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护理论文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国际护理论文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对本院2004年1~2月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出诊前是否存在隐患(呼救电话接听是否及时、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程度、出诊前药品及物品的准备是否充分、出诊及时与否)、现场急救隐患(急救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掌握情况、急救处理措施得当与否、转运工作开展是否合理等)、转运途中隐患及文书书写隐患等。

2结果

经分析,本院在2004~2014年院前急救中常见隐患主要包括:

①出诊前:出诊前隐患主要包括呼救电话接听不清,未对患者具体地址详细询问,或对于假诊不能正确辨别,导致救护车延时到达或空跑;出诊速度较慢,部分司机、医护人员急诊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不符合急救出车相应时间要求;在出诊时抢救物资的准备不全,或出诊前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导致患者所需抢救器械、药物漏带或少带,可导致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引发医患纠纷。

②现场抢救:部分医护人员缺少应有责任心,在患者抢救过程中轻言放弃,中途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不在患者身边,以致患者疾病发生改变时未能及时处理;急救医护人员对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如部分医护人员未能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技术,护理人员在抢救现场条件较差情况下,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较低等,均会对院前抢救质量造成影响;由于急救本身具有现场救治条件差、情况紧急等特点,易出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检查不全面或不仔细,可能会出现病情遗漏,导致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继发性损伤;在转运前未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具体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发医疗纠纷。

③转运途中:转运中对患者固定不牢固时,易造成患者伤情加重或意外受伤,对院前急救效果造成影响;在转运途中,救护车内空间狭小且光线较暗,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观察不全面,或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未能及时处理。

④文书书写:院前抢救时间记录不准确、文书书写不规范,未详细记录病情,患者病情改变记录不全等,可对患者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3讨论

在我国医学科学逐渐进步背景下,急诊医学这一与内科、外科、儿科及妇科等临床学科并列的二级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中患者生命保证链的最重要、最初环节,主要包含患者自现场到医院前的就地抢救、转运途中监护及运送至医院的整个过程,对患者的急诊抢救具有重要意义。若缺少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大多数危重患者将难以得到成功救治,其生命安全也就得不到有效保证。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随机性强、工作压力大等特点,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隐患。作者通过对本院近十年来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院前急救中常见隐患为出诊前的急诊电话接听不清、出诊不及时、急救物品准备不全等,现场抢救中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救治措施不当、未告知家属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转运途中患者固定不牢、未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文书书写不规范、病情记录不全等。为最大限度消除护理隐患,进一步提高本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防范:

①建立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为尽可能降低院前急救护理中安全隐患发生的风险,医院应制定科学而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急救工作各流程予以明确,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展开检查与考核,建立合理的外部监督机制。

②合理分配人员:选择具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热爱急诊工作、业务技术熟练、具有高度责任心、服务态度良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护理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

③对急救电话加强管理:保持急救电话畅通是院前急救的开始,医院应加大急救电话配备力度,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以确保电话畅通。提高出诊护士的职业素质,督促其认真接听急救电话,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能搜集充分的急救信息,以确保接诊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④加强出诊时间管理:对出诊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在院前急救各环节中落实出诊规章制度,并将具体工作向各班中每个人进行逐一落实。

⑤确保急救物品及用具准备充分且完好备用:每班对各种器械与药品进行仔细清点,确保仪器使用功能正常;在出诊时及时补充用完的物品及药品,定时清洁并严格消毒。在班班交接时展开定人管理,定期展开维修保养,建立急救物品质量报告制度,确保有质量问题的物品得到及时发现与及时处理。

⑥不断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技术: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开展相关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督促其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对急救操作规程熟练掌握,不断提高其急救水平。同时科室内应加强急救护理人员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等固定操作培养,展开定期考核。

⑦强化道德教育与法律意识:大力宣传“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增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爱心,同时由科室开展月质量讲评制度,定期展开院前急救出诊满意度调查,促使急救护理质量逐渐提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展开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同时对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予以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建立急救登记本、急救转运同意书、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及护理记录等。要求护理人员在快速完成急救任务的同时,对院前护理记录及时、准确书写,杜绝遗漏或涂改现象。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具备的才能。而核心能力(competence)则强调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特质和工作属性,它涵盖了满足岗位需求的个人特质,如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等。护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护理职责基础之上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优势,是提供安全、优质、合乎伦理道德的护理服务上的反映。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综合业务素质的反映。各专科护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体现专科特色。因此,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2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

2.1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专业能力关系到护士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关系到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关于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应包括日常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知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护理工作关键的条件,应包括护理评估技能、护理问题的确定及优先次序的排列、各项操作技能等;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同样关系到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2语言能力是桥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要掌握服务对象的病情及需求,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桥梁。因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员,掌握和灵活运用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不仅需要使用公共语言,更多的涉及专业术语,需要使用专业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应包括公共语言能力及专业语言能力。要求能听懂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并用相应的语言给予应答,可以读懂外文文献和病历,并可以正确书写外文病历。

2.3其他综合能力是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际化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作为补充,如遵循护理伦理与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护理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选择的权利;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因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需要具备极强的爱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尊重服务对象信仰与习俗,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日益更新,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服务。

3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于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种类及比重的设置。首先在课程种类的设置上,应使课程种类与核心能力对接,使课程种类设置体现出对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如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设置语言课程,包括公共语言课程及专业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突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设置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等相关课程,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护理人文》、《伦理与法规》等;其次,在课程比重的设置上,应体现出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较重要的条目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轻。根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应体现涉外特色,侧重专业课程、兼顾语言课程、补充其他课程;加大实验课及实践课的比重,调低理论课比重,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部分相关理论知识。

3.2注重师资建设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师资,尤其是国际化护理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应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在政策上支持现有专业教师通过海外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或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3.3改革教学方法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语言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国人语言学习的普遍现状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时间,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可以设计案例场景让学生进行全英文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要讲”,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4小结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人文护理实践

落实人性化服务在新加坡,很多综合性医院不允许病人住走廊,病床之间均有垂帘,保护病人的隐私;加拿大的护理工作细化到关注患儿每个时刻的变化,时刻根据病人的病情制定合适的管理流程与措施,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充分尊重病人的隐私,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护士将病人当做朋友来对待,尊重“朋友”的人格,了解“朋友”的需求,帮助“朋友”尽快康复是她们的使命与职责,护患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的基础上。80年代中期,日本拥有一定规模的医院里实施单元型继续责任制护理,指派责任护士和副手在同一单元共同完成几例病人的连续护理。个性化护理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对住院病人进行动态资料的分析评估与动态服务,根据病人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取代了长期以来千篇一律的“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报务。

国内人文护理现状

护理领域专家对人文护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临床关怀护理的实施文献占到66.5%,说明关怀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人文护理正在我国逐步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大多数的理论是引用于国外,还不能体现我国的护理特征,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十分有限,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临床护理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相关知识的理论和技巧培训,对护生的教育理念缺乏人文知识的融入,使护生对人文关怀本质和内涵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漠视病人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

人文护理走向

护理人员状况目前国内护理人员缺乏,临床护理人员配备与实际开放床位的比例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护理重技术、轻人文思想根深蒂固,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导致病人的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影响“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个性化护理体系不完善所谓个性化护理,就是针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个人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情感特征、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不同,实施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医院部门为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量,很多护理病历的内容千篇一律,不能根据病人病情以及心理变化而进行针对性的变化,护理措施缺乏个体性,缺少对病人进行全面分析和动态记录,而对于个性化护理,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很多还保持在理论研究层面,未在临床上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人文环境氛围不够深厚苏风玲。在研究中指出,人性化的住院环境明显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舒适度。而目前的种种压力使得医院及临床医护人员彼此关怀的环境与氛围不够甚至缺失,一方面医院的设施不够细致全面;另一方面,关怀氛围(包括医护之间、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有待加强。

启示

护患矛盾尖锐如今紧张的护患关系使得护患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这与传统上“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是分不开的,护士的形象还没有顺应时代趋势完成转变,在进行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还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利益与需求,没有做到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所处的环境,再加之当今社会住院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病人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尊重病人的意见,尊重病人精神上的需求,可以有效缓解护患矛盾。

制度的制订及落实有待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人文护理操作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及奖惩措施,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还有欠缺,这使得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意识较为薄弱,无法积极主动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在护理人员操作的规章制度当中,对于护士人文护理上的要求应当加以明确与强调,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督与评价;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护理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培训与考核,增强他们对人文护理的认知度和掌握度。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在“主题”字段或“题名或关键词”字段分别检索“PBL”AND“护理”AND“本科”。结果共显示144篇文献,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08篇。

1.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文献信息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收集文献相关信息。文献基本情况: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发表年份、引文情况、基金来源、文献类型等;文献主要内容: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文献使用研究方法等。对每篇文献的以上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取,将相应信息录入数据库。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软件对检出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内容、引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被引用频次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分布

共检索到108篇论文,其中硕士、博士论文8篇,会议论文10篇,其余90篇发表于40种期刊上,平均发文量为2.25篇。其中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11种,共发文57篇(63.33%)。分别是:《护理管理杂志》3篇(3.33%),《中国保健营养》3篇(3.33%),《中国护理管理》3篇(3.33%),《中华护理杂志》3篇(3.3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篇(4.44%),《中国医药导报》4篇(4.44%),《国际护理学杂志》5篇(5.56%),《护理学杂志》5篇(5.56%),《解放军护理杂志》5篇(5.56%),《中华护理教育》6篇(6.67%),《护理研究》16篇(17.78%)。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2006年7篇,2007年5篇,2008年12篇,2009年8篇,2010年16篇,2011年16篇,2012年23篇,2013年12篇,2014年9篇。2014年发表9篇,仅占发文总数的8.33%,估计与网上期刊发表滞后有关。

2.2作者分布

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涉及作者357人,含外籍作者1人。有93篇论文为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为86.11%,篇均作者数量为3.3人。作者单位以临床医疗机构和本科高等院校为主,但单位分布较分散。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统计,108篇论文分别由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完成。按地区发文量前10位分别为:上海市20篇,黑龙江省15篇,广东省15篇,四川省9篇,北京市7篇,河南省7篇,辽宁省7篇,山西省6篇,吉林省4篇,广西壮族自治区3篇。

2.3文献类型

108篇文献中,科研论文数量较多,其次是经验总结论文,在临床科研文献中以实验性研究为主,设计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占39.81%。2.4研究内容108篇文献中,综合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的研究34篇(31.48%);探讨PBL教学模式在各个护理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应用:内科护理学(血液、呼吸等)18篇(16.67%),急危重症学15篇(13.89%),妇儿科护理学7篇(6.48%),外科护理学6篇(5.56%),社区护理学5篇(4.63%),基础护理学4篇(3.70%),神经病学3篇(2.78%),健康评估3篇(2.78%),眼科护理学3篇(2.78%),护理管理2篇(1.85%),护理科研2篇(1.85%),护理与法、护理心理、问诊教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和内分泌疾病学各1篇(0.93%)。2.5被引频次108篇文献共引文847条,其中中文引文622条(73.44%),外文引文225条(26.56%)。所有文献中,被引论文共90篇,被引用1次者10篇,被引频次为2次者11篇,被引频次为3次~9次者64篇,被引频次10次以上者共5篇,其中最高被引频次为18次,为2006年《护理学杂志》发表的1篇文章。2.6基金资助情况108篇文献中39篇(36.11%)论文受基金资助。其中受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面上课题)2篇,受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如省卫生厅科研基金)11篇,受市级科研基金资助者6篇,受军队、院校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者20篇。

3讨论

3.1护理学本科专业

PBL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稳步发展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已拓展到护理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发文数量来看,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特别在2012年论文数量达到23篇;文献作者分布地区较广泛,分布于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多;登载其论文的40种期刊中有16种是护理专业期刊,其他为医学综合性期刊。

3.2应用范围逐步由学校教学扩展到临床实践教学并举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效提高护理学科教学质量,并与护生素质教育融于一体,有效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并重培养。正是由于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灵活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其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学校教学延伸到临床医疗机构的实践教学。但由于PBL教学模式对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储备和学生自主学习性等要求较高,在开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传统教学法凭借教师清晰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力可有效规避PBL教学模式某些难题。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继而将优势资源整合优化,从而使护理基础及临床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国外研究成果引用有限,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期刊论文理论来源和作者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体现。它反映作者科研的严谨态度、检索文献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动态的了解状况,体现论文的起点深度和科学依据。经文献计量分析,从事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研究的学者对中文文献的引用率较高,而对外文文献的引用率偏低,说明国外有关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尚未被我国学者充分利用,从而可能会限制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从作者统计情况来看,高产作者较少,发表单篇论文的作者较多且分散,说明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相关研究的核心群体虽显雏形,但优势研究力量尚未形成。从期刊分布情况表现出少量期刊发表较多文献的堆加效应和多数期刊发表其余文献的分散现象,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尚未有专属期刊。

3.4合作研究是未来护理学本科专业

PBL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科研合作对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并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方式。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研究的高产作者之间合作均较少、合作度低且网络范围小,研究者多在本单位或是本地区内部展开合作研究,国际性的学术合作研究也较为稀少。因此,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要加快科研合作的步伐,尤其是国际间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

4小结

国际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1资料来源

查阅维普、万方数据库关于老年中医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文献(1989—2011年6月),列入统计源的文献主要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中医整体护理、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具体应用3个专题,共计141篇。2.2载文情况及分析

1)文献的年度分布

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进展相关论文数量近年来增幅明显,尤其是2006—2011年6月增幅更加显著。究其原因随着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中医护理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中医护理逐步受到国际护理界的关注,中医临床护理正在逐步发展,中医护理技术实践发展迅速。见表1、表2。

2)文献的内容分布

文献论题广泛,内容覆盖面较广,以撰写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或护理体会者较多,但老年护理科研性质的论文非常少,还有个别文献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性总结。见表3。

3文献内容分析

1)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

查阅1999—2011年上半年文献,共计9篇。主要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指导老年护理工作。

2)中医整体护理

查阅1998—2011年上半年文献,共计10篇。主要强调以整体观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宗旨,对老年患者实施个体化整体护理。

3)中医基础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查阅1994—2011年上半年文献,共计122篇。文献应用范围广泛,主要涵盖老年慢性病、高发病、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及养生保健等5个方面。主要是对现有的护理方法或护理技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总结或体会,涉及老年中医护理的科研项目少。其中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肺心病3篇,糖尿病13篇,高血压4篇,冠心病4篇,咳喘3篇,肾炎1篇,肺炎1篇;在老年高发病护理中的应用:白内障3篇,骨折10篇,关节炎1篇,老年痴呆3篇,肠梗阻1篇,中风1篇,癌症1篇,老年抑郁症8篇;在老年对症护理中的应用:便秘18篇,尿路感染2篇,尿潴留1篇,肺部真菌感染1篇,贫血1篇,情志护理9篇,水肿1篇,失眠6篇,盗汗1篇,丹毒1篇,带状疱疹3篇,皮肤瘙痒2篇,压疮6篇,鼻出血2篇,疼痛2篇;在老年用药护理及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服用中药护理3篇,养生保健6篇。

4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的论文作者单位看,地域广泛,各省市都有中医老年护理相关文献发表。从发表的杂志分析,《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各1篇,其他均发表在一般性刊物上。另外,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护理论文的质量主要反映在其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从统计文献分析,目前中医护理的科研项目少、科研内容层次低,主要集中于对现有的护理方法或护理技术的临床疗效的回顾性总结,缺乏深层次的、前瞻性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思考与展望

1中医中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应与我国社区发展紧密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老年患者将向社区转移,中医护理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对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探讨中医护理在社区服务的功能、职责与服务模式,使中医护理不再封闭在医院内,而是走向人群、走向社区,帮助老年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4-5],最终实现中医护理从医院向社区发展的转变。

2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开展中医老年护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及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6-8]。该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从统计的文献内容来看:在老年护理中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开展相关护理或研究性质的文献少之又少。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老年护理学科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促进中医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使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科学研究应注重验证更多、更有价值、传统的护理方法,实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飞跃,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进而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同时加强区域间中医老年护理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老年护理学科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