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国际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测量结果

一般而言,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过度教育时,根据其评估标准不同又可将该方法进一步分为两类:第一种方法以用人单位为标准来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第二种方法以个人为标准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使用课题组数据,我们分别测算了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下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见表1)。从上表不难可以看出,在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过度教育发生率时,用第二种方法得到的测算结果高于第一种评估方法。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自我评估法个人主观性太强,可能使过度教育发生率的结果向上偏差。两种方法孰优孰劣,Stasz(1998)深入研究后认为,对于工作所需的技术水平评价,雇员能够比雇主更精确地判断他们自己的工作水平,因此,以雇员个人为标准评价工作所需教育水平更贴近现实[6]。鉴于前文所述,过度教育的主观、客观两个测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为更加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当前过度教育状况,下文采用了众数法分别从性别、职业、行业、所有制四个层次进一步对过度教育发生率进行了测算。

1.性别层次

在国外研究中,Santos,MendesOliveir和Kiker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28.8%,女性为40.0%,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44.2%,女性为25.9%;Cohn和Kahn采用实际匹配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3%,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2%;Groot采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3%,女性为10%,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0%,女性为8%[7]。Groot和Maasen(1997)等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法测得英国1991年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15%,女性为8%;Cohn和Ng(2000)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得中国香港1986年至1991年间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38%,女性为31%,而男性教育不足发生率为28%,女性为25%[8]。在国内的研究中,武向荣和赖德胜(2010)利用2008年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男性过度教育发生率为51.23%,教育不足的发生率为5.30%,女性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均大于男性,分别为53.68%和6.71%[9]。使用同样的数据源,本文采用众数法测算了我国当前性别间过度教育发生率,男性为56.70%,女性为55.77%(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女性在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均大于男性,在教育适度方面,女性小于男性,这些说明整体上我国当前女性劳动力在实际工作中不匹配的程度较之男性更为严重。

2.职业层次

教育、收人与职业间的关系很早之前就受到了智力界的关注,但在国外研究中鲜见专门测算不同职业间过度教育发生率的研究。在国内,隋国玉(2009)利用2002年针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法估算了不同职业种类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低,男性为11.26%,女性为6.68%,在办事人员群体中,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男性为19.87%,女性为25.44%[10]。武向荣和赖德胜(2010)利用2008年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自我评估法测算出非技术工人、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依次为57.63%、55.62%和54.87%,非技术工人、商业和服务人员、技术工人的教育不足发生率分别为10.17%、8.09%和7.49%[11]。使用2008年北京市数据,采用众数法本文测算发现,商业服务人员、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5.26%、60.00%、56.25%、53.23%和50.30%,而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行政管理人员、各类经理人员的教育不足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8.00%、26.04%、20.84%和16.46%(见表3)。而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①,对于办事员和非技术工人而言,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这个结果和当前相比,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而言,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这个结果与当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水平不但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已经有过剩趋势。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各类经理人员等教育不足现象凸显。

3.行业层次

测算结果显示,从行业层次看我国当前在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很高,分别为77.23%、63%、55.56%、48.84%、48.39%;在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教育不足发生率很高,分别为71.05%、69.70%、64.83%和64.03%(见表4)。而199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科研和技术服务、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6%、20.4%、20.0%、15.6%和15.4%;在房地产和公共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依次为27.9%、26.5%、25.9%、21.6%和21.2%。可见,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的行业当前依旧是过度教育凸显的行业,它们是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尽管位序上稍有变动。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与以前相比,这些行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均有显著的上升,譬如国家党政机会和社会团体从27.9%上升至55.56%,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从15.4%上升至63.0%,金融保险业从20.0%上升至77.2%。另一方面,与以前相比,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的行业有所改变,从1995年的房地产和公共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变动为当前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且上升幅度较为显著,譬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教育不足发生率又21.2%上升至69.7%,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特性。

4.所有制层次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间过度教育情况,本文测算了(中央、省)国有独资、(地方)国有独资、城镇集体所有制、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城镇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和教育不足发生率(见表6),得出在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中央、省)国有独资、国家控股企业、(地方)国有独资过度教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1.18%、40.83%、36.49%和29.26%,在(地方)国有独资、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和(中央、省)国有独资等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85%、52.63%、47.44%和38.99%。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央、省)国有企业、地方全民企业和国有制企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最高,这样当前情况基本一致,(中央、省)国有独资、国家控股企业、(地方)国有独资等过度教育发生率高暗示出,在这类型企业中储存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而实际当中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此外,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教育不足的发生率最高,而当前在(地方)国有独资、其他股份制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制企业)、城镇私营(包括合伙企业)和(中央、省)国有独资等教育不足发生率较高,说明不同所有制类型教育不足状况这些年发生变化和转移,但整体上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等类型企业在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两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说明在此类型企业中当前就业者的工作所需教育水平与实际所受教育水平间“不匹配”(mismatch)现象较严重,亟待引起重视。

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美国1969、1976、1985和1994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35%、42%、33%、30.7%,呈现倒U型变化;英国1986和1991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31%和15%,呈现下降趋势;荷兰1974、1982、1983和1984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17%、16%、16%和39%;西班牙1985和1990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17%和28%;葡萄牙1982、1985和1992年的过度教育发生率分别为24%、26%和33%,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三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2]。本文采用自我评估法和众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明显偏高于欧美国家,无论在性别、职业方面还是在行业、所有制方面都有这样的特点。中国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在8%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和美国(35%)①,全国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3611和8930人②,也明显少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从此角度看,我国整体上是处在教育不足阶段,换言之,我国当前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只是局部的。引致过度教育发生率偏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13],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视角也是多元化的[14],结合我国实情为较深入的阐释过度教育问题,我们打算集中笔力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早是由Doeringer和Pi-ore(1971)提出[15],该理论基本假设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pri-marylabormarket)和二级劳动力市场(secondaryla-bormarket),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稳定、培训和晋升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环境好、工资高;二级劳动力市场则相反,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环境较差、工资较低,且劳动力在这两类劳动力市场间很难流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核心岗位构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由单位内部的管理规则和管理程序控制,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附属岗位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则构成外部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主要是由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这种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在我国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区域上看,体现为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和内陆地区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之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倾斜化、市场半径差异化,使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如以工资为例,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国有企业中,北京、上海、广东依次为67403、71885、49027元,湖南、湖北、江西依次为31900、35044、30031元,甘肃、新疆、贵州依次为29889、31006、31469元③,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区域分别是以湖南、湖北、江西为代表的中部区域和以甘肃、新疆、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的1.9倍和2.0倍。此外,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区域,还可以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如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而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区域,则难以享受这样高质量文明福利,故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首先经济发达区域,人才流动仍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如有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依旧体现出较显著的区域特点,“京津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依次为25.5%、52.9%、10.7%、10.8%[16]。另一方面,从地区上看,则体现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历史因素和转型期,我国城乡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工资性收入为例,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与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在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方面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3707.68元和2431.05元④,前者是后者的5.6倍。此外,生活在农村则各类信息相对闭塞,公共服务设备缺乏(如影院、博物馆、银行、车站、商场等等),精神生活单一,故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首选大中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如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明显的城乡特点,选择留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占比依次为53.3%、30.0%、12.4%、3.4%、0.9%[17]。如果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不存在分割,在就业难时较高学历者则可以较方便地先从大中城市市场流入小城镇及农村市场,等机会成熟时再返回大中城市,这实质上是一种理性选择,也降低了非自愿性失业和非充分就业的风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明显分割,例如户籍制度等障碍,抑制了高学历者自由流动,原因在于一旦选择了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具体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18]。显然,工作转换成本和心理成本越高,较高学历者就越不愿意迁移。总之,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分割收益,使大学毕业生将留在一级劳动力视为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如争向聚集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国企、党政机关、金融、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及各类优势岗位,但一级劳动力市场核心岗有限性必然加剧在该市场中的就业竞争,从而使就业者与工作的不匹配概率增大,过度教育的可能性提高。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云南参与GMS20多年来在人力资源方面取得较大成就:①GMS教育合作体系中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培训项目以及培训费用由云南省承揽,旨在为GMS国家输送更多高精尖技术人才;②每年云南如期参与“金边培训”、湄公学院等学习培训项目。为了促成更多的教育合作项目,省政府专设政府奖学金,鼓励GMS国家的学生来云南留学和参观,每年接收约八千人留学生;③云南省多家高校与GMS五国的高校分别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就课程共建、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项目展开深度合作;④云南还加大了为GMS国家培养汉语人才的力度,建立了一批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和孔子学堂。

2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分析法,其中S为优势,W为劣势,O为机会,T为威胁。

2.1优势分析

2.1.1具有独特的地缘和人文优势云南与GMS五国山水相连、民族同源,语言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近年来,云南省借助区位优势,从GMS五国招收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GMS五国对华文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加上相近的文化背景和较低的学费、生活费和旅途费用,将吸引越来越多的GMS五国学生来华求学。2.1.2相比GMS五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虽然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中国不占有领先地位,但是相比除泰国外的GMS国家,还是具有比较优势。就目前GMS五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云南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政府也高度关注教育合作项目,并且在资金、技术、信息交互等领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云南省的教育规模、市场及人文环境对深度开展教育合作十分有利。总体来说,云南的教育合作情况在GMS五国中仅次于泰国,比较优势明显。

2.2劣势分析

2.2.1开展教育合作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国内尚有一些法律法规不利于深度推进教育合作项目。比如高等教育的学历和文凭的对等互认工作还没有在GMS次区域中形成统一的体系。2.2.2合作规模小、专业分布不合理从招生规模看,云南与GMS五国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十几个人一个培训班的情况比较常见,五十人以上的培训项目很少;从专业设置上看,云南与GMS五国合作办学项目多集中在语言、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缺乏理工类专业。2.2.3语言教学师资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双语水平不高,师生间交流互动困难。GMS五国留学生对金融、旅游和教育等次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十分向往,但由于云南高校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属于兼职性质,导致目前云南高校开课以语言类为主,专业课教师双语交流沟通水平有限,制约了留学生专业选择的范围。

2.3机会分析

政策支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教育对GMS国家开放水平、构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机遇。随着GMS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云南省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迫切需要。

2.4挑战分析

2.4.1来自广西的竞争广西毗邻越南。为了促成更多对外交流项目,广西建造了水陆空交通网,旨在通过发展西南出海大通道进军东盟。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纷纷落户于南宁,这恰恰为广西增进与GMS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广西一带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与GMS五国比较相似,而且广西有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学费标准较低,因此也受到了GMS国家留学生的广泛关注。在不久的将来,广西高校必将发展成为能够与云南省齐名的对外教育合作基地。2.4.2来自GMS国家华文教育完善的挑战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与东盟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交流与合作,外汇不断涌入。在商贸合作的推进下,华文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通用的商业语言。精通华文的专业人才,其薪酬待遇更高,就业前景更好,因此GMS国家的政府机构对华语教育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华文教育开始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云南省抓住时机,以较低的学费标准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专业化的华文教育和培训项目,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来我国留学和常驻,有力地推动了对外教育合作。

3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严谨的政策体系和规范的法制环境是顺利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重要前提。云南应该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教育合作项目给予更多关注,完善教育合作法律体系,使高校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另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引导和服务项目,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上下大功夫。同时,适当调高来滇留学门槛,鼓励更多学生来滇学习,优化留学生专业结构,为实现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增砖添瓦。

3.2加快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要使GMS各成员国之间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就必须在学历认证上谋求统一化。在GMS次区域统一贸易框架下,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学历学位互认,为合作办学免除后顾之忧。在这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应该与GMS成员国积极对话,以促成成员国之间学历互认。

3.3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随着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各国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外语翻译,而是既懂外语又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云南高校对留学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上也应由以学习、进修汉语为主,逐步转变为进修专业课程和进行学历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加工技术、会展、旅游管理、东南亚语等专业人才需求来开设,构建适应GMS次区域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4有力推进涉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必须将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尤其要针对当前云南高校涉外专业教育任课教师匮乏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政府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青年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适应GMS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骨干教师团队。

3.5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云南高校需将涉外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放在重点关注的位置之上,以云南高校原有的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对GMS国家极其有用的涉农适农专业作为涉外专业建设的核心,制定一系列推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人才培养规划。

4结论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缺乏考核机制现在的中学生成绩考核中,并没有计算机成绩的一席之地,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文、英语、数学等考试科目,但是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由于要求并不高,所以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让计算机老师也很无奈,就算自己倾尽全力教授学生,也换不来明显的效果,因为计算机根本没有有效的考评机制。尽管在当今的时代下,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那么重要,但是教育体制仍然如此,所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实质上就可有可无,更别谈学校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了,大多数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教育局,暗地里却“偷工减料”,严重缩短计算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传统教育体制内的教学内容。试问,这种学生、老师都不重视的课程怎么可能得到提高呢?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模式的更新与丰富

化工过程设计本质上是一门基于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终究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同时,构成化工过程设计课程群的各门课程特点不一。例如,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主要讲授化工过程系统模拟与分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建立化工单元操作与过程系统数学模型及流程模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系统综合与能量集成的基础知识与策略,内容上偏重于数学分析;化工安全与环境则主要讲授危险化学品的储运、管理和处置,危险评价方法的确立,常见化工安全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及标准,包含许多法规、标准及规范方面的内容[4-5]。因此,化工过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必须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有所区别。如果只讲授理论不关心应用,教学时则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而过分强调应用,则易导致理论基础薄弱的后果。

1引入案例教学模式

笔者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依托于工程实际案例,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例如,在讲授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的动态模拟部分时,以甲苯单硝化间歇反应器放大模拟、热危害分析及反应器失控模拟为教学案例,模拟放大过程中由于热效应而导致的反应器内温度在短时间内超限这一动态过程,提出将反应方式改为半连续操作这一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控制阀故障、搅拌器故障、控制系统失效等冷却系统失效状况下反应器的失控过程。再比如,讲授化工安全与环境课程的系统安全评价与分析方法时,以氯乙烯悬浮聚合生产聚氯乙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失控聚合釜爆炸事故为对象,明确了爆炸原因应为体系压力超过聚合釜承受能力,继而分析出导致该事件发生需同时满足的反应压力异常升高、泄压失效和紧急处理系统失效这三个原因,再递进分析出导致反应异常压力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搅拌停止或引发剂过量,而紧急处理系统失效的原因则为计算机控制失效或加终止剂系统失效,由此层层深入,研究了反应失控聚合釜爆炸的多层次原因,从而使学生掌握事故树分析这一安全分析方法。案例教学因为具备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

2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笔者引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主张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化工过程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采用面向模拟设计项目的教学过程。同时,参考国外优秀大学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的使用方式,笔者不指定专用教材,而是提供一组包括国内外优秀教材和工具书在内的参考书目,并加强了课程网站的建设,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了网络课程,添加了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习题答案、模拟测试题和学生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源。实践证明,此方法针对性地打破了以往学生死记硬套教材的应试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文献调研的习惯,有效锻炼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的决策能力。

国际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皆以此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这样可以让教师教学摆脱吃力不讨好的满堂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至于一些知识的书面表述,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只要具备了相关的思想意识,能不能背诵、能不能很好地表达个人觉得并不是最重要。这种教学各方面的变化,无论对于盲生还中健全学生,都更具有学习的实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让学生由被强迫学习到自己主动要学习,以学习为乐,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让学习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这个“内化”的过程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入,效果非常好。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形、色、声、像俱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声音并茂,形象更生动,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微观的概念宏观化,它让许多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易于理解与接受,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更好地起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作用。再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让教学不再是一方辛苦讲解,一方厌厌欲睡。这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有盲人学生的教学中,效果应该更显著。使用多媒体教学,相对来说扩充能够“听”的知识的范围,并且“听到”的更有趣,更易引起注意,因此,对盲人学生来说,也就更适用。比如我们讲“犯罪”,讲“故意”与“过失”,通过播放案例再引导讨论至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习过程既有趣,又能够通过参与讨论,锻炼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双方来说,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三、通过运用多媒体扩充知识

使教学内容快速更新,更能与时事快速结合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观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学生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识共享,也使得最新知识得以快速传播,使得学生视野得以拓宽。在德育课上这些优势表现应该更显著。德育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国家的时事、实事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解释理论,用事例、实例、时事来说明、验证课本知识,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让时效性很强的、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例来为课程教学服务,避免教学过程空洞干瘪。

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