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改委国民经济运行调研报告

发改委国民经济运行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测算,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二者相互相承,本文结合我委经济运行工作实际,就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运行分析作粗浅的探讨。

一、全市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介绍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更好地进行宏观经济监测,评价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而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主要指标: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状态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收支、就业状况、价格总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包括行业利润、资金能源利用效益、劳动生产率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资金状况的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资本市场交易状况、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状况、外汇市场运行状况等。

四是反映国际经济环境的指标,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状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状况,以及主要商品市场运行状况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表和货币概览等。

1、生产总值核算介绍

社会生产总值(也称社会总产出)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价值总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要素的相互投入,社会生产总值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全社会生产n种商品,第i种商品的产量为Qi,商品价格为Pi,那么第i种商品的产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产值的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在实际统计中,往往按产业部门计算社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是世界各国核算的主要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种产品的产值扣除原材料(也称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增加值。所有产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实际统计中,按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如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投入的资源、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贡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营业盈余+资源租金。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净出口。消费按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2、我委测算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统计部门计算当年价是在固定统计指标框架、指标体系范围内,根据相应的产值、增加值统计办法汇总而成。速度是根据可比价格(在90价基础上调整)计算总量后对比测算得来。我委因无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源,对GDP及其构成的测算只能抓住工业、农业、投资、消费等关键指标进行。首先考虑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统计公布或部门预测的各行业产值以增加值率计算相应的增加值,如:一产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内;二产中,工业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用增加值率参照计算外,其余主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用增长速度测算。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县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增加值率要根据本地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如: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率=建筑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行业发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测算外,行业发展态势及其产值发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测量指标,以保证产值与增加值增减相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方式为一产、二产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别计算出增加值后,对照农业、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调整平衡;三产当前更多是以速度测算。

物价指数:我委对GDP的测算大多数是测预期数、当年价格数,其测算必须考虑物价指数。计算公式为:现价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反过来,可测算增长速度。

其他考虑的几个比例关系:规模工业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70%;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72%。各县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别,要通过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进行必要的预测结果校验: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恒定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长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增速+基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增速+基期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增速;同样三次产业的预测数据也可通过类似关系进行校验。

贡献率的测算:投资贡献率=投资增量/GDP增量;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量/GDP增量;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也可根据上述计算方法类推。

二、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及实践运用

1、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常用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有: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不带有价值判断,主要是陈述事实,讨论经济运行怎么样;而规范分析则带有价值判断,主要讨论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可能与经济现实本身无关。经济分析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实证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规范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本身是实证分析,但是在评价这种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的时候,则带有了价值判断的色彩,而在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时候,则更多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所谓静态分析,也称为均衡分析。所谓均衡,是所分析的经济系统内各个变量经过彼此之间的调整后,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而静态分析或均衡分析则是指不考虑时间变动,仅对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动态分析,则是探索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在经济监测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不是处于均衡状态,而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和趋势,则是经济监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的增长率分析,就包含了动态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的给出性质变化的判断。如对投资状况,给出的判断是平稳增长,或者是加快增长。定量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给出具体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资为223亿元,这就是从数量上说明了投资的规模,或者说投资增长15%,这也从数量上界定了投资的增长率。

2、经济运行分析实践

如何分析好经济形势,写好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材料,是发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将一些经济运行分析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总供给方面,从三次产业分析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

首先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要有一个初步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就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作出的,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产物。因此,对应的发展阶段也有三个。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从依靠阳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到种植狩猎,以自己的体力从事简单的劳动,最后到驯养家禽家畜来繁衍后代,来发展自然经济。农业时代的生产比较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缓慢,主要是依靠农业劳动以及其他的手工劳动发展生产。二是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产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的时代(从英国工业革命起始到现在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生产力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决温饱向中后期的发展型迈进。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处于这一阶段。三是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产业就可以创造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劳动力从一、二产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作为一大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也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迈进。如今的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如何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产业,一是要把握气候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二要看结构调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产业化推进情况等。三要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产业,主要分析工业运行的情况,一要看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可分轻重工业或行业进行分析;二要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销率来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产能力、市场状况是否有利于扩大生产以及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需情况。

第三产业,主要分析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快,可对其详细分析。

第二,总需求方面,从投资、消费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消费、投资、进出口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投资、消费是内需,净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三大需求口径来看,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资打头、消费殿后”的特征。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必然带动投资增长,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投资增长不是无限制和无止境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也容易产生盲目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带来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三大需求时,应当积极地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本轮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其特点又是结构性的调控,不搞“一刀切”。对于农村、西部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于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投资,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而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盲目低水平的扩张则要严格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投资需求不是最终需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的供给能力,如不适当予以调控会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运行。

从我市来看,主要是分析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具体讲:投资主要监测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是从投资性质看,分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类。二是从投资来源看,分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三是从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来分析。

消费主要监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费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费预期如何,三要看消费环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第三,效益方面,从三大收入分析经济效益。

三大收入是指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收入和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是从宏观层面体现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它是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是政府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企业利润收入和居民收入则是反映微观经济主体发展活力的一项主要指标,体现其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大小。宏观、微观主体收入的同步增长可以表明经济运行效益是比较好的。

总之,由于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当前又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尚不完善交织在一起的体制环境,都增加了经济形势分析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要多做一些深入分析,切忌简单化、表面化。一是不仅要看统计数字,更要深入了解实情。二是不仅要看总量,更要分析结构。三是不仅要看现象,更要揭示原因。四是不仅要看现状,更要把握趋势。五是不仅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六是不仅要看市内、县内,更要放眼周边区域、全省和全国。