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建筑论文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大学建筑论文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1.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的问题,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3结语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理念滞后,大学生的被动性较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比较滞后,难以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过分强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将大学生作为管理中的客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单一,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被忽视管理手段的单一化,是制约大学生管理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类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强制性较强,人性化较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规划出条条框框,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行为符合规范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面面都需要学校予以关注及支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使得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较差。

(二)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价值表现

1.能够明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地位,实现双方的地位平等主体间性之所以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强调,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于物质条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使管理者与大学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将两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对等交往,反对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这就为大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增加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够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激发了处于主体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将大学生管理中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施力度。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大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与大学生构成对等交往性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体与被大学生主体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实现双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与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具备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管理者关心大学生生活及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提倡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及创造力,如此更容易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新思维———主体间性特征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主体制约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交往有赖于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以主体间性理论看待大学生管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内涵、特点、性质等都与其所处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协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体系为物质基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潮流、文化环境下开展并进行的。这就制约了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规范。

(二)地位对等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等交流,反对工具理性极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将交往双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双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过协同配合实现共同利益。在大学生管理中,地位对等性为每一个主体都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必须对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进行表达,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主体间性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独立人格,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主体间性对管理者与大学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管理活动的内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马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交互的,不仅体现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双方的思想、观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传递着,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包容,为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基础保障。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中,促进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的相互性,丰富了双方的交往内容,并加深了双方的交往程度。(四)沟通主动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如果主体之间任何一方处于被动或者消极的状态,主体之间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与动力,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各个主体必须以主动并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可以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管理者充分运用激励、引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促使大学生主动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与建议,如此不仅拓展了管理者与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体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现阶段,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行业的繁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增多,导致大学生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复杂且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内外部的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认可、达成一致,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传统大学生管理的主体过于单一,在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仅仅限于内部系统,安排一些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化,不能顺应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各个管理主体不仅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同时还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学生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职能体系,还必须包括科研、教务、生活保障等职能部门,除此之外,企业、社团、家长等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还需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作用。这就需要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大学身管理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他们的长期发展与未来,从而使他们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大学生管理的管理主体由单一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管理内容的转变———由针对学习成绩转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现阶段,国家与社会急需全面型与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大学生全面化的培养方案,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思想内涵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及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视大学生课余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管理,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单调,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内容需要由针对学习成绩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过渡。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生活结构,包括认知学习、能力培养、文化娱乐等,并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指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及体验,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正常、健康的行为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

(三)管理途径的转变———由对象性转向交往性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前沿群体,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管理需要充分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唯其如此,大学生管理的管理内容及手段才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可并接受,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普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看作大学生管理中的客体,导致大学生管理一直是对象性的管理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与管理者的交流与互动,使两者之间信息的传播形成阻碍,甚至造成两者之间的鸿沟。而主体间性理论要求高校为大学生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提高大学生管理的交往性,要求高校与管理者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平、民主地对待大学生,赋予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并与之进行真诚的交流与互动,在两者之间构建融洽的关系。其次,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先进的大学生管理内容、手段及载体,针对当前的信息化发展形势,运用QQ、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交流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除此之外,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管理建立扁平化的结构,将中间管理层级缩减,并拓展管理的涉及面,从而缩短管理者与大学生的距离,实现“面对面”的管理形式,最终将大学生管理由对象性向交往性转变。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在学风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混日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玩手机或趴着睡觉;二是逃课现象严重,上课时间去网吧或逛街,甚至沉湎于谈情说爱、跳舞打牌、通宵玩电子游戏中,更谈不上课余时间自学;三是应付考试,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疑难问题浅尝辄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任课教师套题、押题,更为甚者还给老师送礼;四是考风不正,考试不及格不以为然,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动手能力差,重书本轻实践,到实训中心或现场实习就像蜻蜓点水走过场,不能踏踏实实进行实验或实践锻炼;六是不注重知识积累,创新意识不高,等等。

二、大学生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所存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内动力;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中学与大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学基本上是老师“抱着走”,而大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我约束,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导致纪律松懈、学习松弛;三是认识错误“混文凭”,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好关系,学好学坏都一样找个好工作,没必要下力气做学问、搞创新;四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缺乏专业兴趣,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丧失了学习劲头;五是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将来一定能找份“体面”的工作,但当看到其学哥学姐主要是在厂矿一线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有的甚至还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便产生了学好学坏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源。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公开示范教学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构建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五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育人能力,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就要根据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注重帮助学生近景目标及远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对专业思想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同学突出解决专业思想和就业压力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将来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深造、学术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会有所作为的,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采取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或实行学生班级导师制的做法,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认真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准备,在知识面与信息量上解决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娴熟。其次要认真组织教学,讲述内容要充实,能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或科研的动态与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的问题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语意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态度讲述原理或结论得出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示或演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能力。大学教师在业务上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学术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学术风气要端正,学术成果不造假、论文著作不剽窃,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探求事物规律,必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地区、省级以上奖励,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4.认真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必须抓好这一环节,认真组织各类实验、实习及课程设计,切实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的成效。我校教师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到实验室认真指导学生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跟班到生产厂矿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而学生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或进行科学研究,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风建设。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其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时期又是每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在该时期都容易感到价值困惑,特别是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当代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因此,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2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对16号文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内容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该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以倡导,在高校学生中进行学习和践行,正是16号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提升,最后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目标,通过学习,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学习,来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从校园文化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1校园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品味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每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它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对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在我校草堂校区全面施行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的“博雅教育”精神。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正心、明德、励志、笃行”为理念,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有本事的人”。通过书院熏陶、学院教育,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在书院制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2.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办学要求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警醒;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发挥节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即要使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3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做为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党员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工作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样,全方位引导普通学生向他们学习,成为校园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从党员和积极分子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内化成为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他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活动:参加一次义务捐赠活动、帮助一个人解决具体困难、提一条合理化学习建议、改掉一个陋习等。督促学生党员践行“十个一”活动,使学生党员争做活动表率和活动先锋,从大学生身边选拔青春榜样。通过党员、榜样的引领示范,让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重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优越性,对于高校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微博、微信、飞信和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手机网民4.64亿人,占网民比例78.5%,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9.5%,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6.8%。也就是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全面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人人平台对学生推送当日新闻、榜样在身边等信息,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2.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生活这本优秀的社会实践教材中获益更多,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学生当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实践作为联系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消除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障碍,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自己利益一致性认识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规范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结语

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1.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