,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学网开通于2000年5月1日,为集传统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专业网站。据了解,国学网开通5年多来,累计花费超过百万,全由尹小林自己筹集,而国学网本身没有向用户收过任何费用。尹小林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学网CEO。在他领导下,曾成功推出了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网络版,这项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开发的中文古籍数据库工程,目前收录了古籍3800多部,总字数逾8亿字,收入书籍数目与总字数均超过了清代钦定修撰的《四库全书》。

第七、被媒体称为“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孟母堂成立于05年9月,在运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就被上海市教委叫停,孟母堂不得不悲剧性的谢幕。

现行的教育制度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的当轴者却没有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责任,提倡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依然丝毫不见成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却对媒体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我们甚至要面对就连义务教育这样低级的目标都尚未实现的尴尬局面。但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和现实情况。

当你看到“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等等类似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当你看到中国教育投资不及非洲的乌干达,失、辍学儿童人数世界第一的时候,你又会作何感想?

孟母堂的各位老师秉承“读经典、尊孔孟、诵莎翁、演数理”的宗旨教授着不同年纪的儿童,塑造着他们幼小的灵魂。这种对经典的回归,是对现行教育制度不足的补充和完善,虽然并不一定就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良好范例。孟母三迁,其目的何在?无非就是为了取得对教育的主导权,而之中权力的取得是理所当然的。孟母堂所代表的也不过是学生家长从现行教育体制中对教育主导权的争夺。而社会公众在关注这一现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泄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我们在目睹这一来自现存教育体制外悲情并且无奈的反击中,不得不叩问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应该容忍更多的反思,而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面对,并且挥舞手中的权力大棒,直接将胆敢挑战其权威者扼杀。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我们是否应该把握更多的主导权呢?可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却作出了一种令人惋惜的举措,他们明确否定了全日制私塾孟母堂的教学形式,称其“打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名义”违背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可以由此看出,教育部捍卫现行教育体制的决心未有松动,并且也不愿意积极的面对公众对现行教育体制某些已暴露出来的弊端的反感。随着孟母堂的倒掉,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现存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还看到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

第八、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国电视剧集在中国的热播,生动的展示了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家庭伦理、生活礼仪、饮食服饰乃至中医药文化。它们是那么的似曾相识,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回归深深的吸引了国内的民众,所以才会在大陆引发韩剧的热播。而我们自己的电视剧制作却走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误区,展示的大部分都是香车美女陪伴下的豪富巨贾,以满足长久以来处于物质极度匮乏中的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想象,却较少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仅有的历史剧不是戏说,便是恶搞,而且大家拍戏都是一哄而上,甚至发生撞车,造成满银屏的辫子戏,令人无法不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

中国是一个相对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自从汉代董仲疏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儒学逐渐开始作为官方哲学的意识形态出现,当然,其间亦有反复,桓宽所著《盐铁论》一书即有所反映。其后,儒家思想迅速崛起,直至完全居于统治地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勇敢的创新,将国学在新时代下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便失去了国学原本的意义。当下,只有秉承儒家传统中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精神内核,相容并包诸子百家之说,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方为正途。

第九、06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成功的推出了以易中天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之后,于丹的露面,达到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高峰,于丹何许人也?她本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历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央视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一”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她讲得很好吗?并不是。至少那些学院派的教授们不以为然。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红透半边天。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华书局起印60万册。她在这本书的后序中曾这样介绍,孔子以及《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央视国网站的教育频道如是评价该栏目:《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于教授这样发表她对古代文化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古代文化消亡,应该说,古代文化见之浩繁,也有诸多层次,不是说所有的文化研究在民众中都能做到复兴这个概念的,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国学——这种中国人血脉的源头,能够心存牵伴,能够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趋向国际化的时候,找到中国人朴素的人生坐标,找到心里头的一种生活原则。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篇,万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

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复兴国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为复兴国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少可以使我们在金钱至上的经济主导一切的社会中,在重重的迷雾中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宋朝哲学家张载那句雄浑大气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我们,那种舍我其谁的恢弘气魄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我们,促使我们勤学,上进,积极,勇敢。从费孝通到启功再到张中行一个又一个大师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使我们扼腕浩叹,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是一个大师匮乏的年代。清末民初,那是个大师涌现的年代,梳理下思绪,充满了敬意而又尊崇的心情道出那些名字吧: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胡适、钱钟书、钱穆、冯友兰……

我们必须拥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全球化的意识来对待国学。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着共同的矛盾和冲突。包括各种危机的出现都是这些矛盾的体现和衍生。比如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甚至包括伦理道德危机在内的社会危机,都迫切地需要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们提出化解的办法。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课题。而国学中蕴涵着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国学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逐渐的找到自我,并将其有价值的东西传承弘扬,为我所用,弃其糟粕。而不是像上个世纪中叶发生那样以文化革命之名义,行割裂文化之实际。一个民族的过去怎样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本义即在此。我们当然不能忘记的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一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

国学研究当前的研究态势呈现出一种盲目而焦灼的状态。都想要进入研究,但是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所以进入的姿态和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怎样,国学的优秀部分始终是我们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至于国学的研究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研究与阐释并行不悖。最好的研究状态就是没有最终的结论和定义。若一切都已经明了,国学研究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西方现代文明是我们研究自己传统文化第一参照物,包容天下的心态、平等的文化视角,纵览世界的博大胸襟才是国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今结合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天下为公是我们的终极理想。不论任何社会都有共同的最起码的道德评价标准,比如和谐、诚信、公平、善良、自由、勤奋,这些道德观念或曰价值观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所必需具备的不言自明的基本要义。

复兴,不是复古。国学复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平崛起与国学复兴可以说是互为条件的,崛起不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摆脱一个世纪以来被奴役、被压迫的尴尬境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体认。从建国后的政治独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振兴再到眼下的国学复兴。这一次是我们真正的走向全面复兴。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假以时日,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同时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恰恰是国学理念的精髓之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崛起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2]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史成明,《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4]彭永捷,《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02月

[5]丘立才,《何为中国的“国学”》,《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0月

[6]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尚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美与时代》,2003年12月

[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9]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10]江凌,《试论国学和“新国学”》,《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月

国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国学教育范文第4篇

当代职教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一)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一些学生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在墙壁上、课桌上乱涂乱画,在教室大声喧哗、说脏话,在食堂买饭、上公交车不排队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

(二)不遵守基本的人际关系道德。一些学生为他人服务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对他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肯于关心和帮助,但要求回报;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等等,从而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

(三)诚信观念谈薄,道德标准偏低。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证书、随意毁约、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网络道德失范。部分学生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有害信息,甚至参与网络盗版、欺诈、暴力、色情、等非法行为。

(五)理想信念缺失。有部分学生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的令人堪忧的倾向。

(六)崇洋媚外。部分学生崇尚吃“西点”,穿“洋牌”,看韩剧或美国大片,许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等,却不愿过中国传统节日,认为“土气”,不知孔子是谁,看不懂以历史题材演绎的影视作品,听不懂国学经典演绎的歌曲,比如《独上西楼》、《菊花台》。

二、国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国学是祖国之学,用国学教育职教学生,培养职教学生的文化认知和认同,可以达到培养职教学生国家意识的目的。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民间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如“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语均影响深远,脍炙人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帮人树立崇高理想;“学不可以已”更与现念一致。

(三)国学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学可以帮助职教学生充分的、客观的认识自己,克服他们的自负或自卑。

(四)国学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国学中的主体思想即孔子所谓“为己”之学——安生立命之学。如果我们为学生敞开这一方天地,为他们打开了安顿精神生命的智慧之门,那么,我们所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一项谋生的技能,更有生活的技艺,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乐得其所。(五)有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在对“仁”的问答中,更是精简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哲理能够成为学生的座右铭,那么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完全可能具备宽容的心态、包容的情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加强教师培训,师高弟子才能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语感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

(二)精选教育内容。国学的内涵博大精深,要根据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以拿来主义的精神选择教育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文今用。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72.6%来自于珠三角地区,学院全力打造未来中小企业家的摇篮,国学教育选取对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培养有帮助的内容,例如墨子的《亲士》、《尚贤》在人才选用方面很有智慧。

(三)把国学教育开设为通识课。就职业教育而言,国学课程可在一年级开设,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可开设经典导读课,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经典,第二学期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在经典导读课的基础上对国学内容进行理论概括,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国学的能力。

(四)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各课程。国学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因此,在各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国学的教育,包括思政课、语文课、体育课(武术)、礼仪课、艺术课(国画、书法)等。

(五)将国学教育向专业教育领域拓展。比如经济管理类专业选学中国古代贸易政策和贸易监管的内容,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徽商、浙商的异同,建筑类专业必学中国建筑史、建筑风水学等。

(六)教与学的方法多种多样1.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教师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基本策略和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以“苦学”、“乐学”为基本方法。2.呤唱国学经典、演绎国学经典故事、画国学人物或掌故、说国学感受、写国学心得、辩国学明事理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对发挥其主体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4.组建国学社团,弘扬国学精神。可以通过社团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组织专题活动等,比如《中医与养生》、《老庄的智慧》、《易经与迷信》、《三十六计与企业管理》等等。

(七)有一定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必要的,但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国学的熏陶。

国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有效途径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以此来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国家整合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对处于世界第一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国学经典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对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品德。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有分有合,有过不少的民族战争,但那只是民族间的内部斗争,是改朝换代的问题。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肩的。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又一次雄起于东方,再一次以强大的国力傲视其他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教育内容。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把国学教育作为主要学习重点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标准化教学中有明确要求。所以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对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责任感欠缺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漠视同伴的需求,对同学缺乏尊重。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重心应该放在对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上面。作为一个正处于认知阶段培养的小学生来说,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家庭及同学都不爱,那么,让他爱祖国,谈何容易!所以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国学教育,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把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国学教育,来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自我教育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许多国学经典著作里,都有对于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知识,例如,荀子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国古人强调日省吾身,这都是强调自我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每次的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精选阅读内容

大量阅读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应该作为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诗词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体悟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大量的国学经典著作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每日阅读一首好诗词,就像在学生的心里播种一个希望的种子,日复一日,这颗鲜活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例如,在阅读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学习可以教育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延伸课外阅读的范围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由于小学教材受到教材编写范围的影响,涵盖的古诗文作品有限,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古诗文知识,就必须要在课外及家庭里面延展阅读范围。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内涵有重点的古诗文篇目,并适当地安排一些与阅读范围相关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活动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比如,在中低年级,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据诗作画等活动,增加小学生对于国学知识的兴趣。在高年级可以开展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等,通过不断地延伸课外阅读的范围,进而加深对国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爱萍.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